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代刻书
浅述建本的源流与特点
![浅述建本的源流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487d1c05a8102d277a22fd1.png)
浅述建本的源流与特点(朱翠翠聊城大学 252000)摘要我国古代典籍繁富,现存古籍绝大部分为雕印本。
雕印本又因雕印时代、地域、刻书单位,以及版本形式、刻印情况、流通情况等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拟就从地域角度划分的标准对建本的源流与特点作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建本源流特点地域我国古书形式多样,版本类型繁多。
根据时间、地区、出版者、形式特征、内容特征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区分出多种不同的种类。
按地域划分,古书版本可分为:建本、川本、江西本、平水本,还有外国的朝鲜本、日本本等。
下面拟就对建本的源流和特点加以论述。
一、建本的源流福建雕版印书始于何时迄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清叶昌炽《藏书记事诗》卷七引据把建安雕版印书的起源划自唐代。
建阳文史专家刘建在《大潭书》中也认为建本起于唐。
而建本研究专家方彦寿在《建阳刻书史》一书中认为建阳刻书萌芽于五代。
可遗憾的是,迄今国内外还没有发现一件唐末或五代建本图书的实物。
对于建本图书,“又据《序东华录》所载,乾隆帝尝遣员调查建安余氏家刻书的历史,云‘余氏后人余廷勷等呈族谱,载其先世自北宋建阳县之书林,即以刊书为业。
”[1]由此则建阳刻书之胜当在北宋。
从传世的雕版印品来看,福建在北宋时期也确实已经形成了较发达的刻书业。
北宋开国承五代乱离之后,书籍刊刻甚少。
又历经战火洗劫,经史典籍了无孑遗。
刻书之事至宋真宗时才兴盛起来。
北宋朝廷曾在乾德四年〔966〕和太平兴国三年〔978〕两次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亡逸书籍。
通过予官给钱等各种方法鼓励民间献书,收到很好的效果。
《宋史·邢昺传》曰:“景德二年〔1005年〕,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
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
今版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
’”[2]北宋初期的刻书主要限于官方刻书,且精于校雠,由国子监直管。
在治平元年之前,朝廷对擅自镌刻图书严加禁止,民间刻书要向国子监申请才行。
明代建阳刊《白兔记》戏曲选本及其渊源探析
![明代建阳刊《白兔记》戏曲选本及其渊源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2a814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8.png)
明代建阳刊《白兔记》戏曲选本及其渊源探析郑顺婷【摘要】明代建阳刊中选录《白兔记》折子的主要戏曲选本有《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徽池雅调》.这些选刻本刊刻细腻、插图精美;以故事情节为主,塑造鲜明人物形象;融合地方声腔,更加通俗易懂.通过戏曲选本相应剧出的由词对勘,并和汲古阁本、明成化本、富春堂本、锦囊本等不同选本的曲词进行对勘,结果表明,明代建阳刊《白兔记》戏曲选本与富堂春本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明代建阳刊《白兔记》的选刻本异常珍贵,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传播价值.【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8(009)001【总页数】4页(P135-138)【关键词】建阳刊本;《白兔记》;戏曲选本;渊源【作者】郑顺婷【作者单位】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白兔记》是宋元“四大南戏”之一,作为“宋元旧篇”与《琵琶记》《荆钗记》《杀狗记》并称“古戏四大家”,在中国戏曲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已在民间广泛传播。
到了明代,南戏、传奇发展到鼎盛,《白兔记》仍是民间演出的重要剧目。
虽然它的原本已不在,但是改编演出本很多,今存的主要有明末毛晋汲古阁本《六十种曲》刊本《白兔记》(简称汲古阁本),明成化年间北京永顺堂刻本《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简称明成化本),明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刻本《新刻出像音注增补刘智远白兔记》(简称富春堂本),明嘉靖三十二年前进贤堂刊印《新刊摘汇奇妙戏文全家锦囊大全刘智远》(简称锦囊本)等。
《白兔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常演不衰。
除了不同的演出全本以外,还有不少精彩的折子戏,如《磨房产子》《出猎回猎》《磨房相会》等,被许多戏曲选刻本收录。
这些选刻本异常珍贵,其中以明代建阳刊戏曲选本最为突出。
一、明代建阳刊《白兔记》戏曲选本概貌福建建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刻书中心之一,南宋时为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
到明代,建阳的刻书机构众多,分为官刻、坊刻和私刻等三种,其中,麻沙、崇化书坊有220多家,大都世代相传,以刻书为业。
中国古籍的版本形式
![中国古籍的版本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77bdde4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d.png)
中国古籍的版本形式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
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
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
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
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
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
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
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
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
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
