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doc
呼吸衰竭的机制
昏 迷。- 而慢性呼衰因CO2潴留发展缓慢,肾减少 HCO3-排出,不致使pH明显降低。因血中主要
阴- 离 子HCO3和CL-之和相对恒定(电中性原理),
当
三、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 表现在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COPD初呼吸
发热、寒战、呼吸困难和抽搐均增加氧耗量。 寒战氧耗量可达500ml/min。
严重哮喘时呼吸费力,氧耗量可为 正常的十几倍。氧耗量增加,肺泡氧分 压下降,正常人借助增加通气量以防止 缺O2,但对于有呼吸系统病的患者,氧 耗量增加的同时,如同时伴有通气和/或 换气功能障碍,将出现严重的低O2血 症。
二、病理生理
而促CO2潴留的原因主要为通气功能障 碍,通气不足。因而一旦出现PaCO2增 高,即表明通气严重不足,往往伴有严
重的缺O2(未O2疗的情况下)。
急性衰竭
急呼衰指原呼吸功能正常,因多种 变发因素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 而发生的呼衰。因病变发展迅速,机体 尚未建立有效的代偿,如不及时抢救, 则危及患者生命。急性呼衰是临床急危 症,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六、急救处理
慢性呼衰多有一定的基础疾病,但急性 发作导致失代偿性呼衰,可直接危及生命, 必须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抢救。呼衰 的治疗 原则为:治疗原发病、保持气道通畅和减低 呼吸阻力,改善通气和氧合功能,纠正缺 O2、CO2潴留及代谢功能紊乱,防治多器官
功 能损害。
1、保持呼吸道通畅 是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要预防呕吐胃内容
物返流至气管。加强口咽部护理,清除口咽部贮留 物,对于痰多、粘稠难咳出者,要经常鼓励患者咳 痰,多翻身拍背,协助痰液排出或用导管经鼻或经 口腔吸引,帮助排痰。如经上述处理无效,病情危 重排痰障碍者,可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 工气道吸引痰液或经纤支镜吸痰。有气道痉挛者, 雾化吸入β激动剂(如0.1%-0.2%沙丁胺醇)或选 择性M受体阻滞剂(如0.01%-0.015%溴化异丙
第二节急性呼吸衰竭
频繁抽搐者慎用
机械通气
是改善通气最有效的方法
(五)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治疗
原则上无需补碱 pH<时,适当补5%碳算氢钠(40~
60ml),预防碱中毒的发生 补钾原则:见尿补钾、多尿多补、少尿
少补、无尿不补
第六节 急性呼吸 窘迫综合征
第十三章 呼吸困难
主要内容
无心功能不全证据
临床特点
❖ (一)临床表现
1.早期为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2.主要表现 (1)急性起病,在直接或间接肺损伤后12~48 h 小时内发病 (2)常规吸氧后低氧血症难以纠正 (3)肺部体征无特异性,急性期双肺可闻及湿罗啰音,或呼吸音 减低 (4)早期病变以间质性为主,X 线胸片常无明显改变。病情进展 后,可出现肺内实变 (5)无心功能不全证据
肺部啰音广泛,常有高调爆 裂音,PCWP正常或降低
治疗
氧疗
机械通气支持
合理的补液
治疗
糖皮质激素
治疗原发病
肺外器官功能 支持和营养支持
第六节 急性呼吸 窘迫综合征
第十三章 呼吸困难
主要内容
1
概述
2
临床特点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概 述(1)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ion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 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 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 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实验室检查
血气分析
是确定有无呼衰以及进行 呼衰分型最有意义的指标。
血pH 电解质测定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 毒时,血pH明显降低可伴高钾血 症;呼吸性酸中毒伴代谢性碱中 毒时,常有低血钾和低血氯。
内科呼吸衰竭课件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脑对缺氧敏感,缺氧最容易引起脑功能障碍 完全停止供氧4~5min 不可逆的脑损害 急性缺氧烦躁不安、抽搐,短时间内死亡 轻度缺氧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障碍 PaO2<50mmHg 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谵妄 PaO2<30mmHg神志丧失、昏迷 PaO2<20mmHg不可逆的脑细胞损伤
肺动-静脉样分流增加,使肺动脉内的静脉 血没有接触肺泡气体进行气体交换,未经氧 合的静脉血直接流入肺静脉,导致PAO2降 低,是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特例。
肺动-静脉样分流增加引起的低氧血症不能 用吸入高浓度氧解决。
肺泡萎陷、肺不张、肺水肿、肺实变等可引 起肺动-静脉样分流增加
5.氧耗量增加
氧耗量增加是加重低氧血症的原因 之一
上述每一进程对于维持正常的动脉血 PO2和PCO2水平均有其独特的作用,任何一 个进程发生严重异常都将导致呼吸衰竭。
发病机制 肺通气功能障碍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肺动-静脉样分流增加 弥散障碍 氧耗量增加
1. 肺通气功能障碍
在静息呼吸空气时,总肺泡通气量约为 4L/min,才能维持正常肺泡氧和二氧化 碳分压。
肺通气功能障碍肺泡通气量不足、肺 泡氧分压、肺泡二氧化碳Ⅱ型呼吸 衰竭。
PACO2=0.863VCO2/VA VCO2(CO2产生量)、VA肺泡通气量
通气减少
肺通气不足 PACO2(mmHg)
PAO2(mmHg)
肺泡通气量(L/min)
肺通气不足引起PAO2降低和 PACO2升高
2.弥散障碍
PaO2>60mmHg PaCO2 35~45mmHg
无呼吸衰竭
PaO2<60mmHg PaCO2 正常或降低
→Ⅰ型呼衰 PaO2<60mmHg PaCO2>50mmHg →Ⅱ型呼衰
呼吸衰竭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
呼吸衰竭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
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病理生理学特征是呼吸肌功能衰竭和肺部过度充气。
在呼吸衰竭的过程中,呼吸肌功能受到破坏。
当呼吸肌收缩无力或无法有效地收缩时,呼吸变得缓慢而不规则。
这导致氧气通过肺部输送到血液中变得困难,因为肺部无法有效地扩张和收缩。
肺部过度充气是呼吸衰竭的另一个特征。
当肺部过度充气时,肺部内的气体压力过高,导致肺部扩张过度,无法有效地吸收氧气。
这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并威胁到人的生命。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生。
其中一种机制是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可以导致肺部炎症和肌肉损伤,从而导致呼吸肌功能衰竭。
另一种机制是肺泡破裂和气体泄漏。
肺泡破裂是指肺泡破裂成小液滴,导致肺泡中的液体泄漏到血液中。
气体泄漏是指肺部内的气体泄漏到血液中,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
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病理生理学特征是复杂的,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了解这些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呼吸衰竭,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
