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点
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点
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点1、什么是职业暴露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破损皮肤包括皮炎、倒刺、割伤、擦伤、磨伤和痤疮;2、何谓“标准预防”1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预防; 2强调防止疾病从患者传染至医务人员,也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染至患者和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患者的双向防护;3降低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危险性;3、何谓“普遍预防”是控制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策略之一,其理念就是将所有来源于人体血液或体液的物质都视作已感染了HBV、HCV、HIV或其他血源性病原体而加以防护;4、“标准预防”与“普遍预防”的区别是什么1普遍预防隔离的物质只包括患者的血液及部分体液不包括患者的尿、大便、痰、鼻分泌物、泪液及呕吐物,除非有明显的血液污染,所以在采取预防措施时容易引起混乱,因此不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而标准预防隔离的物质不仅包括患者的血液、全部体液,还包括患者的分泌物与排泄物等;2普遍预防主要采取接触隔离,因此不能防止空气与飞沫传播的疾病,而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3普遍预防的措施主要是防止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对患者间的防护较差;而标准预防强调不仅要防止医务人员发生医院感染,同时也强调防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什么是额外基于传播途径预防在确保标准预防的同时,应采取额外预防的措施,额外预防措施包括: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预防、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预防、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预防;6、标准预防具体措施有哪些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穿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7、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都有哪些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8、暴露于血液、体液后怎样进行局部处理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9、血源性疾病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有哪些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现已证实大多数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病例几乎都是由这3种病毒所引起,此外尚有梅毒和疟疾;10、HIV职业暴露后开始治疗时间及疗程在发生HIV暴露后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在2 h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不超过24 h,但即使超过24 h,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用药方案的疗程为连续服用28 d;11、HIV职业暴露如何分几级根据暴露程度分三级:1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黏膜,但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2二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黏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肤擦伤或针刺伤非大型空心针或深部穿刺针;3三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割伤物有明显可视的血液;12、HIV职业暴露后哪些情况需要预防用药当HIV感染状态不明或暴露源不明时,一级暴露后通常不进行预防用药;HIV感染状态不明时,二级或三级暴露后通常不进行预防;暴露源不明时,通常不进行预防;如暴露源来源于HIV高危者则采取预防用药;对于有可能暴露于HIV感染者时采取预防用药;13、发生HBV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首先进行局部处理,其次及时上报,然后按以下方法处理: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和肝功能,酌情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mIU/L或抗-HBs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μ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μg;14、发生HCV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性丙型肝炎疫苗可供使用;但仍需跟踪随访,医务人员在发生HCV血源性感染职业暴露后,尽早检测HCV RNA,对于后期预防有很好的成本效益;15、HBV职业暴露后多久进行跟踪检测建议在最后一剂疫苗接种1个月~2个月之后进行病毒抗体追踪检测;如果3个月~4个月前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则抗原抗体反应不能确定为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16、HCV职业暴露后检测的时间和项目有哪些1接触4个月~6个月之后进行丙型肝炎抗体和丙氨酸转氨酶基线检测和追踪检测;2如想早期诊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在接触4周~6周后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3通过补充检测,反复确认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酶免疫Elas水平;17、HIV职业暴露后的随访和跟踪检测包括哪些1接触后应于六个月内开展艾滋病病毒追踪检测,包括在接触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测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2如果疾病伴随反复出现的急性症状,则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3接触者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随访期间的再次传染;4在接触后72小时内评估接触者的接触后预防水平,并进行至少2周的药品毒性监测;18、医务人员如何预防职业感染HIV、HBV、HC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医务人员需要做好以下保护措施:1当皮肤与血液、体液、组织液、黏膜、血制品等直接接触时,