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课堂笔记

合集下载

名著中的跨文化交流:《围城》中的中西文化碰撞 - 教案

名著中的跨文化交流:《围城》中的中西文化碰撞 - 教案

名著中的跨文化交流:《围城》中的中西文化碰撞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围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展现了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1.1.2作者钱钟书巧妙地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揭示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1.3作品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深刻的文化评论,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困惑与探索。

1.1.4引导学生理解《围城》的文化背景,为深入探讨中西文化碰撞打下基础。

1.2教学目标1.2.1培养学生对《围城》的整体理解,特别是其中展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1.2.2通过文本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2.3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碰撞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2.4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

1.3教学准备1.3.1学生需提前阅读《围城》,对作品内容有基本了解。

1.3.2教师准备相关文化背景资料,如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等。

1.3.3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料,如电影片段、相关评论文章等,以丰富教学形式。

1.3.4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二、知识点讲解2.1中西文化差异2.1.1社会价值观差异:西方强调个人主义,东方强调集体主义。

2.1.2教育观念差异: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东方教育更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

2.1.3家庭观念差异:西方家庭强调独立性,东方家庭强调亲情和孝道。

2.1.4表达方式差异:西方人直接表达意见,东方人更含蓄、委婉。

2.2《围城》中的文化碰撞2.2.1方鸿渐留学欧洲,亲身体验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2.2.2方鸿渐与鲍小姐、苏文纨等人物的关系,反映了中西恋爱观念的冲突。

2.2.3方鸿渐在回国后的职业选择和家庭生活,体现了中西价值观的冲突。

2.2.4作品通过方鸿渐的视角,展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矛盾与挣扎。

2.3跨文化交流的意义2.3.1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2021年整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2021年整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场独立性: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 认,而较少受整体背景影响。
教学水平。 (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9年填空)
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
(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①初创阶段(20C 50’s初—60’s初) 汉语预备教育: 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 专门机构)。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 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 专修班。 c.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 ②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 a.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 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a. 对实践性的原则再认识。 b. 打破旧的、脱离实际的科学系统,代之以符合实践性原则的新的科学系统。 c. 引入了剧情教学,提出“听说领先”,形成“以听说法为主,结构为纲,兼顾传统方法”的 综合教学法。
具体措施:
a. 试验分课型,听说、读写分开。 b. 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阅读,改名为“综合技能课”。 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 以常用句型为重点。 ④改革阶段(80’s至今) 特点:
b. 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 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 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 学的专业刊物)。

《第八课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八课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哲学与文化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1. 理解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共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3. 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增强文化自信和包容性。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概念解析:学生需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定义、特点和意义,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总结报告。

2. 文化差异与共性的探索: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的文化现象(如节日、饮食、艺术等),对比分析其在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异同,并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3. 跨文化交际实践:学生需设计一次简单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如模拟一次国际文化交流会或线上交流活动,并记录活动过程和心得体会。

4. 多元文化尊重与包容的态度培养:学生需撰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态度。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作品;2. 报告和分析需结合具体实例,内容要充实、逻辑清晰;3. 跨文化交际实践部分需真实记录活动过程,心得体会要真实、具体;4. 短文应不少于800字,观点明确,语言流畅,体现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从内容、结构、逻辑、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2. 评价标准包括对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理解深度、分析的准确性、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和真实度、短文的观点表达和语言运用等;3. 教师将给予优秀作业以表扬和鼓励,对存在问题的地方给予指导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讲评,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享优秀作业的亮点;2. 学生之间也可进行互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3. 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调整后续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作业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重要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九年级英语七单元课堂笔记

九年级英语七单元课堂笔记

九年级英语七单元课堂笔记一、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交流与文化理解”。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方式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重点语法和词汇本单元的重点语法包括一般将来时态和there be句型,以及相关的从句。

词汇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单元中出现的新词汇,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进行表达。

三、课堂笔记1. 导入:通过观看一段有关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交流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主题。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经验,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交流的体验。

