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负荷跑步运动对生长期大鼠股骨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_冯宁

合集下载

不同强度的跑跳运动对老龄大鼠股骨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动态实验研究

不同强度的跑跳运动对老龄大鼠股骨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动态实验研究

不同强度的跑跳运动对老龄大鼠股骨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动态实验研究王红升;段涛;杜瑞卿;黄豪;高允海【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年(卷),期】2009(024)007【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运动时间、不同强度的跑跳运动对衰退骨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作用,为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0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1个对照组(组0)和4个实验组(每天运动时间10min的为实验组1,20min的为实验组2,30min的为实验组3,40min的为实验组4),每实验组又分为运动时间为1、3、6、9、12周不同的5类,通过电刺激驱使大鼠运动.运动结束立即处死,通过电子式材料试验机测量生物力学指标.结果:实验组1在6个股骨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上基本一致,处于缓慢增长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2,波动较大,基本处于先增后减,然后有快速增长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3和实验组4的变化基本相一致,都处于下降趋势,而且实验组4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长时间适宜强度的运动能显著改善老龄鼠股骨生物力学性能,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则降低衰退骨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低强度的运动无明显影响.长时间适宜强度的运动对延缓骨细胞衰老和骨组织的功能衰减具有积极意义.【总页数】4页(P600-603)【作者】王红升;段涛;杜瑞卿;黄豪;高允海【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骨外科,473061;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骨外科,473061;河南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院动物生理教研室;河南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普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3;R318【相关文献】1.不同强度运动处方对青春期肥胖大鼠运动后即刻能耗、体重和Lee’s的影响[J], 林潺;柏友萍;吴琳;张皓月;卓颜;崔嘉琴2.游泳运动对大鼠股骨和腰椎骨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J], 步斌3.不同负重强度运动对去势大鼠股骨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J], 黄诚胤;李国泰4.不同负荷游泳运动对老龄雄性小鼠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J], 崔性赫;陈月亮;赵锦程5.不同强度脉冲电磁场对兔股骨骨密度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J], 罗二平;焦李成;申广浩;吴小明;徐巧玲;路丽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限制运动对大鼠股骨、胫骨物理性状、生物力学指标及骨形成蛋白2表达的影响

限制运动对大鼠股骨、胫骨物理性状、生物力学指标及骨形成蛋白2表达的影响

限制运动对大鼠股骨、胫骨物理性状、生物力学指标及骨形成蛋白2表达的影响【摘要】目的:本研究比较了限制运动4 wk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下肢股骨、胫骨物理性状包括湿质量,灰质量,骨矿含量,骨密度,生物力学指标以及骨形成蛋白2表达量的变化,目的在于找出限制运动对大鼠下肢骨生长有哪些不良影响. 方法:采用腿�参补潭ǚㄖ圃齑笫笙拗�运动的模型,用DPX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大鼠左侧下肢骨骨矿含量和骨密度,用WD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股骨3点弯曲试验,测算出股骨的破坏强度,破坏载荷,破坏时能量吸收和刚度系数等生物力学指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灰度比较的方法比较骨形成蛋白2表达的变化. 结果:限制运动4 wk后,大鼠股骨、胫骨的湿质量,灰质量,骨矿含量,骨密度,生物力学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下降,并且与骨形成密切相关的骨形成蛋白2的表达也下降. 结论:限制运动对大鼠下肢骨(股骨、胫骨)的生长产生了负面影响,表现在下肢骨物理性状的变化及骨形成蛋白表达的抑制等方面.【关键词】运动股骨胫骨骨形成蛋白20引言人体骨骼的发育和生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运动是影响骨骼后天生长和重塑的重要因素,力学信号作用于细胞骨架,使细胞骨架发生改变,激活特定的信号传导途径,引起基因表达调控的改变,从而影响成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也就影响了骨骼的生长、修复和塑型[1-5]. 骨形成蛋白2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BMP2)是成骨细胞分泌的一种局部分化因子,能诱导成骨细胞的前体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在成骨细胞分化早期有重要作用,它介导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成骨细胞分化,是诱导成骨的重要因子[6]. 本研究通过固定大鼠后肢4 wk,比较限制运动后大鼠后肢骨物理性状如湿质量,灰质量,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 BMC),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生物力学指标以及对BMP2表达量的变化,来探讨限制运动对大鼠后肢骨生长的影响.1材料和方法1.1材料选用32只雄性上海实验动物中心引进的清洁级SD大鼠,体质量270~290 g.1.2方法1.2.1制备实验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固定组两组,每组16只. 固定组大鼠在100 g/L水合氯醛腹腔麻醉下,将左侧后肢和尾部近段消毒铺巾,以消毒后的直径为1.2 mm的医用钢丝穿过后肢踝部和肛门开口远侧约1.0~2.0 cm处之尾部,松紧适当地打节固定,如有出血则压迫止血,术毕置于大鼠专用饲养笼,隔日以碘伏消毒固定局部. 对照组大鼠未做任何处理. 实验期间给于充足的清洁饮水、摄食(饲料为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标准鼠饲料). 室温保持在(22±2)℃,人工控制室内照明,保持12 h光照(8:00~20:00),12 h 黑暗(20:00~次日8:00)交替循环.1.2.2观察一般情况及体质量测量实验期间密切观察大鼠生活情况(包括饮食,饮水,活动情况,皮毛色泽等),实验开始时测量大鼠体质量,以后每周测量大鼠体质量,直至4 wk实验结束. 所用设备为ACA��100型电子天平.1.2.3物理性状测定实验结束后断头处死大鼠,分别从两组各取8只大鼠的左侧股骨、胫骨,去净附着的结缔组织后测量其物理性状,包括湿质量,灰质量,BMD,生物力学指标等. 湿质量采用ACA��100型电子天平测量;灰质量是标本在118℃烘烤48 h,至恒质量后放在箱式电阻炉中,800℃放置24 h后用TMP��1上皿式天平(精度1×10-3 g)测量;股骨和胫骨BMC和BMD用DPX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Lunar公司)测量,分别精确至0.01 g和0.01 g/cm2.1.2.4生物力学指标测定取测量BMD后的左侧股骨用WD万能材料试验机(广州试验仪器厂)进行股骨3点弯曲试验,试件跨度18~22 mm,加载速度1mm/min. 测算出股骨的破坏强度,破坏载荷,破坏时能量吸收和刚度系数等生物力学指标.1.2.5免疫组化染色及观察取两组剩余8只大鼠左侧股骨、胫骨去除结缔组织,纵剖面从中线切开,40 g/L多聚甲醛固定24 h,4℃脱钙液(200 g/L的甲酸∶200 g/L的柠檬酸钠=1∶1)脱钙10 d,至脱钙完全,室温逐级乙醇脱水,氯仿透明,低熔点(53~54℃)石蜡包埋、切片,厚度为6 μm. 免疫组化采用SA2010型试剂盒,按SABC法进行染色,BMP2抗体按1∶50进行稀释. 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最后用DAB呈色,苏木精衬染,常规封片观察. 阳性产物为棕黄色片状或颗粒状染色. 在做图像灰度分析时,所取视野股骨均为干骺端骨髓与骨质的交界处,胫骨均为胫骨近膝关节段骨干与骨髓交界处,记录其图像的灰度值.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均以x±s表示,固定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SPSS 7.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大鼠体质量的差异固定组与对照组大鼠在实验期间体质量均有所增加,实验前固定组大鼠的体质量为:(282±12) g,对照组为:(279±12) g, 4wk后固定组大鼠体质量为:(395±16) g,对照组为:(391±16) g.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体质量无统计学差异.2.2两组大鼠股骨及胫骨物理性状的改变与对照组相比较固定组大鼠的胫骨及股骨的湿质量,灰质量,BMC,BMD均有统计学差异(表1,2).表1两组大鼠股骨(左侧)物理性状的比较表2两组大鼠胫骨(左侧)物理性状的比较2.3两组大鼠股骨生物力学指标的改变与对照组相比较固定组大鼠的股骨在各项生物力学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表3). 表3两组大鼠股骨(左侧)生物力学指标的比较2.4BMP2免疫组化染色经检验,固定组大鼠的股骨,胫骨的平均灰度值小于对照组大鼠(P<0.05,表4). 表4两组大鼠股骨、胫骨(左侧)BMP2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灰度值的比较镜下观察显示对照组股骨和胫骨骨皮质可见部分阳性着色区;而在干骺端可见着色的大量软骨、成骨细胞;在骨髓腔呈强染色,可见很多的棕黄色阳性着色区. 固定组与对照组的着色特征是一致的,只是着色部位的数量及着色强度有所不同(图1,2).3讨论在骨骼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力学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体育运动对未成年骨骼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峰值骨量的增加,对成年骨骼的影响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骨量增加或保持骨量,对绝经后妇女或老年人骨骼的影响在于尽量减少骨量的丢失速度[7-9],力学信号是通过作用于细胞骨架来实现对骨骼生长、塑型的调控的,力的变化可以改变或破坏细胞骨架的构象,影响了细胞表面各种受体和酶的位置或结构,造成了细胞功能的失代偿. Sarkar等[10]利用回转加速器研究了成骨细胞ROS的变化,研究发现微重力环境中24 h,35%的ROS细胞不再贴壁,通过DNA片段及TUNEL染色证实这些细胞已经凋亡,伴随着细胞表面的整合素β分布到了核周,肌动蛋白的组成混乱等. 这些结果提示微重力造成的细胞骨架的改变导致了成骨细胞的凋亡. Friedlander等[11]也发现经过2 a训练,其所测量仅运动员的桡骨、腰椎及股骨BMD指标表现出显著增长. 当然适当的运动负荷及强度会诱导骨量增加和骨的结构改善; 强度过大则造成骨组织微损伤和出现疲劳性骨折,过小或出现废用则导致骨质流失过快. 本实验采用腿尾固定法制造了大鼠左后肢的制动模型,不仅消除了左后肢的承重运动,也避免了自身肌肉的牵拉运动,是理想的限制运动模型. 经过4 wk的制动,从大鼠下肢骨的物理性状和生物力学指标方面观测了限制运动对大鼠下肢骨的影响,发现股骨、胫骨在重量、BMC、BMD、以及生物力学指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说明运动对成年动物骨骼系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反映了运动对成年动物骨骼性状及生物力学特性的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在限制运动中发生的骨性状和生物力学的变化是否与BMP2表达减少有关,现在还尚无定论,但是有学者认为BMP2通过调控间质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从而对限制运动时局部骨的变化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实验通过对限制运动大鼠下肢承重骨BMP2的免疫组化染色发现,限制运动组大鼠股骨、胫骨BMP2的染色显著低于对照组大鼠,提示限制运动降低了BMP2的表达,从而抑制了骨形成. 这说明了制动这一因素可导致BMP2表达降低,这可能是造成限制运动骨骼变化因素之一,而BMP2这一细胞因子是力学信号调控骨骼生长的信号通路中一个重要的因子.【参考文献】[1] Mann V, Huber C, Kogianni G, et al. The influence of mechanical stimulation on osteocyte apoptosis and bone viability in human trabecular bone [J]. J Musculoskelet Neuronal Interact, 2006,6(4):408-417.[2] Reijnders CM, Bravenboer N, Tromp AM, et al. Effect of mechanical loading o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gene expression in rat tibia [J]. J Endocrinol, 2007, 192(1):131-140.[3] Nakata K, Yoshikawa H. Cartilage formation and regeneration by mechanical stress [J]. Clin Calcium, 2006, 16(11):1894-1899.[4] Vicente��Rodriguez G. How does exercise affect bone development during growth [J] ? Sports Med, 2006, 36(7):561-569.[5] Fujihara S, Yokozeki M, Oba Y, et al.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osteopontin in response to mechanical stress [J]. J Bone Miner Res, 2006, 21(6):956-964.[6]朱帮福,张斌,李毅,等.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对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2,18(2): 134-137.[7]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ition Stand: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 [J].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8,30(6):992-1008.[8] Buck Walter JA, Einhorn TA, Simon SR. Orthopaedic basic science, biology and biomechanics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M]. 2nd Ed. Illinois: American Acada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2000: 319-370.[9] Frost HM. Bone��s mechanostat: A 2003 update [J]. Anat Rec A Discov Mol Cell Evol Biol, 2003, 275(2):1081-1101.[10] Sarkar D, Nagaya T, Koga K, et al. Culture invector��averaged gravity under clinostat rotation results in apoptosis of osteoblastic ROS 17/2.8 cells [J]. J Bone Miner Res, 2000, 15(3): 489-498.[11] Friedlander AL, Genant HK, Sadowsky S, et al. A two year program of aerobics and weight training enhances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young women [J]. J Bone Miner Res, 1995, 10(4): 574-585.。

