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外汇 代后者 , 也不可用后者顶替前 于我国资金实力 的扩充 、 使 者。 尽管这两种实现形式紧密 储备或 国际影响力的上升 , 相连, 但不可以混 为一谈 。只 有 明确 了国有企业 的制度 层
次的实现形式 , 才能对其经营 层次的实现形式予 以确认 。 因 为国有企业是社 会主义公有
郭飞撰文指出, 我国技术 进步的基本路径 , 应该是 自主 创新与引进先进技术 、 吸收和
全面发展为本 。此外 ,科 学 发展观中的 “ 以人 为本 ”思 想认 为 ,科 学技术是人 的综
合发展的一个方 面、手段之 一 ;科学 技术 不是 万能 的 , 科学技术的作用也未 必都是 有利于人的发展 的 ,作 为人 类 发展的工具 ,科学 技术将
则来组织并 运营的企业组织 形式 , 是实现国有企业市场化 经营的一种手段。 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 股份制可以为私有制
难时期 , 其对资金的需求量和
急迫性 。 使其急于压注我 国人 民币升值 。 干扰外资对我 国的 投资热情 , 进而保 障美国经济 调整的投资需求。 手中有钱 , “ 心里不慌 ” ,这句话似乎说明
思 想 的 联 绦 和 区: 别
杨华撰文指出 , 科学发展
观 中“ 以人为本” 思想与人本 主义思潮 中“ 以人为本” 思想 在肯定人的力量 、 弘扬人的价
股份制是国有企业在 经: 次上的。 现。 营层 实 形式
钱津撰 文 指 出 , 国有 企 业
础依 然在于 自身经济利益 和
战略意图的考虑 , 无疑违背了 我 国实 际状况和经 济发展水 平 。值得我 国理性 应对和抉 择。 国加紧或压制我国自主 美 抉择的改革思路 , 中核心在 其

确的 , 那就是股份制属于过渡 性质 的半公有制企业 。显然 , 半公有制企业不等 同于公有 制企业。 所以按此说法推理, 讲 股份制不是公有制企业是没有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概念不明‎晰,有的甚至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起来。

事实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明确二‎者的异同,对于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追‎溯西方人本‎主义起源,探寻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以及辨‎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三个方面‎着手来探讨‎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关系我党第一次‎公开使用“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坚‎持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此社会各‎界予以了广‎泛重视和拥‎护。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阶段新形‎势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更好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概念不明‎晰,有的甚至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起来。

事实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因此辨析二‎者的异同,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西方,人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那时自然界‎是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所关注的主‎要话题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问题‎,而人类本身‎的问题是第‎二位的。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开始发生转‎变,改变了以往‎主要解释自‎然的取向转‎而研究人类‎本身,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了‎人,人们对自身‎的探索拉开‎了序幕,西方人本主‎义经近代人‎本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之间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对抗发展达‎到顶峰。

_以人为本_马克思与西方人本主义的解读_兼论_以人为本_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_以人为本_马克思与西方人本主义的解读_兼论_以人为本_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马克思与西方人本主义的解读———兼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黄明娣(赣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江西赣州 341000) 摘 要:从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以人为本”的比较分析说明,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是马克思和西方人本主义对“以人为本”的共同回答,但二者因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又存在着本质差别。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指导,而最根本的是把具体的、现实的人作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马克思;西方人本主义;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5)03-0012-0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党在发展观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如何把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对“以人为本”的共同点和本质上的区别,对于全面把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与西方人本主义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同异 (一)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是马克思和西方人本主义对“以人为本”的共同回答“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把人看作万物的根本、根基和归宿,也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

人本主义或人本学,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一种哲学理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大致又可以区分为传统人本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

传统人本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

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本主义的最早宣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人本主义,提倡以人道反对神道,用“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17、18世纪的人本主义,高举理性的旗帜,以人的理性的尺度审视、评估一切,希望建立一个理性王国。

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最典型的代表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以人为本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以人为本的关系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摘要: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具有普适性特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把对人的关注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提出来重要思想;“人本主义”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重要思潮,它在反对“神本”、“物本”、“权本”等各种对人的异化现象中产生、发展,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确立起人在世界中的基础和中心地位。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性的区别。

