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岩治理措施论文
危岩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危岩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摘要:地质崩塌灾害突发性强、且危害性,给我国许多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降低灾害破坏性,本文介绍了崩塌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种类,指出了其治理原则及方法,并研究了防治方法的安全性,最后提出了可行有效的工程应对措施,以期对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做出一点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原则方法;工程;安全性;措施我国地质条件复杂,山体众多,加上大量的工程地质活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以致各类地质灾害不断发生,直接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采取科学有效安全的措施进行防治。
1 崩塌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种类1.1 崩塌地质灾害的概念这里所说的崩塌地质灾害主要指通常滑坡和崩塌中的崩塌地质灾害。
一般情况下崩塌多产生在陡峻的陡坡地段,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m以上,坡面多不平整,上陡下缓。
从岩石性质及构造条件来说,只有坚硬岩才能组成高陡山坡,在这种条件下若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产生崩塌地质灾害。
从地质构造方面来看,当岩体各种软弱结构面的组合情况处于以下情况时也易于发生崩塌地质灾害:(1)当岩层倾向山坡,倾角大于45°而小于自然坡度时;(2)当岩层2组与山坡走向斜交的节理,组成倾向坡脚的楔形体时;(3)当岩层发育有多组节理,且一组节理倾向山坡,倾角为25°~65°时;(4)当节理面呈弧形弯曲的光滑面;(5)山坡上方有断层破碎带存在时。
特别须要注意的是:强烈地震以及工程施工中的爆破作业、边坡开挖的不当、雨季的地表水的冲刷汇集都易引发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
1.2 崩塌地质灾害的分类1.2.1 失稳倾倒型崩塌失稳倾倒型崩塌是典型的崩塌地质灾害类型,失稳倾倒型崩塌的基本形式如图1所示。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浅析危岩治理措施
浅析危岩治理措施危岩崩塌是单个或群体岩块在重力及其它外力作用下突然从陡峻岩石山坡上分离,并以自由落体、滑移、弹跳、滚动或其它的某种组合方式顺坡向下猛烈运动,最后散集于坡脚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现象。
当其发生在交通线、旅游场地、工业或民用建筑设施附近时,常会带来交通中断、建筑物毁坏和人身伤亡等重大危害。
由于其变形破坏是十分复杂的动力过程,发生突然且一次发生的规模及可能带来的综合损失不及典型的滑坡,从而使人们对这种灾害现象的研究,防治技术开发均不够重视。
危岩主要发生在裂隙发育的山体表层,该处坡面角较陡、基岩裸露、物质组成主要为硬质岩,岩石硬度一般为Ⅳ-Ⅵ级,如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等。
危岩体由若干组结构面切割而成,即层面、节理及裂隙面。
其形成受构造边坡卸荷回弹等影响,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溶蚀性裂隙发育,形成了危岩体的趋形。
在重力及外营力长期作用下,危岩体沿潜滑面向下的分力大于结构面抗滑阻力时,产生崩滑。
危岩崩塌是一种全球性的山地地质灾害,具有突发、快速、强致灾等特性。
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为山区,是世界上受到危岩崩塌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种主要的山地灾害,危岩崩塌严重威胁着我国山区居民生命财产、城镇建设、矿山及交通运输安全。
根据失稳类型将危岩分为坠落式危岩、滑塌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
清除、灌浆封闭、锚固、支撑、充填、栅栏及拦石墙、排水、挂网等等是治理危岩主要方法。
危岩的治理措施危岩治理常用的措施有以下几种:(一)危岩锚固锚固使用锚杆或锚索连接、固定危岩与母体的方法,目的在于限制主控结构面的扩展,理论上是由锚杆的抗剪强度提供锚固力。
通过锚固,锚杆的实际受荷可平衡危岩重力、地震力等下滑力。
1、锚杆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简称锚喷结构或锚喷支护,即喷射混凝土与锚杆相结合的一种支护结构,也称喷锚支护。
2、锚杆:是指钻凿岩孔,然后在岩孔中灌入水泥沙浆并插入一根钢筋,当砂浆凝结硬化后钢筋便锚固在围岩中,借助于这种锚固在围岩中钢筋能有效地控制围岩或浅部岩体变形,防止其滑动和坍塌,这种插入岩孔,锚固在围岩中从而使围岩或上部岩体起到支护作用的钢筋称为“锚杆”。