6周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

6周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

6周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
骨骼肌是身体中最大的肌肉组织,其蛋白质合成和降解过程是调控肌肉质量和力量的
重要因素。

前人研究已经证实,运动负荷可以刺激骨骼肌的蛋白质合成,促进肌肉生长和
增强肌肉力量。

然而,长期递增的运动负荷对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仍然不清楚。


研究旨在探索6周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

实验采用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5)和运动组(n=15)。

运动组在跑步机上进行6周递增负荷跑步训练,每周5天,每天60分钟,初始速度为
10m/min,每周递增1m/min,训练结束后进行采样。

对照组进行同样时间和频率的安静观察。

采集大鼠背部的骨骼肌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分析。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大鼠的肌肉质量明显增加。

通过蛋白质组分析,鉴
定出了359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205个蛋白质表达上调,154个蛋白质表达下调。

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上调的蛋白质参与了细胞的能量代谢、肌肉收缩、肌肉结构组装等多
个生物学过程;下调的蛋白质参与了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等生物学过程。

结论:6周递增负荷运动刺激大鼠骨骼肌质量增加,同时显著改变了肌肉的蛋白质组
表达。

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与肌肉生长、肌肉减少、肌肉结构和能量代谢等生物学过程
密切相关,为深入研究运动负荷对肌肉适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不同强度长期跑台运动对大鼠摄食及生理机能的影响

不同强度长期跑台运动对大鼠摄食及生理机能的影响

literature[J].J PediatrHematoi Onc01.2006,28(4):231-233.
(收稿日期:2010-08-30)
·临床·
文章编号:1005-619X(2011)02--0148--04
不同强度长期跑 厶口.灭:全; 动对大鼠摄食及生理机能的影响
475001河南大学医学院王军 041000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陈乐琴
imaging findings【J】.Acta Radiol,2004,45(4):464.468. 【17】 Mioaogna MD,Fedele S,Lo Rus∞L,et a1.Gotham。s dis—
【18】
ease of the mandible mimicking periodontal disease on m—
the humems with spontaneous recovery【J】.J Bone Joint Surg
(Br),1975。57(2):238-240.
【31】 Ranh G,Cro鹪 M.Disappearing bone disease(Gorham-Steut
disease):report of a case with a follow-up 0f 48 years【J】.
Surg,2003。129(12):1340-1343.
f26】 Fujiu K,Kanno R,Suzuki H,et a1.Chylothorax associated with massive osteolysis(Gorham’s syndrome)【J 1.Ann Thorac
surg,2002,73(6):1956-1957. 【27】 Miller GG.Treatment of ehylothorax in G讲h鲫’s disease:

7周不同强度耐力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相关信号PGC-1α、UCP3和COXⅣ表达的影响

7周不同强度耐力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相关信号PGC-1α、UCP3和COXⅣ表达的影响

7周不同强度耐力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相关信号PGC-1α、UCP3和COXⅣ表达的影响陈淑妆;张国华;李素萍;曾凡星【期刊名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5)004【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强度长期耐力运动对反映骨骼肌线粒体生成和氧化功能的相关分子信号和生物酶的影响.实验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安静组(C,n=6)、中等强度运动组(M,n=18)和大强度运动组(H,n=18).运动负荷为中等强度组28m/min,60min/天、大强度组38 m/min,60 min/天,每周运动5天,休息2天,共7周.运动组动物分别在运动后即刻、6h和24h取材.荧光定量PCR检测PGC-1 α、NRF1、COXⅣ、CS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测定线粒体UCP3蛋白表达.实验结果:(1)7周中等强度耐力运动后即刻、6h、24h,骨骼肌PGC-1α mRNA表达分别为安静组的362% (P <0.05)、657% (P <0.05)、116%,线粒体UCP3蛋白表达分别为安静组的111%、149% (P <0.05)、121%,COXⅣmRNA表达分别为安静组的223% (P <0.01)、410%(P<0.01)、124%,NRF1和CS mRNA表达分别是安静组的1071%、429%、199%(三者均P<0.01)和839%、210%、203%(三者均P<0.01);(2)大强度耐力运动后即刻、6h、24h,骨骼肌PGC-1α mRNA表达分别为安静组的274% (P<0.01)、130% (P <0.05)和68% (P <0.05),线粒体UCP3蛋白表达分别为安静组的87%、33% (P <0.01)和81%,COXⅣmRNA表达分别为安静组的29%(P<0.01)、60% (P <0.05)和55% (P <0.05),NRF1和CS mRNA表达分别是安静组的235%(P<0.01)、362% (P <0.01)、85%和289% (P <0.01)、162% (P <0.05)、108%.结论:(1)7周中等强度耐力运动增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2)7周大强度耐力运动使骨骼肌PGC-1α、COXⅣmRNA和UCP3蛋白表达出现下降,其中尤以COXⅣ和UCP3下降明显,这可能是骨骼肌线粒体生成受损的信号.【总页数】5页(P72-76)【作者】陈淑妆;张国华;李素萍;曾凡星【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潮州521041;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潮州521041;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潮州521041;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教研室,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2【相关文献】1.不同强度的耐力运动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 GLUT4 mRNA表达的影响 [J], 刘传道;江钟立;朱红军;林枫;陈子庆2.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肝线粒体增殖相关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 [J], 赵军;赵美琴;董合玲;徐晓阳3.不同强度运动对大鼠骨骼肌AMPK/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 [J], 许杰;黄巧婷;谢敏豪;严翊;林家仕4.不同强度运动对大鼠骨骼肌PGC-1α表达的影响 [J], 郭海峰5.不同强度耐力运动影响高脂诱导肥胖模型小鼠血清Irisin含量、骨骼肌PGC-1α、FNDC5、PPARδ蛋白的表达 [J], 苏坤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负荷负重跑训练对老龄大鼠骨骼肌内MG29蛋白表达的影响

不同负荷负重跑训练对老龄大鼠骨骼肌内MG29蛋白表达的影响

不同负荷负重跑训练对老龄大鼠骨骼肌内MG29蛋白表达的影响蒋祥林;邹飞;卫利【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年(卷),期】2015(0)16【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负荷负重跑训练对老龄大鼠骨骼肌内MG29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28只17月龄的健康清洁级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负重组、中负重组、高负重组,低、中、高负荷组大鼠分别给予8 w最大负重30%、50%、60%的跑台训练。

每周称量大鼠体重,8 w后取股直肌,常规制作冷冻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骨骼肌形态;同时检测股直肌匀浆脂褐质、钙含量水平;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MG29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训练8 w后,低、中、高负重组大鼠体重均明显低于训练前,以高负重组大鼠体重降低最为明显( P<0.05)。

对照组骨骼肌结构改变最为明显,高负重组次之,中、低负重组的排列紧密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负重组;中、高负重组的部分肌细胞直径较大。

对照组和高负重组脂褐质浓度无明显差异;低、中负重组大鼠亦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和高负重组脂褐质浓度明显高于低、中负重组( P<0.05)。

低、中、高负重组股直肌匀浆钙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以低负重组钙离含量升高最为明显。

低、中负重组股直肌MG29蛋白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和高负重组MG29蛋白水平之间亦无明显差异;但低、中负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负重组(P<0.05)。

结论最大负重的30%、50%强度的间歇负重跑可有效提升骨骼肌中的MG29蛋白表达水平,缓解大鼠骨骼肌的衰老进程。

【总页数】3页(P4454-4456)【作者】蒋祥林;邹飞;卫利【作者单位】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相关文献】1.不同负荷间歇负重跑训练对老龄大鼠骨骼肌MG29蛋白的影响 [J], 李文惠;赵斌;闫万军2.8周中等强度低负荷量训练对老龄雌性大鼠骨骼肌Bax和Bcl-2蛋白及SIRT1/SIRT3信号轴基因表达的影响 [J], 李方晖;肖琳;覃飞;刘承宜3.负重跑训练对老龄大鼠肌肉丢失的影响 [J], 闫万军;赵斌;刘丰彬;李文彬;张双阁;马炳存4.负重跑训练对老龄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和收缩特性的影响 [J], 杨惠玲;赵喆;杨霖;高前进5.不同运动负荷对大鼠骨骼肌MyoD蛋白表达及卫星细胞的影响 [J], 门杰;孙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运动方式对大鼠骨骼肌NO含量及NOS活性的影响

不同运动方式对大鼠骨骼肌NO含量及NOS活性的影响

不同运动方式对大鼠骨骼肌NO含量及NOS活性的影响任文君;张斌南;宇文展;张镇西【期刊名称】《体育科学》【年(卷),期】2009(029)001【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运动方式对大鼠骨骼肌中NO含量、NOS活性及NC6 mRNA的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和低氧共8组.结果:常氧条件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骨骼肌和血清中NO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显著;低氧条件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2周训练组NO含量减少,但低氧4周训练组和低氧6周训练组NO 含量高于对照组;低氧条件下,随着运动时间的持续cNOS的活性和cNC6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运动训练能增加NO含量和NOS活性;低氧条件下,大鼠骨骼肌组织匀浆和血清中NO含量先下降后上升,cNOS活性变化及mRNA的表达和NO含量变化规律相当;大鼠骨骼肌中iNOS的活性及iNOS mRNA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总页数】6页(P66-71)【作者】任文君;张斌南;宇文展;张镇西【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71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7【相关文献】1.中等强度运动对去卵巢大鼠子宫刺激、骨骼肌MDA含量及SOD、GSH-PX活性的影响 [J], 刘建字2.力竭运动后大鼠骨骼肌不同肌纤维线粒体钙含量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变化 [J], 王翔;魏源3.毛蕊花苷和马蒂苷对递增大强度运动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钙含量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的影响 [J], 朱洪竹;朱梅菊;褚洪标;肖国强4.不同运动方式和时间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酶Ⅰ和Ⅳ活性的影响 [J], 郭彦青;张敏;赵晓丽;王丽艳;曹颖;于公元;李海东5.运动训练对不同功能状态下大鼠骨骼肌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J], 任昭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跑步运动对去睾大鼠负重骨和非负重骨骨量及骨结构的影响

