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管放大器设计报告

五管放大器设计报告
五管放大器设计报告

摘要 (2)

一、设计要求 (2)

二、设计原理 (3)

2.1 MOS管工艺参数 (3)

2.2 相关计算公式 (4)

2.2.1 电流

I (4)

D

2.2.2 跨导

g (5)

m

2.2.3 电阻

r (5)

2.2.4 电导与增益 (5)

2.3 确定MOS管尺寸 (6)

三、电路仿真 (7)

3.1 差分放大器仿真电路图 (7)

3.2 差分放大电路静态仿真 (8)

3.3 差分放大电路动态仿真 (10)

3.4 MOS管不同宽度对比 (12)

四、版图设计 (13)

4.1 版图设计优化 (13)

4.2 版图绘制 (16)

4.3 版图DRC检测 (17)

4.4 版图LVS检测 (18)

4.5 版图PEX仿真 (20)

五、总结 (20)

摘要

作为普通单端输入放大器推广的差分放大器用于处理两个输入信号的差值,而与输入信号的绝对值无关,其把两个输入信号的差值以一个固定的增益进行放大,通常作为功率放大器和发射极耦合逻辑电路的输入级使用。两个参数完全相同的晶体管以直接耦合的方式构成放大器,若两个输入端输入大小相位完全相同的信号电压,则放大器的输出为零,可以通过这一特点来抑制零点漂移,使放大器用作于直流放大器。在集成电路中,差分放大器可用于去除两个信号源中不需要的共模信号,仅放大差分信号,可有效抑制随时间变化的电源电压波动、衬底电压波动、温度变化产生的共模噪声。在差分放大电路中,电流镜可以精确的复制电流而不被工艺和温度影响,因而差分对的尾电流源用NMOS来镜像,负载电流源用PMOS来镜像,且电流镜中采用相同参数的MOS管来减小边缘扩散。MOS 管的沟道长度对阈值电压影响较大,因此,电流的比值可通过宽度来调整,从而使整个放大电路达到最佳性能。

一、设计要求

设计一个简单差分放大器(五管放大器),需知五管放大器结构简单,但增益小,通常增益在50dB以下,其基本电路图如下:

图1-1差分放大器电路图

其仿真系统中电路图可设计如下:

图1-2电路原理图

二、设计原理

2.1 MOS管工艺参数

基于0.35umMOS工艺,查看model文件可知设计差分放大器电路所需MOS 管主要参数:

2.2 相关计算公式

2.2.1 电流D I

(1)已知电流公式:

221dsat ox D V L W C I μ=

其中ox C 为单位面积栅氧化层电容,dsat V 为过驱动电压。且已知:

F t C ox ox 3-9-11-sio

10629.410

46.710453.32?≈??==ε dsat GS th V V V =-

其中2sio ε二氧化硅介电系数约为3.453cm F /1013-?。

(2)以输出摆率求总电流

因输出摆率L

D C I SR =

,且设计要求输出摆率SR 为200V/us ,负载电容L C 为5pF 则:

m A pF

s V C SR I L

D 110

5102005u /200126=???=?=?=-

由此计算得出总电流D I 为A m 1。

2.2.2 跨导m g

(1)跨导m g 公式如下:

D ox n m I C u L W g 2

= (2)以带宽求跨导 因带宽L

m C g =u ω,且设计要求单位增益带宽为100MHz 则: ms

fC C L

L u m 14.310

51010014.322g 126=?????==?=-πω

由此计算得出输入管跨导3.14ms 。

2.2.3 电阻0r

电阻0r 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D I λ1r 0≈

2.2.4 电导与增益

因放大倍数V A 满足 ()3

121//g ds ds m ds ds m V g g g r r A +== 其中电压放大倍数i V V V A o =

与增益()dB 之间换算公式为:

()V i o V A V V g G lg 20l 20=???

? ??= 由前面设计要求可知V G 为45()dB ,则

us A g V m ds ds 7.17101014.3g g 20

45341=?==+- 由此计算得出电导41g ds ds g +为17.7us 。

2.3 确定MOS 管尺寸

因本设计基于0.35umMOS 工艺,则MOS 管沟道最小长度可至0.35um 。考虑到短沟效应和器件匹配性等实际情况,模拟电路一般不使用最小尺寸,这里综合衡量各方面因素,本设计中的差分放大器MOS 管沟道长度设为2um 较为理想。

为了使差分放大器的输入电压具有的较大范围,需要限制其尾管M3(NMOS 管)的过驱动电压,可设其不超过350mV 。

已知总电流

221dsat ox D V L W C I μ=

则推导得

V W

L C I V ox D dsat m 350u 2≤=

即 m

C u L I W ox N

D N 636

-3-10026.1521225.010629.40464.010********

.02--?≈??????=?≥

其中,由于电路中尾管为NMOS 管,则迁移率u 取463.674Vs cm /2,则最终计算结果如上,电路中NMOS 管的沟道宽度大于152um 。

不得不顾虑输出电压的范围,负载管M4、M5(PMOS 管)的过驱动电压同样不应该太大,可设其不超过600mV ,且单个负载管电流为尾管电流即总电流D I 的一半,即0.5mA ,则:

V W

L C I V ox P dsat m 600u 2≤= m

C u L

I W ox P p P 636

-3-10185.7036.010629.40171.0102105.0236

.02--?≈???????=?≥

其中,由于电路中负载管为PMOS 管,则迁移率u 取170.9075Vs cm /2,则最终计算结果如上,电路中NMOS 管的沟道宽度大于70um 。

输入管M1、M2(NMOS 管)沟道宽度主要考虑跨导,则由以下公式推导计算可得:

N ox N m I C u L

W g 2= m 10812.91105.010629.40464.021*******.926-3

-3-6

-6-2

?≈????????=≥N

ox N m I C u L g W 其中,由于电路中输入管为NMOS 管,则迁移率u 取463.674Vs cm /2,则最终计算结果如上,电路中NMOS 管的沟道宽度大于91um 。

综合各个方面考虑,本设计中以NMOS 管M1、M2、M3三管宽W 取160um ,长L 取2um ,PMOS 管M4、M5两管宽W 取100um ,长L 取2um 为设定的MOS 管宽长比,进行后续工作。

三、电路仿真

3.1 差分放大器仿真电路图

动态输出性能。其中电源电压设置为3.3V ,输入管M1、M2分别接1.65V 直流电压源vdc ,使电路可以正常工作,再给M1一个1V 交流振幅,以便分析电路交流

特性。负载管M4、M5以对称的形式存在,衬底接高电位即电源电压。为尾管M3设置镜像管M6,构成镜像电流源,并在其上加一个电流源idc ,赋值1mA 。最后在输出端接设计要求的5pF 的负载电容,构成完整的仿真电路。