桥头崩塌危岩体治理工程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措施
桥头崩塌危岩体治理工程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措施前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道路交通建设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尤其是在地质条件较为特殊的区域,如桥头等地,往往会出现岩体塌方等自然灾害,给交通建设和民众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本文将就桥头崩塌危岩体治理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措施进行介绍。
环境保护措施在桥头危岩体治理工程中,环境保护应该是我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因为随着工程的进行,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问题也会逐渐凸显。
因此,为了保护好当地环境,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减少噪音和振动危岩体治理工程会涉及到较为大规模的爆破工作,这就会给周围的居民带来很大的噪音和振动。
为了在工程中减少这些不良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缩短爆破时间,减少噪音和振动的持续时间;•增加爆破点数,减少单次爆破规模;•增加爆破点距,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避免产生扬尘危岩体治理工程中,存在大量的岩石采掘和破碎过程。
这些工作容易产生扬尘,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减少扬尘污染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液面研碎——通过喷水等手段,在采掘和破碎过程中喷洒水雾,使其降低破碎时产生的扬尘;•祛尘剂喷洒——在采掘和破碎过程中向机器和岩石表面喷洒祛尘剂,以减少扬尘;•封闭作业区域——将危岩体治理工程的作业区域封闭,避免破碎过程中的砂石飞溅。
避免河水污染危岩体治理工程可能会涉及到河流等水源较为集中的区域。
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容易造成河水污染,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减少河水污染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采取围堰施工——施工现场必须采取围堰来阻止洪水和泥沙进入河道;•保持河水清洁——施工现场必须保证洁净,不产生对附近水质的影响,特别是要保证不抛撒有害物质到河流中。
文明施工措施危岩体治理工程是大型施工工程的一种,项目周期较长,工作量较大,涉及范围较广。
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文明施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工程危岩整治方案
工程危岩整治方案一、前言岩石是地球上常见的一种岩石类型,是在地壳中形成的固体岩石。
工程危岩是指在岩石体上出现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危害性的、或将来可能出现的倾倒或倾滑的病害,是对工程安全和施工安全具有一定威胁的岩石体。
危岩的自然特性使其成为危害工程安全的因素,工程危岩整治是为了消除这些危害,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本文将围绕工程危岩整治方案展开讨论,分析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危岩整治方法和方案。
二、工程危岩的分类根据岩石的形态和性质,工程危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断裂破碎岩:岩石的断裂破碎使得岩块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发生倾倒、倾滑的倾向。
2. 角钻:由于地质运动等原因造成的岩石部分角钻破裂,形成突出的岩层,对于工程施工和使用造成威胁。
3. 断层:断层带是造成危岩的重要原因之一,断层带中的岩体由于地壳运动和外部力的影响,容易发生位移和破碎。
4. 岩层夹层:岩层夹层是岩石中夹杂有岩层等杂质,容易形成岩体破碎和解理。
5. 岩体密实度差:岩体密实度差会导致岩石体容易开裂和破碎,增加倾倒倾滑的倾向。
三、工程危岩整治方案的选择原则1. 优先考虑保护工程的安全和施工的连续性,排除所有可能对工程产生危害的危岩体。
2. 采用灵活、合理的方案进行整治,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工程需求和整治成本。
3. 选择科学、成熟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整治,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和操作规程,确保工程和人员的安全。
