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博士群体研究情况分析
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作者:陈玥,翟月来源:《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第9期摘要: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从事比较研究的人员多,专业研究人员少;追求短评快的多,有理论建树的少;启示借鉴的多,起实质作用的少;跟着感觉走的多,注重方法与方法论的少;有学科情结的多,解决问题的少。
对此,我们需要正确面对比较教育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关注理论研究、夯实方法论等基础上,更好地开展跨国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促进自身研究的科学化。
归根结底,着力解决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这才是比较教育学科立足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比较教育;比较教育研究;专业化队伍;理论;方法与方法论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9-0112-06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比较教育研究在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诸如研究队伍不纯、研究成果肤浅、研究重短评快等方面的问题,这也引发了学者们的批评、质疑与争论。
因此,我们既要科学地审视我国既往比较教育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也要正视比较教育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既是探究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理论与价值的诉求,同时也是关乎未来比较教育学长久有序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从事比较研究的人员多,专业研究人员少专业化的研究队伍,不仅是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科组织发展中最能动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1]可以说,专业化的研究队伍对于比较教育研究整体水平的提升、一流学科的建设,甚至一流大学的创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就表面还是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真正完美的成就。
[2]当前,比较教育研究的确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其研究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许多人都发现,似乎比较教育的“领地”逐渐被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所“侵袭”。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归国人才群体的基本特点
总第92期 第1期2023年1月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No.1, 2023Serial No.92摘 要: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大批海外学子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毅然回国服务,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丰功伟绩。
具有留美生是规模最大群体、重视实学、学历较高、理工农医类就业率略高于人文社科类、求职方式以个人联系为主、就业领域以高校、机关工厂为主和分布地域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等特点。
系统概括这一群体的基本特点对新时代我国如何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归国人才;基本特点;人才优势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23)01-0037-07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归国人才群体的基本特点左 玲1,何 虹2(1.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2.陕西社会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收稿日期:2022-11-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归国人才群体的国家认同研究”(17BDJ050)作者简介:左玲(1976-),女,陕西西安人,博士,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留学归国人员研究和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何虹(1962-),女,陕西西安人,陕西社会主义学院一级调研员、副教授,研究方向: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祖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一大批海外学子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毅然回国,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洪流中,为新中国科技、教育、经济、政治、文化、医药、卫生、国防、外交等各领域的创建发展、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做出奠基之功,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
中国历年博士毕业人数统计表
中国历年博士毕业人数统计表标题:深度探讨中国历年博士毕业人数统计表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博士毕业人数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对中国历年博士毕业人数统计表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也能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推测。
本文将对中国历年博士毕业人数统计表进行深度探讨,并分享我个人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二、中国历年博士毕业人数的统计表1. 2000年-2005年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00年至2005年间,中国博士毕业人数逐年上升,增速较快。
2000年,博士毕业人数为2000人,到2005年已经增长到8000人,呈现出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一现象反映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
2. 2006年-2010年在2006年至2010年间,中国博士毕业人数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
2006年,博士毕业人数突破1万人,到2010年更是达到了2万人。
这一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也纷纷加大了对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培养力度。
3. 2011年-2015年2011年至2015年,中国博士毕业人数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2011年,博士毕业人数达到了3万人,到2015年更是突破了4万人。
这一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再创新高,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提升了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要求。
