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

目录

目录 ............................................................................................. F 摘要 .. (1)

1 概述 (4)

1.1 任务来源 (4)

1.2 调查依据 (6)

1.3 调查目的 (9)

1.4 主要工作内容及重点 (9)

1.5 调查范围及时段 (12)

1.6 技术路线 (12)

1.7 场地利用规划 (19)

1.8 评估依据 (19)

2 场地概况 (25)

2.1 区域环境概况 (25)

2.2 场地历史和现状 (31)

2.3 相邻场地的历史与现状 (34)

2.4 场地周边敏感目标 (34)

3 资料分析 (36)

3.1 场地相关资料来源及收集方式 (36)

3.2 各类场地资料分析 (36)

4 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 (42)

4.1 现场踏勘 (42)

4.2 人员访谈 (43)

5 场地环境状况判断 (45)

5.1 场地总体环境描述 (45)

5.2 场地污染识别 (45)

5.3 场地固体废物识别 (46)

6场地采样调查 (47)

6.1 采样目的 (47)

6.2 采样方案及分析检测方法 (47)

6.3 样品的采集 (49)

6.4 样品保存与流转 (53)

6.5 检测结果及评价 (59)

6.6不确定性分析 (81)

7 结论和建议 (82)

7.1结论 (82)

7.2建议 (83)

8 附录 (85)

附件 (85)

附图 (86)

摘要

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以下简称为:“重庆市双桥经开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或“双桥垃圾填埋场”)位于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滩子街道太平村石猪湾,其中心位置为:东经105°46′42.67″,北纬29°28′41.53″,占地面积72279平方米(约108.4亩)。双桥垃圾填埋场东侧为太平河毛家断桥段;南侧为双长路;西侧为西湖大道;北侧为重庆市双桥中学(附图1)。根据《重庆市大足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年编制)》,双桥垃圾填埋场地块近期未作具体规划,但其紧邻的北侧地块则规划为教育科研用地和居住用地(附图2)。为此,本次场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按照保守原则,将按居住用地性质进行风险评估。

双桥垃圾填埋场是一座利用自然沟渠,通过修建拦截堤坝,铺设土工膜防渗形成的小型简易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双桥垃圾填埋场于2006年6月开工建设,2007年10月完工,其库底面积8900平方米,库容面积31260平方米,总容积85万立方米,日处理垃圾的能力85吨。双桥垃圾填埋场建设有围墙、防洪沟、垃圾渗滤液收集与调节池、排污管道等。其中,防洪沟1200米,顺山势降坡,直接进入太平河毛家断桥段;渗滤液收集与调节池容量4600立方米,设计通过1500米的场外排污管道将渗滤液输送至双桥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双桥垃圾填埋场主要功能为:填埋原双桥区城市生活垃圾,不填埋任何工业垃圾或工业固体废物。但是,随着双桥区城镇规模快速扩张,双桥垃圾填埋场已经位于城镇边缘,严重影响到双桥经开区的城镇发展,为此,原重庆市双桥区于2010年关闭了该垃圾填埋场。为落实《重庆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实施方案》(重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2017)和《重庆市大足区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明确的“废除原双桥垃圾填埋场”的要求,2017年8月,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管理局委托重庆大学实施重庆市双桥经开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

现场踏勘表明:①双桥垃圾填埋场大部分区域被杂草和树木所覆盖,难以分辨出双桥垃圾填埋场的原貌;②填埋场区域内有比较典型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异味;③双桥垃圾填埋场的综合管理用房、车库及机修用房早已拆除,局部已经成为重庆市鸿铭混凝土有限公司(搅拌站)生产区的一部分;④垃圾填埋区的大部分地表为碎石覆盖,碎石层下为土工膜,土工膜破损严重;⑤在垃圾填埋区的边坡,防渗层(土工膜)仅仅剩余一些残片,老化破损非常严重;⑥垃圾填埋区域未发现明显的水体;⑦填埋区的垃圾主要堆

存于三个区域,大量生活垃圾堆存于南部区域,零星垃圾堆存于东南区域;建筑垃圾堆存于北部区域;⑧渗滤液收集与调节池内有大量积水,水体无明显异味;⑨在渗滤液收集与调节池的南侧有一个地下水监测井,地下水监测井保存完好。

根据双桥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使用资料,场地相关资料的剖析与实地踏勘情况,在综合考虑生活垃圾填埋场潜在污染因子类型、可能的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基础上,项目组对双桥垃圾填埋场采用了分区布点方案,共布设17个土壤样品采集点、1个底泥样品采集点、1个地下水样采集点、2个地表积水采集点,采集到土壤样品37个、底泥样品1个、地下水样品1个、地表积水样品2个。土壤样品监测:pH、总石油烃、VOCs、SVOCs、六价铬、锑、砷、铍、镉、总铬、铜、铅、镍、硒、银、铊、锌、汞等因子;底泥样品监测:pH、锑、砷、铍、镉、总铬、铜、铅、镍、硒、银、铊、锌、汞等因子;地下水样品监测: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pH、硫酸盐、氯化物、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铅、氟、镉、砷、汞、六价铬、铜、锌、铁、锰、粪大肠菌群;地表积水样品监测: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硫化物、粪大肠菌群。

对37个土壤样品检测结果统计表明:pH值范围为5.1至8.5;铜含量为8.3 mg/kg~135 mg/kg;总铬含量为14 mg/kg~14200 mg/kg;镍含量为13 mg/kg~73 mg/kg;锌含量为29.5 mg/kg~110 mg/kg;锑含量为<1 mg/kg~78 mg/kg;铅含量为7 mg/kg~55 mg/kg;镉含量为0.3 mg/kg~0.9 mg/kg;铍含量为0.5 mg/kg~1.0 mg/kg;砷含量为2 mg/kg~9 mg/kg;汞含量为0.029 mg/kg~2.46 mg/kg;六价铬含量为 mg/kg;总石油烃含量为

mg/kg~466.6 mg/kg。其余未统计的因子,其监测结果小于等于检出限值或检出的数据太少,不适合进行统计分析。

以《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DB 50/ T 723-2016)为定性评价依据,对双桥垃圾填埋场土壤和底泥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部分土壤样品的重金属汞、锑、总铬和六价铬的含量超过《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DB 50/ T 723-2016)中居住用地筛选值,其中锑、总铬和六价铬的含量甚至超过《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DB 50/ T 723-2016)中商服/工业用地筛选值;送检底泥样品中重金属锑、砷、总铬、铜、镍的含量超过《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DB 50/ T 723-2016)中居住用地筛选值,其中锑、砷、总铬的含量甚至超过《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DB 50/ T 723-2016)中商服/工业用地筛选值。该结果表明,双桥垃圾填埋场土壤受到了汞、锑、总铬和六价铬的污染,渗滤液收集池底泥受到了锑、砷、总铬、铜、镍的污染。

以《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的Ⅲ类标准,对双桥垃圾填埋场浅层地下滞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场地浅层地下滞水受到了氨氮、硫酸盐、氟化物、粪大肠菌群、锰的污染。

以《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02)中二级排放标准(1998年1月1日后建设的单位对应的排放标准)为评价依据,对渗滤液收集池等地表积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场地内渗滤液收集池中水体受到了氟化物的污染。

根据计算,双桥生活垃圾填埋场已填埋的“生活垃圾”约11400 m3,渗滤液收集池内受污染的地表积水约4600 m3,渗滤液收集池内受污染的底泥约200 m3。

双桥垃圾填埋场内已经填埋的“垃圾”性质(生活垃圾、受污染的生活垃圾、工业污染物)、数量及其空间分布;污染土壤污染程度、数量及其分布;填埋场基层、导滤层、隔离层、导渗层的污染状况、数量及其空间分布;浅层地下滞水的数量及其分布等尚需进一步探查和甄别。