病理生理学~呼衰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一、肺通气功能障碍:1、限制性通气不足2、阻塞性通气不足:①中央性气道阻塞表现为吸气困难②外周性气道阻塞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二、肺换气功能障碍(一般为I型呼衰):1、弥散障碍2、肺泡通气与血流比失调(功能分流比例降低,死腔样通气比例升高)3、解剖分流增加:I型呼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I型呼衰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一、酸碱平衡紊乱1、代谢性酸中毒2、呼吸酸中毒3、呼吸性碱中毒。二、呼吸系统变化。三、循环系统变化,导致血压下降、心收缩力下降、心律失常等。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1、酸中毒和缺氧对脑血管的作用2、酸中毒和缺氧对脑细胞的作用。五、肾功能变化: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六、胃肠反应
II型呼衰肺性脑病发病机制:1、酸中毒和缺氧对脑血管的作用2、酸中毒和缺氧对脑细胞的作用。
肺性脑病:由呼衰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肺源性心脏病发病机制:1、肺泡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导致肺动脉压升高,增加右心后负荷2、肺小动脉长期收缩导致和加重右心负荷4、肺部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5、缺氧和酸中毒降低心肌舒缩功能6、呼吸困难时用力呼吸影响心脏舒缩功能,促使用心衰竭。
提高PaO2时I、II型呼衰给氧原则有何不同,为什么:I型呼衰只有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可吸入较高浓度的氧(一般不超过50%);II型呼衰的吸氧浓度不宜超过30%,并控制流速,使PaO2上升到50-60mmHg即可。
呼吸衰竭病理生理
急性呼吸衰竭
病 因
严重呼吸系统感染 急性呼吸道阻塞性疾病 危重哮喘 急性肺水肿 肺血管病变 张力性气胸
临床表现
(一)呼吸困难:最早出现的症状 • • • 表现为节律、频率、幅度的改变 中枢性:潮式、间歇式、抽泣样 慢阻肺:辅助呼吸肌参与、呼气延长→浅快→浅慢
(二)发绀:缺氧的典型症状 • SaO2<90%,(还原血红蛋白≥50g/L — 发绀)
(四)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1、呼吸性酸中毒 2、呼酸+代酸 低O2 血容量不足 → 乳酸产生↑ 肾功能损害 → 酸性代谢产物排泄↓ 最常见失衡类型
治疗:改善通气,不宜补碱
改善通气量,适量补碱(pH<7.25)
3、呼酸+代碱 医源性为多:CO2排出过快、补碱、利尿 治疗:补氯、补钾、促进肾脏排出HCO3-
(三)按病变部位分类:
泵衰竭、肺衰竭
发病机制
一 缺氧、CO2潴留的发生机制
1、通气不足(Ⅱ型呼衰)
正常人肺泡通气量4L/min, PaCO2=0.863×VCO2/VA
PaCO2 PaO2
PaCO2 PaO2
肺泡通气量 (L/min)
肺泡氧和二氧化碳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关系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2、弥散障碍(I型呼衰) 正常弥散量(DL):35ml/mmHg min
学感受器的刺激,使呼吸抑制,通气进一步恶 化,CO2上升,严重时陷入CO2麻醉。
3、氧疗的方法:
(1) 鼻导管或鼻塞吸O2 (2) 面罩供O2
(3) 气管内给O2
(三)增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
1、合理使用呼吸兴奋剂
a. 机制 呼吸频率↑
呼吸兴奋剂 → 呼吸中枢
10呼吸衰竭
高碳酸血症
先兴奋后抑制 强呼吸中枢兴奋剂,刺激肺通 气明显增加
早期心率、血压和心排血量增加,冠脉供血增加;严重时抑制 心血管中枢;长期慢性缺氧导致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 肝肾功能受损 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 肾血管痉挛,尿量减少 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 ,低钾低氯
(2007-59)下列关于慢性缺氧表现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抽搐,昏迷(急性) B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EPO增加) C 呼吸频数(慢性缺氧,反射性兴奋作用呼吸 中枢迟钝) D 肝脾肿大(随着缺氧纠正,肝功能可恢复正 常)
通畅气道;
提高病人的应激能力;
减轻脑水肿;
七、消化道出血的防治
尽快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慎用或禁用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 预防性使用抑酸剂:可用法莫替丁或胃黏膜保护剂;
有消化道出血者先兆者,胃管引流,胃内注入冰盐水或凝血酶等;
消化道出血时,若无DIC,可用止血敏,6-氨基己酸等;若有DIC, 应用抗凝剂,输血等; 出血明显者,应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
PaO2<50mmHg可引起神志恍惚、谵妄;PaO2< 30mmHg使神志丧失,昏迷
4、心血管功能障碍——严重时心悸、球结膜充血水 肿、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 5、消化系统——溃疡病症状;上消化道出血;肝功 异常
6、肾脏并发症——功能性肾功能不全
7、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诊断
海平面、呼吸室内空气,PaO2<60mmHg,为Ⅰ型 呼吸衰竭; 海平面、呼吸室内空气,PaO2<60mmHg, PaCO2>50mmHg,即为Ⅱ型呼吸衰竭; 吸氧条件下,计算氧合指数= PaO2/FiO2<300mmHg, 也提示呼吸衰竭。
胸廓疾患如胸廓畸形、大量 胸腔积液 呼吸肌疲劳
呼吸 衰竭
呼吸衰竭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2 >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因素;可诊为呼吸衰竭..病因完整的呼吸过程由相互衔接并同时进行的外呼吸、气体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来完成..参与外呼吸即肺通气和肺换气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严重病变;都可导致呼吸衰竭..一气道阻塞性病变气管-支气管的炎症、痉挛、肿瘤、异物、纤维化瘢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哮喘等引起气道阻塞和肺通气不足;或伴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和CO2储留;发生呼吸衰竭..二肺组织病变各种累及肺泡和或肺间质的病变;如肺炎、肺气肿、严重肺结核、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矽肺等;均致肺泡减少、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顺应性减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或合并CO2潴留..三肺血管疾病肺栓塞、肺血管炎等可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或部分静脉血未经过氧合直接流人肺静脉;导致呼吸衰竭..