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受众的特点及传播功效
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势
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新媒体在传播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成为广告营销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和工具。
本文将从媒体优势、传播效果和用户体验三个方面来探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优势。
一、媒体优势1、覆盖面广互联网的覆盖面远远超过传统媒体,通过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等各种渠道,可以让信息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中。
而且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具有更加快速和广泛的传播效应。
2、传播成本低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新媒体具有更低的传播成本。
当然,这并不是说互联网传播就是免费的,但是相较传统媒体,互联网传播不需要支付高额的制作、印刷、发布和投放等成本。
3、传播效果易于追踪互联网传播的另一个优势是易于追踪传播效果。
通过各种数据分析工具,可以轻松地获得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反馈,从而更好地了解与观众的互动和接收反馈,为接下来的传播做出更加精准的调整。
二、传播效果1、传播速度快互联网传播的速度比传统媒体更快,消息迅速地传递给目标受众。
在互联网上,一个小的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全球的范围之内,这对于信息传播者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2、传播渠道丰富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丰富,包括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新闻、社交媒体等,可以满足不同终端设备和多元受众的需求。
同时,不同的传播平台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进行准确的推广和传播。
3、传播效果直接在互联网上,消费者和产品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信息传播是由消费者之间直接进行的。
这种直接性可以增强受众对传播信息的关注和信任,从而提高传播效果和转化率。
三、用户体验1、自由度高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具有自由度高的优势,可以自由地自主为自己喜欢的信息构建自己的信息基础。
同时,互联网也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和自主决策权,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2、互动性强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优势是互动性强,用户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和互动。
互动可以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和用户的粘性,也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好的传播环境。
3、个性化体验互联网新媒体的体验更为个性化,通过互联网的数据分析,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提供更为具体精准的信息推荐,从而提高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
网络传播下的受众分析
网络传播下的受众心理在科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一种传播学的革命。
究其根源,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主要指人类行为。
而受众,则有多、杂、散、匿的特点。
网络传播,通常是利用互联网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
网络信息传播领域汇聚了传统媒介未曾有过的多种传播技术手段的优势,如系统的开放性与全球性、传播信息速度的迅捷性、超媒体的传送方式、贮存信息的广容性与集成性、低成本甚至于零成本的运行模式。
网络媒介是一个新的传播与交流平台,这种集传播者与受众为一体,同时具有方便、快捷、海量储存等信息传播优势进一步强化了网络传播作为“第四媒体”强大的交流功能。
这种新的媒体传播方式改变了整个世界,特别是对广大网络受众的生活方式和内在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网络传播下的受众,通常是个体性、虚拟性、自主性和参与性共存。
而且根据时代特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默默无闻型、创业成名型、求知务实型、不可救药型、消遣娱乐型、招摇撞骗型和网络作家型。
就网络传播下受众的心理而言。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首先,是对受众心理产生影响的网络传媒的重要特征。
1.网络传媒的虚拟性:网络是人们自由构建的一个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在各种不同的虚拟角色的掩饰下发表、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虚拟化的方式也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距,呈现出一种更平等、更纯粹的交流模式,使人们的心理反应发生着显著变化。
2.网络传媒的方便与快捷性:网络传播集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为一体,并且在速度上超越了任何一种古老的传播方式,这样人们对此就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网络便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颠覆下的独特性的受众心理。
德国社会学家伊丽沙白·内尔·纽曼在1974年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
该理论以人的趋众心理为依据,认为人总是害怕处于孤立位置,当自己的意见处于少数派时就不会将它表达出来。
因此,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更有优势,看到这种趋势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个人越来越多。
第七章 网络传播的受众
3、政治上的激进性;
环境给个体带来的角色的自由选择与转换。
三、互动环境与网民心理 四、网络环境与网民选择性心理
第六节 中国网络的阶段性典型特点
一、需求特点
1、环境认知需求凸显 2、自由表达与社会参与的需求强烈; 3、边缘性需求增加;
二、行为特征
1、解构性行为容易产生轰动效应;
◆追求对既有体系、观念、事物的挑战、否定甚至破坏。
第七章 网络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分析
一、网民规模分析
1、总体网民规模 2、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分析 3、手机网民规模 4、使用各种终端上网的网民规模
• 2、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分析
二、网民属性分析
1、性别结构 2、年龄结构 3、学历结构 4、职业结构 5、收入结构
三、80后网民分析
◇核心网民力量; ◇网络成为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乐于追求网络新技术、新知识;
◇消费网络化;
◇信息消费网络化;
◇手机上网的主力军;
◇微博的主力军; ◇网游的主要消费者;
四、90后网民分析 ◇伴随网络长大的一代
第五节 网络环境下的受众心心理是指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人可能失去社会
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这里的匿名是指人们确确实实彼此不认识,也很难在时候追究
