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 teacher073《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论语》经典名句及感悟

《论语》经典名句及感悟

《论语》经典名句及感悟
一、引言
《论语》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智慧的经典之作,其中许多名句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之中。

这些名句不仅传递了孔子的教诲与思考,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不断学习与复习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提醒我们,只有通过回顾过去并从中学习,我们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教导我们,真正的学问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对知识的热爱和享受。

三、从《论语》中获得的感悟
1. 学习的价值:从《论语》中,我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不在于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在于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生活和实践。

例如,“学而时习之”的理念就提醒我,要不断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2. 独立思考: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如“温故而知新”所表达的,我们需要对过去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认知。

3. 热爱知识:通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我理解到热爱知识的重要性。

对知识的热爱和享受是推动我们不断学习的强大动力。

四、结论
《论语》作为一部蕴含深刻智慧的经典之作,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教会了我学习的价值、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对知识的热爱和享受。

这些智慧将帮助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挑战。

孔子的美育思想名言警句

孔子的美育思想名言警句

孔子的美育思想名言警句1. 孔子认为思想是重要的的名言警句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

语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名言名句,以下将选取其中一些进行阐述。

第一组:教育与修身1.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孔子关于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名言。

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并且要有一颗真诚正直的心,对待他人要友善体谅,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

2. 不学而时习之,不思则罔,疑则有错:这是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名句。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和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避免错误。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对于修身的要求,强调人们要遵循良好的礼仪,从穿衣、言谈、行动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第二组:政治与治国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描述。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胸怀广阔,心胸开放,对待世事和人情要大度,而小人往往心胸狭窄,计较小利,为人处世常常小心谨慎。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观念。

君子注重道义和正义,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升华,而小人只追求私利和功名。

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孔子教育子弟的名言,他认为只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目标,才能推动一个人不断努力,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第三组:友情与人际关系1.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这是孔子对于真正的友谊的描述。

孔子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是淡泊无私的,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交朋友。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待人处事应该遵循的原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待人真诚、宽容和善良,不去伤害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第四组:学习与修养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强调。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去学习,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

《论语.颜渊》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颜渊》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颜渊》中的名言名句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陷入困境。

这句话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表达了谦虚的学习态度。

人应当明白自己所知的范围,对于不知道的事物要有勇于承认的态度。

3. "道听途说,疑难不决,从可否,则改之;不可、则止。

"——这句话强调了对于传闻和疑难问题的处理方式。

应该从事情的可行性出发,如果可行则改进,不可行则停止。

4.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句话描述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心态。

君子坦荡开放,心胸宽广,而小人则常常心怀狭隘。

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句话表达了尊重老人和孩子的思想。

强调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关心和尊重社会上的老人和年幼者。

6. "友直则言不讳,不友则言避。

"——这是颜渊对友谊和言论自由的看法。

他认为朋友间应该坦诚相待,言辞不避讳,而对那些非友的人则应保持距离。

7.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句话表达了智者、仁者和勇者的心态。

智者无惑于迷茫,仁者无忧于尘世,勇者无惧于困难。

8.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是颜渊对于学习和教育的态度。

他认为人应该不停地学习,而教育他人时也要坚持不倦。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颜渊认为光有知识还不及对知识的喜爱,而对知识的喜爱又不及从中感受到的乐趣。

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句话强调了做事情需要具备良好的工具和条件。

只有有了好的工具和条件,才能更好地完善事物。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 r073‎《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一种人生追求和教育理念。

这句话凝聚着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深刻内涵的经典名句。

学而不厌,意味着要不断地学习进步,永远不知足于所掌握的知识。

诲人不倦,意味着要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人,永远不放弃对他人的教育。

这句话将学习和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突显了孔子对于知识和人的教育的重视,也启示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如何去理解和实践这一思想。

学而不厌,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古人有云,学无止境,这句话道出了学习永不停止的真理。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迭代日新月异,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一个人停止了学习,他就会被淘汰出局。

而学而不厌,就是在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让自己始终处于一个前沿的位置。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诲人不倦,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事业。

诲人不倦,意味着要不厌其烦地为他人提供帮助,为他人传授知识。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优秀的教育者,他们不辞辛劳地为学生们传授知识,他们用心灵来点亮学生的心灵,用知识来塑造学生的未来。

他们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他们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他们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这种不倦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把知识传播出去,把爱心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在当今社会,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理念更加的重要。

因为只有持续的学习和不懈的教育,我们才能站在潮流的前沿,充分地去展现我们的才华和智慧,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要不断地学习,要把知识当成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不断地去汲取新知识,不断地去完善自己。

我们也要不倦地去教育他人,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不吝惜地付出,去帮助他人,去支持他人。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

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

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

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

“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

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r073《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

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

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

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

“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

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

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

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他的教学内容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

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顺父母,出外便要敬爱尊长,做事则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实践,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德、智并重,但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

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为了实践和演绎“礼”与“仁”,孔子一生都在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此他的教学态度也是极端严肃、极端认真的。

他说:“当仁,不让于师”。

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所以他倡导“教学相长”、“不耻下问”,经常虚心地向弟子学习,在《沂水春风》中我们可以读到孔子与弟子们平等对话、和谐交流、心灵共鸣的教学情景。

还教育弟子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学而不厌。

他教导弟子们要努力好学,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

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

“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2.诲人不倦。

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体现着“诲人不倦”的精神。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办学,四十多年间从不间断地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

为此,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学生。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本着耐心说服的态度,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较低,屡犯错误,他也不加嫌弃,耐心诱导。

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被人视为庸人,孔子却不厌其烦地教育、引导子路,最终将他培养成才。

这也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

并且孔子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

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有教无类。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全民教育主义的思想。

可见孔子收徒的学费是十分低廉的“十条肉干”,这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构成主要以贫贱子弟居多。

根据考证,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之外,其余大多数皆出身贫寒,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

”像个地鄙流氓;子张乃“鲁之鄙家也”,同样出身贫贱;特别是颜回,据《论语》所载,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葬需用的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是孔子学生中最为贫困者。

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老百姓,这就是把仁爱的对象扩展至所有的人。

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作为存在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与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与可能性。

教师自己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认真教学培养学生为天职。

三、教学方法众所周知,“教”与“学”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1.激发兴趣。

《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

他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乐于学习的重要。

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2.切磋问答。

孔子的教学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

例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这就是交互式教学的一个范例。

“循循”,有次序,“诱”,引导。

可见孔子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并亲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举一反三,步步深入”,这同时也是治学的一种重要门径。

以这种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和自学水平。

它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3.因材施教。

现代科学认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个人智力迸发的领域的广狭、时间的早晚、表现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须因“材”施教。

孔子弟子的受教时间不同、年龄相差较大、各人情况相异。

但是,孔子都了解他们。

弟子们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学业进展与特点、个性(“辟”、“卤莽”)、天赋(“愚”、“鲁”)、经济状况,乃至居处(“陋巷”)、饮食(“一箪食”、“一瓢饮”)、生活习惯(“昼寝”)等。

《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思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发问人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解答,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应用。

只有这样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具体情况具体指导,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进而全面提高智力水平,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充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智力,不能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

4.注重启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