四胸廓与胸膜病变胸部外伤造成连枷胸、严重的自发性或外伤性气胸、脊柱畸形、大量胸腔积液或伴有胸膜肥厚与粘连、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脊柱炎等;均可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造成通气减少及吸人气体分布不均;导致呼吸衰竭..五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脑炎以及镇静催眠剂中毒;可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颈段或高位胸段损伤肿瘤或外伤、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有机磷中毒、破伤风以及严重的钾代谢紊乱;均可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肌无力、疲劳、麻痹;导致呼吸动力下降而引起肺通气不足..分类在临床实践中;通常按动脉血气分析、发病急缓及病理生理的改变进行分类..一按照动脉血气分析分类1.Ⅰ型呼吸衰竭即缺氧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2<6OmmHg; PaCO2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肺换气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分流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2.Ⅱ型呼吸衰竭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02<6OmmHg;同时伴有PaCO2>50mmHg..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单纯通气不足;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有换气功能障碍;则低氧血症更为严重;如COPD..二按照发病急缓分类1.急性呼吸衰竭由于某些突发的致病因素;如严重肺疾患、创伤、休克、电击、急性气道阻塞等;使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迅速出现严重障碍;在短时间内引起呼吸衰竭..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若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2.慢性呼吸衰竭指一些慢性疾病;如COPD、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病变等;其中以COPD最常见;造成呼吸功能的损害逐渐加重;经过较长时间发展为呼吸衰竭..早期虽有低氧血症或伴高碳酸血症;但机体通过代偿适应;生理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较轻;仍保持一定的生活活动能力;动脉血气分析pH 在正常范围7.35-7.45..另一种临床较常见的情况是在慢性呼吸衰竭的基础上;因合并呼吸系统感染、气道痉挛或并发气胸等情况;病情急性加重;在短时间内出现PaO2显著下降和PaCO2显著升高;称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其病理生理学改变和临床情况兼有急性呼吸衰竭的特点..三按照发病机制分类可分为通气性呼吸衰竭和换气性呼吸衰竭;也可分为泵衰竭pumpfailure和肺衰竭lung failure..驱动或制约呼吸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神经肌肉组织包括神经-肌肉接头和呼吸肌以及胸廓统称为呼吸泵;这些部位的功能障碍引起的呼吸衰竭称为泵衰竭..通常泵衰竭主要引起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Ⅱ型呼吸衰竭..肺组织、气道阻塞和肺血管病变造成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肺组织和肺血管病变常引起换气功能障碍;表现为I型呼吸衰竭..严重的气道阻塞性疾病如COPD影响通气功能;造成Ⅱ型呼吸衰竭..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各种病因通过引起肺泡通气不足、弥散障碍、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和氧耗量增加五个主要机制;使通气和或换气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呼吸衰竭..临床上单一机制引起的呼吸衰竭很少见;往往是多种机制并存或随着病情的发展先后参与发挥作用..1.肺通气不足hypoventilation 正常成人在静息状态下有效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才能维持正常的肺泡氧分压P A O2和二氧化碳分压P A CO2..肺泡通气量减少会引起P A O2下降和P A CO2上升;从而引起缺氧和CO2潴留..呼吸空气条件下;P A CO2与肺泡通气量V A和CO2产生量VCO2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反映:P A CO2=0.863×VCO2/V2..若VCO2是常数;V A与P A CO2呈反比关系..V A和P A CO2与肺泡通气量的关系见图2-14-1..2.弥散障碍diffusion abnormality 系指O2、CO2等气体通过肺泡膜进行交换的物理弥散过程发生障碍..气体弥散的速度取决于肺泡膜两侧气体分压差、气体弥散系数、肺泡膜的弥散面积、厚度和通透性;同时气体弥散量还受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以及心排出量、血红蛋白含量、通气/血流比例的影响..静息状态时;流经肺泡壁毛细血管的血液与肺泡接触的时间约为0.27S;而O2完成气体交换的时间为O.25-0.3S; CO2则只需0.13S;并且O2的弥散能力仅为CO2的1/20;故在弥散障碍时;通常以低氧血症为主..3.通气/血流比例失调ventilation-perfusion mismatch 血液流经肺泡时;能否保证得到充足的O2和充分地排出CO2;使血液动脉化;除需有正常的肺通气功能和良好的肺泡膜弥散功能外;还取决于肺泡通气量与血流量之间的正常比例..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通气/血流比值约为0.8..肺泡通气/血流比值失调有下述两种主要形式:①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肺部病变如肺泡萎陷、肺炎、肺不张、肺水肿等引起病变部位的肺泡通气不足;通气/血流比值减小;部分未经氧合或未经充分氧合的静脉血肺动脉血通过肺泡的毛细血管或短路流人动脉血肺静脉血中;故又称肺动-静脉样分流或功能性分流functional shunt..②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肺血管病变如肺栓塞引起栓塞部位血流减少;通气/血流比值增大;肺泡通气不能被充分利用;又称为无效腔样通气dead space - like ventilation..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通常仅导致低氧血症;而无CO2潴留..其原因主要是:①动脉与混合静脉血的氧分压差为59mmHg;比CO2分压差5.9mmHg 大10倍;②氧离曲线呈S形;正常肺泡毛细血管血氧饱和度已处于曲线的平台段;无法携带更多的氧以代偿低PaO2区的血氧含量下降..而CO2解离曲线在生理范围内呈直线;有利于通气良好区对通气不足区的代偿;排出足够的CO2;不至出现CO2潴留..然而;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亦可导致CO2潴留..4.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肺动脉内的静脉血未经氧合直接流人肺静脉;导致PaO2降低;是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特例..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吸氧浓度并不能提高分流静脉血的血氧分压..