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读后感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读后感五篇
篇一
时间在不经意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我眼前的这个孩子已经十四岁了,感叹时光飞逝,陪伴孩子成长的日子既充实快乐又不乏感概。
11个月便学会了走路的儿子让我充满骄傲,小小的你是那么依赖妈妈,记得第一次把你送到幼儿园,怕你哭闹粘人我便悄悄地离开,下午再去接你时,你倔强地哭着不肯原谅我这个不告而别的妈妈,妈妈对这事一直怀有歉意,那时的妈妈根本不懂小小的心灵也会受伤,也需要好好地沟通。
最近翻看《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这本书,作者是一位从教近40年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家长,她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解答了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困惑。
这位老师在书中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到走进中学,进入青春期前的这大约12年的时间里,父母影响和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感叹作为家长的我们在为人父、为人母之后,似乎也承担起了抚养、教育的义务,殊不知有些父母的失败往往是没有完成“第一任老师”的角色,能做的做了,该做的却没有做或是做不好。
不了解孩子,不关注他们,就盲目地把一些遥不可及和
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或是盲目地补课,把孩子的时间占得满满的,认为这样就是负责的家长。
其实不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最近距离、最直接的榜样就是孩子的父母了,孩子身上的优点美德是我们做家长给的;同样,孩子身上一些不良习惯也难逃其咎。
不是孩子的错,真的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高举爱的名义在做着自己洋洋得意的事情。
我们家长对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并不了解,而且可能是越来越不了解,不了解那一颗年轻、脆弱、躁动的心。
身为母亲,我一直希望我的孩子善良、智慧,见识广博。
每到寒暑假,我们一家会尽量抽出一点儿时间出一趟门,一心想带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增长见闻。
作为一个男孩子的妈妈,我希望儿子可以独立而自信。
回忆孩子的整个小学阶段,我对他生活、学习方面的关注不够,且盲目地认为小学阶段的知识内容简单,到了初中再认真学也不迟。
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家长认真对待,比如说良好的卫生习惯,尝试让孩子做家务,整理自己的房间、文具,见人有礼貌,能主动问好,按时完成作业、专注而不拖沓......可惜这些都被我忽略了。
转眼到了中学,我明显地感受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变得“不那么听话”,不再是家里那个服从的“小角色”了,有时变得安静,有时又变得异常烦躁。
而这时,融洽的亲子关系会显得尤为重要,一起上外面吃顿饭,聊聊最近的学习生活,
在孩子心情放轻松时,他会向你敞开心扉,而这时的我就变成了最好的“听众”,没有说教,只是一起分享孩子口中的故事,读懂他的世界。
只有尊重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
我们可以一起谈论他喜欢的音乐,一起看场电影,送他一份小礼物,尽可能多一些陪伴,让孩子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来自父母的关爱。
十三岁,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了,对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他们变得更加固执,极易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此时敏感脆弱的小小心灵更需要家长的关注、疏导。
教育好孩子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相信家长对待工作、生活时那份认真、严谨的态度,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孩子的榜样。
但如果因为自己的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是得不偿失的。
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父母教育孩子绝不能再复制你自己的成长过程,效仿你父母的教育方式,而是要亦师亦友,俯下身子,丢掉父母所谓的高高在上的威严。
理解,倾听、不指责,学习做一位智慧而坚定的母亲,让陪伴成长的日子变成我和儿子共同成长、学习的点点滴滴......
