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一章:气温概述1.1 气温的概念1.2 气温的计量单位1.3 气温的重要性第二章:气温的测量2.1 气温测量的方法2.2 气温计的使用2.3 气温测量的注意事项第三章:气温的变化原因3.1 纬度的影响3.2 海陆分布的影响3.3 地形的影响3.4 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第四章:气温的分布规律4.1 纬度带划分与气温分布4.2 海陆分布与气温分布4.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4.4 人类活动对气温分布的影响第五章:气温与生活5.1 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5.2 气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5.3 气温与节能减排5.4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第六章: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6.1 历史气温变化概述6.2 现代气温变化的特点6.3 全球变暖的证据6.4 未来气温变化的预测第七章:气候变化的影响7.1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2 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7.3 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7.4 农业生产的变动第八章:气候系统中的其他因素8.1 大气环流的作用8.2 海洋温度变化的影响8.3 地球辐射平衡8.4 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第九章: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9.1 国际合作与协议9.2 国家政策与法规9.3 科技创新与应用9.4 公众参与与教育第十章:气温变化的教育与传播10.1 气候变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10.2 气候变化教育的方法与策略10.3 气候变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10.4 提高公众气候变化意识的实践活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气温的概念与测量补充说明:气温是大气中温度的一种表现,通常使用摄氏度(°C)作为计量单位。
测量气温的工具主要有温度计、红外线测温仪等。
在不同环境下,测量气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
重点二:气温的变化原因补充说明:纬度是影响全球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高纬度地区气温低,低纬度地区气温高。
海陆分布、地形以及人类活动也会对局部地区的气温产生影响。
例如,海洋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山区气温变化较大,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会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进而影响气温。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觉得有时候天气热得像在蒸笼里,有时候又冷得让人直打哆嗦?这可都是气温在搞鬼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气温的奇妙世界!你想想,夏天的时候,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咱们热得汗流浃背,这时候的气温是不是特别高?而到了冬天,寒风呼呼地吹,我们裹得像个粽子,这气温可不就低得让人受不了啦!那气温到底是怎么变化的呢?先来说说一天当中的气温变化吧!早上起床,是不是感觉还有点凉飕飕的?那是因为这时候太阳才刚刚升起,气温还没升上去呢!等到了中午,太阳在头顶上直直地照着,气温就像坐火箭一样蹭蹭往上升,热得咱们只想找个阴凉地儿躲起来。
等到太阳慢慢落山了,气温又开始慢慢下降,到了晚上,又变得凉凉的啦。
这不就像咱们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再看看一年当中的气温变化。
春天的时候,天气慢慢变暖,花儿开了,草儿绿了,气温就像个温柔的小姑娘,慢慢地把温暖带给我们。
夏天可就不一样啦,气温就像个火爆脾气的小伙子,热得让人受不了。
秋天呢,气温又像个成熟稳重的大人,慢慢地变得凉爽起来。
冬天就像个冷酷的老爷爷,把寒冷带到了人间。
那气温在地球上又是怎么分布的呢?咱们来瞧瞧!赤道附近的地方,那可真是热得要命,就好像是被放在火上烤一样。
这是为啥呢?因为那里离太阳近呗,太阳公公可喜欢给那里加热啦!而两极地区呢,冷得能把人冻成冰棍,简直就是个大冰窖!这又为啥?因为离太阳远呗,太阳公公的温暖到那里就所剩无几啦!在咱们国家,南方和北方的气温也有很大差别呢!冬天的时候,北方经常下雪,气温低得能把水都冻成冰。
南方虽然也会冷,但可比北方暖和多啦!这就好像北方是个大冰箱,南方是个小冷藏室。
老师问我:“那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吗?”我摇摇头。
老师笑着说:“这是因为地球的公转、自转,还有海陆位置、地形等等好多因素影响的。
”哎呀,原来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这么多的学问!咱们可得好好了解了解,这样就能知道什么时候该穿厚衣服,什么时候可以穿薄衣服啦!总之,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妙和惊喜。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掌握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 气温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
3. 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
4. 生活中的气温现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分布图的解读,生活中的气温现象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温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观察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的特点。
3. 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分布图、气象数据等教学素材。
2. 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以便进行实例分析。
六、气温的测量与记录1. 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2. 气温的记录与资料整理七、气温日变化与季节变化1. 气温日变化规律2. 气温季节变化规律八、世界气温分布特点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2. 海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4. 洋流对气温分布的影响九、我国气温分布特点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2. 海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十、气候变化与气温关系1. 气候变化的原因2. 气候变化对气温的影响十一、生活中的气温现象1. 城市热岛效应2. 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关系3.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十二、气温与人类活动1. 气温对农业的影响2. 气温对健康的影响3. 气温对交通的影响十三、气温变化的应对措施1. 节能减排2. 适应气候变化3. 保护生态环境十四、拓展与实践1. 收集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分析其分布特点。
2. 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的实际情况。
十五、教学反思与评价1. 学生对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气温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3. 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气温现象的能力六、气温的测量与记录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学会正确记录和整理气温数据。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气温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培养其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3.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4. 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5. 气温数据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数据的应用,气候现象与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
2. 利用图表分析法,直观展示气温的分布特点。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气温数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现象。
2. 讲授:介绍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讲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分析:让学生观察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4. 实践:让学生运用气温数据进行分析,如预测未来气温变化等。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环保建议。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变化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气温概念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练习题:批改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气温数据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4. 学生报告:让学生就气温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报告,评估其表达和归纳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气温变化图片:用于导入和激发学生兴趣。
2. 气温分布图:用于分析气温分布特点。
3. 气温数据资料:用于学生实践环节。
4. 环保案例:用于讨论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八、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气象学的了解。
2. 组织户外气象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变化。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学生能够读懂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3)学生能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综合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感受到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影响,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1)分析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