图3-1电路仿真图

3.2 差分放大电路静态仿真

图3-2中每个MOS 管两侧均标有其静态仿真结果,包括电路中各节点的电压与MOS 管的静态工作点。

图3-2电路器件静态工作参数

以输入管M1为例,列出其全部静态工作参数如下图3-3。则:

mV V V V dsat ds 192.23925627.1=>=

因此,NMOS 管工作在饱和区。

其中m g 为3.32378ms ,与前面计算得出的跨导3.14ms 相差不多,已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其计算后误差约为5.85%。

%85.5%10014

.332378.3-14.3≈?=

误差

图3-3M1静态工作参数

图3-4M4静态工作参数

以负载管M4为例,列出其全部静态工作参数如上图3-4。

mV V V V dsat ds 957.55146892.1=>=

因此,PMOS 管工作在饱和区。

其中4g ds 为10.1022us ,且图3-3中1g ds 为7.82519us ,则us g ds ds 92739.17g 41=+与前面计算得出的电导17.7us 相近,已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其计算后误差约为5.85%。

%28.1%1007

.177.927391-7.71≈?=误差 3.3 差分放大电路动态仿真

下列图中数据是差分放大电路在交流电压下的仿真结果,图3-4中是输出端的振幅与相位随频率变化而变化的图像。下方曲线表示差分放大电路中相位随频率变化而变化,但是存在相位失真,这是由于放大器对输入信号的不同频率的分量滞后时间不相等造成的波形失真。

图3-5电路增益

我们主要应用图3-4中振幅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其代表了差分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通过曲线的平缓处可以测试出电路的增益,如图3-5中所示,曲线的平缓处即最高处A 点,其值为45.3157dB ,这与设计要求45dB 基本相符,其误差如下:

%70.0%10045

3157.45-45≈?=

误差

图3-6电路带宽

图3-6中,同样的,在幅频特性曲线上的B 点处,即为所测试的单位增益带宽。在幅度为-3dB 处,其对应的频率即是单位增益带宽,由图中可知其为118.796MHz ,这与设计要求的100MHz 很接近,其误差为:

%796.18%100100796

.118-100≈?=误差

因为单位增益带宽越大,电路适用于的输入信号频率范围越大,故而比设计带宽100Hz 大的实验带宽是更优的。

3.4 MOS 管不同宽度对比

为了观察MOS 管不同宽度对差分放大电路的影响,设置如下表格进行不同参数电路工作性能的对比.其中MOS 管长度始终保持2um 。

组增益最小为43.828dB,带宽最窄为97.797MHz。再者,3组跨导与电导最小,最接近理论计算值,则此比较中3组差分放大器电路性能更优。但是,因各个数据相差不是很大,对电路性能的优化不是很多,故而采用原定设计尺寸不变。

四、版图设计

MOS器件的特征尺寸越来越小,相应的集成电路中可用的电压和信号摆幅相对减小,对于最小线宽的MOS管,失配相对增加,则模拟电路的工作区间减小,适用范围缩小,数字电路的噪声门限相对下降,抗干扰能力下降。因此,电路中MOS管的匹配性尤为重要。

结果,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相对最优的选择。

4.1 版图设计优化

图4-1细长结构

图4-2叉指结构

图4-1中最初步的版图中MOS管宽长比较大,故而加以叉指结构如图4-2,避免细长结构,面积增大的同时使MOS管更易匹配。

如图4-3中所示,MOS管均采用叉指结构,同时M1与M2、M3与M4满足中心对称,且器件方向一致,具有一定的匹配度。此外,图4-3还考虑了MOS管之间金属走线的路程,M1、M2、M3、M4、M5都旋转了90度,以便M1与M2、M3与M4栅极相对,M1、M2漏极与M3、M4漏极靠近,使金属走线路程更短,减小寄生效应。

图4-3中心对称匹配

M1、M2是差分放大器的输入管,中心对称满足不了输入管的匹配度,因而进一步选择图4-4中的四方交叉匹配,其匹配性更好。图4-3中仍然存在着地线过窄的问题,总电流需要通过地线流过尾管M3,则地线过窄存在隐患,不尽合理,需要加宽金属线,如图4-5。再者,图4-3中M1与M2管输入与输出线的平行距离过长,会产生信号自反馈,影响放大器增益,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图4-4四方交叉匹配

图4-5版图最终版

图4-5是版图布局优化的最终版本,不仅实现了输入管M1与M2的四方交叉匹配,而且将尾管M3拆分成两个相同的叉指结构的MOS管,实现M3的交叉匹配。重新布局后加宽了金属走线,满足漏极电流的需求,并通过MOS管摆放方向的选转,实现了输入管栅极连接和漏极连接的交叉匹配,保证了电流方向的一致性,更解决了图4-3中缺少阱接触和衬底接触的问题。图4-5中的阱接触与衬底接触降低了阱与衬底的电阻值,同时使阱接触尽量连接靠近VDD,衬底接触尽量连接靠近GND,相对增大NMOS管与PMOS管间距离,有利于减小闩锁效应对电路的影响。

4.2 版图绘制

如图4-6为candence系统下绘制的版图,其中NMOS与PMOS叉指结构器件源自器件库chrt035sg_rf,其他MOS管间连线,电位VDD、GND均利用版图绘制系统中的rectangle、polygon和path画出。特别地,保护环guardRing需要分出衬底接触PguardRing与WellguardRing阱接触。由于NMOS管宽长比u

160,

u2:

绘制图4-6时,主要采用坐标的方式,使版图趋于绝对对称,更好地符合MOS管匹配特性。如图,初始时以管M1最左多晶栅的左下端为原点,则M1坐标

为(0,3),M2(40,3)、M1b(63,-3)、M2b(23,-3)管以相对M1的距离计算坐标与M1成中心对称分布。其中八指且长为2um的MOS管左侧多晶左边界到右侧多晶右边界长为23。其余MOS管M3(0,-32),M3b(40,-32),M4(-5,30),M5(45,30)以其相对于原点的坐标合理分布,总体布局成左右两侧沿中轴线

x对称,经过调整,左右NMOS管之间距离设置为17,两侧分别距中轴线

31

5.