责任的可能。
◆完全匿名环境中的网民心理:自我控制能力减弱;攻击性增强;
缺乏责任感;
◆网络环境中的匿名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匿名,匿名环境所带
来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
二、虚拟环境与网民心理
◆网络环境给网民的主要影响不在于匿名环境,而是由于虚拟
新媒体传播特点及影响
新媒体传播特点及影响在当今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特点,对社会、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之一是传播速度极快。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能够在瞬间将信息传递到全球各地。
一条新闻、一个观点或一个事件,几乎可以在发生的同时就被传播出去。
这种即时性使得信息能够迅速扩散,受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动态。
比如,突发事件的报道往往能够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让人们及时知晓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互动性强是新媒体传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在新媒体平台上,受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中。
他们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与发布者和其他受众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效果,还促进了用户之间的社交联系和群体认同。
例如,在一些热门话题的讨论中,网友们各抒己见,形成了多元化的观点交流。
新媒体传播还具有内容多元化的特点。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这使得信息的来源变得极为广泛。
从专业媒体机构到普通个人,从严肃的新闻报道到轻松的娱乐内容,从文字、图片到音频、视频,新媒体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和主题。
这种多元化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新媒体传播的个性化特点也十分突出。
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新媒体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和行为习惯,为其推送个性化的内容。
这意味着每个用户在新媒体上所看到的信息都是独特的,符合其个人特点的。
这种个性化服务提高了用户的体验,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使人们局限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信息。
新媒体传播的跨平台性也不容忽视。
信息可以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上自由流动和传播,比如从微博到微信,从抖音到今日头条。
这种跨平台的传播方式扩大了信息的覆盖范围,增强了信息的影响力。
新媒体的这些传播特点带来了诸多影响。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新闻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通过媒体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群体。
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们在信息接收、理解和回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而传播效果则是评判新闻传播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受众特征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受众类型在新闻传播中,受众可以分为被动受众和主动受众两种类型。
被动受众是指接受信息不主动参与互动的群体,他们对于新闻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程度相对较低。
而主动受众则是指积极参与互动、主动思考的群体,他们更加关注新闻内容,对于信息的传播效果有更大的影响力。
二、受众特征对传播效果的影响1. 受众兴趣与关注度受众的兴趣与关注度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新闻内容能够与受众的兴趣和关注点相契合,就会引起受众的关注,从而增加传播效果。
相反,如果新闻内容与受众的兴趣与关注度不符,受众则可能忽略或快速流失,传播效果将大打折扣。
2. 受众知识和素质水平受众的知识和素质水平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知识丰富、素质高的受众对于新闻内容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更强,他们更容易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相比之下,知识和素质水平相对较低的受众则可能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回应能力有所局限,传播效果受到限制。
3. 受众价值观和立场受众的价值观和立场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新闻内容与受众的价值观和立场相符,受众更容易接受和认同,传播效果会得到增强。
然而,如果新闻内容与受众的价值观和立场相悖,受众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传播效果则会受到抑制。
三、传播策略与传播效果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传媒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需要采取多种传播策略。
下面列举几个常用的策略:1. 定位准确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媒机构需要准确定位受众群体,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并根据受众特征调整新闻内容与形式,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2. 创造互动与受众进行互动可以增加传播效果。
网络传播概论(第二版)PPT 第九章 网络传播的受众
第四节 网络受众的类别划分
受众的网络活动会因为年龄、性格、 需求、上网的阶段等因素形成一定的类别 差异。从宏观来看,研究不同类型网民的 需求与行为特征,对于研究网络文化以及 网络社会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微观来看,这种研究也可以指导网站的 管理与经营。
第五节 网络环境下的受众心理
对于网络的研究,很多时候涉及网民 的心理。网络环境是否改变了人们的心理 作用机制,这是很多研究者非常关注的。 但不少研究表明,网络并不会改变人们的 心理,它只是改变了心理机制作用的环境。
6.网络中是否还存在“从众心理”?试用 个案研究的方式加以分析。
7.现阶段中国网民在行为方式上有何特点? 试分析其原因。
8.你是否同意中国网络中存在“网络暴民” 的说法?理由是什么?
【本章学习与思考】
9.为什么感觉网络中非理性言论更多? 10.试分析某一中国门户网站的页面设计与
网民信息消费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
一、个体性
在传统媒体中,受众的概念指的是 “较大数量的”、“异质的”传播对象, 即传统媒体的传播对象是“不定量的多 数”。传统媒体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来研究 自己的受众定位,并采取相应的传播与服 务策略的。
二、社会性
1.网民个体的信息消费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直接作用于信息 生产
2.受众间信息引导的线索越来越深地编织到整个网络信息 引导网络中
1.试利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历次中国 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现阶段中 国网民构成及需求特点。
2.试以“芙蓉姐姐”为例分析网络受众的 “使用与满足”。
3.中国网民对网络的娱乐需求上升的原因 是什么?
