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五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五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五年级古诗两首教案教案标题:五年级古诗两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教学内容:1. 《登鹳雀楼》2. 《静夜思》教学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例如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介绍古诗的魅力和重要性。

导入:1. 通过复述或背诵一些简单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认知和记忆。

主体:1. 学习《登鹳雀楼》a. 向学生介绍《登鹳雀楼》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b. 解读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c. 分段朗读和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句的韵律和美感。

d. 分组合作,学生自行创作一幅插画或漫画,表达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 学习《静夜思》a. 向学生介绍《静夜思》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b. 解读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c. 进行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调和节奏。

d. 学生分组合作,创作一段简短的舞蹈或表演,表达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巩固:1.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展示他们的插画、漫画、舞蹈或表演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拓展: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课余时间继续阅读和欣赏其他古诗,可以组织古诗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

评价: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2.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进行评价和记录,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和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登鹳雀楼》和《静夜思》的课文和解读材料。

2. 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源。

3. 插画、漫画、舞蹈或表演的创作材料和道具。

教学反思:1.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提供充分的互动和合作机会。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3、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之一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示课题1.认生字。

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寻隐者遇2.释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二、自学课文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三、读诗句,认生字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相机识字:言采药深(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

最新整理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9.11一、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燃烧千捶万击墨梅乾坤三、学习石灰吟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

击:撞击。

假设:好象。

等闲:平常事。

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教师启发:山石承受千捶万击以及烈火燃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

淡墨痕:素净雅洁。

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

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9.12一、复习检查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四、教学生字词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1.读一读,写一写。

燃烧清白洗砚乾坤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燃烧假设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内容总结〔1〕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教师启发:山石承受千捶万击以及烈火燃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4〕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5〕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3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3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3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懂诗的意思,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老师出示以前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诵这些诗句。

看看谁背得多,背得好。

2.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读古诗、知作者、解题意、懂诗句、悟情感。

3.过渡语: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一首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1.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发音。

2.指名朗读,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平舌音的字:松、采;翘舌音的字: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ǐ。

3.学生自读古诗。

4.出示课文教学挂图,结合图画,让学生想一想这首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学习古诗,体会感情1.知作者,解诗题。

(1)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板书课文题目:寻隐者不遇。

(2)老师释题。

寻:拜访;寻访。

隐者: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读书人不愿做官,便隐居在乡村山野。

遇:碰见;遇上。

题目的意思:去拜访一位隐居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儿等一会儿?)2.读懂诗意,展开想象。

(1)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①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

②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要寻访的人呢?(2)老师精讲。

①先解释难理解的词。

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小徒弟。

五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五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五年级语文古诗教案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读通诗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基本弄清诗歌的意思。

3.指导学生看书上附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二.想像意境,体会感悟。

1.在学生初步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句来想像诗中的意境。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与诗中哪些句子相映照,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通过吟诵加以感悟。

3.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在学生体会感悟的基础上一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三.作业1.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2.让学生体会、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2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我校五年级共48人。

班额较大,不过,大家都很爱学语文,上课时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课前也可以自主的预习课文,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的能力,基础知识扎实,学习习惯良好!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

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

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

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

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

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维妙逼真。

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

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

小学五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表格式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表格式教案)

3古诗两首(表格式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9月11日总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学习《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寻隐者未遇的怅然心情。

3.学会生字“遇,言”,理解“遇,言,只,深”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能说出全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古诗两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古诗两首》
言:回答说。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松树下,我询问了年少的童子(“您的师父去了哪里?”)。他回答说:“师父差不多去山中采药了。"
(3)课件出示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童子)还对我说,(他的师父)就在这座大山中,可山中云雾弥漫,不明白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师问:依照对诗句的理解,您能想象出诗人和童子的对话不?我们来表演一下。
小组讨论,表演环节,上前表演。
诗人问:您师父干什么去了?
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
诗人问:到哪里采药去了。
童子答:就在这座山里。
诗人问:他到底在山中的什么地方?您能帮我找到他不?
童子答:山中云雾特别浓,我也不知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5、理解诗句。
师问:这首诗中每句话都体现了诗人的一种感情,您能带着不同的感情,再次朗诵一遍这首古诗不?
师问:《所见》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从每句诗的含义去做总结。
指生回答。
师小结:主要写了牧童的一件趣事、他在牛背上唱着歌,当看到鸣蝉时,就想捉住它,因此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表现了牧童的天真活泼、无拘无束的特点。
四、巩固提升
师问:您还明白哪些描写孩童趣事的古诗呢?
课件出示《花影》和《小儿垂钓》
师: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再来感受一下这首古诗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课件播放《寻隐者不遇》的视频、
4、学习诗句、
(1)先学习题目的理解。
课件出示题目:寻隐者不遇,理解“寻”、“隐者”和“不遇”的含义。
(2)课件出示句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课件出示解释、
童子:小孩,这个地方指隐者的弟子。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3篇)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2. 学会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意象。

