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教育学公选课作业答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合集下载

教育学公选课期末作业

教育学公选课期末作业

1.第1题论述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您的答案:答: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严格地说,一个人在不具备任何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之前,他只是一个可能或潜在的劳动者,因为任何生产劳动无论多少都需要相应的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而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的获得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在现代社会,学校在这方面的基础性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因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应的劳动能力以后,才有可能成为生产中的劳动力要素,而科学技术和劳动能力只有通过学校的教育,内化为劳动者的素质,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目前,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用人单位招不上人、求职者求不上职的现象。

这是因为这些求职者作为一般性的劳动者,不具备专门的劳动技能。

因此,我国教育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因为在这方面,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进一步转变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乃至某一工种的专门的劳动者。

这种劳动者对于经济活动来说,具有更直接和现实的意义。

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劳动者的素质都有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提升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不断提高,生产方式和劳动工艺不断革新,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不仅必须接受教育,而且必须不断地接受教育。

从终身教育的观念看,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必须终身受教育,在需要的时候,间隔性地往返于工作和学校之间。

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在古代社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劳动主要是凭个体的经验,而这种经验主要是靠个人的经验积累,加之行业之间的互相封锁,一个人要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中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劳动者的工作转换和改行转业既没有什么必要,也没有什么可能。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单项选择题答案:1A 2D 3A 4C 5A 6A 7D 8B 9A 10C 11D 12A 13C 14C 15B 16B 17D 18D 19D 20A 填空题答案:21劳动技术22核心课程23学生24学科课程标准25总结26学校27自主性28现代化29六三学制30全面发展判断题答案;31.×32.√33.×34.×35.√36.√37.×38.√39.×40.√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41.简述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答: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是:第一,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既要体现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又要保证各类学科之间的协调平衡。

第二,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这些基本关系包括:基础课与提高课,分科课与综合课,理论知识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

第三,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42.什么叫“义务教育”?它与“普及教育”有什么不同? 答: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又称这种教育为“强迫教育”。

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但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更称为普及义务教育。

也有的国家把义务教育称为公民教育。

43.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主要有:(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2013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3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相应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

共20分)1.“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杜威)的观点。

2.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

3.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4.我国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1986年)。

5.“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态度)。

6.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

7.“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维果茨基)。

8.“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9.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10.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效度)。

“效”,能测出属性或特点。

11.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讲授新教材)。

12.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13.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生活方式,不包括(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

A.班级环境布置B.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C.班级制度与规范1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15.(课时计划)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写在相应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1.孔子的教育主张包括()。

A.兼爱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有教无类D.教学相长E.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

A.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B.借助工具认识事物C.认识对象的间接性D.认识方式的间接性3.关于综合课程,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知识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B.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C.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D.它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E.可以取代学科课程4.运用奖励和处分应注意的要求是()。

2013年10月教A真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

2013年10月教A真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

四川省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A级)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诸方面包括( A )A.品德、智力、体力B.德育、智育,体育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D.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A】解析: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2.教育科学研究的发端是: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反复议论、评论并提出来进行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的(B )A.教育现象B.教育问题C.教育规律D.教育事实【B】解析: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当做一个个教育问题指出来进行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发端。

3.教师的教育素养转化为教育效果的中介和桥梁是( A )A.教学实践B.班主任工作C.班会活动D.教育研究【A】解析:教师的教育素养转化为教育效果的中介和桥梁是教学实践。

4.教育既要照顾到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其原有水平的要求,促进他们的发展,这是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B)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B】解析:教育既要照顾到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其原有水平的要求,促进他们的发展,这是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5.情境教育学由三个维度组成,下列选择项中不属于其维度的是(B )A.情境线索B.从实践到理论的线索C.理论线索D.技术操作线索【B】解析:情境教育学由三个维度组成,即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6.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其中,作为中介的是(C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影响D.无法判断6.【C】解析: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其中作为桥梁的是教育影响个别差异性7.教师最突出的角色是( A )A.教员B.领导者C.父母代言人D.心理医疗者【A】解析:教员角色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处于核心的地位。

