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家林纾生平简介
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及作品
![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及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24a4f1c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c.png)
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及作品文海听涛艺术中心高山流水遇知音林纾(1852年-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
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不曾有过第二个。
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翻译代表作品: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中国翻译西洋小说的第一部)英国哈葛德《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英国柯南道尔《歇洛克奇案开场》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2.曹靖华(1897年-1987年),河南省卢氏县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
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同年8月,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翻译代表作品:长篇小说《铁流》、《城与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剧本《侵略》、《契诃夫戏剧集》、儿童文学《盖达尔选集》等。
3.梁实秋(1903年—1987年)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4..杨绛(1911年—2016年),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5.朱生豪(1912年-1944年),著名翻译家。
浙江嘉兴人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27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
闽文化—林纾(近代)
![闽文化—林纾(近代)](https://img.taocdn.com/s3/m/9a8cbb0d03d8ce2f00662311.png)
提问:
为什么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 作家会选择外国小说的翻译?
• 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枕。 • 向西方发达国家寻找更先进的精神武器。
2015-6-6
的工具。
一、林纾的简介和生平
1、林纾的简介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
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 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一、林纾的简介和生平
2、少年林纾
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 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 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闲时他也
路继续走下去。
林纾和他翻译的《茶花女遗事》
二、主要文学成就
林纾译得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 狼侠传》等20种;其次为英国柯南道尔,有《歇洛克奇案开场》
等7种。
林纾翻译的小说属于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著有: 1、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 2、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 3、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 4、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 5、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等 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
闽文化—林纾(近代)
2015-6-6
壹 贰 叁 肆 伍
林纾的简介和生平 主要文学成就
文学理论 小故事
小问题
2015-6-6
林纾五十八岁照
2015-6-6
林琴南先生造像
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及帝国主义的
入侵,民族危机使得立志改革的先进
者看到了小说的影响力。小说成为他
们宣传政治思想以及唤醒、教育民众
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林纾
![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c78000c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5.png)
林纾除翻译小说外,文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诗有《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自著小说有 《京华碧血录》《巾帼阳秋》《冤海灵光》《金陵秋》等,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笔记》《畏庐琐记》《技 击余闻》等,传奇有《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等。还有古文研究著作《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 以及《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等。
作品介绍
翻译作品
其他作品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 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 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余种。介绍有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 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单行本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未出单行本的多在《小说月报》 《小说世界》上刊载。跟林合译美英作品者有魏易、曾宗巩、陈家麟、毛文钟等,合译法国作品者有王寿昌、王 庆通、王庆骥、李世中等。
生平介绍
林琴南先生造像 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 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 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林纾画作
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在摆 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 会试。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林纾
![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424b57330b4c2e3f5727635f.png)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
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
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
介绍有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
单行本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未出单行本的多在《小说月报》、《小说世界》上刊载。
跟林合译美英作品者有魏易、曾宗巩、陈家麟、毛文钟等,合译法国作品者有王寿昌、王庆通、王庆骥、李世中等。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
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到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个。
翻译特色林译小说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和成功处。
如所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
《孝女耐儿传》中,写胖妇劝主妇之母为主妇出气以重罚其夫一段,不仅原作情调未改,有时连最难表达的幽默也能表达出来。
他的译笔一般轻快明爽。
翻译速度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
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
他是古文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
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
评价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
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
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
后来他与朋友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
林纾翻译
![林纾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56d7efff8c75fbfc77db287.png)
他翻译的小说打破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限制,在一 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二十世纪初期新文学运动的开 展,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开展起到了启蒙作用。由 此,林纾被公认为我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山师祖及 翻译界的泰斗。
翻译思想
1.翻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外国史录,多引用古籍,又必兼综各国语言文字而后 得之。”
2.译文要忠实于原著;
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卢, 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州)。自幼学习勤奋。 1879年 入县学,1882年中举。此后却屡试屡败,只得放弃 求取功名的梦想。他自己不懂外文,根据别人口译, 以古文笔法描摹成篇。第一部译著《巴黎茶花女遗 事》(法国小仲马原作,现通译《茶花女》)与王 寿昌合作译出,1899年问世。因其叙事新奇生动, 译笔凄婉传神,受到读者赞誉。1901年,又与魏易 合易美国斯土活夫人)反映黑奴悲惨境遇的小说 《黑奴吁天录》(现通译《汤姆叔叔的小屋》), 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数十 年的翻译生涯中,共译述了180余种(共约1200万 字)西洋小说,其中包括世界名著40余种。
“书中歌曲六七首,存其旨而易其辞,本意并不亡失, 非译者凭空虚构。证以原文,识者必能辨之。”
3.译名应统。
翻译目的
1.昌兴西学、开启民智。即学习西方,开拓 国民眼界。 2.励学明耻,翻译救国。 警醒国民,激发国人反帝救国的热情
“开民智” “以新吾亚之耳目”
他是不懂外语的“译界之王”,还是出色的画家!
