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能过剩的真相,超深刻!
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产能过剩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超出市场消费能力。
我国一直出现产能过剩,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
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2002-2005年的连续四年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而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处于9%到13%之间,前者比后者快1倍左右。
投资在当期为需求,到下一期则形成供给,供给能力持续地以快于需求(最终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长,必然造成今后年份的产能过剩问题。
技术层面的原因使产能扩张相当容易,其表现是供给能力的增长明显快于需求能力的增长。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资金的充分供给、技术进步加速和投资增长体制瓶颈的弱化(政府放松对行业准入的管制)的作用下,供给能力加快增长,相反需求能力增长因受到许多中长期因素的制约而相对缓慢。
这种供给增长和需求增长的潜在差距,并不一定会导致生产过剩,即技术层面的因素只是为产能过剩提供了可能性。
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首先,表现在地方政府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地方间形成恶性投资竞争,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
如果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政府直接推动的方式不能根本扭转,那么,投资过度问题便难以避免。
其次,体现在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上。
这使得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扩张,以及价格的竞争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上。
其三,产业集中度不高,特别是许多行业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仍无法实现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许多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其结果往往是产业竞争过度。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中国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市场需求的情况。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一直在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也对整个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产能过剩的成因非常复杂,包括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分析产能过剩的成因。
宏观经济政策是造成中国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一直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导致了大量的产能过剩。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鼓励企业以规模化生产和低成本出口为主要目标,这导致了生产能力的过剩。
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补贴和金融扶持政策,这些政策直接导致了产能过剩。
因为企业可以通过政府补贴和低息贷款实现过度扩张,而不必担心市场需求是否足够。
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导致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重工业向轻工业和服务业转型。
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政策引导,一些重工业产能过剩转向了轻工业和服务业,这导致了新的产能过剩。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严重,而高新技术产业则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了新的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
技术水平也是导致中国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一直在进行技术进步和创新,这导致了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而市场需求的增长却远远赶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
造成了产能过剩问题。
由于技术进步的不平衡性,一些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这也导致了这些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中国产能过剩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下,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水平提升。
企业也需要适应市场需求,进行自身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产能过剩的真相,超深刻!
中国产能过剩的真相,超深刻!作者:陈平作为今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去产能正落实成为各地方竞相完成的具体指标。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陈平教授的此篇文章,重点讨论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
他撰写近万字长文,提出不少振聋发聩的观点。
陈平教授认为,理想的美国市场,其过剩产能的周期变化很大。
例如,美国钢铁设备的利用率在40-105%之间大幅振荡,从来没有实现什么稳定的均衡。
振荡的平均周期在7年左右。
“目前‘僵尸企业’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我们必须搞清所谓的僵尸企业,究竟是技术上已经落后必须淘汰,还是市场波动引起的资金链的断裂?亏损企业的产品究竟是有实际需求的民生产品,还是脱离或有害的商品必须销毁?”他认为,化解办法必须要区别对待,不应重复美国倒牛奶的悲剧,而是要发挥中国现有体制中的社会主义优势。
产能过剩成为本次两会的焦点问题。
就在两会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化解过剩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的反应似乎和政策意图背道而驰,包括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和海外铁矿石的价格暴涨,以及实体经济继续低迷。
值得注意的是,两会期间代表和部长们的讨论,虽然纷纷献计如何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来化解过剩产能,但对如何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充满矛盾。
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宣传不懂得产能过剩正是市场机制失灵的结果,不可能只靠市场机制去解决。
我们必须理清思路,看清现实,才能对症下药。
否则只会理论脱离实际,误国误民。
理想和现实的四种“市场机制”首先我们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议论的“市场”概念,包含四种完全不同的含义,必须正本清源。
第一种是,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理想市场”,主要标志是存在稳定的均衡价格,前提是存在保证供求均衡的有效调节机制,才能保证市场出清。
问题是,国内媒体几乎完全不明白均衡市场存在的条件。
那就是需求曲线斜率向下,价高需少;以及供给曲线斜率向上,价高供多。
供求曲线只有唯一的稳定交点,才会有自动稳定的完美市场。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
一、投资过度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大量投资了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导致了产能的快速扩张,而市场需求并没有跟上。
在房地产领域,大量的楼盘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二、政府干预
