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培养计划2018

合集下载

建筑学培养计划

建筑学培养计划

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建筑学专业知识和建筑师职业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主要在建筑设计单位、教育和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建筑学专业人才。

体现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建筑学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关注当代全球和社会问题,具有质量意识、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

2.具备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广泛的知识背景,具备独立学习与研究能力,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综合性地解决实际设计课题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3.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初步具有外文交流沟通能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具备领导设计团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协调各个相关专业矛盾的能力。

4.能在设计、科研、管理等部门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设计、建筑技术设计、建筑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5.具备正确的建筑设计方面的价值观和评判能力,能够在利用专业能力服务于社会的同时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对建构健康人居环境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

6.具备全球化的专业视野,并能够在全球化设计思潮中保持清晰意识,正确认识民族特色的价值,能够正确处理好全球性与地域性之间的关系。

二、毕业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能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民主与法治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了解国防知识,树立国防观念。

具体毕业要求如下: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艺术和专业知识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建筑学专业的复杂实际项目问题。

1.1具备理解建筑学专业复杂问题所要求的数学、力学、工程基础、艺术及专业知识;1.2能够利用数学、力学、工程基础、艺术专业知识识别建筑学专业中的复杂问题;1.3能够将专业知识和3D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和解决复杂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

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必要性探讨

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必要性探讨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8,33(1):94~97㊀㊀㊀㊀㊀J o u r n a l o fA n h u i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U n i v e r s i t y收稿日期:2018G05G28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5z y 044);安徽科技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X j 201701);安徽科技学院质量工程校级重大教研项目(X 2016007).作者简介:吴伟东(197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学和城乡规划研究.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必要性探讨吴伟东,㊀张远兵,㊀曹㊀稳,㊀周玉佳(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凤阳㊀233100)摘㊀要: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优化建筑学专业教育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在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上增设«园林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培养较强建筑专业设计人才等方面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对«园林建筑设计»知识体系的论述,«园林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课程异同性,建筑学专业培养现存的问题,教学改革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提出了设置«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在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关键词:建筑学;园林建筑设计;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 6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G8772(2019)01G0094G0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D O I :10.19608/j.c n k i .1673-8772.2017.0615O nN e c e s s i t y o f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D e s i gn C o u r s e t oA r c h i t e c t u r eM a j o rT r a i n i n g Sc h e m e WU W e id o n g ,㊀Z H A N G Y u a n b i n g ,㊀C A O We n ,㊀Z H O U Y u ji a (C o l l e g e o f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h u i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U n i v e r s i t y ,F e n g y a n g 2331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o f u r t h e r i m p r o v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a b i l i t y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d e s i g n ,e d u c a t i o n t r a i n i n gpl a na n d r e Gs o u r c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n e e dt ob eo p t i m i z a t e d ,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d e s i gn t h e o r y a n d t h e p r a c t i c e t e a c h i n g l i n kn e e d t ob e i n c r e a s e d i n t h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s p e c i a l i t y t r a i n i n g sc h e m e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p e r s o n n e l t r a i n i n g m ode ,i n n o v a t i o nof t e a c h i ng m e th o d s ,t e a c hi n g re f o r m a t i o n ,s o a s t o l a y i n g a g o o d f o u n d a t i o n t o d e v e l o p s t r o n g e r b u i l d i n g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d e s i g n t a l e n t .T h r o u g hd i s c u s s i n g t h e l a n d s c a p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d e s i g nk n o w l e d g e s y s t e m T h i s p a p e r c o m p a r i n g 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D e s i gn a n d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d e s i g n c o u r s e ,t h e e x i s t i n g p r o b l e m s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s p e c i a l i t y t r a i n i n g ,c a s e a n a l ys i s o f t h e t e a c h i n g r e f o r m ,f o u r a s p e c t sh a sh a sb e e nc a r r i e do u t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p r o p o s e d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 t o t h e l a n d s c a p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d e s i g n c o u r s e i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e r s o n n e l t r a i n i n g.K e y wo r d s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D e s i g n ;T a l e n t c u l t i v a t i o n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的千年大计,继续坚持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为未来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寄予了新的课题.在生态文明时期,城市化进程需要关注对城市景观和生态的塑造,注重建筑与环境景观的关系,融合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创造宜居公共空间.如民宿设计㊁特色小镇㊁绿色建筑㊁休闲农庄㊁街区改造等新模式的设计项目.所以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新知识㊁新理论和特色文化引入教学[1].园林建筑设计理念,空间的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情景交融,不单是一般的实现其物质功能,在精神上和艺术上更注重给予人以强烈的象征性.空间处理尽量避免轴对称㊁整形布局,力求变化曲折㊁灵活布局.造型重视美观,力求与园林景观协调一致.装饰在细部装饰上精巧,既增加建筑本身的美观,又要以装饰物来组织空间. 巧于因借,随形制器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直都有体现,它根植于中国古典文化与哲学思想之中[2],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载体.这些都具有着更为深邃的建筑学生态价值观.纵观好的建筑作品其中都有园林建筑设计手法的点睛之笔,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㊁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都运用了借景㊁框景㊁步移景异㊁曲径通幽的设计手法.