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夷教研究——林悟殊先生古稀纪念文集(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民国时期太虚僧团在东南亚的“佛教外交”活动

作者简介:沈庭(1984—),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支那内学院与近代佛教知识的创生和发展研究”(20YJC730006)阶段性成果,并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14JZD034)阶段性成果,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民国时期太虚僧团在东南亚的“佛教外交”活动摘要:民国时期太虚法师及其弟子法舫、白慧、达居等师徒两代人曾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从事佛教外交活动,这些活动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一是抗战时期,主要目的是保障滇缅公路畅通,联络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加入抗战事业;二是抗战胜利之后,主要任务更多地偏向于研究南传佛教、印度梵文佛教及南亚、东南亚的宗教和哲学等,试图以“人间佛教”理念沟通大小二乘佛学、汉传和南传、印度佛学,这构成了太虚“世界佛学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两个任务是贯穿始终的,只是不同时期策略有所偏重。
太虚僧团的这些努力对当今展开“一带一路”建设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东南亚;南亚;民国佛教;太虚;佛教外交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21)01-0098-08(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沈庭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太虚法师是近代佛教史上最为重要的改革家之一,同时也是同时代高僧里面最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师。
早在1923年,太虚便在庐山大林寺发起世界佛教联合会;1928年的欧美考察则进一步开拓了他的国际视野,他在伦敦无线电台演讲时,呼吁全球佛学同志“共作佛学的世界运动。
佛学的世界运动,拟先从设立一世界佛学院起手,征求世界各国的佛学者,共同来发起建设,集合世界各文各派的佛学及佛学者,作分门的与融贯的研究,再传布为世界人类共同信解之佛学,这便是世界佛学院的主义”。
[1](p331-332)他创设武昌佛学院(尤其是在其中设立世界佛学苑图书馆),以及研究汉藏文佛学的汉藏教理院,研究华日文佛学的闽南佛学院等等,也可视作其“佛学的世界运动”的一部分。
国际汉学目录(1-16)

《国际汉学》第一期目录文史新探汉学的生命力………………………………………………………………… 任继愈《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英文) …………………………………………… 徐梵澄春秋三传尊桓论……………………………………………………… (台湾)周何周易古法与阴阳观念…………………………………………………………… 庞朴北魏研究的方法与课题…………………………………………… (日)谷川道雄李凭译孙耀校汉学家专页冯友兰先生年表……………………………………………………………… 蔡仲德德国汉学家鲍吾刚…………………………………………………… (德)汉克杰附:鲍吾刚著作要目中国文化在世界中国文化对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的影响…………………… (法)维吉尔·毕诺耿昇译中国儒教对英国政府的影响………………………………… (美)艾特蒙·莱特李文昌译莱布尼茨对于中国哲学的理解……………………………………………… 焦树安《金瓶梅》在法国…………………………………………………………… 王丽娜敦煌学研究敦煌学与日本人……………………………………………………… (日)池田温陈汉玉译中西文化交流史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欧文化交流………………………… (法)谢和耐方骏译利玛窦在华文化进路之哲学反省…………………………………………… 沈清松宗教与文化《浮屠经》考………………………………………………………………… 方广錩禅镜………………………………………………………………… 薛华杨煦生译李贺诗歌中的天竺佛影……………………………………………………… 张国风考古新篇临淄封泥考………………………………………………………………(日)关野雄瀚滪译陈公柔校近年来中国考古新发现及研究概述………………………………………… 俞永炳近思录蔡元培和张元济“吸收”和“消化”西学的社会意义……………………… 陈原儒家文化与现代性——读《最后一个儒家》……………………………… 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近年来的中国汉语研究………………………………………………………… 张平德国汉学概述………………………………………………… (德)巴巴拉·霍斯魏建平译法国的古代中国研究………………………………………………… (俄)李福清国内近年来对国外有关蒙古、西藏和西域史名著的翻译出版概况………… 岳岩汉学发达史从西方发现中国到国际汉学的缘起………………………… (法)雅克·布洛斯李东日译近代欧洲思想界心目中的中国——简介欧洲作家和哲学家的不同观点(意)葛吉达,翟灿译汉学研究机构介绍“胡天汉月方诸”:简介美国东方学会…………………………… (美)李珍华法国远东学术研究院汉学研究简介………………………………… (法)郭丽英《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简介………(德)弥维礼、李然游心译附:《华裔学志》要目选译东洋文化研究所 ----日本汉学研究的根基…………………………王启元编译图书评介开拓道教研究的新领域——《中国道教史》简介………………………沐平“汉魏封建说”的扛鼎之作——评何兹全新著《中国古代社会》……………………拓晓堂评《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普·杜阿拉谢萌珍编译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瞩目之作——《宋明理学史》………………………………………西梓西文人名译名对照表………………………………………………………… 李崇安编后《国际汉学》第二期目录文史新探邹平丁公陶文试探…………………………………………………………… 李学勤郑玄的易学…………………………………………………………………… 余敦康元好问述说………………………………………………………… (日)小栗英一李凭译焦、阮、凌礼学思想合论…………………………………………………… 陈居渊读《南冥集》新得…………………………………………………………… 汤一介汉学家专页学问在中西之间——记季羡林先生对中印文化的研究…………………… 王邦维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教授………………………………………………………耿昇中国文化在世界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历史考察………………………………………………… 严绍璗道教文化研究在俄国………………………………………………………… 郑天星中国思想史研究容肇祖与明代思想史研究…………………………………………………… 姜国柱朱熹在经典文献注释中的解释思想…………………………………………王健老子思想本源论……………………………………………………(德文)杨煦生中西文化交流史《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信简序言》………………… (美)霍· 林斯特拉万明译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的8封信……………………… (美)霍· 林斯特拉万明译汤若望的教育基础及当时的学术思想…………………… (德)埃· 斯普林格张志文译宗教与文化汉代佛教与西域……………………………………………………… (荷)许理和吴虚领译中国道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王卡台湾佛教暮课诵……………………………………………(德文)(德)弥维礼如何维持儒家对人民的统治………………………………………… (美)余蓓荷顾犇译近思录“取精用宏,含英咀华”——贺麟新儒学思想简述……………………………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利马窦的研究评介……………………………………… 李东日近年来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综述……………………………………………… 曲英杰汉学研究机构二战之后法兰西学院的汉学研究…………………………………… (法)谢和耐耿昇译图书评介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 顾犇《成吉思汉----生平极其遗产》……………………………………………… 唐煜编后《国际汉学》第3期文史新探《坛经》版本刍议李申程颐与道学文化的兴起 {美}包弼德(周晋)译古代隐逸文化与陶渊明罗小东汉学家专页著名蒙古学家海西希教授及其著作乌云毕力格往者寥寥来者了无--记徐梵澄先生孙波中国文化在世界日本五山文学与宋明文学的关联和呼应王晓平礼仪之争与中国宗教习俗的西传中西文化交流史利玛窦著作中的科学和技术 {法}马若安耿升译利玛窦对中国宗教和哲学的介绍张西平18世纪在中国"政府"问题 {法}赫·哈尔德耿升译关于甘英西使余太山西学东渐史王徵:西方思想的传播者任大援严复《天演论》翻译中的科学精神田默迪宗教与文化中国的民间宗教及其研究方则之中国伊斯兰教说林秦惠彬中国佛教中的自我与个体{日}木村清孝辛岩译评《中国思想中的道家理论》{美}罗杰·T·艾米斯汪桂平译近思录从康有为的变法思想看儒家在"范式"转型中的第一个落点王健汉学研究进展张衡研究综述 {奥地利}雷立柏1996-1997年随唐五代史研究综述史睿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近现代汉语学术用语"研究项目方维规民俗学研究中国的尚右与尚左 {法}葛兰言简涛译注汉学发达史《中国回忆录》前言郑德弟译拓荒者和引水者:莱顿大学的早期汉学家{荷兰}包罗史王筱云译汉学机构介绍匈牙利汉学简史 {匈}鲍洛尼张晓慧译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介张桂贞德国马堡大学汉学系简介 {德}余佩荷书评及书目《汉学的概念及其现状》一文读后{意}廖内洛·兰乔蒂马琳译意大利近期汉学书目摘录李伟《国际汉学》第一、二辑目录第三辑英文目录辛岩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简介《国际汉学》第四期文史新探要重视中学西传——《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中译本序(张岱年)中国文化属于世界——《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中译本序(任继愈)《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导论([英]葛瑞汉程德祥等译)楼兰始都争论与LA城为西汉楼兰城总论证(黄盛璋)汉学家专页二十世纪的学者巨人——李约瑟博士(王国忠)何兹全教授———中国古史研究一家(宁欣)中国文化在世界百年来之英译《论语》其———读西蒙·李新译《论语》(柳存仁)儒家学说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杨保筠)瑞典“中国宫”的形成及其风格(李明)中国:在神话与游记之间———西方人看中国三例[法」柯孟中国思想史研究张居正与王学关系之考辨(黄卓越)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身体政治学”:特质与涵义(黄俊杰)西方早期汉学史在华耶稣会传教士杜德美神父致本会洪若翰神父的信(郑德弟译)耶稣会传教士骆保禄神父致本会苏霖神父的信(郑德弟译)中国文学诗歌次序之构建:枚举(赋)新论 [美]李德领略古法生新奇———黄庭坚、元祐诗歌高潮与江西诗派(钱志熙)苏轼与僧人、道士(马大品)唐王朝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美]戴维·麦克马伦牛来颖译中国古典小说西播述略(周发祥)中西文化交流史前伊斯兰时代中亚粟特语和回鹘突厥语基督教文献概述[丹麦]阿斯姆森陈怀宇译)利玛窦与文艺复兴 [意]彼埃罗·科拉迪尼耿昇南怀仁生平家族新考 [比利时]瓦列尔·阿里克斯杨双杨译《穷理学》———南怀仁最重要的著作(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面向新世纪的瑞典中国研究 [瑞典]罗多弼高建平李明译十六一一一十八世纪耶稣会研究 [荷]许理和辛岩译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一农)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研究的新趋势 [比利时]钟鸣旦马琳译德国的满学研究(黄淑娟)英文目录(辛岩译)《国际汉学》一、二、三辑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征稿启事《国际汉学》第五期目录汉学一家言研究海外汉学,促进文化交流……………………………………………… 任继愈我对国际中国学(汉学)的认识…………………………………………… 严绍璗“汉学”杂谈………………………………………………………………… 高建平十年甘苦寸心知………………………………………………………………… 刘东汉学家专页高罗佩研究………………………………………………………… (荷兰)伊维德程瑛译史华罗小传…………………………………………………………………… 吕滇雯西方早期汉学史早期西班牙人看福建………………………………………………………… 廖大珂中国(康熙)皇帝的故事(节选)…………………………………… (法)白晋杨保筠译自然之码----孔子的诗……………………………………………… (法)巴多明朱静日本当代汉学研究北魏的镇人………………………………………………………(日)直江直子李凭译西学的排斥与接受----近代技术在日中两国的位相…………… (日)山田庆儿康小青译中西文化交流史蔡元培与法国文化…………………………………………………………… 沈福伟朝鲜《国朝五礼仪》与中国古礼……………………………………………… 彭林中国礼仪之争研究概述……………………………………………… (美)孟德卫莉苇译利马窦中国遗址考察初记…………………………………………………… 余三乐利马窦及其会友在江西……………………………………………… 吴孟雪曾丽雅中国文化在世界托尔斯泰的晚年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 吴泽霖宋程理学在欧洲的传播………………………………………… (丹麦)K·龙伯格耿昇译汉学研究进展北欧当代中国研究述评…………………………………………… (丹麦)柏思德李明译柏林汉学的历史和现状………………………………………………………… 简涛纪念澳门回归明清之际澳门的外来文化…………………………………………………… 黄鸿钊澳门在东西方关系中的“特区”作用……………………………………… 黄晓峰书评与书介中国:第一个帝国----评《剑桥中国史》卷一:秦汉帝国(澳)雷夫·德·克雷斯皮尼胡志宏译柯蔚南《东汉音注手册》三礼资料订补…………………………………… 虞万里《数里乾坤》自序…………………………………………………………… 张德鑫汉学机构介绍慕尼黑大学汉学专业简介……………………… …………………………… 张东书英文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第六期目录汉学一家言汉学和汉学研究漫议………………………………………………………… 阎纯德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现状之管见………………………………………………… 方骏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程裕祯汉学家专页20世纪的法国汉学大师戴密微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法)谢和耐耿昇译卫礼贤的中国魂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张东书我所认识的山田庆儿先生…………………………………………………… 廖育群西方早期汉学史神奇的东方——皮列士《东方志》摘要…………………… (葡)多默·皮列士何高济译一个葡萄牙冒险家的传奇——平托和他的《游记》…………………………高倩平托《游记》中宁波纪事考实——兼谈《甓余杂集》中的佛郎机资料… 汤开建遥望中国——简介基歇尔的《中国图说》………………………………… 张西平中西文化交流史饶宗颐与法国汉学家戴密微………………………………………………… 王振泽英敛之和北京天主教辅仁大学的兴起…………………… (美)唐纳德·帕拉贡辛岩译海外中国文学研究变文之后的中国图画讲唱艺术及其外来影响……………………… (美)梅维恒张国刚陈海涛译《红楼梦》中的命名…………………………………………… (美)米切尔·扬杨春译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国传统数学的含义………………………………………………… (澳)何丙郁本草的分类思想----从世界图象到技术………………………… (日)山田庆儿康小青译《阴阳的催眠剂》----雅基博士对华夏科学的分析……………… (奥)雷立柏略论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特点与中西科学互动…………………………… 王扬宗宗教研究西方学者道教研究现状综述………………………………………… (法)傅飞岚徐克谦译儒家传统的宗教特征………………………………………(美)罗德尼·L·泰勒魏长宝译国际汉学研究史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汉学史………………………………………………… 李明滨捷克汉学简史及现状…………………………………………………………… 姚宁汉学机构介绍捷克东方研究所………………………………………………………………… 姚宁汉语研究16至18世纪传教士与汉语研究……………………………………………… 许光华20世纪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概观……………………………………………… 缪小放书评与书介节日:社会的透镜----《中国中世纪的鬼节》评介……………………… 侯旭东一部有用的工具书----《汉学书目杂志》…………………………………杨保筠编后记《国际汉学》第七期目录汉学一家言应重视对西方早期汉学的研究……………………………………………张西平国外汉学与比较文学………………………………………………………… 周发祥汉学研究的两个隐忧………………………………………………………… 柴剑虹汉学家专页辛勤地耕耘不倦地开拓——记德籍华人、著名汉学家乔伟教授张桂贞保加利亚的第一位汉学教授——文学翻译家宝拉·白丽婉诺娃徐家荣经典的发现与重建——孙康宜教授访谈录张宏生中国文化在世界中国与欧洲早期的哲学交流……………………………… (法)戴密微耿昇译十九世纪的欧洲汉学………………………………(德)傅吾康陈燕袁媛译欧洲汉学史简评………………………………………… (德)傅海波胡志宏译中国思想史研究“道”之分疏:论早期儒道之异同…………………… (美)严守诚孙波译“宋代经济革命论”反思…………………………………………………… 包伟民法国汉学史伯希和考察团与敦煌文献的流散…………………………………………… 刘进宝王韬与法国汉学大师儒莲………………………………………………………靳剑马若瑟的生活及其索隐主义----《马若瑟:中国哲学和索隐主义》绪论(丹麦)K.龙伯格马晓东译俄罗斯汉学史瓦西里耶夫与俄罗斯汉学…………………………………………………… 阎国栋《金瓶梅》研究在俄国……………………………………………………… 杨士毅中西文化交流史……………………………………………(美)魏若望余三乐译中国家具传入西方简史……………………………………… (芬)方海唐飞译中国文学韩国学者的中国小说研究………………………………………………………刘顺利《风月梦》与烟花小说…………………………… (美)派屈克·韩南徐侠译古典小说研究的视角转换——(俄)李福清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述评…………………… 罗小东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类型研究——读小野四平《中国近代白话短篇小说研究》……………魏崇新赛珍珠与中国小说……………………………………………………………… 顾钧中国古代史研究为何研究契约…………………………………………………(美)韩森余欣译胡天汉月——海外中国古代契约研究史略…………………………………… 余欣元代地图的一个谱系——关于李泽民图系地图的探讨(日)高桥正朱敬译汉学书评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 聂德宁评龙彼得《宋代收藏道书考》………………………………………………王宗昱鲍则岳《剑桥中国先秦史·语言文字》章评述…………………………… 王志平清代秘密社会近年来研究的一部可喜成果----《清代早、中期会党与秘密社会》评介…………… (加)戴高禄李晟文汉学机构简介名古屋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简介………………………………………………杨春蒙特利尔大学与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简介…………………………… 李晟文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述略……………………………………………………… 卢燕丽网络上的汉学研究专业门户网站……………………………………………陈燕附录《国际汉学》第七辑英文目录《国际汉学》征稿启事汉学家工作室工作条例《国际汉学》第五辑、第六辑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第8辑)目录:汉学一家言汉学发展前景无限任继愈作为专门学科的国际汉学研究李学勤汉学家的文化血统陈跃红汉学家专页史华兹的学术理路程钢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内藤湖南钱婉约汉学史研究世纪初俄国汉学三杰李明滨东南亚汉学研究的历史回顾贺圣达中西文化交流史试论亚马勒政府加强葡萄牙在澳门统治的几个步骤叶志良隋朝中西交通的开展石云涛13裨治文笔下的美国形象——从《大美联邦志略》的前后两个版本说起尹文涓14蒙古高原中国古代碑铭、瓦当遗存与汉学东渐卢明辉李烨中国文化在世界遗散在俄罗斯伊尔库斯克的中国古籍段洁滨托尔斯泰对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直接接触和借鉴吴泽霖20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黄俊杰文学研究末代才女的“乱离”诗 [美]孙康宜中日微型小说漫谈 [日]渡边晴夫刘静译文本、语境与意识形态——海外元杂剧研究及其启示宋耕国际汉学9汉学一家言汉学与比较文学汉学研究三题汉学家专页论费正清的中国史研究耶稣会士汉学家安文思及其《中国新志》《光明之城》的讨论《光明之城》与南宋泉州社会论《文明之城》一书的真伪西方早期汉学与北京的文学通信中外文化交流史清朝前期天主教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兴衰中国的马可·波罗新教传教士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韩国诠释学与“四七”论郑子瑜与日本学术界欧洲汉学史研究欧洲的敦煌学研究欧洲的汉语音韵学研究:第一阶段俄罗斯的汉学:道教研究中国文史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基本问题总论中、韩目连母故事比较研究语言类型学汉语学习史研究威妥玛《语言自迩集》与对外汉语教学一部研究琉球人汉语教育的专著应加强对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的研究CHINA 备考从佉卢文材料看Cina一词的本源及其成立的年代China缘起蜀身毒道新证附录China缘起蜀身毒道新证《国际汉学》第九辑英文目录《通报》第88卷要目《中国研究书评》第8卷要目国际汉学(第10辑) 