教育学参考答案(题与答案)

教育学参考答案(题与答案)

教育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教育:各种各样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身心和增进人的知识技能的活动,包括家庭、社会、学校教育。

3、狭义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按照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指学校教育。

4、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多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5、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以保证的适龄儿童或少年必须接受的国民教育。

6、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教育的期望。

即人们期望受教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和结果。

狭义: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确定的规格和标准。

7、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为促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8、智育: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9、教学:教师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最基本的一种学校教育活动。

10、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指导性文化。

11、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育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2、课程:广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学的各门学科,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及环境影响的总和。

狭义:指某一门学科。

13、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间的关系。

14、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VIP专享】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8

【VIP专享】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8
A.列宁 B.加里宁 C.苏霍姆林斯基 D.陶行知 10.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与价值的是( )。 A.(美)克伯屈 B.(美)杜威 C.(法)卢梭 D.(德)福禄贝尔 11.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 A.导入、详述和汇 B.导入、分析和汇总 C.分析、详述和总结 D.分析、质疑和总结 12.“开而弗达”体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13.德育的价值属性和对平行教育子系统的作用是德育的( )功能的两大含义。 A.社会性 B.个体性 C.教育性 D.享用性 14.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15.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 A.《论语》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3根常蚓料 学本教活.了 据见身: 生,师的2、解 问的体巩鸟 总看活形作 用蛔 题线的固类 结雌动态业 手虫 自形练与 本雄学、三: 摸对 学动状习人 节蛔生结4、、收 一人 后物和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蚯集 摸体 回并颜步关 重的动、学、蚓鸟 蚯的 答归色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在类 蚓危 问纳。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平的害 题线蚯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面体以形蚓、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玻存 表及动的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璃现 ,预物身类 3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巩蚯上状 是防的体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怎学固蚓和, 干感主是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样生练引牛鸟 燥染要否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区回习导皮类 还的特分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分答。学纸减 是方征节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蚯课生上少 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蚓前回运的 润;4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的问答动原 的4蛔,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前题蚯的因 ?了虫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端并蚓快及 触解寄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和总利的慢我 摸蚯生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后结用生一国 蚯蚓在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端线问活样的 蚓人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题环吗十 体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让并为珍 近习会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小学引什稀 腹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结生出么鸟 面和起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利明蚯?类 处适哪构虫系察:的特的特用确蚓等 ,于些特适。蛔章形殊形征板,这资 是穴疾点于可虫我态结式。书生种料 光居病是寄的们结构,五小物典, 滑生?重生鸟内学构,学、结的型以 还活5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鸟结的爱 是如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类构线鸟 粗形何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适特形护 糙态预之结的,肠相是系习于点动鸟 ?、防一构现你动适否统。飞都物为结蛔。和状认物应与的行是。主构虫课生却为和”其结的与题、病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特环以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征境小理三页点观的动位点梳相组等、这;,哪物教相,理适为方引些2鸟,育同师.知应单面导鸟掌类结了;?生识的位学你握日构解2互.。办特生认线益特了通动手征观识形减点它过,抄;察吗动少是们理生报5蛔?物,与的解.参一了虫它和有寄主蛔与份解结们环些生要虫其。蚯构都节已生特对中爱蚓。会动经活征人培鸟与飞物灭相。类养护人吗的绝适这造兴鸟类?主或应节成趣的为要濒的课情关什特临?就危感系么征灭来害教;?;绝学,育,习使。我比学们它生可们理以更解做高养些等成什的良么两好。类卫动生物习。惯根的据重学要生意回义答;的3.情通况过,了给解出蚯课蚓课与题人。类回的答关:系线,形进动行物生和命环科节学动价环值节观动的物教一育、。根教据学蛔重虫点病1.引蛔出虫蛔适虫于这寄种生典生型活的线结形构动和物生。理二特、点设;置2.问蚯题蚓让的学生生活思习考性预和习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最全试题及答案汇编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最全试题及答案汇编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6套)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是()。