篇二
“经过多年摸索,我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就会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如果走进了老师拿家长
出气家长跟孩子生气孩子跟老师赌气的怪圈,只能是恶性循环,谁的气也顺不了。
”这是关承华老师从教近30年,接触了大量学生和家长而得出的经验感悟,也是《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这本书的真谛!看完这本书我感触颇深,也深感教师使命的重大。
“这是一个残酷的调查,记者在发放试卷的时候没有预料到最后的结果竟然是这样: 6成以上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朋友,9成以上的人不愿意把心里话跟父母说——我们很愿意我们的抽样出了问题。
”这句给我印象最深刻,在关承华老师看来,“有问题”并不都是孩子的错。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理解必须有了解作前提。
高明的家长要会倾听。
要注意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要加强家校合作。
家长要真正实现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要学会赏识孩子,多给孩子以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这些观点看起来其实一点都不深奥,行动起来也不难,主要看我们要不要实施,而且要实施得当。
“理解万岁”是前几年风靡了一阵子的一句时尚语。
在这四个字的启发和影响下,学生们,年轻的孩子们时不时发出“老师、家长请理解我们”的呼声;而老师们则在抱怨:“总是要求我们理解学生,谁理解我们呀?”父母们更是无奈地叹息:“这孩子怎么就不理解我们的一片苦心呢?”孩子们需要家长、老师的理解。
家长们希望得到孩子们的理解。
老师们则渴望
学生和家长的理解。
谁的要求也不过分,谁都没有错!是啊!老师和家长也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病,在羡慕、攀比,甚至有几分嫉妒心态的驱使下,对自己的孩子其实永远是“不知足”,“恨铁不成钢”,“好……再好……更好”成为对孩子永久的要求与期盼。
书中也详尽地剖析了家长的这些错误心态,指出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让孩子为此产生逆反心理。
而老师更是处于激烈的竞争和生存压力中,不仅仅来自于学校、家长、学生,更来自于社会的舆论压力。
但这些出发点都源自于一个字——爱。
与关老师长期从事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相同,我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所不同的是我是担任音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常遇到教学中的问题,比如课堂纪律的管理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说我们是教给学生一项技术,但是一个好的课堂管理也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而这也不仅仅是教学的成功也是教学人格魅力的体现,教育不仅仅是死板的教学更是对学生爱的付出,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在我看来作为教师不应该是让学生怕你而乖乖的听你的课而应该是喜欢你乃至于喜欢上你的课,而这首先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战了,只有成功的打好这一战才能为下一战做好准备,在刚开始教学时我也会常跟学生较劲乃至于发生冲突,甚至于出手打学生手板,但结果是学生讨厌上这堂课,我也
发现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举动,在一次课间与学生交谈时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师,我们都好不喜欢上x老师的课,他好凶,哪一题做错了就会打我们,上课我们都不敢说话,连班级里最调皮的那个男生也是!”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是怕让他们安静,是怕让他们不得不听,如果有一天他们不怕了那会是什么结果呢?这样的课堂又该怎么上,我也在思索着,后来我尝试着去改变我的教学态度,而现在我也还是在努力着。
青春期的孩子总爱和父母对着干,爱和老师对着干,认为自己什么都行,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信任家长和老师了。
要想和孩子好好的沟通,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平等沟通的环境——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教师和学生不能有什么所谓的“特权”,否则这种沟通等于一次不自觉的教育。
我们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认可他们的思想,平等地进行对话,最好能将以前的命令式口吻改成商量式或鼓励式的,慢慢改变他的情绪。
给他们留一点独立的空间去思考、适应,不能再像以前,父母包办,老师职责。
在和孩子交流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和孩子较劲”。
篇三
在羡慕、攀比,甚至有几分嫉妒心态的驱使下,对自己的孩子其实永远是“不知足”,“恨铁不成钢”,“好……再好……更好”成为对孩子永久的要求与期盼。
《别和青春期的
孩子较劲》一书,详尽地剖析了家长的这些错误心态,指出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让孩子为此产生逆反心理。
翻开这本书,你能感受到一个“爱”字从开篇写到了结尾。
此书透彻地分析了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形成的过程,指出了家长教育方式上的错误,一针见血地批评“唠叨”的后果是阻塞了孩子与家长交流的通道,封闭了孩子的心扉,堵住了孩子的嘴。
作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得出一条重要的教育经验,即: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心态放平和了——倾听,高明的家长会倾听。
作为家长,能从阅读中汲取很好的经验,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双期”互容、互助、互动,尽量减少“碰撞”,别和孩子较劲,使孩子在“心理断乳期”健康成长。
中国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在外国谚语中也有“你可以把马牵到井边,却不能强迫他低头喝水”一说。
青春期的孩子总爱和父母对着干,认为自己都行,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信任家长了。
要想比较好的与孩子沟通,必须要建立一个平等沟通的环境——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不能有“特权”。
要了解他们的心理,认可他们的思想,平等地进行对话,最好能将以前的命令式口吻改成商量式,慢慢改变他的情绪。
给他们留一点独立的空间去思考、适应,不能再像以前,父母包办。
