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中考语文试卷习题包括答案.docx

合集下载

上海语文初三试题及答案

上海语文初三试题及答案

上海语文初三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40分)(一)默写(15分)1. 会当凌绝顶,()。

2. (),江春入旧年。

3. 黄梅时节家家雨,()。

4. (),西北望,射天狼。

5. 忽如一夜春风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5分)《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瑶池,抚绥四方,观行天下之民,信可乐也。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 选文第一段中“前人之述备矣”的“前人”指的是谁?(3分)8. 选文第二段中“古仁人”指的是哪一类人?(3分)9. 选文第二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是什么?(5分)10. 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分)二、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20分)春天的邀请张晓风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

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

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

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讲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本场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一、古诗文(34分)1.默写与运用(1)醉里挑灯看剑,O(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枯藤老树昏鸦,o(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小张去夏日西湖游玩时,看见了美丽的花朵,浅浅的草坪,他可以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两句来表示。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庆历末,妖贼王则盗据甘陵,贾魏公镇北门,仓卒遣将引兵还城,未有破贼之计。

公日夜忧思,有指使马遂者白公曰:“坚城深池,不可力取,愿得公一言。

”公壮其言,遣行。

见贼偶坐,为陈朝廷恩信:“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

若守迷自固,天子遣一将,提兵数千,不日城陷。

”辞甚激切,贼不答。

遂度终不能听,遂急击贼仆地,扼其喉几死。

2.甲文选自《》一书。

3.下列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故不为可得也()A.暂且B.假如C.随便D.已忘(2)遂度终不能听()A.度过B.揣测C.测量D.准则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下列对第一段划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B.表现出了战争胶着C.引出下文马遂前去与敌军谈判D.突出贾魏公的无能6.甲文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乙文马遂的行为符合甲文中的论点。

中考上海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中考上海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满分150分)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

(18分)1.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2.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枝词》)3.,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4.晨兴理荒秽,。

(《归园田居》)5.,亭亭净植……(《爱莲说》)6.虎见之,,以为神……(《黔之驴》)(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8题。

(4分)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之情。

(2分)8.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8分)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9.上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是(朝代)的林嗣环。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

11.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3分)()A.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

B.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C.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D.观众听得入迷,默默赞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

(12分)闻公有一册历①,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0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空山新雨后,。

(王维《山居秋暝》)2.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鸣佩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

B.“伐竹取道”意为砍到竹子并做成了竹筏。

C.“坻”“屿”“嵁”“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

D.“青树翠蔓”写出潭边树木藤蔓青翠茂盛。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似与游者相乐。

10.11.12.A.B.C.D.13.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①说起斑马线,我们最熟悉的,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因kùsì斑马身上的条纹而被称为斑马线。

②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见右图)。

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

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行人可以踩着它们穿越马路。

“跳石”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

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

③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

1969 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

2012 年,艾比路斑马线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

④斑马线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看似简单朴素,却不是随意画出来的。

按照设置规范,斑马线最小宽度为3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

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之间的距离为60~80厘米。

上海语文中考试卷和答案

上海语文中考试卷和答案

上海语文中考试卷和答案******一、文言文阅读(40分)****(一)默写(16分)**1. 请默写《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

(4分)答案: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 请默写《醉翁亭记》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

(4分)答案: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 请默写《出师表》中表达诸葛亮忠诚的句子。

(4分)答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 请默写《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与世隔绝的句子。

(4分)答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4分)**《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蕃”:多。

“濯”:洗涤。

“蔓”:蔓延。

“亵”:亲近而不庄重。

6. 翻译下列句子。

(6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清新。

7.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莲花的什么情感?(4分)答案:作者表达了对莲花的赞赏和喜爱之情,认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具有高洁的品格。

8. 文中“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反映了作者对陶渊明的什么态度?(4分)答案: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陶渊明的赞赏,认为陶渊明是隐逸之士,他的爱菊之情在后世鲜有人能及。

9. 作者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6分)答案:作者认为莲花具有君子的品格,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特点都与君子的高洁、正直、不随波逐流的品格相符合。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共7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请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填写姓名、报名号、座位号。