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总结了传统园林建筑空间并作了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对园林建筑设计的重视.如图1-图3所示.建筑学学生在设计方法和理念上往往缺少了这些知识体系的传授,缺少了整体构思的设计,学校分散的传授该方面的知识,是不能足以加深学生对该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故需要考虑为学生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图1㊀苏州博物馆新馆F i g.1㊀T h e n e wS u z h o um u s e um 图2㊀中国美院象山校区F i g .2㊀X i a n g s h a n c e n t r a l c a m pu s o f C h i n a a c a d e m y of a rt 图3㊀中国古典园林分析F i g .3㊀A n a l ys i s o f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l a n d s c a pe 1㊀«园林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课程的相关性«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在建筑设计基础要求方面与建筑学专业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大一㊁大二时候建筑基础课为主,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建筑设计入门的引导,大一的美术㊁建筑制图,大二的建筑初步㊁中外建筑史等课程都为«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打下了基础.«园林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课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异同如表1.表1㊀园林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异同性T a b l e 1㊀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 l a n d s c a p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d e s i g na n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d e s i gn 序号园林建筑设计培养体系异同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培养体系1建筑制图同建筑制图2美术同美术3构成同构成4建筑初步同设计初步5建筑构造同建筑构造6建筑材料同建筑材料7建筑小品㊁小型建筑设计(亭廊榭舫)异民用建筑㊁工业建筑㊁农业建筑8造园史异建筑历史9造园方法异建筑设计方法10注重平面布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训练异注重功能布局与形态之间的关系训练11功能较为简单,造型与景观效果要求高异重点解决较为复杂功能问题,力求单体的形态造型美观12场地设计要求造园四要素的有机结合异场地注重人车流线与功能布置13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异注重建筑思潮的解读1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相得益彰的设计理念异空间布局合理,技术与艺术融合59第33卷第1期㊀㊀吴伟东,等: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必要性探讨6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㊀㊀从表1的分析表格可以看出,«园林建筑设计»要求学生处理微观的层面问题要求更详细,更注重整体环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将建筑本体与外环境同等地位推敲,不是对空间形式上的追求,而是将人在空间中真实的体会作为设计目标.建筑学专业培养下的学生更注重功能与形式的创造,往往缺少场景景观意向塑造及空间序列与环境对话模式的建筑创作,如步移景异的空间塑造,视觉空间的引导等设计内容.所以,园林建筑设计对建筑设计人才培养有着补充和更好的辅助作用.2㊀当前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在现阶段,传统教育的理念一直以来是建筑设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只注重表面的设计,往往将环境与建筑空间分割开来或者考虑不够,整体意识缺乏.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之下,学生都普遍缺乏创造力,没有很好地将传统的文化很好的表现在设计作品中,建筑设计过程中往往没将新的理念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而阻碍了建筑学科建筑设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不能真正的实现景观与建筑的融合.[3]虽然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长期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改进,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但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结构㊁教学内容㊁教学方法等是其发展的必然.2.1㊀教学知识体系的单一化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培养,教师教育背景往往为现代建筑教育知识体系,功能布局目前往往是重点知识传授,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传授一直以来是重点,而对我国传统设计引导较少.教师知识体系导致学生受教知识面越来越窄.设计作品实用性与完整度并不理想,接地气的好作品不多.2.2㊀学生作品相似程度大,千篇一律传统课程体系使各门课程相对独立,由于对实践作品评判标准的统一化及风格导向等问题,使得学生作品相似性程度加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现象.2.3㊀重功能轻整体,重形态轻技术一般情况下,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是建筑设计,包括居住建筑设计㊁公共建筑设计等.这些类型的课程往往贯穿于建筑学的整个教学过程,由于授课知识范围的轻重问题,往往功能和形态造型放在第一位,因此,学生往往较多地考虑功能和造型因素,对于人在整体环境中对各种因素的考虑甚少,对于传统建造技术和生态观考虑不足,这也使学生缺少了全面的学习和更好的指导[4].3㊀案例分析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在2015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了«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实践中让风景园林设计的教师参与其中,实现多元化设计教育.如多媒体教学㊁启发式教学㊁讲练结合教学㊁现场教学法㊁案例教学法以及开展第二课堂等.课时分配:理论学时占40%,实践学时占60%.课程考核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课程实验设计作业(图纸模型)占40%,出勤占15%,平时表现占15%,期末考核成绩占30%.具体课程体系内容与框架详见图4和表2.理论讲授环节:主要采用概念讲解㊁案例分析与讨论㊁课堂过程性考核㊁翻转课堂[5-6]等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园林建筑的空间秩序㊁空间组合㊁园林建筑类型与构造特点,让学生熟悉传统文化在园林建筑中的体现以及造园手法的应用等知识体系,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生态设计观,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实践授课环节:主要采取三辅一主的实验设置模式,即1个主要综合课程设计和3个小训练.通过该方式授课,可以达到实践环节中尽可能包含更为全面的知识点,再经过综合设计过程将各知识点运用,将遇到的问题和各个环节灵活有机地贯穿起来.如空间与技术训练环节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很容易地将抽象的构成理论联系到三维的建筑空间上,设计过程中能把握建筑空间㊁造型和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7].如组景手法:传统造园组景就有18种方法,即:对景㊁借景㊁夹景㊁框景㊁隔景㊁障景㊁泄景㊁引景㊁分景㊁藏景㊁露景㊁影景㊁朦景㊁色景㊁香景㊁景眼㊁题景㊁天景,这些设计手法让学生理解并加以运用到设计空间中,不仅使他们掌握了设计精髓,而且还增加了设计的兴趣.图4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课程体系框架示意图F i g .4㊀F r a m e w o r kd i a g r a mo f t h e t e a c h i n g c u r r i c u l u mo f l a n d s c a p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表2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体系T a b l e 2㊀C u r r i c u l u ms y s t e mo f 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D e s i g n 项目授课内容授课形式技术知识要求目的1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讲授概念与认识树立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讲授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2名作形式分析与讨论实践教学作品分析学习著名作品创作理念㊁方法和过程,了解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思想.了解设计差异性与联系.3空间与技术训练实践教学组景㊁空间与技术传统园林建筑平面布局㊁空间组景㊁空间形态㊁构造特点的认知与模型制作4材料与装饰实践教学材料了解各园林建筑材料以及建造技术的应用5综合设计实践教学综合运用与设计实践贯穿设计实践的园林建筑设计理念㊁园林建筑技术策略集成;园林建筑小品㊁园林建筑(亭㊁廊㊁榭等)的组合运用,完成一个完整作品4㊀结语实践证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让学生对造园思想与园林建筑空间组织的学习与实践,可以让学生开拓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使其学会如何在设计现代建筑时,对人性化设计增添新的思路与方法.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较为成熟,但仍需要与时俱进,为了适应社会与人居环境的发展需求,提升建筑学专业学生设计能力.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㊁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要注重对园林建筑设计方面的挖掘和课程建设,为创新性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支撑,为培养出优秀的建筑学人才提供保障.参考文献:[1]㊀粟燕,刘人源,李权,等.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凯里学院学报,2017,35(6):134-136.[2]㊀白婕.浅析基于 巧于因借 的传统园林思想的建筑设计手法[J ].门窗,2018(3):157.[3]㊀王裔婷.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重庆师范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别墅设计为例[J ].大学教育,2015(3):130-131.[4]㊀董海荣,常征.基于绿色建筑设计能力提升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16,25(4):95-99.[5]㊀陈燕玲,赵景梅.大学英语听说翻转课堂下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的策略研究[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7,31(2):90-94.[6]㊀唐婧,郑胜彪,朱金坤,等. 翻转课堂 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7,31(1):126-128.[7]㊀侯永胜.对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思考[J ].亚太教育,2016(3):167.(责任编辑:郭万红)79第33卷第1期㊀㊀吴伟东,等: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必要性探讨。