4.如何认识网络的匿名性?你是否同意网 络“实名制”?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影响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传播观点的重要渠道。
网络媒体具有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传播特点,这些特点对于信息传播和社会影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即时性网络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即时性,它可以实现实时报道、实时互动,不受时空制约。
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需要经过信息采集、编辑、排版等多个环节,时间跨度较大,无法在第一时间发布,这就意味着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较差。
二、互动性网络媒体是一种双向交互模式,它比传统媒体更具有互动性,用户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参与讨论、发表观点,实现信息互动和交流。
例如在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平台上,用户可以直接与其他用户互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三、兴趣精准网络媒体的传播层面更注重兴趣和需求,受众的信息需求得到精准满足,与之对应的传统媒体在传播对象和范围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用户只需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相关关键词,就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种精准传播方式可以帮助用户更快地了解信息,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
四、个性化网络媒体传播形式更加个性化,内容更加多样化。
用户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关注自己喜欢的媒体和专业网站,随时享受自定义个性化服务。
与之相对,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单一、传媒内容相对单调,无法根据受众个性化需求进行改变。
以上是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这些特点对于信息的快速传递、个性化满足需求、转化成更好的社会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一、促进社会多元化网络媒体的存在扩充了社交平台,为社会各界人群提供了途径和机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自由开放的网络舞台。
网络媒体借助即时性和可交互性的优势,使得社会各领域的观点能够公平、透明的发表,促进了社会多元化。
二、提升舆情管理能力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社交属性强,并具备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特点,不仅可以轻松地将新闻、信息传递至世界各个角落,而且可以实时呈现、预警、管理社会舆论情况,提高政府舆情反应和预警机制的能力。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是指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接受和使用新媒体内容的人群。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具有以下特点:1. 多样性: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群体多样化。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可以方便地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社会群体的内容。
受众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 互动性: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在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上,受众可以积极参与讨论、评论和分享内容。
受众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与内容创作者进行互动交流,形成一个双向的沟通和交流平台。
3. 自主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权。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媒体渠道,并且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受众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成为内容创作者,发布自己的创作和观点。
4. 分散性: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分散在不同的平台和渠道中。
由于信息的碎片化和流动性,受众会通过多个平台来获取和分享内容。
这也导致受众的注意力更加分散,对于内容的接受和传播具有更高的挑战性。
5. 自我表达: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建立个人品牌和影响力。
受众通过发布内容、参与讨论和分享观点,展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总体而言,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具有更大的选择权、参与性和自主性,但也面临着信息过载和注意力分散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媒体和内容创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受众的需求和行为,不断创新和适应变化的媒体环境。
网络媒体的新闻生产和传播特点
网络媒体的新闻生产和传播特点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及其新闻产品在传媒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具有更高的传播速度、更广的传播范围、更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和更强的互动性等特点。
本文将从新闻生产和传播两个方面,探讨网络媒体的新闻生产和传播特点。
一、新闻生产的特点1. 紧迫性和即时性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极高的紧迫性和即时性。
由于网络的高速传输和互联网的开放性,新闻事件可以第一时间被报道和传播。
同时,网络媒体还可以在新闻事件还在发生时就进行现场直播,使广大听众和观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
2. 个性化和定制化传统媒体的报道对象主要是大众,而网络媒体则更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内容。
网络媒体可以获取听众和观众的个人信息,通过算法和推荐系统,为每个个体定制不同的内容和体验。
这不仅可以提高听众和观众的满意度,还能增加网络媒体的粘性和忠诚度。
3. 视角多元和观点碎片化网络媒体的生产过程更加去中心化和民主化。
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更加注重发声者的份额和影响力,新闻内容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和分散化。
这使得网络媒体的新闻内容更加宽泛和碎片化,对听众和观众的判断力和挑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多媒体和融合报道网络媒体的生产方式更加多元和自由。
在新闻报道中,网络媒体可以不仅是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单一形式,还可以多媒体形式加以融合,如音频、动画、互动图和VR等新形式,这可以增强报道的视觉冲击力和知情度,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二、新闻传播的特点1. 较大的传播范围网络媒体具有进入传统媒体无法触及的传播范围。
由于网络媒体具有互联网化的特点,它可以让更广泛、更分散的人获取新闻信息,扩大了新闻传播的范围和受众,增加了新闻信息的传递效果。
2. 高度的互动性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具有非常高的互动性。
新闻报道不再是单方面的传递,听众和观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新闻报道中,这不仅能够提高互联网的用户留存率,还能够推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新闻传播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在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传播效果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会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
本文将就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展开探讨。
一、受众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接收者和使用者,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受众的多样性和特点直接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首先,受众的数量和分布范围会影响到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不同群体的受众会对相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这对于信息的传递和接受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次,受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水平也会影响到信息传播的效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对于所获取的信息有着不同的筛选和理解能力,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达和被接受。
二、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受众的特点直接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
不同群体的受众会对同一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知,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要考虑到受众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在信息传递中,受众的态度、价值观和知识水平会影响到信息的接受和传达。
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根据受众的需求和特点来选择恰当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另外,受众的反馈和互动也是传播效果的重要评判标准,只有与受众形成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才能实现信息传播的目的和效果。
三、传播效果对受众的影响传播效果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结果,更是对受众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新闻传播,受众可以获取到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
传播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在传播效果的评估中,受众的态度、行为和反馈将会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传播策略,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结语在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传播效果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受众的多样性和特点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而传播效果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认知和行为。