1 概述

1.1 任务来源

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历史上的粗放型生产,部分工业企业生产中存在的“跑、冒、滴、漏”以及工业“三废”排放等,导致其场地土壤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受污染的土壤可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危害人类健康。

2004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 47号) 明确指出,工业企业改变原土地使用性质时,必须对原址土地进行监测分析与评估,并依据监测评价报告确定土壤功能修复实施方案。监测分析与评估内容包括:遗留在原址和地下的污染物种类、范围和土壤污染程度;原厂区地下管线、储罐埋藏情况和土壤、地下水污染现状等的评估。对于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外迁工业区域,要尽快制定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勘探、监测方案,对施工范围内的污染源进行调查,确定清理工作计划和土壤功能恢复实施方案,尽快消除土壤环境污染,为政府有关部门对场地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 39号)明确了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进行土壤风险评估和修复的要求。2012年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颁布了《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2012] 140号),明确提出为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开展被污染场地排查、合理规范土地用途、严控土地流转、治理修复、严格环境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管理、防范场地污染等9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关停并转、破产或搬迁企业原址场地采取出让方式重新供地的,应当在土地出让前完成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采取划拨方式重新供地的,应当在项目批准或核准前完成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经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属于被污染场地的,应当明确治理修复责任主体并编制治理修复方案。未进行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的,未明确治理修复责任主体的,禁止进行土地流转。2014年5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发[2014] 66号)明确指出,随着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等工作的部署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搬迁工作已经开始。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主动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积极参与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等各项工作,配合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组织指导工业企业防范关停搬迁过程中

产生二次污染和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确保工业企业原址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前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2016年5月31日,国务院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土十条”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明确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并提出了231项具体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好《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认真做好搬迁、关停破产工业企业原址场地环境风险评估工作,重庆市环境保护局(渝环[2004] 78号文)转发了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2004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主城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终点企业搬迁工作的意见》(渝府发[2004] 59号),要求针对重庆市内的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搬迁、拆除,并先后出台了重庆市环境污染企业搬迁工作的通知文件。2006年8月,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停破产搬迁企业遗留工业废弃物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渝环发[2006] 59号文)中明确要求加强遗留工业固体废弃物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开展原址土壤环境质量的风险评估与被污染土壤的修复。2007年重庆市政府发布了《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在转产或搬迁前,应当清除遗留的有毒、有害原料或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并对被污染的土地进行治理。2008年,重庆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市工业企业原址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008] 208号),提出了应严格执行污染场地的风险管理的要求,规定企业在终止生产后应委托相关职能单位对场地进行调查,对改变用途后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进行风险评价,提出污染场地修复和处置的最佳方案,为政府有关部门对场地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签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加强土地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深化城区土地及工业企业原址场地污染防治,实施搬迁企业原址场地环境风险评估,积极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2016年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16〕50号),要求到202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重庆市双桥经开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滩子街道太平村石猪湾,其中心位置为:东经105°46′42.67″,北纬29°28′41.53″,占地面积72279平方米(约108.4亩)。随着双桥区城镇规模快速扩张,双桥垃圾填埋场已经位于城镇边缘。

目前,双桥垃圾填埋场西北为双路街道(原双路镇),该垃圾填埋场距花港新城小区仅约460米;垃圾填埋场南侧为双长路,西侧为西湖大道,北侧约600米为重庆市双桥中学。因此,双桥垃圾填埋场已经严重影响到双桥经开区的城镇发展。另一方面,双桥垃圾填埋场的东侧约200米为太平河毛家断桥段,太平河是小安溪的上游主要支流,小安溪属于涪江水系。因此,该垃圾填埋场对涪江水系存在潜在污染与危害。

2010年,原双桥区于关闭了双桥垃圾填埋场。关闭后的双桥垃圾填埋场存在诸多隐患,如地面沉降、大气污染、火灾隐患、地下水与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这些环境隐患均可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危害人类健康。

2016年11月24日至12月24日,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对重庆市开展了环境保护督察,并于2017年4月12日向重庆市反馈了督察意见。根据环保部《关于反馈环境保护督察意见的通知》(环明传〔2017〕2号)、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的函》(国环督察函〔2017〕12号)以及督察意见反馈会议有关要求,为确保反馈意见全面整改到位,推动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重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重庆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实施方案》,重庆市双桥经开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是“重庆市有潜在的工业企业污染场地387块”之一。

为落实《重庆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实施方案》(重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2017)和《重庆市大足区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明确的“废除原双桥垃圾填埋场”的要求,2017年8月,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管理局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重庆大学对双桥垃圾填埋场进行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识别双桥垃圾填埋场可能存在的污染,并进行采样监测以评估双桥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为重庆市双桥经开区城市垃圾填埋场封场项目奠定基础。

1.2 调查依据

1.2.1 法律、法规和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5年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7)《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版);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 9号);

(10)《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

知》(环发[2014] 66号);

(11)《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环办〔2004〕47

号);

(12)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 31号)

(13)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14)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 35号);

(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

[2013] 7号);

(16)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

通知》的通知(国办发[2013] 46号);

(17)《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2012] 140号);

(18)《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1] 199号);

(19)《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渝委发

〔2014〕19号);

(20)《重庆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07年3月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审

议通过);

(21)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渝委发

[2006] 24号);

(22)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关停破产搬迁企业遗留工业固体废物环境保护管理

工作的通知》(渝环发[2006] 59号);

(2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工业企业原址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作的通

知》(渝办发[2008] 208号);

(24)《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

府)(渝委发[2012] 4号);

(25)《关于加快实施主城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企业搬迁工作的意见》(渝府发

[2004] 59号);

(26)重庆市环境保护局《转发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

治工作的通知》(渝环发[2004] 78号);

(27)《重庆市环保“五大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7年)》;

(28)《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部令〔2016〕42号);

(29)《重庆环境保护条例》(2017年);

(30)《重庆市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渝府发〔2016〕50号);

(31)《重庆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实施方案》(重庆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2017)。

1.2.2 标准和规范

(1)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HJ 25.1-2014);

(2)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

(3)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

(4)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导则》(HJ 25.4-2014);

(5)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7)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02);

(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

(9)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

(10) 《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重庆市地方标准DB 50/ T723-2016);

(11)《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重庆市地方标准DB 50/ T725-2016);

(12) 《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T 350-2007);

(13)《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2014.12)。

1.2.3 其他资料

(1)重庆市大足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年编制)——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图(双桥-龙水

组团);

(2)双桥区垃圾填埋场工程监理工作总结(2007年10月,重庆精诚工程建设监理有

限公司);

(3)双桥区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施工技术总结(2007年9月,北京城建三公司)

(4)双桥垃圾厂竣工平面总图(2007年12月);

(5)《黄桷家园廉租房四、五期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重庆市双桥区人民政府征地办

公室土地整治储备中心,2011.10)。

1.3 调查目的

根据《重庆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实施方案》(重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2017)和《重庆市大足区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中“废除原双桥垃圾填埋场”的要求,2017年8月,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管理局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重庆大学对双桥垃圾填埋场进行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为重庆双桥经开区城市垃圾填埋场封场项目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内容,本次双桥垃圾填埋场项目的目的确定为:通过对双桥垃圾填埋场相关的资料收集、档案查阅、人员访谈、现场踏勘等手段,了解双桥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历史,初步判断双桥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并进行布点采样监测,以确定双桥垃圾填埋场内填埋垃圾的分布及其数量;明确双桥垃圾填埋场内土壤是否受到污染,为重庆双桥经开区城市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奠定基础。