4. 2016年-2020年2016年至2020年,中国博士毕业人数继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
2016年,博士毕业人数达到了5万人,到2020年更是突破了6万人。
这一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继续持续扩大,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也进一步提升了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要求。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对中国历年博士毕业人数统计表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博士生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5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
一
① 19 99年与 20 06年 在学 博 士 生 和博 导 的数 据 分别 来 自
19 2 0 99、06全国教 育 事业 发 展统 计 公报 和 教 育部 学位
知识 功 底不 扎实 , 结构 不合 理 。主要 表现 在 : 业基 专 础 知识 掌握 不扎 实 , 考 问题深 度 和广度 欠缺 ; 思 视野
相应的师资没有获得 同步发展。博士招生的过快增 长, 以及现 存 招 生 制 度 、 养 制 度 等 方 面 存 在 的 缺 培
陷, 导致 博 士招 生 过 程 中存 在 滥 竽 充 数 的 现象 。个
[ 摘 要] 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 、 教育部 、 人事部 20 07年 9月颁布“ 国博士质量调查问卷” 全 , 并据 此对 5所研 究型 大学 1 8 在读 博 士生 、 7 9位 毕业博 士 生 、0 5位 5 l3 6 7位 博 士 生导师 以及 11位 3 研 究生教育负责人就当前我 国博士生质量的状况进行抽样 问卷调查。该研 究从博士生 自身素质的 角度 出发 , 发现 当前 我 国博 士生质 量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 是 : 士 生 生源 质 量 下 降、 础 和 专业 知 识 博 基
办。
2 — 5
窄, 知识结 构不 合理 ; 文 重考 不 重用 , 外 口语 及 外 文 写作 能力差 ; 科学 思维训 练不够 , 对解 决实 际问题 的 方法 掌握较 少 。这些 问题 在调 查 中反 映 比较 突 出 ,
说 明 目前 我 国博 士生培 养 中知 识储备 不足现 象较 为 严重 , 在很 大程度 上导致 了博 士生教 育质量 的下滑 。
我国高等教育每年的学生总数和毛入学率
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及其政策分析郑春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宣传部,广东广州 510420内容提要:本文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数量变化情况,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历程及其政策加以分析,以期从一个侧面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创新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数量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校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较上年均有一定的增长,体现在几个方面的数量增长上,即高等学校数,高等教育本专科、研究生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平均规模,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量、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等。
(一)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概况2007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1所。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比上年增加41所,成人高等学校413所,比上年减少31所。
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40所,高职(专科)院校1168所。
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5个,其中高等学校479个,科研机构316个。
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
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全国招收研究生41.86万人,比上年增加2.07万人,增长5.20%;其中博士生5.80万人,硕士生36.06万人。
在学研究生119.50万人,比上年增加9.03万人,增长8.17%;其中博士生22.25万人,硕士生97.25万人。
毕业研究生31.18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增长21.84%;其中博士生4.14万人,硕士生27.04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565.92万人,比上年增加19.87万人;在校生1884.90万人,比上年增加146.06万人,增长8.4%;毕业生447.79万人,比上年增加70.32万人,增长18.63%。
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的背景、机遇与挑战-2019年精选文档
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的背景、机遇与挑战300072)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继1996年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之后,2012年3月8日正式批准设立工程博士学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Doctor of Engineering”(英文缩写D.Eng)。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其专业学位由高等学校授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成立全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指导。
一、工程博士教育发展的现实背景(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传统的第一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林牧渔业生物技术、农林牧渔产品控制与检测以及农业观光、休闲等行业蓬勃发展,需要大量能源和环境等工程专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二产业方面,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在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和加工业中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产品档次的质量,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对先进制造等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非常旺盛。
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通信、网络、自动化为主体的产业发展迅猛,渗透力强,应用面广,对应用电子等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需求量很大。
因此,我国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特别要加强对提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人才资源在结构方面还不平衡。