![他是不懂外语的“译界之王”,还是出色的画家!](https://img.taocdn.com/s3/m/205af19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c.png)
他是不懂外语的“译界之王”,还是出色的画家!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
他是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语的文人,与朋友合作,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107名作家的作品,翻译小说达200多种,被誉为“译界之王”。
1897年,林纾45岁,夫人刘氏去世,他正郁郁寡欢时,适逢友人王寿昌由法国归来。
王寿昌精通法语,劝林纾合译法国小说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茶花女》)以解愁绪。
但是林纾不懂外语,遂由王寿昌口述林纾笔录。
刘氏之死与茶花女之死,使林纾与小仲马有相同的心境,所以此书能有“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的效果。
两年后,昌言报馆版本的《茶花女遗事》公开发售。
一时间洛阳纸贵,风行海外。
《茶花女遗事》的热卖,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走下去。
之后的27年里,林纾在不谙外文的情况下,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200余部西洋小说,其中许多出自外国名家之手,如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俄国托尔斯泰《恨缕情丝》、西班牙塞万提斯《魔侠传》(《唐·吉诃德》)、英国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等。
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林纾作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
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
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
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
(特别提示:名家名作栏目涉及的作品均整理自网络,仅供欣赏参考,不担保作品之真伪!)林纾宋人词意图林纾细笔青绿山水林纾雪景山水林纾早雁图风味图林纾谐趣秋阴图林纾西湖风雨林纾仙源草庐林纾林泉幽壑图林纾春溪闲钓图林纾策杖访友林纾溪亭云岩林纾寒山积雪图林纾望阙图林纾百福骈臻图林纾山水四屏林纾山水四条屏林纾山水册(一)夹岸桃花似渥丹,渔郎清晓犯春寒。
林纾:不会一门外语的著名翻译家
![林纾:不会一门外语的著名翻译家](https://img.taocdn.com/s3/m/1cccfbe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61.png)
林纾:不会一门外语的著名翻译家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又号春觉斋主人(春觉斋也是他的室号)、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他是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翻译家。
林纾小时候家里穷,却酷爱读书。
后来他有说过:20岁前,他读过的古籍就已超过了两千卷。
19岁那年,他的祖父母和父亲就相继去世了,他也患了很严重的肺病,咳血不止。
但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放下手中的书本,每天都要读书读到后半夜,才肯上床睡觉。
他当时还在自己住的房间墙上,画了一个棺材,然后在棺材的旁边写了两行字——读书则生,不读则死。
以此来勉励自己要刻苦用功。
而读书也确实给了林纾一条“生路”。
30岁的时候,他终于考中了举人。
可是后来,他七次进京会试,却都名落孙山了。
这才绝了入仕之梦,转而致力于文学创作。
其实,林纾走上翻译外国小说之路,十分偶然。
1897年,林纾的妻子去世了,他跟妻子的感情一向很好,妻子的去世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看到他终日郁郁寡欢,仿佛人生都已没了意义的样子,他的朋友们都很是为他担心。
为让他尽早走出丧妻之痛,他的一个曾在法兰西留过洋的朋友想出一个办法:找他帮忙翻译一本外国小说。
林不懂外语,这好办。
朋友先口头一句一句地翻给他听,然后,他把每一句的意思记下来,再润色成篇。
这样,一部外国小说就算是翻译好了。
朋友盛情相邀,林也不好拒绝。
于是,两人就开始干上了,他们合作翻译的第一本书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林译本的名字叫《巴黎茶花女遗事》)。
没想到,居然大获成功。
林纾也由此而迷上了“翻译”外国小说。
后来,他又用此法,一口气翻译包括了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德》、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林译本名《魔侠传》)、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克莱采奏鸣曲》、《家庭的幸福》(林译本名《恨缕情丝》)在内的180多部外国小说。