分流量越大;吸氧后提高动脉血氧分压的效果越差;若分流量超过30%;吸氧并不能明显提高PaO2..常见于肺动-静脉瘘..5.氧耗量增加发热、寒战、呼吸困难和抽搐均增加氧耗量..寒战时耗氧量可达500ml/min;严重哮喘时;随着呼吸功的增加;用于呼吸的氧耗量可达到正常的十几倍..氧耗量增加;肺泡氧分压下降;正常人借助增加通气量以防止缺氧..故氧耗量增加的患者;若同时伴有通气功能障碍;则会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二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呼吸衰竭时发生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能够影响全身各系统器官的代谢、功能甚至使组织结构发生变化..通常先引起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发生一系列代偿适应反应;以改善组织的供氧;调节酸碱平衡和适应改变了的内环境..当呼吸衰竭进入严重阶段时;则出现代偿不全;表现为各系统器官严重的功能和代谢紊乱直至衰竭..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脑组织耗氧量大;约占全身耗氧量的1/5-1/4..中枢皮质神经元细胞对缺氧最为敏感..通常完全停止供氧4-5分钟即可引起不可逆的脑损害..对中枢神经影响的程度与缺氧的程度和发生速度有关..当PaO2降至60mmHg时;可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和视力轻度减退;当PaO2迅速降至40-50mmHg以下时;会引起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头痛、不安、定向与记忆力障碍、精神错乱、嗜睡;低于30mmHg时;神志丧失乃至昏迷;PaO2低于20mmHg时;只需数分钟即可造成神经细胞不可逆性损伤..CO2潴留使脑脊液H+浓度增加;影响脑细胞代谢;降低脑细胞兴奋性;抑制皮质活动;但轻度的CO2增加;对皮质下层刺激加强;间接引起皮质兴奋..CO2潴留可引起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言语不清、精神错乱、扑翼样震颤、嗜睡、昏迷、抽搐和呼吸抑制;这种由缺氧和CO2潴留导致的神经精神障碍症候群称为肺性脑病pulmonary encephalopathy;又称CO2麻醉carbon dioxide narcosis..肺性脑病早期;往往有失眠、兴奋、烦躁不安等症状..除上述神经精神症状外;患者还可表现出木僵、视力障碍、球结膜水肿及发绀等..肺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认为低氧血症、CO2潴留和酸中毒三个因素共同损伤脑血管和脑细胞是最根本的发病机制..缺氧和CO2潴留均会使脑血管扩张;血流阻力降低;血流量增加以代偿脑缺氧..缺氧和酸中毒还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通透性增高;导致脑间质水肿;缺氧使红细胞A TP生成减少;造成Na+-K+泵功能障碍;引起细胞内Na+及水增多;形成脑细胞水肿..以上情况均可引起脑组织充血、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压迫脑血管;进一步加重脑缺血、缺氧;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时出现脑疝..另外;神经细胞内的酸中毒可引起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生成增多;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代谢障碍;也成为肺性脑病以及缺氧、休克等病理生理改变难以恢复的原因..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一定程度的PaO2降低和PaCO2升高;可以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使心排出量增加;缺氧和C02潴留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皮肤和腹腔器官血管收缩;而冠状血管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影响而扩张;血流量增加..严重的缺氧和CO2潴留可直接抑制心血管中枢;造成心脏活动受抑和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心肌对缺氧十分敏感;早期轻度缺氧即在心电图上显示出来..急性严重缺氧可导致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长期慢性缺氧可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肌硬化..在呼吸衰竭的发病过程中;缺氧、肺动脉高压以及心肌受损等多种病理变化导致肺源性心脏病cor pulmoriale..3.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变化受到PaO2降低和PaCO2升高所引起的反射活动及原发疾病的影响;因此实际的呼吸活动需要视诸多因素综合而定..低氧血症对呼吸的影响远较CO2潴留的影响为小..低Pa02 <60mmHg作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可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增强呼吸运动;甚至出现呼吸窘迫..当缺氧程度缓慢加重时;这种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迟钝..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作用;当PaO2<30mmHg时;此作用可大于反射性兴奋作用而使呼吸抑制..CO2是强有力的呼吸中枢兴奋剂;PaCO2急骤升高;呼吸加深加快;长时间严重的CO2潴留;会造成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刺激作用发生适应;当PaCO2>80mmHg时;会对呼吸中枢产生抑制和麻醉效应;此时呼吸运动主要靠PaO2降低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得以维持..因此对这种患者进行氧疗时;如吸人高浓度氧;由于解除了低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可造成呼吸抑制;应注意避免..4.对肾功能的影响呼吸衰竭的患者常常合并肾功能不全;若及时治疗;随着外呼吸功能的好转;肾功能可以恢复..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呼吸衰竭的患者常合并消化道功能障碍;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甚至出现胃肠黏膜糜烂、坏死、溃疡和出血..缺氧可直接或间接损害肝细胞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上升;若缺氧能够得到及时纠正;肝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6.呼吸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肺通气、弥散和肺循环功能障碍引起肺泡换气减少;血PaCO2增高>45mmHg; pH下降<7.35; H+浓度升高>45mmol/ L;导致呼吸性酸中毒..早期可出现血压增高;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如躁动、嗜睡、精神错乱、扑翼样震颤等..由于pH值取决于HCO3_子与H2CO3的比值;前者靠肾脏调节需l-3天; 而H2CO3的调节靠呼吸仅需数小时;因此急性呼吸衰竭时CO2潴留可使pH迅速下降..在缺氧持续或严重的患者体内;组织细胞能量代谢的中间过程如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作用和有关酶的活动受到抑制;能量生成减少;导致体内乳酸和无机磷产生增多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实际碳酸氢盐AB<22mmol/L..