建筑学培养方案

建筑学培养方案

建筑学培养方案建筑学培养方案建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有理论性的研究,也有实践性的应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严格的要求。

下面是我为建筑学专业制定的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建筑学专业是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建筑设计与研究人才。

通过系统、全面、有机地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水平和建筑理论研究能力,使其成为能够参与和主导建筑设计和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士。

二、课程体系1. 基础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基础、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力学、建筑绘图、建筑造型等课程,打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概论、建筑设计方法与技术、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结构设计、建筑技术经济管理等课程,加深学生对建筑设计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 实践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实验、实习、结业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培养目标1. 理论知识:掌握建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建筑学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2. 设计能力:具备独立进行建筑设计的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建筑设计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3. 综合素养: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能够融合人文、科技、艺术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设计。

4. 团队合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其他专业人士合作完成大型建筑设计项目。

5. 实践能力:具备实际操作和实践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建筑模型制作、建筑装修等工作。

四、学习方法1. 积极参加课堂讨论,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学习交流。

2. 阅读相关建筑学书籍和期刊,了解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3. 多做设计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

4. 参加建筑设计比赛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增加经验。

五、实习与实践1. 每年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实习,到设计院或建筑工地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

2. 毕业前完成一个结业设计,独立完成一个建筑设计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

六、评估方式1. 课堂成绩:根据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建筑项目年度培训计划范文

建筑项目年度培训计划范文

建筑项目年度培训计划范文
根据公司要求,我们制定了建筑项目年度培训计划,旨在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帮助员工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以下是培训计划内容:
1. 建筑规划设计培训:邀请资深建筑设计师和规划专家,就建筑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培训和分享交流。

2. 施工工艺技术培训:针对现阶段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安排相关专家进行培训,分享新的施工工艺技术和解决方案。