2. 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介绍三首古诗词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词,初步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二、学习《静夜思》1. 老师讲解《静夜思》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学生朗读、背诵《静夜思》,感受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生僻字词,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霜”字。

4. 学生分享对《静夜思》的理解和感受。

三、学习《春晓》1. 老师讲解《春晓》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学生朗读、背诵《春晓》,感受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生僻字词,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的“晓”字。

4. 学生分享对《春晓》的理解和感受。

四、学习《鹿柴》1. 老师讲解《鹿柴》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学生朗读、背诵《鹿柴》,感受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生僻字词,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的“响”字。

4. 学生分享对《鹿柴》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与拓展1. 老师总结三首古诗词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3.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朗读、背诵准确,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背诵有所提高。

3. 课堂互动:学生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良好,能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小学五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教案

3、古诗两首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教材分析:课文的两首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简易。

学情分析:两首古诗简单易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细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

能体会《访隐者不遇》描绘的情景,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寻隐者不遇》●一、教学目标:(一)通过理解《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诗句的理解,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见教案后“资料”)。

(二)教师范读,学生初读这首诗,查工具书,理解“隐者”“不遇”。

(“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不遇”,没有见到。

)(三)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解题。

“寻”,寻访。

“寻隐者不遇”,意思是寻访隐者,没有见到。

(四)齐读这首诗,再自由细读每一句。

弄清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过程:自己小声说——小组议论——全班交流——教师补充订正——小结。

第一行:“松下”,在松树下面,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小孩,被寻访者的徒弟(点明了人物)。

第二行:“言”,是说的意思。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寻访隐者,在松树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徒弟。

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第三行:“只”,就;“此”,这。

第四行:“云深”,云雾迷蒙;“处”,地方。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五)反复诵读,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隐者在云雾迷蒙的山中采药,连小徒弟都找不到,可见山的高大幽深。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3古诗两首 教案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3古诗两首 教案

3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寓问于答”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古诗,创设童趣1、同学们,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闪闪发光、烁烁生辉。

它短小精悍,词句优美,句式整齐,韵律和谐,易读易记。

因此,咱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古诗。

如今的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首古诗,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

请看图,看着这幅图,你想起了哪首古诗?(《池上》)谁来诵读。

2、我们接着往下看,这幅画面,让你们想起了哪首古诗?(《小儿垂钓》)3、再看这一幅画面,让你们想起了哪首古诗?(出示高鼎的《村居》,生齐读)4、同学们,你们发现了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吗?(这三首诗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

)5、是的,这三首诗都表现了童真童趣。

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和儿童生活的古诗,请大家打开课本到第14页。

(师板书课题,生边看边书空边念课题)二、粗读古诗,感受童趣1、同学们,读诗呀,每人至少读三遍,第一遍,借助拼音和字典要力争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力争读得通顺流畅;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诗的味道来,你就很了不起啦!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的儿童世界吧!自由读一读这第一首《寻隐者不遇》。

(生自由读。

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2、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了,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吗?三、精读古诗,分享童趣1、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首古诗的大体内容。

现在,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一首诗《寻隐者不遇》的内涵,想一想,诗中写到了哪些人物?2、“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呢?“童子”就是他的——徒弟。

3、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但他遇到了童子。

于是,他在松下问童子,松下指的就是——在松树下(指图理解)他都问了些什么呢?诗中没说。

五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五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五年级古诗二首教案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情感,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古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2.导入新课o通过播放与古诗相关的背景音乐和图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o简短介绍古诗的背景和诗人,为学生理解古诗做铺垫。

