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一文言文归纳整理
2020全国1卷文言文注释
2020全国1卷文言文注释
2020年全国卷Ⅰ的文言文阅读文本选自《史记·商君列传》,以下是该篇的部分注释:
1. 公孙鞅:卫国人,姓公孙,名鞅(也称卫鞅、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
2. 孝公:秦孝公,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
3. 便国不法古:只要对国家有利,不必效法古代。
4. 汤、武:商汤和周武王,分别建立了商朝和周朝。
5. 逆取顺守:逆行取天下,顺势守天下。
6. 殷、周:商朝和周朝。
7. 约从离衡:通过订立盟约使诸侯分离,使秦国的势力更加强大。
8. 伏尸百万:死亡人数极多。
9. 反古道:违反古代的治国之道。
10. 书诛:记载商鞅被杀的事件。
11. 作法自毙:自己制定的法律反而害了自己。
12. 守法不善:遵守法律但治理不善。
13. 失守:失去守土之责。
14. 容光:能容纳光明的小缝隙。
15. 明智之君:明智而有远见的国君。
16. 顺势:顺应形势。
17. 行道:行仁义之道。
18. 容光:这里指容纳小事物。
19. 不明于道:不明白治国的道理。
20. 而复守古道:却仍然遵守旧有的治国之道。
21. 以身之治乱:用自己的治理是否得当来验证。
22. 治不肖人:治理无能的人。
23. 道之所在:指治国的道理所在。
24. 不明于道:不明白治国的道理。
25. 守法而弗变:遵守法律但不改变法律。
26. 反受其殃:反而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历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考查统计与归纳
骁勇善战有气节 英勇,忠诚,恪尽职守 杀贼尽忠死沙场 (敬业)
忠诚不降有计谋 抗争到底死沙场
忠诚,有气节,恪尽职守(敬业)
知人正直有原则 有远见,正直,知礼守礼,有原则,恪尽职守 知礼尽忠护驾亡 (敬业)
勤政爱民敢谏言 惩治贪腐有政绩
正直,爱民,恪尽职守(敬业)
文官
传记 《宋史:范纯礼传》
文官
传记 《宋书·谢弘微传》
文官
传记 《后汉书·赵意传》
文官
传记 《宋史·许将传》
文官
传记 《宋史·曾公亮传》
文官
事迹
品质
为文天赋可盖世 恪尽职守、好学、爱民、 胸怀家国爱百姓 正直
正直公正敢谏言 诗书过人才气高
恪尽职守、正直、公正
恪尽职守敢谏言 正道直行有原则
恪尽职守、正直、廉洁
传记 《明史·陈登云传》 传记 《明史·傅珪传》 传记 《宋史·孙傅传》 传记 《北史·来护儿传》 传记 《旧唐书·于休烈传》 传记 《明史·韩文传》 传记 《明史·马文升传》 传记 《旧唐书·李揆传》 传记 《宋史·萧燧传》 传记 《宋史·何灌传》 传记 《明史·花云传》 传记 《宋史·朱昭传》 传记 《晋书·嵇绍传》 传记 《新唐书·韦丹传》
文官 文官 文官 武官 文官 文官 文官 文官 文官 武官 武官 武官 文官 文官
不畏权贵敢谏言 正直、忠诚、恪尽职守 上陈时弊赈灾民 (敬业)、爱民
纂修文献功勋著 守正不阿最清廉
正直、清廉、有原则
忠诚可嘉重气节 忠诚,有气节,恪尽职 不侍二主顾民生 守(敬业)
少有壮志为国死 忠诚不二善用兵
忠诚,恪尽职守(敬业)
勤于政事肃吏治 恪尽职守、正直、廉洁、 正直敢为斗权臣 仁德
热心政事才华高 恪尽职守有担当
2023年全国高考I卷语文文言文《欧阳修传》注释
2023年全国高考I卷语文文言文《欧阳修
传》注释
本文档旨在提供对2023年全国高考I卷语文文言文《欧阳修传》的注释和解读,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篇文言文的内容。
以下是对《欧阳修传》中关键词汇、句子结构和篇章结构的注释:
1. 关键词汇解释:
- 欧阳修: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在文学创作和政治方面有
重要影响。
- 传:指所写的人物传记。
- 文言文:古代中国使用的文学语言形式。
2. 句子结构解析:
- 文章的开头先以叙述方式描述了欧阳修的背景和成就,为读
者介绍了欧阳修这个人物。
- 随后,文章通过描写欧阳修的一生经历,展示了他的才华和
品德,并通过引用相关历史事件和著名作品来佐证他的成就。
- 文章末尾回顾了欧阳修对文学的贡献,并以激励读者坚持不懈的口吻结束。
3. 篇章结构解读:
- 本文以“欧阳修”为主题,采用叙事的方式展示了欧阳修的一生经历和成就。
- 稍后的篇章通过描写欧阳修的才华和良好品德,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 文章整体结构紧凑,插入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并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欧阳修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文学影响。
希望本文档能够对考生理解和备考《欧阳修传》有所帮助。
祝愿考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2023年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文言文详解++
详解详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襄子围(被围困)于(在)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危险)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第一人称代词,我)意(意态,神情)者,唯(只有)赫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不失(失掉,丢掉)君臣之礼(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是以(因此)先(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把……排在第一)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主谓倒装句,襄子善赏哉!)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没有人)敢失礼矣。
”或(有人)曰:仲尼不知(懂)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侵犯职权。
侵,侵犯。
【教材链接】《答司马谏议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群臣不敢失礼。
上设(设立,建立,制定)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恩泽),操(掌握)令行禁止(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
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之法(法度),而(却)犹(还)有骄侮之臣,是(这)襄子失(失掉,丧失)罚也。
为人臣者,乘(计量,计算)事而(表假设,如果)有功则赏。