3. 工程项目管理培训:邀请资深工程项目管理者,就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经验进行系统培训,帮助员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4. 建筑材料应用技术培训:邀请建筑材料供应商和专家,介绍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技术和施工要点,提升员工对建筑材料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5. 安全生产培训:开展建筑工地安全生产培训,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确保工程施工安全。

以上为建筑项目年度培训计划内容,希望通过这些培训,全公司员工都能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为公司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专科建筑概论课程设置方案

专科建筑概论课程设置方案

专科建筑概论课程设置方案专科建筑概论课程设置方案一、课程名称:建筑概论二、课程代码:ARC101三、课程学分:3 学分四、课程介绍:本课程主要旨在为建筑专业学生提供建筑学的基础知识和概要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的全面认识和综合思维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作品,并掌握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

五、课程目标:1. 了解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熟悉不同学派建筑作品,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3. 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 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5.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建筑表达能力。

六、课程大纲:1. 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a. 建筑学的定义和范畴;b. 古代建筑与近代建筑的区别;c. 建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因素。

2. 主要建筑学派及代表作品a. 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b. 哥特式建筑;c. 文艺复兴建筑;d. 巴洛克建筑;e. 现代主义建筑等。

3. 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a. 尺度与比例;b. 空间与形式;c. 功能与结构;d. 材料与构造;e. 环境与可持续性等。

4. 建筑和社会的关系a. 建筑与城市发展;b. 建筑与文化传承和认同;c. 建筑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5. 建筑设计案例分析a.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进行案例分析;b.对建筑作品进行形式、结构、功能和环境等方面的分析。

七、教学方法:1. 授课形式:通过理论授课和案例解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建筑思想和设计原理的理解;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的建筑设计项目、模型制作和绘图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实际建筑与理论知识的结合;5. 个人项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小型建筑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八、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和课后作业;2. 个人设计项目:评估学生独立完成的小型建筑设计项目,包括设计思路、创新性、符合建筑原则等方面的评价;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建筑学基本概念、主要学派和设计原则等方面的理解。

2018建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2018建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建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制定人: 池丛文审核人: 周华飞一、专业名称和代码专业名称:建筑学(代码:)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基础理论、实践训练、创新设计等多个环节培养,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建筑学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培养的毕业生具备建筑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能力,能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及管理工作。

三、培养标准本专业培养规格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共计条培养标准。

.知识标准公共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包括熟悉哲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基本知识;熟悉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公共政策和管理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等。

掌握建筑设计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建筑画的基本理论和技法。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了解外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了解当代中外主要建筑流派和思潮的理论和影响。

掌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建筑环境调查和研究分析的方法。

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法律和法规以及现行有关城市和建筑设计的法规与标准。

了解人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与建筑环境的相互关系。

了解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

了解建筑设计在预防灾害的法规与标准。

了解常用建筑材料及新建筑材料的性能,并能在建筑设计中合理选用。

了解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方法。

了解建筑体系,掌握常用建筑结构构件的性能,能合理地进行选择和布置,并能了解它们对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美观的重要性。

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向学生介绍
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建筑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
析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
技能。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建筑风格、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
2. 理解建筑设计的原理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空间感
知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包括手绘、建模和施工技能;
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其创新和团队合
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建筑学基本概念
- 建筑学的定义与分类
- 建筑风格与流派
- 建筑元素与构成原理2. 建筑构造与材料
- 结构形式与力学原理
- 建筑材料与性能介绍
- 建筑施工工艺与标准3. 建筑设计原理
- 空间规划与布局
- 比例与形式
- 光线与环境
4. 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 国内外优秀建筑作品欣赏。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方案(含教学计划)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方案(含教学计划)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方案(含教学计划)学科门类:管理学专业代码:120105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毕业要求最低学分:188学分主干学科: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

相近专业:工程管理、建筑经济、土木工程。

院部负责人:赵士德审核:张小明校长:日期:2018年7月1、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工程造价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及相关工程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在建设工程领域从事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建设工程领域、以及古建筑修缮及仿古建筑工程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投资、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审计、金融及保险等企事业单位、房地产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工程决策分析与经济评价、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控制、基于BIM技术的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与咨询、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审计、工程造价鉴定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2、知识、能力、素质要素及实现矩阵(1).知识结构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熟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社会学科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知识,熟悉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3)工具性知识:掌握一门外语,掌握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

4)专业知识:掌握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测量、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或建筑工程、机电安装工程、古建工程)、工程力学、工程施工技术等工程技术知识;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管理、管理运筹学、施工组织等工程造价管理知识;掌握经济学原理、工程经济学、会计学基础、工程财务等经济与财务管理知识;掌握经济法、建设法规、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等法律法规与合同管理知识;熟悉工程计量与计价软件及其应用,工程BIM原理及软件应用、工程管理软件及其应用等信息技术知识。