2. 新课讲授:详细讲解一般将来时态和there be句型,以及相关的从句。

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语法和词汇的应用。

同时,强调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

3.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包括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和小组讨论。

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语法和词汇。

4. 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方式和习惯。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为以后的跨文化交际做准备。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

6. 总结回顾: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重点语法和词汇,以及文化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7. 作业布置: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和预习任务,包括复习本单元重点语法和词汇,以及收集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资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后反思作为教师,我深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我也注意到自己在语法和词汇讲解方面的不足之处,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学习大纲课程名称: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英文

《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学习大纲课程名称: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英文

《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学习大纲课程名称: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英文《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学习大纲课程名称: 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英文名称:课程编码: 401022060 学时/学分: 32学时 3学分适用对象: 商务英语专业编写人: 张宁一、课程介绍《跨文化商务交际》为我国高等英语专业商务类核心课程之一。

同英语国家的人们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是应用英语类专业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然而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

本课程的主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二、课程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各类交际形式有所认识;对对象国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更有效地进行交流;预料和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解释手势和其他形式的体态语;讨论有关文化适应和相容的问题。

学习目标一览表1. 掌握本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包括跨文化交际学的需求,发展简史及内涵等基本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

知识2. 对跨文化交际理论有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目标3. 能够结合本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际,透过现象把握其基本规律。

1. 通晓跨文化交流的本质、基本理论和技巧。

2. 了解文化差异产生的过程。

能力目标 3. 掌握基本的沟通方法和策略。

4. 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1. 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执着探索、创新改革的科学精神。

文化素质2. 培养自身的国际视野、创新意识、跨文化交际和人际交往意识。

目标三、课程教学内容《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为八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基础性内容、提高性内容、拓展性内容三部分构成,基础性内容是必须掌握的内容,提高性内容是在基础性内容的基础上对基本问题的探讨和梳理,拓展性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的延伸性学习,是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分析和理论延展。

第1至4章以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理论为框架,阐述阐述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等基本概念、交际与文化的关系;介绍文化差异在言语和非言语交际方面的表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的理论划分,以及在文化层面上分析了人们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存在的众多价值观念差异。

备课教案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备课教案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备课教案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引言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下的个体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下,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教案的第一章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原则和意义,并提供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跨文化交际的概念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下,个体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个体需要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同时要注意自己在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

三、跨文化交际的原则1.尊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包括语言、礼仪、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不应该对对方的文化进行歧视或偏见。

2.适应变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个体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情境。

需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便更好地与对方进行交流。

3.建立共同语言:虽然语言可能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障碍,但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或者使用一种中性的语言来建立共同的语言,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

4.接纳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个体需要接纳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要意识到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特点,不应该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于他人。

四、跨文化交际的意义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有助于消除文化冲突和误解。

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并且能够为未来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供基础。

五、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多元文化教育:在教学中注重引入多元文化的内容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

2.语言对比学习: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下的语言差异,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和经验,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交流。

4.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应对文化差异和问题。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英语笔记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英语笔记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英语笔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英语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学习笔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1. 词汇积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词汇,学生应该每天记忆一定数量的单词,并尝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单词。

2. 语法理解:语法是语言的框架,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如时态、语态、句型结构等。

3. 听力训练:通过听英语歌曲、故事、对话等,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同时,注意模仿发音和语调。

4. 口语练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 阅读理解:阅读英语文章、故事书,理解文章大意,识别关键词和短语。

6. 写作技巧:练习写日记、小故事或书信,注意句子结构和拼写。

7. 文化意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增加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兴趣。

8. 学习策略: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使用记忆技巧,如联想记忆、分类记忆等。

9. 课堂参与: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10. 自我评估:定期进行自我测试,评估学习进度,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11. 家庭作业: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这是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