本书目录汉学-家言从学术史看汉学、中国学应有的学科定位汉学家访谈录韩国的“汉学”与“中国学”捷克汉学家、藏学家高马士访谈录汉学家专页艾田蒲和他的《中国之欧洲》追思汉学家马汉茂西方早期文学广州葡囚书简中西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在中亚和远东的早期传播法国对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试论耶稣修会精神与其在华传教政策的一致性简论北京中法大学欧美汉学史研究剑桥汉学的形成与发展俄国汉学史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眼中的清末科举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汉语普通话第3声的特征侯芝:女诗人兼弹词小说家“当代儒学与西方文化”专题墨子刻的儒学观史怀哲关于中国思想和儒家伦理的论述《华语官话语法》专题《华语官话语法》与17世纪的南京话《华语官话语法》中语法问题分析附录《国际汉学》第十辑英文目录《华裔学志》第50卷要目《中国研究书评》第9卷要目编后记国际汉学·第11辑目录:汉学一家言21世纪汉学展望我国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汉学家专页阿瑟·魏理年谱简编马伯乐和戴密微汉学与国学:高本汉和钱穆的《左传》研究(瑞)马悦然论桑原的中国学纪念徐梵澄先生诞辰95周年《易经》西行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叶飞还有叶人去更无人钱钟书先生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钱钟书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简介论17、18世纪英国对中国之接受西方早期汉字上帝创造了中国作者的话中西文化交流史汤若望和明清之际的变迁明朝士大夫与利玛窦的《畸人十篇》纪理安——维尔茨堡与中国的使者唐诗在20世纪的波希米亚与斯洛伐克中国哲学研究老子和李弘:早期道教救世论中的真君形象朱熹的“理一分殊”对21世纪人类普遍伦理的意义道家的专气致柔的赤子本性与海德格尔的最本已的能在汉学史研究训读:日本翻译古典汉籍的独特方法琉球国第四批派遣留学生北京学习生活调查清代中后期澳门汉学研究钩沉汉学机构介绍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及其汉学研究汉学家访谈录半个世纪的汉学历程——罗马尼亚汉学家罗明夫妇访谈录书评与书介入而能出疑而求新——简析宇文所安研究中国研讨的四篇论文略谈《书于竹帛》一书中的几个问题——向钱存训先生请益附录《国际汉学》第十一辑英文目录《通报》第89卷要目《华裔学志》第51卷要目编后记国际汉学·第12辑汉学-家言汉学研究导论汉学家专页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法国汉学家沙畹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及其汉学学派汉学家访谈录巴斯蒂教授访谈录入华传教士研究开展清史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关于清代入华传教士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设想关于《卫匡国全集》第三卷《中国新地图集》的几点说明中西文化交流史关于中西方文化的第一次实质性接触——访谢和耐教授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亚洲文会与中西文化交流河北大学图书馆所藏西文珍本书基本目录何大化——一位被历史遗忘的耶稣会历史学家史景迁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宗教思想研究佛教与二程思想的发源王尔德对道家思想的心仪与认同傅圣泽对于《道德经》及其他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西方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述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趋向——以美国及台湾地区为例国外关于近现代新疆基督教发展历史的研究概述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掌握汉语的金钥匙——论明清时期国外汉语教材的特点《薛海花》德文版译者序试论葛兰言《诗经。
林昌彝诗文中的华夷观

林昌彝诗文中的华夷观华夷观是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也是统治者用来处理华夏民族与周围戎狄的政治准则。
但是到了近代,西方殖民者大量涌入中国,华夷观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全新的解读。
林昌彝就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三四十年间,他目睹了清廷的衰败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用他的诗文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并提出了禁鸦片、与西方开战、内防海防等一系列挽救政策,彰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标签:林昌彝;诗文思想;《射鹰楼诗话》道咸同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走向没落的时期,内部有太平天国的起义,外部是各个帝国列强的侵略,他们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并逼迫清廷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内忧外患”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清朝由此走向没落的深渊,中国也开始进入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时代。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思想由此破灭,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夷狄的关系。
林昌彝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代表之一,在他的诗文与诗论中均提出了对“华夷观”的看法,面对统治的腐败和列强的入侵,他更是创作了《射鹰楼诗话》来专门记录鸦片战争。
可见,通过探讨林昌彝诗文中的“华夷观”可以大致的窥探道咸同时期对华夷态度的转变。
一、林昌彝其人及交游活动林昌彝是清代著名的反英爱国诗人,他生于1803年,卒于同治末年,福建福州人,字惠常,号芗溪、五虎山人,晚号茶叟,道光十九年举人,咸丰八年得建宁学府教职,被咸丰帝赐为“教授”。
林昌彝一生著述颇丰,在诗文方面有《衣讔山房诗集》、《小石渠阁文集》;诗歌理论方面有《射鹰楼诗话》、《海天琴思录》、《海天琴思续录》;在经学方面有《三礼通释》、《诗玉尺》等。
但真正奠定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地位的则是他的《射鹰楼诗话》。
林昌彝前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他的《射鹰楼诗话》正是对这两次鸦片战争的记录,具有“诗史”的性质。
他的交游活动同样也影响了一生的创作,在与林则徐、魏源、何绍基、张际亮等先进的政治家与文人的交游中,他的经世致用与爱国反侵略的华夷思想进一步深化。
珍贵的禅宗史书——读武汉大学吕有祥教授点校的《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

收稿日期:2023-06-14作者简介:刘晓(1988 ㊀),中州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编审㊂珍贵的禅宗史书读武汉大学吕有祥教授点校的‘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刘㊀晓(中州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河南郑州㊀450000)摘㊀要:‘僧宝正续传“和‘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相继辑录了从北宋末年到明末清初,前后近600年重要禅师的言行资料,弥补了以往灯录传记的缺失与不足,承续了‘禅林僧宝传“,有其特有的风格和重要的史料价值㊂‘僧宝正续传“和‘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的整理出版为学术界研究中国佛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以期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㊂关键词:‘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禅师;灯录;史料价值中图分类号:G256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7-0136-031㊀学术背景㊀㊀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㊁传承好㊁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㊁弘扬民族精神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古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㊂㊀㊀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合刊本,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于2021年12月出版,2023年5月‘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荣获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一等奖㊂‘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的点校出版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㊂中州古籍出版社是专业从事古籍整理及学术著作出版的地方出版社,建社以来出版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学术及古籍整理图书㊂由中州古籍出版社策划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㊁中国佛教史著名专家杨曾文教授及黄夏年教授主编的‘中国禅宗典籍丛刊“系列丛书,已经出版多部,其中‘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慧书“‘马祖语录“‘禅林僧宝传“‘正法眼藏“等,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好评㊂‘正法眼藏“(上下册)荣获 2016年全国优秀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 ,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㊂㊀㊀禅宗,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古代印度的菩提达摩为第一世初祖㊂禅宗的名称开始于唐朝㊂初祖菩提达摩传承衣钵至第二世慧可,慧可传承衣钵至第三世僧璨,僧璨传承衣钵至第四世道信,道信传承衣钵至第五世弘忍禅师门下,后分成北方以神秀为代表的渐悟说和南方以慧能为代表的顿悟说两个宗派㊂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北方以神秀为代表的渐悟说宗派逐渐走向式微,而南方以慧能为代表的顿悟说逐渐盛行㊂禅宗是印度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最典型㊁流传最广㊁影响最深远的佛教流派,对宋明理学的产生㊁发展㊁成熟具有重要影响㊂‘水浒传“第四回: 智深不晓得禅宗答应能否两字,却便道: 洒家记得㊂ 明徐渭‘次苏长公雪“诗之一: 翩如巾舞玉人纤,皎似禅宗戒律严㊂ 禅宗虽然自称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 ,但实际上记述历代禅师言行且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比其他佛教流派多,卷帙浩繁,体裁各异,有单人专集,有多人合集,有大型语录集(如各种‘传灯录“)等㊂在浩繁的禅宗文献资料中,‘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承续‘禅林僧宝传“,有其特有的风格和较高的史料价值㊂631第43卷第7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年7月2㊀基础文献补缺漏㊀㊀武汉大学吕有祥教授常年从事中国佛学教学与研究,校注译释多部佛教典籍,已出版的‘古尊宿语录“‘出三藏记集“‘佛说本生经“‘大慧书“‘禅林僧宝传“等被学术界广泛参阅利用㊂吕有祥教授还参与了国家重点古籍整理项目‘中华大藏经㊃续编“的点校工作,独立承担了‘中华大典㊃哲学典㊃佛教哲学卷“‘中华大典㊃宗教典㊃佛教义理卷“的编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佛教典籍整理经验㊂㊀㊀吕有祥教授点校的‘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点校精当,注释言简意赅,对两书重要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和整理,重新整理了两书目录,介绍了两书作者和内容价值,书后辑录的古今有关评论的文献资料,如:清超永编的‘五灯全书“卷第七十三‘临济宗南岳下三十五世随录广润巨灵自融禅师“,清潘耒的‘遂初堂别集“卷二‘广润巨灵禅师塔铭“,陈垣的‘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六‘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㊂㊀㊀‘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以收录在‘卍续藏经“中的版本为底本,对原书疑有衍㊁脱及误刻字㊁通假字㊁异体字均作了校勘记,对书中的生僻字和部分名词作了适当注释[2]㊂对现存‘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进行整理,虽然以禅宗史为主,但文献中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包括社会㊁人文及禅僧与朝野儒者士大夫的交往㊁儒佛的交流等,为读者了解禅宗史提供了便利㊂因此,两书的校注出版为佛学研究者和佛教爱好者提供了可靠㊁方便利用的文本㊂3㊀内容丰富记述全㊀㊀宋代禅师觉范惠洪为补以往灯录很少记述禅僧事迹之缺,创新编撰‘禅林僧宝传“,独具风格,自成一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记言与记事兼顾㊂以往的僧传着重记述高僧的生平行事而略于记述语录,灯录则着重于记述禅僧机缘语句而略于记述生平行事[3]㊂‘僧宝正续传“记言与记事并重, 既载其语言,则当兼记其行事 ,较完整地记载了禅师的思想言行,充分展现了禅师的面貌风骨㊂二是对禅师言行的记述篇幅相对平衡㊂点校本‘僧宝正续传“卷二宝峰文准㊁卷四圆悟克勤禅师㊁卷六径山宗杲禅师等禅师的言行有4~5页,其他禅师的语录有2~3页,相对平衡,而灯录对言行的记录偏轻偏重,有的内容较多,有的内容较少㊂三是 依仿史传,各为赞辞 [4]㊂两书仿照‘史记“‘高僧传“‘续高僧传“的方式,在人物传记后作一简要评语,对传主进行评价㊂评语既有助于加深对传主的认识,也能展现作者的见识与境界㊂四是时序为主,兼顾平衡㊂在人物的编排顺序方面,以往灯录按禅门法脉相续之次第编列,而‘禅林僧宝传“则以时序为主,兼顾同派禅僧,相对集中㊂‘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与‘禅林僧宝传“一脉相承,为学者了解禅师思想言行提供了较全面的史料㊂4㊀史料内容属上乘㊀㊀‘僧宝正续传“和‘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相继辑录了从北宋末年到明末清初重要禅师的言行资料,弥补了以往灯录传记的缺失与不足㊂4.1㊀‘僧宝正续传“的相关情况㊀㊀‘僧宝正续传“7卷,南宋禅师祖琇(生卒年不详,大约在南宋初期绍兴至隆兴年间)为补续‘禅林僧宝传“而编撰㊂‘禅林僧宝传“收录81人传记,始于唐末曹山本寂禅师(840 901),迄于北宋末黄龙惟清禅师(? 1117),少数是唐末五代禅僧,多数是北宋禅僧㊂‘僧宝正续传“辑录的禅师传记,按生卒年记载,最早为卒于北宋末年的圆通旻禅师(1046 1114),最晚为卒于南宋初期的径山宗杲禅师(1089 1163)㊂‘僧宝正续传“辑录两宋百年间的禅师,是对惠洪‘禅林僧宝传“的补续[5]㊂该书初写于1159年以前,由于寄给正贤禅师(? 1159)审阅,后增入正贤㊁宗杲㊁道震的传记,全书的完成应在宗杲禅师卒后,即1163年后㊂㊀㊀‘僧宝正续传“共收录30人传记㊂前六卷收录南岳下十二世至十五世临济宗禅师27人传记㊁青原下十二世曹洞宗禅师一人传记;第七卷收录2人传记,作者得之于无尽藏 异书 ,视之为唐末传奇僧人,故 特撰次之 ;卷末附 代古塔主与洪觉范书 ,驳斥觉范的古塔主有 三失 的言论,为古塔主辩解㊂4.2㊀‘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的相关情况㊀㊀‘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15卷,清代自融(1615 1691)鉴于明清灯录迭出,但 其文不一且繁 , 参差疑滞,似又莫能释而定之 ,为正本勘误,自融历经20余年, 采考宋建炎以至明末五百岁尊宿不可唐捐之实录 ,弟子性磊加以拾遗补辑而成㊂关于‘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所收录南宋㊁元㊁明三代禅师的人数,自融在‘南宋元明僧宝传序“中称97人㊂性磊在‘南宋元明僧宝传后叙“中说,自融所集者53人,磊所补者41人,合为94人㊂㊀(下转第140页)731刘晓:珍贵的禅宗史书㊀方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即 叶子 的出现㊂程大昌在‘演繁露“中提道: 古书皆卷,至唐始为叶子㊂ [8]人们开始认识到装帧方式与文献的内容与功能相适应的重要性,旋风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作诗工具书的使用需求而产生的,是书籍从 卷子 向 册子 转变的过渡时期,开启了册页装的先河,是卷轴装向蝴蝶装㊁包背装转变的基础㊂旋风装的外表虽然仍未脱离卷轴的形式,但改变了收卷方向,转变为翻阅式阅读㊂旋风装的第一页全幅粘在底纸上,次页紧挨左侧粘贴,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续性;次页翻开阅读完背面后第三页又紧挨粘贴,使阅读具有连续性㊂这种活页的设计方式对于后世的双面书写册页书籍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旋风装作为册页装的最初形式,是我国书籍装帧方式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一步㊂4㊀结语㊀㊀装帧方式的变化与社会需求密不可分,在唐代诗歌兴盛的情况下,卷轴装与书籍的使用产生矛盾,唐代诗歌兴盛使文人对类书和韵书的使用更加频繁,旋风装的出现满足了唐代作诗时对书籍翻检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㊂旋风装作为我国古籍装帧方式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其出现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卷轴装形制从唐代起开始向积叶成册 演变;阅读方式开始由单页 展开式 向多页面 翻阅式 转变[9]㊂参考文献:[1]㊀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11.[2]㊀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45.[3]㊀刘鹏宇.唐代图书形制发展研究[J].兰台世界,2013(23):135-135.[4]㊀欧阳修.归田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42.[5]㊀张邦基.墨庄漫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98.[6]㊀王恽.玉堂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68.[7]㊀钱曾.读书敏求记[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83.[8]㊀程大昌.演繁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272.[9]㊀叶筠筠.梵夹装对中国册叶装书籍形制的影响[J].装饰,2009(1):95-97.(编校:孙新梅)(上接第137页)㊀这是因为卷二 祖㊁奇二首座 二人合传,卷十 楚石㊁愚庵㊁梦堂三禅师 三人合传,所以比自融说的97人少了3人㊂准确地说,‘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有94篇,收录97人㊂如果加上最后 拾遗 中的一人,全书收录98人传记㊂在该书收录的98人中,南岳下十五世至三十三世共十九代临济宗尊宿87人,青原下十三世至三十五世共二十三代曹洞宗尊宿11人,其中宋朝禅僧45人,元朝禅僧15人,明朝禅僧38人㊂所收禅僧起自佛灯守珣(? 1134)㊁真际德止(1100 1155),迄于博山元来(1575 1630)㊁天童圆悟(1566 1642)㊁雪峤圆信(1571 1647)㊂从序记可以看出,‘南宋元明僧宝传“大概成书初刊于1664年,再刻于1677年,重刻于1685年㊂5㊀结语㊀㊀‘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两书承续衔接,辑录宋末到明末清初近600年120余名重要禅师的言行,是考察和研究禅宗历史和思想的宝贵史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㊂陈垣先生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将‘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列为主要佛教史书之一,对其名目㊁异名㊁著者的履历㊁卷数的异同㊁版本源流㊁内容体制及历史上有关的其他问题等,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引经据典,加以考辨分析,同时言及祖琇的‘僧宝正续传“及其他撰述[6]㊂‘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㊁创新性发展,加强古籍抢救保护㊁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进古籍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㊂ [7]‘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仅见于20世纪初日本刊行的‘卍续藏经“,未见单行本流传㊂因此,两书的点校整理出版为学术界研究中国佛教史㊁中国禅宗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㊂参考文献:[1][7]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EB/OL].[2023-05-04].ht-tps:///s?id=1729809137117220239&wfr=spider&for=pc.[2][3][5]㊀祖琇,自融,性磊.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M].吕有祥,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1:1-11.[4]㊀慧洪.禅林僧宝传[M].吕有祥,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11.[6]㊀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62:158-159.(编校:孙新梅)041张惠:从唐诗兴盛看装帧方式的演变。
晋江摩尼教草庵发现始末考述

On the Finding of Cao'an Manichaean Temple in
Jinjiang County
作者: 林悟殊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510275
出版物刊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1-6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晋江草庵;摩尼教;吴文良;泉州;摩尼佛石雕像