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写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5.希望大家中考加油,旗开得胜!更希望同样中考的你能够取得成功哦!一、古诗文(34分)1. 默写与运用(1)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小张去夏日西湖游玩时,看见了美丽的花朵,浅浅的草坪,他可以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示。

【答案】①. 梦回吹角连营②. 小桥流水人家③. 醉翁之意不在酒④. 乱花渐欲迷人眼⑤. 浅草才能没马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的能力。

复习古诗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名篇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

默写时,要注意“营、醉翁、渐、欲、蹄”几个易错的字形。

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上海卷)语文(解析版)(初三)中考真卷.doc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上海卷)语文(解析版)(初三)中考真卷.doc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上海卷)语文(解析版)(初三)中考真卷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l4.留取丹心照汗青5.芳草鲜美【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上下句提示默写经典诗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中所有题目都是上下句对接,难度相对较小,只要平日注意积累,一般不会出错,默写时注意。

小题1注意“疑、邻”的写法。

小题2注意“灿烂”的写法。

小题3注意“志”的写法。

小题4注意“汗、青”的写法。

小题5注意“芳”的写法。

古诗文名句和现代诗文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

【题文】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小题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 。

【小题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答案】【小题1】身上衣;口中食【小题2】CA ;【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

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这一设问句可知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身上衣和口中食。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根据选项一一分析,判断正误,B中“何所营”体现了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却无法实现的悲惨生活。

D中“愿天寒”是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况。

2023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3题。

2.请将试题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山川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2.仍怜故乡水,____________________。

(《渡荆门送别》)3.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论语>十二章》)4.小申在美术馆欣赏一幅山景图,画面上神奇秀丽的高山耸入云端,太阳照射下山的两面阴暗不同,他不觉吟诵了杜甫《望岳》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22分)【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乙】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丙】相见甚欢王阮亭宦①广陵,一夕雪甚,漏且三十下,风籁②窈窕,街鼓寂然。

灯下简.箧中故书,得吴宾贤诗,且读且叹,遂泚笔③为序。

明日,走急足④驰二百里寄之。

吴感其意,为刺舟⑤来郡城,相见甚欢。

【注释】①宦:做官。

②风籁:风声。

③泚笔:以笔蘸墨。

④急足:指快速传送文书、书信的人。

⑤刺舟:撑船。

5.甲词中“西江月”是_________,乙文选自《_________》一书。

(2分)6.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1)伯牙破琴绝.弦_________ (2)灯下简箧..中故书_________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巍巍乎若太山。

8.从下列选项中为丙文“窈窕”的注释选择最合适的一项是()。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一、写作指导这是一篇说明文,旨在向读者介绍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的题型、分值和参考答案。

注意要使用说明性的语言,避免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或修辞手法。

开头可以简述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的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关注。

二、主体部分1、作文题目: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影响要求: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参考答案:略2、阅读理解题目:《红楼梦》选段:“宝黛初会”要求:分析人物形象,概括选段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略3、语言运用题目:用合适的词语填空,组成通顺的句子。

要求:根据所给词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组成通顺的句子。

参考答案:略4、古诗词鉴赏题目:《静夜思》要求:分析诗中意境,谈谈自己的感受。

参考答案:略5、基础知识题目: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

要求:掌握基本知识,能够准确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略三、结尾部分总结:通过本次考试,可以看出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希望广大考生能够认真备考,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一、考试概述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一直是全市最大的一门学科,也是中考的重点科目。

今年的语文试卷继续延续了近年来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的风格和特点,命题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学科素养为重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实际运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和未来发展。

二、试卷分析今年的语文试卷分为三个部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其中,积累与运用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汉字书写、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掌握情况;阅读与鉴赏部分包括古诗词阅读、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表达与交流部分包括作文和口语交际,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

总体来说,今年的语文试卷难度适中,题目设计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强调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反思。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18分)1.柴门闻犬吠,____________。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3.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

(《黄鹤楼》)4.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5.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故逐之。