1.4 主要工作内容及重点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HJ 25.1-2014)、《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重庆市地方标准DB 50/ T725-2016)相关要求,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分为二个阶段,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是否需要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主要取决于场地污染状况以及相关方的要求。场地环境调查的工作内容与程序如图1-1所示。具体内容简述如下:

①第一阶段为场地环境初步调查

通过资料收集及分析、人员访谈和现场踏勘,分析场地生产历史和现状,判断场地是否存在潜在污染。当确定不存在潜在污染时,则结束场地环境调查;否则应针对疑似污染区域开展场地初步采样调查,确认场地是否存在污染及主要污染物类型。当土壤中污染物含量均未超过重庆市《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相应限值,且地下水样品监测结果满足相应水质要求,则结束场地环境调查;否则认为可能存在环境风险,需开展场地环境详细调查与风险评估。

②第二阶段为场地环境详细调查与风险评估

在场地环境初步调查基础上,进一步采集样品和分析,确定场地污染程度和分布。

③重点工作

本次场地调查的重点工作内容为:首先,对双桥垃圾填埋场的功能布局、使用历史进行调查和走访。其次,研究双桥垃圾填埋场的地质、水文状态与基本建设资料,初步识别该垃圾填埋场污染环境的潜在区域与介质。其三,对双桥垃圾填埋场现状进行详细踏勘的基础上,制订采样布点方案,对采样、送检结果进行剖析和评价。最终,确定场地内已填埋垃圾的分布及其数量,明确场地内土壤、水体是否受到污染,为重庆市经开双桥区城市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奠定基础。

图1-1 场地环境调查的工作内容与程序

1.5 调查范围及时段

1.5.1 调查范围

双桥垃圾填埋场位于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滩子街道太平村石猪湾,其中心位置为:东经105°46′42.67″,北纬29°28′41.53″,占地面积72279平方米(约108.4亩)(附图3)。其中,双桥垃圾填埋场库底面积8900平方米,库容面积31260平方米;渗滤液收集与调节池区域面积约1600立方米,其余区域为附属设施(道路、地磅房、综合用房、办公及机具库房、围墙、防洪沟等)与绿化用地。因此,本次双桥垃圾填埋场调查的范围为双桥垃圾填埋场红线范围的区域(72279平方米),具体范围参见附图3。

1.5.2 调查时段

双桥垃圾填埋场于2006年6月开工建设,2007年10月完工,2008年开始运行,2010年关闭。双桥垃圾填埋场建设之前,原址为丘陵、荒坡、自然沟渠。因此,本次双桥垃圾填埋场环境调查与评估的时段确定为:2006年至本次场地风险评估采样结束(2017年9月)。

1.6 技术路线

1.6.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路线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重庆市地方标准DB 50/ T725-2016)的相关规定,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包括:场地资料收集及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场地污染初步判断及下一步工作、制订场地初步采样调查方案、样品采集与分析检测、监测结果分析与初步评估、场地环境调查报告编制。

一、资料收集及分析

A)资料收集

收集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①基本信息资料

a) 场地名称、地理位置、场地面积、生产历史、平面布置,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卫星遥感图像或航空图像等;

b) 场地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资料,包括环境条件、经济结构与社会组成等。

c) 场地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状况等。

d) 场地所在区域的气候气象资料,包括主导风向、风玫瑰图、气温、降水等。

②生产历史及生产过程资料:

a) 生产设备投入、厂房分布及功能、主要产品及生产量、原辅材料使用情况、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质使用情况、生产工艺流程、“三废”排放状况及去向、环保设施分布及使用等;

b)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环境监测报告、排污许可及排放记录、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记录、环境污染事故记录、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建设及拆除记录、企业环境管理文件、职工健康评估报告、公众通知等。

③土地利用历史及用地规划资料

a) 场地历史上土地利用状况和规划资料;

b) 场地利用变迁过程中的场地内建筑物、设施、工艺流程、污染物产生及排放等的变化情况;

c) 场地及周边区域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及各类批复文件等。

④所在区域的环境资料

a) 环境质量公告、企业在政府部门相关环境备案和批复;

b) 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和水源保护区规划等。

⑤各类储存设施及管网分布资料:

a) 包括地下和地上储存库/储存罐资料;

b) 给排水、供电、供气、物料输送、通风等管网资料。

⑥其它相关资料,环保投诉、新闻报道等。

B)资料分析

通过查阅和分析上述场地资料内容,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识别场地被污染的可能性及疑似污染区域。

二、现场踏勘

A)场地状况及设施

①功能区布局,车间类型和数量,生产车间及各类厂房、设施的实际状况,拆除、挖掘、修建等人为扰动痕迹。

②建构筑物的墙壁、地面完整度和硬化状况,自然破损、明显的污渍和腐蚀痕迹,跑、冒、滴、漏的情况,是否存在异味。

③车间隔热保温和屋顶防水材料使用状况,所使用材料的类型、数量,石棉使用数量和位置。

④外来堆土、固体废物、污水等。

⑤危险废物及其分布区域。

⑥含多氯联苯的电容器、变压器等电力设备使用状况。

⑦场地内地形地貌变化状况。

B)储存及转运设施

①原辅材料、产品、辅助工具等的储存仓库、储存池或存放点状况,防渗、围堰和事故收集池等设施情况。

②各类生产用水(液)的临时存放池、储存罐的分布,储存物质的数量、成分等。

③石油制品、农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地下与地上储罐、开口桶、地下

管道等储存和转运设施,所有设施类型、数量、大小和存放物质的名称、数量等。

④其它未知物质的存放容器、储存池、储存罐等,调查其分布位置、数量、类型等。

⑤废弃容器和转运设施的处置和回收情况,废弃容器堆放、清洗点以及处置方式等。C)排污及环保治理设施

①废水产生状况和废水处理设施建设状况:废水的产生位置、产生量、污染因子、处置及排放去向等,管道及治理设施的破损、泄漏和毁坏痕迹。

②废气产生状况和废气治理设施建设状况:废气的产生位置、产生量、污染因子、治理及排放等,管道及治理设施的破损、毁坏痕迹。

③固体废物产生、贮存、处置状况:固体废物的产生位置、产生量、种类、有害成分、贮存方式、贮存位置和贮存量、处理处置等。

D)周边环境状况及其它

①场地及周边区域地表水体状况:地表水体的分布、流量、流向、水质要求等。

②场地周边区域是否存在异常气味,判断异常气味可能的来源。

③相邻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状况,分析与评估场地的关联性。

④场地周边活动人群分布状况,调查居民小区、学校、社区服务站、医院、商业区等的规模、位置、人群结构组成等。

三、人员访谈

A)人员访谈对象及访谈内容

人员访谈对象及访谈内容见表1-1。

B)人员访谈形式

包括座谈会、调查问卷、电话采访、信函往来等。

四、场地污染状况判断

①基于场地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所掌握的情况,填写场地调查记录,判断场地存在潜在污染的可能性,识别导致场地污染的来源和主要污染物类型,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②当确定场地不存在潜在污染时,场地环境调查工作结束,编制场地环境调查报告,编写大纲。

③当场地存在潜在污染时,应开展场地初步采样调查工作。

1.6.2场地初步采样调查

第二阶段的场地环境风险评估通常可以分为初步评估和详细评估两步进行,均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现场调查采样、数据评估和结果分析等步骤。

一、土壤布点要求

①采用专业判断布点法,根据场地的占地面积、厂区生产布局、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特征布设采样点。重点关注场地中的生产区、原辅材料和产品储存及转运区、排污及环保治理区、固体废物堆放区等重点污染区或污染物迁移方向的下游区域。