应戴手套;2当存在血液和体液飞溅、泼溅和喷溅至眼、口和其它黏膜时,应戴防护性眼罩和口罩;3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4正确处理锐器;5不要将针头重新戴帽、折断或进行其他人工操作;6禁止在可能存在血液暴露的工作场所进食及吸烟或其他;7不得将食物和饮料存放在放置感染性材料的冰箱内;8凡与血液或感染性物质接触后的所有设备、环境和物体表面均应消毒;9离心或处理血液时如存在溅泼、飞溅或产生气溶胶危险时,应在有防护的区域内进行;10个人防护设施在离开工作场所时应立即除去,将所有的污染物放在特定的区域进行清洗、去污和其他处理;19、导致医务人员发生HIV、HBV、HC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什么针刺伤与锐器伤在临床发生率极高,是直接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经血传播病原体的主要途径,但在我国直到今日,针刺伤与锐器伤在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与职业感染;20、医务人员应如何预防针刺伤和锐器伤针刺伤和锐器伤的预防原则:1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2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3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4禁止针等锐器物回帽;5使用者必须将用后的针等锐器物放入防水耐刺的专用利器收集盒内。
职业暴露知识课件
04 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个人防护、改善工作 环境、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等。
职业暴露的种类
生物性职业暴露:接触病原微 生物、寄生虫等生物性危害
物理性职业暴露:接触辐射、 噪音、振动等物理性危害
化学性职业暴露:接触有毒化 学物质,如化学品、农药等
2
职业病治疗:根据 病情、病因、病程 等因素选择合适的
治疗方法
3
职业病预防:加强 职业卫生管理,减 少职业病危害因素
的接触
4
职业病康复:根据 病情和康复需求,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方案
职业暴露的法律保护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职业暴露的定义: 在工作中因接触 有毒有害物质或 生物因素而受到 伤害
保持工作环境整 洁:保持工作环 境整洁,避免杂 物堆积
定期进行消毒: 定期对工作环境 进行消毒,防止 病毒传播
加强培训教育: 加强员工培训教 育,提高员工安 全意识和防护能 力
建立应急预案: 建立应急预案, 确保在发生职业 暴露时能够及时 应对
职业健康教育
提高员工职 业健康意识
加强员工职 业健康培训
个人防护设备
口罩:防止 呼吸道感染
防护服:防 止身体接触 感染
鞋套:防止 脚部接触感 染
01
03
05
02
04
06
手套:防止 皮肤接触感 染
护目镜:防 止眼睛接触 感染
消毒剂:对 个人防护设 备进行消毒
安全操作规程
遵守操作规程: 严格按照操作规 程进行操作,避 免违规操作
佩戴个人防护用 品:正确佩戴个 人防护用品,如 口罩、手套、护 目镜等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强调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要求用人单位采取措施预防职业病和职业暴
露。
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劳动条件。
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
1 2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要求》
规定了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要求和防护措施,保 障劳动者健康。
03
职业暴露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制定
制定应急预案
根据不同职业暴露风险,制定相 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措施和
责任人。
预案演练
定期组织预案演练,提高员工应对 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
预案评估与改进
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评估,根据实 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预案 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应急处理流程
迅速脱离现场
改进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培训和加强,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在接触病人或污染物时,应穿戴适当 的防护服、口罩、手套等。
个人防护用品
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01
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
镜等。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02
在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按照正确的方法进
行使用和佩戴。
定期更换和保养个人防护用品
03
个人防护用品应定期更换和保养,确保其有效性。
线上培训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视频、PPT等学习资料,员工可自主安 排时间学习。
线下培训
组织专业讲师进行现场授课,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加 强员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ppt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目录
• 职业暴露概述 • 职业暴露的防护知识 • 不同行业职业暴露的防护重点 • 职业暴露的处理及报告 •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的法律法规与标准
01
职业暴露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暴露于致病微生物、化 学性因素等职业危害因素的环境中所造成的健康危害。
记录与报告
做好详细记录,包括暴露源、暴露 方式、暴露部位等,并及时报告相 关部门。
职业暴露报告制度
报告原则
遵循及时、准确、完整的原则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职
业暴露情况。
报告内容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暴露源、 暴露方式、暴露部位、处理情
况等。
报告流程
按照规定的流程和程序进行报 告,包括初步报告、阶段性报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记录员工的职业健 康检查情况,及时分析、评估和干预职业病 危害事件。
03
不同行业职业暴露的防护重点
医疗行业
01
生物性职业暴露防护
在处理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时 ,应佩戴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以防止职业暴露。
02
锐器伤防护
使用锐器时应当保持正确操作,避免 不必要的接触和损伤。
使用职业卫生防护 设施规范
THANK YOU.