2018年普通本科招生专业计划表招生代码11847

2018年普通本科招生专业计划表招生代码11847

3
22
3
10 5050 江湾
理科 60 54
3
3
6 5710 江湾
理科 65 50 5 3
2
23
15 5050 江湾
理科 65 61
2
2
4 6380 河滨 不招色盲色弱
理科 30 30
0 6380 河滨 不招色盲色弱
理科 70 52
5
53
5
18 6380 河滨 不招色盲色弱
理科 65 54
3
3
5
11 6380 河滨 不招色盲色弱
理科 57 55
2
2 6380 河滨 不招色盲色弱
理科 30 27
3
3 6380 河滨 不招色盲色弱
理科 35 33
2
2 6380 河滨 不招色盲色弱
理科 92 74
5
5
3
5
18 4568 仙溪 不招色盲色弱
理科 117 100
5
4
23
3
17 4568 仙溪 不招色盲色弱
理科 40 34
6
6 5710 仙溪 不招色盲色弱
广东
外省
高考 招生
上课
科类 人数 普通
山安福江山河湖广海四贵云青
学费
小计
地点
备注
西徽建西东南南西南川州南海
4643 4117 25 50 38 69 21 50 53 25 38 73 40 29 15 526
理科 40 31
5
22
9 5050 江湾
理科 40 30
3
2
2
3
10 5050 江湾
理科 40 30