8.5,左右PMOS管之间距离为27,两侧距中轴线13.5,为阱接触留出适当的空间。本着尽量节省面积的原则,使MOS管合理的紧凑分布。

图4-6candence绘制版图

4.3 版图DRC检测

版图的DRC(design rule check)检测是依据系统工艺文件中设计规则的要求,检测所绘制的版图是否存在工艺上的不合理处,即是该工艺标准下技术无法达到。DRC最终检测结果如下图4-7、图4-8所示,遗留的4个问题为金属密度问题,这里主要进行实验设计,故而没有解决。在DRC检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主要归于以下几类:

1、金属布线之间、金属布线与多晶之间距离小于工艺要求。

2、通孔、金属孔四周甚至四角与临近金属、多晶之间过近。

3、保护环guardRing没有闭合或完全相连使得相互之间不满足工艺最小距离。

对于出现的以上几类问题,通过调整金属走线位置和宽度,修改通孔、金属孔位置与个数,精确计算保护环坐标使之闭合,最终只遗留金属密度问题以待解决。

图4-7DRC检测结果

图4-8DRC检测结果

4.4 版图LVS检测

版图的LVS(Layout Versus Schematics)检测,是版图与原理图之间的检测,在LVS内置下分析所绘制的版图与相应名称原理图的不一致处。LVS最终检

测结果如图4-7、图4-8所示,所有版图与原理图不一致的地方都得到了改正,系统出现了笑脸的形状以示正确。在LVS检测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类问题,其产生的原因随问题列出,并以相应的办法加以解决。

1、节点不一致:M3与M3b之间金属1与金属2相连接处忘记打金属孔引起了此问题的产生,使用金属孔将两层金属连接,问题得以解决。

2、器件连接不一致:版图中为了对称画出的双输出走线与原理图中右侧输出不相同,造成版图中的M4、M5与原理图中的M4、M5出现连接不一致,将版图中左侧输出删除后,调整金属走线,器件连接节点一致。

3、器件失配:M4栅极右端金属1与金属2以金属孔连接,出现缝隙,致使版图出现断路,造成LVS检测时,与M

4、M5漏极相连接的M1、M1b、M2、M2b、M3、M3b出现器件失配,版图中器件宽度与原理图中不同,将金属1走线延长后,问题得以改善。

4、WellguardRing绘制过程中,没有注意到PMOS管N阱的范围,致使WellguardRingN阱与PMOS管N阱之间没有相连接,引起LVS大范围检测错误,通过在WellguardRingN阱与PMOS管N阱之间空余处填补N阱之后,问题得以解决。

图4-7LVS检测结果

图4-8LVS检测结果

4.5 版图PEX仿真

版图的PEX是提取寄生参数,生成calibre的过程,以便以calibre进行版图的后仿真。如图4-9为图4-6运行PEX之后生成的calibre,其主体部分排列位置与所绘制的版图位置基本一致,其下方是一系列由版图的金属布线、布局等原因产生的寄生电阻与寄生电容。寄生电阻在几十、几百毫量级,寄生电容在几飞量级,因此,寄生参量都很小,在信号电压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不会对差分放大器性能造成大的影响,下面以图4-10中的电路图,对此结论进行验证。

图4-9寄生参量calibre

五、总结

通过本次设计,深入的学习了差分放大电路的电路仿真过程,知道了如何调节MOS管宽长比以达到放大器性能更优的方法。在版图的绘制与检测过程中,加深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联系,清楚了寄生参数对电路的实际影响很小,因而忽略不计。本次设计加深了对电路仿真的熟练程度,使版图的绘制操作得到了锻

模电课程设计-OTL音频功率放大器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课题:OTL音频功率放大器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0701班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09-6-25

目录 引言 (3) 一.设计任务与要求 (3) 1.1 设计任务 (3) 1.2 设计要求 (3) 二. OTL音频功放满足的具体性能指标 (3) 三.方案设计与论证 (3) 四.原理图元器件清单及原理简述 (4) 4.1 总原理图 (4) 4.2 元器件清单 (4) 4.3 电路原理简述 (4) 五.安装与调试 (5) 5.1 元件的安装 (5) 5.2 元件的调试 (5) 六.性能测试与分析 (6) 6.1 波形测试 (6) 6.2 主要参数的测试与计算 (6) 七. 个人心得体会 (7) 八.参考文献 (7)

题目OTL音频功率放大器 设计者蔡白洁张振山 指导教师李艳萍 引言 OTL(Output transformerless )电路是一种没有输出变压器的功率放大电路。过去大功率的功率放大器多采用变压器耦合方式,以解决阻抗变换问题,使电路得到最佳负载值。但是,这种电路有体积大、笨重、频率特性不好等缺点,目前已较少使用。OTL电路不再用输出变压器,而采用输出电容与负载连接的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使电路轻便、适于电路的集成化,只要输出电容的容量足够大,电路的频率特性也能保证,是目前常见的一种功率放大电路。 它的特点是:采用互补对称电路(NPN、PNP参数一致,互补对称,均为射随组态,串联,中间两管子的射极作为输出),有输出电容,单电源供电,电路轻便可靠。两组串联的输出中点”可理解为采用互补对称电路(NPN、PNP参数一致,互补对称,均为射随组态,串联,中间两管子的射极作为输出)。 1 设计任务与要求 1.1设计任务: 1.学习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的初步经验,掌握模拟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步骤,培养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 2.培养实践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OTL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法,基本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测试方法。 4. 通过一个OTL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安装和调试,进一步加深对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理解,增强实际动手能力。 1.2 设计要求: 1.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实用,经济并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合理选用元器件。 2.广泛查阅相关的资料,不懂的地方积极向老师同学请教,讨论。认真独立的完成课题的设计。 3.按时完成课程设计并提交设计报告。 2 OTL音频功放满足的具体性能指标 1.设音频信号为vi=10mV, 频率f=1KHz。 2.额定输出功率Po≥2W。 3.负载阻抗RL=8Ω。 4.失真度γ≤3%。 3 方案设计与论证 要求设计一个由二极管,三极管,电容,电阻等元件组合而成的OTL音频功率放大器。其中,二极管T1构成前置放大级,对输入信号进行倒相放大,二极管T2,T3的参数一致,互补对称,且均为共集电极接法,保证了输出电阻低,负载能力强的优点,作用是对输入的信号进行功率放大。 在明确了电路接线的基础上,在电路板上进行仿真模拟,并按照课本上相关的知识对该功放的主要参数计算。电路在12V的直流电压下工作,在负载为8Ω