05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的法律法规与标准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健康监护技 术规范》
《职业病危害因素 分类目录》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制度 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个人职业卫生防护规范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规范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械、物品; •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
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 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分级
暴露源
• 为乙肝、丙肝、梅毒 • 和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 的血液、体液, 被含 • 有乙肝、艾滋病等病 • 毒阳性者血液、体液 • 污染的医疗器械、医 • 疗垃圾及其他器具, • 以及含艾滋病等病毒 • 的生物样本或废弃物。
确定传染 • 血液、体液、精液、 性 阴道分泌物
• 脑脊液、关节液、 有潜在 胸腔积液、腹水、
职业暴露原因
• 1、多数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 2、职业防护意识不高,防护知识欠缺; • 3、临床工作经验不足; • 4、不少人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职业暴露后感染机会很
低; • 5、工作中使用防护用品怕麻烦,长期形成不规范的操作
习惯,如不戴手套操作等; • 6.担心增加经济成本,不注意必须的防护;
处血液, 冲洗伤口。 • 二、口腔、眼睛等黏膜暴露 • 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长时间冲洗, 禁止用氯霉素等
眼药水冲洗。 • 三、完整皮肤暴露 • 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职业暴露报告
一、暴露者1小时内电话报告院感科。同时填写《名 山区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二、报告内容: 暴露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 暴露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血液、培养液 或其他体液,是否含HIV的情况)。 三、处置情况
乙肝职业暴露
一、已知暴露者HbsAg阴性或抗HBs阳性: 则可不予特殊 处理。如抗HBs滴度低(<10IU/mI),需加强乙肝疫苗1次 (10ug)。
培训资料-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
接触到有害的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职业暴露的原因
• 工作环境因素:工作场所中存在有害物质或条件。 • 工作任务特性:某些工作任务本身就与有害物质或条件相关。 • 工作条件:不合理的工作条件可能导致暴露风险增加。
职业暴露的影响
• 健康风险:职业暴露可能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 工作能力下降:暴露对工作能力和表现产生不良影响。
职业防护的方法
1 工程控制
通过改变工作环境和工艺来降低暴露风险。
2 行政控制
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标准和程序来保护工作人员。
3 个人防护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和设备来减少对有害物质的暴露。
职业暴露预防措施
1
监测和评估
对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暴露风险。
2
培训和教育
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的职业防护意识。
培训资料-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 护
欢迎参加我们的培训!本课程将介绍职业暴露的定义、类型、原因、影响以 及防护方法。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职业暴露的定义
• 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到有害物质或条件的情况。
职业暴露的类型
化学物质暴露
接触到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毒性气体、化学物品等。
物理因素暴露
接触到有害的物理因素,如噪音、辐射等。
3
健康
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提高抵抗力。
预防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2023
PART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REPORTING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01 02
职业暴露定义与危害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接触各种有害 因素,从而危害健康甚至生命的现象。其危害包括感染疾病、化学伤害 、物理伤害等。
防护措施与操作规范
医务人员应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和操作规范,如佩戴口罩、手套、护目 镜等个人防护用品,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等。
REPORTING
入职培训教育内容设计
职业暴露危害认知
向医务人员普及职业暴露的概念、危害及预防措施,提高其对职业 暴露的重视程度。
安全防护技能培训
教授医务人员正确的安全防护技能,如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处理污 染物品等。
应急处理能力培训
培训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时的应急处理措施,如伤口处理、报告 流程等。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01
此法规定了职业病的定义、分类、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
内容,医务人员需了解其对职业暴露的相关规定。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02
医务人员应熟悉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
环节的法律规定,以防止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03
该办法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技术操
跟踪监测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 进行跟踪监测,包括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测等。
风险评估
根据跟踪监测结果,对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进行 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心理支持
为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提供心理支持,减轻 其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02
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
有害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
如有机溶剂、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可引起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 统等损伤。
有害气体
如甲醛、苯等,可引起刺激性气味和呼吸道疾病。
有害物理因素
噪音
长期接触高强度噪音可引起听力下降、神经衰弱等。
振动
长期接触强烈振动可引起手震颤、肌肉萎缩等。
有害生物因素
隔离操作空间
02
对于存在高毒、有害物质的操作空间,应采取隔离措施,如安
装密封门、窗户和管道等,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外泄。