从素质结构看,我国中低级人才比例较大,据统计,我国94%以上的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低层次上,高层次人才仅占5.5%,并且在国内高层次人才资源中,能够把握科学前沿、作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短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也十分匮乏。
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国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学术型博士进入大中型企业和公司的也是凤毛麟角。
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状况与趋势分析
教育发展研究2010.7广角从我国最近十几年的博士教育总体发展趋势来看,高校扩招带来了博士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从1995年的4151名毕业生,到2008年的41460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9.4%,14年中博士毕业生的总数达到了255289人。
因此,博士生毕业之后就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变化发展的趋势值得关注和研究。
本文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博士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
一、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情况概述关于高校扩招前后的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根据就业单位的性质进行划分,主要分为高等院校(其中包括了成人高校)、科研院所(包括科研与设计院所)、政府(包括国家机关、省级以上机关和省级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其中包括了医疗机构,金融机构、中专和中小学以及其他类型的事业单位),企业(包括厂矿企业、涉外企业、生产性公司、商贸性公司、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博士后、出国、部队以及其他(其中包括未分配、待业、创业等)9个类别。
从1995年到2008年,我国博士毕业总人数达到255289人(资料中有效数据有218095人,占毕业总人数的85.4%,信息缺失37194人。
对于部分就业信息缺失的数据,我们没有纳入分析)。
表11995-2008年博士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从表1可看出,有43.9%的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高等院校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加上科研院所10.8%和博士后2.9%,总共有125633人,近60%的博士生在毕业后继续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构成了我国科研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
随着拥有高学历的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多的进入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5.2%),总共有超过1.1万名博士毕业生参与到社会管理和建设的各个方面。
另外,企、事业单位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博士生(33059人,占毕业总人数的15.2%)。
出国继续深造,进入部队的人数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分别达到了毕业总人数的2.9%和2.3%。
总的来说,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仍旧集中于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状况与趋势分析笮范巍蔡学军成龙摘要:为了解我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本文基于1995-2008年的毕业博士生信息与就业情况数据,分析我国博士生就业情况与变化趋势。
比较教育学博士论文
比较教育学博士论文比较教育学是把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政策等进行比较,或者主要研究国外教育的学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比较教育学博士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教育学博士论文篇1试论比较教育学的本土研究与自主发展摘要:在全球化成为主导语境的今天,本土很容易被忽视和掩盖。
中国的教育理论在西方话语中也丧失了本土性。
表现出“本土失语”。
在此情况下,主张比较教育学走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论文首先分析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然后从比较教育学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两方面展开时比较教育学“本土失语”的思考。
关键词:本土失语;比较教育学;本土研究;自主发展在西方主导的全球背景下。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者惟西方马首是瞻,试图斩断所谓的“民族文化劣根”而去与西方“优越”的文化对接,自身具有一种“他者优越”的意识。
丧失了与西方世界平等对话的信心和勇气,因而在比较教育的话语实践中处于一种失语状态。
因此,肩负教育与文化交流桥梁任务的比较教育学应注重本土研究,并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一、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比较教育之父”法国教育家朱利安(Mare-Antoine Jullien)是最早提出比较教育概念的人,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围是:“一部对此项研究能提供更直接和更重要的应用效果的著作,其内容应成为欧洲各国现有主要教育机构和制度的比较,首先研究各国兴办教育和公共教育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全学程所包括的各种课程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以及每一目标所包括的公费小学、古典中学、高等技术学校和特殊学校的各衔接年级;然后研究教师给青少年学生进行讲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
他们对这些方法所逐步提出的各项改进意见以及或多或少地所取得的成就。
”目前,对比较教育学概念比较公认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强调比较教育学的目的和实用价值。
认为比较教育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吸取外国的成功经验。
各教育大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各教育大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摘要:研究生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将德、羡、英、日、俄等五个教育大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各国在研究生培养目标、学位设置、生源选拔、课程学习和研究生指导与论文写作环节的异同。
因此,得出共性结论,从教育大国的模式中得出启示,必将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思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规定的培养目标而采用的特定的培养程式,具体包括培养目标的确定、生源的选拔、课程修习与考核、学位论文的指导与评审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
本文通过对德、美、英、日、俄等五个教育大国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的比较分析,得出一些共性结论,以期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一、各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和现状(一)德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现代研究生教育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