(《曹刿论战》)6.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诗中的“王孙”指的是______。

(2分)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__。

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______》(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上海市初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初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初三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徜徉(cháng yáng)B. 蹒跚(pán shān)C. 箴言(zhēn yán)D. 缄默(jiān mò)2. 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总是不拘小节,工作起来一丝不苟。

B.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老当益壮。

C. 这次考试他成绩斐然,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D.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崭露头角。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决定开展一系列阅读活动。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C. 这篇文章的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D.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是明代的著名小说家。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小说。

5. 下列诗句中,属于描写春天景色的一句是:A.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1. C 2. D 3. C 4. A 5. 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其核心思想的体现。

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唐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9.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的名句。

10.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表达了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word版含答案)

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word版含答案)

2021年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填写姓名、报名号、座位号。

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古诗文(40分)(一)默写(16分)1.明月几时有?(苏轼《水调歌头》)2.盈盈一水间,(无名氏《迢迢牵牛星》)3. ,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4.朝晖夕阴,……(范仲淹《岳阳楼记》)5.学校组织学农活动,同学们来到农村,看到一片片农田和整齐的村舍,情不自禁地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来形容所见之景。

(二)阅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第6一8题(12分)【甲】卖油翁(节选)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核舟记(节选)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丙】口技(节选)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卖油翁》作者是代的(人名)。

(2分)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8. [甲]文形象地表达出□□□□的道理;[乙]文细致地说明了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丙]文则生动地表现出宾客深信“火起”而□□□□的样子。

我们可以用[乙]文中的一句话“”来赞叹卖油翁、核舟雕刻者、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6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12分)成化丁酉,王端毅公恕来巡抚云南,不挈僮仆,惟行灶一,竹食箩一,服无纱罗,日给惟猪肉一斤,乳豆二块,菜一束,酱醋水皆取主家结状,更.无所供。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卷共26 。

2.卷分150 分。

考100 分。

3.将所有答案做在答的指定位置上,做在卷上一律不分。

一、文言文( 39 分)(一)默写( 15 分)1.会当凌,。

(杜甫《望岳》》2.草枯眼疾,。

(王《》)3.狼不敢前,。

(蒲松《狼》)4.,竭其之入⋯⋯(柳宗元《捕蛇者》5.枯藤老昏,,古道西瘦。

(致《天沙·秋思》)(二)下面两首,完成第6-7 ( 4 分)送友人黄楼李白崔青山横北郭,白水城。

昔人已乘黄去,此地空余黄楼。

此地一,孤蓬万里征。

黄一去不复返,白云千空悠悠。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晴川阳,芳草萋萋洲。

手自去,班。

日暮关何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两首都写到愁情:《送友人》写送友人的愁情,《黄楼》写的愁情。

( 2 分)7.以下两首的理解正确的一是()(2分)A.“万里”“千”都有悠之意。

B.“故人”“昔人”都指曾的老朋友。

C.“青山”“晴川”都写了山色秀美之景。

D.“浮云”“白云”都暗示人漂泊的身世。

(三)下文,完成第8-10 ( 9 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四句,并自其名。

其以养父母、收族意,一秀才之。

自是指物作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者。

邑人奇之,稍稍客其父,或以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于邑人,不使学。

余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家,于舅家之,十二三矣。

令作,不能称前之。

又七年,自州,复到舅家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于材人矣。

卒之众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也,不受之人,且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众人而已耶8.本文作者是(人名)。

(2分)9.用代翻下面的句子。

(3分)稍稍宾客其父10.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 11分)耕者王清臣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

2024上海中考语文卷

2024上海中考语文卷

2024年上海市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6题。

2.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3.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6分)1. (1)清晨入古寺,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青山横北郭,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送友人》)(3)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4)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5)纪录片《航拍中国》有一组镜头展现了祖国秋季的绚丽色彩,我们可用白朴《天净沙秋》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画面配字幕。