设备维护和检修
03
定期对生产设备、管道、阀门等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
运转,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有害物质泄漏。
个人防护措施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为防止有害物质侵入人体,员工应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面 罩、护目镜、手套、鞋罩等。
2
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和转送医疗机构进行 治疗
3
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和恢复,防止次生危害的 发生
06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管理
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要点一
强化职业健康监护
பைடு நூலகம்要点二
作业场所规范化
对从事接触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进行 健康检查,以及早发现、及时处理职 业健康问题。
改善作业环境,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护 设施,确保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 生标准。
类型
主要包括医疗暴露、实验室暴露、生产作业过程暴露和科研 实验暴露等。
职业暴露的危害
1 2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职业暴露可能导致工作人员感染各种致病微生 物,如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杆菌等。
职业病危害
长期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如尘肺病、职业性放射病等。
培训资料职业暴露培训
职业暴露培训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职业暴露概述•常见职业暴露源•职业暴露的危害•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的处置与治疗•加强职业暴露的宣传教育与培训01职业暴露概述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皮肤等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健康损害。
定义化学物品职业暴露、物理因素职业暴露、生物因素职业暴露、社会心理因素职业暴露、其他职业暴露。
分类定义与分类职业暴露的风险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如毒物、粉尘、噪声等对作业人员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等的影响。
职业暴露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如职业性接触有害因素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职业相关疾病等。
职业暴露对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影响如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造成的生命安全影响。
使用有害因素替代品…减少有害因素的危害程度,使用低毒、低噪声的设备,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等。
如安装通风设施、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等,减少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浓度。
如防尘口罩、防护眼镜、手套、鞋罩等,防止有害因素对作业人员造成伤害。
如保持工作场所清洁整齐,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场所布局等,减少职业暴露风险。
提高作业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的防止措施加强通风排毒措施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加强培训教育佩戴个人防护用品02常见职业暴露源1呼吸道暴露源23如棉尘、皮毛尘等,可引起刺激性咳嗽、气短等症状。
粉尘如甲醛、氨气等,可引起头痛、恶心等症状。
有害气体如流感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可引起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
细菌和病毒有害化学物质如酸碱、有机溶剂等,可引起皮肤刺激、瘙痒、过敏等症状。
细菌和病毒如化脓性细菌、致病性真菌等,可引起皮肤感染、脓疱、瘙痒等症状。
皮肤接触暴露源致病性微生物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可通过血液传播。
有毒物质如化学毒物、辐射物质等,可通过皮肤、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知识防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知识点一览
CONTENTS 目录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概述 • 常见职业暴露风险 • 职业暴露预防措施 • 个人防护用品与使用规范 •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与上报
CHAPTER 0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病人的血液、体 液等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 被感染的情况。
血液、体液暴露预防
01
02
03
04
总结词
血液、体液暴露是医务人员职 业暴露的主要风险之一,需采
取有效措施预防。
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应 穿戴手套、口罩、隔离衣等防
护用品。
遵循标准预防措施
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包括使用 防护屏障、洗手、戴手套等。
及时处理医疗废物
对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刺伤或划
呼吸道暴露预防
总结词
医务人员的呼吸道暴露风险较 高,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确保诊疗和手术室的空气流通 ,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风险 。
使用呼吸防护用品
在进行可能产生飞沫或气溶胶 的操作时,应佩戴N95口罩等 呼吸防护用品。
加强手卫生
在接触患者前后以及处理呼吸 道分泌物后,应彻底洗手或使
03
提供详细的暴露信息, 包括暴露时间、地点、 方式、暴露源情况等。
04
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 、评估和采取必要的预 防措施。
后续跟踪与支持
接受医疗机构的跟踪监测服务,了解 自身健康状况。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ppt课件
职业暴露的危害及后果
健康危害
长期或过量的职业 暴露可能对工作人 员的健康造成严重 影响,如职业病、 慢性中毒等。
生产效率下 降
职业暴露可能导致 员工身体不适,影 响工作效率和生产 安全。
社会经济负 担加重
职业暴露的危害可 能带来一系列的社 会经济负担,如医 疗费用的增加、生 产力的下降和人员 替换成本等。
职业暴露主要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 性、机械性和其他类型的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的危害
职业暴露的分类
职业暴露的常见类型
化学因素
长期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等,会 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物理因素
长期接触高强度的噪音、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 会导致听力、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损伤。
生物因素
长期接触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易感染相 关疾病,如新冠肺炎等。
02
培训教育制度