单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王剑晓

单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电03 王剑晓 2010010929 单管放大电路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放大电路直流工作点的调整与测量方法; (2)掌握放大电路主要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3)了解直流工作点对放大电路动态特性的影响; (4)掌握发射极负反馈电阻对放大电路动态特性的影响; (5)掌握信号源内阻R S对放大电路频带(上下截止频率)的影响; 二、实验电路与实验原理 实验电路如课本P77所示。 图中可变电阻R W是为调节晶体管静态工作点而设置的。 (1)静态工作点的估算与调整; 将图中基极偏置电路V CC、R B1、R B2用戴维南定理等效成电压源,得到直流通路, 如下图1.2所示。其开路电压V BB和内阻R B分别为: V BB= R B2/( R B1+R B2)* V CC; R B= R B1// R B2; 所以由输入特性可得: V BB= R B I BQ+U BEQ+(R E1+ R E2)(1+Β) I BQ; 即:I BQ=(V BB- U BEQ)/[Β(R E1+ R E2)+ R B]; 因此,由晶体管特性可知: I CQ=ΒI BQ; 由输出回路知: V CC= R C I CQ + U CEQ+(R E1+ R E2) I EQ; 整理得: U CEQ= V CC-(R E1+ R E2+ R C) I CQ; 分析:当R w变化(以下以增大为例)时,R B1增大,R B增大,I BQ减小;I CQ减小; U CEQ增大,但需要防止出现顶部失真;若R w减小变化相反,需要考虑底部失真(截 止失真); (2)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做出电路的交流微变等效模型: 则: 电压增益A i=U O/U i=-?(R C// R L)/r be; 输入电阻R i=R B1//R B2//r be; 输出电阻R O= R C; 其中r be=r bb’+(1+?)U T/ I EQ,体现了直流工作点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分析:当R C、R L选定后,电压增益主要决定于r be,受到I EQ,即直流工作点的影 响。由上面对直流工作点的分析可知,R w变化(以下以增大为例)时I CQ减小, 那么r be增大,电压增益A i减小,输入电阻R i增大,输出电阻R O基本不变,与直 流无关; 如果将发射极旁路电容C E改为与R E2并联,R E1成为交流负反馈电阻,电路的动态 参数分别变为 电压增益A i=U O/U i=-?(R C// R L)/[r be+(1+?) R E1];

音频功率放大器设计实验报告

题目:音频功率放大器电路 音频功率放大器设计任务 1、基本要求 (1)频带范围 200Hz —— 10KHz,失真度 < 5%。 (2)电压增益 >= 20dB。 (3)输出功率 >= 1 W (8欧姆负载)。 (4)功率放大电路部分使用分立元件设计。 发挥部分 (1)增加音调控制电路。 (2)增加话筒输入接口,灵敏度 5mV,输入阻抗 >> 20 欧姆。 (3)输出功率 >= 10W (8欧姆负载)。 (4)其他。 目录 1 引言····························································· 2 总体设计方案·····················································2.1 设计思路······················································· 2.2 总体设计框图··················································· 3 设计原理分析·····················································3.1设计总原理图 3.2设计的PCB电路图 ··· 1 引言 在现代音响普及中,人们因生活层次、文化习俗、音乐修养、欣赏口味的不同,令对相同电气指标的音响设备得出不同的评价。所以,就高保真度功放而言,应该达到电气指标与实际听音指标的平衡与统一。

音频功率放大器是一个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领域,几十年来,人们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无论从线路技术还是元器件方面,乃至于思想认识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次设计旨在熟悉设计流程,达到基本指标。 2 总体方案 根据实验要求,本次设计主要是也能够是用集成功放TDA2030为主的电路 一、电路工作原理 图1所示电路为音频功率放大器原理图,其中TDA2030是高保真集成功率放大器芯片,输出功率大于10W,频率响应为10~1400Hz,输出电流峰值最大可达3.5A。其内部电路包含输入级、中间级和输出级,且有短路保护和过热保护,可确保电路工作安全可靠。TDA2030使用方便、外围所需元器少,一般不需要调试即可成功。 RP是音量调节电位器,C1是输入耦合电容,R1是TDA2030同相输入端偏置电阻。 R2、R3决定了该电路交流负反馈的强弱及闭环增益。该电路闭环增益为 (R2+R3)/R2=(0.68+22)/0.68=33.3倍,C2起隔直流作用,以使电路直流为100%负反馈。静态工作点稳定性好。 C4、C5为电源高频旁路电容,防止电路产生自激振荡。R4、R5称为茹贝网路,用以在电路接有感性负载扬声器时,保证高频稳定性。VD1、VD2是保护二极管,防止输出电压峰值损坏集成块TDA2030。 2.电流反馈 电流反馈是指在一个反馈电路中,若反馈量与输出电流成正比则为电流反馈;若反馈量与输出电压成正比则为电压反馈。通常可以采用负载短路法来判断。 从概念上说,若反馈量与输出电压(有时不一定是输出电压,而是取样处的电压)成正比则为电压反馈;若反馈量与输出电流(有时不一定是输出电流,而是取样处的电流)成正比则为电流反馈。在判断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时,除了上述方法外,也可以采用负载短路法。负载短路法实际上是一种反向推理法,假设将放大电路的负载电阻RL短路(此时,),若

音频功率放大器课程设计

本电路设计采用前置放大电路和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相结合的放大模式,前者采用TL072对电压进行放大,后者采用性能优良的TDA2616对电压和电流放大,给音响放大器的负载(扬声器)提供一定的输出功率。当负载一定时,希望输出的功率尽可能大,输出的信号的非线形失真尽可能的小,效率尽可能的高。在前置放大和功放之间加上一个滑动变阻,就保证了音量可调,在滑动变阻器之前再加上一足够大电阻,这样保证了信号不失真。除此之外,加上相应的旁路电容又使得电路具有杂音小,有电源退偶,无自激等优点。根据实例电路图和已经给定的原件参数,使用multisim11软件模拟电路,并对其进行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显示波形图,计算数据等操作。 关键词: TL072 TDA2616 性能优良音量可调杂音小 目录 1 设计任务和要求 (2) 1.1设计任务 (2) 1.2设计要求 (2) 2 系统设计 (3) 2.1系统要求 (3) 2.2方案设计 (3) 2.3系统工作原理 (4) 3 单元电路设计 (6) 3.1前置放大电路 (6) 3.1.1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6) 3.1.2元器件的选择及参数确定 (9) 3.1.3 前级放大电路仿真 (10) 3.2后级放大部分 (10) 3.2.1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12) 3.2.2电路仿真 (13) 3.2.3元器件的选择及参数确定 (15) 3.3音源选择电路 (15) 3.3.1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15) 3.3.2电路仿真 (16) 3.3.3元器件的选择及参数确定 (16) 3.4电源 (17) 4系统仿真 (20) 5 电路安装、调试与测试 (21) 5.1电路安装 (21) 5.2电路调试 (23) 5.3系统功能及性能测试 (23)

模电仿真实验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仿真实验报告册 仿真实验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仿真仿真实验项目名称: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仿真类型(填■):(基础■、综合□、设计□) 院系: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完成时间: 成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熟悉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熟悉低频电子线路实验设备,进一步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交流毫伏表、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实验电路板。 三、实验原理 电阻分压式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电路如图所示。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 W +R 1)和R 2组成的分压电路,发射极接有电阻R 4(R E ),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微小的正弦信号U i ,经过放大在输出端即有与U i 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 o ,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在图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R 1和R 2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T 的基极电流I B 时(一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进行估算(其中U CC 为电源电压): CC 21W 2 BQ ≈ U R R R R U ++ (3-2-1) C 4 BE B EQ ≈I R U U I -= (3-2-2) )(43C CC CEQ R R I U U +=- (3-2-3) 电压放大倍数 be L 3u ||=r R R β A - (3-2-4) 输入电阻 be 21W i ||||)(r R R R R += (3-2-5) 图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音频功率放大器设计说明书要点