3.4.自主学习o学生独立朗读古诗,圈出生字新词,利用字典或小组互助解决字词障碍。

o学生尝试理解古诗的大意,标注不懂的地方,准备在小组内讨论。

5.6.小组合作o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个人对古诗的理解,互相答疑解难。

o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

7.8.全班分享与讨论o各小组代表分享小组的学习成果和讨论中的疑问,全班共同讨论解答。

o教师点评并深入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9.10.拓展延伸o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古诗中某些句子的感受和理解。

o开展古诗朗诵比赛或创作与古诗主题相关的小短文,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分享和拓展延伸等多种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填空、选择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撰写一篇关于古诗感受的小短文。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家长要积极配合,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参差不齐,需要通过课堂活动、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美。
3.学生在理解古诗时,可能会遇到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式,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4.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古诗背后的故事和寓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4.学生学会用现代汉语解释古文,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寓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两首古诗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出处,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逐句解读《静夜思》诗句,分析诗句中的重点词汇、句式结构,讲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通过示范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朗读古诗。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诗朗诵、诗词接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古诗的韵律美,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学生通过欣赏古诗的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备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备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备课教案.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之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四、教学时间课时五、教学准备挂图、课时一、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之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具准备挂图、ppt五、教学过程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介绍作者。

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听录音,听示范朗读。

.随录音磁带播放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勾画出不懂的词语。

.展示画面,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

这个词在此不当“可”"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指名逐句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是: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

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院的。

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精读赏析。

.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老师范读,指导有节奏,读出重音。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启发想象: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a.有柳树,有美丽的,各色的花。

b.有蝴蝶,有蜜蜂。

c.有浓郁的花香。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四个年级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合理调整教学难度,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其他古诗,提高古诗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古诗接龙、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感悟古诗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并能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如月光、池塘等,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感受中,进入古诗的意境。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古诗朗诵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精讲精练,突破难点
针对古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教师应进行详细讲解,并通过例句、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突破教学难点。
3.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组内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和鼓励。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完整版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完整版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古诗两首》。

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和《寻隐者不遇》两首古诗的学习,分析诗句的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人的思想感情。

2. 学会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激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掌握古诗的朗读和背诵,学会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描绘古诗意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3. 讲解:详细讲解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4.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进行仿写练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古诗,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两首——《静夜思》《寻隐者不遇》2. 板书内容:《静夜思》:作者、背景、意境、修辞手法《寻隐者不遇》:作者、背景、意境、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静夜思》和《寻隐者不遇》。

(2)选取一首古诗,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示例:以《登鹳雀楼》为例,进行仿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古诗的基本知识,但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诗,了解不同朝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古诗两首《所见》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3古诗两首《所见》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4.创设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朗读、背诵、表演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古诗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领略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所见》中的生字词、重点词语及诗句的含义。
2.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掌握古诗的韵律、节奏,学会分析古诗的修辞手法。
4.将古诗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各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现场默写《所见》这首古诗,巩固对诗句的记忆。
2.设计一些关于古诗的练习题,如填空、改错等,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程度。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所见》为主题的现代诗或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所见》时,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所描绘的美好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字词教学
针对生字词和重点词语,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讲解,如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同时,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3.逐步引导,深入解读
2.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古诗?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以此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五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五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五年级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学会背诵两首五年级古诗,并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欣赏和感受古诗的美。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陶冶,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教学两首五年级古诗,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和理解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两首五年级古诗《登鹳雀楼》和《静夜思》的课文。

2.制作课件,准备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

3.准备背景音乐。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制作幻灯片,播放背景音乐,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

2. 询问学生是否听过这首诗,引导他们回忆这首诗的内容,并与他们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Step 2:学习新课1. 准确朗读诗的每一句,注意语音语调。

2. 分析诗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3. 导读诗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Step 3:背诵与感悟1. 分组背诵《登鹳雀楼》。

2. 学生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并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Step 4:引导学生鉴赏《静夜思》1. 制作相关图片,展示《静夜思》的图片。

2. 引导学生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Step 5:背诵与感悟1. 分组背诵《静夜思》。