四、工程危岩整治方案1. 危岩体炸破整治炸破整治是指利用爆破技术对危害工程的危岩体进行整治。
该方法适用于岩体较大、倾倒倾滑危害严重的情况。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岩体勘查:对危岩体进行详细的勘查,了解危岩的分布、形状、大小和危害程度。
(2)爆破设计:根据危岩的特性和周围环境的情况,制定合理的爆破设计方案。
考虑岩体的适宜裂纹方向和破碎方式,减少爆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爆破施工: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爆破施工,确保对危岩体进行有效的破碎和破坏。
山体处理危石报道文章范文
山体处理危石报道文章范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山体滑坡、山体崩塌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其中,山体危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给周围居民和道路交通带来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于山体危石的处理,一直是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山体危石的成因、危害和处理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部门和社区提供参考。
一、山体危石的成因山体危石是指山体上的岩石、碎屑等物质,由于重力作用、水土流失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滑坡、塌方或崩塌,从而滚落或坠落到山下或河道中,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
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构造因素。
山体危石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地震、地质构造运动等都会导致山体危石的形成。
2.气候因素。
气候变化、降雨等都会对山体危石的形成造成影响。
3.人为因素。
人类的开发活动、采石等行为也会对山体危石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山体危石的危害山体危石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人身安全的危害。
山体危石的滚落或坠落,往往会对周围的居民和交通造成严重的威胁,给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
2. 对财产的危害。
山体危石的滚落或坠落,往往会摧毁房屋、道路等建筑物,给周围居民和企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
3. 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山体危石的滚落或坠落,会破坏山体植被和土壤结构,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
三、山体危石的处理方法为了减少山体危石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处理方法:1. 预防措施。
在山体危石易发区域,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加固山体、设置警示牌等,以减少山体危石的发生。
2. 隔离措施。
对于山体危石已经发生的区域,可以采取隔离措施,将危险区域隔离开来,以防止人员和车辆进入。
3. 治理措施。
对于已经发生的山体危石,可以采取一些治理措施,如清除危石、加固山体、修建防护墙等,以减少危害。
4. 救援措施。
在山体危石发生时,应及时组织救援力量,对周围居民和道路交通进行疏散和救援,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危岩治理施工方案(3篇)
第1篇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我国某山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岩体稳定性较差,存在大量的危岩体,严重威胁着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危岩治理施工方案。
1. 工程名称:某山区危岩治理工程2. 工程地点:某山区3. 工程规模:本次治理面积约10000平方米,危岩体约5000立方米。
4. 工程内容:危岩体开挖、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钢筋网片、抗滑桩、排水沟等。
二、施工组织设计1. 施工单位:某工程公司2. 施工工期:120天3. 施工人员:项目经理1名,技术负责人1名,施工员5名,质检员2名,安全员1名,工人20名。
4. 施工设备: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搅拌机、泵车、钻机、切割机、切割片、喷射机、钢筋网片机等。
三、施工工艺及方法1. 施工准备(1)施工场地平整: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确保施工设备、材料、人员正常通行。