跑步运动对去睾大鼠负重骨和非负重骨骨量及骨结构的影响

42 ・ 2
浙江实用医学 21 00年 l 2月第 1 第 6期 Zei gPat ̄ Meii ee e,00 v 11 , o6 5卷 hj n rcc a i d n D cmbr21 , 0.5 N . ce

基础 研 究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跑 步运动 对 去 睾大 鼠 负重 骨和 非 负重 骨骨 量 及 骨结 构 的影 响
苯胺 监染色
妥 纳 4 gk 腹腔 内注射 麻醉 , 0r / g a 除假 手术组 行单 纯
切 开阴囊 术外 , 其余 四组 均 行 _ 睾 术 ( 除 双侧 睾 去 切
朱 杭 成 羿 一 黄 海 楼红 侃。
(. 1杭州 市 中医院 , 江 杭 州 3 00 ; . 浙 10 4 2 宁波市 中医 院 , 浙江 宁波 35 1) 100
【 摘
要】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的跑 步运 动对去睾大 鼠的腰 椎骨和胫骨骨 鞋及骨显微结构 的影 响。方 法 1 周龄 s 2 D
远超 过 了与骨代 谢相关 的激 素 、 钙及 维生 素 D对骨
密度 的影 响 ( % ~1 %) 。长 期 科学 地 运 动 能维 3 0 护和 提 高 骨 量 , 并具 有简 便 、 行 、 全 、 济 和疗 易 安 经
效持 久等特 点 , 为人 们 所认 同并接 受 。本 实 验采 能
雄性大鼠 4 , 0只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 去睾模型组 、 去睾后低强度运动组 、 去睾后 中强度运动组 、 去睾后高强度运 动组 。给予相
应 措施 1 后 , 死 取 腰 椎 和 胫 骨 , 不 脱 钙 骨 切 片 , 测 定 骨 量 、 结 构 、 代 谢 参 数 。 各 组 参 数 作 方 差 分 析 的 显 著 性 检 2周 处 做 并 骨 骨

两种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两种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生命早期获得大量的骨质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键因素.青春期开始后性激素是增加骨质的最重要的因素[1].尽管基因影响骨质,其他因素如营养、运动对骨质的获得存在积极或消极的作用[2,3,4,5].身体活动增加儿童和青少年骨质比成人多已得到确认.跑步和力量训练对年轻人和动物模型的骨质的影响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6,7,8].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不同运动训练对骨质的影响,需要比较不同运动计划最大化预防骨质疏松[9,10,11].大鼠是研究运动对骨组织影响的最佳模型.研究目的是比较3周(每周3天)抗阻训练和跑台运动(每天1小时,每周3天)对生长期大鼠股骨骨密度的影响.运动开始后5个月检测大鼠股骨,证实骨质的获得.使用雄性大鼠是因为避免像雌性大鼠因激素变化影响骨结构.1方法1.1动物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力量训练组(SE,n=10),跑步组(RE,n=10)和对照组(C,n=10).实验过程中,所有大鼠随意饮食.开始和处死后称取体重.腹膜内过量戊巴比妥处死大鼠.大鼠12小时光照循环,运动计划在白天进行.每天同一时间进行运动.2实验过程2.1跑步训练3月龄大鼠,RE组大鼠在电动跑台上运动,每天1小时,每周3天.跑台的起始速度为4m·min-1,逐渐增加到16m·min-1.C组大鼠放置在固定炮台上,每天10分钟.2.2力量训练3月龄大鼠,SE组大鼠尾部负重爬1.1米垂直梯(坡度为80°)[12].每天1次,每周3天.完成8组训练,共15个月.每组训练包括6次爬梯.每组运动的负重逐渐增加.5周后,最大负重达到大鼠体重的50%.在8月龄时,运动后5个月,处死大鼠,切取右后肢切除肌肉和其他组织,股骨用于分析研究.股骨浸入水中,用体积描记法获得股骨体积[13].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用于计算骨密度.2.3BMD测定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BMD,配备小动物专用软件.其可靠性和精确性得到很多的研究证实[14,15,16].3统计分析统计学显著性评价使用ANOVA和posthocNewman-Keuls’test,P值小于0.05具有显著性.4结果4.1运动对体重的影响通常,运动能诱导体重显著降低.但是,大鼠在处死时,运动组大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两种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的影响李靖(巢湖学院体育系,安徽巢湖238000)摘要:研究目的是检验比较力量训练与跑步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BMD )增加的影响.10只3月龄雄性Wistar 大鼠分为跑步组(R E ),每天1小时,每周2天,电动跑台上以16momin -1,每周3天.10只大鼠分为力量训练组(SE ),每周3天,尾部负重,爬1.1m 垂直(倾斜角度80°)梯.两组训练保持5个月,所有大鼠在8个月时处死.10只大鼠不进行运动作为对照组.处死后收集大鼠右股骨,用双能X 线吸收仪测定股骨的骨密度.BMD 测量结果显示运动诱导BMD 显著增加,8月龄R E 组与C 组和SE 组相比(P<0.05).SE 组和C 组的BMD 没有差异(P>0.05).总之,跑步而不是力量训练对生长期大鼠的股骨颈BMD 有积极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运动在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可能起治疗作用.关键词:身体活动;骨质;股骨;生长期大鼠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6-0199-03Vol.28No.6Jun.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6期(下)2012年6月199--异(SE:391.80±52g;RE:372.60±44.70g;C:411.80±48.63g).见图1.4.2运动对BMD的影响8个月的时候,RE组大鼠与C组相比,股骨BMD值显著增高(P<0.05),BMD分别为0.2365±0.0071g/cm2和0.2223±0.0126g/cm2.SE组与C组相比,BMD没有显著变化.SE组BMD为0.2244±0.0142g/cm2.见图2.5讨论实验中有两个主要发现.第一,长期跑步显著影响生长期大鼠的BMD.第二,长期的力量训练与对照组相比,对股骨的BMD没有显著影响.选择股骨是因为其为承重骨,对跑台运动有更高的敏感性,相对来说,大鼠的腰椎承重较少[6].因为3组的体重没有显著差异,可以推断出大鼠在这些参数方面具有相对的相似性,因此,构成一个同类组可以进行比较和测量[17].实验研究显示,RE使得生长期大鼠的BMD显著增加.当大鼠以最大负荷进行跑步训练后的8个月有利于骨量的增加,一直维持到实验结束.研究运动对生长期大鼠BMD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即使有几种因素与骨质疏松有关,但是运动是增加生长期骨量和预防年龄相关的骨量丢失一个手段[18,19].几项研究也针对跑台运动对增加生长期大鼠骨量的影响[7,8].Kannus等[7]让大鼠在斜坡跑台上进行8周的短期运动,随着负荷的增加,观察到骨量的显著增加.Likewise等[8]发现生长期大鼠跑台上运动4 ̄10个月其骨量逐渐增加.也有研究显示[6],通过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生长期大鼠跑台运动后骨量增加.这些作者也指出,如果不运动这些有益的结果就不存在.另一方面,研究显示[20],激烈的跑台运动(每天105分钟,速度为30m·min-1,坡度为10°,共11周)对骨骼系统有害.文献中这些矛盾的结果可能是由于运动时间或运动负荷不同,不足以刺激骨重塑[21,22].使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大鼠BMD,是因为其有较高的精确性.几项研究已经证实其精确性[23,24,25,26].研究显示,力量训练与对照组相比,对BMD的改变没有显著性.但是,Notomi等[17]研究指出,力量训练显著增加大鼠股骨中段的骨膜成骨.因此,可以推断出力量训练对骨形成存在股骨皮层的特异性.6结论研究发现长期跑步对青年大鼠股骨颈骨密度有积极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力量训练没有增加股骨的骨密度.———————————————————参考文献:〔1〕Riggs BL,Khosla S,Melton LJ.Sex steroids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adult skeleton.Endocr Rev2002;23(3):279-302.〔2〕Chan GM.Performance of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in evaluating bone,lean body mass,and fat in pediatric subjects.J Bone Miner Res1992;7:369-374.〔3〕Johnston CC,Slemenda CW,Melton LJ.Clinical use of bone densitometry.N Engl J Med1991;18:1105-1109.〔4〕Keenan MJ,Hegsted M,Jones KL,et pari-son of bone density measurement techniques: DXA and Archimedes’Principle.J Bone Miner Res1997;12(11):1903-1907.〔5〕Kroger H,Kotaniemi A,Vainio P,et al.Bone densitometry of the spine and femur in chil-dren by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Bone Miner1992;17:75-78.图1运动5个月后,SE和RE组大鼠体重和5个月后C组大鼠体重*表示与C组相比的显著差异(P<0.05)图2运动5个月后,SE和RE对股骨BMD的影响200--〔6〕Iwamoto J,Yeh JK,Aloia JF.Differential effect of treadmill exercise on three cancellous bone sites in the young growing rat.Bone1999;24: 163-169.〔7〕Kannus P,Sievanen H,Jarvinen TL,et al.Effects of free mobilization and low-to high-intensi-ty treadmill running on the immobilization-in-duced bone loss in rats.J Bone Miner Res 1994;9:1613-1619.〔8〕Mosekilde L,Danielsen CC,Sogaard CH,et al.The effect of long-term exercise on vertebral and femoral bone mass,dimensions,and strength-assessed in a rat model.Bone1994;15: 293-301.〔9〕Kayser BD,Godfrey JK,Cunningham RM,et al.E-qual BMD after daily or triweekly exercise in growing rats.Int J Sports Med2010;31(1):44-50.〔10〕Robling AG,Burr DB,Turner CH.Recovery periods restore mechanosensitivity to dynami-cally loaded bone.J Exp Biol2001;204:3389-3399.〔11〕Turner CH.Three rules for bone adaptation to mechanical stimuli.Bone1998;23:399-407.〔12〕Hornberger TA Jr,Farrar RP.Physiological hy-pertrophy of the FHL muscle following8 weeks of 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 in the rat.Can J Appl Physiol2004;29(1):16-31.〔13〕Ellis KJ.Human body composition:In vivo methods.Physiol Rev2000;80(2):649-680.〔14〕Chen Z,Wang Z,Lohman T,et al.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is a valid tool for assess-ing skeletal muscle mass in older women.J Nutr2007;137:2775-2780.〔15〕Entezari V,Basto PA,Vartanians V,et al.Non-invasive assessment of failure torque in rat bones with simulated lytic lesions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 based structural rigidity analysis.J Biomech2011;44(3):552-556.〔16〕Koo WW,Walter J,Bush AJ.Technical consid-eration of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based bone mineral measurement for pediatric studies.J Bone Miner Res1995;10:1998-2004.〔17〕Notomi TN,Okimoto Y,Okazaki Y,et al.Ef-fects of tower climbing exercise on bone mass,strength,and turnover in growing rats.J Bone Miner Res2001;16:166-174.〔18〕Iwamoto J,Shimamura C,Takeda T,et al.Effects of treadmill exercise on bone mass,bone metabolism,and calciotropic hormones in young growing rats.J Bone Miner Metab 2004;22:26-31.〔19〕S覬gaard CH,S覬gaard CC,Danielsen EB,et al.Long-term exercise of young and adult fe-male rats:Effect on femoral neck biomechani-cal competence and bone structure.J Bone Min Res1994;9:409-416.〔20〕Bourrin S,Palle S,Pupier R,et al.Effect of physical training on bone adaptation in three zones of the rat tibia.J Bone Miner Res 1995;10:1745-1752.〔21〕Pohlman RL,Darby LA,Lechner AJ.Morphom-etry and Calcium Contents in Apendicular and Axial Bones of Exteriol Ovariectomized Rats.Am J Physiol1985;248:12-17.〔22〕Tuukkanen J,Peng Z,Vaananen HK.Effect of running exercise on the bone loss induced by orchidectomy in the rat.Calcif Tissue Int 1994;55:33-37.〔23〕Elberg J,McDuffie JR,Sebring NG,et -parison of methods to assess change in chil-dren’s body composition.Am J Clin Nutr 2004;80:64-69.〔24〕Nagy TR,Prince CW,Li J.Validation of pe-ripheral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for the measurement of bone mineral in intact and excised long bones of rats.J Bone Miner Res2001;16(9):1682-1687.〔25〕Newhall KM,Rodnick KJ,van der Meulen MC,et al.Effects of voluntary exercise on bone mineral content in rats.J Bone Miner Res1991;6:289-296.〔26〕Sievanen H,Kannus P,Jarvinen M.Precision of measurement by dual-energy absorptiometry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content in rat hindlimb in vitro.J Bone Miner Res1994;9: 473-478.201--。