中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产能扩张进行了干预,通过财政刺激、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企业进行投资扩张。
这导致了一些企业过度扩张,追求规模而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技术进步
中国的技术进步也是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
科技的进步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导致了企业不断增加产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这种产能过剩就会形成。
四、金融体系问题
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银行信贷过于宽松,导致了企业获得融资的成本较低,进一步鼓励了投资扩张。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不惜提供大量贷款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投资,这也是产能过剩的一个因素。
五、市场竞争不充分
中国的市场竞争环境相对不够充分,一些行业存在垄断或垄断倾向。
这导致了一些企业过度扩张,而市场无法提供足够的需求。
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保护性的做法,通过限制外来企业的进入,进一步扩大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投资过度、政府干预、技术进步、金融体系问题以及市场竞争不充分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市场化改革,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管,防止过度扩张和浪费资源。
政府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消化过剩产能。
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产能过剩会带来物价水平下降,形成通货紧缩压力、形成大量产品积压、扭曲投资与消费预期、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不利影响,那么,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产能过剩产生的对策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吧!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1.买方市场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买方市场逐渐形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一直保持着供大于求的格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供大于求的行业也在逐渐向更多的领域延伸。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市场通过价格竞争实现利润,以利润的增加吸引生产要素转移,生产要素过多集中于某一行业,一旦过于超过市场需求,就产生了产能过剩。
比如水泥和电解铝,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快推进,需求急剧增加,价格成倍上涨,投资迅速膨胀。
2001~2003年水泥行业投资连续三年增长1倍以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高达425亿元。
2004年国内水泥市场需求不到10亿吨,而生产能力为12.5亿吨。
2004年增幅回落,2005年1~9月,同比下降10.8%,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仍有276亿元。
电解铝的情况也是如此。
前几年电解铝价格大幅上涨,电解铝项目大量上马,到2005年底产能超过1000万吨。
目前在建电解铝能力112万吨,拟建能力140万吨。
如果这些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十一五”后期可达1300万吨。
而电解铝的国内消费量,2004年刚超过600万吨,2005年也就700多万吨。
2.产业国际转移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化,世界性产业重组步伐加快。
发达国家利用掌握先进技术和既有发展基础的优势,把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附加价值低的产品大量转移到国外,而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附加价值高的产业。
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集中新上了许多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附加价值低的产品。
比如铁合金,我国是世界铁合金的生产、消费、出口大国,三者分别占世界的40%、30%、30%。
中国产能过剩的原理
中国产能过剩的原理
中国产能过剩的原理可以从供需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多行业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导致了产能过剩。
其次,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外部需求不足也是导致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
具体来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房地产、钢铁、水泥等行业。
这些行业的投资规模过大,使得它们的产能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
另外,由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一些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也加剧了这一现象。
另外,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出口比较依赖于外部市场,这就使得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要解决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市场监管、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下大力气。
同时,也需要积极推动内需扩大、促进消费升级等,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国有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分析
国有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国有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这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对国有企业产能过剩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一、产能过剩问题的现状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石油石化、钢铁、汽车等行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这些企业在过去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和投资,导致供过于求的局面。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多个行业的利润率持续下降,国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普遍较低,甚至有些企业面临亏损。
二、产能过剩问题的原因1.政策导向不明确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往往受到政策的引导。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鼓励投资和扩大规模时,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导致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
2.资源配置不合理一些国有企业在扩张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决策和严格的审核程序,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例如,一些企业在投资决策中缺乏市场预判和风险评估,盲目扩大产能,造成了供给过剩的局面。