自媒体中的“受众”到底是什么意思?受众的特点是什么?
自媒体中的“受众”到底是什么意思?受众的特点是什么?
受众的意思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
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等。
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受众也是受传者,也被称为信宿。
授权者既可以是某个个体,也可以是某个群体,或者是社会团队组织,受众得到信息后,会根据自身的理解、认知,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
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信息搜寻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寻找各种信息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受众对于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接触,记忆和理解。
受众的这些特征,对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具有制约的作用。
受众的特点是:
1.规模的巨大性
受众的规模是巨大的,在人数上的巨大是超过大部分的组织和社会群体。
2.分散性
受众是分散的,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
3.异质性
受众是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受众即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对象,又是对传播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受众的需求,受众对媒介信息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活动,都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以上就是自媒体受众的概念和特点。
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心理分析
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心理分析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心理分析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粉丝群体蓬勃兴起。
无论是明星粉丝、偶像团体支持者还是电视剧、电影等作品的死忠粉,网络粉丝群体凭借其庞大的数量和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在网络空间中展现出独特的传播特点和心理行为。
本文将围绕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心理分析展开阐述。
一、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1. 虚拟社交互动与实际生活脱节网络粉丝群体以网络空间作为活动平台,通过虚拟社交互动来进行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
相对于传统的实际社交,网络粉丝群体在网络上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限制,形成独特的社交模式。
然而,由于网络活动有时与实际生活脱节,导致网络粉丝群体传播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或失真。
2. 高度的集体认同感和社群意识网络粉丝群体的成员,通常因为对某一特定对象有着共同的喜好或关注,所以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和社群意识。
这种认同感和意识使得粉丝们更加具有凝聚力,他们在网络上互相支持、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形成了独特的社群生态。
3. 大规模、高频次的信息传播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之一是大规模和高频次的信息传播。
粉丝们对于自身关注的对象的消息和动态保持高度关注,他们会在网络上分享、转发、评论相关的信息,将相关内容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这种传播特点使得网络粉丝群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
4. 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参与度网络粉丝群体的成员对自己喜爱的对象通常表现出极高的情感投入和参与度。
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偶像或作品的喜欢、支持和保护。
这种情感表达和参与度进一步加强了粉丝群体的凝聚力和传播力量。
二、网络粉丝群体的心理分析1. 自我认同与个体认同网络粉丝群体的成员往往通过喜欢、追捧某个对象来寻求自我认同。
他们以自己喜爱的对象为核心,通过与其他粉丝分享共同喜好的行为、言语来强化自己对于某种个体特质的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其他粉丝建立了类似于群体认同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
网络受众的特点及传播功效(1)
第三章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特点第一节网络受众的构成状况分析一.网民的性别构成(见附图)随着网络的发展,上网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正在趋向平衡。
二.网民的年龄构成(见附图)18~24岁的年轻人是网络受众的主体。
但是,高龄段网民的绝对数量始终在缓慢地稳定地增长。
三.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见附图)低文化程度与低龄化网民的增长,使得网站特别是网络的内容提供者的责任变得愈加重大。
四.网民的收入分布(见附图)低收入水平者上网的人数比例并不低,且一直在增长。
CNNIC对网民群体作分类:1纯信息网民:占网民15%,主要以中年低网龄的人群为主,他们对网络的了解不深,只会或者只愿意简单看看新闻,查找工作相关的信息;2纯沟通网民:占网民10%,以青年为主。
网络在他们只是一个交流的工具,上班代替电话进行聊天,工作时用点电子邮件;3基础网民:占网民22%,是网民的典型代表人群。
其中低文化程度的人群以网络聊天等沟通行为为主,偶尔使用信息获取;本科学历的高文化人群,主要以电子邮件、工作相关的信息获取为主,他们是是属于和工作关联度比较高的一群人;4纯娱乐网民,占网民13%,以青年男性为主,使用互联网和工作基本没有关系,上网基本上是兴趣导致,主要以娱乐、沟通为主,信息获取为辅;5典型娱乐网民,占网民9.9%,以青少年男生为主,一般在公共场所和家庭上网,上网的目的性也较强,主要是玩游戏和聊天;6信息娱乐网民,占网民6.4%,指使用信息获取和休闲娱乐类服务的网民;7泛娱乐网民,平均年龄25岁,大专文化,上网地点以公共场所和家庭为主。
他们多参与网络聊天、游戏、新闻阅读等活动。
第二节网络受众的心理分析一.需要与期望1.自我表达;2.自我认可;3.他人的认可。
二.受众的注意心理1.无意注意,刺激的强度可根据内容的新奇程度、重要性、知识性或实用性等因素来相应地设定;2.有意注意,信息内容要吻合受众的目前需求;信息要能调动受众深切的情感。
三.网络受众接受信息的特点1.求真心理;2.求客观心理;3.求新心理。
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与优势分析
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与优势分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传播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
传统媒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而新媒体通过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改变着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本文将对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与优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实时性与全时性新媒体传播的最大特点就是实时性,它能够将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给用户,实现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与此同时,新媒体传播还具备全时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资讯或娱乐内容。
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随时发布和获取各种信息,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交流。
这种特点使得新媒体传播成为了人们了解世界、表达自己的重要渠道。
二、互动性与参与性新媒体传播具备强大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的,而新媒体则能够打破传统的信息传递形式,使得用户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在新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与其他用户互动,形成一种类似于社交网络的环境。
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不仅能够促进信息的流动和传播,还能够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三、多样性与个性化新媒体传播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传统媒体的内容是固定的,而新媒体则能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内容选择。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通过定制化的推荐算法,新媒体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和兴趣爱好推送相关内容,使用户的阅读体验更加个性化。
这种多样性和个性化使得新媒体传播成为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信息世界。
四、大众化与传播效果跟踪新媒体传播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它可以将信息迅速传播给广大的受众群体。
与此同时,新媒体传播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跟踪传播效果,分析用户的反馈和互动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用户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喜好和传播效果,从而优化信息的传播策略和内容。
这种传播效果的跟踪和评估为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指导,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具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与优势包括实时性与全时性、互动性与参与性、多样性与个性化以及大众化与传播效果跟踪。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1.5中国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尽管中国互联网发展迅 速,但目前22.6%的互 联网普及率仍比全球平 均水平19.1%低3.1个百 分点,与互联网发达国 家日本、美国、韩国等 差距很大。 日本、美国、韩国、俄 罗斯、巴西的互联网普 及率均高于中国,中国 排在第87位 。
二、网络受众的总体特征
网络媒体较传统媒体三大优势: 信息非线性的组织方式,信息的传递具有 交互性。 网络环境在形式上的虚拟性、实时性及所 提供信息的海量性、丰富性。 网络中人性化和个性化信息服务。 使网络受众养成了不同于传统传播环境下 的所特有的特征。
1. 2. 3.
5个方面的特征
1.
2.
3. 4. 5.