它们在反对“物本”、“神本”,在肯定人的力量、弘扬人的价值上有相同性,同时也都具有强烈的现世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在“以什么人为本”、在“以人的什么为本”上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的螺旋式复归,它既是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又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

辨析二者的异同,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而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共同点区别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分析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的意义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具有普适性特征。

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唤圃了理论的春天,展开了一场关于人性论、人本主义的争辩,时至今日基本算是尘埃落定。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摘要: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就已闪现出人本主义的火花。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的出发点都是“人”,但二者对“人”的理解不同,二者的区别点在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目的,而“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把握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更科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西方人本主义导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并未真正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甚至有意或无意将以人为本与字面上看似与之很接近的人本主义相等同。

那么,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之间是否有联系?二者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很多学者都发表了他们的不同观点。

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与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同为人类文明的伟大理论成果,它们在反对“物本”、“神本”,在肯定人的力量、弘扬人的价值上有相同性,同时也都具有强烈的现世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在“以什么人为本”、在“以人的什么为本”上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的螺旋式复归,它既是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又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

【1】有学者认为为防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误读,需要辨明“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异同。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与“物本”、“神本”相对立,都凸显人的主体性,都以人为目的。

二者的区别点在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

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

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篇一“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内涵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基础;人本主义从哲学上讲,“以人为本”是一个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都能接受的概念。

仅凭这个概念,人们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所以,打出“以人为本”旗号的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

“以人为本”原则的提出,既有其古典哲学的根基,又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点。

一、“以人为本”提法的来源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格言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他们主张以人代替神,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反对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纪神学。

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费尔巴哈第一次提出“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并创立了自己的人本学。

其本质特征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最高对象。

根植于这一哲学思潮的“以人为本”的提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人本主义关于人和社会问题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简单概括。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以及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在人论方面的共同特征主要是:在世界观上,坚持人是世界的尺度;在认识论上,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在方法论上,主张从先验的人性出发考察社会和历史;在价值观上,强调个人本位。

历史地看,这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实现了从“以皇权为本”“以神权为本”“以物为本” 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关系浅析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关系浅析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关系浅析作者:李伟民周林林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12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极易把“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相混淆,深刻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价值观构建及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个人主义中图分类号:A81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023-02一、以人为本的提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

这段话是当代对以人为本内涵的最全面概括。

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哲学寓意,才能科学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框架、悟透其精神实质,才能把党的群众路线真正融入执政者的意识形态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进入百姓心中。

但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极易把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相混淆,甚至将三者等同,笔者试图通过辨析三者关系以深刻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从而正确引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二、以人为本不同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思潮,以人为本是在扬弃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论断。

以人为本不止停留于人本主义的思辨层面,而是从现实个人物质生产方式出发、从动在的个人出发来把握现实的社会关系,始终坚持实践型、关系型的理论导向,克服了人本主义企图从人的直观概念、从孤立的个人中抽象出人的一切本质的理论抽象。

在西方哲学中广泛流传的人本主义思潮是由英文单词“humanism”翻译而来,其含义是“人本”,即与“神本”、“物本”、“权本”相对应,它起源于古希腊,而观其发展历程,则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的理论脉络[2]。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和区别探讨-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和区别探讨-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和区别探讨-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和区别探讨【绪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特点研究绪论【1.1 1.2】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1.3】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第二章】以人为本是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超越【3.1 - 3.4】科学发展观以人民利益为根本【3.5】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实践性生成为特征【结语/参考文献】我国思想中的以人为本理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对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思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有机整合,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价值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它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有助于促进全人类以人为本思想的永续发展,是人类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人本主义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它在神本、物本、权本等各种对人的异化现象中产生、发展,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确立起人在世界中的基础和中心地位。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既有相互的关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两者度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使人们从各种中摆脱出来,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强调人的自由自主性、实践性和能动性。

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手段,而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人本主义的建立,是在西方人神凌驾于人之上,提出的以人为本则是真正的把人看成是社会的主体,真正把人民看成是国家的主人,把人民的权力由书面转向实际生活,使人们真实地感到与自己息息相关,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努力把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上来。