3.同质化竞争加剧由于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些国有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同质化程度较高,对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不足。
这导致了激烈的价格竞争,使得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恶化。
三、解决国有企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对策1.加强市场调节功能国家应加大市场调节力度,逐步放开市场准入门槛,引导国有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能调整和优化。
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2.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国有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同时,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整合资源优势,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3.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国家应制定明确的政策指导,引导国有企业合理规划产能布局,鼓励企业加强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税收减免和财政支持等激励措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中国产能过剩是指在某一领域或行业中,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需求的情况。
近年来,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产生了负面影响。
产能过剩的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经济、政策、产业和市场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之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衡。
长期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过于注重投资和扩张性,导致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而过度投资于一些传统产业,使得这些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
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衡也表现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过度宽松,促使了资金的过度聚集和投资过度冗余,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产能过剩的成因还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和技术水平滞后有关。
我国传统制造业过剩严重,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这些行业的产能严重超出了市场需求,造成了恶性竞争和利润下滑。
这些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产品结构陈旧,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了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还与市场机制不完善和资源配置扭曲有关。
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当地产业的发展,通过扶持补贴等手段来维持行业的发展,这种行为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加剧了产能过剩。
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使得市场的资源配置发生了扭曲,产生了产能过剩问题。
金融体系的不合理和金融风险的加剧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成因之一。
在中国,由于金融体系过度侧重于信贷的流动性和数量,而忽略了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和支持。
很多企业往往通过贷款来扩大产能,而不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这种行为往往导致了产能过剩问题的加剧。
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市场需求的变动也是导致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之一。
面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和市场环境的不稳定,一些中国企业过分追求规模和速度,而忽视了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力的提升,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浅析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政策建议
浅析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政策建议1. 引言1.1 我国钢铁产业现状我国钢铁产业是我国的基础工业之一,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我国钢铁产业发展迅速,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产量稳居世界首位。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我国钢铁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我国钢铁产业现状可以说是“矛盾重重”。
一方面,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导致钢铁价格持续低迷,企业利润不断下滑。
我国的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断提升,出口量居高不下,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支柱产品之一。
产能过剩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面对这一困境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产能过剩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推动我国钢铁产业健康发展。
1.2 过剩产能的定义过剩产能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生产的产品超过市场需求量,导致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或亏损的现象。
在钢铁产业中,过剩产能主要表现为生产能力过剩、产量过剩和库存过剩。
产能过剩不仅会导致行业竞争激烈,价格战频繁,还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市场混乱等问题。
解决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产能过剩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3 问题的严重性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在我国已经变得愈发严重,对整个产业和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过剩的产能导致了市场供需失衡,价格持续下跌,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效率的降低。
产能过剩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产业加剧了环境污染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解决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势在必行,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协调。
近期,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化解钢铁产能过剩问题,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要想彻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仍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政策支持。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产能过剩的原因和对策