面向“卓工计划2._0”的地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面向“卓工计划2._0”的地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第1期2024年1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1January,2024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名称: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土木水利专硕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构建与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KT23_C053㊂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项目名称:地方本科院校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机制研究:基于建筑类专业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21JSJG263㊂2021年金陵科技学院教研教改重点课题;项目名称:地方本科高校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YJG202105㊂作者简介:李恩康(1992 ),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建设㊂∗通信作者:刘志峰(1975 ),男,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历史遗存保护㊂面向 卓工计划2.0 的地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李恩康,刘志峰∗,马颖忆,张启菊(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9)摘要: 卓工计划2.0 作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的升级版,是新工科发展中,突出产业需求导向㊁强调跨界融合㊁支撑服务社会,由校企共建的㊁突出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计划㊂文章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筑学专业为例,探讨基于 卓工计划2.0 的 强基㊃强创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此架构下的 一观㊃二练㊃三结合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解析将真案例㊁真项目㊁真合作㊁真融合贯穿于 3年校内+1年校企+1年企校 的分阶段㊁分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梳理面向 卓工计划2.0 人才培养的初步成效,以此为地方同层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 卓越工程师 培养提供参考㊂关键词: 卓工计划2.0 ;产教融合;地方本科高校中图分类号:G642㊀㊀文献标志码:A 0㊀引言㊀㊀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启动大会在天津大学召开,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卓越工程师,这一重要会议标志着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正式实施[1-3]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以下简称 卓工计划2.0 ),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的升级版,是教育部实施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计划,即主要面向新工科建设的,要求注重产业需求导向㊁注重跨界交叉融合㊁注重支撑服务引领的,由校方和企方合作共建的,服务新时期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计划[4-6]㊂近年来,多所高校的工科专业对标 卓工计划2.0 要求,结合本校定位与本专业特色,构建了模式各异的 卓工计划2.0 建设方案,并取得了一定成效㊂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专业通过校企共编教材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持续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4];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课程体系打造中遵循 本㊁原㊁用 原则,优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力图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国际视野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管理才能的生产者㊁技术者㊁指导者㊁研究者[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构建了 STEP 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通过项目的逐级进阶,让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同频共振[5]㊂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地方高校如何构建面向 卓工计划2.0 的专业发展路径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探索和实践㊂本文通过凝练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在面向 卓工计划2.0 进行专业建设时的实践经验,为同类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展相关工作时提供参考㊂1㊀地方本科高校实施 卓工计划2.0 的必要性分析1.1㊀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的应用型特色及办学导向清晰㊀㊀地方本科高校,又称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服务地方及周边地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其服务面向十分清晰㊂在区域竞争中,与名校有鲜明的分工,通常强调与老高校错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㊁凸显应用型办学特色[5-6]㊂本文探讨的 卓工计划2.0 的试点专业为建筑学专业,该专业2010年被遴选为校 卓越工程师 试点专业,历经12年建设,专业发展始终坚持服务南京本地需求,突出应用型能力培养,谋求与名校错位,找准自身定位,形成强能力㊁育品德㊁为地方的特色,积极为南京及周边输送建筑和规划设计专门人才㊂专业发展立足 卓越1.0 试点,发展脉络体现政校城㊁行教企融合,突出校地㊁校企㊁产教融合㊂因此,以此为对象探讨 卓工计划2.0 培养模式具有典型性㊂1.2㊀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现状凸显出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㊀㊀目前,建筑行业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㊂我国早在2010年就启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即 卓工计划1.0版 ,经过10余年发展,我国工程教育在规模与质量上都已取得极大发展㊂然而,当前建筑行业随时代发展呈现如下转变:由过去同质化向当前特色化转变;互联网㊁5G带来的数智化转型对行业人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求提高;工程总包㊁全过程咨询㊁建筑师负责制等新模式的出现对行业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㊂因此,这种供需错位暴露出当前一大批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部分建筑工程企业人才接近饱和,而一部分转型发展较快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则难以找到急需的实用型人才㊂因此, 卓工计划2.0 反复强调培养适应新科技㊁新业态发展的高素质㊁强能力的工程人才㊂1.3㊀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决定了 卓工计划2.0 是新时期破局之举㊀㊀建筑学专业在2010年被遴选为校 卓越工程师 试点专业,立足学校 地方性应用型 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历经12年的持续建设,为南京及周边地区累计输送了4000余名建筑行业专门人才,受到本地建筑及交通设计行业骨干企业好评㊂新时期学校建筑人才培养需紧跟行业需求突出信息化㊁复合型㊁高素质㊂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结果,建筑企业在招聘中多要求有过实践经历,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干型人才㊂ 卓工计划2.0 背景下,学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也应适时跟进,由 工程师 向 工匠+工程师+准科研人员 型新工科人才转变㊂2㊀建筑学 卓工计划2.0 人才培养方案2.1㊀学校层面2.1.1㊀培养目标㊀㊀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学 卓工计划2.0 在学校层面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㊁家国情怀㊁工匠精神等综合素质,熟练掌握新时代建筑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既能熟练开展传统建筑设计,也能基于前沿主流软件进行智慧与绿色建筑设计,毕业后能在城乡建设领域从事规划㊁设计㊁管理㊁运维㊁教育和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人才㊂2.1.2㊀实施模式㊀㊀作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筑学专业已形成以 强基㊃强创 为核心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㊂通过强调 知识基础㊁能力基建㊁价值基因 和对 创意㊁创新㊁创造 能力的迭进式培养,历经10余年的实践探索与优化,本专业形成了突出应用能力培养㊁与名校错位发展㊁与地方需求高效衔接的 强基㊃强创 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㊂2.1.3㊀教学计划㊀㊀本专业通识课如大学英语㊁计算机等按照均衡㊁梯度原则分布于前4学期,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层次,以培育健全的人格,促其树立远大的理想㊂专业核心课程群方面,则按照课程难易度和学生接受度有序安排于中高年级(5~8学期),包括三大类,分别是: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即中国建筑史㊁外国建筑史㊁建筑初步与设计基础(Ⅰ和Ⅱ)㊁建筑力学㊁建筑物理;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群,即建筑设计(I~Ⅵ);专业软件应用技术能力课程群,即建筑数字技术Ⅰ-Ⅲ㊂三四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突出校企(单位)联合教学,但仍以校为主㊂在第五学年进行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企业为主㊁校企协同㊁产教融合,强调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充分体现 产教融合 ㊂校企双师联合指导设计实践,突出 真项目㊁真环境㊁真操练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㊂图1㊀ 强基㊃强创 建筑类本科专业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2㊀企业层面2.2.1㊀培养目标㊀㊀本专业在企业层面的培养目标是:以南京及周边建筑产业相关企事业单位为依托,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㊁执业能力㊁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使其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成为从事建筑设计㊁施工管理等相关技术服务的建筑产业卓越工程人才㊂2.2.2㊀实施模式㊀㊀本专业形成了 一观㊃二练㊃三结合 贯穿 3+ 1+1 的 卓工计划2.0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㊂在原有 卓工计划1.0 版本的基础上,实施 一观㊃二练㊃三结合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 3年校内+1年校企+1年企校 的 卓工计划2.0 版本㊂该模式主要分为3个培养阶段㊂(1)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认知阶段 