A.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B.促进新旧知识联系C.促进新知识长期保存D.促进短时记忆2.负有中小学生受教育权实现义务的主体不包括()。

A.教师B.学校C.国家D.企业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愤”与“悱”的意思()。

A.愤:心求通而未得之。

悱:口欲言而未能其貌B.愤:愤怒。

悱:想说而说不出来C.愤:感觉不满足,努力地去做。

悱:感觉心情不舒畅D.愤:因不满意而心情激动。

悱:感觉心情不舒畅4.疏导原则就是()原则。

A.导向性B.因材施教C.循循善诱D.有的放矢5.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A.建立班集体B.评定学生操行C.抓好学生学习D.组织学生活动6.属于非测验的评价手段的是()。

A.观察B.判断C.反思D.分析7.属于自编测验的类型的是()。

A.工作日记B.客观题C.等级评价量表D.行为检查单8.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情感异常B.道德行为不良C.道德意志薄弱D.道德认识缺乏9.()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A.教学方法B.教学原则C.教学任务D.教学目的10.提出“化民成俗,其必有学”的论著是()。

A.《理想国》B.《学记》C.《政治学》D.《大学》11.“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

”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

A.先导性B.感染性C.权威性D.针对性12.据记载,我国的小学最早出现于()。

A.殷周时代B.秦代C.唐代D.明代13.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春期14.小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最重要的是要考虑()。

A.形象性与兴趣性B.娱乐性与生活性C.科学性与思想性D.知识性与个性15.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A.引导性B.间接性C.简洁性D.交往性16.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教育学公共课》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公共课》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公共课》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就是( C )A、课堂作业B、课外作业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2、学生的行为规范、公民意识、劳动态度等属于( D )A、心理素质B、生理素质C、科学文化素质D、思想品德素质3、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规范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创造力有(A )A、正面影响B、负面影响C、没有影响D、正负两方面影响4、人们观察处理教学问题,进行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一般叫做(B )A、教学规律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技术5、在教师指导下,对教学内容通过全班或小组讨论,发表看法,进行辩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 B)A、讲授法B、讨论法C、演示法D、实验法6、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就是(A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7、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A)A、社会实践B、教育见习C、实习作业D、社会研究8、根据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A)A、专业人员B、特殊人员C、雇员D、公务员9、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B)A、生理素质B、心理素质C、科学文化素质D、思想品德素质10、在传统智力概念中,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与核心是(A)A、思维能力B、记忆力C、想象力D、观察力1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检查、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A)A、谈话法B、讨论法C、讲授法D、示范法1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独立作业,以获取知识和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C)A、演示法B、实习作业法C、实验法D、参观法13、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A)。

教育学公选课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公选课作业及答案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谈谈自己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专业发展这3个方面取得了哪些收获?(100 分)我的答案答:(1)教育观念:学习本课程使自己能从更准确地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明白作为教育工作者,自己肩负着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合格成员的重任。

学习本课程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职业认识,树立了科学教育观。

教育观是对教育的根本观点,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自己能够自觉抛弃“追求升学率,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教、学生听,只重智育而忽视学生全方面发展”等旧的教育教学观念,逐步树立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等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并从中增强了教育信念。

(2)教育知识:学习本课程让自己比较深入地认识了教育的一般规律,较全面地掌握了丰富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使自己在具体繁复的教育工作中,有了正确的预见性和全面性,能够学以致用,科学地贯彻德育原则、教学原则,较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中具体的方法、技术联系起来,有效地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并能督促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自觉锻炼良好的专业素养。

(3)专业发展:一是学习本课程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深化教育改革和探索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