有的书版保存时间较长,历经多次修补,则称递修本。
如果宋朝书版经过宋、元、明三朝修补的,则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
配本将不同地区的书版,配合起来印成一种完整的书,称为配本。
如清代金凌、淮南、江苏、浙江、湖北五省官书局出二十四史,版式不同,却同为一部书。
百纳本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纳本。
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一)
![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一)](https://img.taocdn.com/s3/m/745e08f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2.png)
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一)乙瑛碑十六种笔法•乙瑛碑介绍–乙瑛碑的背景–乙瑛碑的重要性•十六种笔法的概述–遒劲有力–若有若无–渐变渐粗–点画相生–发散相交–平直放松–一笔到底–曲折勇敢–速度与稳定–徐徐而递–忽明忽灭–有序变化–重心不动–东移西渡–卷形连续–大细相画•如何运用乙瑛碑十六种笔法–提高书法技巧–寓意和表现–创意设计的灵感来源•结论乙瑛碑介绍乙瑛碑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是南宋大观年间乙瑛所刻,位于福建建阳市。
乙瑛碑以其规整的字体、秀美的笔画而闻名于世。
对于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乙瑛碑的十六种笔法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对象。
乙瑛碑的背景乙瑛碑刻于北宋大观年间,是为了纪念乙瑛在福建才溪成功驱逐入侵的金兵而立。
这座石碑以乙瑛在战斗中的英勇事迹为主题,堪称一部真实的历史纪实。
乙瑛碑的重要性乙瑛碑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珍贵遗产,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乙瑛碑的字体工整,力量感十足,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范本。
十六种笔法的概述乙瑛碑的十六种笔法涵盖了书法创作中的多个方面,包括线条的运用、线条粗细的变化、形态的变化等等。
下面是对十六种笔法的简要概述:1.遒劲有力:字体线条流畅有力,给人以刚劲有力的感觉。
2.若有若无:笔法细腻轻盈,给人以飘逸的感觉。
3.渐变渐粗:线条逐渐由细到粗,呈现出渐变的效果。
4.点画相生:通过线条和点的运用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字体。
5.发散相交:线条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相交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6.平直放松:线条平稳直线,展现出一种放松平和的气息。
7.一笔到底:字体一气呵成,形成连续的笔画。
8.曲折勇敢:线条曲折有力,富有勇敢刚毅的特质。
9.速度与稳定:运笔迅速而稳定,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动感。
10.徐徐而递:运笔缓慢而有序,展现出一种渐进的美感。
11.忽明忽灭:线条交错错落,形成忽明忽灭的视觉效果。
12.有序变化:线条有条不紊地变化,呈现出一种有序感。
明清两代福建官刻本的统计与分析
![明清两代福建官刻本的统计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fdc60da6c30c2259019eeb.png)
2 0 1 3 年第 7 期
TU SH U G UA N X U E KA N No. 7. 2 O1 3
明 清 两 代 福 建 官 刻 本 的 统 计 与 分 析
肖书铭
( { 菩 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 福州 3 5 0 0 0 7 )
【 摘 要】 分别从文献 内容 、 刊刻机构和刊刻地域 3个方面对明清两代 福建官刻本的刊刻情况进行 统计 , 并结合明
1 . 2 文 献刊 刻 机 构
经 部
4 4
史部 子部 集部
地理类 其他 儒家类 其他 别集类 其他
1 4 6 4 1 2 7 2 8 8 8 1 4
l 8 7 5 5 1 0 2
3 7 . 6 7 2 2 . 7
1 1 _ 3 4 8 . 2
建 版 本 资 料 汇 编》 等 书 目。采 用 文 献计 量 学 方 法 , 重 点 考 查 以
下特征。
1 . 1 文献 内容
经 部
2 1
l 1 . 8
史部
子 部
地理类 其他 别集类 其 他
7 7 2 4 2 3 6
1 0 1
2 7
4 3 . 2
其次 , 笔者对所收集到的清代福建官刻本所 属类别进行
分析 , 见表 2 。
表 2 清代福建 官刻本所属类别分布
刻 本 所 属 类别 全 部 数 ■ 3 8 8 占总 量 的 百 分 比 ( %) 1 o o
古人对古代书籍 总体状况 的理性认识 , 可以说 对中国古代书 籍 的内容作 了较好 的概括 。因此笔者利用较 为成熟 的清代 《 四库 全书总 目》 的四分法 作为衡量 明清时期福建 官刻本 内 容的计量标准 。
古籍版本知识:版别、结构、版式、装帧、名词术语、演变、发行史
![古籍版本知识:版别、结构、版式、装帧、名词术语、演变、发行史](https://img.taocdn.com/s3/m/53f2fe53866fb84ae45c8dce.png)
古籍版本知识:版别、结构、版式、装帧、名词术语、演变、发行史2011-01-02 21:38ZT古籍版本知识古籍的版别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
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z h{,.c(1)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
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
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
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
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
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
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
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
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
四堡雕版印刷的源起及其文化影响
![四堡雕版印刷的源起及其文化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622739069dc5022aaea00fd.png)