一观 ㊂ 一观 即外出观摩经典案例和大师作品,如保利大剧院㊁南京眼㊁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等㊂这一阶段是针对中低年级同学提供的对建筑学专业的认知训练,涉及建筑设计基础㊁建筑史等课程㊂通过参观调研建筑工地㊁城市经典建筑作品等使学生直观了解城市建设,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参加实际工程铺路㊂(2)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入阶段 二练 ㊂ 二练 即 校内练 和 校外练 ㊂校内练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训练和概念设计㊁建筑分析与表达等,所有设计案例均源自企业真实项目㊂校外练主要面向中高年级学生,包含生产实习㊁毕业实习㊁毕业设计等重要环节,让学生走进企业,参与真实项目的招投标工作㊁方案设计工作和施工图绘制工作㊂(3)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提高阶段 三结合 ㊂ 三结合 即 学做结合 学创结合 学研结合 ㊂ 学做结合 通过在专业课程讲授中从企业引进真实工程项目,并在生产实习㊁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中结合现实工程案例,使学生在学中做㊁在做中学㊂ 学创结合 则以学科竞赛㊁大创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㊂ 学研结合 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如在金陵科技学院江宁校区科技园景观规划设计㊁圣茂公司办公楼空间景观设计㊁柳城县农村传统村落和古旧民居普查项目等实际科研项目的实施中,引导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为日后进入企业工作奠定基础㊂2.2.3㊀教学计划㊀㊀低年级进企业观摩学习为主㊂学生在3年级进企事业单位,以 教学见习 模式为主,参观㊁观摩工程项目中的真实元素㊁体验真实场景,由企方教师讲评㊁学生体悟式学习为主㊂中年级进企业学做训练为主㊂学生在4年级进共建方企事业单位,由企方或单位指导老师亲自指导实践,开展 沉浸式 实践教学与项目训练,参与教师真实项目,所做成果纳入教师项目成果㊂高年级进企业顶岗真做为主㊂学生在5年级进共建方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企业,校内校外作教育培养,使学生尽快成长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建筑师㊂2.3㊀校㊁企在 卓工计划2.0 人才培养上的关系2.3.1㊀学生在校内接受专业培养是其进入企业参与真项目的基础㊀㊀校内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㊂本专业制定了体现 职业化㊁执业性和新业性 的课程体系,在充分对接职业需求㊁切实呼应执业需要㊁紧密契合新业导向上下功夫,如:结合建筑师岗位能力需求开设了 建筑设计 系列课程㊁结合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需要开设了 建筑经济与策划 等课程㊁结合新工科与 互联网+ 等新业态导向开设了 建筑数字技术 系列课程㊂学生在前3年于校内接受上述课程学习和训练之后,具备进入企业参与真项目实习实训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㊂2.3.2㊀学生在企业实训中出现的问题是调整校内培养策略的参照㊀㊀学生在中高年级进入企业参与真实工程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在设计思维表达㊁建筑规范认知㊁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一定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校内人才培养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㊂基于此,本专业通过收集中高年级校外实训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及时发现校内外人才培养在衔接上的不足之处,并做出调整,以完善校内培养模式㊂3㊀建筑学 卓工计划2.0 人才培养初见成效3.1㊀第三方评价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㊀㊀据就业调查权威机构麦可斯评估,一方面建筑学专业2019 2021届毕业生的专业培养满意度90%~ 94%,高于学校90%~91%的水平㊂同时,毕业生与就业岗位匹配度高,表明本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十分契合㊂另一方面,本专业2019 2021届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行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达82%,反映出专业在推行 卓工计划2.0 中对学生兴趣培养成效卓著㊂值得一提的是,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满意度在90%以上,2019 2021届毕业生已逐步成长为单位的中坚力量,其在建筑行业表现出的实践能力较 卓工计划1.0 时期也有明显提升㊂3.2㊀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凝结多类型创新创业实践成果㊀㊀近年来,尤其是自2018年国家提出 卓工计划2.0 以来,本专业依托学院学校产教资源和南京公建中心㊁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在建筑学毕业生实习就业㊁双师型队伍建设㊁学科专业建设㊁科技研发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多个产学研协同发展联盟和产学研基地陆续建立,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成绩斐然(见表1)㊂表1㊀2020 2022年本专业代表性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学生负责人立项级别 绿建㊃碳中和 建筑节能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研究潘--/金--省重点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研究宋--/李--省重点地下物流与既有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研究胡--/赵--省重点期颐宅㊃老龄化社会问题背景下的智慧健康住宅设计研究陈--/陈--省重点绿意饰生态 生态混凝土在边坡治理中的试验与应用研究梅--/何--省重点基于BIM㊁AR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研究俞--/孙--省一般城市生态更新视野下的既有建筑改造及其废旧建材的再生利用张--/孟--省一般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转换设计研究汪--/江--省一般基于 双碳 理念的装配式基坑支护应用研究李--/殷--省一般4 结语㊀㊀ 卓工计划2.0 对 强基㊃强创 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升级,更加突出校企㊁产教的深融合,特别是行业领军型企业㊁政府有关部门的强势支撑共建,也更加强调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强调对学生高阶创新能力培养㊂在此架构下的 一观㊃二练㊃三结合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将真案例㊁真项目㊁真合作㊁真融合贯穿于 3年校内+1年校企+1年企校 的分阶段㊁分层级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中,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足够广泛的软硬资源和真项目实践锻炼机会㊂在 卓工计划2.0 的实施下,建筑学专业毕业生能够适应装配式建筑㊁建筑工业化转型,在校期间创新创业成果突出,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比例高,得到市场高度认可㊂参考文献[1]林健,耿乐乐.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新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6-13.[2]郑丽娜,姜子娇,雷庆.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核心能力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9):38-45.[3]宋强,胡亚茹,杨媛,等. 新工科+工程认证+双一流 背景下地方高校材料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22(25):6-9.[4]栗铭鑫,程勇,赵庆凯.海洋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2.0 [J].教育教学论坛,2022(27):165-168. [5]叶金鑫,韩钰,张江龙,等.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校企协同机制构建探究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22(6):50-56.[6]程辉,李烨,张博. 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下卓越工程师培养思考[J].上海商业,2022(6):192-195. [7]杨印生,王瑞,张强. 卓越计划 2.0背景下工程交叉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9(4):50-53.(编辑㊀姚㊀鑫)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architecture majori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facing Excellent Engineer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2.0Li Enkang Liu Zhifeng∗Ma Yingyi Zhang Qiju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211169 ChinaAbstract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2.0EEETP2.0as the upgraded version of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EEETP is a high-level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plan that highlights the orientation of industrial dem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emphasizes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nd can serve the society and is jointly built by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highlight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Emphasizing the Practice SFEP talent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EEETP2.0by taking the architecture major of provinci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 construction point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s an example.We have built a Observe First Then Practice Finally Integrate OFTPFI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hased and hierarchica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real cases real projects real cooperation and real integration throughout the 3-year campus+1-year school-enterprise+1-year enterprise-school .We sorted out the initial results of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facing EEETP2.0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excellent engineers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level.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2.0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四个本科专业。