一、产能过剩的原因(一)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1、对GDP增长的过度偏执导致的盲目投资及重复建设GDP和税收“政绩”在作怪。
在中国,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既是工业化超速推进的附属产物,同时也是人们单纯追求GDP高增长的必然结果。
尤其是从地方利益来看作为促进GDP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上大项目不仅是资本追逐的重点与热点,更是地方政府难以抑制的冲动与喜好,特别是在危机时期,由于政府启动了大规模投资,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大规模的贷款,使得地方政府放弃了市场规律,过度追求投资,以达到实现GDP增长的目的。
在大项目上马的同时,传统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却因为涉及到财税减少、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多种问题而踯躅难行。
“两高一资”行业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A省能做,B省和C省也能行。
只要投钱,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门槛,更不需要什么“环保”成本,这样的项目只要投产,便可以达到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效果,它不但可以猛然做大“地方政绩”(GDP),同时还可以显著增加“地方金库”(税收)。
因此,一旦发现来钱快、易进入的项目,全国各地便纷纷上马,大搞重复建设,他们只要任期内的GDP和税收“政绩”能短期见效,而不管现在和将来的环境污染与产能过剩。
这正是纯粹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2、国际金融危机后为拉动中国经济缺乏监管而导致的盲目投资及重复建设自金融海啸以来,我国政府连续推出“四加一”的政策药方来解救中国经济:即4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方案》,汽车、家电、建材下乡,银行信贷6成做基础建设,以及2010年7月21日推出的在未来十年,动用5万亿开发新能源。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同时也带来的严重的产能过剩。
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在这里大绝大部分是在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来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
以船舶行业为例。
从2000年到2010年底,我国造船工业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劳动力优势与产能优势令我国造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使我国成为造船大国。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中国产能过剩是指中国经济中的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所导致的现象。
它的成因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过度投资是中国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中大规模地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扩张,投资规模庞大。
这导致了工厂和设备过度建设,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渐凸显。
尤其是在一些重工业领域,如钢铁、煤炭和水泥等,由于过度投资,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
需求增长放缓是导致中国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驱动,而内需增长相对较弱。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放缓,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口增长逐渐趋缓。
国内消费需求也出现下降趋势,导致市场需求容量下降,产能过剩问题加剧。
行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
中国过去主要发展了一些传统重工业,如钢铁、煤炭等,而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一些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缓慢,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扩大,产能过剩问题难以解决。
金融体系对产能过剩的促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金融体系过度宽松,银行对于投资项目的审查不严格,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一些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大肆扩张生产能力,但实际需求并不足够,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重。
政府干预和管理不当也是导致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
中国政府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大规模的投资和扩张政策。
虽然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但在管理和监管方面存在缺陷。
政府部门对于项目的审批过于宽松,监管不力,导致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过度投资、需求增长放缓、行业结构不合理、金融体系问题和政府管理不当等。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需要进行供需结构调整、加强监管和管理,以及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措施。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摘要】中国产能过剩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从宏观经济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能过剩行业的失衡发展、外部环境变化以及管理不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导致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一些优势产业的过剩产能问题。
产能过剩行业的失衡发展是产能过剩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外部环境变化也对中国产能过剩造成了一定影响。
管理不善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持续存在。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政府继续优化宏观经济政策、深化结构性改革、调整产能结构、加强市场监管,以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解决。
【关键词】中国产能过剩、宏观经济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能过剩行业、外部环境变化、管理不善、成因分析1. 引言1.1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中国产能过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供给的生产能力高于市场需求的情况。
产能过剩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还会加剧行业竞争,最终可能导致市场恶性竞争和产业结构偏差。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寻求有效解决之道。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导致的中国产能过剩是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往往采取了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导致了许多行业产能的过剩状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推动了产能升级和优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
产能过剩行业的失衡发展是中国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些行业过度扩张,生产能力过剩,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外部环境变化也对中国产能过剩造成了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全球经济不景气等因素都加剧了我国产能过剩问题。