这里捎带说一句,林的这些外国小说中译本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https://img.taocdn.com/s3/m/7890958b0066f5335a8121e9.png)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林纾
![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83cc8bfd0242a8956bece4e3.png)
五、林纾作品
林纾除翻译小说外,文有《畏庐文集》、 《续集》、《三集》,诗有《畏庐诗存》、 《闽中新乐府》,自著小说有《京华碧血 录》、《巾帼阳秋》、《冤海灵光》、 《金陵秋》等,
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笔记》、 《畏庐琐记》、《技击余闻》等,传奇有 《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等。
还有古文研究著作《韩柳文研究法》、 《春觉斋论文》以及《左孟庄骚译家
目录
一、生平简介 二、学术主张 三、青年林纾 四、中年林纾 五、林纾作品 六、林纾评价 七、林纾绘画
一、生平简介
林纾 (一)
一览表 姓名:林纾 生辰:1852年11月8日 民族:汉 籍贯:福建福州莲宅人 职业:文学家 翻译家 国画家
林纾生平(二)
林纾(1852—1924),是我国最早翻译西 方文艺作品的人。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晚 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 人。
六、林纾评价
译界之王、译坛泰斗 译界之王、
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 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
七、林纾绘画
山水扇画
四季山水
非常感谢你的听讲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 观”。
学术主张(二)
“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 辙”。
学术主张(三)
桐城派。林纾的古文论,以桐城派提倡 的义法为核心 。 啥叫义法主张? 啥叫义法主张
义 法主张
义”即“言有物”,意思是说文章要有内 容; “法”即“言有序”,意思是说文章要有 条理跟 形式技巧。
林纾生平(三)
清光绪七年(1882年)中 举人。 他能诗善画,喜史记,用力颇勤。 文章擅叙事抒情,崇尚韩柳,文笔婉约动 人。
林纾生平(四)
“译界之王”林纾_名人故事
![“译界之王”林纾_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017768f910ef12d2bf9e703.png)
“译界之王”林纾林纾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的翻译家,以翻译世界各国文学名著而著名。
其翻译风格独特,被人称为“林译小说”。
而且,其翻译速度之快,翻译作品数量之多,也是绝无仅有的。
有人统计,他一生翻译过美、英、法、俄、德、日、瑞士、比利时、希腊、西班牙、挪威等11个国家的近100名作家的作品,计180多种。
所以,人们为他起了一个“译界之王”的绰号。
林纾1852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城外南台的一个小商人家庭。
林纾自幼嗜书如命,20岁时已博览群书达数千卷之多,奠定了其深厚的文学根基。
30岁时,考中举人,后放弃科举,致力于文学研究,终于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了名闻中外的学者和翻译家。
林纾的故乡南台,历史上很少出现过名士,他成名之后,人们便送他一个绰号叫“土名士”。
说起林纾“译界之王”的由来,非常有趣。
恐怕很少有人会相信,这个名闻中外的“译界之王”竟然不懂外语。
他所翻译的外国小说,全靠听取别人的口译,然后自己再用文言文将其翻译成汉语,成为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另外,他从事翻译活动也颇具戏剧性。
他有一位好朋友叫魏翰,是一位造船专家,当时在船政局任职。
魏翰对西方文化很有研究,建议林纾从事翻译,林纾开始并没当回事,后来魏翰多次相劝,林纾被说动了,但却提出一个孩子般的条件,要魏翰请他游览闽江滨海大川,否则就不译。
魏翰满足了他的要求,游览时,魏翰让他的学生,时任船政学堂法文教习的王寿昌与他讲述法国名著《茶花女》,配合他翻译。
当时王寿昌手持《茶花女》法文原著,逐字逐句地将原著意思说出来,林纾耳聪手疾,立即用汉语文言文写出来。
王寿昌读声一停,林纾也已译好停笔,其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就这样,中国翻译史上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译著《巴黎茶花女遗事》诞生了。
这部译著于1899年刊印出版,一出版即引起轰动,备受赞赏,“一时洛阳纸贵,风行海内”。
林纾也因此名声大振。
林纾在《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上的成功,极大地激起了他的翻译热情,在此后的时间里,他与许多口译人合作,翻译了大量的外国小说,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纾