②若拆除、挖掘等活动导致场地污染分布不明确,应采用系统布点法布设采样点。

二、地下水布点要求

①基于场地资料收集和踏勘结果判断场地地下水可能受到污染时,应布设地下水采样点。

②根据场地生产布局、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原则上在地下水流向的上、中、下游布设不少于3 个地下水监测点。

三、地表水/底泥布点要求

①基于场地资料收集和踏勘结果判断场地内及周边地表水可能受到污染时,原则上应在水流方向上、中、下游布设不少于3 个地表水采样点。

②若场地中存在废水池、积水坑、储水池等,应对其积水及底泥进行布点采样。四、现场定位

现场需对采样点进行定位测量,提供采样点的坐标和高程。

五、采样点位调整

因现场条件限制,导致采样点无法按原计划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六、样品采集

A)土壤样品采集

①土壤样品采集深度依据场地地层中土壤岩性变化、污染物性质等因素进行确定。

②样品采集时,应保证同一岩性土壤层至少采集1 个样品;当同一岩性土壤层厚度超过2 m时,应增加采样数量。表层土壤采样位置应除去地表非土壤层厚度,在0~1 m 范围内根据污染物类型及其迁移特性确定。

③样品采集过程的技术要求如下:

采样前应准备好记录表格、钻探设备、测量设备、采样工具和样品保存容器,并满足样品采集质量控制要求,采样记录表见附录C;

表层土壤样品可用手持式柱状采样器、铁锹等工具采集,选择芯土作为土壤样品,同时去掉砾石和树枝等杂物;

深层土壤样品应选择直压式的钻探设备。对于重金属污染场地可适当选择其它钻探或挖掘设备,但必须保证所采集土壤样品未受到钻探或挖掘过程影响;

采集含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土壤样品时,应采用直压式采样器,将样品直接推入顶空瓶,并立即封盖保存,样品保存方法见附录C;

现场采样过程中可使用光离子化检测仪(PID)、X 射线荧光分析仪(XRF)等现场快速检测仪器辅助开展样品采集工作;

现场采样应全过程拍摄影像记录。

B)地下水样品采集

①地下水样品采集过程包括建井、洗井和样品采集三个步骤。

②建井过程包括钻探与护壁、井管安装、填砾及封闭等。地下水监测井可与土壤钻探采样过程合并实施,也可单独建设。具体的技术要求如下:

建井过程不应引入新的污染,不应改变地下水化学组成和水质质量,禁止不下井管直接以土孔作为地下水监测井使用;

建井过程中应钻探至含水层底部以下0.5 m 或弱风化层,但应避免穿透隔水层;

监测井管自上而下包括井壁管、过滤管、沉淀管3 部分,不同部位之间用螺纹式连接方式进行连接。监测井管需采用专门材料,确保对目标污染物不产生干扰。过滤管外围包裹砂布防止土壤颗粒进入井管内。监测井底部沉淀管应加底盖,防止底层土壤进入井管,影响洗井和采样过程;

井壁管长度为地面以上0.3 m 至含水层顶部,筛管长度为自含水层顶部至底部或底盖,底盖一般应深入隔水层内;

下管过程应缓慢稳定进行,防止下管过快破坏钻孔稳定性;

井管下降至底部时,在井管与套管之间填入白色石英砂,石英砂层厚度至少应达到过滤管层以上0.5m,填砂时可使用导砂管将石英砂填入监测井下部,填砂完毕后将套管缓慢拉出;

过滤管区以上通过填入球状膨润土等形成良好的隔水层或防护层进行护壁防水,防护层厚度为石英砂层以上至地面;

围绕井管搭建高出地面0.3m~0.5m 高的井台,顶部采用螺纹式盖子密封;

建井结束后应作好标识,注明编号、管理人员联系方式等,同时测量并记录监测井坐标、高程等。

③洗井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建井后的洗井,消除井内因钻探和建井过程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二是采样前的洗井,消除井内土壤颗粒物对样品水质的影响,具体的技术要求如下:

洗井过程可选择贝勒管、蠕动泵等工具,做到一井一管,防止交叉污染;

建井后的洗井应在监测井建设完成后进行,基本达到水清砂净为止;

采样前的洗井在建井后的洗井完成24 h 后进行,采样前至少应洗井2 次,每次间隔24h,每次洗井抽出的水量应达到井水贮水量的3~5 倍;

待监测井内水体干净或地下水水质分析仪器检测结果显示水质指标达到稳定后即可

开始地下水样品采集,水质指标包括pH、浊度、电导率等。

④地下水样品采集应在洗井完成后2 h 内完成,并做到一井一管,防止交叉污染。具体的技术要求如下:

采样过程可选择贝勒管、蠕动泵等工具进行,应选择含水层中部作为采样点,每个监测井内采集1 个地下水样品,并做好采样记录,采样记录表格见附录C;

按照不同检测指标的要求,将采集到的地下水样品分别装满对应的样品瓶,具体的样品保存方法见附录D;

地下水中存在非水相液体(NALP)时,应根据NALP 相的性质,在含水层的顶部或底部采集样品;重质NALP(DNALP)样品在地下水含水层底部采集,轻质NALP(LNALP)样品在地下水含水层顶部采集。

C)地表水/底泥样品采集

①地表水样品的采集、流转、质量控制参照HJ/T 91-2002 执行,样品保存方法见附录D,采样记录表格见附录C。

②当底泥厚度超过1 m 时,应分别采集表层和深层底泥样品,并做好采样记录,采样记录表格见附录C。

七、分析指标及分析方法

①场地初步调查阶段分析指标选择应根据场地生产工艺及现场踏勘识别结果,结合场地污染判断所确定的潜在污染物清单,同时考虑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行确定。

②样品分析方法应采用重庆市《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推荐的分析方法。重庆市《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未涉及的污染物,应首先选择国家标准和规范规定的分析方法;缺少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可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分析方法。

八、场地环境初步调查结果评估及下一步工作

①若场地环境初步调查阶段的土壤样品监测结果未超过重庆市《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相应限值,且地表水、地下水样品监测结果满足相应水质要求,则表明场地环境风险可接受,场地环境调查工作结束,编制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编写大纲见附录B。

②若场地环境初步调查阶段送检土壤样品污染因子含量超过《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DB 50/ T 723-2016)相应限值,或送检地表水、地下水质量不满足相应水质要求,应将超标污染物列为关注污染物,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

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

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

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 项目背景 ............................... 编制目的 ............................... 编制原则 ............................... 编制依据 ............................... 法律法规 ............................. 技术导则、标准及规范 ........................ 其他相关文件 ........................... 评价范围 ............................... 工作任务 ............................... 评价标准 ............................... 评价技术路线 ............................. 第二章场地概况及未来规划 ........................ 场地地理位置 .............................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 地形地貌 ............................. 水文地质分布概况 ......................... 气象气候 ............................. 水文地质勘探 ............................. 场区地层分布特征 ......................... 地下水分布特征 ........................... 场地土地利用状况及未来用地规划 .................... 场地土地利用历史回顾及现状 ...................... 场地未来用地规划 ......................... 第三章场地污染调查与识别 ........................ 场地基本现状 .............................. 场地功能区划及其现状 .......................... 联合厂房(机械加工) ........................ 联合库房 ............................. 配电、辅助区域 ........................... 模锻、下料车间 ........................... 污水处理车间 ........................... 渣场 ................................ 场地相关有毒有害化学品毒性分析 ..................... 石油类物质 ..............................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修订稿从P38-40: 6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征求意见稿)》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使用、存储的化学品与事故环境风险物质临界量的比值(Q),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环境保护目标)敏感性(E),按照分级矩阵法将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重大、较大和一般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分级程序见图6-1。 图6-1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流程示意图 6.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评估 对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发【2014】34),项目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主要有:氧化镉,硫酸镉,盐酸。根据企业化学品