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任务书 1 设计指标 (1)直接耦合的功率放大器,额定输出功率10W,负载阻抗8Ω;(2)具有频响宽、保真度度、动态特性好及易于集成化; (3)采用分立元件设计; (4)所设计的电路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2 设计要求 (1)画出电路原理图; (2)确定元器件及元件参数; (3)进行电路模拟仿真; (4)S C H文件生成与打印输出。 3 编写设计报告 写出设计的全过程,附上有关资料和图纸,有心得体会。 4 答辩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叙述并回答问题。

音频功率放大器设计 摘要:这款功放采用了典型的OC L 功放电路,为全互补对称式纯甲类DC 结构,功放的每一级放大均工作于甲类状态。输入级和电压放大级采用线性较好的沃尔漫电路,差分管及电流推动管分别为很出名的K170、J 74(可用K389、J 109孪生对管对换)对管和K214、J77中功率M OS 管,功率输出级为2SC 5200和2S A1943大功率东芝管并联输出,功率强劲,驱动阻抗2Ω的喇叭也轻松自如,毫不费力。综合运用了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设计完全符合要求。 关键字:沃尔漫电路 T IM 共源-共基电路 共射-共基电路 1 引言 在现代音响普及中,人们因生活层次、文化习俗、音乐修养、欣赏口味的不同,令对相同电气指标的音响设备得出不同的评价。所以,就高保真度功放而言,应该达到电气指标与实际听音指标的平衡与统一。 2 设计思路 甲类放大器作为一种最古老,效率最低,最耗电,最笨重,最耗资,失真最小的放大器它有吸引人的音质。甲类放大器输出电路 本身具有抵消奇次谐波失真,且甲类放大器管子始终工作在线性曲线内,晶体管自始自终处于导通状态。因此,不存在开关失真和交越失真等问题。甲类放大器始终保持大电流的工作状态。所以对猝发性声音瞬间升降能迅速反映。因而输出功率发生急剧变化时,电 输入音 频信号 前置放大级电路 共射-共基电路 共射-共基电路 恒压源电路 推动级 反馈电路 至末级 功放 沃 尔漫电路 图1 前置放大电路框图

模电课程设计-功率放大器设计

《电子技术Ⅱ课程设计》 报告 姓名雷锋 学号 52305105121520 院系自动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核电一班 指导教师王老师黄老师 2014年 6月

目录 一、设计的目的 (1) 二、设计任务和要求 (1) 三、课程设计内容 (1) 1. Multisim仿真软件的学习 (1) 四、基础性电路的Multisim仿真 (2) 1.题目一:半导体器件的Multisim仿真 (2) 2.题目二:单管放大电路的Multisim仿真 (7) 3.题目三:差分放大电路的Multisim仿真 (11) 4.题目四:两级反馈放大电路的Multisim仿真 (14) 5.题目五: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Multisim仿真 (21) 6.题目六:波形发生电路的Multisim仿真 (23) 五.综合性能电路的设计和仿真 (26) 1.题目二: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26) 六、总结 (29) 七、参考文献 (29)

一、设计的目的 该课程设计是在完成《电子技术2》的理论教学实践,掌握电子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工程技术打下基础。 二、设计任务和要求 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Multisim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分析和设计完成基础性的电路设计和仿真及综合性电路设计和仿真。 要求: 1、巩固和加深对《电子课程2》课程知识的理解; 2、会根据课题需要选学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和文献资料; 3、掌握仿真软件Multisim的使用方法; 4、掌握简单模拟电路的设计、仿真方法; 5、按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撰写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报告能正确反映设计和仿真 结果。 三、课程设计内容 1. Multisim仿真软件的学习 Multisim7是一个优秀的电工技术仿真软件,既可以完成电路设计和版图绘制,也可以创建工作平台进行仿真实验。Multisim7软件功能完善,操作界面友好,分析数据准确,易学易用,灵活简便,因此,在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等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功率放大器的仿真设计 0 引言 各种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半导体器件和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研究进程。射频功率放大器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设计好坏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因此,无线系统需要设计性能良好的放大器。而且,为了适应无线系统的快速发展,产品开发的周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在各种无线系统中由于不同调制类型和多载波通信的采用,射频工程师为减小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尤其是设计无线基站应用的高功率放大器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采用EDA工具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可以掌握设计电路的性能,进一步有环设计参数,同时达到加速产品开发进程的目的。 功率放大器(PA)在整个无线通信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的输出功率决定了通信距离的长短,其效率决定了电池的消耗程度及使用时间。 1 功率放大器基础 1.1 功率放大器的种类 根据输入与输出信号间的大小比例关系,功率放大器可分为线性放大器与非线性放大器两种。属于线性放大器的有A类、B类及AB类放大器;属于非线性的则有C类、D类、E类、F类等类型的放大器。 (1) A类放大器是所有类型功率放大器中线性最高的,其功率元件在输入信号的全部周期内均导通,即导通角为360°,但其效率却非常低,在理想状 态下效率仅达到50%,而在实际电路中,则仍限制在30%以下。 (2) B类功率放大器的功率元件只在输入正弦波之半周期内导通,即导通角仅为180°,其效率在理想状态下可达到78%,但在实际电路中所达到的效 率不会超过60%。 (3) AB类功率放大器的特性介于A类和B类放大器之间,其功率元件偏压在远比正弦波信号峰值小的非零直流电流,因此导通角大于180°但远小于360°。一般情况下,其效率介于30%~60%之间。 (4) C类功率放大器的功率元件的导通时段比半周期短,即导通角小于180°。 其输出波形为周期性脉冲,必须并联LC滤波电路后,才可得到所需要的正弦波。在理论上,C类放大器的效率可达到100%,但在实际电路中仅能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 电路实验报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实验二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式方法和测量方法。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的测试方法及放大器参数对放大倍数的影 响。 3.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图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偏置电阻R B1、R B2组成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 E ,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输入信号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三、实验设备 1、信号发生器 2、双踪示波器 3、交流毫伏表 4、模拟电路实验箱 5、万用表 四、实验内容 1.测量静态工作点 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它的静态工作点估算方法为: U B ≈ 2 11B B CC B R R U R +?