![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9bbd5725aaea998fcc220e6d.png)
• 经过多年的苦读,林纾终于在科举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28岁时,他考中了秀才。31岁,又中了举人。然而他的 科举生涯已经走到了尽头,接着的考试无不败兴而归,于 是他对科举本身终于失去了信心。那时,林纾已迁至了霞 洲,每日伴涛声读书,夜晚全家围坐在一起,尽享天伦之 乐,生活也算悠闲。此外,他先后结交了不少新朋友,如 李宗言二兄弟,高而谦,高凤谦,卓孝复,陈衍等19人, 并成立了福州支社。该社活动达十年之久,直至李氏兄弟 离开福州后才自行解散
• 一日几位朋友又欢聚一处,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而林纾对法国文学有着极大的兴趣,执意请他们 为自己介绍,于是子仁便将风靡法国一时的《茶 花女》娓娓动听的讲述了一遍。立时,林纾被引 入了一个极富于异国情调的世界。林纾不由得思 绪飘荡,为之神往。在朋友的倡议下,林纾答应 了将之翻译过来。就这样,林纾终于找到了适合 于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此后他便开始了他的翻 译生涯。他的成功并不在于作为一个伟大的翻译 家,而在于代表着一种新的精神现象。他带来了 另一类迥然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内容,使人们从寂 寞难耐中获得了某种解脱。1924年10月9日丑时, 林纾怀着“悠悠百年,自有能辩之者,请诸君拭 目俟之”的遗愿,离开了这个令他极度失望的世 界,享年73岁。
•青少年时期的林纾以我行我素,狂放不羁,不拘小 节著称。“少年里社目狂生,被酒时时带剑行,这是 林纾晚年依然留有的对青少年时代的生动回忆。18 时他与同乡的刘琼姿完婚。琼姿是一位贤妻良母。岳 父是一位未中科举的道学先生,他极善于以封建理学 书籍教诲林纾,这对林纾道学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容 忽视的影响。19岁时师从石颠山人陈文台学习美术。 山人读了青年林纾的诗后,对他的才华表示十分惊叹, 而林纾在领悟先生的翎毛用墨之法上,同样表现出非 凡的能力,陈文台对此曾以无法克制的喜悦称赞道: “孺子能不局于成法也。”
林纾
![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a0ba23166edb6f1aff001f89.png)
泽 被 后 掀起了近代小说的高峰,扩大了小说在民 人誉 间的影响力 满 文 林纾译介西方文学,客观上培养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代巨匠。鲁迅在日本读 坛
林纾译《黑奴吁天录》时说:“乃大喜欢,穷日读之,竟毕。”郭沫若读林译 小说后说:“然而在幼时印入脑中,就好像车辙的古道一般,很不容易磨灭。” 张恨水对林译的作品说:“我知道了许多手法,尤其是心理方面,这是中国小 说所寡有的。”钱钟书说:“我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本,不乐意读哈葛德 的原文。理由很简单,林纾的文笔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高明得多……”
外国政治,经济,社会的介绍并加入个人观点,如《茶花女》,《汤 姆叔叔的小屋》,《鲁滨孙漂流记》
闽中新乐府节选
狱山吏角二增取关仅英排人洲与高川法 遂亦,声国图朝,得人日柄,日升口德 国 断有安呜有版鲜铁台始本亚旅人船,偕 仇 。教民呜分,指路湾悔,得顺厚破舟东 国 民黄。我德顾纵,着法关烽,英师洋仇 案榜闹独人间横俄棋德键火沙不全,在 ,张教无旁。西已晚联,连侯仇覆东何 杀通哄,观法伯回。兵执金袖,东洋方 盗衢兵胶张人利旋东同言州手英洋发, 相,逐州谗粤,山洋比仗。看人手难英 偿华官吹眼西攫海仅俄义俄亚已。仁俄 , ,
译才并世数严林
之
林纾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 学家、翻译家。 林纾是大量译介西洋文学作 品的第一人。
(家境转变)
生于战乱年代(1852) 5岁家道衰落(1857)
(厚积薄发)
7岁进私塾,11岁拜名师 13-20岁校阅古籍2ooo余卷
(未入仕途)
光绪八年,31岁,中举 ,结识李宗言(1882)
七次会试不中,未入进士
(一举成名)
光绪二十三年,45岁,丧妻,与友译书(1897) 《巴黎茶花女遗事》发售,一 时洛阳纸贵(1899)
翻译家林纾
![翻译家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e6ec4d11c281e53a5802ffcf.png)
(二) 文化观---以中化西,遵儒家纲常
以《黑奴吁天录》开篇为例,比较林纾、刘重德以及 肖静芳、王红婴等人中译本中的话语修辞特点。 原文:Late in the afternoon of a chilly day in
February,two gentlemen were sitting alone over their wine, in a well-furnished dining parlor(会客室), in the town of P...,in Kentucky. There were no servants present, and the gentlemen, with chairs closely approaching, seemed to be discussing some subject with great earnestness.