管理不善导致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持续存在,过度依赖政府支持和优惠政策等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
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政府、企业、市场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找到有效解决之道,推动产能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浅析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政策建议
浅析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政策建议我国钢铁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然而,由于一系列问题,包括过度投资、不合理扩张和低效率,这个行业现在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困境。
本文将分析这个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过于乐观的预期过去几年,全国各级政府在提高钢铁产能上存在过度乐观的预期。
很多政策和规划以高于实际市场需求的水平来设定产能目标,导致过多的投资和过度扩张。
同时,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政绩而刻意上报虚假数据,导致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二、过度投资中国政府曾经实施了强有力的经济刺激计划,以促进钢铁等行业的增长。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钢铁厂过度投资,增加了年产量,这也导致了过剩产能的形成。
三、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同时,国内钢铁市场需求不足,也是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
全球经济的放缓,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放缓,对钢铁产业造成了压力,难以消化过剩的产能。
此外,国内外市场的洪水猛兽般的竞争压力使得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
政策建议要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政府制定针对性严谨的政策,同时需要企业改进经营模式加以配合。
一、政府政策政府可以逐步实施减少钢铁产能的措施,包括取消低效产能、强制整顿小型钢厂,并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和信贷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把重点转移到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上。
二、企业改进经营模式企业应该采取创新的方式来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如采用高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为企业探寻多元化经营的新道路。
此外,企业应更好地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精准制定产能规划,在产品品质、设计、规格等方面进行创新,以优异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竞争。
综上所述,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复杂,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履行好管理责任,降低产能过剩风险;企业应加强自我改革,减少过度投资和财务风险,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
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我国当前的需求与生产矛盾突出,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工业领域呈通缩迹象,产能过剩问题具有普遍性,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绝对过剩。
那么,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现状怎么样?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产能过剩怎么处理?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吧!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现状1.产能过剩具普遍性,由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蔓延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工业生产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
2013年一季度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8.2%,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1.9个百分点,是2009年四季度以来的最低点。
部分主要行业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5%以下。
其中,建材、铁路船舶等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采选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5%、73.6%和74.9%。
传统产业中钢铁、水泥、有色、平板玻璃、石化、家电等都存在产能过剩,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长期性和绝对的产能过剩。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达到21%;水泥产能过剩达到28%;有色金属的产能利用率已由2007年的90%降至65%左右,部分行业甚至已经出现了绝对量和长期性过剩,电解铝产能过剩达到35%;汽车产能过剩为12%。
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光伏行业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能占全球的60%,风电设备产能3000-3500万千瓦,而产量只有1800万千瓦,产能利用率低于60%,光伏电池的产能过剩达到95%。
如此大范围、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使我国工业陷入长期的萧条。
2.当前产能过剩具有结构性和体制性特征不同于2000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周期性产能过剩”,也不同于2003-2004年和2006年前后在经济过热下产生的“非周期性产能过剩”,我国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既反映出长期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形成“结构性产能过剩”,如汽车行业;又有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投融资体制改革不彻底遗留下来的“体制性产能过剩”,如钢铁、水泥等行业;因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导致的局部产能过剩,如光伏行业。
浅析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政策建议
浅析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政策建议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过去几年来,我国钢铁业发展迅猛,产能规模不断扩张。
这使得钢铁行业的供给能力大大超过需求,造成产能过剩。
全球经济发展乏力,钢铁需求不足。
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导致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钢铁行业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缺乏创新能力。
这导致产能过剩问题在某些领域更加明显。
一些地方政府过于重视投资规模扩张,导致了产能过剩的情况。
政府应出台措施引导钢铁行业调整结构。
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政府可以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政府可以加强与钢铁行业协会的合作,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和培训,提高行业内的技术水平。