本文从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关系和区别入手,使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既不完全等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与西方人本主义有一定的区别,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础之上,从现实个人的生活世界出发,从社会历史内部寻求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它要求人的活动既要合乎人性发展的目的,又要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并且要反映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活动主体的要求且积极实现这种要求,认为所谓的现实的人,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在社会中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是不可重复和的,从而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为目的的人。

浅谈儒家人本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异同点比较

浅谈儒家人本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异同点比较

浅谈儒家人本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异同点比较【摘要】在人学发展的历史天空下,东西方都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东方人本思想以儒家人本思想为代表,它确立了东方文化的历史基调,形成了以集体为本位的东方文化传统;西方人本主义与之相反,则形成了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文化基因。

在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历史流变和社会文化价值日趋多元的情况下,挖掘东西方人本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对于和谐文化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人本思想;西方人文主义;集体本位;个人本位在人学发展的历史天空下,东西方都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人文主义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元素之一,从文艺复兴开始,以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为主要精神的人文主义开始确立,此后随着西方社会的工业现代化的成功,人文主义在西方社会中茁壮成长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使之成为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中是否也包含人本思想呢?它和西方人文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含有丰富的人本思想,他们与西方人文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价值取向的不同。

下面对之做一比较。

东方人本思想首先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学思想。

仁最初是指某个民族的日常的礼节,表示两个人打招呼的行为,是一种谦让的举止。

孔子借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孔子曰,仁者爱人。

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

”[1]的人性说。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相近,只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不同。

这表明孔子承认人生来差别不大,接近于平等的状态。

并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要想使人得到发展必须通过教育,个人方面必须“好学”。

孔子讲要“好学不厌”,以追求人生至道。

孔子人性说启示我们,对每个人来说,人与人之间差别并不很大,每个人的成功机会接近于均等,个人成功与否更主要的是在于个人努力程度,这一点在今天看来仍然不错。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2008年9月5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科学发展观早在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来了,但却在2008年9月才部署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提出5年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意义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2007年在党的历史上有一件大事,这就是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召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党提出了一个新命题,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呢?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的科学理论体系,并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一表述,含义深刻,意义重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十七大修改党章虽然并没有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十七大报告的表述,实际上已经把科学发展观上升到了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的高度,意味着科学发展观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当初提出来时的意义,只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而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因此,我们现在在全党分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我们对科学发展观不能只是停留在掌握和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这个意义和层次上,不能只是停留在经济发展理念和指导方针这个高度和意义上,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涵,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对于我们党执政的重要意义,要把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并重。

中西管理思想中的人本思想比较

中西管理思想中的人本思想比较

中西管理思想中的人本思想比较——以晋商与泰勒的经营管理思想为例刘建生燕红忠*(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太原,030006)摘要: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主体。

企业的经营管理应从人出发,将道德、情感、心理等因素引入管理之中,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对晋商进行研究时,只是对其在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论述,无一例外地忽略了其经营管理思想的内在本质,也就是“以人为本、以法为据”的经营管理思想。

该文将通过对晋商与西方管理思想中人本思想的叙述,以求得出晋商与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之所在。

关键词:管理思想;人本思想;晋商;西方管理思想明清以来,尤其是在清代,晋商获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把握住了当时经营管理的脉搏,拥有一套先进完整的经营管理方式,而这种经营管理方式使得晋商能够洞察市场的瞬息变化,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断创新,并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与之相类似,泰勒在其管理思想发展到后期时也十分重视人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为此,他还提出了“精神革命”这一理论观点。

那么,什么是人本思想?它在管理过程中又是如何得以体现的呢?晋商与泰勒的人本思想又存在着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呢?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

一、中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表现1、人本管理思想的涵义“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要使人力资源具有生产性,要使每个人的技能、期望和信念,都能在共同的劳动中得以发挥和实现。

他特别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在管理活动中首先重视人,应该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和服务人。