由于在学习中掌握了坚实的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又熟悉了相关教育教学规律,面对培养学生成才这一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的劳动,自己就不会因循守旧,反而有了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能够保证自己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积极参与改革创新,不断获取新的突破和收获。

二是学习本课程很好地提升自己教师专业素质,促进了专业成长。

具体而言,巩固了自己的教师专业思想,加强了自身的教师理论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发展了自己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意识,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论。

在学习过程中我越感觉到身为人民老师的光荣使命和强烈的责任感。

2012-2013教育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2-2013教育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2-2013教育学试卷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教育答: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课程标准答: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3.陶冶教育法答: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班级工作计划答:是开展班级工作之前预先拟定的具体要求、内容、步骤和方法,它是班主任工作的起点和归宿,也是班级管理的准绳、依据和重要手段。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答: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诸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文化水平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文化的传递、传播和变迁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社会文化内容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2.简述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主张答:20世纪人本主义者更倡导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其基本观点如下:(1)教育目的永恒不变;(2)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我国教育学者李玢将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概括为以下几点:(1)人是依赖于社会的,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2)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目的;(3)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3.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答:(1)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多方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4)德育过程是长期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三、材料分析题1.某小学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甲教师说:“我们班的××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第一,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

2013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3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3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1.下列关于儿童的发展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 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

B. 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阶段性。

C. 儿童的感知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

D. 所有儿童的情感发展都是一样的。

答案:B2.钱钟书对“人的真实的教育只能是自教育”这一观点的解释是:A. 教育者的努力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自教育的能力。

B. 个体的自我实现离不开外界的教育。

C. 教育是一个社会化过程,个体需通过社会的帮助来实现自我教育。

D. 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需要教育者的引导。

答案:A3.以下关于教育科学的说法,错误的是:A. 教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B. 教育科学是通过实证研究来指导教育实践的。

C. 教育科学是一门只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学科。

D. 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

答案:C4.下列关于学习的观点,正确的是:A. 学习只是通过模仿和记忆来积累知识。

B. 学习是一个个体主动探究的过程。

C. 学习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

D. 学习只发生在教室和学校里。

答案:B5.关于乔姆斯基的语言发展理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语言的产生是因为人类需要进行交流。

B. 语言的发展是通过个体的被动接受来实现的。

C. 语言的理解是先于语言的产生的。

D. 语言的发展是通过个体的积极交互来实现的。

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请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模仿和判断而产生的。

基本原理包括:- 模型行为:个体会注意和观察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模型的权威性和受尊重程度。

- 刻板印象与自我效能:个体会根据自己对模型的刻板印象和自我效能感来决定是否模仿。

- 动机和激励:个体会根据模仿行为的结果来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2.请简述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强调学习和发展是通过社会交互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的。

2013秋学期 教育学 答案

2013秋学期   教育学  答案

《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满分100分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基本走向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

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

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

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对。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

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

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三、论述下列问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013级公共课考试答案汇总

2013级公共课考试答案汇总

第一部分(师德、心理)判断题1.提出人类敬业的原因“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观点的是梁启超。

A、对B、错2.赞美也是一种有效的交往技巧,能有效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A、对B、错3. 被周总理称为“国宝教师”的是在小学教师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奉献了60 年的霍懋征。

A、对B、错4. 终身学习理念,是1965 年时任联合国成人教育局局长的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首先提出的。

A、对B、错5.小课题研究就是“课例”研究。

A、对B、错6. “高效课堂”就是在有效的时间里,采取恰当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取有效的知识与能力。

A、对B、错7.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核心。

A、对B、错8.高中生总体的心理特点是从更多关注外部世界到更多关注自己。

A、对B、错9 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

A、对B、错10.中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A、对B、错11.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A、对B、错单选题12. 教师工作的基本目标是()A.工作需要B.挣钱养家C.精神成人D.职业爱好13. 教师的()促使学生精神成人。