好当 郭 的时 沫 一是 若 种很 : 读流 “ 物行 林 。的 琴 ”, 南 那先 也生 是的 我小 所说 嗜在
人胡 ,适 林: 纾“ 则严 是复 介是 绍介 西绍 洋西 近洋 世近 文世 学思 第想 一的 人第 。一 ”
钱钟书 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名为 林纾的翻译,“接触了林译,我 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 人。”“我自己就是读了他的翻 译才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 的。”“最近,偶尔翻开一本林 译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没 有丧失吸引力”
一
古 为
二
又 快三 不 懂 外 文洋用又
好
林纾与翻译
一
林纾翻
古为洋用
译的文字优美,有着传统古
文的流风余韵,译文的整体风格有传统古文 的一些特点,林纾本身是古文家,所以多用 古文来翻译外国小说。
林纾坚持文言文,反对白话文,是个文化保守主义者。
翻译家 林纾
![翻译家 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b011ada0d1f34693dbef3e0c.png)
林纾不懂外语,不能读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著, 只能“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后 来他与魏易、王庆通等人合作,翻 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 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 和西班牙等国的作品。一生著译甚 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 近代译界所罕见,曾被人誉为“译 界之王”。林纾译书的速度极快, 他自己曾经形容“耳受手追,声已 笔止”,当然也有不少误译,评价 毁誉参半,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 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到 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个。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 《吟边燕语》,莎士比亚著[10],林纾、魏易合译。 《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与严培南、严璩合译。 《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法国阿猛查德著,林纾、曾宗巩译 《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魏易合译 《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著 《埃及金字塔剖尸记》,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 《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 《鬼山狼侠传》,即《百合娜达》,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 译 《斐洲烟水愁城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 《玉雪留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 《埃斯兰情侠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Eric Brighteyes, 1905) 《拿破仑本纪》,洛加德。林纾、魏易合译。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沃尔特·司各
《鲁滨孙飘流记》(RobinSon Crusoe),英国丹尼尔·笛福,林纾、 曾宗巩译。(1905年) 《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增米·亚丁著,林纾、曾宗巩合译。 (1905年) 《肉券》,林纾著。与魏易合译。(1905) 《女师饮剑记》,布司白(Guy Boothby)原著。(1905) 《洪罕女郎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雾中人》,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6) 《蛮荒志异》,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1906) 《橡湖仙影》,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红礁画桨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海外轩渠录》即《格理弗游记》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林纾、魏 易合译《拊掌录》,即《见闻札记》,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集, 林纾、魏易合译 《金风铁雨录》,阿瑟·柯南·道尔著林纾、魏易合译(1907) 《滑稽外史》,即《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英国狄更斯,林纾、魏 易合译《十字军英雄记》,英司各特著,魏易口译。(1907)
林纾
![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8ae28e0ae87101f69e3195b1.png)
• 在林纾逝世之后,新文学的作家渐 渐对他有了“恕词”。郑振铎不久 便在《小说月报》第十五卷第11号 上发表长文《林琴南先生》,不仅 从人格上称赞他是“热烈的爱国者 ”、“一个很清介的人”,而且对 他的白话诗《闽中新乐府》、小说 创作和翻译等都作了全面的评价和 肯定。郑振铎此举的目的,明显是 想矫正新文化运动中人们对林纾“ 不很公允”的批评。
• 然而长期以来,在一些文学史家的笔下, 他竟成了封建文化的“卫道士”和妄图阻 挡历史车轮进步的小丑。显然,历史对林 纾是很不公平的,因此,现在很有必要对 林纾的学术思想及其与新文学倡导者的论 战重新进行认识与评价。
• 在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际, 林纾维护旧礼教,指责青年人 “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 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 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 但同时他又大胆地翻译了大量的 国外与礼教不相容的小说。
林纾的影响
• 林纾虽然采用了“口授笔追”式 的翻译,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沈从文
• 沈从文在自传里回忆,当年 第一次接触外国文学名著,其中 就有林纾翻译的《贼史》《冰雪 姻缘》《滑稽外史》《块肉余生 记》等。可见林纾的翻译对沈从 文也有很大的影响。
• 胡适于1926年在《林琴南先生的 白话诗》中说:“我们这一辈的少 年人只认得守旧的林琴南,而不知 道当日的维新党林琴南。只听得林 琴南老年反对白话文学,而不知道 林琴南壮年时曾做很通俗的白话诗 ,——这算不得公平的舆论。” 郑振铎、胡适对于林纾的肯定,是 因为他作为中国新文化的先驱及译 界泰斗的地位,是谁也无法抹煞的 。
