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20.1-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20.1-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20.1-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设计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 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3.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三、考点分析:

“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如何收集、整理、计算、分析数据,既定性又定量地获取总体信息,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推断.本单元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另一部分是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基本要求是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及其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这部分知识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多次出现,用统计的思想解决一些应用问题,已成为命题的焦点。

一、平均数

用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也叫算术平均数。 要点诠释: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有三种:

(1)定义法:如果有n 个数据x 1,x 2,x 3……x n ,那么)(1

21n x x x n

x +++=

ΛΛ叫做这n 个数据x 1,

x 2,x 3……x n 的平均数,x 读作“

拔”。

(2)新数法: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平均数公式a x x +'=,其中a 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的较“整”的数。

(3)加权法:即当x 1出现f 1次,当x 2出现f 2次……当x n 出现f n 次,则可根据公式:

n

n

n f f f x f x f x f x ++++++=

K K 212211求出x 。

注意: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二、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要点诠释:

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唯一的。如:一组数据1,3,2,5,4,首先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2,3,4,5,因为数字3处于中间位置,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而另一组数据1,3,2,5,4,6,同样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2,3,4,5,6,因为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所以中间两个数据3,4的平均数3.5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三、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要点诠释:

(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该组数据中的原始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

(2)如果一组数据中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等且都最多,则这两个数据都是众数,众数可以有多个,如:一组

数据1,2,2,3,3,4,5,这里2和3都出现了两次,次数最多,它们都是众数;

(3)如果所有数据出现的次数都一样,那么这组数据就没有众数,如:一组数据1,2,3,4,5,则这组数据没有众数。

四、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数的波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波动,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太大或太小,用平均数来描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中位数或众数较合适。中位数与数据排列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众数来描述。

知识点一:平均数

例1. 从一批机器零件中取出10件,称得它们的重量为210,208,198,192,218,182,190,200,205,198,计算它们重量的平均值。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了平均数的计算。

2)解题思路:以上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于是,将上面各数据同时减去200可得一组数值10,8,-2,-8,18,-18,-10,0,5,-2,算出其平均值后再加上200即可。

解答过程:将上面各数据同时减去200得一组数值10,8,-2,-8,18,-18,-10,0,5,-2,由x =10

1(10+8-2-8+18-18-10+0+5-2)=0.1

所以x =200+0.1=200.1

解题后的思考: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平均数公式a x x +'=,其中a 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的较“整”的数。这种计算方法可以简化运算,提高解题效率。

例2. 某校欲招聘一名数学教师,学校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各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

(2)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教学、科研和组织三项能力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则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2)解题思路:(1)根据平均数的定义易求出各人的平均成绩。(2)要求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需用加权法求平均数,即:n

n

n f f f x f x f x f x ++++++=

K K 212211。

解答过程:(1)甲的平均成绩为:

733

64

7085=++ 乙的平均成绩为:

723

72

7173=++

丙的平均成绩为:

743

84

6573=++

∴候选人丙将被录用.

(2)甲的测试成绩为:3.762

352

64370585=++?+?+?

乙的测试成绩为:2.722

352

72371573=++?+?+?

丙的测试成绩为:8.722

352

84365573=++?+?+?

∴候选人甲将被录用.

解题后的思考: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加权法求平均数,在各项的重要性不同时,每一项先乘以其权数再相加,最后再除以权数的和。

知识点二:众数与中位数

例3. 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6,54,57。 解答下列问题(答案直接填在横线上):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_________岁,中位数是_________岁,众数是_________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____________。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__________岁,中位数是__________岁,众数是__________岁,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及特征

2)解题思路:平均数、中位数及众数都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当一组数据的大小均较相近时(如甲群游客),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也较相近;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特大或特小时(如乙群游客),它就会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但不影响中位数、众数,此时可由中位数或众数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解答过程:(1)平均数为

中位数是15, 众数是15;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平均数为

中位数是5.5 众数是6; 中位数、众数。

解题后的思考: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太大或太小,用平均数来描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中位数或众数较合适。中位数与数据排列有关,个别数据不会对中位数有太大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众数来描述。

例4. 某公司10销售额(单位:万元) 3 4 5 6 7 8 10 销售员人数(单位:人)

1

3

2

1

1

1

1

(1)求销售额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2)今年公司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了年销售额,准备采取超额有奖的措施,请根据(1)的结果,通过

比较,合理确定今年每个销售员统一的销售额标准是多少万元?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特征

2)解题思路:(1)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计算只要根据各自的概念就可得出.(2)平均数易受极大值或极小值的影响,众数有时偏离平均值,而中位数一定处于中间,故应选择中位数.