四堡雕版印刷的源起及其文化影响作者:谭栩炘来源:《出版参考》2016年第05期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传播为世界及中国的文化传播起了推动性的作用,通过对清代雕版印刷术重要基地之一——四堡雕版坊刻的源起、所印书籍的传播、历史文化影响等的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四堡。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开始于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经北宋的毕昇发展、创新,产生了活字印刷,并传到欧洲,所以后人称毕昇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中古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先后传到了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
然而,在我国古代,雕版印刷是主流的印刷术,它自隋唐始,有官刻、坊刻、私刻等形式,主要用于印刷佛经、儒家论著、历书、医书、文学作品等,并一直沿用至民国。
明清时期,产生了北京、湖北汉口、江西浒湾、福建四堡等多家印刷基地。
其中,四堡雕版基地保存着完整的书坊建筑、线装古书和雕版印刷工具,是目前世界上幸存的古代雕版印刷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一、四堡雕版印刷的源起四堡,位于福建西部连城县的最北端,地处连城、长汀、清流和宁化四县的交界(1951年2月由长汀划入连城),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交通谈不上便利,经济也并不发达。
然而,就是在这里,曾经以其兴盛的雕版印刷业而远近闻名,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雕版印刷基地,其所印书籍“行销江南,远播海外”。
关于四堡刻书业的起源,至目前仍有不同说法。
有的学者认为起源于南宋末年;另有学者认为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
根据是:四堡马屋村人马驯,明朝正统年间中进士,官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明朝成化年间将汉口等地的印刷术传回家乡,四堡坊刻业由此而发展起来;还有一说法认为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四堡雾阁村人邹学圣,时任浙江杭州仓大使,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辞官归故里,将苏杭的元宵灯艺和印刷术带回四堡,创办坊刻印书。
从已知的文献资料记载看,万历起源说有较多的依据。
2019年电大_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
![2019年电大_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fb6bcde53a580217fcfe36.png)
_闽台区域文化课程形考任务1一、名词解释(共12题,每题5分)1、大坌坑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1964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
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
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
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
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2、长滨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其石器都是打制四起。
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
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
由上可见,台湾在第四冰期同大陆相连的时候,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了。
长滨文化的发现,使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至少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3、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参考答案或提示: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在东汉、两晋南北朝时称夷洲,三国时期称琉球,隋、唐、宋、元朝时称琉求,明朝时称东番,清朝属福建,设立台湾府。
1885年台湾建省。
4、凤鼻头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大坌坑文化结束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
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
石器多为磨制。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
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
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
石鼓文发展历程
![石鼓文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62555b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65.png)
石鼓文发展历程石鼓文,又称“石鼓文篆帛书”,是我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出现在战国时期。
石鼓文最早被发现于福建南安县人秦茂石于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刻的石鼓上,故名石鼓文。
石鼓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
此时期正值战国时代,各个国家互相竞争,文化交流频繁。
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其石鼓文便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石鼓文的图案多出现在石鼓上,故名石鼓文。
楚国人民通过石鼓文,刻画出生活的场景和场合,使人们了解楚国的文化和历史。