德国强调科学研究在培养过程中的首要地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相应为培养从事科研与大学教学的纯理论研究工作者。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培养目标中也开始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
学位设置一般为本硕连读,学士和硕士都属于第一级学位,修完第一级学位后,可申请博士学位。
一般不需经过入学考试,只要提供相关的学历证明和教授的推荐信,导师同意即可开始博士学习。
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没有录取和招收的任何时间限制,入学也没有固定时间,且不必在校方登记注册。
课程学习没有对学分的严格要求,大多属于研讨性质。
博士研究生必须撰写具有创造性的论文,一般要3—6年才能毕业。
(二)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美国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上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科研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培养模式并行,体现了多元化的教育目标。
美国对研究生的选拔首先要求申请人必须具有硕士或学士学位,同样需提供前一学位期间的成绩和学历证明,对于符合入学资格要求的申请者尚需经过导师面试,面试合格后方可入学。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_刘精明
第29卷第6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ol129,No.6 2008年12月T SINGHU A JOURNAL OF EDUCATION Dec.2008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刘精明1张丽2(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4;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2)摘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历程,重点就学科定位、学科自觉意识、学科知识体系及主要学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建立,其分支领域、分支学科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注重实际问题的/规范性研究0、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以及解释性教育社会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而具有独特学科性格、学科知识构型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应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首要内容。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30年回顾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8)06-0001-09教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知识源流久远而古老,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关联着教育学、社会学两个学科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确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个人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主流的教育哲学观点。
到19世纪末,一些教育思想家逐渐意识到必须将教育目标置于与社会的关系之中予以考察。
随着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产生,这一观点进入了教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互动发展视野。
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沃德在5动态社会学6一书中正式提出/教育社会学0概念,并系统讨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标志着教育社会学的正式产生。
此后该学科经历了传统或古典教育社会学(Ed2 ucational Sociology)、新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在古典教育社会学时期,人们着重于讨论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对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新教育社会学则转向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在内容上侧重于选择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方法上重视学理性假设的实证研究与验证,理论范式和学术风格也多秉持社会学研究的理路。
我国教育现状及改革探索研究
我国教育现状及改革探索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国教育体制在面对新的挑战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我们需要对我国教育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探索研究。
一、我国教育现状的基本概况我国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级别。
在整体教育水平上,我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我国的初中毕业率和高中毕业率也在不断攀升,整体教育水平逐渐提高。
二、我国教育现状的问题与挑战虽然我国的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较为丰富,教育质量相对较高,因此大量农村地区的孩子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其次是教育存在功利性倾向的问题,过多关注学生的分数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再次是教育体制僵化的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教师队伍质量的不断下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足等问题也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构成了阻碍。
三、教育改革的探索研究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提高整体教育水平,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探索研究。
首先需要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入手,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其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摒弃功利性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推动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再次需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改革我国的高考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还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使教师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我国多学科家庭教育研究内容的分析比较