种类与数量(折纯),与临界量分别进行比对,计算比值(Q ): (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化学物质时,该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的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即为Q 。 (2) 当企业存在多种事故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事故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 1 (22) 11≥+++= n n Q q Q q Q q Q (1) 式中:q 1, q 2, ..., q n ——每种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储存量或使用量,且数量超过对应临界量的5%,t ; Q 1, Q 2, ..., Q n ——各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相对应的临界量,t 。 计算得到事故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后,将Q 值划分为3个级别,分别为:(1) 1≤ Q <10;(2) 10≤ Q <100;(3) Q≥100。 本项目Q 值见表6-2 表6-2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值比值 因此,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值比值(Q )为18。 6.2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M )评估 6.2.1评估指标及赋值 评估指标及赋值见表6-3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 风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由于三区划分不是太明显,实验室进出人员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2 防控措施: 2.1本科室工作人员 2.1.1 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在缓冲间内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冒、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行实验室工作。 2.1.2 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实验室,必须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在此洗手方能离开实验室。 2.2 其他医务人员 2.2.1 运送样本护工将样本送至各班组的样本接收处,核对验收后方可离开,不得在实验室中随意行走。 2.2.2 医护人员到实验室查询结果、业务咨询等,本科工作人员引导至相应的位置,结束后建议手部清洁后离开实验室。 2.3 病人或病人家属尽量让其在实验室外等候,不得已时由本科职工引导致指定位置,结束后建议手部清洁后离开。 2.4 特殊人群孕妇、儿童及免疫缺陷等人群不得进入实验室。 除实验室工作人员外的任何人员需进入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告知实验室内具有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请遵守实验室的规定和工作人员的指导。 三、实验室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评估: 1 风险评估:安全保卫风险,实验室“五防”(防火、防爆、防盗、防事故、防泄漏)风险,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安全风险,高致病性微生物泄漏

焦化厂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流程说课讲解

焦化厂场地环境调查工作流程 1. 技术路线 通过对焦化厂特定的行业进行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污染识别,现场布点、采样分析,确定焦化场地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污染程度及范围,是否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等,工作顺序为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 1.1 场地环境调查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与《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场地环境调查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二阶段为定性评估阶段,第三阶段为定量评估阶段。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是以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为主的污染识别阶段,原则上不进行现场采样分析。若第一阶段调查确认场地内及周围区域当前和历史上均无可能的污染源,则认为场地的环境状况可以接受,调查活动可以结束。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是否污染确认阶段是以采样分析为主的污染证实阶段,若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表明场地内或周围区域存在可能的污染源,或者由于资料缺失等原因造成无法排除场地内外存在污染源时,作为潜在污染场地进行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确定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该阶段通常可以分为初步采样分析和详细采样分析,每一步均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现场采样、数据评估和结果分析等步骤。根据初步采样分析结果,如污染物浓度均未超过国家和地方等相关标准及背景点浓度,并且经过不确定分析确认不需要进一步调查后,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工作可以结束;否则认为可能存在环境风险,需要进行详细调查,在初步采样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样和分析,确认场地污染程度和范围。 若场地需要进行风险评估或土壤修复时,则需要进行第三阶段场地环境调查。本阶段以补充采样和测试为主,获得满足风险评估所需要的参数,提出详细的污染程度评估及污染范围界定,并提出治理目标与推荐治理方案。本阶段

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报告框架

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报告框架 报告一般由评估方案(包括评估目的、评估范围、评估内容、评估步骤与方法、质量控制等)、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估、风险表征和评估结论组成。 1 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部分的报告内容要求如下: a)应概述目标环境因素的毒性效应、靶器官、效应终点及关键文献证据; b)应阐明目标环境因素的作用模式或机制; c)应描述目标环境因素危害性判断的证据权重; d)应描述危害识别存在的不确定性,包括数据质量和不同证据链的一致性等。 2 危害表征 危害表征部分的报告内容要求如下: a)应描述数据来源; b)应描述效应终点及其确定依据; c)应描述目标环境因素与效应终点间的剂量-反应(效应)函数以及剂量-反应(效应)建模方法 的摘要和解释; d)应描述毒性参数及其推导过程中的默认假设、参数及其确定依据; e)应描述敏感人群识别以及敏感性差异; f)应描述危害表征存在的局限和不确定性等。 定性危害表征的报告编制可适当简化。 .3 暴露评估 暴露评估部分的报告内容要求如下: a)应描述数据来源; b)应详细描述暴露情景; c)应描述暴露评估的方法和假设;

d)应采用点估计或概率估计方法定量描述人群的评估暴露水平或分布; e)应说明暴露评估存在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定性暴露评估的报告编制可适当简化。 4 风险表征 风险表征部分的报告内容要求如下: a)应描述危害识别、危害表征和暴露评估的主要结论,并描述关键的支持性证据; b)应描述风险估计的结果; c)应描述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估及风险估计存在的不确定性,重点阐述关键的数据缺失 和假设条件; d)应描述资料和分析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同行评审提出的问题; e)应比较分析国内外其他机构针对同一问题开展的风险评估结果; f)风险表征应透明、清晰、一致和合理。在科学严谨地阐述风险估计结果及其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应以通俗易懂、实用的方式向风险管理者和利益相关方提交风险评估结果,以便审查和交流。

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文章一):风险评估报告范本附:风险评估报告范本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报告(xx钢铁五金有限公司) (一)、基本情况1 2 (二)、企业基本情况 3 4 (文章二):风险分析评估报告范文项目风险评估报告本文档的范围和目的本文主要针对软件开发涉及到的风险,包括在软件开发周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软件实施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引起的风险等进行评估。在文中对所提到的风险都一一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回避措施。 由于风险是在项目开始之后才开始对项目的开发起负面的影响,所以风险分析的不足,或是风险回避措施不得力,都很有可能造成软件开发的失败。风险分析是在事前的一种估计,凭借一定的技术手段和丰富的经验,基本能够对项目的风险做出比较准确的估计,经过慎重的考虑提出可行的风险回避措施,是避免损失的重要环节。主要风险综述任何软件的开发,其主要风险均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软件管理,二是软件体系结构。软件产品的开发是工程技术与个人创作的有机结合。软件开发是人的集体智慧按照工程化的思想进行发挥的过程。软件管理是保证软件开发工程化的手段。软件体系结构的合理程度是取决于集体智慧发挥的程度和经验的运用。软件管理将影响到软件的下列因素:软件是否能够按工期的要求完成:软件的工期常常是制约软件质量的主要因素。很多情况下,软件开发

商在工期的压力下,放弃文档的书写,组织,结果在工程的晚期,大量需要文档进行协调的工作时,致使软件进度越来越慢。软件的开发不同于其他的工程,在不同的工程阶段,需要的人员不同,需要配合的方面也不同,所有这些都需要行之有效的软件管理的保证。 软件需求的调研是否深入透彻:软件的需求是确保软件正确反映用户的对软件使用的重要的文档,探讨软件需求是软件开发的起始点,但软件的需求却会贯穿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软件管理需要对软件需求的变化进行控制和管理,一方面保证软件需求的变化不至于造成软件工程的一改再改而无法按期完成;同时又要保证开发的软件能够为用户所接受。软件管理需要控制软件的每个阶段进行的成度,不能过细造成时间的浪费,也不能过粗,造成软件缺陷。软件的实现技术手段是否能够同时满足性能要求:软件的构造需要对软件构造过程中的使用的各种技术进行评估。软件构造技术通常是这样:最成熟的技术,往往不能体现最好的软件性能;先进的技术,往往人员对其熟悉程度不够,对其中隐含的缺陷不够明了。软件管理在制定软件开发计划和定义里程碑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并做出合理的权衡决策。 软件质量体系是否能够被有效地保证:任何软件管理忽略软件质量监督环节都将对软件的生产构成巨大的风险。而制定卓有成效的软件质量监督体系,是任何软件开发组织必不可少的。软件质量保证体系是软件开发成为可控制过程的基础,也是开发商和用户进行交流的基础和依据。软件体系结构影响到软件的如下质量因素:软件的可伸缩性:是指软件在不进行修改的情况下适应不同的工