林纾与新文学倡导者的论战
• 林纾(1852~1924)是中国近现代 文学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他不仅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翻译 家而颇受推崇,同时,又被视为 封建文化的卫道士而备受指责。 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他既具有 传统的知识分子所固有的封建伦 理道德观念,也具有强烈的爱国 主义精神和开放维新的情怀。
林纾
![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3c61bf463c1ec5da50e27079.png)
纪念林纾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
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
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
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不曾有过第二个。
而功德纪念网为了纪念他,建立了林纾纪念馆。
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
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
他是古文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
他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感动读者,加上他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
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中的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
林纾的翻译亦被认为有不足之处。
钱钟书在收录于《七缀集》中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评论道:“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
”林纾没有认识到白话文为大势所趋,坚持使用古文体翻译外国小说,是他翻译生涯最大的缺陷。
倘若林纾能在翻译创作盛期用白话文翻译小说,将会有更多中文基础薄弱的民众读到外国文学。
1924年10月9日,林纾逝世。
许多网友通过网上祭拜、网上悼念的方式,来表达对其的尊敬与追思。
林纾苦读成大器名人故事
![林纾苦读成大器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ca4511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77.png)
林纾苦读成大器名人故事
林纾(shu)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
他是福州人,清末举人。
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
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
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
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
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十年经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
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2009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
他曾经说:“用功学习虽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着黑夜向前走,会越走越光明;好游玩虽是乐事,却如同傍晚出门,趁黄昏走,会越走越黑暗。
”
他不懂外文,但由于他的文学功底深厚,竟采用世人很少见的.翻译书的方式:先后由十多个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笔译,将英、美、法、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1700余部名著翻译成中文,开创了中国翻译外国文学著作的先例,影响很大。
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就是他与别人合作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
康有为把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
近代文学家林纾生平简介
![近代文学家林纾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b0fc4d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0.png)
近代文学家林纾生平简介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代文学家林纾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林纾生平简介林纾少孤家贫,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旁听,感动过私塾教师。
自言“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二千馀卷。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自言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但却又能看清“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
林纾性情急躁,思想属保守派,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如陈独秀、胡适等人意见相左。
其实林纾并不反对白话,他还写过白话诗,他只是反对尽废古文。
林纾称胡适是“左右校长而出”的“秦二世”。
不过胡适对林纾的成绩仍有正面的评价,《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文中提到:“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的小说。
古文里有很少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和狄更斯的作品。
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因小传》等书。
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周作人指出:“他介绍外国文学,虽然用了班、马的古文,其努力与成绩绝不在任何人之下。
……老实说,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我个人还曾经很模仿过他的译文。
”亚瑟·威利评论说:“狄更斯……所有过度的经营、过分的夸张和不自禁的饶舌,(在林译里)都消失了。