角色的双重性 信息获取的自主性 信息消费的个性化 网络受众的虚拟性 网络Hale Waihona Puke 众的参与性2.1角色的双重性
网络用户上网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寻求信息,
当受众浏览、接受网络信息时,成为网络的 受众; 网络用户通过BBS、博客、播客等发布信息 时,成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
1.4扩散S曲线理论
10%-20%扩散率 根据美国墨西哥大学教授罗杰斯的创新扩散
理论,新事物的发展通常呈现S形,当普及 率在10%~20%之间时,扩散过程会加快,直 至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会慢下来。 2006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是10.5%,2007 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增至16%,中国正处 于网民快速增长的阶段。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22.6%
20%
16.0%
16%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
12% 8%
12.3% 7.9% 8.5% 9.4% 10.5%
6.2% 4.6% 5.3%
6.7%
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受众特点及影响
・ l 7 9 ・
网络群体性 事 件传播受 众特 点及影 响
王宁生 赵 丹 阳
( 武警警种学院信息管理 中心 , 北京 1 0 0 0 0 0 ) 摘 要: 网络群体 性事件发生 时, 集体行动的组织策 划者擅长利 用网络媒体进行 煽动和 宣传 , 对其行动 口号和 纲领进行 准确性 、 针对 陛的传播 , 各级 网信主管部 门要深入研 究群体性 事件 中的网络传播 受众特点 , 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时 实施 有效 管控提供帮助。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 网络传播 ; 目标 受众 ; 影响 ; 启 示
群体性 突发事件 , 尤其是 网络恐怖 主义实施 的线上传播 , 往往 定会是那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圣战 同情者 , 国内新疆 地区非法讲经 带有鲜明 的 目标指 向性 : 精准化 、 极端化网 民和线下群体 。 本文从传 班 , 暴恐分子训练营 , 并可能辐射至偏远地区的低龄化 、 文盲化 的维 播学角度 切人 , 对 网络群 体性事件 的传播 受众进行 深入分析 , 为各 吾尔族青少年 。 级 网信 主管部 门针对 网络群体性 事件 中的 目标受众实施 精确管控 据统计 , 2 0 1 2年新疆 发生暴恐 案件 1 9 0 余起 ,比上一年大 幅增 提供理论和技术辅助 。 加。 其中, “ 独狼式活动” 的个体或小群体暴恐活动趋多 , 而参与人员 1 网络传播 的目标指 向性 几乎都是“ 8 0 后” 、 “ 9 O后 ” , 其 中, 初 中以下文化程度 占到 9 5 %左 右。 网络传播 的范围很广 , 但 它和大众传播一 样 , 对传播 的范 围和 ④ 目标受众 也有选择性 ,尤其是 当网络被用于组 织策划群 体性事件 以上 事实 ,均证 明了 网络 群体性事件 中的 目标 受众朝 向精准 时, 这种指 向性更为 明显 。简单来讲— —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传播 化 、 极端化和低年 龄化演进 , 这究竟是 网络传播 的 自然现 象是刻意 带有 明确的指 向性 , 而非盲 目覆盖 。 人为 , 还须深入探讨 。 传 播领域 的“ 目标 受众 ” ( t a r g e t a u d i e n c e ) 并不 是一个全新 的概 3 网络受众特点对网络管控 的影 响及启示 念, 维基 百科词条— —“ 目标 受众 ” 是( 营销 、 传播) 行为 的预期 受众 对网络 目标受众特点 的研究 ,揭示 了网络传播 看似漫无边际 、 或 出版 物 、 广告及其它信息的读者群。① 网络传播 与此 同理 。 毫无 目的 , 却从一开始建 立就 明确指 向特定的 目标受众群 。 当前 , 国 传播 学界将传 播的类型分为“ 自我 ( 内向) 传播、 人 际传播 、 组织 际恐怖 组织 和恐怖分子热衷于在世界性社交媒体上开立账户 , 向国 传播 、 大众传播和跨 国传播” 等五类 。 有 学者将 “ 网络传播” 也加入到 内群众传播极端 、 暴恐思想。西方 国家或敌对组织也常常依赖网络 传播 类型 当中, 认 为 网络传播在 当前的传播领域 自成一类 , 传播 效 媒 体 , 面向全世界传播其意识 形态和价值观 , 重点对 我国进行政 治 果 不 可轻 视 。 渗透和颠覆 。它们将 目标受众 的选择 、 定位视 为社交媒体 精确攻 击 就传 播学关 于传播类型 的区分标准 而言 ,传 播所 作用 的空间 的核心 , 不遗余力地炮制 负面网络新 闻和信息 , 具有很强的诱惑力 、 ( 包括传 、 受 主客体位 置和传播方 向 ) 是类别 划分的角度 , 而 网络传 传 播力 , 对 网络管控产生了深远影响 : 播, 如果概 念所指 的网络 , 指的是渠道 、 工具或 平台 , 则与前述 五类 是 网络暴恐 传播 的 目标 受众定位 精准 ,深 达偏远 乡村和低 文 盲群体 , 使各 级政府和公安处 突 、 反恐对象更 加极端 、 更加顽 划分 的角度不 同 , 通 常来讲 , 进行一次类 属划分 , 按 照逻辑一 致 、 外 龄 、 延排斥 的要求 , 取两个以上的角度显然并 不合理。 然而, 如果将 此网 固和凶残 , 对其政策攻心 和思想转 化困难重重 。二是 网络 敌手 的媒 络( n e t w o r k ) 替换成 彼 网络 ( c y b e r )  ̄ 《 意义有 别 , 后者 更侧重 于空 间 体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 对 网信 主管部 门网络管控 的软硬件建设 和对 ( s p a c e ) , 即近年来使用越来频繁 的“ 赛博空间” ( c y b e r s p a c e ) 。 显然 , 策有效性构成 了挑战 。三是网络群体性事件 中, 为寻求宣传 的最大 将作用于赛博空 间的网络传播作 为传播 的一种类别 , 看上 去具有一 化 和集 体行动 的突然性 、 隐密性 , 组织者 对网络传播 目标 受众 的范 这对 网络管控而言 , 既是机会 , 也是挑战。 定的合理性 。 另外 , 也有学者将网络传播视为大众传播 的一个子类 , 围选择存在悖论 , 认为它是大众传媒序列——报纸 、 广播 、 电视之 后 , 网络和信息 时代 以上规律及特点对 网信 主管部 门实施 网络管控 的启示体现 为 : 所催生 的一种新 的传播方式 。这样 的归属也 不过分 。不管采用哪种 要加 大对境外政治性 、 恐怖性 网站或网络账号 的管 控力度 , 尤其是 手机 即时通讯工具 传播 、 扩散的负面信 息及 其传 分类 方式 , 本 研究所 重点关 注 的网络传 播范 围 , 或 网络 传播之 “ 赛 通过移 动客户端 、 博” 空间 , 正如 这个 中文译名一 样 , 隐约带有某种竞 争性 、 冲突性或 播范 围和 目标要进行重 点追 踪和定位 ,辅 以强力宣传 和严厉 打击 。 与此相适 的方 向性 。 要加强 网络管控 的教育训 练 、 人才招募 , 培训专业 性 网络媒体 对抗 开发先进 的网络管控设备 、 系统 和技术 , 使政府 的网络管控专 以上归类表明 , 网络传 播属 于大众传播的一种类型 , 自然 , 网络 力量 , 传播也共享大众传播关于“ 目标受众 ” 的概念和相关传播规律 。 网络 业水平超前于敌对网民 、 极端组织和个人 , 或至少不 能落后 于对手 , 恐 传播对于传播范 围的选择性 , 或者也可 以表述为—— 由时空和心理 确保政府的网络宣传能够先行 到达特定受众 。为有截 断极端 、 共同缔造的独特机缘 。 “ 机” 是时机 , “ 缘” 是条件 , 即网络群体性事件 怖思想 的网络传播路径 , 使其无法影 响锁 定的 目标人群 , 各级 网信 传播 的促 发因素。