污染场地风险调查与风险评估

污染场地风险调查与风险评估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卿工--189-3394-6343 一、场地环境评价的内容、程序 场地环境评价包含三个不同但又逐级递进的阶段。场地环境评价是否需要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主要取决于场地污染状况和以及相关方的要求。场地环境评价的三个阶段为: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的污染识别;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是否污染的确认--采样与分析; -第三阶段——场地环境污染风险评估与治理措施。 场地环境评价第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识别场地环境污染的潜在可能。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评价主要通过会谈、场地访问,对过去和现在场地使用情况、特别是污染活动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来识别和判断场地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如果第一阶段评价结果显示该场地可能已受污染,那么在第二阶段评价中将在疑似污染的地块进行采样分析,以确认场地是否存在污染。一旦确定场地已经受到污染,则将在第三阶段全面、详细评价污染程度及污染范围,并提出治理目标和推荐治理方案,场地环境评价编制程序见图1-1。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图1-1场地环境评价编制流程 二、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 《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9年) 《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47号)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5〕27号)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 《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1.1 2.2相关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2009)(修订)(征求意见稿第四版) 《场地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别标准》(GB5085-200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场地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别标准》(GB5085-2007) 1.2 2.3相关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4-2014) 《污染场地术语》(HJ682-2014) 《场地环境评价导则》(京环发〔2007〕8号) 1.3 2.4相关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 挥发性与有机物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1994)

环境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说明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说明 1.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范围包括区域和工种两个方面,评估步骤包括危害辨识、危害核定、危害定性、风险评级等步骤,具体见附件1(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流程)。 2. 危害辨识 2.1. 用普查方式辨识区域、工种涉及的环境与职业健康潜在危害因素,危害因素见“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附件2),“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由“危害类别”、“危害项目”、“对人体/环境的危害”、“国家标准”、“国际趋势”及“评估方法”6 部分组成。 (1) “危害类别”:分“环境”与“职业健康”两大类别; (2) “危害项目”:分噪声、照明及能见度、温度、振动、空气质量、辐射、生物危害、化学危害、人机功效、心理因素、光污染、工业废料、生活垃圾、自然资源消耗、排放物等28 项危害; (3) “对人体/环境的危害”:指危害对人体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4) “国家标准”和“国际形势及趋势”指国家规定安全控制数值、职业接触限值或国际先进做法; (5) 评估方法:危害的检测手段。 2.2. 区域潜在危害因素辨别:用“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一览表”(见附件 5)普查不同区域的潜在危害因素,如辨识出危害则在相应“区域”与“危害项目”相交栏作标识。其中区域是将各部门所管辖

的范围按照其使用功能划分成区域,例如公司行政部管辖范围可划分为:办公室、高压配电房、低压配电房、材料室、工器具室、空调主机房、电梯机房、电缆竖井、车库、水泵房、杂物间、传达室等,物资部管辖区域可划分为:办公室、配电房、室内仓库、室外仓库、废料堆放区等。 2.3. 工种潜在危害因素的辨别:对于按区域未辨别出的涉及工种作业的危害因素,按照工种进行辨别。运用“环境与职业健康工种风险评估一览表”,普查各工种在工作中涉及的危害因素,如辨识出危害则在相应“工种”与“危害项目”相交栏作标识。其中工种主要是各区域中存在的常见工种或人员,例如行政部管辖范围内主要存在的工种包括管理人员、内勤人员、司机。物资部门管辖范围内主要存在的工种包括管理人员、仓管人员、物资配送人员、废旧物资处理人员、内勤人员、司机。 2.4. 危害辨识过程中对不确定的危害源,在“危害描述”栏进行简洁描述。如产生危害的设备设施、地点位置、受影响人员、受影响时间、对环境的影响等。 3. 危害核定:核定普查结果,确定危害是否存在。 4. 危害定性 4.1. 对核定的普查结果依据“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中评估方法开展评估。 4.1.1. 噪声、照明及能见度、温度、振动、空气质量、辐射、化学危害等,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规定进行定量的监测或定性评估,监测、

XXX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XXXXXXXX有限公司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书 XXXXXXXX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15年7月

目录 1 前言 (1) 2 总则 (1) 2.1 编制原则 (1) 2.2 编制依据 (1) 3 资料准备与环境风险识别 (3) 3.1 企业基本信息 (3) 3.2 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 (9) 3.3 涉及环境风险物质情况 (11) 3.4 生产工艺 (17) 3.5 安全生产管理 (21) 3.6 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情况 (22) 3.7 现有应急物资与装备、救援队伍情况 (26) 4 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分析 (27) 4.1 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分析 (27) 4.2 突发环境事件情景源强分析 (29) 4.3 释放环境风险物质的扩散途径、涉及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应急 资源情况分析 (36) 4.4 突发环境事件危害后果分析 (39) 5 现有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39) 5.1 环境风险管理制度 (39) 5.2 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 (40) 5.3 环境应急资源 (40) 5.4 历史经验教训总结 (41) 5.5 需要整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内容 (41) 6 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42) 7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42) 7.1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流程 (42) 7.2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 (43) 8 附件与附图 (46) 8.1 附件 (46) 8.2 附图 (46)

1前言 环境风险评估主要评价人为环境风险,即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危害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在不同概率下时间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采取适宜的对策。 通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可以掌握自身环境风险状况,明确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为后期的企业环境风险监管奠定基础,最终达到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目标。同时有利于各地环保部门加强对高环境风险企业的针对性监督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1总则 1.1编制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合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严格规范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行为,遵循以下原则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工作: 环境风险评估编制应体现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原则。 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企业自身环境风险状况,明确环境风险防控措施。1.1编制依据 1.1.1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号),2014年4月24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1996年5月15日颁布,2008年2月28日修订,2008年6月1日实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8年10月28日;

某医院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2020年3月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单位名称: 评估报告时间: 一、消防安全管理单元 1场所合法性 评估结果: (1)本院在建筑物及相关室内装修工程依法通过了建设工基消防设计审核或设计备案、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或竣工验收消防备案,并取得了相关法律文书或备案凭证。 (2)本院使用情况已经与消防验收或者进行竣工验收消防备案时确定的使用质相符。没有改变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合格或已依法备案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的。 (3)公众聚集场所已经依法通过了投入使用、营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并获取了相关法律文书。 2消防安全责任制 评估结果: (1)建立消防管理组织机构,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并明确各岗各级职责; (2)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的确立和变更是在当地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3人员资质管理 评估结果: (1)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没有持证上岗、正在筹备员工学习考证中; (2)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接受过消防安全专门培训; (3)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接受过岗前的消防安全培训。 4消防档案 评估结果: (1)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是否建立了消防档案; (2)消防档案是否详实完整,全面反映消防工作基本情况,并附有必更图纸图表; (3)消防档案是否有专人管理,并按档案管理要求装江存放; (4)预案演练是否建立了记录((包括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并存档备查。 5消防安全培训及宣传教育 评估结果: (1)建立了消防安全培训及宣传教台制度,并按有关规定明确了责任部门、培训方式、频次及考核办法; (2)设置了消防安全告知牌、安全疏散培示图、消防设施标识、并定时播放消防安全广播和消防公益广告视频。 (3)消防安全培训及宣传教育建立记录并存档备查。 6防火检查、防火巡查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报告