今赫仅(仅仅,只是)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这)失赏也。
故曰:仲尼不知(懂)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译文]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成为受赏的第一人。
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高赫没有立大功,如今成为第一个受赏的人,为什么呢?”赵襄子说:“晋阳被围,我的国家危险了。
我的大臣们没有不显出骄傲轻慢的意思的人,只有高赫没有丧失君臣之间的礼节,因此最先奖赏他。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赵襄子是善于奖赏的人啊!奖赏一个人而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丧失君臣之礼了。
”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是善于奖赏。
善于赏罚的人,(让)百官不敢侵犯职权,群臣不敢丧失君臣礼节。
2023年全国一卷文言文《王安石列传》精校及译文
2023年全国一卷文言文《王安石列传》
精校及译文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全国一卷文言文考试的《王安石列传》精校及译文。
以下是该文的内容和细节。
文章概要
《王安石列传》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的一部重要作品,描述了王
安石的事迹和贡献。
本文以精确的校对和译文的形式呈现,旨在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该文。
校对内容
经过仔细校对,我们对《王安石列传》进行了以下修改和改进:
1. 修正了文中的错别字和标点错误;
2. 调整了句子结构和语序,以提高文言文的表达效果;
3. 澄清了一些不明确或模糊的表达,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译文版本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王安石列传》,我们提供了该文的译文版本。
译文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同时考虑了现代汉语的特点,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
我们提供了标准普通话和英文两种译文版本,以配合不同学生的需要和研究目标。
使用建议
在阅读和研究《王安石列传》时,建议学生采取以下策略:
1. 通读原文,理解文中的内容和结构;
2. 阅读精校版本,注意校对时对比原文进行的修改;
3. 配合译文版本阅读,理解原文的词义和表达;
4. 尝试自己翻译一些句子,并与译文进行对比,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结论
本文提供了2023年全国一卷文言文考试的《王安石列传》精校及译文。
通过阅读和研究该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技巧和特点。
希望这份文档对学生的研究和备考有所帮助。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详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参考翻译】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
里去援助魏国,这将会怎么样呢?(得分点:“岁不熟”、 “且”的意思)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参考翻译】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
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得分点:“折节”、“以”、 “去”的意思)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 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对赵国:晓之以厉害,为赵王讲清存魏 对赵国的好处,也说明了魏国如果投降秦国将给赵国 带来的危害;对燕国:请求发兵不得,便晓之以厉害, 为燕王讲明如果魏国屈节割地求和于秦,转头向燕, 对燕国极为不利。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 个国家的边境。 【参考答案及解析】C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 “蔽”是“受蒙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 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 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 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 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参考答案及解析】A “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与原文意思不符, 应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
2023年全国卷1文言文《张三》注释、解析
2023年全国卷1文言文《张三》注释、
解析
尊敬的考生,以下是对2023年全国卷1文言文《张三》的注释和解析:
张三
此篇文言文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名叫张三的普通人的故事。
注释
- 第一段注释
这一段主要介绍了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张三的身份及环境。
- 第二段注释
这一段描述了张三的个性和思想,以及他在社会中的处境和遭遇。
- 第三段注释
这一段揭示了张三在遇到困境时的反应和决定,以及他的行动。
- 第四段注释
这一段总结了张三的故事,对其所做的选择进行了评价和思考。
解析
通过对《张三》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张三这个平凡
人物展示了苦难与选择的命题。
张三在面对困境时,展现了积极向
上的一面,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并且通过努力和勇气最终度过了难关。
作者通过张三的故事,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勇气的重要性。
他告诫读者,在生活中面对困境时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并且
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