此时患者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可引起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乃至心脏停搏..由于能量不足;体内转运离子的钠泵功能障碍;使细胞内K+转移至血液;而Na+和H+进入细胞;造成细胞内酸中毒和高钾血症..慢性呼吸衰竭时因C02潴留发展缓慢;肾减少HCO3-排出以维持pH的恒定..但当体内CO2长期增高时;HCO3-也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导致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此时pH可处于正常范围;称为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因血中主要阴离子HCO-3和Cl-之和相对恒定电中性原理;当HCO3-持续增加时血中Cl-相应降低;产生低氯血症..当呼吸衰竭恶化;CO2潴留进一步加重时;HCO3-已不能代偿;pH低于正常范围7.35则呈现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一)发病原因慢性呼吸衰竭常为支气管-肺疾患所引起,如COPD、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等,其中COPD最常见。
胸廓病变如胸部手术、外伤、广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亦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二)发病机制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此交换主要涉及机体通过肺组织从体外摄取氧和机体代谢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肺组织排出体外。
气体在机体内的运输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组织细胞则从血液或组织液内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3个相互联系着的环节:①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
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③内呼吸,指血液或组织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呼吸衰竭所涉及机制主要是外呼吸,它包括肺换气和肺通气,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
肺换气功能障碍肺的气体交换系指肺泡内气体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中气体的交换,主要是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
肺气体交换主要决定于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与弥散功能.Ⅰ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换气功能障碍,主要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弥散功能障碍两种。
(1)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有效的气体交换不仅要求有足够的通气量与血流量,而且要求二者的比例适当.在静息状态下,健康人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肺血流量约为5L/min,全肺平均V/Q大约为0。
8。
当通气量大于肺血流量,V/Q〉0.8,此时进入肺泡的气体不能完全充分与肺泡毛细血管内血液接触,从而得不到充分气体交换,即为肺泡内过多的气体交换没有足够的血流交换,造成无效腔通气。
例如临床上常见的肺气肿、肺大疱和肺栓塞。
当肺血流量较肺通气量增加时,V/Q〈0。
8,此时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毛细血管未经充分氧合返回左心,形成了动脉血内静脉血掺杂,称之为功能性动-静脉血分流,例如严重COPD 病人存在功能性分流。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慢性呼吸衰竭得原因及机制(一)发病原因慢性呼吸衰竭常为支气管—肺疾患所引起,如COPD、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等,其中COPD最常见、胸廓病变如胸部手术、外伤、广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亦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
(二)发病机制肺得主要生理功能就是进行气体交换,此交换主要涉及机体通过肺组织从体外摄取氧与机体代谢后所产生得二氧化碳通过肺组织排出体外。
气体在机体内得运输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组织细胞则从血液或组织液内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呼吸得全过程包括3个相互联系着得环节:①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得气体交换。
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得气体交换)与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得气体交换)两个过程。
②气体在血液中得运输。
③内呼吸,指血液或组织液与组织之间得气体交换。
呼吸衰竭所涉及机制主要就是外呼吸,它包括肺换气与肺通气,下面分别加以叙述、1、肺换气功能障碍肺得气体交换系指肺泡内气体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中气体得交换,主要就是氧与二氧化碳得交换。
肺气体交换主要决定于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与弥散功能。
Ⅰ型呼吸衰竭得主要发病机制为换气功能障碍,主要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与弥散功能障碍两种。
(1)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有效得气体交换不仅要求有足够得通气量与血流量,而且要求二者得比例适当、在静息状态下,健康人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肺血流量约为5L/min,全肺平均V/Q大约为0、8。
当通气量大于肺血流量,V/Q>0、8,此时进入肺泡得气体不能完全充分与肺泡毛细血管内血液接触,从而得不到充分气体交换,即为肺泡内过多得气体交换没有足够得血流交换,造成无效腔通气。
例如临床上常见得肺气肿、肺大疱与肺栓塞。
当肺血流量较肺通气量增加时,V/Q〈0。
8,此时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良得肺泡毛细血管未经充分氧合返回左心,形成了动脉血内静脉血掺杂,称之为功能性动—静脉血分流,例如严重COPD 病人存在功能性分流、肺不张时,肺内气体减少或无气体,而血流继续,V/Q=0。
病理生理之呼吸衰竭
病理生理之呼吸衰竭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一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并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例过程。
分类呼吸衰竭必定有PaO2降低,根据PaCO2是否升高,可将呼吸衰竭分为低氧血症型(I型)和高碳酸血症型(II型)原因和发病机制1.肺通气动力减弱或阻力增加造成肺通气不足:肺泡扩张受限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呼吸肌障碍;肺的顺应性降低;胸廓的顺应性降低;胸腔积液和气胸。