幽默仍在,不过被简洁的文体改变了。
狄更斯由于过度繁冗所损坏的每一地方,林纾都从容地、适当地补救过来。
”琴南不谙外语,不能读外国原着,只能“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后来他与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国的作品。
林纾译书的速度极快,他自己曾经形容“耳受手追,声已笔止”,当然也有不少误译,评价毁誉参半,林纾自己也把责任推掉:“鄙人不审西文,但能笔达,即有讹错,均出不知”。
翻译理论——林纾篇
![翻译理论——林纾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f2e06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d.png)
翻译理论——林纾篇(一)人物介绍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
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
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
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生平重要事迹为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
(二)林纾翻译的目的1.昌兴西学,开启民智,服务维新;林纾翻译外国小说,是为了顺应当时“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为清末的维新运动服务。
这种思想在早期表现特别明显。
在林纾的早期译著中,我们大都能看到林纾写下的序言,跋语、例言等等,在这些前言后语里,林纾一再阐明他译介外国小说的目的,在于输入新思想,新学说,以开阔国人的视野,唤起民众的觉醒。
1907年他在一篇译序中写道:“今日之中国,耗衰之中国也,恨余无学,不能著书以勉我国人,则但有多译西产英雄之外传,俾吾种亦去其倦弊之习,追蹑于猛敌之后,老怀其以此少慰乎!”对于那些一味守旧,拒斥西学的顽固派,他也给予尖锐的抨击:“欧人志在维新,非新不学,即区区小说之微,亦必从新世界中着想,斥去陈旧不言,弱吾辈酸腐,嗜古如命,终身又安知有新理耶?”2.励学明耻,翻译救国;林纾鉴于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期望通过译介反映其他民族苦难历史的文学作品来警醒世人,使人们认识到亡国灭种的危险正在迫近,从而发愤图强,以求爱国保种。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掀起了排华浪潮,美国大资产阶级对华工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和杀戮。
1901年他便翻译了《黑奴吁天录》一书。
林纾认为海外华人之所以备受欺辱,乃是因为中国国力太弱,他希望借此书使中国同胞振作志气,团结一致,奋起抗战。
林纾《与蔡孑民书》原文赏析
![林纾《与蔡孑民书》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46227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f.png)
林纾《与蔡孑民书》原文赏析【作者小传】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光绪八年(1882)举人,考进士不中。
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
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着,因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后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于时。
【题目解析】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杂志提倡以白话文取代文言,当时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此前,林纾就写过《论古文之不当废》、《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二文,反对废除古文。
此后,又特地致函给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公开表示对以北大为中心的新文化阵营的强烈不满和责难。
此信最先刊于1919年3月18日的《公言报》,后遍登于京沪诸报,反响甚大。
【原文欣赏】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与公别十余年,壬子始一把晤,匆匆八年,未通音问,至以为歉。
属辱赐书,以遗民刘应秋先生遗着瞩为题词。
书未梓行,无从拜读,能否乞赵君作一短简事略见示,当谨撰跋尾归之。
呜呼!明室敦气节,故亡国时殉烈者众;而夏峰、梨洲、亭林、杨园、二曲诸老,均脱身斧钺,其不死,幸也!我公崇尚新学,乃亦垂念逋播之臣,足见名教之孤悬,不绝如缕,实望我公为之保全而护惜之,至慰!至慰!虽然,犹有望于公者。
大学为全国师表,五常之所系属。
近者外间谣诼纷集,我公必有所闻,即弟亦不无疑信。
或且有恶乎阘茸之徒,因生过激之论,不知救世之道,必度人所能行;补偏之言,必使人以可信。
若尽反常轨,侈为不经之谈,则毒粥既陈,旁有烂肠之鼠,明燎宵举,下有聚死之虫。
何者?趋甘就熟,不中其度,未有不毙者。
方今人心丧敝,已在无可救挽之时,更多奇创之谈,用以哗众,少年多半失学,利其便己,未有不糜沸腐至而附和之者。
而中国之命,如属丝矣!晚清之末造,慨世之论者,恒曰:“去科举,停资格,废八股,斩豚尾,复天足,逐满人,扑专制,整军备,则中国必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文学家林纾生平简介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近代文学家林纾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林纾少孤家贫,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旁听,感动过私塾教师。
自言“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二千馀卷。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自言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但却又能看清“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
林纾性情急躁,思想属保守派,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如陈独秀、胡适等人意见相左。
其实林纾并不反对白话,他还写过白话诗,他只是反对尽废古文。
林纾称胡适是“左右校长而出”的“秦二世”。
不过胡适对林纾的成绩仍有正面的评价,《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文中提到:“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的小说。
古文里有很少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和狄更斯的作品。
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因小传》等书。