在和孩子交流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了。
篇四
提到“青春期”三个字,很多家长都很头疼,觉得那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充满危机的时期,是一个大部分孩子不爱学习,打架,顶嘴,早恋等一切令父母烦恼的时期。
但是,有句老话说的好,往往危机就蕴藏着转机。
青春期正是孩子第二次发育的时期,在这个时候他们的智力和思维空前发展,如何抓住这个黄金时期,是家长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要树立这样的观点——宝贝,这不都是你的错。
不要孩子一犯错误就单方面地指责他,“你怎么这样?”“我是这样教育你的吗?”“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家长们,孩子的身上一定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孩子的错误当然也要有家长的一半责任,孩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有样学样,所以家长要做榜样,以身作则。
家里经常吵闹而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文静有礼的孩子,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孩子犯错误是先想想自己有什么地方出现错误了。
第二,要在尊重的前提下沟通——宝贝,你是怎么想的呢?青春期的世界并不是布满地雷的“禁入区”,他们渴望着被了解,更渴望着被理解。
当然,他们心里会藏着无数的小秘密,家长们不要期望着他们会敞开大门是,把所有地秘密都告诉你,那是不可能的。
不要忘了,他们已经长大了,这样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不尊重人的。
要了解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变化和问题,就要绕过那些青涩的小秘密,那
是他们的敏感点,我们要做的是在他们脆弱敏感的心理筑起围墙,既保护他们的小秘密又告诫他们不要做出不合适宜的事情。
那么,怎样解决沟通障碍呢?
1.要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
每天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聊一聊。
聊天时要亲切随和,言简意赅,不要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仿佛审犯人似的,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另外,聊天时,要杜绝唠叨,不要有责怪和埋怨的情绪,而是要抱着“你讲的这件事我很感兴趣”“这件事情上我很理解你”在聊天中加以指导,引而不发,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处理问题。
2.父母要学会观察子女。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为心声。
孩子的眼神、表情、动作都能反映出孩子一定的思想,同时他们的课本,练习册上随意的涂涂画画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一定的信息,细心的父母通过观察都可以发现。
3.多和孩子参加活动,比如一起买东西,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看到有趣的事情和孩子一起分享。
有不同意见时,可以以平等的姿态一起讨论,尊重孩子的个性见解。
4.扩大信息来源。
多了解他的朋友,经常邀请他们到家里来玩,通过的他们的言谈举止,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当观察到个别朋友的行为不良时要及时提醒。
勤和学校老师沟通,有时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这样做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他。
5.做父母的也要与时俱进。
不要动不动就说“想当年,我们怎么怎么样?”时代在变,你的“当年”已经至少三十年前的事情了,第一次听是好奇,第二次听是尊重你,第三次他就会堵耳朵了。
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世界的一些新奇事物,这样才有共同语言。
当遇到你不了解的事情,要真诚地向孩子请教,相信他一定会骄傲但细致地向你讲解。
在这过程中,他会充分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和成长给他带来的快乐。
6.放低姿态。
如果这件事真的是家长做错了,请你真诚地向他说“对不起”。
第三、家长要学会放手——宝贝,我们相信你能行。
很多家长说孩子不知道关心人,不知道心疼人。
其实这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他们从小就被当做“小皇帝”供奉着。
时间久了,在他的心理就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就是这样的,不需要他付出什么。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家长要放手让他们承担一些事情。
孩子能做的事情,家长不帮忙;孩子自己能处理得事情家长不插手。
当他缺乏信心是要及时给予鼓励,一句简单的“宝贝,我们相信你能行。
”一定会给他莫大的勇气。
当他想要尝试高难度的事时,我们要适当地抱着支持地态度,并在必要是提供帮助和方法指导,但具体的实施要靠他自己。
一旦他成功了,就会获得难得的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第四,家长不要吝啬你的语言——宝贝,你真棒;宝贝,
我们爱你。
中国式父母的爱是隐晦的,深沉的。
他们是羞于表达的,觉得不好意思。
其实这没什么的,你直接告诉他“宝贝,我们爱你”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你们的爱不是很好吗?当孩子考试考得不好,不要急于批评而是安慰,一句“一次不好,没关系,我们再努力。
”一定会让他感受到你们的宽容和爱的。
接下来帮助他找到原因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的只言片语都会给孩子无数的暗示,从而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所以,家长要多给他们积极的暗示。
第五,不要将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宝贝,你的健康成长才是我们最看重的。
很多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情商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认为:“情商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
”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
文凭已经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了。
相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朋友们,你们认为分数会比较重要吗?