气道阻力增高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大气道阻塞;小气道阻塞。
总肺泡通气量不足导致PaO2降低和PaCO2升高2.弥散障碍、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及肺内解剖分流增加造成肺换气障碍弥散障碍的常见原因:肺泡膜面积减少;肺泡膜厚度增加;弥散时间缩短。
肺泡通气换气比例失调的主要类型有:部分肺泡通气不足;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肺内解剖分流增加使静脉血掺杂异常增多。
呼吸衰竭是机体的主要代谢功能变化1.缺氧、CO2潴留及某些并发症、治疗措施引起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通常为混合型)。
2.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引起呼吸衰竭的呼吸系统疾病导致呼吸变化。
3.呼吸衰竭导致循环系统功能改变和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肺源性心脏病指呼吸衰竭累及心脏引起的右心肥大、扩大与功能衰竭。
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肺动脉高压增加右心后负荷:肺泡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血液氢离子浓度过高,引起肺小动脉收缩;肺小动脉长期收缩、缺氧引起无肌型肺微动脉肌化,管腔变窄,形成辞旧的稳定的慢性肺动脉高压;肺部病变如肺小动脉炎、肺毛细血管床的大量破坏、肺栓塞等使肺循环阻力增大;长期缺氧引起的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使血液黏度增高,增加肺血流阻力而加重右心得符合。
心肌受损胸膜腔内压改变影响心脏舒缩功能4.呼吸衰竭引起肺性脑病5.呼吸衰竭引起肾功能不全和胃肠黏膜损伤。
病理生理学 呼吸衰竭
1.轻、中度→兴奋:
心率↑、心收缩力↑ 、外周血管收缩、 全身血液重新分配。(代偿)
2.重度→抑制:
心率失常、心收缩力↓、 BP↓、 外周血管扩张。
肺源性心脏病
概念: 肺的慢性器质性病变在引起
呼吸衰竭的同时,可引起右心负 荷增加,进而引起右心肥大和心 力衰竭。
右心肥大与衰竭
3. 机制 肺泡-毛细血管膜(呼吸膜)通透性↑
致病因子
激活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
释放体液介质
微血栓形成
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和通透性增高
ARDS引起呼衰发病机制
致病因子
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炎症
肺水肿
肺不张
支气管阻塞痉挛
微血栓形成 肺血管收缩
肺泡低通气 肺泡低血流
阻塞性 通气障碍
限制性 弥散功能 通气血流
通气障碍
障碍 比例失调
呼吸衰竭
第二节 呼吸衰竭对机体的影响
(Effects of respiratory failure)
一. 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Acid-base imbalance and electrolyte disturbances)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概念: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1.高PaCO2、缺氧和酸中毒对脑血管的作用
脑血管扩张——血管性脑水肿(CO2、H+)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脑间质水肿
2.低氧血症对脑细胞的作用
ATP供应减少——细胞毒性脑水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ARDS)
(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第二章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呼吸机医治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呼吸衰竭或呼吸功能不全,为了正确和有效地应用呼吸机,有必要了解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第一节呼吸衰竭的定义为呼吸衰竭下一个总确实切的定义是困难的.一般临床所指的呼吸衰竭可概括为:由于呼吸系统或其他疾患引起的呼吸障碍,导致机体缺O2并CO2潴留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及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一般认为,当患者位于海平面,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无心内右向左分流疾病,而PO2低于60mmHg,PoCO2高于50mmHg,即为呼吸衰竭.对于在静息时PoCO2仍在正常范围,仅在活动时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并表现为呼吸困难的病人,并不是呼吸衰竭,而是呼吸功能不全.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简单发生呼吸衰竭.第二节呼吸衰竭的分类和病因一般认为呼吸衰竭可分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外周性呼吸衰竭两大类,一、中枢性呼吸衰竭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育以下数种:1.缺O,性脑损害:循环骤停、严峻长时间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一严峻缺O2导致呼吸中枢受损.2.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自发性或外伤性颅内血肿、脑脓肿等,血接压迫呼吸中枢和神经或颅内压升高、脑血流减少使呼吸中枢受损.3,中枢感染:病毒性脑炎、细茁性脑炎、延髓及脊髓灰质炎等.4.药物或毒物的影响:大剂量冷静、催眠、安定、麻醉药,有机磷中毒等一抑制呼吸中枢.5.脊髓病变:脊髓肿瘤、脊髓灰质炎、外伤、高位截罐、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一阻断呼吸中枢与外界呼吸器官的联系.二、外周性呼吸衰竭由于周围性神经、肌肉、胸部、肺、气道等功能障碍导致的呼吸衰竭,称为外周性或周围器官性呼吸衰竭.1,周围神经系统和呼吸肌病变;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症、肌强血、破伤风、重症肌无力、隔肌运动障碍、箭毒中毒、肉毒中毒等。
3.胸部病变;多发性肋骨骨折、血气胸、大量胸腔积液、放开性胸部外伤等。
4.肺部病变:肺泡、肺间质和肺血管病变、广泛性肺部感染、肺不张、肺纤维化、肺硬变、肺水肿、肺堵塞,肺闭塞性血管炎,新生儿透明膜形成,呼吸窘迫综合征、化学性肺毒害(氯、二氧化硫等)、全肺或肺叶切除、堵塞性肺疾患(支气管炎,哮喘延续状态,堵塞性肺气肿等)等病变。
病理生理学-呼吸衰竭
(1)概念
(2)原因与发病机制:
呼吸动力不足:呼吸中枢疾患、呼吸肌疾患。
胸廓胸膜肺的顺应性↓:胸廓、胸膜疾患、
肺部疾患:肺叶切除、
↓、
肺组织弹性
肺泡表面张力
2.阻塞性通气不足: (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1)概念 (2)原因与发病机制:
a)中央气道阻塞: 胸外可变阻塞 - 可引起吸气困难 (inspiratory dyspnea) 胸内可变阻塞 - 可引起呼气困难 (expiratory dyspnea)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致病因子
↓
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
↓
↘
肺水肿 肺不张 支气管痉挛 肺血管收缩
↘↙
微血栓
↓
↓
↓
↓
弥散障碍 功能分流增加 死腔样通气
↘
↓
↙
低氧血症
三 呼吸衰竭时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