解答过程:(1)平均数为5.6万元,众数为4万元,中位数为5万元.

(2)若规定平均数5.6万元为标准,则多数销售员无法或不可能超额完成,会挫伤员工积极性,若规定众数4万元为标准,则绝大多数销售员不必努力就可以超额完成,不利于提高年销售额;若规定中位数5万元为标准,多数销售员能完成或超额完成,少数销售员经过努力也能完成,所以5万元标准较合理.

解题后的思考: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不清,容易算错;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各有侧重,应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恰当地使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例5. 某校在一次考试中

请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甲班的众数为__________分,乙班的众数为________分,从众数看成绩较好的是__________。

(2)甲班的中位数是_______分,乙班的中位数是________分,甲班成绩在中位数以上(包括中位数)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是_________%,乙班成绩在中位数以上(包括中位数)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是_______%,从中位数看成绩较好的是_________。

(3)若成绩在85分以上为优秀,则甲班的优秀率为_______%,乙班的优秀率为_______%,从优秀率看成绩较好的是_________班。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特征。

2)解题思路:(1)考查了众数的定义;(2)考查了中位数的定义。

解答过程:(1)根据众数的定义,甲班的众数为90分,乙班的众数为70分,从众数看甲班成绩较好。 (2)据中位数的定义,甲、乙两班的中位数都为80分,甲班成绩在中位数以上的有31人,所占百分比为

?5031100%=62%,乙班成绩在中位数以上的有27人,所占百分比?50

27

100%=54%,从中位数看成绩较好的是甲班。 (3)甲班85分以上有20人,所以优秀率为%40%10050

20

=?;乙班85分以上有24人,所以优秀率为

%48%10050

24

=?。所以从优秀率看乙班成绩较好。 解题后的思考: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唯一的,求中位数之前一定要将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为奇数,则排序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为偶数,那么排列顺序后,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小结: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异同点

①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其中以平均数最为重要,其应用也最为广泛。 ②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③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中出现次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答题时间:60分钟)

1. 李大伯承包了一个果园,种植了100棵樱桃树,今年已进入收获期.收获时,从中任选并采摘了10棵树的樱

据调查,今年市场上樱桃的批发价格为每千克15元.用所学的统计知识估计今年此果园樱桃的总产量与按批发价格销售樱桃所得的总收入分别约为()

A. 200千克,3000元

B. 1900千克,28500元

C. 2000千克,30000元

D. 1850千克,27750元

2. 某班派9名同学参加拔河比赛,他们的体重分别是(单位:千克):67,59,61,59,63,57,70,59,65,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 59,63

B. 59,61

C. 59,59

D. 57,61

3. 王老师为了了解本班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在班中随机调查了10名学生,他们每人上周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单位:小时):1.5,2,2,2,2.5,2.5,2.5,2.5,3,3.5.则这10个数据的平均数和众数分别是()

A. 2.4,2.5

B. 2.4,2

C. 2.5,2.5

D. 2.5,2

4. 在综合实践课上,六名同学制作的作品的数量(单位:件)分别是:5,7,3,x,6,4;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5件,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_件.

5. 已知一组整数由大到小排列为:10,10,x,8,它们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的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6.

(1)估计李明家六月份的总用电量是多少度;

(2)若每度电的费用是0.5元,估计李明家六月份共付电费多少元?