图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I E = E BE B R U U -≈Ic U CE = U C C -I C (R C +R E ) 实验中测量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应在输入信号为零的情况下进行。 1)没通电前,将放大器输入端与地端短接,接好电源线(注意12V 电源位置)。 2)检查接线无误后,接通电源。 3)用万用表的直流10V 挡测量U E = 2V 左右,如果偏差太大可调节静态工作点(电位器RP )。然后测量U B 、U C ,记入表2—1中。 表2—1 测 量 值 计 算 值 U B (V ) U E (V ) U C (V ) R B2(K Ω) U BE (V ) U CE (V ) I C (mA ) 2 60 2 B2所有测量结果记入表2—1中。 5)根据实验结果可用:I C ≈I E = E E R U 或I C =C C CC R U U -

OCL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由集成运放和晶体管组成的OCL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学生:郭二珍 学生学号:1008220107 系别:电气学院 专业:自动化 届别:2015年 指导教师:廖晓纬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制 2014年3月

OCL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学生:郭二珍 指导老师:廖晓纬 电气学院10级自动化 1、绪论 功率放大器(简称功放)的作用是给音频放大器的负载R L(扬声器)提供一定的输出功率。当负载一定时,希望输出的功率尽可能大,输出信号的非线性失真尽可能地小,效率尽可能高。 OCL是英文Output Capacitor Less的缩写,意为无输出电容的功率放大器。采用了两组电源供电,使用了正负电源。在输入电压不太高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较大的输出频率。省去了输出端的耦合电容,使放大器的频率特性得到扩展。OCL功率放大器是一种直接耦合的功率放大器,它具有频响宽、保真度高、动态特性好及易于集成化等特点。性能优良的集成功率放大器给电子电路功放级的调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集成功率放大电路还具有输出功率大、外围元件少、使用方便等优点,因此在收音机、电视机、扩音器、伺服放大电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功率放大器可分为三种工作状态:(1)甲类工作状态Q点在交流负载的中点,输出的是一种没有削波失真的完整信号,但效率较低。(2)乙类工作状态Q点在交流负载线和IB=0输出特性曲线的交界处,放大器只有半波输出,存在严重的失真。(3)甲乙类工作状态Q点在交流负载线上略高于乙类工作点处,克服了乙类互补电路产生交越失真,提高了效率。

因此,本设计可采用甲乙类互补电路。 2、容摘要 本设计中要求设计一个由集成运放和晶体管组成的OCL功率放大器。在输入正弦波幅度Ui等于200mV,负载电阻R L等于8Ω的条件下最大输出不失真功率P o≥2W,功率放大器的频带宽度BW≥80Hz~10KHZ 功率放大电路实质上是能量转换电路,它主要要求输出功率尽可能大,效率尽可能的高,非线性失真尽可能要小,功率器件的散热较好。 本设计选用的是双电源供电的OCL互补推挽对称功放电路。 此推挽功率放大器的工作状态为甲乙类,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交越失真”。 由于两管的工作点稍高于截止点,因而均有一很小的静态工作电流I CQ。这样,便可克服管子的死区电压,使两管交替工作处的负载中电流能按正弦规律变化,从而克服了交越失真。 OCL互补推挽对称功放电路一般包括驱动级和功率输出级,前者为后者提供一定的电压幅度,后者则向负载提供足够的信号频率,以驱动负载工作。

功率放大器设计(DOC)

电子电路设计实践 设计题目: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系别: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2011级1 班姓名:腾伟峰 学号:201151746 指导教师:张全禹 时间:2013年3月17日 绥化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高频功率放大器 1设计要求 1.1 已知条件 +VCC=+12V,晶体管3DG130的主要参数为PCM=700mW,ICM=300mA,VCES≤0.6V,hfe≥30,fT≥150MHz,放大器功率增益AP≥6dB。晶体管3DA1的主要参数为PCM=1W,ICM=750mA,VCES≥1.5V,hfe≥10,fT=70MHz,AP≥13dB。 1.2 主要技术参数 输出功率P0≥500mW,工作中心频率f0≈5MHz,效率η>50%,负载RL=50Ω。 1.3 具体要求 分析高频功率放大器原理,通过给定的技术指标要求确定甲类功率放大器和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设计的工作状态和计算出电路中各器件参数,利用电子设计工具软件multisim对电路进行仿真测试,分析电路的特性。

2原理分析 高频功率放大器用于发射机的末级,作用是将高频已调波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以满足发送功率的要求,然后经过天线将其辐射到空间,保证在一定区域内的接收机可以接收到满意的信号电平,并且不干扰相邻信道的通信。高频功率放大器是通信系统中发送装置的重要组件。按其工作频带的宽窄划分为窄带高频功率放大器和宽带高频功率放大器两种,窄带高频功率放大器通常以具有选频滤波作用的选频电路作为输出回路,故又称为调谐功率放大器或谐振功率放大器。 利用选频网络作为负载回路的功率放大器称为谐振功率放大器,这是无线电发射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放大器电流导通角θ的范围可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及丁类等不同类型的功率放大器。电流导通角θ愈小,放大器的效率η愈高。如甲类功放的θ=180,效率η最高也只能达到50%,而丙类功放的θ< 90o,效率η可达到80%,甲类功率放大器适合作为中间级或输出功率较小的末级功率放大器。丙类功率放大器通常作为末级功放以获得较大的输出功率和较高的效率。图 1为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 图 1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

新型拓扑结构跨导反馈放大器

新型拓扑结构跨导反馈放大器 摘要:本文将提出一种新的拓扑结构的跨导反馈放大器(TFA)。这种拓扑结构提供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实现负的是标准的反相增益表达式。也就是,增益形式为:。我们也将表明,它可以实现标准的反相和同相增益,而同时在每个配置保持接近恒定带宽增益变化。第一个特征是使人们希望的拓扑结构滤波器有广泛的应用,因为TFA可以充当一个积分环节,从而使该放大器实现正面和负面的无损集成。不像以前的TFA配置,这种放大器还可以产生在第一和第四象限内的对数输入。通过实验证实这种放大器具有配置不同的增益,集成和对数的能力,设计的这种芯片采用台积电0.18umCMOS工艺的1.8 V单端电源。该芯片占用面积752.6um*581.2um的新的拓扑结构跨导反馈放大器和常规TFA作组成。这种新型TFA在单位增益配置是有15 MHz的频率带宽。 索引项:电流反馈放大器(CFA),运算放大器,跨导反馈放大器(TFA) 1、引言 在最近已经提出了跨导反馈放大器(TFA)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恒定带宽类放大器,如电流反馈放大器(CFAS)[1] - [6]。威尔逊的研究[1],[2]TFA可以认为由一个高增益环节,一个跨导环节和在两者间施加反馈回路组成。跨导级的输出端处的电压缓冲很像一个CFA,如图1(a)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有这种缓冲的存在,要确保有分压器作为负载的跨导元件,它产生的反馈电压成正比于跨导元件的输出电流。通过对电流反馈放大器(CFA)的非常规设计证明,即使不采用缓冲结构[7],[8],也等解决在CFA中的低电压问题。练习的重点是证明CFA不能通过常规设计实现。然而,在TFA和CFA之间存在若干不同之处。CFA结构如图1(b)所示。首先,在CFA的恒定带宽的设定是通过调节R2到某个优值实现的,而TFA的恒定带宽是通过调整R1实现的。在这两种情况下,改变R1和R2,TFA和CFA 的增益会分别变化。这两种放大器如图1,配置同相增益。其次,在CFA的闭环增益(LG)定义为[10],而在TFA中,闭环增益定义为[1],其中,,拓扑结构图如图1(a)所示。在图1(b)中,Z是由高输出阻抗的电流控制电流源和节点寄生电