随着战国时代的结束,秦国统一六国,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国文字和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加强中央政权的统一,秦始皇发动了一系列语言文字的标准化措施。
他下令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使得石鼓文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后来考古发现的重要文化见证。
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意识到石鼓文的重要性。
这是因为福建宁化县史志办的一次由农民曾秀清组织的寻找古墓葬的活动中,发现了两块东汉晚期石鼓石,这两块石鼓上的文案是被人们重视起来的。
这次发现导致了一系列考古学研究的开展,人们再次回顾了石鼓文的历史。
石鼓文的形式多样,包括绳纹、篆刻等,内容丰富,主要以图案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表达。
石鼓文的文字主要是古代篆书,极富有艺术性和韵味。
石鼓文的内容包括方位、动物、宗教信仰等,反映了当时楚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另外,石鼓文除了提供历史上的证据,还可以用来研究古代汉字的发展和变化。
石鼓文的识字技术,包括篆刻技术,也成为了其他文化领域的研究对象。
石鼓文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石鼓文在现代考古学、历史学和文字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石鼓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历程。
总之,石鼓文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它起初是由楚国的人民使用,将楚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图案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
但随着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举措,石鼓文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古代的三种刻书业
![古代的三种刻书业](https://img.taocdn.com/s3/m/a486f6cb33d4b14e85246822.png)
古代的三种刻书业古代的刻书系统将书籍刻印分为官刻、私刻、坊刻。
这一理论始自叶德辉的《书林清话》。
官刻包括中央与地方官府刻书,私刻一般指官员、士人、乡绅等个人刻书以及寺院、道观、家族祠堂等刻书(也有将寺院刻书另分一类的),坊刻指书铺商人刻书。
三者之中,除坊刻以赢利为目的以外,其他两者都不以赢利为目的,或者只求保本微利。
(一)官刻: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
官刻开始于五代冯道刻印《九经》,此举使雕版印刷从民间行为上升为中央政府倡导之事。
历经后唐、后晋、后汉至后周广顺年间总计22年时间,完成刻印。
《九经》的校刻,是在国子监完成,并由国子监主持,书版也收藏在国子监,所以历史上称为“五代监本”《九经》。
此书的刊刻,开启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宋明两代都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
宋代国子监刻书内容范围很广,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刻书的数量也很大,是当时中央政府的主要刻书机构。
明代国子监分为南(南京)、北(北京)两监,南监多在前人遗留下来的宋、元两代版片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修补、刷印图书,以“十七史”最为著名。
北监则以翻刻南监本为主,如《十三经注疏》等。
元代和清代的国子监则很少刻书。
历代朝廷刻书的专门机构,除上面说到的国子监外,元代有兴文署、明有司礼监,清有武英殿等等。
此外朝廷各部门也都可以刻印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书,如刑部刻律法,太医局刻医书。
由于财力雄厚,历代官刻本书籍一般品相比较考究,具有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
许多大部头的图书,也是在官府雄厚财力的支持下才得以刊印,如宋代编纂刻印的《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是鸿篇巨制,非以政府之力无法完成。
在内容取向上,官刻多以正经正史为,强调教化功能,在校勘质量,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刻印机构往往有很大不同。
以国子监刻书为例,五代两宋时期的监本,底本优良,校勘精湛,士人奉之为圭臬,而明代的监本多用前代旧版,字迹不免模糊,故质量不高,南监印书有“大花脸本”之称,北监本错谬更多。
浅谈建安余氏家族与古代通俗小说刊刻
![浅谈建安余氏家族与古代通俗小说刊刻](https://img.taocdn.com/s3/m/48930381dd36a32d737581c8.png)
FUJIANSHIZHI浅谈建安余氏家族与古代通俗小说刊刻□陈佳利纵观中国古代刻书史与中国通俗小说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书坊刻印与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紧密相关,民间书坊刻印书籍最辉煌的时候,正是中国通俗小说兴起之期。
中国通俗小说创作兴盛时期始于明朝中叶的万历皇帝在位期间,在此之前,鲜有优秀的通俗小说问世,除了元末明初流传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历史演义小说外,其他题材的通俗小说无人问津更无人创作。
万历朝之后,在全国各大书坊主努力经营下,通俗小说在民间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播与普及,涌现出一大批历史演义小说、神魔小说、公案小说等通俗小说,对后世通俗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余象斗时期的建安余氏刻书情况来探讨余氏家族刻书与古代通俗小说的关系。
一、建安余氏与余象斗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宋代刻书业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呈现官刻、私刻、坊刻三足鼎立的状态,坊刻当中建安余氏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建安余氏指的是如今的福建建阳余氏,古代建阳隶属于建安郡,所以余氏刻书常刻上古称“建安”。
又因为所刻书籍多在位于今建阳区35公里处的麻沙出售,所以“建本”又有“麻沙本”之称。
余氏家族的书坊兴盛数百年,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实属罕见。