7. 某地区筹备召开中学运动会,指定从某校八年级9个班中抽取48名女生组成花束队,要求身高一致,现随机抽取10名八年级某班女生体检表(各班女生人数均超过20人),测得身高如下(单位:cm):165,162,158,157,162,162,154,160,167,155.求这10名学生的平均身高。

8.

(1)求参加这次测试的学生人数;

(2)如果一分钟跳绳次数在75次以上(含75次)为达标,请估计该年级学生测试的达标率是多少?

(3)这次测试中,学生跳绳次数的中位数落在四个小组中的哪一个小组内?请说明理由.

9.

(1)若按算术平均分排出冠军、亚军、季军,则冠军、亚军、季军各是谁?

(2)若按6∶3∶1的加权平均分排出冠军、亚军、季军,则冠军、亚军、季军各是谁?

(3)若最后排名冠军是王晓丽,亚军是李真,季军是林飞扬,则权重可能是多少?

10. 某校为了解全校2000名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在全校范围内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得到他们在某一天各自课外阅读所用时间的数据,将结果绘制成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1)这50名学生在这一天课外阅读所用时间的众数是多少?

(2)这50名学生在这一天平均每人课外阅读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11. 据报道,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如下(单位:元):

职务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经理管理员职员

人数 1 1 2 1 5 3 20

工资5500 5000 3500 3230 2730 2200 1500 (1)求该公司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 000元涨到15 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 500元涨到28 000元,那么新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多少?(精确到1元)

(3)你认为哪个统计量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结合此问题谈一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C

解析:依题意,此果园平均每棵树所产樱桃的质量是

(千克),

所以100棵树所产樱桃的质量是(千克),又批发价格为每千克15元,

所以2000千克的樱桃所得的总收入为(元),故应选C.

2. B

解析:将这9个数据由小到大排列为:57,59,59,59,61,63,65,67,70,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59,是众数;第五个数是61,即中位数是61,故选B。

3. A

解析:根据统计中平均数的公式,以及众数的概念可知1.5,2,2,2,2.5,2.5,2.5,2.5,

3,3.5这10个数据的平均数和众数分别是2.4,2.5,故选A.

4. 5

解析:∵平均数是5,∴

=5,∴x =5,从小到大排列为3,4,5,5,6,7,故中位数为5。

5. 8=x ,中位数为9.

6. (1)估计李明家六月份的总用电量为120度; (2)李明家六月份共付电费 60元.

7. 平均身高是160.2cm ;

8. (1)参加人数为50人;

(2)达标率为90%;

(3)跳绳次数的中位数落在第三小组内.理由略。 9. 解:(1)王晓丽:=86

李真:≈91.7

林飞扬:

≈93.3

冠军:林飞扬,亚军:李真,季军:王晓丽. (2)王晓丽:=90.8

李真:=93

林飞扬:

=88 冠军:李真,亚军:王晓丽,季军:林飞扬.

(3)因为冠军是王晓丽,亚军是李真,季军是林飞扬,而王晓丽的唱功分最高, 李真的唱功分第二,林飞扬的唱功分最低,即唱功分的高低与最后排名一致, 所以唱功权重应远远大于其他两项,猜测权重为8∶1∶1.(答案不惟一) 王晓丽:=94.4 李真:=94

林飞扬:

=84

当权重为8∶1∶1时,冠军:王晓丽,亚军:李真,季军:林飞扬. 10. 解:(1)众数是1.0小时; (2)1

(0.515 1.020 1.510 2.05)

50

x =

?+?+?+? 1.05=(小时), 这50名学生在这一天平均每人所用课外阅读的时间是1.05小时;

11. (1)月工资的平均数约为2151元,中位数是1500元,众数是1500元; (2)新工资的平均数约为3136元,中位数是1500元,众数是1500元; (3)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看法略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长武县洪家中心校许蕾 课题名称:圆的周长 科目: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教学时间:40分钟 学习内容分析: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掌握长(正)方形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又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通过圆的周长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通过五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 有一定的分析和思维能力。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圆的相关知识。他们易接受新知识,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认知活动中喜欢直观形象的操作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愿意参与分组讨论学习。 任务分析: 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再接着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绕线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