()A.爱B.严C.宽D.恨14.()是师德修养的底线要求。

()A.关爱学生B.诚实守信C.团结友爱D.依法执教15.()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A.爱国守法B.关爱学生C.团结友爱D.依法执教16.教师心理问题中最严重的是()A.发展性问题B.适应性问题C.障碍性问题D.心身性问题17.教师心理潜能需要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属于()A.发展性问题B.适应性问题C.障碍性问题D.心身性问题18.教师职业认同困难属于( )A.发展性问题B.适应性问题C.障碍性问题D.心身性问题19.免疫力下降,思考与记忆减退的表现属于()A.冲动B.焦虑C.紧张D.抑郁20. 情绪反应简单,缺乏幽默感的表现为()A.冲动B.焦虑C.紧张D.抑郁多选题21. 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修养途径的经验,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教师道德品质修养的途径主要有:()A.重学B.笃信C.内省D.乐为E.慎独22. 我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十七条有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的:()A.自立能力B.思考能力C.创新能力D.实践能力E.学习能力23. 自负的自我调适方法主要有()A.接受批评B.与人平等相处C.提高自我认识D.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E.降低自我期望24.教师的角色应包括()A.知识的传播者B.行为的管理者C.学生集体的领导者D.心理医生E.教育警察25.校本教研的特点是()A.校本性B.科研性C.人本性D.牵引性E.依托性第二部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判断题26.整合的教学情境是指使用电脑、多媒体和网络。

2013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二)Microsoft Word 文档 (3)

2013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二)Microsoft Word 文档 (3)

2013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二)(中高级职称学员第一次作业)作者:135HSK3.试述系列位置效应的内涵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答:系列位置效应是加拿大学者默多克1962年通过实验提出来的,即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

实验表明:学习时,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内容记忆的干扰叫做倒摄抑制;前面内容对后面内容记忆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中间部分受到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两部分内容的干扰,即是同时受到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以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

而且,学科之间也会相互抑制,材料性质越相似,抑制越严重,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抑制就会少些。

一般地税,该效应在学习的早期阶段最为明显。

这就是系列位置效应的内涵。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在最重要的时候安排最重要的事情、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效率才会更高,才会更有收获。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系列位置效应安排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

第一,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

让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第二,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

第三,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第四,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

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就相应增多,学习效率就会下降。

第五,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同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要学习不同的材料,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4. 请结合工作实际举例说明班级文化具有哪些功能。

答:班级文化有如下功能(一)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是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中。

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二)导向功能。

班级一旦确立了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置身其中的班级成员不由自主地被班级文化精神主导,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便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之被良好的班级文化熏陶并自觉遵守班级各项规章制度。

(三)规范功能。

班级文化的规范功能是指班级文化具有规范学生言行的作用。

2013年教育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详解(完整版)

2013年教育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详解(完整版)

本⽂是为⼤家整理的《2013年教育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详解(完整版)》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单项选择题:l~45⼩题,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个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1.凯洛夫《教育学》曾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产⽣过重⼤影响,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A。

⽤⼼理学解释教育学过程B。

强调教学过程化C。

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D。

重视智⼒发展和创造性培养参考答案:C考点分析:凯洛夫的《教育学》重视智育在全⾯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认为“学校的⾸要任务,就是授予学⽣以⾃然、社会和⼈类思维发展的深刻⽽确实的普通知识”,形成学⽣的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的认识能⼒,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作中的主导作⽤。

2.教师帮助和指导学⽣学会⾝份认同和⾓⾊定位,使其⾃觉按照⾓⾊要求为⼈处世。

这体现了教育的()A。

个体社会化功能B。

个体个性化功能C。

个体谋⽣性功能D。

个体享⽤功能参考答案:A考点分析:教育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它根据⼀定社会的需要⽽进⾏的培养⼈的活动,⼈们通过教育实践,把年幼⽆知的⼉童培养成为能够担负⼀定社会职责的成⼈。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活⽅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3.有西⽅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多数教师出⾝于中产阶级,习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作为奖惩的标准,即不合乎他们的要求就要受到处罚。