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实验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 《电子线路设计、测试与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地点:华中科技大学南一楼 实验成绩: 指导教师: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单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2.掌握MOSFET共源放大电路以及BJT共射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设置与调整方法。 3.了解电路参数变化对于电路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4.学习使用PSpice或Multisim软件对模拟电子电路进行仿真分析。 5.掌握BJT单极共射放大电路主要性能指标(A v、R i、R o)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元器件 类型型号(参数)数量 三极管9013 1只 电位器100kΩ1只 电阻51Ω、1kΩ、100kΩ各1只; 10kΩ、10kΩ各2只; 电容10μF 2只 47μF 1只 三、实验原理及参考电路 1.参考电路 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该电路采用自动稳定工作点的分压式射极偏置电路,其温度稳定性好。 图1 2.静态工作点的估算与调整 静态工作点是指输入交流信号为零时三极管的基极电流IBE、集电极电流I CQ、和管压降V CEQ。 根据上图所示的直流通路可得出: 开路电压V BB = R b12V CC/(R b11+R b12) 内阻R B = R b11//R b12

则I BQ =(V BB–V BEQ)/( R B +(1+β)( R e1 +R e2)) I CQ = βI BQ V CEQ ≈ V CC – (R C + R e1 +R e2)I CQ 当管子确定后,改变V CC、R B、R B2、R C、(或R E)中任一参数值,都会导致静态工作点的变化。当电路参数确定后,静态工作点主要通过R P调整。工作点偏高,输出信号易产生饱和失真;工作点偏低,输出波形易产生截止失真。但当输入信号过大时,管子将工作在非线性区,输出波形会产生双向失真。当输出波形不很大时,静态工作点的设置应偏低,以减小电路的表态损耗。 3.放大电路电压增益的测量 放大电路电压增益A v 是指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有效值之比,即 A v =V o /V i。 对于该电路,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A v 为 A v= -β(R C // R L) /( r be + (1 + β)R e1) 当三极管跟负载电阻选定后,A v主要取决于静态工作点I CQ。 4.输入电阻的测量 对于上述参考电路图所示参数,放大电路输入电阻为: R i = R b11//R b12//[r be + (1 + β)R e1] 三极管输入电阻r be 为: r be = 300 + (1+β)CQ 测量原理为:在信号源与放大电路之间串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用万用表分别测出R 两端的电压V S,和V i,则输入电阻为: Ri = Vi / Ii = Vi R /( V s- V i) 5.输出电阻的测量 输出电阻的测量原理为:用万用表分别测量放大器的开路电压V O和负载电阻上的电压V OL,则输出电阻R O可通过计算求得。 R O =( V O – V OL)R L /V OL 当R L = R O 时,测量误差最小。 6.幅频特性的测量 放大器的幅频特性是指放大器的增益与输入信号频率之间的关系曲线。一般用逐点法进行测量。在保持输入信号幅值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住店测量不同频率点的电压增益。利用各点数据,在单对数坐标纸上描绘出幅频特性曲

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报告

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报告 目录 一、设计任务和要求 (2) 二、设计方案的选择与论证 (2) 三、电路设计计算与分析 (4) UA741介绍 (4) 前级电路原理图及仿真结果 (5) (6)TDA2030介绍·················································· 音频功放电路原理图及仿真结果 (7) 结果与分析 (8) 总原理图 (9) PCB图 (10) 四、总结及心得 (12) 五、附录 (14) 六、参考文献 (15)

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一、设计任务和要求 1、设计任务 设计一音频功率放大器,满足: (1)、输出功率为1W---2W; (2)、输出阻抗8-16欧姆; (3)、带宽:100Hz—10KHz; 2、设计要求 (1)、根据设计指标,确定电路的理论设计; (2)、学会合理的选择电路的元器件; (3)、利用multisim软件完成对相关电路模块的仿真分析; (4)、按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画出设计电路图,交一份A3的图纸,完成相 应的答辩; 二、设计方案的选择与论证 音频功率放大器,简称音频功放,该设备主要用于推动扬声设备发声,因而,在很多电子设备上均有应用,比如,手机、电脑、电视机、音响设备等,是我们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音频功率放大器实际上就是对比较小的音频信号进行放大,使其功率增加,然后输出。前置放大主要完成对小信号的放大,使用一个同向放大电路对输入的音频小信号的电压进行放大,得到后一级所需要的输入。后一级的主要对音频进行功率放大,使其能够驱动电阻而得到需要的音频。设计时首先根据技术

模电音频功率放大器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张浩学学号:201130903013 7 学 院:电气工程学院 班 级: 电自1116(实验111) 题 目: 模电音频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指导教师:张光烈职称: 2013 年 7月 4 日