概括地讲,人本思想就是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经营管理原则、方法和目标,都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相信职工,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将每个职工视为有价值的人,培养职工的能力和素质;通过调动和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企业长足进步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作用辨析

“以人为本”理念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作用辨析

“以人为本”理念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作
用辨析
龙雅芳
【期刊名称】《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高校学生工作要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着眼于“依靠人”“、提高人”“、尊重人”、“为了人”,注重学生个性和共性的平衡发展,重视学生的
群体性实践,最终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文指出:学生工作中“以人为本”标
准的确立,既要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张扬,又要注重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中共性问题的解决,最终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平衡发展。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龙雅芳
【作者单位】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从执政理念的角度谈"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J], 李慧;袁振堂
2.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西方哲学"人本主义"之辨析 [J], 吴波
3."以人为本":马克思与西方人本主义的解读--兼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J], 黄明娣
4.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与西方人本主义辨析 [J], 郭小丹
5.马克思的"以人为本"与西方哲学思潮中的"人本主义" [J], 张文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个讲东西方以人为本区别的论述文高中语文

一个讲东西方以人为本区别的论述文高中语文

一个讲东西方以人为本区别的论述文高中语文这次冠状肺炎在全世界传播,欧洲美国的死亡率远远高于中国,今天我刚刚看到一个新闻,一位意大利护士在哭诉,她救助的病人没有一个活着出去,而且她说她救助的很多病人进来前都是健康的,有的人可以打五份工,但进来后,插管,然后就死了。

中国人一向觉得西方科学是先进的。

那么如果医学发展的目的不是挽救人的生命,帮助人活下去。

我不知道这个医学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国抗击冠状肺炎的过程中,一大亮点就是中医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西医进来了,瑞德西韦想让这些本来得小病的武汉病人不要吃中药,要做西药瑞德西韦的试药品。

而另一件事,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的李跃华医生他用给病人注射苯酚的方法,救治了很多人,但是很不幸,他被指为无照行医,面临被抓捕,所以如果这次瘟疫中国能不被西方医学干扰应该死亡率更低。

人,是动物人、社会人、经济人、文化人、政治人的统一。

以人为本即把人当作宇宙万物之本,是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执政理念,一种行动指南,是对以神为本、以物为本的批判和超越,也是对人的价值的一种回归与尊重。

以人为本的基础是尊重人性。

人性即人的本性。

有人说人性善,其实是希望人向善,相信人能够从善,道德的价值在于劝善和导善。

有人说人性恶,其实是警惕人为恶,为了人弃恶,法律的意义在于惩恶和防恶。

有人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也许更加接近真实与理性。

人类善恶并存,需要道德的劝善和导善,也需要法律的惩恶和防恶。

国家治理离不开法治,也离不开德治。

法治也好,德治也罢,都是人在治,治来治去治的都是人。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抓住人性就抓住了根本。

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完善人格。

人格即人的品格。

民族复兴,说到底是人的复兴。

人的复兴,根在人格的完善。

早在民国初年,人们就在大谈国民性改造。

100多年来,总有人盲目悲观,把自己骂得一无是处;也有人夜郎自大,把自己奉若神明;还有人麻木不仁,对自己听之任之。

人格也是人的资格。

正义感、责任感、公益心与创造力的塑造,规则意识、诚信精神、工匠精神、竞争精神、团队精神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从执政理念的角度谈“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从执政理念的角度谈“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从执政理念的角度谈“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作者:李慧袁振堂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年第08期[摘要] 从执政理念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发展的实现方式均不同,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而西方人本主义则是为了满足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

[关键词] 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区别执政理念是执政主体对于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是指导其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反映了执政主体在执政过程中的整体态度。

执政理念主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为谁执政?二是何为执政?三是怎样执政?其中“为谁执政”是执政主体为谁服务的问题,对它的回答体现了执政主体的根本价值取向。

十七大以来,以人为本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学者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那么,从执政理念的角度看,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有什么区别呢?一、理论基础不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源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得到突破性发展,启蒙运动时期增加了新的内涵,后经德国古典哲学家抽象、思辨的分析,最后由费尔巴哈集其大成,创建了人本学,故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古典哲学家对人本质的研究。