南宋以余仁仲的万卷堂为代表,元代以余志安的勤有堂最活跃,明末以双峰堂、三台馆主人余象斗为代表,清代以余郁生的永庆堂为代表。
根据肖东发教授的考证,“余氏定居书林及其开始刻书的时间上限只能是北宋。
”①在宋代,建安余氏的刻书就已经声名在外,近代著名目录学家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记载:“至宋则建阳,麻沙之书林、书堂,南宋临安之书棚、书铺,风行一时。
”②又见于岳飞孙子岳珂的《九经三传沿革例》:“以兴国于氏本及建阳余氏本为最善。
”③宋朝时期雕版印刷上官刻为主导,作为北宋都城的汴京在当时居于领导地位,建本能排得上善本,与官刻媲美,可见建安余氏当时已初具实力。
到了明朝,福建刻书突飞猛进,刻书的数量超越传统刻书中心四川、浙江、江西,大有超越官刻之势。
南宋福建、四川地区版刻楷书字体与刀法特征——兼辨上图藏宋刻本《元包经传》非“南宋早期蜀本”
![南宋福建、四川地区版刻楷书字体与刀法特征——兼辨上图藏宋刻本《元包经传》非“南宋早期蜀本”](https://img.taocdn.com/s3/m/fba0b65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6.png)
【摘要】福建地区与四川地区是南宋时期两个重要的刻书中心。
福建地区版刻楷书自南宋早期至中期、晚期,经历了沿袭唐楷、自成风格、强化大字的演变历程,刀法则有竖画起笔呈尖角状、横画末端呈斜点状、横不平竖不直等特征。
南宋前期四川地区版刻楷书较为接近颜体,早期刀法圆润,忠于笔法;中期则在颜体基础上彰显自我风格,这种变化主要因刀法所致;晚期刀法强调自我,方楞夸张。
在此基础上,结合刻工等因素,辨析上图藏宋刻本《元包经传》是否为“南宋早期蜀本”。
【关键词】南宋版刻楷书;浙本;建本;特征【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3-0019-07【作者简介】刘元堂,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书法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一、南宋福建地区版刻楷书书法风格福建地区的版刻印刷,刊书最早当属福州。
北宋时期,福州地区便镌刻了佛藏《崇宁藏》《毗卢藏》及道藏《万寿道藏》三部大藏,总卷数2万卷,雕版超过40万块,镌字达3.01亿字以上。
在同一地方刊印如此工程浩大的佛、道藏,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
可见福州地区在当时已是全国刻书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此基础上,南宋时期福州地区的刻书业得以更加迅速地发展。
地处闽北武夷山区的建宁府建安、建阳两县,盛产竹木,造纸业发达,且水路交通便利,文化事业繁荣,又毗邻版刻先进的浙江地区,因此在北宋时期即是刻书重镇。
到了南宋,两地更是书坊林立,书籍销售全国各地,版刻刷印业成为一部分人主要谋生手段之一。
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一称:“建宁麻沙、崇化两坊产书,号为图书之府。
”古籍版本学上所称的建本,主要指建宁地区的坊刻本,因其地处福建,故又将福建刻本统称称“闽本”或“建本”。
传世的福建刻书,大多是建安、建宁地区的坊刻本。
此外,福建汀州(今长汀)、泉州等地都有南宋官刻书籍存世。
关于福建地区的版刻书法风格,版本学家有认为似颜体者,有认为似柳体者。
宋版书之鉴别
![宋版书之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92af22d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6.png)
宋版书之鉴别宋代雕版印刷业异常发达,北宋的雕版印刷已达到成熟阶段。
与此同时,宋代的印刷术也被列为“四大发明”之一。
我国印刷术在印刷材料上进行了不断改革和创新,先后出现过木版、铜版、铁版、泥版等。
其中尤以活字印刷技术最具代表性。
宋代刻书最早始于福建建阳的麻沙。
至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5年-1046年),麻沙人蔡骐因袭祖上旧业,设坊造纸,兼事印书。
据说,蔡氏刻书的特点是“日日成本”,并且他们只认真抄写原文,而不增删改动,因此深受藏书家的欢迎。
这些活字版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由西方传教士带入欧洲,使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迅速推广和应用,成为当时西方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
清代的“康熙字典”也是活字印刷的产物。
我国书籍分类方法很多,除按部头分为经、史、子、集外,还可按装帧形式或体裁来划分,如皇家图书集成分五类:翰林国史类,史部;艺术类,子部;武职类,集部;文职类,经部;类,子部。
民间图书集成分六类:经济类,史部;地理类,子部;天文类,历部;时令类,集部;方伎类,术数类,子部。
科举考试用的图书分七类:试帖类,政书类,子书类,史部;诗赋类,集部;经解类,史部;释道类,子部;杂著类,集部。
《中国古代印刷术》是高二学生吴慧民所写的一篇文章。
作者对我国的印刷术进行了细致地介绍,并且通过与西方相关技术的比较,让读者更加了解我国古代印刷术的成就,对我国印刷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宋代雕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刊于木板上的,一种是铸造于铁范中的。
前者如宋元时期的《营造法式》,其中插图全是线条画,一个比一个小,而且没有背景,仅显示一个个图样,很难分辨清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刻工在插图下面添画[gPARAGRAPH3]版,即衬托图样的底版。
《营造法式》的版心插图就是衬托版。
有的版心用两块版拼合,称“龟背版”,也有的将木刻插图镶嵌于石壁上,称为“壁经版”。
这类版画主要流行于南宋时期。
后者如《咸淳临安志》、《武林旧事》等都采取了这种办法。
闽北书院刻书
![闽北书院刻书](https://img.taocdn.com/s3/m/0072e183d0d233d4b14e69f4.png)
闽北书院刻书浅谈【摘要】书院制度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撑,其在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方面提供了空间。
闽北在古代中国社会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其书院刻书业为闽北的文化提供了巨大帮助,本文拟以数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书院制度与书院的刻书对闽北乃至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闽北;书院;刻书《唐六典》称集贤书院为“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考其学术而申表之。