我国多学科家庭教育研究内容的分析比较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的研究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了,在多学科研究人员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为了推进家庭教育研究和整个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很有必要对以往20多年的家教研究作一番梳理。
本文采用系统文献分析法,分别从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学科中各选取两种较为权威的学术期刊进行系统检索,这就是1991年-2002年的《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学研究》、《社会》。
笔者还参考多位同行专家的意见,检索了另外两种来源的家教研究资料:一是从1998年到2002年间举行的五次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中收录的内地学者的论文,这是世纪之交海峡两岸华人学者举行的最高规格的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所收入的优秀家教研究成果;二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服务网络在线提供的2000年到2002年的《家庭教育研究》索引的论文与报告,这是高校信息情报专业人员从全国上千种社会科学期刊中选出的最新的家庭教育研究精品,是目前被检索和引用的频率较高的家教研究成果。
一、家庭教育研究成果的学科取向及其交融笔者20世纪90年代初在向中华全国家庭教育学会首届会长卢乐山教授讨教家庭教育研究方法论时,她曾形象地把家教研究成果比喻为“拼盘”,强调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研究是由多种学科研究成果拼凑起来的,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学科;①1996年吴奇程教授在《家庭教育学》中指出:“除了教育学外,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人类学等都与家庭教育学有密切的关系。
”②笔者90年代初期在同中华全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林崇德教授讨论我国家教发展状况时,他认为“90年代我国的家庭教育事业正由普及阶段发展为普及与提高并重阶段”,相应的家教研究水平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③笔者后来在同王宝祥研究员等家教研究专家讨论时,他们也赞同林崇德教授的判断。
针对当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几点看法
针对当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几点看法当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课题,它不仅关乎教育的本土发展,同时也对世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教育体系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之中,因此对比较教育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探讨一些针对当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几点看法。
当代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需要注重本土特色和国际视野相结合。
中国的教育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中国的教育也一直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问题和挑战。
比较教育研究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特色,同时也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和理论,以便更好地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应该兼顾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深入挖掘中国教育体系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同时也要关注国际上的前沿理论和实践,使得研究成果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影响力。
比较教育研究需要注重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
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涉及到众多复杂的因素和问题,单一的理论研究往往难以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
比较教育研究需要以实证研究为重点,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来验证和支持理论假设,从而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比较教育研究也需要关注具体的案例和实践经验,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实践,以便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可行的建议和方案。
比较教育研究需要注重政策研究和政策建议。
教育改革和发展往往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推动,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要依据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
比较教育研究不能局限于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还需要关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
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应该关注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和改革实践,研究其影响和效果,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教育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比较教育研究需要注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当代教育问题往往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而需要跨学科的研究和交叉融合。
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需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试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分析
试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分析【论文摘要】30年来,我国全面实行方案生育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人口问题仍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人口总数仍然偏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分布不平衡等特点。
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冲击、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与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等方面。