政府应加大对钢铁行业的规范和监督力度。
鼓励行业内企业加强自律,遵守市场规则。
建立健全行业准入制度,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淘汰或整合,减少产能过剩。
加强对行业内违法违规企业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政府应加大对钢铁行业的监测和预警力度。
建立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行业的供需情况。
对于产能过剩的迹象,要及时发出预警,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避免产能过剩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政府应制定产业政策,引导钢铁行业向高端发展。
鼓励企业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开展钢铁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生产。
加大对技术开发和创新的投入,推动钢铁行业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
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复杂多样。
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等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钢铁行业的引导和监督,鼓励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和技术改造,推动行业向高端发展。
只有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使钢铁行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中国产能过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能力过剩于市场需求的状况。
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逐渐形成了各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产能过剩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还会对企业和行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
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是产生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而忽视了内需的发展。
这导致了一些行业过度扩张,产能过剩严重。
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由于投资过度,导致了产能过剩问题。
政府对传统行业过度补贴与支持,也使得产能得不到有效的整合与减缩。
中国需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对消费和服务业的支持,降低对制造业的投资,减少产能过剩问题。
中国的产能过剩与企业过度追求规模扩张有关。
许多企业在市场需求下滑的情况下,仍然不断扩大规模。
这是由于许多企业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增加产能,扩大规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追求规模扩张的做法导致了产能过剩问题的加剧。
这就需要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而不是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产能过剩与技术进步不匹配也有关。
中国的一些行业在技术水平上并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因此在国内市场产生了过剩的情况。
中国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和升级换代的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以提升行业竞争力,减少产能过剩问题。
中国的产能过剩还与市场监管不力有关。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采取了价格战、恶性竞争等手段,导致了产能过剩的加剧。
政府部门在市场监管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身的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需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产能过剩问题的发生。
全球经济不景气也是产生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一些行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影响,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了产能过剩问题。
特别是在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市场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产能过剩深层原因探讨分析
我国产能过剩深层原因探讨分析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问题叠加,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突出矛盾。
工业产能过剩情况到底有多严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没有化解办法?一、产能过剩有多严重?目前,产能过剩问题在大部分工业行业普遍存在。
据有关部门调查,今年上半年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9%,仍处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较低水平。
其中,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尤为突出。
2012年底,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1.9%、73.7%、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
同时,上述行业还有大量的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矛盾呈日益加剧之势。
二、产能过剩的危害已经显现了吧?工业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亏损面扩大、效益下滑。
2012年,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企业亏损面分别为28.2%、34.9%、27.8%、35.7%;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分别为1.04%、-0.29%、6.63%、0.14%,同比分别降低1.37、3.64、4.68、3.82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
其中,1至2月份平均下降1.6%,3、4、5三个月分别下降1.9%、2.6%和2.9%,降幅逐月扩大。
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7%,连续第三个月环比下降0.6%。
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超出正常的市场竞争范围。
这种状态持续发展下去,将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三、产能过剩原因何在?造成目前产能过剩的并非完全是市场因素,还有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发展方式等深层次原因。
一是一些领域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扭曲了投资行为。
由于一些要素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能有效发挥。
同时,一些地方通过低地价甚至零地价供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信贷扶持等方式招商引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投资决策。
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改革开放前期,中国处于资本短缺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资本开始积聚,资本的积聚极大地激发了产能发展。
当前,产能过剩己走过结构性阶段,开始在第一、二产业表现出全面性过剩的趋势,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与对策,一起来看看。