费尔巴哈的人本理论确立了人对神和自然的主导地位,但最大的缺点是未能从历史、社会和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而只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把人看作是脱离了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抽象的生物个体,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理论来源有两个,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是人的社会,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人们的社会关系规定着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现实的人都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人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西方哲学“人本主义”之辨析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西方哲学“人本主义”之辨析
道 路 ,促 进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做 到 发 展
的 本质不是单 个人所固有 的抽象物 ,
在 其现 实性上 ,它是一 切社会关 系的 总和 ” 、 “ 我们 的 出发 点是从事实 际 活动 的人 ,而 且从他们 的现 实生 活过 程 中还可 以描绘 出这一 生活过程在意 识 形态上的反 射和反响 的发展” J 。 马 克思的人学理论 所理 解的 入是处在 定条件下进 行的发展过 程 中的 人 ,
展 观 ,具 有 重要 的理 键词 】科学发展 观 ;以人 为本 ;人本主 义;马克思主 义人 学
十 六 届 三 中 全 会 提 出 了 以 人 为
本 为 核 心 的科 学 发 展 观 。十 _ 报 告 L大 明 确 指 出 : “ 须 坚 持 以 人 为 本 。全 必
理论 。
能全面把 握科学 发展观的精 神实质和
科学 内涵 ,切实做 到以科学 发展观统 领经济社 会发展全 局 ,把科 学发展观 落到实处 。而在现 实中 ,人们极容 易 将 “ 人 为本 ”与 “ 本 主 义 ” 混 以 人
实 生存 困境 的物质 力量 、社 会力量和 现 实的 、可 以通 过经验观 察到的 、在
在两 方哲学 中广泛流传 的人本 主
义哲学思 潮之 “ 人本主 义”或 日 “ 人
文 主 义 ” 、 “ 道 主 义 ” 是 由 英 文 人
着巨大 的合理性和 积极意 义 。但 费尔 立 在 唯 物 史观 基 础上 ,站 在 辩 证 唯
能动 性 ;强 调人在 人与世 界关 系中的 主 导地位 ;关注人 自身的存在 ,探讨 人的最佳处 世方式 等 。人本主 义思潮 对我 们个人 的处世状 态有不 可回避的
思 想 启 迪 的 积 极 意 义 ,但 它 自身 也存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异同分析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异同分析

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摘要:本文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作了简要的介绍,论述了中西方在人本主义上相同点以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希望引发对我国教育的反思从而对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以人性为本位”,主张从人的本性出发,把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和发展人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就是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重温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明晰其发展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理论精髓并加以适用,将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提倡“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人本主义教育观仍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教育启示(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根据戴维斯(D.C.Davis)的分析,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是传统人本主义哲学与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互交融的产物。

其哲学主张直接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萨特(Jean PaulSartre)认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

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界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

人,不仅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①。

”既然存在先于本质,这就要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尊重个人的情感与抉择。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论基础是现象学。

现象学所谓的“现象”并不是客观现象,而是个体对自身经验的体验,主张“现象还原”的方法,即将所有一切还原为意识活动,据此发现“先验的自我”,所以,现象学特别注重直观与直觉的可靠性。

此外,近代实用主义、位格主义也给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重要启发,这些哲学思想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有很深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脱胎于以马斯洛(Abraham Har-ald Masiow)和罗杰斯(Carl.R.Rogers)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一种认识体系,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和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上存在不同之处,成为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之后的“第三种力量”。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

当时的智者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讲过一句千古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个命题在哲学上虽然具有相对主义的特点,但它最为重要的意义是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对人自身给予了肯定。

这在当时宗教和神统治的世界里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在经历了长期的中世纪神学统治之后,人本主义思想在14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实现了“人的发现”。

一批人文主义者,既有文学家也有艺术家,如我们所熟悉的但丁、彼得拉克、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等,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对人的伟大和人的价值进行了热情的讴歌。

在他们看来,人不再是匍匐在上帝之下的可怜的被造物,而是上帝创造的杰作,世间最可宝贵的生灵。

他们以饱含热情的语言对人从身体到精神进行了赞美。

艺术家阿尔伯蒂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却不同于其他部分,上帝创造人是为了让他的杰作被人欣赏。

