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_解读哲理性散文的有效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9期(总第87
期)
一、对比现象,参悟哲理
《山谷中的谜底》一课便是很好的例子。
课文非常详细地描写了两个旅行者在山谷中看到的现象: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这一现象的对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而接下来两个旅行者所观察和联想到的大雪中雪松与其他树木抗雪的差异正是文章的关键之处。
对比雪松与其他树木在大雪重压下所表现出的不同现象,则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参悟本文蕴涵的哲理。
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
师:你从这段文字的描述中,能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大雪压在雪松的枝丫上,到了一定程度,雪松承受不了了,就往下弯。
雪松的枝条很有弹性,雪就滑掉了。
没有了压力,雪松就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师:你描述得非常具体!谁能来演一演呢?(指名一生表演,一生解说,将“树上的雪积得越来越厚———枝丫渐渐向下弯曲———积雪滑落———树枝反弹”这一循环往复的与风雪进行顽强抗争的过程展现出来)
师:是呀!在这段文字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一奇妙的现象。
谁还能看到另一幅图景?
生:我还能看到大雪也在其他树木上越积越厚,但是它们的枝丫没有弹性,雪已经积得很重了,最后超过了它们的承载能力,枝丫就被压断了。
师:这样一幅画面,虽然书上没有展开具体描写,但你联系上下文仍然说得很清楚。
谁再来演一演这幅场景?(同样指名学生表演,很形象地演示了第二种现象)
师:在同学们生动的表演、精彩的朗读中,大雪里的两种现象非常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对比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现象,你发现了什么区别?(生答)
师:你提到了富有弹性,还提到了减轻压力,那么看到这样一组对比,你有什么感触吗?
生1:我觉得雪松很有智慧,它因为弯曲才挽救了自己。
生2:我也认为雪松很聪明,你看其他树木直接去抗争,但是实力悬殊太大,最后都没能存活下来。
生3:我得到了一个启发,就是我们有时面对过大压力的时候,要学会减压、学会放弃,不要被压力压垮,而是及时调整自己,将来才能成功。
反观这个教学片段,教师非常敏锐地抓住了“雪松”与“其他那些树”在大雪重压下的不同现象,并进
行对比。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由现象
入手,先读后演,充分感知这两种不同的现象。
当这迥异的现象呈现于学生面前时,学生很清楚地看到了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在于雪松能弯曲,能及时将身上的雪抖落,从而使自己存活下来。
最后,由这一特点说开去,请学生谈自己的感悟,学生便能有感而发,甚至联系生活,谈到了这篇文章的主旨。
至此,揭示文章所蕴涵的哲理便水到渠成了。
二、对比方法,探究哲理
《最佳路径》一课,作者分别介绍了老太太和当地其他农民不同的卖葡萄方法,对比这两种方法,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探究文中哲理。
师:我们来看看老太太和当地农民卖葡萄的方法一样吗?他们分别是怎么卖的?
生:当地农民是把葡萄摘下来,提到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
师:这是一种卖葡萄的方法。
能找出描写他们卖葡萄时的动作的字词吗?
生:有“摘”、“提”、“吆喝”。
师:你能把他们卖葡萄的特点读出来吗?(学生抓住重点词,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这是当地其他农民的方法,老太太的方法是什么?(生答)她的方法有什么特点?(生:她给人的感觉很自由)
师: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生:只要投5法郎就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摘,我觉得很自由。
师:是呀!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当地农民的方法给人的感觉很方便,老太太的方法给人的感觉比较自由。
师: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生1:我比较喜欢第二种,因为可以自己去摘,一定很有趣!