通过努力和决心,我们能够克服所有困境。
结论
文言文《张三》通过张三这个普通人物展示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和勇气的重要性。
通过解析这个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启示,坚
持自己的原则并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
只有通过努力和决心,我们才能够克服一切困境。
以上为2023年全国卷1文言文《张三》的注释和解析。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您考试顺利!。
新考卷1卷的文言文
新考卷1卷的文言文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是《秦将伐魏,魏王闻之》。
原文: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翻译:秦王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后,夜里召见了孟尝君。
对他说:“秦国将要攻打魏国,你替我想想策略,该怎么办?”原文: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翻译:孟尝君回答说:“如果有诸侯国来救援,那么魏国就可以保全。
”魏王说:“我希望你去办好这件事。
”魏王为孟尝君隆重地准备了一百辆车。
原文: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翻译: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您这借兵用来救助魏国。
”赵王说:“我不会应允。
”孟尝君说:“我之所以敢向您借兵,是因为我忠于大王您啊。
”赵王说:“能说给我听听吗?”原文: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翻译: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不比魏国的强;魏国的军队也不比赵国的弱。
但赵国的疆域每年不受到威胁,百姓没有年年死亡;而魏国的疆域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每年都有因战事而死的,这是因为什么?原文: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翻译:是因为魏国在赵国的西侧为赵国竖了一道屏障。
现在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不得不与秦国歃血结盟,赵国也就将与强大的秦国接界了,疆域也就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年年有因战事而死的。
因此我说我这样做是忠于大王您啊。
”原文: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翻译:赵王于是答应了孟尝君的请求,为魏国出兵十万,战车三百辆。
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攻打魂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
全国卷高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知识点(精选2篇)
全国卷高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知识点(精选2篇)全国卷高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知识点篇1传记文学中常见文言实词归类一、官位升迁、任免(1)辟:征召(2)迁:升官(3)拜:任命,授给官职(4)举:举荐(5)擢:提拔选拔(6)调:调任(7)累迁:多次提升(8)徙:改任(9)拔:提拔 (10)除:任命授职(11)转:改任(12)摄:代理(13)署:委任、代理(14)典:主管(15)知:作某地的知县 (16)相:作某国的丞相(17)出:由京城改地方官(18)黜、谪、左迁、贬:罢官、降官二、有才能被看重(不重用)(1)以“ …… ”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2)以“ …… ”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 (3)异:认为才能奇特(4)见知:被人所知。
三、遭嫉妒或受迫害(1)害:嫉妒 (2)短:说某人的坏话 (3)隙:与某人有隔阂(4)刺:指责。
(5)衔:恨(6)疾:憎恨、嫉忌(7)劾:弹劾,揭发罪状(8)贾祸:招来祸患四、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1)坐:①因犯错而定罪②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 (2)案(按):考察、审问(3)论:判罪(4)当:定罪(5)狱:案件(6)牒:文书五、要求辞官回家(1)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2)致仕:请辞官回家(3)归养:回去奉养父母六、与政事相关(1)诣:到、去(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举报,检举,揭发(9)白:告诉,报告(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2023 全国1卷文言文
2023 全国1卷文言文1、吾闻竹工者巧善制笛,汝往求焉。
【注释】①巧:精巧。
【解释】我听说有个竹工技艺巧妙、善于制作竹笛,你前去寻求。
【理解】从注释①可以看出,题目强调竹工的“巧”在于制作竹笛,因此解释为“精巧”是正确的。
2、吾何爱一牛?【注释】①爱:吝啬。
【解释】我为什么吝啬到连一头牛都舍不得呢?【理解】注释①指出“爱”的意思是“吝啬”,与《孟子•梁惠王上》中的“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中的“无以”意思相同,都是“没有什么理由、根据或办法”的意思。
因此,“吾何爱一牛”可以解释为“我为什么吝啬到连一头牛都舍不得呢?”,即我为什么要吝啬呢?没有特别的含义。
3、皆振甲以示不用。
【注释】①振甲:抖落盔甲上的灰尘。
【解释】他们都抖落盔甲上的灰尘来表明自己不打算使用武力。
【理解】注释①指出“振甲”的意思是“抖落盔甲上的灰尘”,这是对“振甲”的正确解释。
因此,“皆振甲以示不用”可以解释为“他们都抖落盔甲上的灰尘来表明自己不打算使用武力”,说明这些将士并不打算动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这个句子的意思很清楚,因此没有其他特别需要说明的要点。
4、遂以发烛,火至,具剑决杀之。
【注释】①具:准备。
【解释】于是点燃蜡烛,火到跟前,准备拔剑杀死它。
【理解】注释①指出“具”的意思是“准备”,这个解释是正确的。
因此,“遂以发烛,火至,具剑决杀之”可以解释为“于是点燃蜡烛,火到跟前,准备拔剑杀死它”,说明主人公已经做好了准备,准备用剑杀死目标。
这个句子的意思很清楚,因此没有其他特别需要说明的要点。