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大鼠骨量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大鼠骨量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大鼠骨量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和意义跑步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方式,可以增强人体的心肺功能、改善身体素质和预防慢性病等。

在动物实验中,大鼠是常用的研究模型。

多项研究表明,跑步运动对大鼠的骨量有显著影响。

但是,目前相关研究较为局限,缺乏对不同强度的跑台运动对大鼠骨量的影响及机制的深入探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进行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大鼠骨量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究运动对骨健康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持。

2.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选择成年雄性大鼠,采用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其进行干预,观察其对骨量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2.1实验设计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低强度组、中强度组和高强度组。

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干预,其他组分别在跑台上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干预。

2.2运动干预每组大鼠在跑台上运动时间为每天60分钟,持续6周。

其中,低强度组、中强度组和高强度组分别进行运动强度为60%、80%和100%的跑步训练。

2.3数据采集和处理每组大鼠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进行骨密度和骨强度的检测。

同时检测其血清中的相关生物指标,如骨钙素、碱性磷酸酶等。

收集数据后,将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以探究跑步对大鼠骨量的影响及机制。

3.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本研究将探究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大鼠骨量的影响及机制,对于进一步明确运动对骨健康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预期结果为:跑步运动能够显著提升大鼠的骨密度和骨强度,且运动强度与骨健康的改善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同时,运动对大鼠体内相关生物指标的影响也将得到初步解析。

7周不同强度耐力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相关信号PGC-1α、UCP3和COXⅣ

7周不同强度耐力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相关信号PGC-1α、UCP3和COXⅣ
第3 5卷 第 4期 2 0 1 5年 7月
广 州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G u a n g z h o u S p 0 n U 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5 No . 4p a r t m e n t o f P . E . ,H a n s h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C h a o z h o u 5 2 1 0 4 1 , C h i n a ; 2 .E x e r c i s e P h y s i o l o g y D e p a r t me n t o f B e i j i n g S p o t r s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4 , C h i n a )
摘 要 : 目的 : 探 讨 不 同 强度 长期 耐 力运 动 对反 映 骨 骼肌 线 粒 体 生 成 和 氧 化 功 能 的 相 关分 子 信 号 和 生物 酶 的 影 响 。 实 验方 法: 4 2 只雄 性 s D 大 鼠分 为安 静 组 ( C, n= 6 ) 、 中等强度运 动组 ( M, n=1 8 ) 和 大 强度 运 动 组 ( H, n=1 8 ) 。运动 负 荷 为 中等 强度 组 2 8 m / a r i n , 6 0 mi n / 天、 大强度组 3 8 m / m i n , 6 0 m i n / 天, 每 周 运 动 5天 , 休 息 2天 , 共 7周 。 运 动 组 动 物
S i g na l s by 7 We e k s Di fe r e n t I nt e n s i t y En dur a n c e Ex e r c i s e