(2)施工道路:修建临时施工道路,方便材料运输和人员通行。
(3)施工用水、用电:接通施工用水、用电,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4)施工材料:提前采购施工所需材料,确保材料质量。
2. 施工工艺(1)危岩体开挖1)根据设计图纸,确定开挖范围和深度。
2)采用挖掘机进行开挖,确保开挖质量。
3)开挖过程中,密切关注周边岩体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施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2)锚杆支护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锚杆孔位、孔深、锚杆长度、锚杆类型等。
2)采用钻机钻孔,确保孔位、孔深符合设计要求。
3)安装锚杆,采用锚杆锚固剂进行锚固。
(3)喷射混凝土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喷射混凝土配合比、厚度等。
2)采用泵车将混凝土输送到喷射机,进行喷射施工。
3)喷射过程中,严格控制喷射厚度和喷射角度,确保喷射质量。
(4)钢筋网片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钢筋网片规格、间距等。
2)采用钢筋网片机进行加工,确保钢筋网片质量。
3)将钢筋网片铺设在喷射混凝土表面,确保钢筋网片与喷射混凝土紧密结合。
山体危石的防治管理措施
山体危石的防治管理措施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建立在山区或丘陵上。
然而,这些山地和丘陵上存在着危险的山体危石,这是一种天然的地质灾害,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采取适当措施来防止和管理山地危险岩石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几种山体危石的防治管理措施以降低社会安全风险。
1、岩石稳定分析及监测首要的措施是对岩石进行稳定性分析和监测。
这可以包括确定岩石的位置、形状、强度、稳定性和倾向性,以便通过评估其风险水平来降低伤害的可能性。
岩石的稳定性分析可以通过使用岩石稳定评估程序或参考其他专业有关方案进行。
定期监测岩石的稳定性水平将使管理人员更容易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减少损失和危险。
2、物理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是另一种有效的控制山体危石的方法。
这包括基于传统的土木工程和地质工程策略。
物理防治策略可以包括安装岩石网、钢筋网或技术纤维布以控制岩石的稳定性。
还可以对冰川和崩塌进行控制和管理。
3、地质工程手术地质工程手术是针对特殊的岩石类型和场景,其包括了寻求地质专业人士的协助来制定现场施工方案。
岩石的地质工程手术操作可能包括如钻洞、放炸药、与挖掘等这些方法,以控制或移动危险岩石,并使其稳定。
但是,这些操作需要根据周围地貌的特点,制定详细的方案,并进行必要的保护措施,以最小化环境破坏和时降低人员安全风险。
4、社会和政策控制在防止和管理山体危石的过程中,社会和政策控制政策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从意识、沟通和通知方面指导公众,以提高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理解,以便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此外,在制定预警和控制协议时也需要考虑有关地方政策的法规及其可行性。
综上所述,预防和管理山体危石,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和策略。
对于不同的山地危险岩石场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地管理策略。
基于上述措施,减少山体危险岩石的场景,保护人们的财产及安全。
此外,持续接受专业人员的培训及强化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建设与维护,是有效预防和管理山体危险岩石的必要步骤。
危岩崩塌灾害发育特征与防治措施
危岩崩塌灾害发育特征与防治措施摘要:危岩崩塌地质灾害是指出现在岩石裸露的陡峻边坡上一些较大的土体或岩块骤然与其母体发生脱离,进而发生倾倒、崩落以及相应的滚动地质现象。
通过对危岩体发育特征的研究,并构建相应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危岩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和有关治理,对后续相关危岩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危岩发育特征进行综述,构建合理的崩塌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以地质灾害为研究方向,分析了危岩体发育特征,提出相应的有效防控崩塌地质灾害的措施。
关键词:危岩崩塌;发育特征;成因机制;监测1危岩发育特征危岩具有稳定性差、多组结构面切割分离等特点,为可能出现倾倒、滑移或坠落等形式崩塌的岩体。