摘要:元末肇建于晋江华表山麓的草庵,原系华化摩尼教——明教的庙宇.迄今仍完整保存当年该教信徒所崇奉的摩尼佛石雕像,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
该庙宇与雕像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为中国学者所发现并确认,国际学术界也早已认同。
1991年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曹到草庵考察,尔后,草庵便被宣传成该考察团之大发现。
本文还原晋江摩尼教草庵发现的历史真相,认为这一宝贵历史遗迹的发现认定,应归功于中国诸前辈学者,尤其是泉州学者吴文良先生。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景教研究综述(1982—2002)(一)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景教研究综述(1982—2002)(一)中国景教的研究肇始于明末天启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及对碑文的解读,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随着敦煌、吐鲁番、内蒙古、泉州等地景教遗物的发现,其研究渐趋深入,可以说,中国景教的研究是随着景教遗物的出土而前进的。
国内的研究至朱谦之《中国景教》出版而成一总结。
是书作于1966年,至1993年才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同时又由人民出版社作为哲学史家文库的一种再版。
其关于景教的介绍,虽以中国的情况为主,但亦用不少笔墨述及其他地区;虽以引诸家之说为多,然其内容架构、课题的提出已足资后来者所用,比如其中关于景教受摩尼教、祆教、儒学、佛教、道教之影响的论述便可见一斑。
此书附录过录了景教碑的汉文、叙利亚文铭文,附录二为“中国景教研究参考书要目”。
对此书的介绍有黄心川《朱谦之与〈中国景教〉》(《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1期)、黄夏年《〈中国景教〉简介》(《中国天主教》1994年第1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景教遗物的发现和考定,中国大陆的景教研究又出现了一个高潮。
这20年来的研究专着有江文汉的《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知识出版社,1982年)、翁绍军校勘并注释的《汉语景教文典诠释》(三联书店,1996年)。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一书包括《景教》、《元朝的也里可温》、《中国的犹太人》这三个独立的部分。
《景教》部分介绍了西方文献中唐以前基督教传入中国的传说,指出那只是传说不是史实,介绍了唐太宗的宗教政策,主要部分是对景教碑的研究,著录了景教碑的汉文部分并作了翻译,另外附录敦煌文献中的七篇景教文献,稍作注解。
《元朝的也里可温》有“景教在元朝的再现”一部分,介绍了长老约翰王(PresterJohn)的传说和元朝的著名景教人物雅八拉哈(Yabalaha,原名Markos)、巴扫马(BarSawma)、马薛里吉思(MarSargis)的事迹,附录《镇江大兴国寺记》。
久存木牌独对泣犹怨。题名攘斥了异...

林罗山的历史思想论文摘要这篇论文主要阐述林罗山的历史思想,并尝试通过研究林罗山的史观、史著及辟佛、排耶稣的思想倾向,初探日本德川幕府初期的意识形态。
第一章学术史回顾及学术行宜,主要介绍研究林罗山的意义及当前研究现状和林罗山的个人学术史概要。
第二章主要进行林罗山朱子学学术背景的再分析。
拟通过探究林罗山精神世界之构造,以及林罗山史学特点进行展开。
第三章拟选取林罗山中期历史思想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展开。
第一部分介绍林罗山日本起源论;第二部分介绍林罗山的汤武放伐论。
第四章以林罗山晚期史著《本朝编年录》为基本,介绍其编纂始末,并且从其中选取三个片段,试论述林罗山在编纂《本朝编年录》时的笔法。
这三个片段是:神功皇后、苏我马子、推古天皇。
第五章回到林罗山思想史的原点,试从林罗山辟佛、排耶稣的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林罗山朱子学合理主义历史思想5 ABSTRACTHayasirazan's historical thought is mainly expounded in the paper. And I will try topremiminarily study the ideology of early Tokugawa Shyogunate by searching HayashiRazan’s conception of history, works of history, and his preferences of anti-buddhism,anti-jesusIn the chapter I, review of academic history and academic experience, I will mainlyintroduce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Hayashi Razan and presently study. Also, hisprivate academic experience will be introduced in this chapterIn the chapter II, I will get a re-analysis about Hayashi Razan’s Zhu Xi academicbackground. This chapter will start from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yashi Razan’sinner world, and his featunes of historiographyIn the chapter III, I will take two typical examples from Hayashi Razan’s historicthought, in his middle age. As the Part I, I will introduce HayashiRazan’s origin theoryof Japan. As the Part II, I will introduce Hayashi Razan’s comments of Tang-Wu’sexile-grusadeIn the chapter IV, I will based on Hayashi Razan’s late book--, to introduce the process of compiling this book. And choose three chips from it, for discussing Hayashi Razan’s technique of writing in this bookThe three chips are: Empress Jingu, Soga Bashi, Emperor SuikoKEY WORD:Hayashi Razan, Zhu Xi, Rationalism, Historic thought6 目录论文摘要 (5)ABSTRUCT (6)前言 (8)第一章:学术史回顾及学术行宜..........................................9 第一节:林罗山研究的历史与现状............................................9 第二节:林罗山学术行宜简述. (10)第二章:朱子学学术背景的再分析.......................................13 第一节:林罗山精神世界的构造..............................................13 第二节:林罗山史学的特点 (19)第三章:林罗山中期史著中的历史思想……………………………22 第一节:林罗山的日本起源论研究……………………………………..22 第二节:汤武放伐论 (27)第四章:《本朝编年录》的编撰特点及笔法.............................33 第一节:神功皇后..............................................................34 第二节:苏我马子..............................................................37 第三节:推古天皇.. (38)第五章:林罗山思想的原点.................................................41 第一节:辟佛....................................................................41 第二节:排耶稣.. (47)结语 (55)参考书目 (56)致谢 (57)7前言:林罗山(一五八三年??一六五七年)是日本江户幕府初期最具代表性的朱子学者,他通过努力使朱子学被确立为官方意识,被誉为“江户朱子学之祖”。
为华化摩尼教研究献新知——评粘良图《晋江草庵研究》

为华化摩尼教研究献新知——评粘良图《晋江草庵研究》林悟殊
【期刊名称】《海交史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位于福建晋江华表山山麓的草庵,是上个世纪50年代发现的元明时代华化摩尼教寺庙遗址,向为国际摩尼教学者所瞩目.本文高度评价新近出版的粘良图<晋江草庵研究>一书,认为该书作者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掌握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包括地方文献、族谱、碑刻、民间历代口碑等等,通过对该等资料的解读,对现有的草庵遗址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历史考察,阐发当年摩尼教草庵存在的社会生态环境,勾勒了草庵沿革的历史轨迹,揭示了摩尼教融入当地民间信仰的最后归宿,该书为华化摩尼教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页数】7页(P128-134)
【作者】林悟殊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系,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泉州晋江草庵一带新发现摩尼教遗存——关于摩尼教消亡的时间问题必须重新审视 [J], 粘良图
2.诠释信仰:回鹘与摩尼教关系的多维透视——杨富学著《回鹘摩尼教研究》评介[J], 彭晓静
3.摩尼教卢舍那佛考——霞浦文书和《宇宙图》研究 [J], 马小鹤;邓南妮
4.晋江摩尼教草庵发现始末考述 [J], 林悟殊
5.华化摩尼教冥界观与敦煌本《十王经》关系索隐 [J], 杨富学;杨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2 第5单元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标要求 1.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考点定位 1.林则徐、魏源等人为挽救危局向西方学习的努力及局限性。
2.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况、纲领、影响。
3.洋务运动的活动及评价。
4.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内容、结果、原因及意义。
5.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口号、意义。
6.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影响。
主题一 国家出路的探索1.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使部分先进中国人惊醒。
(2)概况人物 活动影响林则徐 办译馆,集信息;译《四洲志》 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继畬 撰成《瀛寰志略》,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概念阐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西医传播(选必2,P83、84)项目 具体表现西式医院建立 (1)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