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表现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包括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开展教育加强后天培养等;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包括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实施人口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方案生育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以及通过教育促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等。
【关键词】人口问题;教育影响;教育约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方案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累计少生4亿多人,节约了9万多亿元抚养费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与教育的开展。
但由于人口开展的惯性,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
研究我国人口问题的状况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探讨教育约制人口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对于促进人口、教育、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和谐开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人口问题的根本特点。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教育快速开展的最正确时期,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人口正在实现着两个转变:一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和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转变;二是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根据统计资料,中国当前的出生率、增长率以及综合生育率均接近兴旺国家水平,明显低于亚洲水平、开展中国家水平及世界平均水平。
这说明,经过30多年的方案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目标已经根本实现。
由于人口开展的惯性作用,以及与低生育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等原因,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
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基数大,年出生量仍然偏多。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关于开展全国博士质量调查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关于开展全国博士质量调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7.09.28•【文号】学位[2007]30号•【施行日期】2007.09.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关于开展全国博士质量调查工作的通知(学位[2007]3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各直属高等学校: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要求,全面分析和评价我国博士质量,制定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政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决定在所有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以下简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博士质量调查工作。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目的和意义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对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专门人才,并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博士质量已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
调查工作的重点是:全面评价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影响博士质量的相关因素,总结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和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博士质量的对策。
经过调查,希望达到以下目的:(一)建立和完善我国博士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教育理论;(二)全面分析和评价我国目前博士质量状况、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三)通过有针对性的、国际间的深入比较和研究,明确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与原因;(四)提出今后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方针、策略,建立起博士质量的保障制度和体系。
【转】_我国独生子女研究30年_两种视角及其局限
我国独生子女研究30年:两种视角及其局限肖富群1 风笑天2(1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广西桂林 541004)(2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 南京 210093)摘 要:我国的独生子女研究已经开展了30年。
相关研究基于两种视角:一种视角是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社会化、社会适应等问题;另一视角是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变量,探讨独生子女现象对家庭、社会的影响。
已有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至少有三个问题没足够重视:独生子女人口对社会结构各层面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成年独生子女和 独二代研究;农村独生子女问题。
这也是继续开展独生子女研究值得着力的地方。
关键词:独生子女;研究视角;成绩;局限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0)07-0045-08我国1979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至今已过去30年。
30年里我国出生了近一亿的独生子女!。
我国的独生子女是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结果,并非人们生育意愿的真实体现,这一非自然的生育事实给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而也得到了学术界的持久关注。
我国的独生子女研究在这30年里表现出一副什么样的图景呢?1980年代,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和教育问题是研究重点。
1990年代,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成为研究主题。
2000年以后,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步长大成人,学术界开始关注独生子女的婚姻家庭和社会适应问题。
不同时期的独生子女研究大致可以归为两种视角:一种视角是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社会化、社会适应等问题;另一种视角是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变量,探讨独生子女现象对家庭、社会的影响。