(一)酸碱平衡紊乱 1.呼吸性酸中毒:急性: 慢性: 2.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3.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4.呼吸性碱中毒
1.功能性分流:(functional shunt) 概念: V/Q< 0.8 原因与发病:
2.死腔样通气: (dead space like ventilation) 概念: V/Q> 0.8 原因与发病:
3.血气变化:PaO2 下降, PaCO2一般不增高 (四)解剖分流(anatomic shunt)增加
呼吸衰竭
respiratory failure
一 概述
(一)概念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呼吸功能不全(respiratory
insufficincy) 呼吸困难 (dyspnea) 缺氧 (hypoxia) (二)分类 1.根据呼吸衰竭发生速度分类: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一、缺O2和CO2潴留的发生机制(一)通气不足在静息呼吸空气时,总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才能维持正常的肺泡氧和二氧化碳分压。
肺泡通气量减少,肺泡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上升。
呼吸空气条件下(吸入氧浓度为20.93%,二氧化碳接近零)。
(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泡的通气与灌注周围毛细血管血流的比例必须协调,才能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
正常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4L,肺毛细血管血流量(Q)5L,两者之比为0.8.如肺泡通气量在比率上大于血流量(>0.8)。
则形成生理死腔增加,即为无效腔效应;肺泡通气量在比率上小于血流量(<0.8),使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进入肺静脉,则形成动静脉样分流(图2-6-2)。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产生缺O2,而无CO2潴留。
此因混合静脉血与动脉血的氧分压差要比CO2分压差大得多,前者为7.98kPa,而后者仅0.79kPa,相差10倍。
故可藉健全的肺泡过度通气,排出较多的CO2,以代偿通气不足肺泡潴留的CO2,甚至可排出更多的CO2,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由于血红蛋白氧离解曲线的特性,正常肺泡毛细血管血氧饱和度已处于平坦段,即使增加通气量,吸空气时,肺泡氧分压虽有所增加,但血氧饱和度上升甚少,因此藉健全的通气过度的肺泡不能代偿通气不足的肺泡所致的摄氧不足,因而发生缺O2.通气>血流正常血流>通气(死腔效应)(有效换气)(静动脉分流效应)(三)肺动-静脉样分流由于肺部病变如肺泡萎陷、肺不张、肺水肿和肺炎实变均可引起肺动脉样分流增加,使静脉血没有接触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的机会。
因此,提高吸氧浓度并不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
分流量越大,吸氧后提高动脉血的氧分压效果越差,如分流量超过30%以上,吸氧对氧分压的影响有限。
(四)弥散障碍氧弥散能力仅为二氧化碳的1/20,故在弥散障碍时,产生单纯缺氧。
(五)氧耗量氧耗量增加是加重缺O2的原因之一,发热、寒战、呼吸困难和抽搐均将增加氧耗量。
呼吸衰竭完整
患者会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发绀、低氧血症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需要及时 治疗。治疗主要包括机械通气、抗炎、抗休克和病因治疗等。
案例三:重症哮喘导致的呼吸衰竭
总结词
重症哮喘是一种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由于气道炎症和痉挛导致气道狭窄和 通气障碍,引发呼吸衰竭。
详细描述
患者通常有长期哮喘病史,在某些诱 因下出现严重哮喘发作,出现呼吸困 难、喘息、咳嗽等症状。治疗主要包 括快速缓解气道痉挛、抗炎、机械通 气等。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
神经调节机制
氧化应激机制
呼吸衰竭时,神经调节机制紊乱,呼 吸中枢兴奋性降低,导致呼吸运动减 弱。
呼吸衰竭时,氧化应激反应增强,产 生大量自由基和活性氧簇,对肺组织 造成损伤。
炎症反应机制
呼吸衰竭时,炎症反应被激活,炎症 介质释放增加,导致肺组织损伤和气 道痉挛。
03
呼吸衰竭的治疗
定期复查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 和处理病情变化。
药物管理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包括吸入剂 、口服药等,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05
呼吸衰竭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的呼吸衰竭
总结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由于气道狭 窄或阻塞,导致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受损,最终引发呼吸衰竭 。
治疗信心。
药物治疗
控制感染
根据痰培养和药敏试验 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等药物控制感染。
支气管舒张剂
使用氨茶碱等药物扩张 支气管,改善通气功能
。
利尿剂
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 者,可适当使用利尿剂
缓解症状。
糖皮质激素
对于某些与免疫相关的 呼吸衰竭患者,可酌情 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一、缺 O2和 CO2潴留的发生机制
(一)通气不足在静息呼吸空气时,总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 ,才能维持正常的肺泡
氧和二氧化碳分压。
肺泡通气量减少,肺泡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上升。
呼吸空气条件
下(吸入氧浓度为20.93%,二氧化碳接近零)。
(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泡的通气与灌注周围毛细血管血流的比例必须协调,才
能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
正常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4L,肺毛细血管血流量( Q)5L,两者之比为 0.8. 如肺泡通气量在比率上大于血流量(>0.8 )。
则形成生理死腔增加,即为无效腔
效应;肺泡通气量在比率上小于血流量(<0.8 ),使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进入
肺静脉,则形成动静脉样分流(图2-6-2 )。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产生缺O2,而无 CO2 潴留。
此因混合静脉血与动脉血的氧分压差要比CO2分压差大得多,前者为7.98kPa ,而后者仅 0.79kPa ,相差 10 倍。
故可藉健全的肺泡过度通气,排出较多的CO2,以代偿通气不足
肺泡潴留的 CO2,甚至可排出更多的CO2,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由于血红蛋白氧离解曲线的特性,正常肺泡毛细血管血氧饱和度已处于平坦段,即使增加通气量,吸空气时,肺泡氧分压
虽有所增加,但血氧饱和度上升甚少,因此藉健全的通气过度的肺泡不能代偿通气不足的肺
泡所致的摄氧不足,因而发生缺O2.