稍作 繁冗 地陈述为 “ 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是选择 主管部 门需 要下大力气研究其传播 路径 ,分析 特定 目标人群 的心 性时机和触发性条件的复杂结合。” 理、 网络行为 习惯 , 群策 同力 、 多方协 同 , 实施 整体上的 网络媒 体对 2 网络受众 的精准化 、 极端化 抗。 注 释 群体 性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 目标受众 , 依据不同 的集体行动纲 领或政治诉求 , 表现为 日趋低龄化 、 精 准化 、 专业化 。 ①W i k i p e d i a : T a r g e t a u d i e n c e [ E B / O L ] . 2 0 1 5 — 4 — 6 . h t t p : / / e n . w i k i p e d i a . r g / w i k i / T a r g e ta 不 同的社 交媒体平 台, 如F a e e b o o k , 其创立之初 “ 本来就是给大 o u d i e n c e . 学生 用的 ” , 而 My s p a c e 始终是 “ 那些 因为是怪人 、 疯子或 同性恋 , 以 ( 2 ) ( 美) 克莱 ・ 舍基 ( C l a y S h i r k y ) 著. 胡泳, 沈 满琳 译. 人人 时代 一 无组 及 在 学 校 为 群体 所 排 斥 的孩 子 ”的 家 。④柯 克 帕 特里 克 ( D a v i d 织的组织力量[ M 1 . 北 京: 中国人 民 大 学 出版 社 , 2 0 1 2 . 、 K i r k p a t r i c k ) 在其著 作《 T h e F a c e b o o k E f e c t ) ) ( 译为‘ 脸书效应 ’ ) 中评 ④ 林翠绢: 窥探 匿名社交媒体[ E B / O L ] . 新加 坡《 联 合早报》 , 2 0 1 4 - 1 1 - 价道 , ” 实名制 主张网络 真实人格 和负责言论 , 在当初网络普遍匿名 3 o ( 1 ) . 化 的主流 中, 造就 F a c e b o o k在众多社交 网站 中脱颖 而出 , 至今 它的 ( 分析 :暴 力 恐怖 事件 新 趋 势 [ N 】 . h u p : / / n e w s . q q . c o m / a / 2 0 1 4 0 5 2 2 / 用户 已高达全球一半 的网络人 口。④ O 4 5 6 8 8 . h i m. 个 并不意外 的假设是—— 境外弘扬 分裂 、 自治和暴力运 动 的” 东伊 运“ 恐怖组织 , 它们独立创建 网站 , 或者是 以开立账户 、 注册 用户方式嵌入 F a c e b o o k 、 Y o u T u b e 等 流行 社交 网站 , 其 目标人 群 , 一
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特点分析
66学术探讨网络新闻,指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
网络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可互动等特点,基本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概念,在文字、声音、画面等媒介特质方面给了受众全然不同的感受。
作为新闻生产者的网络受众,不但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在网络新闻传播上,这种生产者的角色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作用也越来越大。
这是网络传播与传统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区别。
一、网络新闻受众的特点网络新闻受众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扮演新闻生产的角色在初级生产过程中,受众提供的某些资源可以被直接加以利用,主要方式有:网民有意或无意地向网站提供新闻线索,例如,通过微博、论坛发布的自己掌握的第一手信息可以成为网络新闻报道的原始素材,这些素材来源也是网络新闻的基础;互联网大众参与的多种形式的网络调查,可以为新闻媒体输出事实依据;相比传统媒体,网络新闻需要视听结合,这些视频、图像很多都由网民提供。
再生产是新闻报道在网络中发布后的扩散、增值过程,网民通过微博、微信等个人社交媒体对新闻进行评论转发,可以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再生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动筛选的过程,更有价值的新闻更容易被转发评论,从而增强影响力,产生“正反馈”效应。
再生产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这种效果检验机制,正是由网络受众的广泛参与形成的。
作为网络传播中的受众,他们参与新闻生产时很多时候都是非制度化的,在受众接受网络新闻时,其发表的意见、展现的态度以及与新闻网站的互动,只是无意间融入了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受众新闻生产并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生产,它或多或少地依附于专业机构的生产过程,正是这种依附关系,使受众新闻生产达到了大众传播的效果。
(二)接收信息的个性化在电视、广播、报纸主导的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受众接收信息时往往是被动的、无选择的,每个受众接收到的信息没有太大区别。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推荐算法技术逐渐成熟,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也更加多样。
顾名思义,新闻推荐算法就是软件或平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特点分析倪浩中(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5G 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及渠道更加多样化。
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心理分析
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心理分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粉丝群体在各个社交平台上迅速崛起。
网络粉丝群体是指一群对某一特定事物或人具有热情崇拜心理的用户群体。
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共同聚集,展示自己对偶像或喜欢的事物的支持和热爱。
本文将探讨网络粉丝群体传播的特点,并对其心理进行分析。
首先,网络粉丝群体具有高度参与性。
他们通过在社交平台上互动、评论、转发等方式来展示对偶像或事物的支持。
这是因为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让他们与其他粉丝交流的空间,打破了时空限制。
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获取与其他粉丝的共鸣和认同,从而加深对偶像的喜爱。
其次,网络粉丝群体具有聚集性。
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社群,聚集在一起。
这些社群以关于特定偶像或事物的主题为核心,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活动,为粉丝群体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这些社群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增强粉丝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
此外,网络粉丝群体具有传播力。