12. 课外阅读:阅读适合自己水平的英语课外书籍,增加语言输入,提高语言水平。

13. 多媒体学习:利用网络资源、教育软件等多媒体工具辅助学习。

14. 同伴互助:与同学互相帮助,共同讨论学习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15. 教师指导:积极向老师请教,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这些学习笔记,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英语,逐步提高英语水平。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跨文化交流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教案

跨文化交流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教案

跨文化交流國際文化交流項目教案跨文化交流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教案一、背景和目标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旨在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本教案将介绍一个跨文化交流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帮助学生通过互相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项目概述1.项目名称:跨文化交流国际文化交流项目2.目标受众:中学生(年龄范围:14-18岁)3.项目时长:一个学期(大约16周)4.项目目标:- 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

三、教学活动和资源1.跨文化讲座- 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嘉宾进行讲座,介绍他们的国家和文化。

- 学生可以提前准备问题,并互动交流。

- 要求学生记录笔记,并分享他们学到的新知识。

2.文化展示- 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国家,并展示该国家的文化特色。

- 学生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如图片、音乐、艺术品等展示。

- 学生之间可以进行问答和互动。

3.文化对比- 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两个不同国家进行文化对比研究。

- 对比的内容可以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制度等。

- 学生撰写对比论文,并进行展示。

4.虚拟交流- 与外国学生或学生组织建立网络联系,进行虚拟交流活动。

-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方式交流。

- 学生可以互相介绍家乡文化、学校生活等。

5.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国际组织、外国驻华使馆等。

- 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其他国家的代表和文化。

- 学生要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在之后进行分享。

四、评估方法1.小组展示评估- 对每个小组的文化展示进行评估,包括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

- 每个小组的成员需要轮流发言和回答问题。

2.个人反思- 要求学生在项目结束后撰写一篇个人反思报告。

- 学生可以谈论在项目中收获和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改进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课程学分/学时:2.0学分/30学时上课时间/教室: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姓名/职称:马书红,副教授;王初艳,讲师教师联系方式:187****1369,*****************办公时间/地点(Office hours/Place):周四上午8:00-12:00,南区办公楼305一、课程简介及目标(一)本课简介本课程是面向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课,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的定义、层次和特征;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家庭对个体的社会化、社会交际能力、男女家庭角色定位、价值观等的影响;身份的定义和分类(人种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国家身份、组织身份、个人身份、网络虚拟身份等);刻板印象及避免产生刻板印象的方法;偏见及其成因;民族中心主义的定义及特点;感知的定义、感知与文化和信念的关系、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柔性和刚性文化、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不同文化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和特征;不同文化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不同文化的领导风格;解决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策略。

通过学习,你可以从整体上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把握跨文化交际的表现形式和其深层的信仰系统和哲学观,从而塑造人文精神、培养跨文化的觉知和意识、提升睿智与德性,奠定重要的跨文化交流的修养基础。

对于未来在与文化有关的机构工作(如:外事办、外企、跨国公司、旅游局、翻译公司、文化研究所等),本课程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实现下列5个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能够(1)了解不同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服饰、饮食、音乐、雕塑、庆典仪式、交往方式等)、特点和异同;(2)了解非语言交际的不同特征与要素;(3)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4)用目标语言来描述、对比和分析各种文化现象,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结合;2、思维方式目标在反思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大一统等整体性、模糊性、直觉性、意向性、崇拜权威的思考方式的基础上,了解与学习其他文化的思考方式、信念传统和价值观等,从而汲取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的优势,并学习在不同的情景下、不同的领域中采用适当的思维技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避免非此即彼的对立、生硬的思考模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引论第八章笔记整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上)

引论第八章笔记整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上)

引论第八章笔记整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上)8.1 复习笔记一、对外汉语教学目的与课程设计(一)对外国学习者的教育目的1.兴办留学生教育的目的使汉语学习者利用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环境,更好地掌握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学到他们在国内无法学到的东西。

2.智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一项根本教育任务,在智育中应当坚持严格要求、热情帮助的原则,中外学生一视同仁。