5、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油注之。
【注释】①注:灌入。
【解释】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油注入其中。
【理解】注释①指出“注”的意思是“灌入”,这个解释是正确的。
因此,“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油注之”可以解释为“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油注入其中”,说明主人公将油注入葫芦中。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翻译题汇总(2010~2022)
(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2017全国Ⅱ卷
《后汉书·赵憙传》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1)皇帝说:“官吏依法行使,法律才不会被枉曲,你另外说些别的想说的吧。” 赵王再也没有回答的话。
2014全国Ⅰ卷
《旧唐书·于休烈传》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2015全国Ⅱ卷
《北史·来护儿传》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让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2015全国Ⅰ卷
《宋史·孙傅传》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1)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2021新高考Ⅰ卷
《资治通鉴》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派身边人贿赂官员做试探。
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详解
文言文详解
圣人之(主谓间助词,取独)于(对,对于)天下百姓也,其(大概, 表估计)犹赤子(刚生的婴儿)乎!饥者则食(n作v,拿食物给人吃) 之,寒者则衣(n作v,拿衣服给人穿)之,将之养之(将养:侍奉赡 养),育之长之(培育…成长),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漂流)西河而下,中流(泛指河流的中游),顾谓(回头) 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险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 “在德(指施行德政)不在险。昔三苗氏(部族名称,苗人之始)左 洞庭而(表并列)右彭蠡(彭蠡湖,鄱阳湖古称),德义不修(宾语 前置,“不修德义”,不讲仁义道德),而禹灭(使…灭亡)之。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犹 言乐善好施),缓刑辟(刑法,刑律)而趋民时(犹农时)。 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用来…的)定命安存,而称 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注】《说苑》又名《新苑》,是汉代刘向所编纂的小说集。作品原有二十卷,后仅存五卷, 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朝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
含义相同。 B. “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
含义相同。 C. “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
含义不同。 D. “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
字含义不同。
【参考答案】A 【解析】“饥者则食之”意思是“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食”是 名词作动词,拿食物给人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在那原野悠然自得 的啃食艾蒿”,“食”,吃。两者含义不同。
2023年新高考全国一卷语文文言文解析
2023年新高考全国一卷语文文言文解析文言文作为高考语文科目的一部分,历来是考生们备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2023年新高考全国一卷语文文言文题目中,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对该题目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2023年新高考全国一卷语文文言文的具体题目:请根据下面的古文选择适当的选项完成句子,并简要解释你的选项。
吾不敏于两道之学,亦不长于善言之辞,然而足以景行天下者,宜乎尝学焉。
A.南华经B.太玄经C.论语D.孟子在解答这道题目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古文的意思和背景。
古文中的“吾不敏于两道之学,亦不长于善言之辞”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学识的谦虚态度。
作者表示自己不精通各种学问,也不擅长辞令之辩,但仍然能够在世间行事,这就是他所学有限之处,也正因此他应该不断地学习。
而接下来,请根据以下选项进行解析:A.南华经:此选项与古文背景不符。
南华经内容主要涉及到其中的《庄子》篇章内容,而《庄子》的思想与古文的背景有所不同。
B.太玄经:此选项与古文背景不符。
太玄经是指包括《太上老君前天下之太玄经》、《太上老君证女真经》和《太上老君内经》三篇。
C.论语:此选项与古文背景不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记录的一部书。
D.孟子:此选项与古文背景相符。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儒,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与古文背景相吻合。
因此,根据古文的背景和含义,选项D.孟子是正确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来解释一下选项的原因。
孟子的理论注重人性的善,并提出“性善论”、“养性论”等思想,而这些思想与古文中强调的学习和为人处世相契合。
孟子注重的是个人修养和品德养成,认为通过学习,一个人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能够在世间行事,做到“足以景行天下”。
在解析中,我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来布局文章:标题:正文:请根据下面的古文选择适当的选项完成句子,并简要解释你的选项。