(2)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季节人们穿着的差异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人们在不同的季节穿着不同?(2)引导学生思考是气温的变化导致了人们穿着的差异,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新课讲授(1)气温的概念和测量①讲解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
②介绍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以及测量气温的方法和单位(摄氏度℃)。
(2)气温的变化①气温的日变化a 展示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曲线的变化趋势。
b 讲解气温日变化的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c 让学生通过曲线图找出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计算气温的日较差(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
d 组织学生讨论气温日变化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如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生长、人们的作息时间等。
②气温的年变化a 展示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曲线的变化趋势。
b 讲解气温年变化的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c 让学生通过曲线图找出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计算气温的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减去最低月平均气温)。
集体备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一章:气温的定义与测量1.1 学习目标:了解气温的定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习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常用单位。
1.2 教学内容: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或其他气体中的温度,通常用来表示空气的热度。
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气温的单位:摄氏度(°C)和华氏度(°F)是常用的气温单位,其中摄氏度是最常用的单位。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对气温的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定义和重要性。
演示实验: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的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测量方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温的单位和转换方法,并分享彼此的看法。
第二章:气温的分布规律2.1 学习目标:了解全球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气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特点。
2.2 教学内容:气温的空间分布:气温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均匀,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气温的时间分布:气温在不同季节和不间段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受到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让学生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并分享各自的观察和理解。
第三章:气温的变化原因3.1 学习目标:了解气温的变化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自然因素:包括地球自转、公转、火山爆发和自然气候变化等,对气温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人为因素: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尾气、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变化也有显著影响。
3.3 教学活动:视频播放: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温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不间段的气温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的变化原因。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培养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气候特征的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考虑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适应自然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曲线图和等温线图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能够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说出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等温线图的阅读和分析。
难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不同季节的风景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不同季节的景色有什么不同?这与气温有什么关系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气温的测量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介绍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读数方法。
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讲解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即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及原因。
组织学生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气温的年变化:介绍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即一年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及原因。
让学生观察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气温的分布等温线图的阅读:讲解等温线图的概念和阅读方法,让学生了解等温线的疏密、弯曲等表示的气温变化情况。
气温的分布规律:结合世界等温线图,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即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
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说明,如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同纬度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气温差异等。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图像和数据。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相关图像和数据。
2.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状况,了解气温的概念。
b. 讲解气温的计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a. 展示一日之内气温的变化图像。
b. 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变化规律,分析原因。
c. 讲解气温日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3.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a. 展示一年之内气温的变化图像。
b. 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年变化规律,分析原因。
c. 讲解气温年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4.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a. 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像。
b. 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分析影响因素。
c. 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5.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规律。
b. 强调气温变化与分布对生活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观察气温日变化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点进行气温观测。
b. 每小时记录一次气温,连续记录一天。
c. 分析观测数据,得出气温日变化规律。
2. 活动二:探究气温年变化规律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点进行气温观测。
b. 每月记录一次气温,连续记录一年。
c. 分析观测数据,得出气温年变化规律。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 教案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2.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成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通过绘制气温曲线图活动,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例说明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尊重科学、探究自然、服务人类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气温资料,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难点: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提问讲解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活动:设置情景-观看城镇气温变化预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解:同学们,图中展示的情景就是某镇气温的气状况。