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计算,研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得 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研究过程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 蒙教育。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与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就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就是否能升学。我班优生稍少,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求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的学生思想单纯爱玩,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厌学无目标。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与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3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与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与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与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与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就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与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最优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就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

2018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答案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3班、 4班比较,3班优生稍多一些,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4班学生单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最优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

教案设计:《分类与整理》一年级数学教案五篇

《分类与整理》一年级数学教案 五篇 [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授课教师: XXXX实验学校

《分类与整理》一年级数学教案五篇 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分类与整理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 下面就是笔者整理的《分类与整理》一年级数学教案, 希望大家喜欢。 《分类与整理》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 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 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观察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难点: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 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小组活动, 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 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 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 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 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 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 我们发现, 每找到一种不同, 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 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17章 分式 §17、1、1 分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认识分式,并能概括分式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代数式就是否就是分式 3、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类比地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如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 渗透数学中的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为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 (2)面积为S 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 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 (3)一箱苹果售价p 元,总重m 千克,箱重n 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就是___元; 二、概括: 形如B A (A 、 B 就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 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 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 即有理式 整式,分式、 三、例题: 例1 下列各有理式中,哪些就是整式?哪些就是分式? (1)x 1; (2)2 x ; (3)y x xy +2; (4)33y x -、 解:属于整式的有:(2)、(4);属于分式的有:(1)、(3)、 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就是零、如果分母的值就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例如,在分式a S 中,a ≠0;在分式n m -9中,m ≠n 、 例2 当x 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11-x ; (2)3 22+-x x 、 分析 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分母不等于零、 解 (1)分母1-x ≠0,即x ≠1、 所以,当x ≠1时,分式1 1-x 有意义、 (2)分母23+x ≠0,即x ≠-2 3、 所以,当x ≠-23时,分式3 22+-x x 有意义、 四、练习: P5习题17、1第3题(1)(3)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就是整式,哪些就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38y y -,9 1-x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数 学 教 案 第十三章:轴对称 2016年10月-11月 教师:李治民 第11章三角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 等于1800 ,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 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a b c (1) C B A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高矮》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高矮》教案模板五篇《高矮》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比较”中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比较《多少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比较。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高矮》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两个动物之间的高矮关系,体会高矮的相对性。 2、在比较过程中体会高矮的正确方法。 3、渗透帮助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长、短;厚、薄等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课堂纪律的组织,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具准备: 绳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较的“多、少”) 师:今天有好多老师来听课,谁能说出老师多还是学生多? 生:老师多! 生:学生多! 引导学生说:学生比老师多,老师比学生少。 二、新课。 1、请刚才回答的学生上来。 师:老师和××同学站在一起,请大家判断谁高?谁矮? 生齐:老师高!

师:下面谁愿跟这个同学比较? (有意请一位跟这个同学差不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不容易看出来,从而引出比较的方法)。 师:大家觉得谁高?谁矮?(两个学生面向学生) 学生争论一番。 师:他们这样站着不容易看出高矮,有更好的比较方法吗? 生:让他们背对背。 让两人背对背站着再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课件 1 ,让学生观察。) 师:淘气和笑笑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比高矮的,但是,淘气这样做,你觉得对吗? 生:淘气做得不对,因为他脚踮起来。 师:哦!比高矮时不能把脚踮起来,还要注意什么呢? (让学生自由在小组里发表意见。如:把背挺直、鞋子一样高、都不穿鞋子等)。 2、老师小结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背对背、把背挺直、鞋子一样高、都不穿鞋子。 3、小组内互比身高。 师:大家都知道了比高矮的方法,现在你们可以比身高,还要请个同学帮助看。 (学生活动,老师适当指导)。 4、学生反馈活动结果。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 二、教学流程设计: 1、图片出示,创设情景 长颈鹿和大象谁高谁矮?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课时:数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观察。 二. 汇报。 1. 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高楼、 个数是6的有……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小鸟、