Word版本下载可编辑

前言 某某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在某某三峡库移民、成立直辖市的大好机遇下,工业、城市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某某主城区内原有企业已严重影响城市发展。 根据某某市总体发展规划,主城区工业实行“退二进三”的发展战略要求,在“十五”期间已有许多企业通过关闭、破产、异地迁建等途径陆续迁出主城区。“十一五”期间在“十五”基础上搬迁某某主城区剩余数十家工业企业。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搬迁企业原址拟作为城市建设用地,按土地所在区位置,分别规划为居住区、商业区、城市公共建设区等 某某主城区原有企业建成时间早,因历史原因,各企业虽通过环境保护技术改造等,但“跑、冒、滴、漏”等造成生产场地土壤不同程度的污染。对企业搬迁后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可能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企业原有污染使土地的利用途径受到影响,做好搬迁企业原有场址是否受到污染,受污染后场址的修复显得极为重要。某某市环境保护局抽出专项目资金,拟对某某市搬迁企业原厂址进行风险评估,对搬迁企业场地的作用提出科学化的建议与意见,为政府有关部门对场地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某某某某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某某厂”)是机械部大型重点骨干企业,专业从事各类透平压缩机、离心制冷机和

各类风机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振兴某某机械制造业,使之成为某某的支柱产业,也为了加速推进某某主城区城市建设发展,遵循“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某某厂决定整体搬迁至南岸区茶园新区。 由于某某厂在现厂址进行了四十多年的生产活动,产生的污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可能对场地造成污染。而某某厂搬迁后场址将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为保障人群健康,作好场区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十分必要。 我院受某某市环境保护局委托,在对某某厂历史发展状况、各个历史时期厂区布置、主要产品、原辅材料使用和存储情况、生产工艺、污染物排放及处理等情况调查基础上,识别和判断场地土壤污染的可能性,初步分析公司生产环节上可能存在的排污点、污染因子、污染途径、污染范围及程度,于2007年5月编制了《某某某某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大纲》,某某市环境保护局于2007年5月组织专家对评价大纲进行了评估。我院按照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大纲及评审专家组意见,委托某某市环境监测站对场地土壤进行了现场监测。 根据《某某某某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大纲》,在对某某厂现有场地土壤监测,进一步对某某厂原有、现在生产情况、污染排放、治理情况调查基础上,完成了企业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

焦化厂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流程

焦化厂场地环境调查工作流程 1. 技术路线 通过对焦化厂特定的行业进行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污染识别,现场布点、采样分析,确定焦化场地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污染程度及范围,是否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等,工作顺序为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 1.1 场地环境调查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与《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场地环境调查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二阶段为定性评估阶段,第三阶段为定量评估阶段。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是以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为主的污染识别阶段,原则上不进行现场采样分析。若第一阶段调查确认场地内及周围区域当前和历史上均无可能的污染源,则认为场地的环境状况可以接受,调查活动可以结束。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是否污染确认阶段是以采样分析为主的污染证实阶段,若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表明场地内或周围区域存在可能的污染源,或者由于资料缺失等原因造成无法排除场地内外存在污染源时,作为潜在污染场地进行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确定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该阶段通常可以分为初步采样分析和详细采样分析,每一步均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现场采样、数据评估和结果分析等步骤。根据初步采样分析结果,如污染物浓度均未超过国家和地方等相关标准及背景点浓度,并且经过不确定分析确认不需要进一步调查后,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工作可以结束;否则认为可能存在环境风险,需要进行详细调查,在初步采样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样和分析,确认场地污染程度和范围。 若场地需要进行风险评估或土壤修复时,则需要进行第三阶段场地环境调查。本阶段以补充采样和测试为主,获得满足风险评估所需要的参数,提出详细的污染程度评估及污染范围界定,并提出治理目标与推荐治理方案。本阶段调查工作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在第二阶段调查过程中同时展开。

病人健康风险评估

病人健康风险评估 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ppraisal, HRA)是一种方法或工具,用于描述和评估某一个体未来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这种分析过程目的在于估计特定时间发生的可能性,而不在于做出明确的诊断。健康风险评估师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死亡危险性的量化评估。包括健康状态、未来患病/死亡危险、量化评估3个关键词。 基本内容/健康风险评估 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ppraisal, HRA)是一种方法或工具,用于描述和评估某一个体未来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这种

分析过程目的在于估计特定时间发生的可能性,而不在于做出明确的诊断。健康风险评估师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和/或死亡危险型的量化评估。包括健康状态、未来患病/或死亡危险、量化评估3个关键词。 健康风险评估的历史 追溯健康风险评估的历史,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 1940年,Lewis 医生首次提出健康风险评估的概念。他从当时进行的大量子宫颈癌和心脏疾病的预防工作中总结了这样一个观点:医生应该记录病人的健康风险,用于指导疾病预防工作的有效开展。他创造的健康风险标(health hazard chart),赋予了医疗检查结果更多的疾病预测性含义。 2. 1950年,Robbins担任公共卫生部门在研究癌症控制方面的领导者,他主持制定了《10年期死亡率风险表格》(Tebles of 10-year Mortality Risk),并且在许多小型的示范教学项目中,以健康风险评估作为医学课程的教材及运用的模式。 3.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人寿保险精算方法在对病人个体死亡风险概率的量化估计中的大量应用,所有产生量化健康风险评估的必要条件准备就绪。 年, Robbins医生和Jack Hall医生针对实习医生共同编写了《如何运用前瞻性医学》(How to Prospective Medicine)一书,阐述了目前健康危险因素与未来健康结局之间的量化关系,并提供了完整的健康风险评估工具包,包括问卷表、健康风险计算以及反馈沟通的方法等。至此,健康风险评估进入大规模应用和快速发展时期。 健康风险评估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自从2000年开始,国内陆续从国外引进了健康风险评估系统。因为中美两国在人种、流行病学、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引进这种系统之后,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洪洞县澳利煤化有限公司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1.环境风险单元辨识 1.1环境风单元识别范围 环境风险源辨识包括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资风险辨识和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及生产工艺过程风险识别等。 物质风险识别范围包括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等。 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装置、贮运系统、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 生产工艺过程风险识别是指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 1.2环境风险物质识别 (1)柴油 柴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性见表1-1 1-1 柴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性 (2)废机油

机油,即发动机润滑油,能对发动机起到润滑、清洁、冷却、密封、减磨等作用。本公司机油主要用于润滑系统和机器维修中,使用量极少。机油的着火点比较高,化学成分稳定,一般不容易被点燃,所以本公司机油风险事件可能性很小,构不成环境风险物质。 (3)煤泥水 煤泥水悬浮物浓度较大,且呈黑色,细微煤粒含量较高。其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煤泥和泥沙,未经处理的煤泥水其悬浮物浓度可以达到5000mg/L 以上。由于煤炭本身具有疏水性,煤泥水中的一些微小煤粉在水中特别稳定,一些超细煤粉悬浮于水中,静置几个月也不会自然沉降。煤泥水是呈弱碱性的胶体体系,主要特点是颗粒表面带有较强的负电荷,细小颗粒含量高;粘度大;污泥比阻大,过滤性能差。 (4)消防废水 消防废水含有大量的SS,另外根据火灾现场具体情况,还可能含有其它成份。如直接排放会对区内地表水体造成污染。 1.3环境风险单元识别 环境风险单元识别见表1-2。 表1-2 环境风险单元识别一览表

1.4环境风险单元识别结果 环境风险单元识别结果见表1-3。 表1-3 环境风险单元一览表 2.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应急措施 2.1突发环境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情景见表2-1。 表2-1 突发环境事件一览表