这些人文主义者发现了人的价值包括尊严、才能和自由。

他们反对封建王权对个人人性的扼杀,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价值和人的解放,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这一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针对中世纪神本主义而提出的。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以神为中心,扼杀人的本性,把人从现实生活中引向来世的幻想;而人文主义学者们从自然主义的人性论出发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批判,他们宣扬人应当按照人的本性去生活,这就使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中世纪长期统治人们社会意义的神本主义意识从此开始被颠覆。

这一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进步意义,而且在后来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人本主义自那之后就成为西方文明中闪光的一部分。

然而,真正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变的是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彻底的命题,与中世纪“我是我所是”的上帝存在的基础命题根本对立。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和西方传统人本主义甄别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和西方传统人本主义甄别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和西方传统人本主义甄别作者:胡澜凌保东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04期摘要: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具有普适性特征。

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就已闪现出人本主义的火花。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与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同为人类文明的伟大理论成果。

它们在反对“物本”、“神本”,在肯定人的力量、弘扬人的价值上有相同性,同时也都具有强烈的现世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在“以什么人为本”、在“以人的什么为本”上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的螺旋式复归,它既是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又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西方传统人本主义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4-032-0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厘清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异同的意义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成为理论禁区,只要有人提到它,就会被扣上资产阶级思想的大帽子。

其实,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概念不明晰,有的甚至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起来。

事实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明确二者的异同,对于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追溯西方人本主义起源,探寻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以及辨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三个方面着手来探讨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关系我党第一次公开使用“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坚持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此社会各界予以了广泛重视和拥护。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阶段新形势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更好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概念不明晰,有的甚至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起来。

事实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因此辨析二者的异同,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西方,人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那时自然界是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所关注的主要话题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问题,而人类本身的问题是第二位的。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开始发生转变,改变了以往主要解释自然的取向转而研究人类本身,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了人,人们对自身的探索拉开了序幕,西方人本主义经近代人本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之间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对抗发展达到顶峰。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流派纷彩异呈,各有建树,相互砒砺,但都以人为视界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的是人本的回归。

其特点主要有:第一、注重作为人的个体的内在体验。

他们认为比认知真理更加重要的是人的个体感受,主体之所以为主体,正是由于主体独特的内心体验与感受。

他们反对抽象地谈论人,因为研究“类”的人是徒劳无益的,只有个体感受才是真实的。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现代人本主义的内心体验是“神秘的意志情感,性能自觉,不服从任何规律,更多地带有悲观色彩”。

第二、反理性和反传统。

无论是率先举起反理性大旗的叔本华与克尔凯郭尔,还是狄尔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尼采的超人哲学,也不管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的“存在意义”,还是弗洛伊德的本能冲动,无不具有反理性反传统的特征,人本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成为了同义语。

他们认为,无所不包的黑格尔思辨抽象哲学,恰恰是人的空场。

理性只是一些僵硬的东西,它不能掌握人的内心奥秘,也不能解决道德,价值等问题。

他们谴责社会对人性的束缚,主张用神秘主义的自觉、体验、启迪、意念等方法,从根本上抽去理性对“人性”的种种压抑,回到最本真的人的生存方式中去。

第三、强调个人的主体性。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提高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多彩、有价值。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虽然也重视人,但它却主要把人作为实体,并且采用实验室研究自然物质的方法来研究人,或者用一些抽象的普遍原则来规定人的本性甚至有的把人视为肉体的机器或视为理性的动物,其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贬低了人的主体性。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将人视做物,强调人比物高贵,反对用研究自然物质的方法来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反对用抽象原则来规定人的本性,主张从人的现实存在出发揭示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有以下几个局限:现代人本主义以反理性和超越主体与客体两分来颠覆传统来寻找作为本真的人的回归,可是,它们不仅颠覆了别人,同时也在颠覆着自己。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阶级基础是中小资产阶级,在过去,资产阶级是一个统一的阶层,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处于统治阶级的地位,然而,在垄断形势下,其平等的经济基础开始瓦解,内部分化加剧,中小资产阶级不断受到垄断资本的排挤与吞并,并且始终摆脱不了任人摆布的命运。