(2)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陆续被引入中国西医院校建立 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引入西方措施(1)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中国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3.太平天国运动(1)概况①兴起:洪秀全等在广西组织农民,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②发展: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经过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
③失败: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纲领文件内容意义结果《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3)失败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季羡林学术年谱(四)

第37卷第6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7 No.6 2016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2016季羡林学术年谱(四)蒋慧琳(深圳大学 印度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518060)摘 要:本辑为“季羡林最后十年”。
这个阶段季羡林的重要学术专著《糖史》写作完成。
季羡林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年届耄耋,还不避严寒酷暑每天到北大图书馆,一边看书学习一边从事研究,坚持写学术著作、杂文和散文。
在他最后的几年里,虽然常住医院,但头脑仍很清晰,仍然坚持读书和写作。
他说“自己是一块老表,经过擦油泥,修理小毛病,又可以走一段日子了”。
季羡林被人熟知的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术)泰斗”、辞“国宝”一事,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他虚怀若谷的精神获得了更多人的尊敬。
季先生相信“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话,他认为这三顶帽子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束缚。
季羡林先生一生治学有成,成就非凡,是为后辈学子景仰的学术大师。
关键词:季羡林;勤学不辍;虚怀若谷;学术大师中图分类号:K8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6-0023-061997年(八十六岁)1月,为缅甸的《琉璃宫史》汉译本作序,此书10年后,即2007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4月2日,为周晓燕《走向成熟丛书》作序;为张守常《思旧集》、《拂晓集》写序。
《人民日报》发表徐怀谦《为往圣继绝学——访学者季羡林》。
5月,为钟敬文担任顾问、张岱年和邓九平主编的《人世文丛》写序;为乐黛云《透过历史的烟尘》写序。
9月,为彭松夫人叶宁的《舞蹈论》写序。
10月7日上午,参观曲阜师范大学,下午3点在阙里宾舍为孔子学术会堂讲演。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朗润琐话》、《精品文库·季羡林卷》、《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季羡林卷》、《东方赤子》相继出版。
《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新见刻书史料考

《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新见刻书史料考徐长生【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2)004【总页数】10页(P22-31)【关键词】《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 林希元; 刻书【作者】徐长生【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自雕版印刷术发明以来,我国印本书之数量,与日俱增,浩瀚不可胜数。
民间所藏姑且不计,单论历代各官私藏书目录、艺文志所载,目前所知已不下7万种。
可惜由于虫蛀、兵燹等天灾人祸之害,许多刻本早已残缺散佚,存世者尚不足十分之二三。
再者,历代官私书目所录往往囿于自身所藏,许多刻本可能未曾知见。
因此,历代各藏书目录、艺文志或有目无书,或者根本就未曾记载。
有之,大多也仅是简单著录书名、卷数、著者、刻本时代,而鲜有著录内容提要、序跋、牌记等,记载具体刊刻事宜的则更罕见,大抵商贾之流不登大雅之堂吧。
实际上,古籍刻本中的序跋、牌记等,为我们今天鉴别版本,提供了最为直接的依据。
明福建晋江蔡清、同安林希元等,是泉州清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所著如蔡清《易经蒙引》、林希元《易经存疑》等,在明清两代流传极广。
近读林希元《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1)福建省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八年(1753)陈胪声诒燕堂刻本。
,见其载有林希元、蔡清及林希元友人等著述刊刻史料若干,其所揭示的版本,均未见或罕见各家书目、艺文志著录,亦未见近人有所述及。
兹对所载各人著述刊刻史料进行考证,并对其他版本略作介绍,以述其源流。
希望有所是正,不致贻误后人;若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明同安林希元主要著述刊刻史料林希元(1481-1565),字茂贞,号次崖,又自署“武夷散人”,明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
明正德十一年(1516),举福建乡试。
翌年,联第进士。
初授南京大理寺左评事,累迁寺正。
嘉靖二年(1523),因忤御史谭鲁(2)《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卷一《明职守以白构陷疏》《陈情办理疏》等皆作“谭鲁”,但《四库全书》作“谭会”,见(清)永瑢、纪昀等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六集部别集类存目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10页,后者当有误。
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作者: 桑兵;林悟殊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历史系,510275
出版物刊名: 历史研究
页码: 186-188页
主题词: 陈寅恪;学术成就;思想品格;中国;学术研究
摘要:1999年11月27日至29日,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日本、澳洲的8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主题为陈寅恪与20世纪的学术研究。
担任会议主席的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在开幕式上做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报告,高度评价陈寅恪先生的品格和学术成就,为会议定下了基调。
神话学文献(民俗文学参考)

俞樾《读山海经》,《春在堂全书·俞楼杂纂》,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1902年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饮冰室文集》卷14,广智书局校印,1902年1903年观云(蒋智由)《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新民丛报·谈丛》1903年36期观云《四岳荐舜之失辞》,《新民丛报》1903年36期观云《中国上古旧民族之史影》,《新民丛报》1903年36期1904年观云《中国人种考。
中国人种之诸说》,《新民丛报》1904年3卷5-9期观云《中国人种考·昆仑山》,《新民丛报》1904年3卷10期;1905年3卷12期。
收入《中国人种考》华通书局1929年11月1905年刘光汉(刘师培)《〈山海经〉不可疑》《国粹学报》1905年第10期;后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夏曾佑《上古神话》,《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一编,商务印书馆1905-1906年1906年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教育世界》1906年23期1907年令飞(鲁迅)《人间之历史》,《河南月刊》1907年第1期,收入《鲁迅全集》一1956年刘师培《舞法起于祀神考》,《国粹学报》1907年3卷4期周逴(周作人)《红星佚史序》,《说部丛书初集》第78编1907年1908年令飞(鲁迅)《摩罗诗力说》,《河南月刊》1908年2、3期,收入,鲁迅全集》一1956年迅行(鲁迅)《破恶声论》,《河南月刊》1908年第8期,收入《鲁迅全集》七1958年1910年单士厘《归潜记》,归安钱氏家刻毛本1910年,又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1912年周作人《童话研究》,《教育部编审处月刊》1913年第1卷第7期1913年周作人《童话略论》,绍兴县《教育会月刊》第2号,1913年11月5日1919年鲁迅《热风四十二·关于多岛海神话》1919年屠孝实《宗教及神话之起源》,《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第2 期1921年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卷9,乌程蒋氏刊行1921年王国维《说商颂》,同上书卷2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上)(下)》,同上书卷51922年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附:三苗九黎蚩尤考、洪水考)1922年,收入《饮冰室专集》第12册第43卷仲密(周作人)《神话与传说》,《妇女杂志》1922年第8期1923年周作人《神话与传说》,《自己的园地》1923年鲁迅《神话与传说》,《中国小说史略》第2篇(讲义本)1923年郭沫若《神话的世界》,《创造周刊》1923年第27期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读书杂志》1923年第9期顾颉刚《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读书杂志》1923年第9期钱穆《鲧的异闻》,《学灯》1923年第5卷第2期1924年鲁迅《从神话到神仙传》,《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1讲,1924年忆秋生《中国的神话》《小说月报》1924年第2卷第13期作人《神话的辩护》,《晨报副刊》1924年1月29日;1924年4月10日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读书杂志》18期,1924年2月;收入《古史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925年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作于1925年,收入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