制定培训教育制度,提高员工职业暴露防 护意识和技能,确保员工掌握正确的防护 方法。
03
应急处理制度
制定应急处理制度,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 及时有效的处置,以减少危害和损失。
提高员工职业卫生意识与技能
01
定期开展职业卫生培训
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提高他们对职业暴 露的认知和预防技能。
02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 施
常规防护措施
穿防护服 01
在工作过程中,穿戴专门设计的、符合相 关防护等级要求的防护服,以减少或阻止 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02
选用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 护目镜等,并正确佩戴以降低职业暴露风 险。
特殊防护措施
物理防护
使用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人 防护用品,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职业暴露与防护》经典课件
职业暴露产生的原因
• 管理层面:培训缺乏、防护设施不全、监管不到位等。 • 个人层面: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对职业暴露的危害认知缺乏、
常规操作欠标准、未掌握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及预防方法等。
二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的防范
• 标准预防:是指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 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 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并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脱口罩、隔离防 护衣后再洗手。
• 建议全身沐浴更衣。
细胞毒性药物职业暴露应急处理
• 药物溅到衣服、皮肤:立即更换工作服,并用大量流动清水或 生理盐水冲洗局部皮肤,持续10~15min。
• 溅到眼部:立即用等渗盐水彻底冲洗眼部,至少10miபைடு நூலகம்,并及 时咨询眼科医生以待进一步处理。
艾滋病
研究资料说明: 医务工作者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具刺伤后,发生艾滋病病毒感
染的几率为0.33%〔20/6135〕。 粘膜外表暴露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几率为0.09%(1/1143〕。 2712名无破损皮肤暴露者无一例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
影响针刺暴露后的危险性因素
• 美国CDC的研究显示,影响针刺暴露后的危险性因素包括: • 伤口的深度。 • 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 • 针头刺破了静脉或动脉。 • 污染源来自于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 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者围裙。 • 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 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医务人员洗手指征
• 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 作前后。
职业暴露处理知识点总结
职业暴露处理知识点总结一、职业暴露的意义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到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可能对员工的健康产生危害。
正确处理职业暴露可以有效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另外,加强对职业暴露的管理也有利于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暴露的分类根据职业暴露的不同特点和危害程度,可以将其分为化学性暴露、物理性暴露、生物性暴露和心理性暴露等不同类型。
化学性暴露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毒化学物质对员工的危害,物理性暴露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物理因素对员工造成的危害,生物性暴露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生物因素对员工的危害,心理性暴露则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心理压力对员工的危害。
三、职业暴露的评估为了有效控制职业暴露,必须首先对职业暴露程度进行评估。
职业暴露的评估包括对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暴露时间和工作方式等进行测定和分析,以确定职业暴露的程度和危害程度,从而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四、职业暴露的监测职业暴露的监测是指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检测,以及对员工进行健康监测。
职业暴露的监测不仅可以及时发现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的存在,还可以了解员工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患病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职业暴露的控制措施对于职业暴露,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降低或消除职业暴露对员工健康的危害。
控制职业暴露的措施主要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
技术措施是指通过改变工作过程、采用新的生产工艺等技术手段来降低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对员工的危害,管理措施是指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健康监测等管理手段,个人防护措施则是指员工在工作时佩戴相应的防护装备,以保护自己的健康。
六、职业暴露的管理管理职业暴露是企业做好职业健康与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对员工健康的危害。
在管理职业暴露方面,必须要建立规范的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强化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宣传教育、加强职业暴露的监测和评估、加强对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的检测和控制等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培训内容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培训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有害因素, 从而可能导致职业病或其他健康问题。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防护培训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一、职业暴露的种类和危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种类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
1.生物因素: 包括各类病原体、细菌、病毒等。
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 容易受到传染病的感染, 如艾滋病、流感、结核病等。
2.化学因素: 包括各种化学药品和有害物质。
医务人员在使用药物、消毒剂、麻醉剂等过程中, 可能会接触到有毒有害物质, 如酒精、苯、醚等。
3.物理因素: 包括噪声、辐射等。
医务人员在手术室、放射科等环境中, 长时间接触到噪音和辐射, 可能引发听力损伤、辐射病等问题。
