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整理,非常全-建仔整理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七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三七病害及防治方法)

1.三七黑斑病

⑴症状(symptom)

三七植株的茎、叶、花、果、根均可被害,但以茎、叶、花轴受害较重。茎和花轴发病后,病斑初期为褐色椭圆形,然后病斑上下部扩展并凹陷,最终病部折断,造成茎枯或花苔下垂枯萎死亡。叶片受害,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褐色病斑,病斑易穿孔破裂。潮湿天气病斑扩展较快,尤以6~8月高温多雨季节更为严重,终致叶片脱落。果实被害后,表面产生不规则水渍状病斑,果皮逐渐干缩,上生黑色霉状物。根部被害后呈褐色湿腐状,后逐渐腐烂。

⑵病原(pathogen)

Alternaria panax Whetz.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暗色菌科,链格孢属真菌。菌丝褐色,有分隔。分生孢子梗2~13根,丛生,顶端色淡,基部细胞膨大,不分枝,正直,成1个膝状节,1~4个隔膜,大小为17~67um X 3~6um。分生孢子倒棍棒状,黄褐色,单生或2~3个串生。嘴喙0~3个横隔膜,色淡,6~50um X 3~5um。不分枝。孢身至嘴喙逐渐变细,孢身具3~15个横隔膜,隔膜处缢缩,分生孢子大小为43~113um X l0~15um。

⑶侵染循环(disease cycle)

带菌种子和种苗是苗圃和新开三七园的初侵染来源,而病残体与土壤中的病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病残体、土壤中越冬,翌年环境条件(气温15℃,相对湿度70%)适合时便可侵染植株。病菌借浇水、风雨、昆虫等传播引起多次侵染。

⑷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三七园内温度高,湿度大,植株过密,施肥不当,荫棚透光稀密不均,病害蔓延快,为害加重。一般3月出苗期就有病害发生,4~5月遇上高温干燥气候不利于发病。在平均气温18℃,病害潜伏期为7天,随着气温与湿度增高,潜育期相应缩短3~5天。6~9月高温多湿的雨季病害达到高峰,使植株扭断死亡。10~12月低温,干燥,病情明显下降。

⑸防治(control)

①选用无病种苗,做好种苗消毒工作:用代森铵或多菌灵1:500倍液浸种半小时,浸种苗5~10分钟,可达到消毒种苗的目的。

②严格选地:三七园一般宜选用生荒地,忌连作,尤忌与花生连作,可与非寄土作物如玉米等轮作3年以上,以减少田间菌源数量。

③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中心病株、病叶、病根与杂草,并一同烧毁作肥料用。合理密植,田间透光度应控制在25%~30%(或更低20%以下)。加强水肥管理,使苗壮抗病力强。除施足基肥外,要适时追肥与浇水,注意氮、磷、钾的适当比例,多施钾肥,控制氮肥,1年中可施用粪水4~5次。

④药剂防治:代森铵、代森锌(1:300倍)混合液或代森锌、退菌特(1:300倍)混合液或炭疽福美1:800倍液对此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或用1.5%多抗霉素15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用65%的代森锌300倍或退菌特500倍液防雾喷治;专用防

治黑斑病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异菌脲。

2.三七疫病

⑴症状(symptom)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暗绿色不规则病斑,随后病斑颜色变深,患部变软,叶片似开水烫过一样,呈半透明状干枯或下垂而粘在茎秆上。茎秆发病后亦呈暗绿色水渍状,病部变软、植株倒伏死亡。又名“搭叶烂”,是三七苗期毁灭性病害。

⑵病原(pathogen)

Phytophthora cactorum(Lebet Cohn)Schrost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真菌。菌丝五色透明,不分隔,具分枝。孢子囊无色球形或卵圆形,顶端乳突明显,有短柄,常群生或单生,大小为20~46um xl8~351um。孢子囊萌发产生具有鞭毛的游动孢子。卵孢子球形,壁厚,黄褐色,表面光滑。

⑶侵染循环(disease cycle)

病菌以菌丝和卵孢子在病残、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合适时,以菌丝体直接侵染根或形成大量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传播到地面上引起发病,6-8月高温多湿时发病重。风雨和人的农事操作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方式。