”官办的书院一般是校书、藏书的地方,李国钧先生在《中国书院史》说:“书院教育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图书,聚徒讲学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
其中:广收图书、聚徒讲学为书院教育的本质特征。
”但除此之外,书院还有一项,就是刻书。
唐代时期,闽北已经出现三家书院,在全国来说,数量不大,到了宋代,福建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心由沿海地区转到了闽北,突出的地理位置优势是一个重要因素。
两宋时候,福建的进士人数是全国最多的,而闽北又是重中之重,是最为繁盛的地区。
这一地地区聚集着福建的学者,他们的著作也大多产生这个地区,这就为他们的刻书解决了刻什么书的问题。
书院根据其本身特性,可以大概分为以下几种:官办,由政府出面创建;民办,由民间文人或不在职的馆员自主创建;祭祀祠堂,为了祭祀先人或某位值得创建人尊崇的人而设立的;刻书之坊,此类名为书院,实则刻书之地。
这几类情况在闽北书院都有存在。
以下就简单介绍他们中比较重要的几家:建阳鳌峰书院,是唐代尚书熊秘创建的,位置在建阳县崇泰里熊墩,建成后不断遭到破坏。
其第十七世孙熊禾入元后,不愿出来做官,从武夷山回来后,就把书院修整一番,用以讲习授徒,四方学子慕名而来,鳌峰书院盛极一时。
书院大门正好面对云谷山,因为朱熹(朱熹一生创建多所书院,并曾在全国六、七十个书院讲课)也曾经筑室讲学于此,熊禾为朱熹再传弟子,于是改额曰:“云谷书院”。
宋代以后的雕版印刷图书
![宋代以后的雕版印刷图书](https://img.taocdn.com/s3/m/a39836de3186bceb19e8bb63.png)
从太平兴 国二年(7 ) 97 起命令李叻等人纂修 了三部大 书 , 太 平御览》 《 即《 、太平广记 》 和 编写得很多 , 现存最早 的印本书也是佛教 的 多用黄麻纸 , 早期线黑 口, 四周双边 ; 四川字 《 文苑英华》 《 。 太平御览》 始编 自太平兴国二 经典 , 宋代仍然崇 尚佛 教 , 并大量雕 印佛 教 多颜体 , 版式赏心悦 目, 多为自口, 左右双边 。
德寿殿刻印刘球《 隶韵》0卷。据《 1 宋史
职官》 尚书省 ,掌施行制令 , : “ 举省 内纲纪程 个新的繁荣局面,一时间, “ 士大夫们竞以刻
有的搜罗古籍秘本 , 校刻行世 , 以示 官刻 , 官刻本 , 称 是官办的图书出版事 式 , 受付六 曹文书 , 内外辞诉 , 御史失 书为荣 , 听 奏 有 宣扬祖德 , 以示 业, 从中央到地方都有。 具体地说 , 中央有 国 职 , 考百官庶府之治否 , 以诏废置 、 赏罚。 在 自己的博雅 ; 的刊刻家集 , ” 也有剪裁 旧章 , 集句类编 , 以利考 子监 、 各院署 ; 地方有各州 、 、 郡 县以及儒学 、 尚书省隶属的机关 内,也都有藏书保存 , 而 门第高贵; 书院。官刻也包括了皇室系统 , 从皇室内的 且 刻 书 。 殿本 、 内府本到分封 的藩王出版的图书 。 场 应试 ; 又有选辑 诗文 , 施加评 点 , 以供 揣 同时 , 也出现了一批著名 的刻书家 , 包 又如隶秘书省的太史局 ,掌测验 天文 、 摩 。” “
黑夜 里沉 睡的人们 被吵醒 , 此传告 , 彼 说是 是没有形成实质性的突破 。因此 , 在建 国以 ★作者李飞龙 , 贵州财经学院副教授 , 法学博 士。
兰 台 世 界 2 1 ・ O月 上 旬 4 0 11 9
1 61 8 3 9 -0 -1 .
建阳刻书的辐射效应
![建阳刻书的辐射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346e829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7e.png)
15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20年第6期总第177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文章编号:1003-9104(2020)06-0159-06建阳刻书的辐射效应宋文文(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摘要:宋代刊刻了大量的儒家经典,建阳刻书业历史悠久,在文化传播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熹闽学发源于建阳,培养了诸多理学弟子,建阳这一文化地带也随之成为具有文化影响力之地,对邻近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阳刻书的传播与闽学传播关系十分紧密,对全国其他地区刻书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建阳刻书凭借自身的优越条件以及闽学的影响,辐射效应遍及国内外,成为古代经济文化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建阳刻书;辐射效应;闽学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建阳素有“图书之府”之称,所刻书籍“上自六经,下及训传,农桑牧医、居家必备无所不包,,tll38o清代福建学者陈寿祺云:“建安麻沙之刻盛于宋,迄明未已。
四部巨帙,自吾乡镀板以达四方,盖十之五六。
”"」可见建阳刻本发行量之大,传播影响之深远。
由于刻书从业者众多,地理位置优越,传播面广,建阳刻本从八闽地区发源,进而辐射到全国乃至国外。
一、建阳刻书对福建地区的辐射效应两宋时期,全国刻书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统均已形成。
福建地区刻书以建阳为中心,而建阳的刻书以坊刻为主,官刻、家刻较少。
建阳地处闽北山区,武夷山脉南麓,地势蜿蜒险要,自古为闽北要地。
此地山高林密,紧临浙江、江西,成为闽、浙、赣三地水陆往来的主要线路;福建与内陆地区的交通路线主要经过浦城、邵武、崇安、建阳、建安、南平,而建阳、建安、南平处于闽北走廊中心⑶,而且早在唐代元和年间就开通了闽北与闽东南的交通线路。
唐末茶业重心由江苏宜兴转移到福建,闽北建阳一带成为全国茶业贸易的集散地,高度发达的经济带动了其他文化事业发展,刻书业也借此发达起来。
福建为理学的重要发源地,朱熹就出生于建阳,并在此学习讲学多年,故此地读书人多,读书风气浓厚,成为福建刻书业兴盛的土壤。
福建古籍版本
![福建古籍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d14e088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d.png)
福建古籍版本福建古籍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1. 建本:又称闽本,为宋元明福建地区刻印的图书。
宋代福建刻书集书于建宁、建阳两地,建阳麻沙镇盛产榕木竹纸,易于雕印图书,因而书坊林立,一些著名书坊历宋元明三代未衰,所印图书又称为麻沙本。
2. 蜀本:五代及两宋时期四川地区刻印的图书。
以成都、眉山较发达,成都在北宋初刻印了著名的《开宝藏》,眉山则刻有《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等。
3. 京本:即北京地区的刻本。
元代后期至明代是北京刻书的黄金时代,许多重要书籍在此期间得以刻制并广泛传播。
4. 浙本:南宋时期浙江地区刻印的图书,尤以杭州、衢州、温州等地最为著名。
浙本印刷清晰,装帧精美,深受当时人欢迎。