【答案】(1). 初日照高林(2). 白水绕东城。

(3). 东风无力百花残。

(4). 先天下之忧而忧(5). 青山绿水,(6). 白草红叶黄花【解析】【详解】默写题作答,主要靠平时的背诵和积累。

做题过程中注意:一、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默写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初、绕、残、忧、黄花”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甲】橘逾淮为枳(节选)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公输(节选)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附参考答案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 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2. ,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3. 谈笑有鸿儒,。

(《陋室铭》)4. ,锦鳞游泳。

(《岳阳楼记》)5. 向来枉费推移力,。

(《观书有感(其二)》)(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6-7题(4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6. 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

(2分)7. “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

(2分)(三)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8-9题(8分)【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8. 甲文选自课文《》;乙文选自《论语》,它是家经典。

(2分)9. 甲文与乙文第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

(6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

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

②纸鸢:风筝。

10.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子何以知之?12. 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 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 40 分)(一)默写( 15 分)1.蜂蝶去,。

(《雨晴》)2.,若出其里。

(《海》)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筋骨⋯⋯(《生于患,死于安》)4.人生自古无死,。

(《零丁洋》)5.,落英⋯⋯(《桃花源》)(二)下面的,完成第6-7 ( 4 分)炭翁()白居易炭翁,伐薪炭南山中。

面灰烟火色,两十指黑。

炭得何所?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心炭愿天寒。

[ 来源 :Z 。

xx 。

]6.炭翁“ 炭”是了得和。

( 2 分)7.下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是()( 2分)A .“伐薪炭” 了炭翁生活十分辛。

B.“何所”交代了炭翁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了作者炭翁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炭翁不怕天寒地的精神。

[ 来源 :学 * 科 * 网 Z*X*X*K](三)下文,完成第8-10 ( 9 分)捕蛇者()永州之野异蛇,黑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可以已大、踠、瘘,去死肌,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其利三世矣。

之,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如何?”8.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分)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 3 分)太医以王命聚之。

9. 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 分)A .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 .第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段讲述了蒋氏单带捕蛇的悲惨遭遇。

D .第三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 —13题(12分)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④,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 有声。

余问故,阍③ 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

”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 足发笑。

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

②砉(hu ā)然:象声词。

③阍(h ūn ):守门的人。

④良:很。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4 分)(1) 不胜(2) 鼠何名.老虫.惊错1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4分)1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二、现代文(4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 — 18题(19分)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

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

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

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来源:学 |科 | 网]..③ 19 世美国作家梭:“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大于利益的活,因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可以衡量的益。

”是的,行走更是一丰富的精神活。

④行走,你放松心情,得心灵的自由。

它人卸下生活重担,抛却,忘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一段快的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关了手机,离了微信,不意就会自然的美景:乱石生出的一棵,天上的群,道而流的小溪⋯⋯()身大都市,行走也会你,春天,街心公园是花香;秋天,梧桐照例被秋染成一片金黄。

从某种意上,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体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生命的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思考,邂逅造的灵感。

⑦春秋国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的程中,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代的司迁,行万里路,万卷,写就了中国史上第一部体通史《史》。

古希腊哲学家里斯多德,在雅典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候,喜一行走一与学生,因此而有“漫步者”的雅号;18 世德国康德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哲学家之路”;梭把他以“行走”主的哲学随笔,命名《散步》。

可,无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者。

影响世界的不多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非同常,成人生的必修。

年的朋友,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14.第②段加点“开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15. 填入第⑤段口内的正确的一是()。

(2分)A .只要B .所以C .即使D .如果16.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8 分)行走一健体魄的体育活。

点:( 1)行走可以放松心情,得心灵的自由。

( 2 )( 3 )( 4 )17.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是()(3分)A .行走已成人同的生活尚C.只有行走才能自然的美景B.行走能得非金可以衡量的益.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18. 有人,第⑦段可以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述理由。

( 4 分)(二)下文,完成第19 — 23(21分)爸爸教我中国程怡①十个月的候,我得了一可怕的膜炎,到了一半不会,父母非常担心。

一天,爸爸看,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中的“上”字,爸爸:“上?”我他表示意,赶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个字,件事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

