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Ⅴ型:辛诺柏病毒型 。
(四)抵抗力:
本病毒抵抗力弱,不耐热,不耐酸,高于 37℃及PH5.0以下易来活,56℃ 30分钟或 100℃ 1分钟即可灭活,对紫外线及一般消 毒剂如乙醚、氯仿、丙酮、碘酒和酒精等 均敏感。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1、黑线姬鼠(主要传染源 ) 2、褐家鼠 (主要传染源 ) 3、大林姬鼠
2、免疫应答(innune response)作用:
依据:1)免疫复合物 (immune complex)引 起损害,即Ⅲ型变态反应;
2)其他免疫反应:IgE升高,嗜碱性粒细 胞及肥大细胞脱颗粒,I型变态反应 ;
3)II型变态反应: 血小板减少及肾小管损伤; 4)TCL细胞:细胞免疫反ຫໍສະໝຸດ Baidu, Ⅳ型变态
2、充血、出血、渗出体征: a.三红:面红,眼红,颈胸红—“酒醉貌” b.一肿:球结膜水肿—“水泡眼” c.皮肤粘膜出血:腋窝、胸背出血点— “搔抓样或条痕样”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汉坦 病毒(Hataan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传 染病,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有肾损害者, 鼠为其主要传染源,属于自然疫源性疾 病(natural focal diseases)。
2) hemorrhage :由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减少及功 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及DIC所致的凝血机 制异常所引起
3) renal damage:肾血供,肾小球,肾小管损伤, 间质水肿出血,肾素 -血管紧张素激活等。
特异性IgE I型 病毒 免疫复合物 III型
沉积肾脏
嗜酸性肥大C 脱颗粒
血小板聚积及 激活补体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
反应; 5)细胞因子(cytokine)和介质的作用。IL-1、
TNF-α 、 IFN- γ 、IL-2 等
3、发生shock、hemorrhage及renal damage的机制:
1)shock:Primary shock:血管通透性增加,失血 浆性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secondary shock与大 出血、继发感染等有关;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一、概述
出血热(又叫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rrhagic Fever)是指许多RNA病毒经 啮齿动物或节肢动物源传播引起的一组综 合征。已知能引起人类出血热的病毒至少 有18种。此类疾病都具有“3H”症状,即 hyperpyrexia(发热)hemorrhage(出血) 和hypotention(低血压)。
组织胺释放 血管损伤扩张、通透性 出血 DIC 急性肾衰
血浆外渗出
继发感染 休 克 血容量不足
HFRS发病机制与临床的联系
病 毒
病毒血症 小血管病变
扩张(充血)
血
休克
直 接 作 用
发热
内皮细胞肿胀 变性坏死
通透性 脆性
血浆外渗 组织水肿
容 量
血液浓缩
低血压
出血
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
免疫 作用
肾损害
少 多恢 尿 尿复 期 期期
(二)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接触传播 4、垂直传播 5、虫媒传播
(三)流行特征: 地区性:汉坦病毒属,亚洲 季节性:冬春季 周期性:数年一次流行 人群分布:青壮年。 疫区流行类型:
(1)姬鼠型疫区 :由黑线姬鼠及大林姬鼠传播 ,主要发生在农村及林区。 (2)家鼠型疫区:由家鼠传播,主要发生在近 郊农村及城市。 (3)混合型疫区:上述二型同时存在。
二、病原学
病原为Hantaan virus ,属于布尼亚病毒科 (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为负性单链 RNA病毒,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大小不一 (二)基因结构及其编码蛋白质: 基因 RNA分为大、中、小(即L、M、S)三个 片段 。
大片段:聚合酶。
中片段:膜蛋白,含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前 者诱生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后体引起 低PH依赖性细胞融全,对病毒进入胞浆 起重要作用。