通气>血流正常血流>通气(死腔效应)(有效换气)(静动脉分流效应)
(三)肺动 - 静脉样分流由于肺部病变如肺泡萎陷、肺不张、肺水肿和肺炎实变均可引
起肺动脉样分流增加,使静脉血没有接触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的机会。
因此,提高吸氧浓度
并不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
分流量越大,吸氧后提高动脉血的氧分压效果越差,如分流量超
过 30%以上,吸氧对氧分压的影响有限。
(四)弥散障碍氧弥散能力仅为二氧化碳的1/ 20,故在弥散障碍时,产生单纯缺氧。
(五)氧耗量氧耗量增加是加重缺O2的原因之一,发热、寒战、呼吸困难和抽搐均将
增加氧耗量。
寒战耗氧量可达500ml/min ,严重哮喘,随着呼吸功的增加,氧耗量可为正常
的十几倍。
氧耗量增加,肺泡氧分压下降,正常人藉助增加通气量以防止缺氧。
图2-6-3 表示呼吸空气时,氧耗量的变化对肺泡氧分压和肺泡通气量关系的影响。
图中各条曲线与虚线
相交之点为不同氧耗量时,维持正常肺泡氧分压所需的肺泡通气量,随着氧耗量的增加,亦
相应明显增加,每分钟氧耗量分别为200ml 、400ml、 800ml 时,肺泡通气量分别达3L、 6L、12l . 从图中每条曲线前段陡直,后段平坦的特点亦能看出,氧耗量增加的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肺泡氧分压不能提高,缺氧亦难缓解。
二、缺 O2、 CO2潴留对机体的影响
(一)对中枢神经的影响脑组织耗氧量约占全身耗量的1/5 - 1/4. 中枢皮质神经原细
胞对缺氧最为敏感,缺O2的程度和发生的急缓对中枢神经产次价高生不同的影响。
如突然中
断供 O2,改吸纯氮20 秒钟可出现深昏迷和全身抽搐。
逐渐降低吸O2的浓度,症状出现缓慢,
轻度缺 O2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障碍;随缺O2加重,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 6.66kPa 可致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谵妄;低于 3.99kPa 时,会使神志丧失,乃至昏迷;
低于 2.66kPa 则会发生不可逆转的脑细胞损伤。
CO2 潴留使脑脊液氢离子浓度增加,影响脑细胞代谢,降低脑细胞兴奋性,抑制皮质活
动;随着CO2的增加,对皮质下层刺激加强,引起皮质兴奋;若CO2继续升高,皮质下层受
抑制,使中枢神经处于麻醉状态。
在出现麻醉前的患者,往往有失眠、精神兴奋、烦躁不安
的先兆兴奋症状。
O2 缺 O2和 CO2潴留均会使脑血管扩张,血流阻力减小,血流量增加以代偿之。
严重缺
会发生脑细胞内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脑间质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挤压脑组织,
压迫血管,进而加重脑组织缺O2,形成恶性循环。
(二)对心脏、循环的影响缺O2可刺激心脏,使心率加快和心搏量增加,血压上升。
冠状动脉血流量在缺O2时明显增加,心脏的血流量远超过脑和其他脏器。
心肌对缺O2 十分敏感,早期轻度缺O2即在心电图上显示出现,急性严重缺O2可导致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
缺 O2和 CO2潴留均能引起肺动脉小血管收缩而增加肺循环阻力,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增加右心
负担。
吸入气中CO2浓度增加,可使心率加快,心搏量增加,使脑、冠状血管舒张,皮下浅表
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而使脾和肌肉的血管收缩,再加心搏量增加,故血压仍升高。
(三)对呼吸影响缺O2对呼吸的影响远较CO2潴留的影响为小。
缺O2主要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反射作用刺激通气,如缺O2程度缓慢加重,这种反射迟钝。
CO2是强有力的呼吸中枢兴奋剂,吸入CO2浓度增加,通气量成倍增加,急性CO2潴留出现深大快速的呼吸;但当吸入超过12% CO2浓度时,通气量不再增加,呼吸中枢处于被抑
制状态。
而慢性高碳酸血症,并无通气量相应增加,反而有所下降,这与呼吸中枢反应性迟
钝、通过肾脏对碳酸氢盐再吸收和H+排出,使血pH 值无明显下降,还与患者气阻力增加、
肺组织损害严重,胸廓运动的通气功能减退有关。
(四)对肝、肾和造血系统的影响缺O2可直接或间接损害肝使谷丙转氨酶上升,但
随着缺 O2的纠正,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动脉血氧降低时,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量、尿排出量和钠的排出量均有增加;但当PaO2 <5.3kPa 时,肾血流量减少,肾功能受到抑制。
组织低氧分压可增加红细胞生成素促使红细胞增生。
肾脏和肝脏产生一种酶,将血液中
非活性红细胞生成素的前身物质激活成生成素,刺激骨髓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有利于增
加血液携氧量,但亦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肺循环和右心负担。
轻度 CO2潴留会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尿量增加;当PaCO2超过 8.64kPa ,血 pH 明显下降,则肾血管痉挛,血流减少,HCO3-和 Na+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五)对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影响严重缺O2可抑制细胞能量代射的中间过程,如三
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作用和有关酶的活动。
这不但降低产生能量效率,还因产生乳酸和无机
磷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由于能量不足,体内离子转运的钠泵遭损害,使细胞内钾离子转移
至血液,而 Na+和 H+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内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产生的固
定酸与缓冲系统中碳酸氢盐起作用,产生碳酸,使组织二氧化碳分压增高。
PH值取决于碳酸氢盐与碳酸的比值,前者靠肾脏调节(1- 3 天),而碳酸调节靠肺(数
小时)。
健康人每天由肺排出碳酸达15000mmol 之多,故急性呼衰CO2潴留对 pH影响十分迅速,往往与代谢性酸中毒同时存在时,因严重酸中毒引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乃至心脏停
搏。
而慢性呼衰因CO2潴留发展缓慢,肾减少碳酸氢排出,不致使pH明显降低。
因血中主要
阴离子 HCO3-和 CI -之和为一常数,当HCO3-增加,则CI -相应降低,产生低氯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