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周作人指出:“他介绍外国文学,虽然用了班、马的古文,其努力与成绩绝不在任何人之下。
……老实说,我们几乎都
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我个人还曾经很模仿过他的译文。
”亚瑟;威利评论说:“狄更斯……所有过度的经营、过分的夸张和不自禁的饶舌,(在林译里)都消失了。
幽默仍在,不过被简洁的文体改变了。
狄更斯由于过度繁冗所损坏的每一地方,林纾都从容地、适当地补救过来。
”
琴南不谙外语,不能读外国原着,只能“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后来他与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国的作品。
林纾译书的速度极快,他自己曾经形容“耳受手追,声已笔止”,当然也有不少误译,评价毁誉参半,林纾自己也把责任推掉:“鄙人不审西文,但能笔达,即有讹错,均出不知”。
甚至把许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郑振铎曾指出:“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译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
”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1901年),他在书前的“例言”说:“是书开场、伏脉、接笋、结穴,处处均得古文家义法”。
林纾一生着译甚丰,共译小说超过213部,翻译小说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的作品,其他还包括有莎士比亚、笛福、斯威夫特、兰姆、史蒂文森、狄更斯、司各特、科南;道尔、欧文、雨果、大仲马、小仲马、巴尔扎克、伊索、易卜生、托尔斯泰等名家的作品。
稿酬如潮,他的好友陈衍(石遗)戏称他的书房是“造币厂”。
根据钱钟书的观察,在译完《离恨天》(Paul et Virginie, 1913年)之前,林译本十之七八
都很出色,后期的译笔逐渐退步,无甚趣味。
林纾的故事中国的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一种人的功劳是非常大的,那就是翻译家。
在中国早期翻译家中有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林纾。
林纾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父亲常年不在他的身边,只有母亲陪伴着她,所以导致林纾小的时候是一个心思非常敏感的人。
有关于林纾的故事非常多,从林纾的故事中也能够看出林纾是一个情感非常细腻的人。
林纾小的时候家里非常困难,这导致他非常懂事。
于是他开始认真学习,希望可以报答父母。
由于他学习很认真,所以在考试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并在后来中了举人。
之后,他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因为刻苦,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精通了中国的历史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林纾的故事也是从这个时候正式开始的。
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从国外带回来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后来人们所知道的《茶花女》,他的朋友将这个故事讲给他听之后他非常的感动,于是他决定将这个故事传播到中国。
他们想了一个办法,他的朋友负责口头叙述,而林纾负责记载,说到小说高潮的时候两个人经常因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抱头痛哭,他们两个人就这样翻译了《茶花女》这部小说,翻译了这部小说之后,林纾的名气逐渐在中国响亮了起来。
从林纾和他的朋友翻译《茶花女》的过程中会因为主人公的遭遇而流泪的故事中就能够看出林纾是一个情感非常细腻的人。
林纾赍米的故事林纾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能力的一个学者,他在
小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常好学的特质,不管在什么时候他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够有后来的成绩,实际上林纾除了在学习上有很高的成就之外,他的人品也是值得人们敬佩的,在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知道尊重自己的老师,而林纾赍米这个典故讲的就是林纾对老师的尊重。
林纾赍米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林纾小时候的故事。
林纾小的时候在一家私塾上学,但是那个私塾的老师非常贫穷,经常是吃了下顿没下顿。
但是由于他是一个老师,非常要面子,所以不愿意向自己的学生求助,但是细心的林纾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帮助老师。
首先,他回到自己的家中用袜子装了一把米放在袜子里,第二天来到学堂的时候将这些米给了老师,老师看到之后非常的生气,因为他误会林纾的米是他从别人家偷来的。
林纾回到家中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母亲,林纾的母亲听了之后,虽然也知道他是一片好心,但是却觉得他用的方法不对。
于是她将这件事情的分析给林纾听,告诉他用袜子装米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林纾听后知道是自己做的不对,于是第二天他重新带了一些米送给了自己的老师,这一次林纾的老师才接受了他的米。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林纾在一片好心被老师误会了之后,不仅没有心生怨愤,而是向母亲求助,并且还愿意帮助老师,这样的品质是非常难得的。
林纾都翻译过谁的小说林纾是翻译家中的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林纾一生中翻译过非常多的作品,其中不管是美国的、英国的
还是俄国的他都有所涉及,那么林纾都翻译过谁的小说呢?事实上虽然林纾一生中翻译过非常多的作品,但是实际上对他的影响力最大也是对中国的文化界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的名字叫做《茶花女》。
《茶花女》实际上是法国的著名作家亚历山大•仲马的作品,人们通常习惯称呼他为小仲马,这本小说当时在法国出版的时候就受到了非常多人的喜欢,当林纾的一个好朋友将这本书介绍给他之后他就决定将这本书传播到中国,所以林纾不仅仅翻译过小仲马的书而且还是第一个将小仲马的书传播到中国的人,由此可见,《茶花女》这本书对林纾的意义。
说起小仲马,他的人生也是非常值得人们同情的。
人人都知道大仲马,但是在小仲马成名之前却很少有人知道小仲马就是大仲马的私生子,大仲马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小仲马的母亲,二人生下了小仲马。
可悲的是,大仲马虽然承认了小仲马是自己的孩子,但是却始终没有承认小仲马的母亲,这使得小仲马的身份极其尴尬。
对于林纾究竟翻译过谁的小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他除了翻译过小仲马的《茶花女》之外,也翻译过小仲马的父亲大仲马的小说。
林纾除了翻译过他们两个人的作品之外,还翻译过托尔斯泰、狄更斯等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