个数是8的有……小树 个数是9的有……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板书设计;数一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教后录:这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来之后感觉基本学生对这一知识都掌握得较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大量的说1——10在身边的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第二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设计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设计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1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 2. 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2.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总结代数法求几何角度,线段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简洁的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 C重合,线段BD与CD 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 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其周长为多少? 二、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 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

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 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 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 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问题1: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 问题2:求∠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判断下列命题,对的打“√”,错的打“×”。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 b.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0°( ) 2.如图(2),在△ABC中,已知AB=AC,AD为∠BAC的平分线,且∠2=25°,求∠ADB 和∠B的度数。 3.P54练习1、2。 四、小结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五、作业: 1.课本P57第7,9题。 2、补充:如图(3),△ABC是等边三角形,BD、CE是中线,求∠CBD,∠BOE,∠BOC,∠EOD的度数。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内容】: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分析: A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第()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领 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会了(),本课将进一步学 习 (),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

最新人教版本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设计

16.1.1 二次根式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a ≥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a ≥0)”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课本P2的三个思考题: 二、探索新知: ,都是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像这样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式子,我们就把它称二 a ≥0)? (学生活动)议一议: 1.-1有算术平方根吗? 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3.当a<0 老师点评:(略) 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 1 x x>0)、、1x y +、 x ≥0,y?≥0). 分析0. x>0、x ≥0,y ≥01x 、1 x y +. 例2.当x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 解:由3x-1≥0,得:x ≥13 当x ≥ 1 3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三、巩固练习 教材P5练习1、2、3. 四、应用拓展: 例3.当x +1 1 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11x +0和11 x +中的x+1≠0. 解:依题意,得230 10 x x +≥??+≠? 由①得:x ≥- 32 由②得:x ≠-1 当x ≥- 32 且x ≠-11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例4(1)已知,求 x y 的值.(答案:2) (2)=0,求a 2004+b 2004的值.(答案: 25 ) 五、归纳小结(学生活动,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a ≥0 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5 1,2,3,4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 B C D .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 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 疑难解析 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五篇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五篇 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笔算的方法与前面的相同,所以本节课我采取的 是正向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首先我复习了几题加法口算和一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题,请学生说说它的计算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回忆起两位数加两位数的 笔算方法。接着我又利用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发现并找出 问题,引出今天所教学的内容。 出示教学内容后,我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算出结果,再指名演板,结果多数学生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了巩固计算方法,我还重点请学生讲解计算过程,交流在计算过 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这是一节计算课,所以整节课感觉很 简单,课堂气氛还可以。但是作业做下来,却不尽人意,错误率很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学生没有加到进位1。 计算教学看似简单,教师在平时还是多多要加强训练,以切实达到提高全体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 教学反思篇二 首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收获 一、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一年级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 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本节课,根据教材的内容,编了一段森林 运动会——跳远比赛的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 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孩子们会沉浸在故事里, 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 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加强直观,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识。 根据儿童心理学,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是从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儿童最初学习数学概念和计算方 法时,必须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从动作感知到建立表象,再概括 上升为理性认识。 本节课教学数射线时,我在第一个班上课是自己提问学生“怎样的线是数射线?”,一下子就套牢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没有自己思 考的空间。到了第二班,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小熊练习 跳远”,并用多媒体动态地演示出示数射线,让小熊一边跳一边动 态的出示数射线,然后请学生在数射线上标出小熊每次跳远的落点,使学生们一下子就能说出数射线的特征:它是射出去的,并且是有 方向、有刻度的线。它的特征不用教师多加说明,学生们就能有一 个深刻的认识。 最后,再来说说今后还能改进的地方: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数射线”的名称较陌生,应该在教学中多让学生熟悉数 射线的叫法。另外,在比较两只小动物在数射线上跳远时,还可以 加入在不同单位长度的数射线上比较的练习,让学生明白比较的前 提是单位长度要统。 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 十进位制位值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 积的对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 处理问题就行了。 成功之处 1.建构主问题导学教学流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百分之八十终生用 不上,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学校孜孜不倦地学习呢?我们实际上一直 在学习一种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上初步构建主问题导学——交流释疑——归纳总结——当堂检测教学流程。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0). (3(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a≥0)a≥0)是一个非负数;2=a(a≥0) (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a≥0)2=a(a≥0(a≥0)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十六章分式 16.1分式 16.1.1从分数到分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难点是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分式与分数有许多类似之处,从分数入手,研究出分式的有关概念,同时还要讲清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本章从实际问题引出分式方程 10020v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3. 以上的式子五、例题讲解 P5例1. 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 [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1m(2)1m1m 3 m 10020v 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 6020v 小时,所以 10020v = 6020v . 10020v , 6020v ,s,v,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a s m2m 1 2 = 6020v ,给出分式的描述性的定义:像这样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属于分式. 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分析] 分式的值为