从图中可以看到,气温是在变化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气温的变化。
一、气温的定义;二、气温的计算;三、气温的观测;四、气温变化的特点;五、绘制和阅读气温曲线图,切入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指导学生读懂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气温的定义】活动:阅读课文,简单向学生说明信息。
讲解:气温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记作℃。
【气温的计算】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提醒学生看动态图中信息。
讲解1: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计算日(月、年)平均气温。
讲解2: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
月平均气温:将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该月天数,得到的值就是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将一年中各月的月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12,得到的值就是年平均气温。
【气温的观测】活动:阅读课文,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读图思考。
讲解:地面气象观测中测定的气温是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
气温的观测项目包括实时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观测仪器主要有温度计、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等。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2.理解气温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3.掌握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气温的表示方法和计量单位;2.理解气温变化的不同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内容1. 气温和温带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所产生的热量,通常表示为摄氏度或华氏度。
温带是一个气候区域,其特征是年平均气温在0℃至20℃之间。
世界上的大部分人类定居点都处于温带区域中。
2. 气温的变化原因气温的变化直接受到太阳辐射和大气运动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因素也不同。
3. 气温的影响因素气温的变化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经度:随着经度从东向西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纬度:在同一地区,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高度: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气候: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不同气候对气温的影响也不同。
4. 中国气温分布特点中国气温分布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东部沿海地区气温较为温和•西部各地区气温较低•靠近赤道的地区气温较高•气温在北纬20度附近的地区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四、教学活动1. 实验用温度计测量室内和室外的气温,并观察气温的变化。
了解气温的计量单位、表示方法及变化原因。
2. 观察观察中国气温分布图,了解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讨论学生们就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等话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悟。
五、作业布置布置调查作业:要求学生们到室外或室内测量不同位置的气温,并分析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
六、教学评价1.学生们能够理解什么是气温及其计量单位、表示方法等;2.学生们能够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3.学生们能够掌握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基本规律;(3)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气温数据,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2)利用地图和图表,观察世界气温分布;(3)探讨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具体计算;(2)世界气温分布图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气温变化数据表格;(2)世界气温分布图;(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工具:(1)投影仪;(2)白板;(3)彩笔、直尺等绘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是气温?我们如何衡量气温?(2)引导学生回顾气温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1)分组讨论:同学们观察过气温的变化吗?有什么发现?(2)汇报讨论成果:气温有日变化和年变化,分别受哪些因素影响?(3)教师讲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3. 观察世界气温分布:(1)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2)提问:世界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受哪些因素影响?(3)教师讲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 实践与应用:(1)小组活动:根据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2)课堂讨论: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气温数据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世界气温分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续):6. 教学内容:(1)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数据,了解其变化规律;(2)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3)了解气候带的划分及其与气温分布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4)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气温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气温变化趋势分析,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际操作。
3.教学过程:
(1)发放气温资料,让学生分析气温变化趋势;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讨论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气温概念、单位、测量工具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相关题目,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分析与应用: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分析并解释以下现象:
(1)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温暖,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增强国家意识,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为我国气候资源利用和保护贡献力量;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为学习其他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分析:通过观察气温资料,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2.探究与发现: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3.应用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气温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具体内容包括:
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
3.世界上气温分布的规律;
4.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气温的概念、单位、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基本知识,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气温变化的分析方法。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变化的调查活动,如收集当地气象数据,分析气温变化趋势等。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日常生活和家乡的影响,如水资源、农业生产、旅游等。
-鼓励学生探讨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如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
-推荐学生参加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普讲座、竞赛和志愿者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地图的阅读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力: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使学生能够发现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气温是距离地面1.5米处的空气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2)气温的测量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73页,《为什么要在百叶箱里观察气温》,互相交流。
教师:强调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通常在每天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各测一次。
读取温度计度数时,视线要保持水平。
学生:计算日平均气温。
(8+16+12+4)/4=10℃教师:补充气温的计算➢日平均气温:将每天四个时刻的温度加起来,除以4即为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将本月每日的日均温相加,除以本月天数即为本月的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将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月数12即为年平均气温。