梁启超《神话史、宗教史及其他》,见《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1925年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讲授,1926年整理出版,收入《饮冰室专集》之九十九,上海中华书局沈雁冰《中国神话的研究》《小说月报》第16卷第1号1925年1月10日周作人《神话的典故》,《雨天的书》1925年鲁迅《关于神话的通信――致傅筑夫、梁绳祎》(1925年),《鲁迅书信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胡适《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现代评论》1925年1卷14-15期1926年顾颉刚《古史辨》(一)朴社1926年沈雁冰《各民族的开辟神话》,《民铎》1926年7卷1期刘复《帝与天》,《北京大学国学门月刊》1926年1卷3期李金发《神话与艺术》,《申报副刊·国庆特刊》1926年10月10日1927年黄石《神话研究》(专著),开明书店1927年胡适《关于封神传的通信》,《民间文艺》(中山大学)1927年第1期静闻《中国古代几个鸟的传说》,《民间文艺》1927年第2期静闻《马头娘传说辨》,《民间文艺》1927年第6期杨成志《关于相同神话解释的学说》,《民间文艺》1927年第3期胡怀深《神话》,《小说世界》1927年16卷14期1928年谢六逸《神话学ABC》(专著),世界书局1928年;收入《神话三家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胡适《白话文学史》第6章《故事诗的起来》(专著),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玄珠(沈雁冰、茅盾)《各民族的神话何以多相似》,《文学周报》1928年第5期玄珠《自然界的神话》,《一般》1928年4卷1期玄珠《中国神话的保存》,《文学周报》1928年6卷15、16期沈玄英《希腊神话与北欧神话》,《小说月报》1928年19卷8期钟敬文《略谈中国的神话》,《民间文艺丛话》1928、6玄珠《人类学派神话起源的解释》,《文学周报》1928年6卷19期玄珠《神话的意义与类别》,《文学周报》1928年第6卷玄珠《楚辞与中国神话》,《文学周报》1928年第6卷茅盾《关于中国的神话》,《大江月刊》1928年12期钟敬文《楚辞中的神话和传说》,《大江月刊》1928年12期苏雪林《楚辞九歌与河神祭典的关系》,《现代评论》1928年第8期陆侃如《论山海经的著作年代》,《新月》第1卷第5期,1928年7月赵景深《太阳神话研究》,《文学周报》1928年第5 卷1929年陆侃如《山海经考证》,《中国文学季刊》1929年第1卷第1期胡钦甫《从山海经的神话中所得到的古史观》,《中国文学季刊》1929年第1卷第1期冯承钧《中国古代之神话研究》,《国闻周报》1929年第6卷第9、10、11、12、13、14、15、16、17期玄珠《希腊罗马神话的保存》,《文学周报》1929年第7卷玄珠《埃及印度神话之保存》,《文学周报》1929年第7卷玄珠《北欧神话的保存》,《文学周报》1929年第7卷玄珠《中国神话研究ABC》(专著)世界书局1929年茅盾《神话杂论》(专著),世界书局1929年[日]小川琢治《山海经篇目考》,《中央研究院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929年第9期顾颉刚《山海经》(1929年),《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1988年11月钟敬文《答茅盾先生关于楚辞神话的讨论》,《民俗》1929年88-89期1930年钟敬文《楚辞中的神话和传说》(专著),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1930年钟敬文《山海经神话研究的讨论及其他》,《民俗周刊》(中山大学),1930年第92期钟敬文《关于〈山海经研究〉》(杭州),《民国日报·民俗周刊》1930年第5期钟敬文《山海经是一部什么书》(杭州),《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学生自治会会刊》1930年,收入《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何观洲《〈山海经〉在科学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时代考》,《燕京学报》1930年第7期郑德坤《〈山海经〉在科学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时代考书后》,《燕京学报》1930年第7期费瑯《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专著)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1930年瞿兑之《释巫》,《燕京学报》1930年第7期方璧(沈雁冰、茅盾)《北欧神话ABC》,世界书局1930年方璧《神话和传说》,《西洋文学通论》第2章,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顾颉刚《洪水之传说及治水等之传说》,《史学年报》1930年第1 卷第2期黄石《月的神话与传说》,《北新》1930年第4卷第16期西谛(郑振铎)《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中的英雄传说》,《小说月报》1930-1932年21卷第1期-22卷第6期黄石《七夕考》,《妇女杂志》1930年16卷7期顾颉刚《天问》,《中大语史所周刊》1930年11卷122期1931年郭沫若《关于文艺的不朽性》(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神话观),见《文艺论集续集》1931年吴晗《山海经中的古代故事及其系统》,《史学年报》1931年第3期黄石《迎紫姑之史之考察》,《开展月刊(民俗学专刊)》1931年10、11期钟敬文《种族起源神话》,《民众教育季刊(杭州)》1931年1卷3期钟敬文《中国的水灾传说及其他》,《民众教育季刊》1931年1卷2期[日]小川琢治《山海经考》,见《先秦经籍考》下册,江侠庵编译,商务印书馆1931年辰伯《西王母与西戎——西王母与昆仑山之一》,《清华周刊》1931年第36卷第6期1932年吴晗《西王母传说》《清华周刊》1932年第37卷第1期钟敬文《我国古代民众关于医药学的知识》,浙江《民众教育季刊》1932年第2期辰伯《西王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文学月刊》1932年第3卷第1期郑德坤《山海经及其神话》,《史学年报》1932年第1卷第4期;收入《中国历史地理论文集》1980年黄石《中国关于植物的神话传说》,《青年界》1932年2卷2期钟敬文《中国的地方传说》,《民俗学集镌》1932年第2期1期1933年钟敬文《中国神话之文化史价值》,《青年界》1933年4卷2期钟敬文《与爱伯哈特谈中国神话》,《民间月刊(杭州)》1933年2卷7期钟敬文《中国的天鹅处女故事》,《民众教育季刊》1933年3卷1期钟敬文《关于中国的植物起源神话》,《民众教育季刊》1933年3卷1期吕思勉《昆仑考》,《光华大学半月刊》1933年2卷4期吕其昌《卜辞中所见殷先公先王三续考》,《燕京学报》1933年14期姜亮夫《中国古代小说之"史"和"神话"的邂逅》,《青年界》1933年4卷4期杨宽《盘古传说试探》,《光华大学半月刊》1933年2卷2期郑振铎《汤祷篇》,《东方杂志》1933年30期,收入《郑振铎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曹松叶《读汤祷篇》,《东方杂志》1933年30期王光宪《西王母故事的试探》,绍兴《民俗周刊》1933年第1期文哉《山海经中的太阳神话》,《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系文学旬刊》第4期(1933年5月27日)容肇祖《山海经研究的进展》,《民俗周刊》(中山大学)1933年第116—118期容肇祖《山海经中所说的神》,《民俗周刊》1933年第116—118期杨宽《禹治水传说之推测》,《民俗周刊》1933年第116—118期朱希祖《山海经内大荒海内二经古代帝王世系传说》,《民俗周刊》1933年第116—118期叶德均《山海经中蛇的传说》,《民俗周刊》1933年第116—118期韩一鹰《山海经中的动植物表》,《民俗周刊》1933年第116—118期凌纯声《山海经新论》(专著),台北文化书局1933年[法]格拉勒(葛兰言)《古中国的跳舞与神秘故事》,李璜译述,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1934年黄芝岗《中国的水神》(专著),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味茗(茅盾)《读中国的水神》,《文学》1934年3卷1期岂明《习俗和神话》,《青年界》1934年5卷1期周作人《金枝上的叶子》,《夜读抄》1934年9月陈伯吹《神话的研究》,《儿童教育》1934年6卷1期古铁《中国民族的神话研究》,《中原文化》1934年14-17、19期林惠祥《神话论》(专著),商务印书馆1934年林惠祥《论神话》,见《文化人类学》1934年版,1991年商务印书馆再版钟敬文《老獭稚型传说底发生地》,《艺风》1934年2卷12期闻一多《天问释天》,《清华学报》1934年9卷4期顾颉刚《五藏山经试探》,《史学论丛》1934年第1期杨向奎《评郑振铎汤祷篇》,《史学论丛》1934年第1期高去寻《山海经的新评价》,《禹贡》1934年第1卷第1期吴维亚《山海经读后感》,《禹贡》1934年第1卷第1期杨宽《学术研究山海经》,《时事新报》1934年5月6日冯家升《洪水传说之推测》,《禹贡》1934年1卷2期王以中《山海经图与职贡图》,《禹贡》1934年第1卷第3期贺次君《山海经图与职贡图的讨论》,《禹贡》1934年第1卷第8期郑慕庸《山海经·古史考》,《厉学》杂志(山东大学)1934年第1卷第1期张公量《略论山海经与穆天子传》,《华北日报·史学周刊》1934年11月22日张公量《跋山海经释义》,《禹贡》1934年第1卷第10期贺次君《〈山海经〉之版本及关于〈山海经〉之著述》,《禹贡》1934年第1卷第10期卫聚贤《山海经的研究——山海经中的十日》,《古史研究》(二、下)商务印书馆1934年卫聚贤《中国神话考》,《古史研究》(二、下)商务印书馆1934年卫聚贤《天地开辟与盘古传说的探源》,《学艺》1934年13卷1期[日]小川琢治《昆仑与西王母》,《古史研究》(二、下)1934年1935年李则刚《始祖的诞生与图腾》(专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史学年报》1935年2卷2期古铁《中国古代的神祇——读山海经笔记》,《中原文化》1935年第22期夏定域《跋万历本〈山海经释义〉》,《禹贡》1935年第4卷第1期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北平中法文化出版委员会1935年编辑;商务印书馆193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影印陈伯达《中国古史上神话传说源流考》,《太白》1935年2卷1期古铁《中国古代的神祇》,《中原文化》1935年22期杨宽《略论鲧禹之神话传说》,《大美晚报·历史周刊》1935年12月31日钟敬文《文物起源神话》,《艺风》1935年3卷9期闻一多《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清华学报》1935年10卷4期容庚《汉武梁祠画像考》,《大公报·艺术周刊》1935年10月26日杨宽《略论汤祷传说》,《大公报·艺术周刊》1935年12月2日1936年顾颉刚《三皇考》(专著),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36年顾颉刚《自然民族神话之美和伟人:序太平洋西北岸土人神话传说集》,《民声报。
考古资料所见焉耆摩尼教_王媛媛

ソグド 语 研 究 文 献 目 录 ( 1979 —1984 )》 , 《西 南 アジア 研 究 》 23 , 1984 年, ⑥ [ 日] 吉田丰: 《 第 83 页; Y. Yoshida, Review of tienne de la Vaissière,Histoire des Marchands Sogdiens,JRAS, 3 series,Vol. 14 ,No. 2 , 2004 ,pp. 173 —174 。吉 田丰先生从木牍上粟特铭文的语言形态判断其年代约为 10 世纪。 ⑦ 62 : 《中国境内出土带铭文的波斯和中亚银器 》 , 《文物》 1997 年第 9 期。 林梅村
。 众所周知, 焉耆位于天山南路中段, 是古代中西陆路上的一个重要的“城郭之国 ” 和与之毗邻的 龟兹一样, 古代焉耆地区的主流信仰是佛教 。季羡林先生认为, 最晚在公元 1 世纪中期, 佛教已传入龟