二、防护培训的重要性针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 进行防护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防护培训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1.培训内容的选择(1)相关法规和政策: 医务人员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明确自己的权益和职责。
(2)职业暴露的种类和危害: 医务人员需要了解各种职业暴露的种类和危害, 以便在工作中能够识别和预防。
(3)个人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应学习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确保自身安全。
(4)操作规范和技能培训: 医务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和技能, 避免操作中出现失误或意外。
2.培训方式的选择防护培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如面对面培训、在线培训、视频教学等。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 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 确保培训效果。
三、防护培训的实施1.培训计划的制定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防护培训计划, 明确培训的内容、方式、时间和人员。
同时, 要确保培训计划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定期进行培训。
2.培训师资的选择医疗机构应选择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医务人员担任培训师, 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
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相关知识
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相关知识当我们说起护士呀,那可都是白衣天使呢。
不过呢,护士在工作的时候,也会面临一些危险,这就是职业暴露啦。
一、什么是护士职业暴露简单来说呢,就是护士在工作的时候,接触到了一些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东西。
比如说啊,那些生病的患者的血液、体液,还有一些病菌啥的。
就像在给患者打针的时候,如果不小心被针头扎到了,而这个针头又刚刚接触过患者带有病菌的血液,那护士就可能会被感染上病菌呢。
再比如,护士在护理传染病患者的时候,要是防护没做好,那些病菌就可能会跑到护士的身上去。
这可真的是很危险的事儿呢。
二、职业暴露的危害那这些职业暴露会给护士带来啥不好的呢?可多啦。
最让人担心的就是感染各种疾病。
像艾滋病、乙肝、丙肝这些传染病,一旦感染上,那对护士的健康影响可大了。
护士要是感染了艾滋病,那她以后的生活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不仅身体要承受病痛,心理上也会有很大的压力。
而且呀,就算是感染了一些普通的病菌,也会让护士生病不舒服,影响她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三、常见的职业暴露情况1. 针刺伤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啦。
就像前面说的,打针的时候不小心扎到手。
有时候护士忙起来,可能就会疏忽,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来,比如说没有及时把用过的针头放到专门的容器里,结果就不小心扎到自己了。
这可真的是很不应该,但有时候又难以完全避免呢。
2. 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在护理一些患者的时候,可能会接触到他们的痰液、尿液、粪便之类的东西。
这些分泌物里可能藏着好多病菌,如果护士没有戴手套或者防护没做好,病菌就会沾到手上,然后通过手接触到嘴巴、眼睛这些部位,就可能会被感染啦。
四、防护措施1. 做好手部卫生手可是很关键的呢。
护士要经常洗手,用正确的洗手方法。
不是随便冲一冲就好了,而是要按照七步洗手法,仔仔细细地洗。
在接触每个患者前后,都要洗手。
这样就能把手上的病菌给洗掉很多,减少感染的机会。
2.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像手套、口罩、护目镜这些东西可不能少。
培训资料--职业暴露培训
工作场所的通风与净化
通风设施
确保工作场所通风良好,如安 装排风扇、空调等设备。
空气净化
采用空气净化装置降低空气污染 ,如空气净化器、过滤器等。
检测与评估
定期检测工作场所空气质量,评估 空气污染程度,采取相应措施。
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
制定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明确 应急组织、通讯联络、现场处
置等流程。
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制定和完善职业暴露防护和应急预 案,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提高防护意识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对 职业暴露的认知和自我防护意识。
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根据暴露风险评估,为工作人员提 供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 手套、隔离衣等。
建立健康监测机制
定期为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监 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职业暴 露风险。
皮肤接触职业暴露主要包括接触到各种有害物质,如化学物质 、放射性物质、致病微生物等。
02
皮肤接触职业暴露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如皮肤刺激、过敏
反应、中毒等。
常见的皮肤接触职业暴露源包括腐蚀性化学物质、刺激性化学
03
物质、有毒物质等。
血液暴露与职业病
01
血液暴露指工作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皮肤等部位接触病 原体污染的血液或其他致病性物质。
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职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05
职业暴露安全培训与教育
培训计划与实施方案
明确培训目标
职业暴露安全培训应关注员工职业安全意识和技能的提升,以降 低职业暴露事故的发生。
培训内容
包括职业暴露的危害、防护措施、应急处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 容。
职业暴露与防护
职业暴露与防护在现代社会,职业暴露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忽视的问题。
每一份工作都有其潜在的风险。
尤其是在医疗、化工、建筑等行业,工作环境可能充满各种有害物质。
保护自己,避免这些风险,真的是每一个职业人士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职业暴露的概念与类型1.1 职业暴露的定义职业暴露,简单来说,就是在工作中接触到对健康有害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是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或者生物因素。
比如,护士每天都要接触血液和体液,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再比如,化工厂的工人可能长时间吸入有毒气体。
真的是危险重重啊!1.2 职业暴露的类型我们来看看具体有哪些类型的职业暴露。
化学暴露,像是接触毒药、溶剂或者其他有害化学品。
物理暴露,可能是噪音、辐射或者极端温度。
还有生物暴露,像是病毒、细菌或真菌。
这些暴露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有时候还可能造成心理压力,真是让人心烦意乱。
二、职业暴露的影响2.1 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长期的职业暴露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比如,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的人,可能面临肺部疾病、皮肤病甚至癌症的风险。
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
想想看,如果每天都要与这些危险的东西打交道,心里肯定不踏实。
2.2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如此,职业暴露还可能影响心理健康。