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

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

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
潘玮敏;续敏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8)5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负荷运动影响下,大鼠骨骼肌和红细胞膜抗氧化系统机能、膜动力学特征以及运动能力的变化特点。

方法选取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运动组依照不同负荷进行游泳运动,4周训练结束后处死提取骨骼肌和红细胞膜进行测试。

结果小负荷组骨骼肌和红细胞膜SOD酶活性增高,MDA含量降低,膜流动性增强,
运动力竭时间延长,而大负荷组两种组织细胞膜MDA含量增多,膜流动性降低,运动力竭时间减少。

结论适宜负荷运动可促进骨骼肌和红细胞膜的抗氧化能力,使机体
的运动能力得以提高。

而过大负荷训练则使它们的抗氧化能力及膜的流动性降低,
运动能力下降。

【总页数】3页(P65-67)
【关键词】运动负荷;细胞膜;自由基;细胞膜流动性;运动能力
【作者】潘玮敏;续敏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57.11
【相关文献】
1.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 [J], 李红;强大平
2.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 [J], 吴杰;赵歌
3.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 [J], 钱张师;钱金梅;赵歌
4.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 [J], 李红; 强大平
5.螺旋藻干粉对大鼠骨骼肌运动性损伤的影响研究──Ⅰ.对骨骼肌运动性损伤影响的组织形态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J], 黄立新;吕小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跑步速度对大鼠股骨皮质骨组织失效应变的影响

不同跑步速度对大鼠股骨皮质骨组织失效应变的影响

不同跑步速度对大鼠股骨皮质骨组织失效应变的影响范若寻;王伟军;贾政斌【期刊名称】《医用生物力学》【年(卷),期】2024(39)1【摘要】目的预测皮质骨组织失效应变,探究不同跑步速度对大鼠股骨皮质骨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设定皮质骨材料失效应变阈值,针对大鼠股骨有限元模型进行三点弯曲下的断裂模拟,将每次预测所得载荷-位移曲线与同一样本实验曲线进行比较拟合,以此反演预测组织失效应变。

结果皮质骨组织失效应变在不同跑步速度下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不同跑步速度对皮质骨结构微观力学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其中组织失效应变在以12 m/min速度跑步中最大,在以20 m/min速度跑步中最小。

结论通过观测组织失效应变变化趋势,并结合皮质骨结构的宏观断裂载荷与纳观组织弹性模量变化趋势,探讨不同跑步速度对皮质骨结构力学性能的综合影响,并找到有利于提升皮质骨力学性能的跑步速度,为通过跑步锻炼提高骨强度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7页(P62-68)【作者】范若寻;王伟军;贾政斌【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吉林化工学院航空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1【相关文献】1.GM6001对糖皮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骨组织功能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2.阿仑膦酸钠对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大鼠股骨头骨组织MMP/TIMP系统的影响3.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大鼠股骨头骨组织MMPs/TIMPs系统的影响4.阿仑膦酸钠对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大鼠股骨头骨组织OPG/RANKL mRNA 表达的影响5.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大鼠股骨头骨组织OPG/RANKL mRNA表达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运动对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骨量的影响

运动对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骨量的影响

运动对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骨量的影响章晓霜;高顺生;李青南【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年(卷),期】2000(015)004【摘要】目的:探讨中等强度耐力性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量减少的作用机理.方法:成年SD大鼠去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用骨形态计量学方法,研究8周的跑台运动(20 m/min, 1h/d,5d/w)对大鼠胫骨近心干骺端松质骨骨量减少的影响.结果:去卵巢安静组大鼠骨量减少,骨形成增加、骨吸收增加,为高转换型的骨代谢.运动组大鼠比去卵巢安静大鼠骨量增加(骨小梁面积百分比:+53%,P<0.05;骨小梁数目:+69%,P<0.01),骨形成减少(标记周长百分数:-42%, 骨形成率:-36%,P>0.05),骨吸收减少(破骨细胞数目:-42%,P<0.05),骨的高转换受到抑制,但仍比正常组大鼠骨量降低(骨小梁面积百分比:-61%,P<0.01).结论:中等强度运动通过抑制高骨转换,尤其是抑制骨吸收,可减少去卵巢大鼠胫骨骨丢失,减轻骨质疏松的程度.【总页数】3页(P215-217)【作者】章晓霜;高顺生;李青南【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体育系,广东湛江,524048;湛江师范学院体育系,广东湛江,524048;广东医学院骨生物学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R68【相关文献】1.不同强度跑台运动与雌激素联合作用对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骨量的影响 [J], 章晓霜;李青南;胡彬;高顺生2.运动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胫骨骨量及血脂的影响 [J], 孙颖;陆一帆;曹志发3.不同水质游泳运动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量及骨代谢相关激素的影响 [J], 翟佳丽;赵豹猛;彭博;徐逢皇;翟乃胜4.中药补肾壮骨合剂对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骨量和腰椎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J], 颜灿群;陈友香;夏振信5.中药坚骨颗粒对卵巢切除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骨中无机元素的影响 [J], 陈宝龙;冯坤;刘月桂;张灵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强度运动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不同强度运动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不同强度运动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张林
【期刊名称】《体育科学》
【年(卷),期】2000(020)005
【摘要】在成功建立骨质疏松大鼠运动模型基础上,将大鼠左股骨进行3点弯曲实验,对不同强度运动下的骨生物力学性能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指出:运动对骨结构力学和骨材料力学性能有良好的刺激作用;OVX大鼠的骨力学性能变化大于SHAM大鼠,表明运动对抗卵巢切除大鼠骨力学性能降低的作用大于SHAM大鼠的增龄效应;中负荷运动对骨力学性能的影响大于低负荷运动,提示骨力学性能的改善和提高,与临界强度下的较大运动负荷有关.
【总页数】5页(P72-76)
【作者】张林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系,山东,曲阜,2731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4.6;G804.5
【相关文献】
1.不同强度跑台运动与雌激素联合作用对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骨量的影响 [J], 章晓霜;李青南;胡彬;高顺生
2.不同强度正弦交变电磁场对大鼠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J], 高玉海;陈克明;葛宝丰;周建;马小妮;李少锋
3.不同水质游泳运动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量及骨代谢相关激素的影响 [J], 翟佳丽;赵
豹猛;彭博;徐逢皇;翟乃胜
4.不同剂量骨疏灵和不同强度运动联合应用对去势大鼠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J], 江大雷;刘建宇
5.不同强度跑步运动与二甲双胍联用对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密度、骨吸收、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效果研究 [J], 刘玉琳; 李国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周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

6周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

6周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6周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

我们使用大鼠作为实验对象,通过递增负荷运动干预6周,然后对大鼠骨骼肌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

结果表明,递增负荷运动可以显著影响大鼠骨骼肌的蛋白质组表达,其中一部分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或下调。

这些结果揭示了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运动对肌肉组织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引言骨骼肌是脊椎动物体内最丰富的组织之一,它是动物体运动的主要执行器官,不仅负责身体运动和姿势的维持,还参与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等生理功能。