一、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对象∀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这与 多子多福、 人丁兴旺的传统生育文化极不协调,使得日常生活中的生育问题成为一个凝聚世人注意力的社会事件。
独生子女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所有希望,自然而然地受到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分外关注。
女性读博的满意度真的更低吗?--基于《自然》2019年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48 -
niversity)的8位女性博士的访谈发现,平衡家庭和 学业生活是巨大压力的来源,在妻子/母亲和学生的 角色之间挣扎,参加学术会议对于女性而言更难。 他们声称女性的学术生涯受到影响,并不是因为她 们是女性,而是因为结婚生子[19]o卡特(Carter) 等人对新西兰女性博士的访谈发现, 关于女性的被 动、 家庭教养和 ( 至少是象征性的) 服从男性权威 的文化期望会导致女性的社会关系与学术表现之间 的紧张关系。 例如, 家庭和学术需求间的紧张关系、 参加会议、导师与学生关系、家庭乐趣和学习责任 的重要性。 此外, 种族、 年龄、 婚姻状况和受虐史 (abuse history) 也是影响女性博士学位的因素。 施 密特(Schmidt)等人对瑞典女性博士生的幸福感调 查发现,一方面,女博士生在价值观、观念和优先 事项之间摇摆不定;另一方面,他们受影响和/或依 赖的外部资源, 以及必须在整体持续的生活平衡中 扮演多重角色的事实。海恩斯(Haynes)等人对美 国某研究型大学的8位女博士的半结构访谈发现, 他们在压力、 社会支持、 自尊和心理压力等方面存 在问题, 这些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女性因管理多重身 份而产生的角色冲突、发展应对技巧和维持社会支 持等行为[20]。
三、研究设计、数据及方法
关于博士生的调查数据基本不公开, 个别调研 的样本量代表性也受限,所以研究者将目光转向 《自然》杂志于2019年在全球范围内对在读博士所 做调查。实际上这也是该杂志针对博士生的第五次 全球调查, 只不过前四次调查并未公开原始数据。 更重要的是,近两年国内也涌现出多篇基于2019年 数据而写作的文章。该调查的主题涉及读博经历的 评价、心理状况、学术参与、组织支持、社交参与、 人口统计学特征等。 本次调美洲为27. 67% ,亚洲为 27. 46%,南美洲为3. 19%,澳洲为3. 07%,非洲为 2.44%) 6812位博士生参与。剔除掉关键变量上有 缺失的样本,最终进入分析的样本量为6028。其 中,中国大陆地区共有680位博士生参与本次调查。
中国博士泛滥,质量受疑
出个 性特 色 ,就要 求博 士 生导 师对学 生 的培养 能够 因材施 教 。
就 在 周 光礼 推 出这本 新 书
之前 , 中科 技 大学 传 出消 息 : 校拟 清退 3 7名 “ 华 该 0 超时 ” 士 硕
生和博 士生 , 再次 让舆论 哗 然 。
法是 , 国没 有毕 不 了业 的博 士 。“ 出” 周光礼 所 言 的当前 中 宽 是 中国博 士教育 的低 淘汰 率 。 中国博 士培养 的质量 监 管力度 常受
人 仍 然较 认 同 周光礼 对 博 士 生培 养现 状 的一 些 分析 ,最 起码 “
教 育部也 该要 求博 导 陪博 士一 同坐教 室 、 进实验 室 。博导 们应 当潜 下J , 真搞好 科研 , 好教 育 , 本职 之路 。 来 认 搞 才是 第三 , 社
总体 着眼于 为每 个学 生提 供锻 炼 、 发展 的平 台。 二 , 科研体 第 在 制 方面 , 当从根 本上 剔 除现 今 “ 术产业 化 ” 应 学 的弊端 。 目前 , 博
导们 开设 的公 司恐 怕 已经成 为庞 大 的利益 集 团 ,根深 叶茂 , 想
来 一次 “ 去产 业化 ” 然阻 力重 重 。矿领 导可 以与 工人 同下 井 , 定
骇人的数据和大规模 的清退吸引了大量舆论聚焦 ,公众
也 纷 纷开 始质 疑 : 国博 士 生教 育的 质量 在迅 速下 降吗? 中
诟病 , 此次华 中科技大学的大规模 “ 清退” 也似乎放 出信号 : 不
博士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
博士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1. 前言博士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形式之一,也是选拔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渠道。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博士生教育也正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从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管理体制等方面,对中国博士生教育的发展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
同时,本文还会探讨博士生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改进方向,以提高我国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 目标博士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拥有独立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智力资源。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博士生教育要加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博士生教育也要重视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培养,推动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跨界合作。
3. 培养模式博士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包括研究生培养和专业学位培养两种方式。
研究生培养是博士生教育的主要形式,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生培养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
硕士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基本知识,博士阶段则侧重于深化学生的研究领域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专业学位培养是一种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博士生教育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目前,中国的专业学位包括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
4. 教学质量博士生教育的质量是评价博士生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博士生教育的教学质量除了要考虑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外,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
因此,博士生教育的教学质量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4.1 学生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博士生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术能力是指学生具有独立进行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掌握先进的学术方法和知识的能力。
创新能力则是指学生具有开拓精神、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8年10月自考《比较教育》00472真题及答案
子系统。 2、萨德勒的分析范式 答案解析: 萨德勒强调意义理解的分析范式。主要致力于探讨造成不同教育体系的社会
和文化背景,注重通过理解、直观感悟等形式来界定决定教育的文化或制度性因 素。
本题考查比较教育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我的家族都有谁?-比较教育的重 要思想-萨德勒的比较教育思想。