2. 学生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并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登鹳雀楼》《静夜思》白日依山尽,床前明月光,黄河入海流,疑是地上霜。

欲穷千里目,举头望明月,更上一层楼。

低头思故乡。

七、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五年级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解释诗的意境和情感。

3. 思考为什么这两首古诗被广泛传诵?4. 收集古诗或写一首自己的古诗。

以上是一份关于五年级古诗两首的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 3 课《 古诗两首 》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 3 课《 古诗两首 》教案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预习生成
二、交流展示
三、学知探究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
1.学生背诵古诗。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教师相机补充)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2)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3)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拓展延伸
五、检测反馈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像白云一样()。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3.理解三、四行诗句。
所见: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准确组词。
2、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 学 重 点 和 难 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识记生字有感情背诵古诗教学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
3.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体会有问有答的诗句,感悟省略的问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预习,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古诗及生字的掌握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朗读、齐读、讨论、交流、分角色读、使学生对古诗加深理解,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情绪或情感的不同。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你最喜欢哪位诗人的哪首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寻隐者不遇》《所见》。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哪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寻隐者不遇》和《所见》的作者贾岛和袁枚。

2.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读和写是否正确,说说自己读写感到生疏的字,并在生字本上练两遍。

3.检查对词语的理解:“隐者不遇林樾意欲”(举手发言,集体补充纠正)
4.指生朗读古诗,集体纠正读音和节奏中的不足。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寻隐者不遇》《所见》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总结学习方法:初读知大意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2.细读理解
(1)由朗读课文,想想:这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事?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
②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以上两句我们可以推测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同位讨论交流,然后举手发言。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③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小结学习方法:精读知情景
④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一下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心里会想些什么?(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看到了隐者的身影…)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理解诗句意思
(一)继续感悟《寻隐者不遇》
1.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可能心里会想些什么?(教师提示:诗中表现了隐者什么特点和作者对隐者的感情。


2.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

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小结学习方法:深思知诗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二)感悟《所见》
1.通过学习《寻隐者不见》,老师发现我们同学很会理解古诗,谁能说说理解古诗的步骤?
2.独立学习古诗《所见》。

3.学完后把自己理解的和同学交流,互相补充,取长补短。

4.集体交流。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中的牧童是怎样一个孩子?
(3)看到这个生动有趣的情景,作者是什么心情,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5.小结:肯定学生的理解,表扬鼓励学生。

6.指生感情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在心里欣赏这美景。

7.练习背诵《所见》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齐背这两首古诗。

五、你喜欢这两首诗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景美、情真)
六、分别找两位学生演一演《寻隐者不见》情景,加深理解,训练能力。

七、把《寻隐者不见》编写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贾岛)所见(袁枚)
意思:松下问言师意思:牧童黄牛林樾鸣蝉
情:喜美景,敬隐者情:爱童趣爱田园风光
附《3、古诗两首》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

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
1、认读生字并写一写,完成课后第2题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
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把难写的字再写两遍: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古诗,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2.我知道:
我了解了了《寻隐者不见》的作者贾岛和《所见》的作者袁枚
三、我的思考: 《寻隐者不见》讲了 诗人问了几句 ?童子回答了几句?
省略了
和 两句问话
《所见》描写了 、 、 、 四个画面,表现了牧童 的
特点、和作者对 的喜爱。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结合预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准确的理解了古诗诗句的意思、情景
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不仅感受了古诗的语句之美,而且领会到古诗中迷人
有趣的意境之美,从而体会的人物的高雅的情趣和追求。

另一个成功之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学生对学习古诗的方法掌握得更牢固和准确,——初读知大意、精读知情景、深思知诗情。

不足之处:在体会诗人的感情时,脱离了古诗,应该在理解诗句意思的过程中进行体会,
在《寻隐者不遇》中,应该从童子的回答中体会隐者的特点。

感情朗读训练太少。

讲解和交流太多。

教学建议:把理解意思和体会有机的结合,增加感情朗读时间。

可以把演一演《寻隐者不见》的过程放在精读感悟的环节,可以加深理解。

西王庄乡郭里集中心小学高自力
高自力,男,我校语文骨干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多次参加语文优质课评选,并获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