同时需要给予外国学习者更多的帮助。

3.体育和美育:带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和带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常常是外国学习者非常感兴趣并乐于接受的。

4.德育:本着求同存异、不强加于人的原则,确定德育的内容。

根据经验,对外国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遵纪守法的教育、良好道德的教育和团结友好的教育。

(二)对外汉语教学目的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教学目的,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

语言交际能力是指在真实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因此要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必须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以及语用规则和相关的文化知识。

2.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语言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智力活动的过程。

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基本心理因素。

情感因素是非智力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在语言学习中也发挥重大作用。

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学习中国文化知识除了直接有利于汉语水平的提高外,还对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四个方面:(1)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2)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3)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4)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六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笔记一、口语交际概述口语交际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它涉及到语言的实际运用,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和思维逻辑的重要途径。

六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内容,主要围绕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交际场景。

二、主要内容与学习目标1. “即兴发言”:学习如何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快速组织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情境,即兴发表合适的言论。

2. “辩论”:学习如何通过逻辑分析和事实依据,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此部分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辩论,并尊重对方的观点。

3. “介绍世界各地的民风民俗”:通过对世界各地民俗的学习和介绍,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学生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学习并能够向他人介绍不同国家的民风民俗。

4. “请你支持我”:学习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说服他人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计划。

此部分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赢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5. “我们都来讲笑话”:通过学习讲笑话的技巧,提升学生的幽默感和应变能力。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创造和讲述一个有趣且适当的笑话。

6. “聊聊热点话题”:学习如何就当前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并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部分将帮助学生建立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三、学习方法与建议1. 积极参与: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不断的实践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2. 角色扮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角色扮演,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交际场景。

3.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可以帮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指导,共同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4.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通过与不同的人交流,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

5. 反思与改进:学生应定期反思自己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进步和不足,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四、评估与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小组讨论的参与度以及个人或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新课标笔记

大学英语新课标笔记

大学英语新课标笔记大学英语新课标强调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交际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以下是一些关键点,可作为大学英语新课标的笔记:1. 课程目标: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场合使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

2. 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发音和语用知识。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和听力练习来积累词汇,同时通过实际运用来掌握语法规则。

3. 语言技能:强调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平衡发展。

听和说的能力尤其重要,因为它们是日常交流中使用最频繁的技能。

4. 交际策略:教授学生如何使用不同的交际策略来应对语言使用中的困难,比如通过上下文来猜测词义,或者使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想法。

5. 文化意识:新课标强调英语不仅是语言学习,也是文化学习。

学生应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如何将这些文化知识应用到语言使用中。

6.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估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用英语表达这些观点。

7. 自主学习:新课标提倡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独立寻找学习资源,制定学习计划,并自我评估学习效果。

8. 教学方法:推荐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9. 评估方式: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0. 技术融合:鼓励将信息技术融入英语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工具等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11. 课程内容:新课标建议课程内容应涵盖日常生活、学术研究、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2. 终身学习:强调英语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在大学之后继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这些笔记可以作为大学英语新课标教学和学习的基础,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新课标的要求。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网>免费在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目录隐藏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1章跨文化交际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跨文化交际学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部分基本概念:文化与交际第3章文化的定义与特性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交际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部分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第5章语言交际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非语言交际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社会交往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人际关系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经营管理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部分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第10章价值观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1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部分提高跨文化意识第11章跨文化交际的障碍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1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1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内容简介隐藏本书是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crossculture跨文化考试笔记