他们能够通过社交平台向更多用户传播对偶像或事物的认同和支持。
他们通过创作粉丝文、写下心得体会、绘制二次元作品等方式,将自己对偶像或事物的热爱传递给其他用户。
这种传播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对偶像或事物的知名度和关注度。
在心理分析方面,网络粉丝群体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
首先,他们往往具有一个或多个偶像。
这些偶像为他们提供了情感寄托。
在他们的心中,偶像是心灵支持的象征,是一种亲密无间的精神寄托。
通过与偶像的联系,他们能够找到一种心灵的安慰和满足感。
其次,网络粉丝群体寻求自我认同。
他们认同偶像所代表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通过与偶像的共同追求来巩固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在粉丝群体中,粉丝们彼此之间也能够找到共鸣和认同。
这种认同感和共鸣感不仅增强了他们对偶像的热情,也促进了他们对自我的肯定和成就感。
最后,网络粉丝群体追求激励和满足需求。
他们通过参与粉丝活动、购买周边产品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粉丝需求。
粉丝活动可以是线上活动,如签到打卡、抽奖活动等,也可以是线下活动,如粉丝见面会、演唱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受众的特点及传播功效作者:刘世敏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4期【关键词】网络受众特点传播功效2008年9月,三鹿集团婴幼儿配方奶粉被曝含三聚氰胺,致各地数百受害婴幼儿患肾结石,被网络称为“结石门”事件。
次日,《惊爆:一封三鹿公关公司写给三鹿危机公关的信》网文神秘曝光,并快速流传于网上,文章直指百度涉嫌向三鹿收取300万元“新闻公关”保护费屏蔽负面信息,使网民无法搜索到更多有关内容,人们称之为“保护门”。
本文拟就“结石门”、“保护门”和“最牛钉子户”等媒介事件,看网络受众的特点和作用。
一、网络受众的特点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网民除了可以通过上网浏览等方式接受信息外,还可以通过BBS论坛、电子邮件网上聊天、个人博客等方式发布和传播信息,在这种新式的信息传播活动中,网民能够获得各方面的信息,随时发表自己的言论或对公共事件自由表态,相互之间能够灵活沟通和交流。
网络进行的是网状的传播。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对我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传播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
传统的传播学理论将传播分为五大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传统媒体是典型的大众传播工具,而网络则是融合了多种类型传播的新式传播媒介。
当一条信息面对众多网民进行传播时,这是大众传播;当网民直接与信息发布者或另一网民进行交流时,这是人际传播;当具有相同爱好或目标取向具有共同点的网民在特定的网络空间里进行小范围交流时,这是群体传播;当某个企业或部门通过自建的网站对内或对外发布信息时,这又是组织传播。
由此看来,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进行的大众传播已有明显不同,它不再是单向的线性传播,而是“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
①正是网络的这些传播特点,决定了网络受众和传统受众有很多不同之处。
那么何为网络受众呢?网络受众,可诠释为网络传播所面向的无名个体与群体。
其与传统的纸制媒体或电子媒介的受众相比,具有自身的特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受众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身份的隐匿性:网络传播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虚拟性。
在参与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身份可以是隐匿的,这样其传播活动很少受到限制。
2、受众身份的双重性:传统媒体传播呈现一种明显的单向流动性,媒体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网络传播中,受众不但可以自由选择接受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更重要的是,受众不只是接受信息的受者,还可以充当发布信息的传者。
网络打破传统的传播媒介中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传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真正实现了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提出的循环传播模式。
3、受众身份的互动性:交互主体网络媒体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具体表现为两种方式:其一是受众——传者之间的纵向的意见反馈。
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可以极其方便地通过电子邮件或其它网上交流方式,与作者和编辑进行沟通,及时把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传播者。
其二是受众——受众之间的横向意见交流。
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互发电子邮件进行交流,也可以把自己获得的新闻信息、对某一事件的意见看法“贴”到BBS、论坛、博客或者播客上发表,与其它网民一起讨论。
尼葛洛庞帝预言,受众甚至可以跨媒体将自己需要的内容再组合成一份报纸(或其他类型的媒体),形成个人的报刊(电台或电视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众化传播。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变化,网上订阅、视频点播、BBS、论坛、博客或者播客,以及信息推送等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网络受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可以自由的交流信息。
4、受众身份的个性化自我表达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而获得和形成的外在行为模式。
社会身份是社会赋予个体的,比如年龄、性别、国籍、职业、财富等。
每一个个体都会拥有多个身份,这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角色丛”。
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景中,人们必须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这些场景的特殊要求。
网络赋予人们的是一种“虚拟角色”。
在网络传播活动中,个体的角色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并处在不停的转换之中。
传者和受者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
与以前的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不同的是,网络提供了一个平等地自我表达的平台,任何有条件上网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等,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别人分享。