在骨骼肌内,蛋白质是构成肌肉组织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结合蛋白等多种蛋白质。

研究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变化对于揭示肌肉组织的运动适应性和运动生理学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是一种重要的刺激因素,能够显著影响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

递增负荷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训练方式,其特点是在不增加运动时间和频率的前提下,逐渐增加运动负荷,以达到训练效果。

递增负荷运动在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中广泛应用,其对肌肉组织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目前对递增负荷运动对肌肉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尚不清楚。

本研究旨在探究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以期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实验动物: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共计60只,体重200-250g,均为同龄健康动物。

实验设计: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

实验组进行递增负荷运动干预,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干预。

实验组的递增负荷运动干预方案如下:第1-2周,每天跑步30分钟;第3-4周,每天跑步45分钟;第5-6周,每天跑步60分钟。

对照组维持正常饲养状态,不进行额外运动。

样本采集:实验结束后,对所有大鼠进行麻醉、处死,取下骨骼肌组织样本。

取样本后,立即将其置于液氮中保存,待蛋白质组学分析。

6周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

6周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

6周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摘要:骨骼肌是人体最重要的肌肉组织之一,其功能和结构与肌肉蛋白质组表达密切相关。

本研究旨在探究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为运动训练对于肌肉蛋白质组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6周的递增负荷运动实验发现,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有显著影响,这为进一步研究肌肉蛋白质组的变化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引言骨骼肌是人体中最重要的肌肉组织之一,其功能和结构对于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和生理活动至关重要。

骨骼肌主要由肌纤维构成,肌纤维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中包括肌动蛋白、肌球蛋白、肌球蛋白等。

这些蛋白质在骨骼肌的收缩和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择健康的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年龄为8周,平均体重250g。

2. 递增负荷训练:实验组大鼠进行递增负荷训练,训练强度从50%递增至最大负荷强度的80%,每次训练60分钟,每周进行5次,共进行6周。

3. 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相对应,选择相同的大鼠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干预。

4. 骨骼肌样本采集:训练结束后,取出大鼠骨骼肌组织样本,进行蛋白质抽提和质谱分析。

5. 蛋白质组分析:采用质谱分析技术,对骨骼肌组织样本蛋白质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6. 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三、结果经过6周的递增负荷训练后,实验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的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有所差异。

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中包含了一些新的蛋白质成分,同时部分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也发生了变化。

这表明递增负荷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产生了影响。

2. 递增负荷训练对骨骼肌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递增负荷训练还对大鼠骨骼肌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产生了影响。

肌纤维蛋白和线粒体蛋白在实验组大鼠中的表达水平有所改变,说明递增负荷训练可以调节骨骼肌的代谢活动。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递增负荷训练可以通过影响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来促进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提高。

负重爬梯与负重跑台运动对大鼠股骨微结构及力学特性的影响

负重爬梯与负重跑台运动对大鼠股骨微结构及力学特性的影响

负重爬梯与负重跑台运动对大鼠股骨微结构及力学特性的影响唐量;高小航;赵新娟;张静;孙丽君【摘要】观察负重爬梯运动与负重跑台运动对大鼠股骨微结构及生物力学的影响,分别评价两种运动对股骨的作用效果。

将28只16周 SD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个组:负重跑台运动组(WR),负重爬梯运动组(LC)以及对照组(CON)。

WR 组在晚上进行每周6次持续8周无坡度15 m/min 的负重跑台运动,每组运动2 min,间歇2 min,共10组,周日休息;LC 组在晚上同期进行负重爬梯训练3组,每组10次,每次间歇2 min;CON 组不施加干预。

实验8周后,戊巴比妥钠麻醉处死,并按解剖位置截取大鼠左右股骨分别用来进行 Micro-CT 扫描和三点弯曲实验,对其微结构及生物力学参数进行分析。

Micro-CT 定量分析显示,与CON 组对比,WR 组与CL 组的骨小梁数量(Tb.N)和骨体积分数(BV/TV)均出现显著性增加,骨小梁分离度(Tb.Sp)和结构模型指数(SMI)均呈现显著性降低;三点实验显示,与 WR 组和 CON 组对比,CL 组的弹性模量(MOE)呈现出显著性增加;与 CON 组对比,WR 组与 CL 组的最大载荷(ML)均出现显著性增加,WR 组的刚度出现显著性增加。

以上结果表明,经过8周的负重训练,两种训练方式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骨的微结构及生物力学特性,负重爬梯训练的效果优于负重跑台训练。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emur of rats that treated with weight-bearing treadmill running and climb ladder,and e-valuating the meaning of two exercise to the femur.Twenty-eight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weight-bearing treadmill group (WR),weight-bearing climbing ladder group (CL),control group (CON).WR group were trained,running on a motor-driven treadmillat a speed of 15 m/min (0 incline)bearing with 35% their body-weight mass added,two minutes running and two minutes intervals between each 40 minutes cycle,6 days/week.LC group were trained three cycle(10times/cycle)with the same weight,two minutes intervals.Af-ter trained with 8 weeks,all rats were euthanized by pentobarbital sodium and the femur were harvested for Micro-CT and three-point test.The results is revealed by paring with the CON group,the trabecular number (Tb.N)and bone volume over total volume (BV/TV)of the WR group and CL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Meanwhile the trabecular separation&nbsp;(Tb.Sp)and structure model index (SMI)de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three-point test showed that,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MOE)of the C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WR group and CON group.The maximum loading (ML)of the WR group and C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 group.And the stiffness (slope linear)in the WR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CON group.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both ways of weight-bearing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de-grees after the 8 weeks of weight-bearing training,and the weight-bearing climbing training is better than the weight-bearing treadmill training.【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6页(P100-105)【关键词】负重跑台;负重爬梯;骨微结构;力学特性;大鼠【作者】唐量;高小航;赵新娟;张静;孙丽君【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6年轻个体骨发育包括骨密度、骨小梁数量、骨体积等的日趋增加,众多研究表明发育期进行运动干预是提高骨健康的最佳时期,对于骨健康的发育作用明显[1-3]。

振动训练对大鼠腓肠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振动训练对大鼠腓肠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振动训练对大鼠腓肠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古福明;蒋丽
【期刊名称】《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40)7
【摘要】目的: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探索振动训练对提高肌肉力量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安静对照组、25Hz训练组、35Hz训练组和45Hz训练组,使用日本岛津公司的AGIS-MS型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大鼠腓肠肌生物力学性能变化.结果:25Hz组的最大载荷、到最大载荷时的能量吸收、弹性模量和最大应力有非常显著的增加(P<0.01),到最大载荷时的应变有显著的减小(P <0.05);35Hz组的生物力学性能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 >0.05);45Hz组的最大载荷、到最大载荷时的能量吸收、弹性模量和最大应力有显著增加(P<0.05),到最大载荷时的应变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在振动训练中机械波的主要作用是影响肌肉中的弹性成分.
【总页数】4页(P63-66)
【作者】古福明;蒋丽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四川成都610041;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4.6
【相关文献】
1.中等强度游泳训练对生长期大鼠股骨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J], 冯宁
2.向心训练与离心训练对大鼠腓肠肌H反射的影响 [J], 周思红;刘宇
3.运动训练对去卵巢大鼠生物力学性能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J], 白杨
4.振动训练对大鼠跟腱生物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J], 古福明
5.间歇性训练和持续性训练对大鼠腓肠肌ATP酶活性的影响 [J], 季丽萍;冯照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

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

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长期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更大,可以改善膜的结构及功能。

结果表明,长期负荷运动可提高红细胞的内能量水平、减少红细胞膜阻力,改善红细胞膜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改变红细胞膜脂质膜与肽耦合体的比例。