crossculture跨文化考试笔记

crossculture跨⽂化考试笔记跨⽂化交际学的课堂笔记I. Cultur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ulture:●Culture may be defined as what a society does and thinks. (Sapir, 1921)●Culture refers to the total way of life of particular groups of people. It includes everythingthat a group of people thinks, says, does, and makes. (R. Kohls, 1979)●Culture is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liefs, values, and norms, which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化是习得的⼀套关于信仰、价值观、规范的公认的解释,这些信仰、价值观、规范对相当⼤⼈类群体的⾏为产⽣影响。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1.Culture is not innate; it is learned;2.Culture is transmissible from person to person, group to group, and generation togeneration;3.Culture is a dynamic system that changes continuously over time;4.Culture is selective; (every culture represents a limited choice of behavior patterns)5.Culture is composed of interrelated facets;6.Culture is ethnocentric (centeredness on one’s own group).The American sociolinguist D. Hymes pointed out that people with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hould know when, where and what to speak to whom and how.Models of communicationTheoretically, the model of communication is always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way:Communication is exchanging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messages, symbols, thoughts, signs and opinions.The Ingredients of Culture●Language;●Religion;●Values and attitudes;●Education;●Social organization;●Technology and material culture;●Politics;●Law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C)●In its most general sense, IC refers to those occasions when a member of oneculture produces a message for consumption by a member of another culture. (p70, Samovar & Porter)●More precisely, IC refers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e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p70, Samovar & Porter)跨⽂化交际:指拥有不同⽂化认知和符号体系的⼈们之间进⾏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教学反思与启示

《跨文化交际》教学反思与启示

《跨文化交际》教学反思与启示作者:王初艳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9年第04期【摘要】《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

本文为笔者对《跨文化交际》教学实践的反思,包括对学生的了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整改措施,以期对该课程的教学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反思;不足;整改措施随着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指标。

英语专业学生除了具备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张红玲(2007:193)认为外语教学的高级目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当代人才必备的一项专业素养。

因此,如何在外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界研究的重点,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

《跨文化交际》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基本理论和概念、了解、对比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分析案例,塑造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笔者从2017-2018春学期起在本校英语专业中进行《跨文化交际》小班教学实践,本文为笔者对本次教学实践的反思和得到的启发。

一、认识学生胡文仲认为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1999:1)。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要课程顺利开展,让学生学有所获,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

在开学前,通过与该班级的思想导师、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

比如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因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知识作为基础。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基本上是全英授课,所以要根据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人文知识基础来进行教学设计,如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任务、考核方式、教学语言等。

外研社三年级起点听课笔记

外研社三年级起点听课笔记

外研社三年级起点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外研社三年级起点听课笔记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游戏等方式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新课呈现:通过图片、实物、视频等方式呈现新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所学内容。

3. 练习环节: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三、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课堂氛围也比较活跃。

2.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练习环节中表现不够积极,需要加强课堂互动和引导。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互动和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跨文化交际 祖晓梅读书笔记

跨文化交际 祖晓梅读书笔记

跨文化交际祖晓梅读书笔记2019.8.141、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专业课程内容应该涵盖:1)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的语言学描述2)作为语言的汉语要素教学: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及其综合教学3)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技能教学:听力、口语、阅读、协助机器综合教学4)语言教学原理、世界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与沿革、当今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趋势5)汉语的本质特点与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法:历史、现状与创新6)汉语教材的编写、选用与灵活处理7)语言测试原理及汉语成绩测试试卷设计与分析8)汉语课堂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教材特点1)力求理论联系实际2)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思考题、讨论题、调查问卷、教学方法3)注重学习者个人体验:教学讨论、试验实践、批判性阅读能力4)适应不同专业方向学位攻读者教材系列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要素教学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技能教学3)跨文化交际4)第二语言习得5)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分析与点评6)中华文化与传播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论第一节跨文化交际一、本节学习重点1、讨论重点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2、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理论基础、内容和研究方法3、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关系二、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因素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2、经济全球化3、人口的流动4、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三、跨文化交际的定义1、跨文化交际是指那些文化观念和符号系统的不同足以改变交际事件的人们之间的交流2、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流动性的和象征性的过程,涉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意义归因3、跨文化交际就是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4、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符号性交流的过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是在交互的情境中给不同的个体创造共享的意义。