面对每天的风险,许多工作者可能会感到焦虑、压力大,甚至抑郁。
长此以往,这种精神上的折磨,真是让人心力交瘁。
再加上工作环境的压迫感,心情更是沉重。
2.3 经济上的负担职业暴露的后果,不仅体现在健康上,经济负担也相当大。
生病了,医疗费用一堆不说,还可能影响工作,工资减少。
企业也得承担因工伤或职业病引发的赔偿,真是一环扣一环。
三、职业防护的重要性3.1 防护措施的必要性面对这些危险,职业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都是保护自己健康的第一步。
比如,穿戴适合的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和护目镜。
这些防护装备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能有效降低暴露风险。
3.2 企业的责任企业在这方面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职业暴露安全教育培训(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职业暴露问题也随之凸显。
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劳动者因接触有害物质、生物性病原体或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导致的健康损害。
为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事故的发生,本培训旨在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职业暴露安全教育培训。
二、职业暴露的类型及危害1. 物理性职业暴露物理性职业暴露主要包括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听力下降、振动病、辐射损伤、热射病、冻伤等职业病。
2. 化学性职业暴露化学性职业暴露主要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酸碱等。
这些物质可能导致中毒、过敏、职业病等。
3. 生物性职业暴露生物性职业暴露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些病原微生物可能导致传染病、职业病等。
4. 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包括粉尘、放射性物质、有害气体、生物性因素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尘肺、放射性病、职业中毒、职业病等。
三、职业暴露的危害1. 严重影响员工身体健康职业暴露可能导致劳动者出现各种职业病,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2.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职业暴露事故可能导致企业生产中断、设备损坏、赔偿损失等,从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3. 增加企业安全管理成本职业暴露事故的预防和处理需要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企业安全管理成本。
4. 影响企业形象职业暴露事故可能对企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降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职业暴露安全教育培训内容1. 职业暴露基础知识(1)职业暴露的概念、类型及危害(2)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估(3)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2.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1)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2)工程控制措施(3)职业健康监护3. 应急处理(1)职业暴露事故的应急处置(2)职业中毒、传染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4. 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1)安全操作规程(2)安全心理素质培养(3)团队合作与沟通五、培训方法与考核1. 培训方法(1)课堂讲授: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授课,讲解职业暴露安全知识。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汇报人:目录•职业暴露概述•呼吸系统职业暴露防护•皮肤职业暴露防护•噪音职业暴露防护•辐射职业暴露防护•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与意识提升01职业暴露概述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员工因接触有害物质、感染病原体等而面临健康风险的情况。
职业暴露定义常见的职业暴露类型包括化学物质暴露、生物因素暴露、物理因素暴露和工作环境不良等。
职业暴露类型定义与类型职业暴露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如引发职业病、感染传染病等。
长期或严重的职业暴露可能对员工的心理健康、生育能力和寿命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职业暴露的风险与危害职业暴露危害职业暴露风险010204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实施定期检查和监测。
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和设备,如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暴露相关问题。
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0302呼吸系统职业暴露防护工作中接触到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导致呼吸系统感染。
致病菌感染职业病危害交叉感染长期吸入有害气体、粉尘等,可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如尘肺、哮喘等。
在医疗、卫生等行业中,若存在病毒或细菌的交叉感染,可能引起大规模的疫情爆发。
030201呼吸系统职业暴露的危害根据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佩戴合适的口罩、面罩等防护用品,减少直接接触病原体。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提高工作场所的通风、除尘、排毒等设施,降低空气中的病原体浓度。
改善工作环境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定期健康检查呼吸系统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在有害气体泄漏、粉尘飞扬等工作场所,应迅速离开现场,避免继续吸入有害物质。
迅速离开现场如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紧急呼救在等待救援时,应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就地等待救援呼吸系统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03皮肤职业暴露防护物理因素损伤如紫外线、电磁场等物理因素可导致皮肤晒伤、辐射损伤等。
职业暴露防护培训
旁 端 , 将 伤 口 血 液 尽 量 挤
0.5%
精包 、扎
伤 口 碘! 伏 消 毒
出
粘膜暴露
生
理
盐
水
严禁局部 挤压伤口
反 复
冲
洗
粘
膜
!
2、登记和报告
自愿的原则通知主管领导 —— 获取正确的处理
详细记录(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 个人资料 时间 地点 —— 污染部位 伤口类型 污染物情况
医学随访及毒副作用监测
HIV抗体检测、药物毒性监控、处理、感染早期症状的观察记录
发生时
1个月
2个月
3个月
6个月
除HIV抗体监测外,在服用药物期间,每两周进行血常 规、肝肾功能监测
6、暴露后的心理咨询
缓解心理压力 Ω 皮肤粘膜意外感染率很低 Ω 正确处置后感染率更低 Ω 专业医生分析面临的危险 Ω 亲朋好友和心理医生缓解压力
而蔡技师坚持加服强化用药,其药物毒副作用将大大增加。
一点总结…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正确掌握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控知识 建立一个完善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控 管理制度
谢谢!