生2:我也比较喜欢第二种,因为第一种方法是比较方便,可总感觉别人是在向自己兜售,很被动。
而第二种方法就不一样了,自己动手去摘,想吃什么样的由自己选择。
生3:我也选第二种,老太太的方法比较尊重顾客,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很自由。
师:在大家的探讨中,我听出来了,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老太太的这个方法的奥妙所在,那就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同样,这个方法也给了格罗培斯启发。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首先请学生找出两种不同的卖葡萄的方法,品读字词,深入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周乐
对比阅读,解读哲理性散文的有效策略
2009年第9期(总第87
期)
个性化写作的有效指导
,,,,,,,,,,,,,,,,,,,,,,,,,,,,,,,,,,,,,,,,,,,,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已成为当今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
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写真事、吐真情,我手写我心,我心出我语,实现由千篇一律向个性化写作模式的转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开渠导“源”—————为个性化习作引进潺潺活水1.给学生一个丰富的天地,积累素材。
现实世界是学生习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可以说事事皆素材、时时为契机、处处有学问。
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让学生把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成为自由习作的源头活水。
2.还学生一片读书的绿阴,丰富语言积累。
(1)从阅读教学中汲取。
每一篇课文中总有新词语出现,句式也不尽相同。
我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知识、感情,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摘抄在读写笔记本上,并熟读成诵,融会贯通,将其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2)从课余生活中获取。
鼓励学生平时多看一些课外书刊,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如读报、听广播、看电视等,开阔视野,激发想像,获取知识,增加新鲜语汇。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倡他们互相借阅手中的课外读物,互相学习交流,让他们在多向多边活动中感受名著魅力,汲取语言精华,丰富文学素养。
让学生把读书当做一种“需要”,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的自觉行为。
二、拓思导“路”—————为个性化习作构筑绿色通道1.以情趣为先。
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中心小学于爱芬
体会,直到读出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
在对比之中,学生很快发现当地其他农民的方法是给人方便,却让人失去了自由,让顾客感觉很被动、很拘束;而老太太则充分发挥人们的自主性,给人们选择的自由,顾客也有了被尊重、很舒适的心理体验。
学生所探讨出的老太太方法的优越性正是作者所要阐释的哲理。
有效地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再去理解格罗培斯的做法,理解他的设计获得“最佳设计”就不是很难了。
三、对比概念,明辨哲理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课,全文以事写人,刻画了聂将军爱憎分明、和善可亲的形象。
但要理解聂荣臻将军的形象,必须要了解他的所作所为,而要理解他的言行,则必须清楚他对“敌人”这一概念的定义。
这就有了“敌人”与“日本人民”两个不同概念的对比。
生:聂将军想,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所以要关心和照顾她们。
师:什么叫“无辜”的?(生:没有罪)师:谁是有罪的呢?生1:敌人是有罪的。
生2:那些杀害我们中国人的日本人是我们的敌人,他们是有罪的。
生3:那些侵略我们中国的日本人是有罪的。
师:对于这一点,聂荣臻作为一名八路军的将军自然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说———(生接: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
师: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生答)
师:让我们满怀愤怒地读好前半句话。
(生齐读)师:读得好!这些侵略者是我们的敌人,但这两个
孩子却不一样———(生接: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
生:我们看到,聂将军痛恨日本侵略者,但他把敌人和日本人民作了明确的区分。
(板书:敌人(日本侵略者)≠日本人民)
师:所以,我们该怎么读好后面一句话呢?(生练习朗读)
生:“一定要”、“决不能”要读得坚定。
(齐读)
师:(出示描写聂将军语言的句子)读了这两句话,你明白了聂将军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聂将军认为,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不是仇敌,应该相互友好。
生: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也就是一个国家与另外国家的人民应该友好相处。
师:但是对于侵略我国的侵略者,他们危害了我们国家的生存,他们破坏了人类的和平,聂将军是什么态度?
生:他们是我们的仇敌,同他们坚决战斗到底。
这个教学片段有效地解答了一个问题———敌人是谁?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只有认清了敌人,我们的爱恨才有立足的基点,聂将军爱憎分明的形象才能让学生感受到。
在这段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对比了两个概念———“日本人民”和“敌人”。
学生在辨析中体会到“日本人民”是“无辜”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敌人”是日本侵略者,他们是有罪的。
对比这两个概念,一下子帮助学生认清了真正的敌人,明辨这个道理后,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聂将军的言行了。
这对解读全文、理解聂将军的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