四、跨文化交际定义的几个重点1、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2、通过象征符号来实现的3、是一种动态过程4、是一种双向的互动5、其目标是创建共享的意义(美国社会语言学家Tannen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五、跨文化交际的特点1、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际:非语言、双向、互动vs大众传媒2、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很多差异性:深层文化、行为方式、习俗3、跨文化交际容易引起冲突语言、交际风格、非语言行为、思维模式、社会准则、价值观4、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冲突大多属于“善意的冲突”(well-meaning clash)5、跨文化交际常常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文化休克、焦虑管理理论)6、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一、定义跨文化交际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指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与“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文化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平行研究和对比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研究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交往的,特别是面对面的交往。

跨文化交际_第一章_第一节_绪论

跨文化交际_第一章_第一节_绪论
主流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语言群体所共享 的主流文化特征;是人们日常生活和交际中起主导作用的 文化因素;是同一文化群体共同认可和遵循的生活方式、 行为规范、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交际观念。 亚文化:指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团 体、不同文化层次,甚至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特有的文化特 征。亚文化既有主导文化的基本共性,又有自己的独特个 性。这些亚文化个性表现在生活习性、言谈举止、行为方 式、交际规则,甚至思维方式等各方面。
影响交际的因素
文化背景
价值观、文 化取向、社 会结构、心 理因素和环 境因素等
交际情景
交际双方地位、 角色关系、交 际发生的场合、 时间、话题等
代码系统
“文化”过滤机制
编码的本质是一种约定。即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 是约定的,它取决与使用者(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 收者)之间的一种协定。
东西方人的表情符号差异,你看懂了没?
传送者 编码
渠道
信息
渠道
接收者 解码
回馈 接收者 传送者 噪音 编码 ﹋ ﹋ ﹋ ﹋
解码
(三)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 1、语言是交际工具 (1)交际媒介与语言符号 • “符号”: 用某种能感知的形式来代表某种事物或现象的 结合体。 形式 意义
• 媒介——声音
• 语言符号的特征——约定俗成
人们所思、所觉、所言(言语和语言)、所为 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 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狭义:(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 习惯、语用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
广义:(精神和物质方面)指人类在历史发展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语种 无意义形式 日语 英语 汉语 68.3 37.9 47.2 惯用表达式 17.0 34.2 31.1 重复式 承上启下式 合作完成式 2.2 1.3 5.8 12.5 10.4 14.5 0 15.6 8.9

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课程改革研究跨文化商务交际王维波

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课程改革研究跨文化商务交际王维波

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课程改革研究跨文化商务交际王维波摘要:本文以归纳文献方法为主,从教材选取、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琼州学院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课程进行现状分析,并提出积极的改进措施以确保教学大纲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教材选取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中国经济的崛起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对于如何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尽管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以英文专业背景为依托的课程设计并没有真正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笔者以琼州学院为例,通过对教材选取,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情况的客观分析,并提出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促进非英语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

1 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教学现状分析跨文化交流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在Edward Hall 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后,许多有关跨文化交流的著作应运而生。

同时,美国的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1]。

而跨文化交流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大致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注意。

1.1 《跨文化交流》教材选取分析首先,《跨文化交流》教材内容的选编不应以英文专业背景作为依托。

以琼州学院大二酒店管理学生采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例,学生的英文认知水平与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不能与教学目标同步,过难的英语词汇以及地域文化的空白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障碍,从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教学内容的编排以输出“优等文化“为主,抑制了文化双向信息交流的本意。

我国引进的原版或编著的教材中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概念、案例和话题具有鲜明的“舶来”特色,如老龄化、同性恋文化、性别歧视、社会阶层、个人取向系统等文化层面和社区动力学、大众传媒、计算机协助交流、关系交流、劝说、谈判、认知、判断、推理等交际学概念和理论。

[2]提到异国文化,就会想到西方文化,一讲到西方文化,就认为是美国文化,讲到美国文化,便认为是时尚优等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