关键词:大鼠红细胞膜特性,负荷运动训练,能量水平,膜结构稳定性,脂质膜肽耦合体正文:研究表明,运动类型和负荷量是影响大鼠红细胞膜特性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间歇式运动训练中,一次负荷会影响大鼠红细胞膜的能量水平,而长期负荷运动则会影响大鼠红细胞膜的结构稳定性。

此外,运动会影响红细胞膜脂质膜与肽耦合体的比例。

实验结果发现,长期负荷运动训练会显著提高大鼠红细胞的内能量水平,减少红细胞膜阻力,改善红细胞膜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改变红细胞膜脂质膜与肽耦合体的比例。

实验数据还证明,长期负荷运动可改善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可以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显著,其中长期负荷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有多种方法。

首先,对于慢性疾病患者,改善其慢性病患者的炎症反应,以及血液循环的正常工作,可以通过适当的负荷运动训练来实现。

这样做可以促进红细胞的代谢,改善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促进慢性病患者的康复。

其次,考虑到负荷运动训练可以改善细胞膜的能量水平,减少红细胞膜阻力,改善红细胞膜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改变红细胞膜脂质膜与肽耦合体的比例,因此可以在中老年人、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等人群中进行负荷运动训练,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态。

最后,负荷运动训练可以作为日常锻炼的一种方式,以改善大众的健康水平。

从长远来看,通过增加负荷运动训练的强度和频率,可以促进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有助于维护健康。

此外,也可以考虑将负荷运动训练与其他运动训练相结合,如间歇式运动训练、爆发性运动训练等,以实现更好的运动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墙报交流运动生物力学分会
肘肌疲劳前显著减小。

4 研究结论
1. 20%MVC静态收缩诱发肌肉疲劳对主动肌-主动肌、主动肌-拮抗肌协同收缩时的频率、相位关系和运动皮层与主动肌、拮抗肌的耦合关系产生了相同的改变,从实验数据上印证了拮抗肌活动控制的“共驱动”理论。

2. 运动疲劳引起运动皮层细胞活动数量和主动肌、拮抗肌运动单位募集数量增加,并引起运动皮层与主动肌、拮抗肌之间的协同增加。

在维持关节稳定性的同时维持既定收缩负荷,疲劳后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协同收缩肌肉,特别是控制主动肌与拮抗肌以更加同步的方式活动。

3. 拮抗肌预疲劳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拮抗肌共神经输入(common neural inputs)支配减小,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主动肌与拮抗肌同步活动的程度下降。

这可能跟拮抗肌疲劳后诱发支配主动肌与拮抗肌皮层脊髓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动肌与拮抗肌外周收缩能力及中枢激活能力改变的不同步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为代偿拮抗肌疲劳引起的关节稳定性下降而对主动肌与拮抗肌运动单位募集采取差异性的调节方式有关。

不同负荷跑步运动对生长期大鼠股骨
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冯宁
沈阳体育学院110102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从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两个方面对生长发育期大鼠股骨进行综合研究,采用跑步这种运动形式,分析和探讨不同运动负荷对大鼠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

模拟大负荷和中等负荷跑步运动对青少年股骨的反复周期性生理刺激,是否有利于其生长发育,观察股骨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能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以期为青少年骨骼生长发育状况的评价和预测,运动干预手段或运动训练方案的制订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研究方法
1985
运动生物力学分会墙报交流
1986 将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30只,分为安静对照组(10只),大负荷跑台组(10
只)、中等负荷跑台组(10只)。

大负荷跑台组跑速为22m/min,上坡坡度为5度;中等负荷跑台组跑速为13m/min,上坡坡度为0度。

所有运动组每天运动60min,共训练9周(每周5天)。

从第3天开始分别在动物跑台上进行跑步训练,运动强度逐渐增大,4天后达到设计负荷。

训练结束将大鼠处死后摘出右侧股骨。

使用NORLAND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EXA)测量股骨骨密度(BMD)。

采用新三思集团生产的CMT5504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对股骨进行三点弯曲试验,自动描记出载荷-变形曲线。

电脑自动生成骨结构力学(最大载荷、断裂挠度、断裂能量)和材料力学指标(抗弯强度、弹性模量、截面惯性矩)。

数理统计采用SPSS16.0进行ANOVA各组间的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标准,以P<0.01为极显著性差异标准。

3 研究结果
3.1 中、大负荷跑步对股骨骨密度和长度的影响
在本实验条件下,大鼠经过9周运动后,大鼠的体重,随时间的延长各组大鼠体重逐渐增加,宰杀前各运动组大鼠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尤其以大负荷运动组更为显著(P<0.01);各组股骨长度没有显著性变化,说明对股骨纵轴成长未见明显影响。

大负荷跑台组大鼠股骨骨密度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和中等负荷跑台组(P<0.05);中等负荷跑台组股骨骨密度高于安静对照组,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3.2 中、大负荷跑步对股骨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
各组之间最大载荷有显著性变化,而断裂挠度和断裂能量没有显著性变化。

中等负荷跑台组、安静对照组和大负荷跑台组的最大载荷依次减少,断裂挠度逐渐升高。

与安静对照组相比,中等负荷强度运动组大鼠股骨的最大载荷著增加(P<0.05),大负荷跑台组显著性降低(P<0.05),但是断裂挠度差异都不显著(P>0.05)。

3.3 中、大负荷跑步对股骨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各组之间抗弯强度和截面惯性矩有显著性差异,弹性模量没有显著性差异。

中等负荷跑台组、安静对照组、大负荷跑台组的抗弯强度依次降低,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1. 大负荷跑步运动会使生长发育期股骨骨密度和结构力学性能降低,但对股骨纵轴成长和材料力学性能没有影响;说明大负荷跑步运动对生长发育期骨骼的发育危害较大。

墙报交流运动生物力学分会
2. 中等负荷跑步运动虽然对于股骨骨密度没有显著性提高但是有利于生长发育期股骨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说明适当的跑步运动对生长发育期骨骼的发育非常有利。

20周运动干预对8~10岁肥胖儿童步态的影响
徐冬青,周丽桂
天津体育学院300381
1 研究目的
儿童肥胖发生率的急剧升高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问题。

肥胖儿童长期承受过重的身体负荷,导致机体运动时生物力学控制效率下降,降低了其姿势稳定性和平衡能力,极大地增加了他们参与体力活动时跌倒及受伤的机率,易于造成肥胖人群喜静厌动生活模式。

步行是直接反映人体姿势平衡控制能力的最常见运动形式。

肥胖儿童步态姿势控制能力不佳早已受到广泛的关注。

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肥胖儿童的步态时空参数、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均有较大改变。

儿童少年是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儿童期肥胖造成姿势控制能力的减弱是否可以针对性的改善,目前尚无研究报道。

本研究采取为期20周的规律体育运动干预,观察锻炼前后肥胖儿童步态姿势控制能力的变化,旨在为改善肥胖儿童步态姿势稳定性,提高其身体活动能力提供实践证明和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
根据《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选取8~10岁男性肥胖儿童35人,分为运动干预组(n=15人)和肥胖对照组(n=20人)。

运动组儿童进行为期20周,每周5次,每次1小时的体育锻炼。

运动强度根据预实验结果,确定心率区间为125~165次/分,即60%~80%最大心率;运动形式以慢跑、跳绳、球类以及体育游戏等内容为主。

对照组保持以往的生活习惯不变。

实验前后均进行一般身体形态测量,并利用三维测力台和摄像解析分析受试者在自然行走状态下的步态时空参数、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

所得数据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 实验结果
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