吾不敏于两道之学,亦不长于善言之辞,然而足以景行天下者,宜乎尝学焉。
2016-2020全国卷文言文翻译试题汇总及答案解释
2016-2020全国卷文言文翻译试题汇总及答案解释2020全国卷Ⅰ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答案:(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解释:减,减价;粜,出售;与籴相对;常平米,常平仓的米;分坊,到各街道;活,使……活;省略句:(苏轼)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答案: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解释: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
2020全国卷Ⅱ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
上悚然纳之。
已而再疏京罪,(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
上悚然纳之。
答案: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
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
解释: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蠹:蛀蚀,危害;悚然:害怕的样子;之:代进言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答案: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
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加骄横。
关键词:跋扈:专横暴戾;专行:独断独行;第,只管。
曲意:委曲己意而奉承别人;之:他;故:所以2020全国卷Ⅲ永和末,多疾疫。
2020全国一卷文言文原文
2020全国一卷文言文原文摘要:一、引言- 介绍《论语》及全国一卷文言文试题二、道听涂说,德之弃- 引用《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三、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引用《论语·里仁第四》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四、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引用《论语·述而第七》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五、贤哉回也- 引用《论语·雍也第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引用《论语·子罕第九》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七、从我于陈蔡者- 引用《论语·先进第十一》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八、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引用《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九、君子之道- 引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十、仁者博施于民- 引用《论语·季氏第十六》子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矣!”十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引用《论语·尧曰第二十》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十二、结语- 总结《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在2020 年全国一卷文言文中,我们从多个角度领略了《论语》的智慧。
首先,《论语·阳货第十七》中,孔子提醒我们:“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这意味着我们在听到传闻后,不要随意传播,否则会损害道德。
其次,《论语·里仁第四》中,孔子教导我们:“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明史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日:‚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溏罢,倪岳代溏,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2.以下名组名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
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
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
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
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名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2014.旧唐书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善属文。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
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
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
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2015.宋史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條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予。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者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012.宋史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
淳熙二年,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上曰:‚忠言也。
‛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