根据相应危岩体所在位置的相对高度,可以大致划分为低位危岩(其高度h<15 m)、中位危岩(相应高度15 m<h<50 m)、高位危岩(其高度h>50 m),h表示从危岩体顶部距其陡崖坡脚处的垂直高度落差[2]。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危岩体的发育程度受危岩体的主控结构面、地势地貌、地形坡度以及受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
当危岩处在地形坡度小于35°时,危岩体上部充满填土,整体结构面直立,并没有发育的新裂隙,人类的特定工程活动(如钻孔爆破、开挖扰动等)对危岩稳定性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若存在以上现象,则认为该类危岩处于弱发育,危岩的现状稳定性良好。
如若危岩所处地形坡度介于35°~55°之间时,其主控结构面呈现直立特征,相应的结构裂隙面贯通性也较好,此外裂隙中含有某些杂土并在此基础上会形成细小的新裂隙,使危岩体整个裂隙面呈现上宽下窄状,人类的一些工程活动对危岩稳定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当出现上述迹象,由此可以判断出此危岩体处于中等发育,其相应的现状稳定性较差。
随着危岩所在地的地形坡度大于55°后,就会出现危岩体主控裂隙结构面连续贯通,伴随发生裂隙有掉块以及碎石土流出现象,呈现出整个危岩底部向外倾,大量岩土被压碎或者压裂后掉块,当有钻孔爆破开挖扰动等一系列人类工程活动出现就会大大影响其稳定性,一旦出现以上迹象,则判断出此类危岩处于强发育阶段,认定该危岩的现状稳定性差。
危岩治理的措施
危岩治理的措施介绍危岩是指距离人员和财产有一定威胁的,位于山区等陡坡边沿的岩石。
危岩治理是对这些岩石进行处理,以减少其对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危害。
本文将介绍危岩治理的常见措施,包括检测与评估、监测预警、治理方法等。
检测与评估危岩检测危岩检测是确定哪些岩石是危险的关键步骤,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常见的危岩检测方法有: - 可视检查:通过裸眼观察岩石的外观,检测是否有明显倾倒、解体等迹象。
- 探针检测:利用设备插入岩石进行深部勘探,检测岩石的内部结构和稳定性。
- 非接触式检测:包括雷达、激光等技术,通过测量岩石的形态和位移来评估其稳定性。
危岩评估危岩评估是确定危岩威胁级别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因素的考虑: - 岩石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 岩石距离人员和财产的距离。
- 岩石的稳定性评估,包括岩体的黏结力、抗剪强度等参数。
监测预警危岩治理中的重要环节是监测与预警,通过实时监测危岩的状态,可以及早发现和预测潜在的威胁。
常见的危岩监测预警方法有: - 岩石位移监测:通过安装位移传感器或测量测绘设备,实时记录岩石的变形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 岩石振动监测:通过振动传感器等设备,监测岩石的震动情况,以判断岩石是否存在破裂等情况。
- 雷达监测:利用雷达技术,对岩石进行非接触性监测,通过测量岩石的形态和位移变化,提前发现潜在威胁。
治理方法危岩治理的方法取决于危岩的具体情况和威胁级别。
常见的治理方法有: - 拆除:对于威胁性较大的危岩,可以直接拆除,以消除潜在的危险。
- 加固:对于一些岩体稳定性较差的危岩,可以通过加固措施来提高其稳定性,如使用锚杆、钢筋网等进行加固。
- 技术处理:通过喷锚、喷涂等技术手段,对岩体进行强化处理,提高其稳定性。
- 隔离保护:对于不能直接处理的危岩,可以采用隔离措施,如设置护栏、警示标志等,以避免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结论危岩治理是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的检测与评估,有效的监测预警,以及合理的治理方法,可以降低危岩带来的风险,并保护山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高陡边坡危岩落石整治措施研究
高陡边坡危岩落石整治措施研究摘要:山区铁路受选线制约,隧道洞口常面临危岩落石风险,高陡边坡危岩落石高差大、坡面陡,下落过程中动能大、破坏能力强,跌落至轨面或与高速运行的列车相撞,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文章以西南山区某高速铁路隧道洞口为工程背景,研究铁路隧道洞口高陡边坡危岩落石整治措施,有效减小洞口危岩落石风险,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隧道洞口;高陡边坡;危岩落石;处理措施引言为减小危岩落石对铁路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危害,需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重点在于研究分析落石失稳后的运动轨迹。
落石失稳后一般沿垂直等高线的方向向下运动,与坡体或建(构)筑物发生碰撞后运动方向可发生改变。
唐红梅等人基于理论力学和运动学,建立了危岩落石运动方程,采用Rockfall软件选择坡面最危险断面模拟得到了落石轨迹。
1工程概况某隧道全长9913m,出口段为双洞分修,位于茂县渭门乡核桃沟内。