这实质上是教师在利⽤教育对⽂化进⾏()A。

传递B。

选择C。

创造D。

传播参考答案:B考点分析:教育具有⽂化选择、批判功能。

教育作为⼀种特定的⽂化,它必须对浩瀚的⽂化做出选择,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学⽣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现实的⽂化状况进⾏分析和评价。

4.教育之所以能促进⼉童发展,根本在于⼉童发展上具有()A。

阶段性B。

顺序性C。

不平衡性D。

可塑性参考答案:D考点分析:可塑性是⼈的⾝⼼发展的主要特点之⼀。

2013年重庆市(教育类)公需科目考试及答案(完美版)

2013年重庆市(教育类)公需科目考试及答案(完美版)

2013年重庆市(教育类)公需科目考试及答案(完美版)1.(10分) 道德对社会生的作用方式是(),是以()为手段的。

A. 强制性的专制B. 非强制性的文化熏陶C. 非强制性的教化D. 强制性的法律制裁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10分2.(10分) 所谓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其“新”的内涵是指()A. 时间意义上的新B. 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C. 观念意义上的新D. 地理意义上的新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0分3.(10分) 当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日益成为科研工作的主导组织形式。

()A. 团结协作B. 全面整合C. 分工协调D. 各自为营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10分4.(10分) 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是()A. 金钱万能B. 利他主义C. 自由、平等、博爱D. 利己主义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10分5.(10分) 创新联想法的具体方法是()A. 从一个形象想到另一个形象B. 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C. 从一个概念想到另一个概念D. 从一种方法想到另一种方法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10分6.(10分) 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科技道德评价机制的措施包括()A. 恶行批判B. 榜样激励C. 舆论引导D. 同行评议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10分7.(10分) 下列选项正确描述孔子师德观的是()A.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B.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C. 讲究教法,循循善诱D. 传道、授业、解惑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0分8.(10分) 科学集成时代的必然要求是()。

A. 互不干涉B. 相互利用C. 相互尊重D. 取长补短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0分9.(10分) 廉洁奉公是指医生不以医疗手段谋取个人私利的良好医风,这是所有医务人员都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你的答案: 正确错误得分: 10分10.(10分) 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其职业是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并有其较高专门知识和技术的职业人员和职业群体。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答:(一)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其社会性;国家和社会是优先的价值实体;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二)理论基础社会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成为“社会人”。

“社会本位论”由来已久,《学记》中就曾谈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中国古代教育一直以修身为本,但修身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平天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国家必须由三部分人组成: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选拔这些人,使其各司其职。

教育因此成为社会政治的附庸。

在近现代西方教育史上也出现过社会本位的目的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功能学派。

他们将人类个体发展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

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干认为,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他说:“正如我们的身体凭借外来的事物而获营养,我们的心理也凭借从社会来的观念、情感和动作而获营养。

我们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都是从社会得来的。

”整个社会及其结构就决定了教育能够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

涂尔干还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

这便是教育的目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站在社会本位主义的立场上,说:“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成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且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

社会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者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然而另一方面,这一学派却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活力的个体,社会存在就是病态的;同时离开个体的生活幸福等目的,社会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社会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社会并不是个体存在的终极目的。

因此,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对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不做足够的关照,就肯定是有失偏颇的。

(三)评价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那托普、凯兴斯泰纳等。

论述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学校课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课程发展史和当代各国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来看,最主要的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方面制约。

(1)社会需求这里所谓社会是社会结构,它包括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它们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课程是这些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共同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

但社会因素对课程的需求往往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

(2)科学知识的进步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源泉。

课程内容总是从人类积累的知识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精华。

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学校课程的完善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本是同步的;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都有显著影响。

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有类似情况;科学知识的分类对学校的课程内容,尤其是课程设置有着重大的影响。

(3)儿童身心的发展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就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