【设计意图】本块知识点难度不大,设置成自主学习,可以通过阅读材料,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3)气温的日变化学生活动: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师: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问题,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说出当日最高气温。
最高气温:31℃➢说出当日最低气温。
最低气温:24.5℃➢计算当日的气温日较差。
31-24.5=6.5℃拓展延伸: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中午12点?【设计意图】通过日变化曲线图学会从图中迅速获取最低温、最高温、日较差,掌握基本的识图能力。
(4)气温的年变化掌握了“气温的日变化”后,学生对照着自主学习“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教师展示问题:读图判断哪个城市的气温年较差大?学生读图回答:哈尔滨的气温年较差大。
【设计意图】对比气温的日变化,学习气温的年变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
教师:展示南北半球的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学生:认真读图,完成表格,并总结规律。
总结:升温和降温时,海洋总是比陆地迟一个月。
教师追问:如何判断A、B分别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总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观察曲线最高温出现的月份,就可判断南北半球了。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六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发放气温分布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练习题包括以下内容:
a.根据气温分布图,判断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b.分析气温分布图,找出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c.解释气温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对气温变化与分布规律进行总结是重点。此外,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也是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是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和科学观,培养合作精神也是难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摄氏度)以及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2.通过动态PPT或视频,展示我国及世界各地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气温分布的差异。
3.讲解气温分布图的基本要素,如等温线、温度梯度等,并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分布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类型等因素的关系。
4.结合课本实例,讲解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极端气候等。
4.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地理特点的认识和自豪感。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动参与节能减排行动。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和科学观。
6.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道与气温分布相关的地理题目,要求涵盖知识点、考察方法和解题思路,与同学互相交流、讨论。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通过学生谈气温的变化,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气温及测定方法。
2.学会初步绘制和判读气温曲线图。
3.初步了解气温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难点: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和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师生活动1.日变化教师:观察教材第73页图4.8气温日变化,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出现的时间,计算气温日较差。
学生:读图,讨论,计算。
最高气温约31°C,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约24°C,出现在4时左右。
气温日较差=31°C-24°C=7°C。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也就是午后2时左右。
该图表示的是夏季气温,最低气温应该在日出前后,故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4时左右。
教师拓展:观察下列两幅气温变化曲线图的差异。
A图中的曲线弯曲程度大,气温日较差大;B图中的曲线弯曲程度小,气温日较差小。
2.年变化教师:观察教材第73页图4.9气温年变化,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出现的时间,计算气温年较差。
学生:读图,讨论,计算。
最高气温约24°C,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约-4°C,出现在1月,年较差为24-(-4)=28°C。
教师讲解:海陆性质不同,因此气温变化不同。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气温年较差是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和气温年较差。
2.能够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说出某地一天之内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
2.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4.阅读北半球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讨论、思考、探究、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2.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3.总结全球气候分布的规律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做一回小小天气预报解说员,思考:哪些
人类活动受到气温的影响呢?
(1)什么是气温?生活中怎么才能听到或读到气温
这个词?
(2)如何观测气温?
(3)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知道什么气温?
指导学生读图3.10日平均气温
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
指导学生读图3.11气温日变化
提问:(1)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
(2)什么叫气温日较差?计算图3.11中的气温日较差。
口算:快速算出课件中红色方框内的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__________气温最低,然后气温逐渐上升,_________气温最高,随后气温逐渐降低。
承转: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得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
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2.气温年变化
指导学生读图3.12气温年变化
提问:
(1)图中横轴和纵轴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图中最高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哪个月份?
(3)图中最低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哪个月份?
(4)图中气温年较差(月最高气温与月最低气温
的差值)是多少?
思考:陆地和海洋年均温的比较(以北半球为例)
课堂探究一:绘制气温曲线图
时间/
月
12 3 4 5 6 7 891011 12
气温/℃4.2 6.1 10.
9
15.1 18.
4
25.1 27.5 26.
3
2
3.4
1
7.2
9.9 4.8
①把握图幅大小及纵坐标温度差
值的大小,横坐标12个月份的
间隔要适当。
②对照相应月份和气温值,在坐
标线之间的对应处描点。
③注意使用平滑的曲线,而不是
折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承转:
盐城夏季比新疆凉爽得多,“五·一”期间登泰山要穿棉大衣,冬天的海南岛与黑龙江的气温相差30多摄氏度。
气温分布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影响因素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学习气温的分布。
二、气温的分布
讲述: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
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动手试一试:
1.
阅读教材:图3.16等温线模式图
提问:
(1)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2)等温线的疏密程度与气温差有什么关系?
(3)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4)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什么方向存在气温差异?
承转:世界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气温的水平分布(不同纬度)
指导学生读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提问:①从赤道向两极,年平均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②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地区的主要纬度范围。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2)气温的海陆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3.19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和图3.20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分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
②南、北半球哪个半球等温线更平直?为什么?
(3)气温的垂直分布
横断山区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这说明气温与海拔高度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大致是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随堂训练:
详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