在网络受众的身上,客体身份与主体身份交融起来。
网络极大地体现了网络受众的主体性。
“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者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
”“在这个独立的电脑网络空间中,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多么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
”②受众的角色会随着媒介变化而改变。
与以往的传统媒介不同,网络这种双向型、去中心化的媒介为受众主体构建机制的重新构筑提供了种种新的可能。
在网络世界里,网络受众大多会脱去压抑自己原生态的面具,充分地进行自我表达,尽显自己的锋芒和个性,扮演着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扮演的角色。
这样网络就给他们提供一个重塑自我的机会,他们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塑造全新的自我。
他们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或不便向他人吐露的纯属自身的真实、重要、隐秘的私人细节和内心想法显示出来,摘下现实生活中虚伪的面具,将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本身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
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表现往往更彻底地揭示出人的本性。
③5、受众法律意识缺失带来的弊端网络传播中,受众的多元化和隐匿性为不安全信息甚至有害信息大开方便之门。
发泄的快感和各种政治、经济势力利用舆论企图的存在,一些人出于各种心理和目的进行违法犯罪信息传播,一些无法考证的传闻、流言、诽谤、虚假信息便泛滥开来,很容易引起接收者的非理性、情绪化,盲目地认同和跟从传播,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传播失控。
例如作为受众一部分的恐怖分子可以利用网络为恶,黑帮分子可以利用网络贩毒,敌对分子可以利用网络制造动乱,黑客出于各种目的攻击不同的网上结点,随意修改网上信息,导致信息虚假,从而引起传播失控。
这些缺乏法律意识的行为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德国批判学派的哈贝马斯(Habermas.J)曾说过:“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身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
”④所以,探讨网络传播的控制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时下互联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网络传播的法规,但相比西方国家起步较晚,有待及时跟进、完善。
不妨借鉴一下一些国家对于影视管理的分级制度,对网上的一些言行、图片等的尺度,在现有法律的框架内也制定一个相应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立法在规范网络传播活动时要考虑到网络自身的特点,不能照搬传统媒体的做法。
网站作为一个信息发布主体,自然承担着文明办网的主要责任,所以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氛围,网站首先要从自我做起,树立品牌意识,确立在公众心目中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网络受众的功效1、在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有更多的合作和互动。
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已成为推进我国信息公开与舆论开放的重要力量。
2007年2月26日,“最牛钉子户”的照片首先是由网络受众发到猫扑、天涯等网站,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并被好事者戏称为“史上最牛钉子户”《新民周刊》,2007年3月28日)。
4月2日下午到晚上,从协议达成、事件当事人杨武撤出,到拆完房屋这一段时间内,人民网、新华网重庆频道和华龙两江论坛直播了拆迁过程。
网络直播“最牛钉子户”拆迁过程的消息,随即被其他媒体纷纷转载。
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来看,尽管“最牛钉子户”的报道由传统媒体唱主角,但网络媒体不仅提供了最初的新闻来源,而且扩散了传统媒体的有关报道,还进行了网络直播。
这一典型个案表明:网络媒体在推进我国信息公开与舆论开放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网络受众打破地域限制对敏感问题的新闻报道,有利于推进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在百度“保护门”事件中,有网民发文《惊爆:一封三鹿公关公司写给三鹿危机公关的信》。
其内容大体是这次事件中,2008年8月11日,在这封信中称:现有蒙牛、伊利、汇源等企业,给予百度以一个年度500万元的广告投放即可在百度上享受新闻公关保护政策——通过百度难以搜索到广告企业的负面讯息。
信中更强烈建议,在“肾结石”事件还未大肆曝光的特殊时期,应尽快与百度签订300万元(保护政策最低费用)的框架协议,这样,小网站有关三鹿的恶意报道均可被删除,再加上其他公关努力,此事件即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此信息一出震惊了整个网络,很快传统媒体就对此进行了报道。
不久,又在网络上传来了“竞价门”事件。
在天涯杂谈一个《牛人揭秘:百度是这样保护三鹿等大客户的》的帖子引起数万网友的关注。
2008年11月15、16日,央视《新闻30分》连续两天报道第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竞价排名黑幕。
这是百度继涉嫌“三鹿门”之后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17日,百度声明致歉,并要整改这一服务。
网络受众在这一事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挖掘了事实的真相,维护了受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网络时代的到来,正在给我们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受众在网络传播中显现出许多与传统大众传播中不同的特征。
受众是新闻工作的源泉,是新闻事业生存的需要。
而了解受众的变化,不管对传统媒体网站来说还是对商业网站来说,都是经营好网站的一个重要环节。
尤其是网络受众在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①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J].国际新闻界,2001,(2)②刘吉,金吾伦等.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78.③刘京林.大众心理传播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④邓晓芒.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OL].wwwd.oubanc.omg/roup/topci/ 1032890/30K2,006-05-08⑤符号:《“异地监督”的妙用》,《今晚报》, 2002年6月14日。
(作者单位:连云港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