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等,都是影响课程的重要因素。

其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制约。

不同学段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其课程目标也各异;对课程设置的制约。

学者们的长期研究认为,个体发展有六个方面的共同需在:认识活动的需要、价值定向活动的需要、操作活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审美活动的需要、体力活动的需要。

课程设置不仅反映社会需求和科学知识发展情况,也要反映个体的这种共同需求。

因此,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所设计的课程体系中几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包含了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制约着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

只有把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材才能受学生欢迎。

综上所述,社会需求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知识的更新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及组织形式的改变;学生身心发展强烈影响各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组织。

论述制约教育制度建立的基本因素。

答:任何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都要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但基本上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为本国服务。

由于各国的现实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各国的教育制度存在不少的差异,但大体来讲,基本有以下四个制约因素: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纵观世界各国学制的发展,都与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学校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需求。

古代教育的现象如学校范围狭小、学校类型单一、教育结构不完备等,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劳动过程很简单,而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劳动者接受更好的教育。

掌握熟练的技术。

由此可见,教育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相适应,成为各国现代教育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现代学校教育与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制约是通过国家的政权来实现的。

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教育制度的颁布与实施都是国家政权机关的职能,而各国的各项决策是以适应本国政治、济制度为根本准则的。

现代的教育制度是与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产物。

三、各国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

任何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都不能忽略对外国教育制度有益经验的借鉴,而各国的教育制度又总是植根与本国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即使从外国引进,也多多少少地根据本国的国情加以改造。

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教育传统的不同,教育制度各具特色。

四、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所以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是教育制度确立的一个重要依据。

制定教育制度,确定儿童的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和衔接,规定升级升学制定中的某些弹性限等,都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要求。

我国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答:考试是对人的知识与能力的测量,通过检测,发现被测人的不足级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然而,我国现行考试制度存在以下的弊端,背离了评价本身的目的。

1、现行考试并没有真正体现教育目标的要求。

在社会中,考试是通行的选拨人才的放式。

在学校,考试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衡量学生学习质量水平的高低,激发被评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

可是大多数的学校,为了升学而考试,一切工作都围绕升学考试而展开,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考试成了左右教育方向的“指挥棒”。

另外,形式单一,以笔试为主的考试也不能满足教育目标的实现。

2、考试缺乏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首先是考题问题,同一课程由于任课老师的不同,对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也不同,没有统一尺度,缺乏可比性和有效性;其次是考风问题,考风日下,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最后是教师的评分,有些教育因受所谓的“首因效应”和“暗示效应”心理影响,评分不客观,不公正,有很大的随意性。

另外,存在“一考定终身"思想,只进行终结性评价,并不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和完成作业的情况等形成性评价。

3、考试是以教师为主的单边活动,没有形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作用。

出题、监考、评分无一不是教师一手在操作,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被考试。

评分时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缺少学生的自评,打击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或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教学任务是学校教育目的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主要是由大众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决定的 ,它指明了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该实现的目标和要求。

1、传承珍贵知识文化资源,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就是知识,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

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珍贵知识文化资源迅速有效地传授给新生一代,并把它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和智能。

由于教学的其它任务只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文化资源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只有完成好这一项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不只是要使学生掌握珍贵的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能是学生形成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基本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学生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发展这些能力,不仅是顺利进行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张扬学生的个性,粗竟个体健康发展。

现代教学论十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主张通过教学协调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智力、情感、兴趣、意志等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学生个性。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教师、教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借助这种相互影响,获得新知识、技能及人生观,发展个性,改善气质和性格,形成健康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从而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4、培养学生的品德,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审美情趣和品德正处在急速发展中,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审美情趣和优良品德方面其着重要作用。

总之在教学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张扬学生个性以及培养学生品德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它引领着能力的形成,使能力变得正确和精练;能力的形成也会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条件和手段。

知识、能力与个性的关系很密切,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对个性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非常大,在摸中程度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个性的差异,对一个人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种类、速度以及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培养学生的品德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尺度,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