四、艾滋病职业暴露组织管理
1、工作职责
区疾控中心
全区培训 暴露事故的流调核实与技术支持 提供预防用药 相关单位协调
1、工作职责
各医疗保健单位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院内二级培训 事故的及时登记报告 暴露者的医学随访、定期监测与心理支
持
1、工作职责
成都市传染病医院
提供职业暴露事故的技术咨询 制定预防用药方案
事故处理的组织管理
事故处理责任单位:各医疗保健机构 技术指导责任单位:成都市传染病医院 事故处理管理责任单位:成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事故应急指导报告电话:84390102(上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点
1、什么是职业暴露
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破损皮肤包括皮炎、倒刺、割伤、擦伤、磨伤和痤疮。
2、何谓“标准预防”
(1)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预防。
(2)强调防止疾病从患者传染至医务人员,也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染至患者和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患者的双向防护。
(3)降低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危险性。
3、何谓“普遍预防”
是控制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策略之一,其理念就是将所有来源于人体血液或体液的物质都视作已感染了HBV、HCV、HIV或其他血源性病原体而加以防护。
4、“标准预防”与“普遍预防”的区别是什么
(1)普遍预防隔离的物质只包括患者的血液及部分体液(不包括患者的尿、大便、痰、鼻分泌物、泪液及呕吐物,除非有明显的血液污染),所以在采取预防措施时容易引起混乱,因此不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而标准预防隔离的物质不仅包括患者的血液、全部体液,还包括患者的分泌物与排泄物等。
(2)普遍预防主要采取接触隔离,因此不能防止空气与飞沫传播的疾病,而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3)普遍预防的措施主要是防止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对患者间的防护较差;而标准预防强调不仅要防止医务人员发生医院感染,同时也强调防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5、什么是额外(基于传播途径)预防
在确保标准预防的同时,应采取额外预防的措施,额外预防措施包括: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预防、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预防、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预防。
6、标准预防具体措施有哪些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穿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7、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都有哪些
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
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8、暴露于血液、体液后怎样进行局部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9、血源性疾病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有哪些
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现已证实大多数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病例几乎都是由这3种病毒所引起,此外尚有梅毒和疟疾。
10、HIV职业暴露后开始治疗时间及疗程
在发生HIV暴露后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在2 h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不超过24 h,但即使超过24 h,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
用药方案的疗程为连续服用28 d。
11、HIV职业暴露如何分几级
根据暴露程度分三级:
(1)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黏膜,但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黏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肤擦伤或针刺伤(非大型空心针或深部穿刺针)。
(3)三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割伤物有明显可视的血液。
12、HIV职业暴露后哪些情况需要预防用药
当HIV感染状态不明或暴露源不明时,一级暴露后通常不进行预防用药。
HIV感染状态不明时,二级或三级暴露后通常不进行预防;暴露源不明时,通常不进行预防。
如暴露源来源于HIV高危者则采取预防用药;对于有可能暴露于HIV感染者时采取预防用药。
13、发生HBV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
首先进行局部处理,其次及时上报,然后按以下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10mIU/L或抗-HBs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μ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μg)。
14、发生HCV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性丙型肝炎疫苗可供使用。
但仍需跟踪随访,医务人员在发生HCV血源性感染职业暴露后,尽早检测HCV RNA,对于后期预防有很好的成本效益。
15、HBV职业暴露后多久进行跟踪检测
建议在最后一剂疫苗接种1个月~2个月之后进行病毒抗体追踪检测;如果3个月~4个月前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则抗原抗体反应不能确定为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
16、HCV职业暴露后检测的时间和项目有哪些
(1)接触4个月~6个月之后进行丙型肝炎抗体和丙氨酸转氨酶基线检测和追踪检测。
(2)如想早期诊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在接触4周~6周后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
(3)通过补充检测,反复确认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酶免疫(Elas)水平。
17、HIV职业暴露后的随访和跟踪检测包括哪些
(1)接触后应于六个月内开展艾滋病病毒追踪检测,包括在接触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测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2)如果疾病伴随反复出现的急性症状,则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3)接触者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随访期间的再次传染。
(4)在接触后72小时内评估接触者的接触后预防水平,并进行至少2周的药品毒性监测。
18、医务人员如何预防职业感染HIV、HBV、HC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
医务人员需要做好以下保护措施:
(1)当皮肤与血液、体液、组织液、黏膜、血制品等直接接触时,应戴手套;(2)当存在血液和体液飞溅、泼溅和喷溅至眼、口和其它黏膜时,应戴防护性眼罩和口罩;
(3)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
(4)正确处理锐器;
(5)不要将针头重新戴帽、折断或进行其他人工操作;
(6)禁止在可能存在血液暴露的工作场所进食及吸烟或其他;
(7)不得将食物和饮料存放在放置感染性材料的冰箱内;
(8)凡与血液或感染性物质接触后的所有设备、环境和物体表面均应消毒;(9)离心或处理血液时如存在溅泼、飞溅或产生气溶胶危险时,应在有防护的区域内进行;
(10)个人防护设施在离开工作场所时应立即除去,将所有的污染物放在特定的区域进行清洗、去污和其他处理。
19、导致医务人员发生HIV、HBV、HC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针刺伤与锐器伤在临床发生率极高,是直接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经血传播病原体的主要途径,但在我国直到今日,针刺伤与锐器伤在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与职业感染。
20、医务人员应如何预防针刺伤和锐器伤
针刺伤和锐器伤的预防原则:
(1)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2)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
(3)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
(4)禁止针等锐器物回帽;
(5)使用者必须将用后的针等锐器物放入防水耐刺的专用利器收集盒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