3、美国《开端计划》 答案解析: 1965 年美国联邦政府与国会颁布学前教育《开端计划》。开端计划初期只是 1964 年《经济机会法》中的一个社区行动,旨在向贫困家庭的 3-5 岁儿童与残疾 幼儿免费提供教育、营养与保健。从 1965 年起由联邦政府与地方当局合作实施, 延续至今。 本题考查学前教育——至善的起点-学前教育的当代发展-美国学前教育的 当代发展。 4、美国《不让一个孩予掉队法案》 答案解析: 2002 年布什政府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以提高美国公立中小学的 教学质量。法案提出让“每一个儿童都必须通过受教育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 挥”,几乎对美国义务教育质量控制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5、学校管理 答案解析: 是一种以组织学校教育工作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活动,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 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 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简答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小题 8 分。第 27、28 小题各 6 分,共 20 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1、简述比较教育的历史分期。 答案解析: 比较教育自 19 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 200 年的历史,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比较教育的“史前阶段”,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到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借鉴时代”,是严格意义上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以 1817 年 开端到 19 世纪末期结束。从 20 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比较教育学科体系 的形成时期,称为“因素分析时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是比较教 育的“社会科学方法时代(系统科学分析阶段)”。这一时期又大致分为发展期、 高原期、反省期、扩展期和深化期。 本题考查比较教育的历史沿革——我是如何成长的?。 2、简述教师教育在职培训体系的主要模式。 答案解析: 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以高一级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为主体 的教师培训模式。该模式的载体有两种:一种是以大学、师范院校为培养机构; 另一种是以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为培养机构,共同组成高校培训与培训机构培训 模式。第二类是学校本位的教师培训模式。由教师所在的学校自主邀请有关单位 共同制定培训计划、目标、内容,并组织实施教师培训,主要特点是将教育理论 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第三类是远距离的教师培训模式。广播电视教学、电话教学、 计算机网络教学等多种现代教学技术都被广泛应用其中。 本题考查教师教育——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教师教育的内涵与演变-教师 教育的在职培训体系。 3、简述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答案解析: 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重点主要围绕办学规模和质量保障 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学前教育规模,促进学前教育普及发展主要的举措包括:加 快完善乡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一是扩大城镇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以多种 方式扶持企事业单位办园、集体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二是加强学前与小学的协 同,实现双向衔接与相互配合。三是明确政府所承担的职责,改善学前教育的质 量状况。要加大政府的相应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博士群体研究情况分析
3.1对象选取和数据信息来源
本数据来源于万方数据的检索,笔者选择1988~2018年期间比较教育学毕业博士研究生作者作为研究对象,整个研究涵盖了整个比较教育博士的培养时间,其中获取其导师、研究课题和毕业时间及毕业学校等信息,对共500名比较教育博士毕业生进行了分析研究。
部分数据如下表。
表部分博士论文数据
3.2数据结果与分析
3.2.1 毕业生人数
从1988年开始有比较教育博士毕业生以,截止到2018年共有500名毕业生。
2004至2013年10年培养毕业生340名,占总培养数的68%,是比较教育博士培养的高峰期,但在30年的培养过程中,前10年培养人数较少,总体发展缓慢但增长稳步,绝对数培养人数不多。
见表1。
表1培养毕业生人数
图1 培养毕业生人数
3.2.2培养高校及毕业学生数
目前有比较教育博士毕业的学校共8所,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是最早招比较教育博士的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达168人,是毕业生最多的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招生较多;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招生相对偏少。
东部、中部、西部高校具有比较教育博士点不均衡,中部明显塌陷,西部也只有一所。
大多数高校比较教育博士点培养人才效益相对较弱,发展缓慢但增长稳步总体培养博士生人数偏少。
表2培养高校及毕业学生数
图2 各高校毕业生数
3.3比较教育博士生导师状况
目前,有比较教育博士生毕业生的导师有58名,浙江大学7个博导,北京师范大学24个博导,华东师范大学13个博导,西南大学4个博导,华南师范大学3个博导,南京师范大学2个博导,东北师范大学5博导,共58博导。
其中王承绪、马骥雄2位导师已经过世,有些导师已经退休了,还有少部分是第二合作导师。
浙江大学(杭州大学)王承绪和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2位教授是我国最早培养比较教育博士生的导师,培养学生相对较多,但大部分导师培养学生偏少;2008年第一次有学生毕业的比较教育博士生导师达11个,是历史最高,可以说新一代比较教育博士生导师已经成长;其中西南大学巴登尼玛是研究国内教育比较尤其是民族比较教育研究很有特色。
但总体比较教育博士生导师在岗数量偏少。
表3博士生导师状况
3.4 比较教育博士生论文选题分析
考察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是审核该学科研究趋向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选题总体方向主要分布在5个方面,外国教育研究尤其是国外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占相当大的比例,国内比较研究不足;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在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方面,我国青年学者贡献较少。
见表4。
与常媛媛,于佳雪的论文《2002~2011年中国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以7个比较教育学博士点的244篇论文为样本》研究一致:我国现有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主要集中于“一个对象的研究”所占比例为45.08%,“两个以上对象的比较”作为比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仅占24.18%。
“超国家组织”与“国家内部教育比较研究”是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中的薄弱点,“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不足,“其他”所占比例过高。
[1][6]
表4论文选题分析
图3 论文选题人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