5. 殿本:清代宫廷所刻印的书籍,以武英殿为主要刻印机构。
殿本印刷精美,校勘严谨,是古代书籍中的精品。
6. 藩本:明清时期藩王府所刻印的书籍,以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藩王府最为著名。
藩本印刷质量较高,内容多为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经典。
7. 活字本:用活字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活字印刷技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其优点在于可以快速地印制大量书籍,而且可以随时拆分和重组版面。
8. 稿本:手写的书籍原稿,又称手稿本或手钞本。
稿本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9. 钞本:钞本又称抄本,是指用毛笔抄写的书籍。
钞本多用于古代文献的复制和保存,其优点在于可以保留原书的原貌和风格,缺点在于复制速度较慢且容易出错。
10. 批校本:批校本又称校注本或批注本,是指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批注、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的书籍。
批校本多用于学术研究和文献整理,是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浅谈古代福建建阳书坊出版的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
![浅谈古代福建建阳书坊出版的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a598ba51852458fb770b566e.png)
浅谈古代福建建阳书坊出版的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作者:林敏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9期摘要:古代福建建阳书坊出版了大量专供应考士子使用的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狭义上指的是科举考试范文、教授作文技法及应试技巧的书籍等。
本文尝试性地通过列举部分此类存世书籍,说明古代福建建阳书坊出版的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的特点及影响。
关键词:福建建阳书坊参考书籍科举考试一古代福建建阳书坊以雕刻、出版图书而闻名天下,主要指的是今天的福建省建阳市麻沙镇、书坊镇(历史上也叫崇化),《八闽通志》①卷25《食货·土产·建宁府·货之属·书籍》记载:“建阳县麻沙、崇化二坊,旧俱产书,号为图书之府。
麻沙书坊元季毁,今书籍之行四方者,皆崇化书坊所刻者也。
”建阳刻书、售书萌芽于五代,两宋进入繁荣时期,书坊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刻书②及售书的数量居全国前列。
元、明、清建阳的刻书、售书业继续发展,仍是全国著名的刻书、售书中心。
古代福建建阳书坊出版的书籍包罗万象、类型丰富,包括儒家经典、蒙读物、文人别集、诗文选本、医书、农书、地理堪舆、小说、戏曲及应对科考的参考书籍等。
本文讨论的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指的是狭义上的科举考试范文、教授作文技法及应试技巧的书籍等。
二科举鼎盛时期,数量庞大的应考士子为建阳书坊提供了稳定且广阔的销售市场,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成为书坊的重要经济来源。
历史上建阳书坊雕刻、出版的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数量之多是难以想象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存世的数量并不多。
现将若干存世建本精品列举如下:1.魏天应《论学绳尺》10卷(甲集12首、乙集至癸集皆16首,附加论决1卷),建阳麻沙刘通判宅仰高堂刊刻,内容主要是当时场屋应试之论。
宋代初刻,元、明不断翻刻。
2.《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全书分为前集(10卷)、后集(10卷)、续集(10卷)、别集(10卷)四部分,共约五十余万字。
除别集为宋人黄履翁所撰外,其余均为宋人林駉所撰。
福州升山寺摩崖题刻简介
![福州升山寺摩崖题刻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31d1f6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b.png)
福州升山寺摩崖题刻简介一、历史背景福州升山寺摩崖题刻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古城村,距离福州市区约30公里。
该题刻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福建省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历史背景可追溯到唐代,当时的文人雅士喜欢在名山大川题刻以表达情感和思想。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侵蚀,许多题刻都已经模糊不清或消失。
升山寺摩崖题刻是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
二、地理位置升山寺摩崖题刻位于福州南通镇古城村西南的升山寺后山,地理坐标为北纬25°42′,东经119°13′。
该地点地势较高,视野开阔,是一处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
三、题刻内容升山寺摩崖题刻共有三处,分别是“岩疆第一”、“半壁江山”和“龙沙剑壁”。
其中,“岩疆第一”题刻位于升山寺后山的最高处,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半壁江山”题刻位于后山中部,由于风化严重,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龙沙剑壁”题刻位于后山最低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处。
三处题刻遥相呼应,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豪情壮志。
四、历史价值升山寺摩崖题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首先,它们是研究古代历史和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题刻的文字表达和书写风格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修养,为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其次,升山寺摩崖题刻也是见证福州地区古代文化繁荣的重要遗址。