1、设计题目:音频功率放大电路 2、设计任务目的与要求: 要求:设计并制作用晶体管和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音频功率放大电路,负载为扬声器,阻抗8。 指标:频带宽50HZ~20kHZ,输出波形基本不失真;电路输出功率大于8W;输入灵敏度为100mV,输入阻抗不低于47KΩ。 模电这门课程主要讲了二极管,三极管,几种放大电路,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正弦信号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功率放大器的作用是给音响放大器的负载RL(扬声器)提供一定的输出频率。当负载一定时,希望输出的功率尽可能大,输出的信号的非线性失真尽可能小,效率尽可能高。功率放大器的常见电路形式有OTL电路和OCL电路。有用继承运算放大器和晶体管组成的功率放大器,也有专集成电路功率放大器。本实验设计的是一个OTL功率放大器,该放大器采用复合管无输出耦合电容,并采用单电源供电。主要涉及了放大器的偏置电路克服交越失真,复合管的基本组合提高电路功率,交直流反馈电路,对称电路,并用multism软件对OTL 功率放大器进行仿真实现。根据电路图和给定的原件参数,使用multism 软件模拟电路,并对其进行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显示波形图,计算数据等操作。 3、整体电路设计: ⑴方案比较: ①利用运放芯片 LM1875和各元器件组成音频功率放大电路,有保护电路,电源分别接+30v和-30v并且电源功率至少要50w,输出功率30w。 ②利用运放芯片TDA2030和各元器件组成音频功率放大电路,有保护电路,电源只需接+19v,另一端接地,负载是阻抗为8Ω的扬声器,输出功率大于8w。 通过比较,方案①的输出功率有30w,但其输入要求比较苛刻,添加了实验难度。而方案②的要求不高,并能满足设计要求,所以选取方案②来进行设计。 ⑵整体电路框图: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电子1003班 指导教师:葛华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题目: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初始条件: 计算机、Proteus软件、Cadence软件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课程设计工作量:2周 2、技术要求: (1)学习Proteus软件和Cadence软件。 (2)设计一个功率放大器电路。 (3)利用Cadence软件对该电路设计原理图并进行PCB制版,用Proteus软件对该电路进行仿真。 3、查阅至少5篇参考文献。按《武汉理工大学课程设计工作规范》要求撰写设计报告书。全文用A4纸打印,图纸应符合绘图规范。 时间安排: 2013.11.11做课设具体实施安排和课设报告格式要求说明。 2013.11.11-11.16学习Proteus软件和Cadence软件,查阅相关资料,复习所设计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 2013.11.17-11.21对功率放大器进行设计仿真工作,完成课设报告的撰写。 2013.11.22 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进行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1 功放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1) 1.1功放的工作原理 (1) 1.2功放的分类 (1) 2 软件介绍 (2) 2.1 Proteus (2) 2.1.1 Proteus简介 (2) 2.1.2工作界面 (2) 2.1.3 对象的放置和编辑 (3) 2.1.4 连线 (4) 2.2Cadence软件 (4) 2.2.1 Cadence简介 (4) 2.2.2 Cadence软件的特点 (4) 2.2.3电路PCB的设计步骤 (4) 3 设计方案 (6) 3.1 运算放大电路的设计 (6) 3.2 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 (7) 3.3 音频功率放大电路 (9) 3.4方案总结及仿真 (10) 4 Candence软件操作 (11) 4.1 Cadence画电路原理图 (11) 4.2 布线及PCB图 (11) 4.2.1布线注意事项 (11) 4.2.2 PCB制作 (12) 5.心得体会 (14) 6.参考文献 (15)

基于跨导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网络综合方法

基于跨导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网络综合方法 以常规电压运算放大器作为有源器件的有源RC滤波器存在以下缺点:工作频率不高,包含大量的无源RC网络,难以单片形成;性能参数一旦确定,不能再利用外部电信号进行调节。采用跨导运算放大器作为有源器件的滤波器则电路简单,可以不含电阻,只包含跨导运算放大器和电容,便于单片集成,高频性能好,可以工作在数十兆至百兆级领域;滤波器参数和跨导运算放大器的增益成线性关系,可以通过外部电信号进行调节。 一跨导运放的基本概念及应用原理 1.1 概述 从网络角度看,电子放大器是一种线性受控源,按照控制量、被控制量是电压还是电流进行划分,存在四种受控源,即人们熟知的电压控制电压源(VCVS),电压控制电流源(VCCS)、电流控制电流源(CCCS)和电流控制电压源(CCVS),与之对应的电子放大器也应该有四种类型,即电压型、跨导型、电流型和跨阻型。这四种放大器的关系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子放大器家族。 跨导运算放大器(Operational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简称OTA)是一种电压输入、电流输出的电子放大器,增益称为跨导(gm)。其符号如图1所示。其中VI+、VI-分别为同向与反向输入电压,输入级的MOS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为偏置输入电压,为输出电流: 其中。 图1

为跨导运算放大器跨导增益因子,其值由运算放大器的电路结构、CMOS管的几何尺寸和工艺参数决定。理想跨导放大器的条件是输入和输出电阻无穷大。现在已经有跨导放大器的产品,例如CA3060和 LM13600等等。由于跨导放大器内部只有电压-电流变换级和电流传输级,没有电压增益级,因此没有大幅度电压信号和米勒电容增倍效应,高频性能好,大信号下的转换速率也高,同时电路结构简单,电源电压和功率都比较低,这些高性能特点表明,在跨导放大器的电路中,电流模式部分起关键的作用。 跨导运算放大器的本质是线性电压控制电流源,具有下列特点:(1)输入电压控制输出电流,开环增益是跨导,输入级采 用外偏置方式,改变外偏置电流可以实现增益连续调 节。 (2)外偏置端如果加入数字信号可以起选通作用,实现对 主信号通道的开、关状态。 (3)电路结构简单、频率宽、高频性能好,而且可以灵活 的设计多端输入、多端输出电路。这种元件特别适合 于实现全集成连续时间滤波器。 跨导运算放大器分为双极型和MOS型两种,相对于双极型跨导运算放大器而言,CMOS跨导运算放大器的增益值较低,增益可调范围较小,但它的输入阻抗高、功耗低,容易与其他电路结合实现全CMOS集成系统。 跨导运算放大器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途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在多种线性和非线性模拟电路和系统中进行信号运算和处理;另一方面,在电压信号变量和电流模式信号处理系统之间作为接口电路,将待处理的电压信号变换为电流信号,再送入电流模式系统进行处理。 1.2 CMOS跨导运算放大器 (一)基本型CMOS跨导运算放大器 图2为基本CMOS跨导运算放大器。其中,M1,M2组成基本源耦差分跨导输入级,完成电压-电流变换;M3、M4是基本的电流镜,传输比为1,将外加偏置电流输送到差动输入级作尾电流,并控制其增益值;M5和M6、M7和M8、M9和M10组成3个基本电流镜,对输入级的差动输出电流移位和导向,以便提供推挽式单端输出电流。

音响放大器课程设计与制作模电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题目: 音响放大器设计与制作 初始条件:集成芯片LM324三块,LM386一块,瓷片电容,电解电容,电位器若干,4Ω/扬声器一个。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1)技术指标如下: a.输出功率:; b.负载阻抗:4欧姆; c.频率响应:fL~fH=50Hz~20KHz; d.输入阻抗:>20K欧姆; e.整机电压增益: >50dB; (2)电路要求有独立的前置放大级(放大话筒信号)。 (3)电路要求有独立的功率放大级。 时间安排: 2016年1月10日查资料 2016年1月11,12日设计电路 2016年1月13日仿真 2016年1月14日,15日实物调试 2016年1月16日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 摘要......................................................... ABSTRACT ...................................................... 1电路方案的比较与论证........................................ 音响放大器的总设计........................................... 放大电路的比较与论证........................................ 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的比较与论证................................ 2核心元器件介绍............................................... LM324的介绍................................................. LM386的介绍................................................. 3电路设计 .................................................... 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 话音放大器.................................................. 混合前置放大器.............................................. 音调控制器.................................................. 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 总电路图 (18) 4用MULTISIM进行仿真.......................................... 话放与混放性能测试.......................................... 单独功放性能测试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