公立医院风险评估报告材料

县级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报告 (XXXXX医院) 为了全面贯彻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的要求,以及市、县财政局有关指导意见的精神,实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稳步进行,依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及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的有关规定,XXXXX医院开展了201X年度全面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 一、单位基本情况 我院创建于XXXXX年,是全县唯一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X级X等综合医院。资产总额XXXX余万元,开设病床XXXX张,下设XX个职能科室:综合办公室、医务科、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现有一、二级科室XX个;现有职工XXX人。我院先后被国家评为XXXXX医院、全省卫生系统XXXXX最佳单位、全省XXXXX、XXXXX、市级XXXXX、XXXXX、XXXXX等荣誉称号,是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救治中心,人寿保险XXX体检及医疗定点医院,预防性健康体检医院,价格诚信医院,XXX合疗工作先进单位。 二、工作范围及内容:

本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涉及12项活动,分别是:组织架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经营业绩考核与评价、内部审计、社会责任、采购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财务报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 三、为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XXXXXX医院成立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领导小组,负责评价、组织、管理、监督工作。具体分工如下:组长:XXXXXX 副组长:XXXXXX 成员:XX XX XXXXXX XXXXXX XX XX XXXXXX XXXXXX XXXXXX XXXXXX XX XX XXXXXX XXXXXX XX XX XX XX XXXXXX XXXXXX XXXXXX (一)组织架构 XXXXX医院规定了各部门、科室的职责权限,但职能部门具体分类没有具体标准,各部门不清楚部门之间横向联系,主要靠相互沟通,合作交流较顺利,但及时性、信息准确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有互相推诿现象。 建议措施: 医院除了明确各层级间的职责权限,还应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科室间的职责;同时,定期梳理、评价医院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

养殖场环境风险评估资料

6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与减缓措施及应急预案,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本项目所用原辅材料部分为具有一定毒性或可燃性的物料,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性。在突发性的事故状态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一旦释放出来,将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全面落实《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05]152 号)的要求,查找建设项目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使得企业在生产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确保厂界外的环境质量,确保职工及周边影响区内人群生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次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是风险事故引起厂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通过分析本项目中主要物料的危险性和毒性,识别其潜在危险源并提出防治措施,达到降低风险性、危害程度,保护环境之目的。 6.1 危险因素识别 6.1.1 重大污染源识别 根据初步设计,待本项目沼气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后,全年沼气产生量为104339.85m3,沼气中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约占总体积的50~80%,沼气的体积密度为0.717kg/m3。本项目设有容积为200m3沼气贮存柜,因此其CH4的最大贮存量为93.21kg。项目采

XXX县蓉园养殖基地生态猪场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用液氨作为冷库制冷剂。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液氨最大贮存量为0.5t/a。 根据表6.1-1可知,建设项目有毒、易燃物质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表6.1-1 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 表6.1-2 评价工作级别 大危险源,确定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 6.2 主要危险化学品性质 (1)、甲烷 甲烷(methane,CH4)为无色、无臭、易燃气体。分子量16.04,沸点-161.49℃,蒸气密度0.55g/L,饱和空气浓度100%,爆炸极限4.9%~16%,水中溶解度0.0024g%(20℃)。甲烷由于C-H键比较牢固,具有极大的化学稳定性,不与酸、碱、氧化剂、还原剂起作用。但甲烷中的氢原子可被卤素取代而生成卤代烷烃。

项目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本文档的范围和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软件开发涉及到的风险,包括在软件开发周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软件实施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引起的风险等进行评估。在文中对所提到的风险都一一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回避措施。 由于风险是在项目开始之后才开始对项目的开发起负面的影响,所以风险分析的不足,或是风险回避措施不得力,都很有可能造成软件开发的失败。风险分析是在事前的一种估计,凭借一定的技术手段和丰富的经验,基本能够对项目的风险做出比较准确的估计,经过慎重的考虑提出可行的风险回避措施,是避免损失的重要环节。 主要风险综述 任何软件的开发,其主要风险均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软件管理,二是软件体系结构。软件产品的开发是工程技术与个人创作的有机结合。软件开发是人的集体智慧按照工程化的思想进行发挥的过程。软件管理是保证软件开发工程化的手段。软件体系结构的合理程度是取决于集体智慧发挥的程度和经验的运用。 软件管理将影响到软件的下列因素: 软件是否能够按工期的要求完成:软件的工期常常是制约软件质量的主要因素。很多情况下,软件开发商在工期的压力下,放弃文档的书写,组织,结果在工程的晚期,大量需要文档进行协调的工作时,致使软件进度越来越慢。软件的开发不同于其他的工程,在不同的工程阶段,需要的人员不同,需要配合的方面也不同,所有这些都需要行之有效的软件管理的保证。 软件需求的调研是否深入透彻:软件的需求是确保软件正确反映用户的对软件使用的重要的文档,探讨软件需求是软件开发的起始点,但软件的需求却会贯穿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软件管理需要对软件需求的变化进行控制和管理,一方面保证软件需求的变化不至于造成软件工程的一改再改而无法按期完成;同时又要保证开发的软件能够为用户所接受。软件管理需要控制软件的每个阶段进行的成度,不能过细造成时间的浪费,也不能过粗,造成软件缺陷。 软件的实现技术手段是否能够同时满足性能要求:软件的构造需要对软件构造过程中的使用的各种技术进行评估。软件构造技术通常是这样:最成熟的技术,往往不能体现最好的软件性能;先进的技术,往往人员对其熟悉程度不够,对其中隐含的缺陷不够明了。软件管理在制定软件开发计划和定义里程碑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并做出合理的权衡决策。 软件质量体系是否能够被有效地保证:任何软件管理忽略软件质量监督环节都将对

某妇产医院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妇产医院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评价任务由来 (1) 1.2评价目的及指导思想 (2) 1.3编制依据 (2) 1.4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评价标准 (7) 1.6评价重点 (9) 1.7评价时段 (9) 1.8环境保护目标 (10) 第二章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12) 2.1项目概况 (12) 2.2施工进度安排 (14) 2.3项目工程分析 (15) 第三章评价区域环境概况 (27) 3.1自然环境状况 (27) 3.2社会环境概况 (28) 第四章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0) 4.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评价 (30) 4.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3) 4.3声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34) 第五章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36) 5.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36) 5.2水环境影响分析 (37) 5.3声环境影响分析 (37) 5.4固废环境影响分析 (37) 第六章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39) 6.1水环境影响评价 (39) 6.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0) 6.3噪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44) 6.4固废环境影响评价 (45) 第七章环境污染控制对策 (47)

工程检索044-EIA-2010 第3页 7.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47) 7.2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 (47) 第八章清洁生产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清洁生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节能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公众参与. (66) 9.1公众参与的目的 (66) 9.2公众参与的形式 (66) 9.3公众参与的范围 (66) 9.4调查表结果统计 (66) 9.5网络公示情况 (69) 9.6公众参与调查结论 (70) 第十章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71) 10.1社会效益 (71) 10.2环境效益 (71) 10.3环保投资效益分析 (72) 第十一章选址论证 (74) 11.1规划可行性分析 (74) 11.2环境影响 (74) 11.3公众态度 (74) 11.4院址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结论 (74) 第十二章总量控制分析 (76) 12.1总量控制原则与控制方法 (77) 12.2污染物排放总量核算 (77) 第十三章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 (78) 13.1环境管理机构 (78) 13.2环境监测计划 (79) 13.3环境管理和分析仪器设备 (80) 第十四章结论 (81) 13.1产业政策 (81) 13.2规划、区划相符性 (81) 13.3工程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