之后,爸爸开始教我。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一个是杜甫,一个是游。

③依稀得,孩提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在爸爸的膝上,爸爸着大蒲扇,天的星斗朦朦的。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国戍台⋯⋯”突然,爸爸那江西音很重的声使我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住了首。

④上学前我已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九州同。

王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爸爸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那意思就是香磕的候忘了告你爸爸!”当,爸爸高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 年秋,我上小学。

那年冬天,爸因故很不能住在家。

姐姐是女,照我和弟弟。

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在我面前,令我天喜地,以入眠。

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安。

”爸爸我懂不懂句,我:“我懂的,不,爸爸想念我的候,我也想念爸爸的。

”爸爸不再,只是听我背他教我的。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

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奏曲悲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响起的候,爸爸就会喃喃吟杜甫的。

他告我,那一刻他想起了故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

⑦那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游,我父他一代的知分子,家国,都有一种深情。

父吟的声音,永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句,感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

我没有念那首,但我熟悉那种格。

回来一,果然是游的,“征已晨窗白,残依然伴客愁。

”我当的感受真是以名状。

爸爸在我童年便种在我生命里的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改)19. 第③段画部分分析的一是()(3分)A .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 .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 .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0.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 3 分)21.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 6 分)(1);(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3)。

22. 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

( 4 分)(1);(2)。

23. 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 5 分)三、综合运用(10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24-26题(10分)欢欢带着来自四川友好学校的小伙伴乐乐在上海游览观光,体验上海的地域文化。

[ 来源:学科网 ]她们来到了一条石库门弄堂口。

乐乐(指着门楣):欢欢,这“步高里”什么意思?欢欢:这是我们上海石库门弄堂的名字,比如,长寿里、富乐里、人和里等,顾名思义,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24的期望。

她们来到了市中心。

乐乐:欢欢,我发现这里的马路名是我国的某些省份名或城市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西藏路、福建路,还有以我的故乡四川命名的呢!:25:我想教你,你的学校在静安区,名字有来由?:有的。

我静安因建于三国期的静安古寺而得名;黄浦、浦因26 ( 1 )而得名;奉、行是因26 ( 2 )而得名⋯⋯打开手机看。

(右):噢,原来上海的行政区名确是有法的。

些名字里藏着文化密呢,上海真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啊!24 、系境,填入恰当的内容。

( 3 分)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的期望。

25 、下列符合在境下表达的一是()( 3 分)A.你太棒了!你一下子了些路命名的特点。

B.你太棒了!你一下子了上海路命名的特点。

A.你太棒了!你一下子了些路命名的奥秘。

A.你太棒了!你一下子了上海路命名的奥秘。

26 、概括材料,完成填空。

( 4 分)例:静安是因史建筑而得名[来源 :学科网ZXXK]( 1 )黄浦、浦是因而得名( 2 )奉、行是因而得名四、写作(60 分)27.目:没想到,真没想到要求:( 1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 2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 3 )不得抄。

参考答案:1. 却疑春色在邻家2. 星汉灿烂3. 必先苦其心志4. 留取丹心照汗青5. 芳草鲜美6 、身上衣口中食7、 C ( 2 分) A ( 1 分)8 、柳宗元9 、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

10 、 D11 、 (1) 能承受(能承担)(2) 取名(命名)12 、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13 、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14 、伸展(舒展)15 、C16 、(1) 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2) 行走时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3) 行走可以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4)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17 、 B18 、答案示例 1 :同意,这几个事例属于同一类,因为他们都是影响世界的著名哲学家,同事列举来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显得累赘,所以可以删去。

答案示例 2 :不同意,因为这几个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别不同,可以多角度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所以不能删去。

19 、 B20 、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21 、(评分:时间、行为、结果)(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22 、 (1) 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2) 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23 、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24.对幸福(和美、美好)生活25.A26. ( 1 )地理位置(2)名人掌故(名人故事)荆轲,一个四处为家的刺客,他的心犹如浮云,心如飘蓬,是没有根的,然而高渐离的筑声,却成了他愿意停留在燕国这片土地上的原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