洞口紧临桥台,仰坡山体自然横坡较陡,基岩出露,出露为茂县群千枚岩地层,岩质软破碎、风化强烈,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分层明显。
左线洞口部分位于小型新生滑坡(溜坍)体内,洞口上方危岩落石发育,局部坡面自稳性差,崩塌剥落有逐年累积恶化发展的趋势。
1.1地形、地貌隧道出口段属邛崃山系岷山山脉构造剥蚀、深切割高中山地貌,沟谷纵横,地形起伏大,出口仰拱高度约500m,坡度35°~75°,局部陡壁。
1.2地层岩性隧道出口主要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碎石土,滑坡堆积层碎石土,坡崩积层碎石土,泥石流堆积层粗圆砾土、卵(碎)石土、漂(块)石土,下伏基岩为志留系茂县群第一组炭质千枚岩夹砂岩、灰岩。
1.3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测区属龙门山华夏系构造体系之九顶山华夏系,本隧洞身穿越龙门山后山断裂-茂汶活动断裂,千枚岩呈千枚状构造,受区域构造影响,节理、层面发育,岩体破碎,遇水易软化。
地震加速度峰值为0.20g,特征周期为0.35s。
2分布特征、成因及稳定性2.1危岩落石分布特征现场踏勘发现隧道洞口上方危岩落石可划分为4个区域分布示意如图1所示。
重庆市万盛区某危岩带的应急治理方案设计
重庆市万盛区某危岩带的应急治理方案设计摘要:危岩体通常存在于高陡边坡及陡崖上,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在我国每年都造成人员伤亡和大量的经济损失。
本文在对某危岩的地质勘察基础上,根据相关资料,对危岩带的基本特征、发生机理进行了阐述,采用赤平投影方法对危岩带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制定危岩带应急治理基本思路,并针对危岩带破坏模式和特征,对危岩带进行了应急治理方案设计,最后给出结论和建议,以保证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危岩带,崩塌,应急治理,稳定性分析,被动防护网前言众所周知,危岩体通常存在于高陡边坡及陡崖上,当有外部因素刺激时,岩体危岩稳定性越来越差,如果触及到一个临界点,就会发生垮塌灾害。
危岩带变形破坏对片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活动是一重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危岩带的变形破坏具有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须尽快消除危岩带安全隐患,对危岩带治理任务十分紧迫。
此次危岩带正是由于受连续阴雨天气的影响,西侧山体的危岩带发生垮塌掉快,顺着坡体滚落的石块砸向居民房屋,造成居民房屋墙体破坏,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有重大威胁。
一、工程地质环境危岩带位于重庆市东南部的万盛区,其距重庆市中心区73公里,幅员面积566.13平方公里东、北与南川区相邻,西与綦江县交界,南与贵州桐梓县接壤,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雨充沛,气候湿润,矿区内出露地层均为沉积岩,地层由新至老主要有:新生界的第四系(Q)、中生界三叠系(T)和侏罗系(J)。
按地层由新至老简述如下:第四系(Q):主要由冲、洪积物,残、坡积物组成,成分为砾石、粗沙、粉沙及亚粘土、粘土,仅零星分布河岸及偶见于山麓或岩洞穴中以及地势低洼处。
三叠系(T):分布于孝子河两岸、万盛城区、青年镇、关坝镇等地区。
侏罗系(J):主要出露于丛林镇、万东镇、南桐镇、青年镇、关坝镇等地,岩层已被东西向挤压力所破坏,岩层局部倒转。
危岩所处区域岩层产状为130°∠68°,岩层多单斜产出,不发育大型断裂。
危岩体防治措施
危岩体防治措施1. 引言危岩体是指岩石在自然力、人工力或者地质灾害等作用下,发生稳定性减弱或完全失稳的岩石体。
危岩体的存在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危岩体的防治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危岩体防治的措施。
2. 危岩体类型危岩体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岩柱体、岩质边坡和悬挂岩体等。
不同类型的危岩体,防治措施也有所差异。
在制定防治措施之前,需要对危岩体类型进行准确定义和分类。
3. 危岩体的监测与评估在实施危岩体防治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危岩体的监测与评估。
监测可以通过现场勘察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获取危岩体的基本信息和变形情况。
评估则是通过分析危岩体的稳定性和威胁程度,确定防治措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 危岩体防治措施的选择原则在选择危岩体防治措施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4.1 安全性原则:防治措施必须确保工程的安全性,不能给保护对象和相关人员带来额外的风险。
• 4.2 经济性原则:防治措施的实施成本必须合理,不能超出保护对象的承受能力。
• 4.3 可行性原则:防治措施的技术和方法必须可行,能够在实际工程中实施。