当初倡导的理性与荒谬病态的现实,促使人们苦闷迷茫,愤世嫉俗,悲观厌世,最终逃向神秘主义,怀疑主义。

在这种意义上,与其说现代人本主义呼唤人的回归,还不如说非人性的社会现实滋生的结果。

他们当然不明白决定他们社会意识的社会存在,只能空喊人本。

由此也不难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家们为什么要强调人的意志,情感本能等东西。

因为在一个充满“危机与异化”的社会里,人们见到的人本只能是痛苦、彷徨、孤独、沉沦、烦恼、异化、绝望等词汇,这也恰恰展现了一幅资本主义制度科学技术与人性对立的图景。

是社会危机与人的异化现实滋生了现代人本思潮,它只能是人本主义的一株不结果实的花。

因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不从,也不会从它赖以产生的社会现实中去寻找根源,“他们只能从其内在体验感受去抽象思辨,并赋予这些感受以本体论的品格,他们简单把一切罪恶推给理性及科学技术,而看不见操纵这些东西的罪恶制度之手,更看不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性的矛盾”。

以这种方式去找寻人本和颠覆传统,最终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把他们自己也颠覆了。

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等核心理念。

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的部分,它与科学发展观的其它部分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本质和核心。

其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肯定”。

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人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可以用其他任何物质代替或比拟的,永远处于中心和优先的位置。

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人与社会的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人总是扮演着主体的角色。

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树立人民作为时代主人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仅对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基本内容之一。

从根本说,任何真正的解放和发展的前提都是使人们从各种束缚中摆脱出来,才能确立人的历史主体的地位,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性。

正因为人有自我意识,所以人才无愧与担当社会历史中的主体,人可以把自己同周围世界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世界存在着某种关系,从而把自己当作主体,把自然界和社会当作客体发生关系。

人和社会是一个有机整合的整体,也只有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人还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第二、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确立起人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

在社会实践中肯定人的主体地位、目的地位与主体作用,并且在实践中做到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

人性化服务的理论基础是以人为本。

实质是把一定的服务对象当作目的;出发点是服务对象的目的;落脚点是使服务对象满意;方式是以符合服务对象的合理要求和要求的方式进行服务;内容是尊重服务对象的合法权利,不断满足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尊重服务对象的能力差异,尊重服务对象的个性;尊重服务对象的独立和平等人格,促进服务对象的全面发展,关注服务对象的生存与发展命运,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性发展要求。

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其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共性,人的普遍性、共同人性和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从以人为本引申出“共同价值观”。

为什么要确立共同价值观?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日趋多样化,经济形态、分配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价值追求、行为选择都日趋变化,人们之间差异、矛盾时有发生;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和新的就业人员,面对这些社会阶层和社会力量,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影响社会的团结和安定,造成人心浮动,也影响党的群众基础和凝聚力。

因而,需要找到一种大多数人都赞成和具有很大包容性的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妥善处理人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人们之间出现的矛盾和裂痕,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扩大我们党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

以人为本就符合这样一种形势和要求,这可以说是我们党在寻找共同价值观的进程中的一大收获和进步。

以人为本从价值观上要求人们关注之间的共同性,要求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求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尊重每个人的合法权益、能力差异和创造个性。

所以,以人为本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认知和接受,能够有效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确立以人为本的共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第三、就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它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尊重人、解放人、塑造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

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个性需求、差异、人的平等、权利、创造能力;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机制、体制;塑造人,是说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休。

完整地讲,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和关怀人性发展的要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公正,就是关注弱势群体;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合法权利,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断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二者之前有相互联系的方面,在本质上又有各自的区别。

从相互联系的方面来说,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本主义都以“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并且都强调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尺度,尊重人、关注人,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但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决不能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简单地归结为西方的人本主义。

首先二者理论的基础不同。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继承的是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是人的社会,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人们的社会关系规定着人的本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现实的人都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人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