它们见证了福州地区在唐代至清代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交流,为研究福州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五、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升山寺摩崖题刻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
首先,建立了升山寺摩崖题刻保护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其次,加强了题刻现场的安防措施,防止人为破坏和盗窃行为的发生。
此外,还开展了公众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六、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升山寺摩崖题刻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深化研究:加强对升山寺摩崖题刻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古代刻书》读书笔记
姓名:常雅倩学号:104012012062
一,内容与结构。
本书是福建文化丛书之一,以时间为序,用丰富的史料介绍了从宋代到清代福建刻书的特点、代表门派、发展过程等。
书前有《福建文化丛书》的总序两页,目录四页,绪论二十三页,简介福建古代刻书的历史。
接着就是正文,正文分五章,分别是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以及清末西方印刷记述传入福建和福建古代刻书的结束。
书后有后记两页。
书的形式并不出奇,无非是简述刻书历史,分阶段,分地区介绍不同的书,其中还有福建版几部大藏经的介绍,另外第还有不同刻工者的情况,并有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版刻风格的总结,对刻书较多的书铺还有对其刻书书籍的还原表。
仔细阅读后便会发现,作者在每一个朝代福建刻书业的发展中,主要分成三大块在介绍,第一是当代经济文化概况以及其对刻书业的影响,二是建阳刻书业的发展,三是当代福建刻书的特点。
其中以建阳刻书的发展为中心,这也算是本书的一大主线。
建阳刻书在北宋时兴起,南宋时发展突飞猛进,在元代时成为元代最盛的坊刻中心,但与宋朝相比,元代无论是在地域分布,刻书内容,种类,卷数上都稍逊一筹,按书中作者的分析,这样的情况与元代统治者推行的民族不平等政策有关。
到了明代,建阳坊刻业达到极盛明初政府取消书籍税,对手工业者采取宽松政策,建阳坊刻业进入黄金时代。
清中叶后,建阳刻书业开始衰亡,而地处闽西山区的四堡书坊则应时崛起,取而成为清朝南方坊刻的中心。
在建阳刻书业发展的过程中,程朱理学与其密切相关,理学著作一直是福建刻书的主要内容之一。
全书以建阳刻书发展为轴线,突出主题。
二,本书特点。
该书对福建古代刻书的形成、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概括和分析。
通观全书,主要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是书的结构系统全面。
以前论及福建刻书时,各学者主要把重点集中在宋、明时期的建阳刻书,而作者除了这段时期以外,还介绍了其它时期以及建阳地区以外的福建刻书,挖掘出了大量的资料,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古代福建刻书的情况,对于福建刻书的价值进行了重
新的定义。
第二,本书描述细致,观点新颖,论证严密,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在书中,作者不仅仅局限于介绍福建刻书的发展,更是从刻书与文化的结合上反映了福建区域刻书的全貌,源流和特点,并对福建刻书与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了大量的铺垫式叙述,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作者对于此书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在一些有争执的历史遗留问题上,作者力求诸论并存,但同时也坚持自己的观点,其中有观点不同于前人的,也大胆提出并向专家学者求教。
拿书中对于建阳刻书源头问题的探讨来说,对于学术界福建刻书始于唐代这一已有说法,作者通过列举《列女传》,《书林清话》,《中国雕版源流考》等大量资料,通过对其分析考察,最后得出福建刻书至迟发生在五代,认为福建刻书始于唐代这一说法只是一种推测。
另外,本书资料十分丰富,书中列举了大量福建刻书所刻书籍书目,刻书大族大家情况,书籍丢失复原情况等,对于研究这方面的学者帮助很大。
比如,作者在介绍宋代福建佛教刻书时,仅三本佛学著作,作者用了20页来详尽叙述,交代不可谓不详细。
再比如在明代建阳刻书这一章,作者为说明建阳书坊的中心地位,作者以一些刻书大族为例,以明其概。
作者在此一共介绍了12种之多的刻书大族的情况,甚至为了比较出不同,作者将每一家族刻书书目均用表格列出,并用了几组统计数字表,分年代做了比较。
从中不难看出本书所包含的史料及其他资料的丰富程度,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作者态度之认真,学识之广博。
最后,本书在结构体例方面有所创新。
一般的刻书著作通常将古代刻书分为官刻、私刻和坊刻三大系统进行归纳研究,但本书为突出地方特色,兼及古代刻书的特点,采用以地域为主、以家族为辅的结构方式,这在第二章《元代福建刻书》、第三章《明代福建刻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应该说这种结构体例对该书来讲还是可行的。
三,本书缺点。
在本书中,作者引用了大量史料,罗列出大量书目以及其刻家情况,可谓殚精竭虑,但是这反而使得书籍内容过于学术,读起来枯燥无味,很难吸引读者兴趣。
四,书的意义。
福建文化源远流长,福建刻书举世闻名,但遗憾的是,关于福建刻书这方面的著作却是寥寥,实是让人感到惋惜。
其实,不光是研究古代小说、戏曲者,大凡治中国古代文史哲各科者皆与古代福建刻书有不解之缘。
众所周知,福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刻书中心之一,刻书业发达,其所刻书籍在宋元明时期曾风行海内,居全国各地之首,为保存和传播传统文化曾做出过巨大贡献,因而在中国古代印刷史、文化史上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凡治古代文史哲各科者,无不要涉猎到建本古籍。
同时,福建刻书又是福建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区域色彩,其本身就是一个值得专门认真研究的重要文化现象。
从这一角度出发来讲,谢水顺、李珽所著《福建古代刻书》一书的出版便有了一种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它是古代福建刻书文化研究的一次总结,也是最新的收获,具有版本学、文献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从总的来看,作者把握的还是比较到位适合的,有条不紊,繁简得当。
应该说这是一本内容翔实、富有新意、值得一读的出版史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