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是爱,相信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只是时代在变,爱的方式也要变。
爱他,就让他独立,但这并不意味着纵容和肆意妄为;爱他,就和他做朋友,倾听他内心的声音,帮他排忧解难;爱他,就告诉他,你在我们心目中是最棒的。
爱他是理解他,了解他,包容他,引导他。
让爱意在孩子的心中流淌,让他以灿烂的笑容去迎接每一天。
篇五
“经过多年摸索,我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就会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如果走进了老师拿家长出气家长跟孩子生气孩子跟老师赌气的怪圈,只能是恶性循环,谁的气也顺不了。
”这是关承华老师从教近30年,接触了大量学生和家长而得出的经验感悟,也是《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这本书的真谛!看完这本书我感触颇深,也深感教师使命的重大。
“这是一个残酷的调查,记者在发放试卷的时候没有预料到最后的结果竟然是这样:6成以上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朋友,9成以上的人不愿意把心里话跟父母说——我们很愿意我们的抽样出了问题。
”这句给我印象最深刻,在关承华老师看来,“有问题”并不都是孩子的错。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理解必须有了解作前提。
高明的家长要会倾听。
要注意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要加强家校合作。
家长要真正实现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要学会赏识孩子,多给孩子以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这些观点看起来其实一点都不深奥,行动起来也不难,主要看我们要不要实施,而且要实施得当。
“理解万岁”是前几年风靡了一阵子的一句时尚语。
在这四个字的启发和影响下,学生们,年轻的孩子们时不时发出“老师、家长请理解我们”的呼声;而老师们则在抱怨:“总是
要求我们理解学生,谁理解我们呀?”父母们更是无奈地叹息:“这孩子怎么就不理解我们的一片苦心呢?”孩子们需要家长、老师的理解。
家长们希望得到孩子们的理解。
老师们则渴望学生和家长的理解。
谁的要求也不过分,谁都没有错!是啊!老师和家长也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病,在羡慕、攀比,甚至有几分嫉妒心态的驱使下,对自己的孩子其实永远是“不知足”,“恨铁不成钢”,“好……再好……更好”成为对孩子永久的要求与期盼。
书中也详尽地剖析了家长的这些错误心态,指出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让孩子为此产生逆反心理。
而老师更是处于激烈的竞争和生存压力中,不仅仅来自于学校、家长、学生,更来自于社会的舆论压力。
但这些出发点都源自于一个字——爱。
与关老师长期从事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相同,我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所不同的是我是担任音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常遇到教学中的问题,比如课堂纪律的管理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说我们是教给学生一项技术,但是一个好的课堂管理也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而这也不仅仅是教学的成功也是教学人格魅力的体现,教育不仅仅是死板的教学更是对学生爱的付出,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在我看来作为教师不应该是让学生怕你而乖乖的听你的课而应该是喜欢你乃至于喜欢上你的课,而这首先就是激发学生兴
趣的第一战了,只有成功的打好这一战才能为下一战做好准备,在刚开始教学时我也会常跟学生较劲乃至于发生冲突,甚至于出手打学生手板,但结果是学生讨厌上这堂课,我也发现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举动,在一次课间与学生交谈时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师,我们都好不喜欢上x老师的课,他好凶,哪一题做错了就会打我们,上课我们都不敢说话,连班级里最调皮的那个男生也是!”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是怕让他们安静,是怕让他们不得不听,如果有一天他们不怕了那会是什么结果呢?这样的课堂又该怎么上,我也在思索着,后来我尝试着去改变我的教学态度,而现在我也还是在努力着。
青春期的孩子总爱和父母对着干,爱和老师对着干,认为自己什么都行,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信任家长和老师了。
要想和孩子好好的沟通,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平等沟通的环境——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教师和学生不能有什么所谓的“特权”,否则这种沟通等于一次不自觉的教育。
我们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认可他们的思想,平等地进行对话,最好能将以前的命令式口吻改成商量式或鼓励式的,慢慢改变他的情绪。
给他们留一点独立的空间去思考、适应,不能再像以前,父母包办,老师职责。
在和孩子交流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和孩子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