《找规律》一年级数学教案五篇

《找规律》一年级数学教案五篇 《找规律》一年级数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物品、图形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物品是什么。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幼儿的创编以及创新能力。 3、引导幼儿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并让幼儿体验与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排列规律。 活动难点:在掌握其排列规律后继续创编其规律 活动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内容创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 1、小兔子过生日情景图。 2、一串两色的项链;一串两黄,一红糖葫芦。 3、打击乐器若干;彩色图片若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前律动(智慧宝宝) 2、小朋友们可真棒个个都是聪明可爱的智慧宝宝,那智慧宝宝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吗?谁能说说你过生日时最快乐的事是什么?看来小朋友们过生日那天过的都很快乐,还有那么多的生日礼物。 3、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它想邀请小朋友们参加它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去吗? 老师还为它准备了一件生日礼物,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出示项链)可是老师还没完成智慧宝宝们能帮帮我吗?下面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条项链珠子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幼儿先观察再发言最后动手) 二、引导幼儿感知、探索AB、ABB、ABC等排列规律,并创编新的排列规律。(基本过程) 1、小朋友们不愧为智慧宝宝这么快就帮老师完成了礼物那就让我们带上礼物 坐上公共汽车快快出发吧!音乐《公共汽车》。

2、小朋友们快看我们来到了小兔子的家,看小兔子家漂壳吗?知道小兔子家为什么这么漂亮吗?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在小兔子家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摆设?(观察后说一说)原来小兔子家之所以这么漂亮是因为家里的摆放很有规律。 3、看,小兔子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样小朋友们都爱吃的这是什么?(出示糖葫芦)你们想吃吗?小兔子说了要想吃得有一个条件,谁发现糖葫芦的排列规律就把它送给谁吃(自由发言) 4、为了给小兔子助兴老师想用这串糖葫芦变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师表演)出示糖葫芦你发现它有什么变化?怎么了少了一个,少了一个什么颜色的?你怎么知道的?(幼儿根据糖葫芦的排列规律一红二黃总结) 5、现在老师就代替小兔子把糖葫芦送给表现的儿个小朋友。 6、小兔子的宴会开始了,老师想用掌声祝贺它(师拍手—-—-)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老师的掌声有何规律?谁能接着做下去,你能不能也创编一个有规律的掌声来祝贺小兔子。小兔子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打击乐器你能创编一段有规律的节奏吗? 7、小朋友们可真棒小兔子十分高兴准备切蛋糕了让我们一起为它唱生日歌好吗?和老师一起边唱边跳舞一起祝它生日快乐。 8、小朋友们你们发现我们的动作有什么规律吗? 三、活动总结 1、小朋友们今天高兴吗?看看今天在小兔子家我们有怎样收获?(老师引导和孩子们共同总结) 四、活动延伸 1、原来规律就在我们身边,小朋友们想不想送给小兔子一件生日礼物,让我们一起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给小兔子设计一件生日礼物。(师幼共同设计) 2、小朋友们小兔子看见礼物高兴极了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外面做游戏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和小兔子一起蹦蹦跳跳走出教室好吗?(音乐《小兔子乖乖》)《找规律》一年级数学教案2 活动LI标: 1、能根据物体排列的规律排序,体验同一种规律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2、能仔细地观察、分析,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 活动准备:活动准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认识钟表》 移秀兰 溱潼中心小学 一、概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