建筑学专业以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与规划的建筑师为主要目标,拥有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1999年、2003年、2007、2014年四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评估等级为优秀,具有建筑学专业学位授予权。

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城市整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2000年、2006年、2012年、2018年四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以优秀等级通过此项评估的专业。

学生主要学习城乡规划理论和设计方法,学习与城市规划有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管理及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风景园林专业培养能胜任在城乡设计院、园林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所、企业、政府部门从事景观、园林、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旅游策划与开发、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城市景观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环境设计专业按艺术类招生。

主要培养建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艺术设计、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建筑装饰施工设计、现代家具及陈设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按艺术类招生。

培养融合科学与艺术思维,既掌握数字硬件、音视频、电影动画、网络产品与游戏等数字媒体相关的理论与技能,又具有较高艺术素养,从业于数字影视创作与制作、新媒体艺术设计与传播领域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建筑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Architecture一、培养目标Ⅰ.Educational Objectives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树立建筑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获得注册建筑师专业技能与一般科学思维能力基本训练,富有创造性的建筑学及相关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建筑学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在职业教育高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优良学生的比例,提升具有领导力、个性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能力和机会,成为卓越人才。

加强人才“领军型”和“创新型”素质的要求。

This program provides students with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skills which will enable them to further their career aspirations towards becoming certificated architects, as well as initiative specialists on architecture or related areas.The "excellent engineer" of architecture is based on the high standar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proportion of excellent students, enhance the ability and opportunity of students with leadership, individ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become outstanding talents. Strengthen the talent "leader" and "innovative" quality requirements.二、基本规格要求Ⅱ.Skills Profile1. 学生接受通识教育,打下较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2. 系统学习学科基础课程,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家及地方有关建设管理和建筑工程技术的政策、法规;3. 通过合理设置的专业课学习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毕业生能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景观园林设计等领域工程技术、管理和教学工作,并初步具有从事建筑学及其相关学科科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4. 掌握计算机应用操作与一门外国语。

5、在某些专业方向具有兴趣和能力专长(历史、技术等),横向跨界设计或纵深设计与研究的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研究工作。

6、具备清晰的思想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并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As a student of this program, you can:1. Gain solid grounding in both natur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 arts;2. Learn both theories and skills of architecture, receive education in various subjects necessary for this program, including chemistry, physics, mathematics, engineering, etc;3. Progress through a career in architecture design, urban design, interior decoration and landscape design to become technicians, managers, teachers or researchers of architecture and related subjects;4.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 and use computers with ease.5.In som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with interest and ability to expertise (history, technology, etc.), horizontal cross-border design or in-depth design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 to carry out creative design and research work.6.With a clear ideological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teamwork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have a certain leadership and cross -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exchang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三、培养特色Ⅲ.Program Features依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评估文件》的要求,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

在完善的建筑学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对教学全过程实行控制,同时灵活组织各门课程,力争做到理论知识、设计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面向社会经济和建设的需要,结合工程实践强化教学环节,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多口径专业出口的创新型专业教学模式,建设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强基础人文、重研究实践的“全科”课程体系,强化“创新性培养、差异化培养、开放式培养、国际合作培养”。

According to“The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Scheme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e are trying to form a specialty educational model of wide scope and firm foundation.Through establishing a perfect course system, we combinemutually the courses of urban planning theory with urban design and project practice. From easy to difficult, we arrange the teaching courses. Furthermore, we compose them reasonably and advance the cultivation program gradually.Fitting for the need of society, economy and urban construction, we link some design courses with engineering projects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ing teaching, and raise the synthetical diathesis ofstudents.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subject, we raise the student’s ability in practical operation and their adaptability to further jobs.To build a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hat adapts to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and multi-caliber professional exports, builds a "general" course system that is based on the strong basic humanistic requirements of excellence engineers, strengthens the "innovative training, differentiated training, open train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raining. "四、主干学科Ⅳ.Major Disciplines建筑学Architecture五、学制与学位Ⅴ.Length of Schooling and Degree学制:五年Duration: 5 years授予学位:建筑学学士Degrees Conferred: Bachelor of Architecture六、学时与学分Ⅵ.Hours/Credits完成学业最低课内学分(含课程体系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要求:203.5Minimum Credits of Curricular (Comprising course system and intensified internship practicaltraining):203.5完成学业最低课外学分要求:5(每生必须完成思政课社会实践,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托福考试/雅思考试之一,至少参加一次校级以上学科竞赛或申报一次学院级以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