② 。进入 6 、 7 兹和焉耆 ① 。399 年, 法显西行求法, 当时的焉耆“僧亦有四千余人, 皆小乘学。 法则齐整 ” 《魏书 》 、 《周书 》 、 《北史 》 世纪, 据 载, 焉耆“文字与婆罗门同。 俗事天神, 并崇信佛法也。 尤重二月八 ③ 。尽管尚无摩尼教流行之迹象, 8 世纪的焉 四月八日, 是日也, 其国咸依释教, 斋戒行道焉” 但在 7 、 日、 ④ 已有粟特人活动 。当地亦有粟特器物出土, 如 1957 年黄文弼先生在明屋 ( ming oi ) 遗址发现了两 耆,
* 收稿日期: 2013 —12 —06 作者简介: 王媛媛,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广州 510275 ) 。 ① ② : 《鸠摩罗什时代及其前后龟兹和焉耆 两地 的 佛 教 信 仰 》 , 《龟 兹 学 研 究 》 : 《佛 教 季羡林 第 2 辑, 第 4 页; 季 羡 林 : 《法显传》 , 2008 年, 章巽校注 北京: 中华书局, 第 8 页。 》 , 《龟兹学研究》 传入龟兹和焉耆的道路和时间 第 3 辑, 第 3 —8 页。 《西域传》 , 1974 年, ; 《周书》 《异 域 传 》 , 1971 年, ③ 《魏书》 卷 102 北京: 中华书局, 第 2265 页 卷 50 北京: 中 华 书 局, ; 《北史》 《西域传》 , 1974 年, 第 916 页 卷 97 北京: 中华书局, 第 3216 页。 ④ ⑤ : 《西域粟特移民聚落考 》 ,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 2001 年, 荣新江 北京: 三联书店, 第 35 —36 页。 : 《新疆考古发掘报告( 1957 —1958 ) 》 , 1983 年, 黄文弼 北京: 文物出版社, 图版 XXVII。
兩宋《五來子》曲與西域摩尼教淵源探——紀念選堂先生名作《穆護歌考》發表四十周年

《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八卷2018年,99—115頁兩宋《五來子》曲與西域摩尼教淵源探———紀念選堂先生名作《穆護歌考》發表四十周年林悟殊中國夷教之研究,離不開19世紀末、20世紀初吐魯番、敦煌的考古大發現,尤其是摩尼教研究,更是以該等大發現爲濫觴。
夷教研究在20世紀下半葉曾沉寂了一段時期。
至1978年,選堂先生在香港出版物發表名作《穆護歌考———兼論火祆教、摩尼教入華之早期史料及其對文學、音樂、繪畫之影響》〔1〕,石破天驚、振聵發聾,成爲内地夷教研究復甦的先聲。
氏文發表之時,余適爲在學研究生,有幸拜讀之,但感視野之開闊、觀點之新穎、資料之豐富,殆不可思議。
復考研究史,氏文所討論的夷教音樂,更是前此諸多學者未多措意者,誠可謂導夫先路之作。
自拜讀氏文後,余於先生不勝景仰,亦有幸多蒙先生耳提面命、諄諄教誨;在海外期間,更備受先生呵護、獎掖,感戴莫名!而今四十年彈指過去,先生亦於今年2月6日仙逝,但先生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當年在辦公室重新修訂是文時一絲不苟的形象,宛在眼前。
適逢《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八卷爲“饒宗頤先生紀念專號”,編者約稿於余,遂重温先生上揭名作,循先生啓示,就夷教音樂在華的影響,以兩宋流行的樂曲《五來子》爲個案,藉助敦煌吐魯番發見的資料,結合傳統漢籍文獻記載,探討該曲與西域摩尼教的淵源。
以兹紀念先生,並就教方家。
一 《五來子》成讖原委試釋就現有的文獻,有關《五來子》曲的最早文獻記載,似見於江少虞(生活於1131年·99·〔1〕饒宗頤《穆護歌考———兼論火祆教、摩尼教入華之早期史料及其對文學、音樂、繪畫之影響》,《大公報在港復刊卅周年紀念文集》卷下,香港大公報出版,1978年,733—771頁;收入《選堂集林·史林》(中),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2年,472—509頁;氏著《文轍———文學史論集》(下),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463—496頁;《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401—441頁;《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十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年,7—43頁。
爱斯基摩人及其传统宗教观念

爱斯基摩人及其传统宗教观念
林树山;姚凤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1999()4
【总页数】2页(P115-116)
【关键词】萨满教;爱斯基摩人;传统宗教观念
【作者】林树山;姚凤
【作者单位】吉林省图书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89.2
【相关文献】
1.观念史中的《子不语》--袁枚对传统宗教、宇宙秩序及历史概念的挑战 [J], 史华罗{意};陈常燊(译)
2.原始宗教观念对傣族传统村落空间的投射 [J], 付声晖
3.原始宗教观念与傣族传统生育文化 [J], 俸俊馨
4.蒙古族传统生态观念探源——从宗教文化角度看蒙古族生态意识 [J], 娜日苏;
5.西方宗教视角下的安乐死:传统观念、演变及影响* [J], 孙延宁;方立亿;裴延庆;程少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越南汉文小说看儒家“华夷观”在东亚的接受与影响

从越南汉文小说看儒家“华夷观”在东亚的接受与影响
朱洁
【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53)2
【摘要】越南作为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之一,历史上深受儒家“华夷观”的影响,其在文学和历史书写中往往以己为“华”,以周边为“夷”,包括对西方国家,也一律以“夷”视之,其与文化母国——中国的关系则十分微妙。
在特殊情势下,“华夷之辨”又变成“华夷之变”:即在越南国内政局动荡时,尊崇中国为“天朝”,并乞求出兵相助;而当两国关系紧张,尤其是兵戎相见时,则视中国为“贼寇”。
政治上的独立和文化上的认同,使中越两国在历史上不时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敏感的关系。
【总页数】9页(P94-102)
【作者】朱洁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33.074
【相关文献】
1.从越南使用汉字的历史看汉文化对越南的影响
2.儒家妇德观念的流播与渗透——以越南汉文小说为考察中心
3.论越南汉文小说《传奇漫录》中的儒家思想--以《项王祠记》为例
4.论越南汉文小说《皇越春秋》的德治观念——越南古代汉文
小说研究之一5.论越南汉文小说《皇越春秋》的正统观念——越南古代汉文小说
研究之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书名:三夷教研究——林悟殊先生古稀纪念文
集(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书号:ISBN978-7-311-04663-7
定价:100.00元
作者简介:
张小贵,男,1978年生,中山大学历史学博
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访问学者。
现为
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攻中外关系史、古代外来宗教文化史。
著有:《中古华化祆教考述》《祆教史考论与述评》等。
内容简介: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主要收入的是1978年以来我国内陆欧亚诸方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同时选择了部分国际欧亚学的经典名著,涉及区内众多民族、多种文化类别的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及其相互影响,在研究方法和资料构建上独显欧亚视野的优势和特色。
该套丛书的出版宗旨是:使读者能够在欧亚这一视野下系统、全面地品读历史,审视文化传统的发生、发展和变迁,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推动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进步。
系统出版这些成果,对于指导我们国家的发展实践和构建稳定的发展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各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启发和推动作用,也将意义深远。
本书是欧亚历史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是我国杰出的三夷教(即上古时期传入中国的祆教、摩尼教、景教,现已死亡)研究学者林悟殊先生的友朋、弟子等人致林先生的论文集。
全书包括中外学者研究三夷教文章共21篇,主要为文献梳理和文物考证。
目录
林悟殊先生与中古三夷教研究张小贵李清波/ 1
1 《注疏集》摩尼教章节译释芮传明/ 24
2 “吃菜事魔”名实再探杨富学史亚军/ 35
3 Manichaeism meets Chinese Buddhism:Some comments on the…sutrafication‟of
the Sermon on the Light- NousGunner Mikkelsen / 50
4 A Manichaean Sogdian hymn in two scripts Nicholas Sims-Williams / 64
5 The Iconographical Affiliation and the Religious Message of the Judgment Scene
in the Chinese Manichaean Cosmology Painting Gábor Kósa / 77
6 The Passion of Jesus in Manichaean Painting Zsuzsanna Gulácsi / 162
7 Charisma of Mildness: Goddess Artistic Images and the Female Followers of
Chotcho Manichaean Church Wang Y uanyuan / 179
8 Letters from Sir Aurel Stein to Gustaf Raquette Alo?觙s van Tongerloo &
Michael Knüppel / 222
9 Some Remarks on the Old Uigur Report on the Destruction of a Manichaean
Monastery Peter Zieme / 244
10 景教与明教的七时礼忏马小鹤/ 254
11 敦煌景教文献写本的真与伪荣新江/ 268
12 从两件德藏吐鲁番文书看景教与道教之联系陈怀宇/ 290
13 唐代基督宗教的宗教多元化策略Matteo Nicolini?蛳Zani / 312
14 Commemorating the Martyrs and Saints at Turfan Erica C.D. Hunter / 324
15 A Note on the Place Name “City of Royal Residence” (Wangshe- zhi-
cheng 王舍之城) in the Xi‟an Stele Max Deeg / 338
16 Epigraphica Nestoriana Serica (II) Samuel N. C. Lieu / 360
17 Chongfu Si and Zhangjiao Si: On the Christian Administration in Yuan
China Yin Xiaoping / 381
18 A Study of Zurvanite Zoroastrianism:an Edition of …Ulamā?蛳ye Islām of
Another Version (UI-2) and its Long Quotation in a Book of Azar Kayvān
School Takeshi AOKI / 405
19 吉美博物馆所藏石重床的几点思考沈睿文/ 426
20 中古祆教华化概说张小贵曾超颖/ 484 附:林悟殊先生论著目录/ 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