主要临床表现(三大主征五期经过)
三大主征: 发热(fever)、出血 (hemorrhage)和肾损害 (renal damage)
五期经过 发热期(fever stage)、 低血压休克期 (hypotension shock stage)、 少尿期(oliguria stage)、 多尿期(polyuria stage)、 恢复期(convalescent stage)
(二)病理变化
基本病理变化:
以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 管)水肿、变性和坏死为主。 典型的病理特征:
①肾髓质极度充血、出血; ②右心房内膜下出血; ③腹膜后胶冻样水肿; ④垂体前叶充血、出血、坏死。
五、临床表现 CLINICAL FEATURES
★潜伏期:4-46天,平均2周 ★三大主征:发热、出血、肾损害 ★五期经过:可重叠或越期。
(四)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力
四、发病机理及病理
(一)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 1、病毒直接作用:
依据:1)Virus侵入人体发生viremia及toxemia 症状;2)不同血清型病毒感染 ,引起轻重不等 的病变及临床症状,说明其毒力强弱与病变程度 相关;3)在有病变的血管内皮细胞及病变脏器 中,可检出本病毒或病毒抗原,病变部位和程度 与病毒抗原分布一致;4)体外细胞培养时发现 本病毒对细胞膜及细胞器均可造成病变。
a.发热期:起病第1-3天 b.低血压休克期:4-6天 c.少尿期:5-8天 d.多尿期:9-14天 e.恢复期:
(一)发热期(即早期表现)
1、发热、中毒症状 a.发热:急起高热,短程,热退病加重 b.三痛:头痛 腰痛 眼眶痛 c.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d.神经系统症状:较少。烦躁、谵妄等。
小片段:核衣壳蛋,诱发宿主产生强的免疫反 应,且其抗体出现早,可用于早期诊 断。
(三)病毒分型:Hantaan 病毒血清型
Ⅰ型:汉滩病毒型,黑线姬鼠,亚洲、东欧。临 床表现多为重型。
Ⅱ型: 汉城病毒型 ,全球分布,家鼠及大白 鼠。临床表现多为轻、中型。
Ⅲ型:普马拉病毒型,欧洲,棕背鼠,轻型。
Ⅳ型:希望山病毒型。
(四)抵抗力:
本病毒抵抗力弱,不耐热,不耐酸,高于 37℃及PH5.0以下易来活,56℃ 30分钟或 100℃ 1分钟即可灭活,对紫外线及一般消 毒剂如乙醚、氯仿、丙酮、碘酒和酒精等 均敏感。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1、黑线姬鼠(主要传染源 ) 2、褐家鼠 (主要传染源 ) 3、大林姬鼠
2、免疫应答(innune response)作用:
依据:1)免疫复合物 (immune complex)引 起损害,即Ⅲ型变态反应;
2)其他免疫反应:IgE升高,嗜碱性粒细 胞及肥大细胞脱颗粒,I型变态反应 ;
3)II型变态反应: 血小板减少及肾小管损伤; 4)TCL细胞:细胞免疫反ຫໍສະໝຸດ Baidu, Ⅳ型变态
2、充血、出血、渗出体征: a.三红:面红,眼红,颈胸红—“酒醉貌” b.一肿:球结膜水肿—“水泡眼” c.皮肤粘膜出血:腋窝、胸背出血点— “搔抓样或条痕样”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汉坦 病毒(Hataan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传 染病,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有肾损害者, 鼠为其主要传染源,属于自然疫源性疾 病(natural focal diseases)。
2) hemorrhage :由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减少及功 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及DIC所致的凝血机 制异常所引起
3) renal damage:肾血供,肾小球,肾小管损伤, 间质水肿出血,肾素 -血管紧张素激活等。
特异性IgE I型 病毒 免疫复合物 III型
沉积肾脏
嗜酸性肥大C 脱颗粒
血小板聚积及 激活补体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
反应; 5)细胞因子(cytokine)和介质的作用。IL-1、
TNF-α 、 IFN- γ 、IL-2 等
3、发生shock、hemorrhage及renal damage的机制:
1)shock:Primary shock:血管通透性增加,失血 浆性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secondary shock与大 出血、继发感染等有关;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一、概述
出血热(又叫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rrhagic Fever)是指许多RNA病毒经 啮齿动物或节肢动物源传播引起的一组综 合征。已知能引起人类出血热的病毒至少 有18种。此类疾病都具有“3H”症状,即 hyperpyrexia(发热)hemorrhage(出血) 和hypotention(低血压)。
组织胺释放 血管损伤扩张、通透性 出血 DIC 急性肾衰
血浆外渗出
继发感染 休 克 血容量不足
HFRS发病机制与临床的联系
病 毒
病毒血症 小血管病变
扩张(充血)
血
休克
直 接 作 用
发热
内皮细胞肿胀 变性坏死
通透性 脆性
血浆外渗 组织水肿
容 量
血液浓缩
低血压
出血
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
免疫 作用
肾损害
少 多恢 尿 尿复 期 期期
(二)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接触传播 4、垂直传播 5、虫媒传播
(三)流行特征: 地区性:汉坦病毒属,亚洲 季节性:冬春季 周期性:数年一次流行 人群分布:青壮年。 疫区流行类型:
(1)姬鼠型疫区 :由黑线姬鼠及大林姬鼠传播 ,主要发生在农村及林区。 (2)家鼠型疫区:由家鼠传播,主要发生在近 郊农村及城市。 (3)混合型疫区:上述二型同时存在。
二、病原学
病原为Hantaan virus ,属于布尼亚病毒科 (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为负性单链 RNA病毒,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大小不一 (二)基因结构及其编码蛋白质: 基因 RNA分为大、中、小(即L、M、S)三个 片段 。
大片段:聚合酶。
中片段:膜蛋白,含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前 者诱生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后体引起 低PH依赖性细胞融全,对病毒进入胞浆 起重要作用。
主要临床表现(三大主征五期经过)
三大主征: 发热(fever)、出血 (hemorrhage)和肾损害 (renal damage)
五期经过 发热期(fever stage)、 低血压休克期 (hypotension shock stage)、 少尿期(oliguria stage)、 多尿期(polyuria stage)、 恢复期(convalescent stage)
(二)病理变化
基本病理变化:
以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 管)水肿、变性和坏死为主。 典型的病理特征:
①肾髓质极度充血、出血; ②右心房内膜下出血; ③腹膜后胶冻样水肿; ④垂体前叶充血、出血、坏死。
五、临床表现 CLINICAL FEATURES
★潜伏期:4-46天,平均2周 ★三大主征:发热、出血、肾损害 ★五期经过:可重叠或越期。
(四)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力
四、发病机理及病理
(一)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 1、病毒直接作用:
依据:1)Virus侵入人体发生viremia及toxemia 症状;2)不同血清型病毒感染 ,引起轻重不等 的病变及临床症状,说明其毒力强弱与病变程度 相关;3)在有病变的血管内皮细胞及病变脏器 中,可检出本病毒或病毒抗原,病变部位和程度 与病毒抗原分布一致;4)体外细胞培养时发现 本病毒对细胞膜及细胞器均可造成病变。
a.发热期:起病第1-3天 b.低血压休克期:4-6天 c.少尿期:5-8天 d.多尿期:9-14天 e.恢复期:
(一)发热期(即早期表现)
1、发热、中毒症状 a.发热:急起高热,短程,热退病加重 b.三痛:头痛 腰痛 眼眶痛 c.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d.神经系统症状:较少。烦躁、谵妄等。
小片段:核衣壳蛋,诱发宿主产生强的免疫反 应,且其抗体出现早,可用于早期诊 断。
(三)病毒分型:Hantaan 病毒血清型
Ⅰ型:汉滩病毒型,黑线姬鼠,亚洲、东欧。临 床表现多为重型。
Ⅱ型: 汉城病毒型 ,全球分布,家鼠及大白 鼠。临床表现多为轻、中型。
Ⅲ型:普马拉病毒型,欧洲,棕背鼠,轻型。
Ⅳ型:希望山病毒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