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一)国际原因。
1,逆经济周期的货币超量刺激。
世界经济客观存在周期性波动,在世界经济处于波谷阶段时,货币刺激成为世界各国普便采用的干预手段。
在这一大背景下,当前世界产业经济,被超量货币刺激而进入全局性生产过剩时期,中国经济无可避勉地被世界经济过剩格局深度影响,这是中国产能过剩国际原因。
2,经济板块深度博弈。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国竞争进入新阶段,世界贸格局深度变化,美欧开始以贸易避磊与中国展开竞争,美国推进TPP,把贸易避磊推升到新的高度,这种动向深度影响了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体系,使国内经济步入整体产能过剩的新时期。
3,国际产业比较优势转型。
改革开放初期,因劳动力成本低,中国吸纳了超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埋下了劳动密集型产能过剩隐患,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这种劳动力密集型产能的过剩逐步显现,随着国际分工的格局的调整,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中国产业升级的内在需要的迫切性增强,进一步凸显了旧产业分工格局下的落后产能过剩。
(二) 国内因素。
1,资本过剩极大激发生产力。
当一种大宗产品的技术门槛被突破后,这类产品就很快形成产能过剩,通用工业生产技术的成熟,资本的过剩,大规模投资成为常态,二者力量叠加,极大的推进了产能发展,导致绝对产能过剩。
2,存在收入抑制与消费不足。
产业与人才不配称,对就业率和收入的抑制。
中国的经济生态中,高、中、低端产业三个圈会长期共生,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生态中,高、中、低端人才三个圈也会长期共生;经济生态与劳动力生态二者存在不配称性,产业的升级需求超越了人力资源的升级速率,产生高层级对低层人力资源的就业踩踏,导致了低端人力资源就业的不充分性,影响了低层人士的收入。
追究我国产能过剩历史过程以及解决办法
一、事件背景。
最新消息,中国国家统计局12月10日公布,我国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 1.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同比下降2.7%。
这是中国11月PPI年率亦连续第33个月下跌,进一步佐证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
而另一重要的方面,PPI下降也表明了我国产能过剩严重。
二、我国产能过剩的历史。
与理论意义上的产能过剩和发达国家的产能过剩源自私人投资不同,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形成于政府投资。
从解放初到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工业产能(最典型的是钢铁工业)来自于没收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和前苏联的有偿援助,甚至不惜砸锅卖铁,全民“大炼钢铁”。
在这种“大会战”、“大帮哄”而不讲科学的指导思想下,许多炼出来的钢质量极差,根本就不能用,这是典型的产能过剩(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也是导致1960年国内大饥荒的首要原因。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在“备战备荒”战略下,国家通过索取农业剩余、最大限度压缩消费等方式完成了全面、高速发展重工业的资本原始积累,钢铁、煤炭、化工、机械等重工业发展一马当先,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矛盾达到了顶点。
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国家虽然进入了改革开放阶段,但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高速发展的经济动力还是来源于政府投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还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如投入巨资建设的上海宝钢),热得发烫的经济直到1996年才减速放缓。
然而到2002年,伴随亚洲金融风暴的过去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滞后效应,新一轮经济热再次登场。
由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成了这次经济热的主角,但经济增长模式丝毫未变,依然是传统的靠政府投资大上项目来实现增长。
在粗放的增长模式下,“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三高一低”项目依然是这轮经济热的主力军。
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下,许多旧的过剩产能还没有消化掉,大量新增产能又纷纷加入其中。
直到2006年中央对内蒙新丰热电厂事件件做出严肃处理后,这轮投资热才有所降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能过剩的真相,超深刻!作者:陈平作为今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去产能正落实成为各地方竞相完成的具体指标。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陈平教授的此篇文章,重点讨论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
他撰写近万字长文,提出不少振聋发聩的观点。
陈平教授认为,理想的美国市场,其过剩产能的周期变化很大。
例如,美国钢铁设备的利用率在40-105% 之间大幅振荡,从来没有实现什么稳定的均衡。
振荡的平均周期在7 年左右。
目前‘僵尸企业'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我们必须搞清所谓的僵尸企业,究竟是技术上已经落后必须淘汰,还是市场波动引起的资金链的断裂?亏损企业的产品究竟是有实际需求的民生产品,还是脱离或有害的商品必须销毁?” 他认为,化解办法必须要区别对待,不应重复美国倒牛奶的悲剧,而是要发挥中国现有体制中的社会主义优势。
产能过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化解过剩产能。
剩成为本次两会的焦点问题。
就在两会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的反应似乎和政策意图背道而驰,包括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和海外铁矿石的价格暴涨,以及实体经济继续低迷。
值得注意的是,两会期间代表和部长们的讨论,虽然纷纷献计如何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来化解过剩产能,但对如何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充满矛盾。
个重要原因,是媒体宣传不懂得产能过剩正是市场机制失灵的结果,不可能只靠市场机制去解决。
我们必须理清思路,看清现实,才能对症下药。
否则只会理论脱离实际,误国误民。
理想和现实的四种“市场机制” 首先我们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议论的“市场”概念,包含四种完全不同的含义,必须正本清源。
第一种是,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理想市场”,主要标志是存在稳定的均衡价格,前提是存在保证供求均衡的有效调节机制,才能保证市场出清。
问题是,国内媒体几乎完全不明白均衡市场存在的条件。
那就是需求曲线斜率向下,价高需少;以及供给曲线斜率向上,价高供多。
供求曲线只有唯一的稳定交点,才会有自动稳定的完美市场。
假如市场价格不能自动稳定,市场机制必然失灵。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过的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的污染,信息不对称的欺骗,委托-代理关系的道德风险等等。
行为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和复杂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失灵的根源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不再是直线,而是S 形或Z 形,造成不稳定的多稳态,市场会暴涨暴落,包括出现衰退或危机。
图1:线性和非线性的供求曲线,对应自稳定和非稳定的市场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给出的自稳定的市场机制:需求曲线DD 斜率为负,供给曲线SS 斜率为正。
两者只有一个交点即市场的均衡态。
条件是需求方是“理性人”能做独立的优化判断,规避风险,不受他人影响。
供给方满足规模报酬递减或不变,只求利润最大化,不追逐市场份额。
社会相互作用产生的非线性需求曲线:同一价格下可能存在三个均衡态,导致需求量可能暴涨暴跌。
原因是需求者的羊群跟风行为。
大家买跟着买,大家抛跟着抛。
造成市场泡沫或恐慌。
非线性供给曲线。