⑷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此病常在多雨季节发生,一般早春阴雨或晚秋低温多雨均易诱发此病。参床通风透光不好,土壤板结,植株密度过大都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

⑸防治(control)

①加强田间管理,降低温湿度;保持田园清洁,冬、春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并喷施波美0.8~1.2度的石硫合剂。

②药剂防治:发病前用1:1:50~100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半月1次,连续2-3次;发病后可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40%克霉灵300~400倍液和25%瑞毒霉700~1 000倍液进行防治或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1000倍液,或敌克松500倍液,7天1次,连续2-3次。专用防治疫病药:甲霜灵锰锌、抑快净。

3.三七立枯病

⑴症状(symptom)

立枯病又名“烂脚瘟”。主要危害三七的种子、种芽及幼苗茎基部,通常在距土表4~6cm处发病。种子受害腐烂呈乳白色浆汁状,种芽受害呈黑褐色死亡,幼苗受害假茎(叶柄)基部呈暗褐色环状凹陷,幼苗折倒死亡。幼茎上病斑黄褐色凹陷状,长条形。严重时,病斑深入到幼茎内部组织,病部折断,幼苗倒伏死亡。

⑵病原(pathogen)

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真菌。病叶上布满灰白色粉末。受害茎叶或果实出现白粉病斑;在PDA上,菌落前期淡灰色,后期褐色,菌丝分枝有隔,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常有一隔膜;生长后期,菌丝部分细胞膨大呈酒

坛状,相互连接形成菌核。

⑶侵染循环(disease cycle)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残和土壤中越冬,菌丝侵入植株后向四周扩散,菌核可借助雨水、人事操作进行远距离传播,多发于4~5月高湿低温季节,危害幼苗基部。。

⑷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此病在4~5月低温多雨季节为害严重,7月份以后高温干燥发病少。三七种植过密,田间施用未腐熟的肥料或偏施化肥,病害加重发生。

⑸防治(control)

①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整地做床质量,以利幼苗出土和生长健壮。出苗后及时调节天棚高度或宽度,保持田园30%~35%透光度为宜。及时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40%立枯灵1:1 000倍液,50%利克菌1:800倍液浇灌病株基部。播种前用多菌灵或紫草液进行土壤消毒;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在病株周围撒施石灰粉,并喷洒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甲基立枯磷1000倍液;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灌根,喷雾。

4.三七猝倒病

⑴症状(symptom)

猝倒病一般发病初期在近地面处,受害部位呈水浸状暗色病斑,茎部收缩变软倒伏死亡;湿度大时,在被害部表面常出现一层灰白色霉状物。立枯病和猝倒病同时发生在三七幼苗期的茎部,但立枯病的发病部位在距表土3—5cm的干湿土交界处,而猝倒病则发生在地上部茎杆的近地面处,这是区别两种不同病害的主要特征之一。

⑵病原(pathogen)

疫霉属(Phytophthora)属于鞭毛菌亚门的霜霉目。

⑶侵染循环(disease cycle)

病菌以卵胞子或茵丝体在土壤、病残组织中越冬,翌年产生袍子囊,由抱子囊释放出游动袍子。病原既可进行腐生生活,也可侵染植物引起病害发生;侵染三七幼苗时.造成幼苗发生摔倒,田问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出抱子囊及游动泡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上引起感病,导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借雨水和酒溉水进行传播,施用带菌肥料、种苗移栽等农事活动也能传播病菌。

⑷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影响三七摔倒病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温度、湿度、光照及七园管理水平。土壤温度低于15℃,湿度过大,光照又不足,幼苗长势较弱,易发生病害。特别是连绵阴雨的恶劣天气三七淬倒病发展极快,常引起成片死苗。苗期管理不当也常造成病害严重发生,如播种过密、大水漫滔、保温放风不当、幼苗徒长、受冻等。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和戳重土壤及施用末腐熟堆肥.也容易发病。苗床温度低、湿度大时利于发病。浇水后积水处或薄膜滴水处,最易发病而成为发病中心。

⑸防治(control)

①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注意排水,避免苗床湿度过大,尤其是低凹易涝地要注意排水。

②认真选种和种子处理。要选用无病的种子育苗,在播种前用药剂进行消毒处理。

③勤检查。在幼苗出土后,加强检查,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并用药剂进行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