例如劳力供给,下方低于生存线时,为了生存,工资越低越得加班。
上方过了温饱阶段,宁愿度假,工资越高工作越少。
只有中间段满足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工资高,自愿工作时间长。
企业的产出也有类似规律:亏损时不得不赔钱生产来维持现金流,盈利足够大时反而可以限产控制市场话语权。
需求侧机制失灵的根源,在于需求定律失效,涨价并不能引导需求下降,原因包括炫耀消费的非理性行为,金融的寡头造势和内部交易,股市的投机需求“追涨杀跌”的羊群行为,虚假广告,以及缺乏有效的质量检测和产品分类评级制度等等,都可能导致价格信号不能充分反映商品的质量和资产的优劣,也不一定能诱导消费者做合理的买卖决定。
目前一线大城市的咼房价,不可能由未来的收入流得到回报,只是投机者期待下一个傻瓜来接盘。
供给机制失灵的根源,在于企业生产不服从规模报酬递减的约束,包括市场分割与垄断,规模报酬递增,断裂式的技术替代等等引发的内生不稳定性。
国际市场投机热钱的冲击,以及政府政策的失误,也会带来市场稳定机制的破坏。
生产过剩就是市场价格机制失灵的病态。
如果不采取税收、监管等非价格机制来恢复市场的稳定性,反而强调减少政府干预就能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完全是文不对题。
第二种是,不同发达国家分别打造的“规范市场”,表现在价格稳定,竞争有序。
但是成立条件远比教科书经济学的完美自由市场复杂,包括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严格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的监管机制,多种竞争的产权体制,以及严惩欺诈行为,以及应对危机的系统办法。
大家称赞的德国工业品市场,法国巴黎的农贸市场,新加坡房地产市场,日本的医疗市场,和美国的研发市场等等,都是典型的规范市场,而非教科书的自由放任市场。
中国目前规范最好的应当数旅馆业的分级定价监督制度和工业产品的质量认证制度,最薄弱的当属房地产、医疗、教育、金融、环保等市场。
中国游客到西方抢购国内生产的马桶盖、化妆品和奢侈品, 不只是供给侧创新不足的问题,而是连接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营销市场出了大问题。
虚假广告,媒体的崇洋时尚,以及被放大的骄奢文化,宣扬的是浮夸的炫耀消费和现代病的生活方式,打压的是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立法治理虚假广告,不改造国内大都市的崇洋氛围,干部和精英阶层不以身作则,弓I领健康的消费潮流,盲目追求高收入、高消费,必然重沓西方覆辙,未富先骄。
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包括意大利、荷兰、英国、美国都存在过发达的金融市场,但是最终都由于金融市场的过度扩张导致实体经济的衰落。
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规范金融市场的样板,可以让中国仿效,并解决发展中国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
所以,探索中国自主规范的金融市场,避免英美金融病的弯路,是中国未来的重大挑战。
第三种是,目前西方主导的“国际垄断市场”,包括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百分之几的真实供需变化,会放大为十倍以上的大幅波动。
国际金融寡头投机炒作的资金,是真实市场运作资金规模的几十倍。
这次金融危机,凸显国际金融市场的凶险,是国际上屡次发生的金融危机之源。
第四种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自发市场”,政府治理能力不足以规范市场的行为,留下大量灰色经济和投机活动的土壤,包括逃税、走私、洗钱、赌博、贩毒、卖淫、腐败等等。
据西方学者估计,俄国转型时的灰色经济约占GDP 的90% ,印度约占70% ,美国灰色经济的规模约三分之一,色经济的规模肯定也不小。
发达国家的真实市场起码是双轨制,中国更是多轨制。
教科书经济学描写的单轨制、无套利机会、完美市场等等,只是华盛顿共识”的宣传。
当代发展不平衡的世界,要建设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规范市场,还有很长的试错过程。
应当指出,中国不同产业、不同区域的市场规范差距极大。
很大程度上,中国市场秩序的混乱和不足,源于市场规范的落伍,而非政府干预过多。
近来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大幅动荡,食品市场的假冒伪劣,清楚显示中国目前的主要问题不是什么“粗放增长”,而是“粗放管理”导致“粗放竞争”。
没有合理的市场规范,才会导致市场竞争的结果,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币驱逐良币”。
讨论深化市场化改革,务必明确指导思想,究竟是哪种市场,为谁服务?中国目前政策矛盾的原因,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实验阶段,制造业的市场规范相对成熟,但是金融市场、教育市场、医疗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规范还远远落后。
新古典经济学的信条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互相冲突,却又兼容并包,导致市场规范的思想混乱。
地方政府出台的房地产政策,究竟是保护投机者,寻租者,还是保护农民工的安居乐业,还是青年学生的婚姻家庭?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盲目批评中国市场扭曲,幻想和“国际接轨”就能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抽象地谈论深化市场改革或加强政府作用,无助于落实全面小康的中国梦。
西方市场大幅波动和产能过剩的严酷现实国内媒体经济学这几年宣传的一大错误,是把中国市场波动和过剩产能归之于政府干预,把国际接轨当做克服市场扭曲的主要出路。
他们盲目相信西方教科书经济学宣传的完美市场,完全不了解西方市场的现实。
面的数据显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市场,设备利用率,和西方主导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动荡的幅度远超中国,过剩产能的问题也远胜于中国,如此才能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和依赖西方的资源输出国家,在经济危机发生后的表现远不如中国。
由于数据的来源有限,我们重点展示美国的状况,以破除国内对美国市场的迷信。
美国钢铁、汽车等重工业的周期性产能过剩我们先来看看许多人以为理想的美国市场,其过剩产能的周期变化到了什么程度。
例如,美国钢铁设备的利用率(即产能利用率)在40-105% 之间大幅振荡,从来没有实现什么稳定的均衡。
振荡的平均周期在7 年左右。
美国汽车制造业的产能过剩的变动幅度,比钢铁业还要严重。
设备利用率在36-95% 大幅摆动。
平均周期为 5.5 年。
制造业的设备平均 利用率比钢铁、汽车的状况好一些,在 64-89% 之间摆动, 平均周期为 7 年。
全球的钢铁产能情况如何呢?以下是国际钢铁协会 2015 年 12 月的最新数据: 全球粗钢产量中,占比例为 49.5% ;全球钢铁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都在下降,2004-2005 年,部分行业被认为出现产能过剩,但随后被迅 速发展的经济消化。
从 1995 年第一季度到 2014 年三季度的 整个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均值来看,二十年间在 65%-85%之间波动,波动幅度并不大。
来自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CF40 ) 内部课题“我国产能过剩风险评估与化解”的部分成果,左边数值为工业产能利用率。
动水泥行业发展,水泥产能过剩有所缓解。
回顾历史,过剩 产能的产生,不完全是供给侧的问题,更和宏观经济的走势 有关。
如果宏观经济恢复增长,过剩产能很快消化不算,还 会在产量、质量两方面都上新台阶。
如果宏观经济失策,再优秀的企业也会出现财务危机。
美国 三大汽车公司多次面临破产, 全靠国会拨款救助, 起死回生。
所谓的“僵尸企业”,究竟是技术落伍的植物人,还是虎落平 阳,必须由行业老将鉴定,不能让没有实业经验的债主说了 中国2015 年均值为 69.7% , 中国 2015 年粗钢的产能利用率为 67% 。
新世纪以来, 中国解决产能过剩的呼声出现过多次,中国水泥网的另外一份数据显示, 带一路的落实,开始带算。
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远超真实供求的变动按照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价格机制应当保证市场的平稳优化运作。
如有偏离,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也应当反映真实供求失衡的程度。
现实完全相反是,以美国主导的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主要由投机性的垄断竞争驱动,不但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严重冲击,也导致西方发达国家产生持续的经济周期和不断复发的金融危机。
我们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西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变化幅度和变化周期,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