• 4.4 效果原则:防治措施必须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减轻危岩体的威胁。
5. 危岩体防治措施根据危岩体的类型和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5.1 岩体加固•采用钢筋锚杆、喷浆、爆破等方式对岩体进行加固,增加岩体的稳定性。
•设置挡石、拱形支护等结构,以减轻岩体对下方结构的压力,防止岩体坍塌。
5.2 危岩体治理•采用爆破、挖掘等方式将危岩体彻底清除,消除威胁。
•针对岩石裂缝和夹层等病害,采取填堵、喷浆等措施进行治理,减少岩体的变形和破坏。
5.3 预警与监控系统•建立危岩体的预警与监控系统,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对危岩体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变形和位移。
•配备报警装置和应急措施,一旦危岩体发生失稳和崩塌,能够及时启动防范措施,保护周边区域安全。
6. 危岩体防治的案例分析本节将以某个城市的危岩体防治工程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探讨——以长寿区凤城危岩为例
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探讨——以长寿区凤城危岩为例摘要:危岩崩塌作为一种主要的山地灾害,危岩崩塌严重威胁着我国山区居民生命财产、城镇建设、矿山及交通运输安全。
本文通过长寿区凤城危岩治理工程为例,对发生危岩崩塌的地质环境条件、危岩破坏模式、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选择进行了探讨,对类似危岩治理工程设计及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危岩破坏模式稳定性评价治理措施1引言危岩是由多组岩体结构面切割并位于陡崖或陡坡上的稳定性较差的岩石块体组合,是产生崩塌地质灾害的初始物质条件。
危岩崩塌具有突发、快速、强致灾等特性。
作为一种主要的山地灾害,危岩崩塌严重威胁着我国山区居民生命财产、城镇建设、矿山及交通运输安全。
因此对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的选择的研究是很必要的。
本文通过长寿区凤城危岩为例,对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进行探讨。
2危岩区地质环境概况2.1 地形地貌工程区区域上属四川盆地东南部丘陵~低山区斜坡地带,地形受构造控制明显,山岭走向与构造形迹展布方向一致。
凤城危岩位于桃花溪北岸谷坡,分布两层陡崖合计长4.8km,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桃花溪),标高164.97~356.06m,相对高差191.09m。
为呈近南北走向的河谷岸坡地貌。
2.2地层岩性危岩区区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分别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层(Q4el+dl)、崩坡积层(Q4c+dl)、冲洪积层(Q4al+pl)、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地层。
组成危岩体岩性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的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及灰~灰白色砂岩。
2.3地质构造危岩区地质构造位处于梁平向斜近核部附近的南东翼,危岩区地质构造处于梁平向斜近核部的南东翼,岩层产状325~340°∠5~12°,单斜产出,危岩带岩体裂隙普遍发育,区内岩体发育的优势裂隙主要有以下几组:倾向60°~90°倾角70°~75°;倾向90°~110°倾角68°~70°;倾向150°~180°倾角58°~80°;倾向230°~250°倾角47°~58°;2.4水文地质条件区内斜坡岩土层具双层结构,形成以双层为主体的斜坡水文结构特点,即上部坡体结构松散岩类孔隙水和下部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浅议崩塌危岩带治理
浅议崩塌危岩带治理概要:崩塌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治理的方式多种多样,当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后,采取多种治理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其治理效果将完全不同。
在该治理项目中,充分体现了工程治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既保留了丹霞地貌的景观,也未破坏生态环境,在今后的崩塌危岩带治理工程中值得推广。
赤水市素有“川黔锁钥”、“黔北边城”之称,是中国“丹霞地貌”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贵州重要旅游线“遵义红色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五指峰”景点已申报世界非文化物质遗产,“红军四渡赤水”遗址,是遵义革命历史教育基地之一。
元厚镇位于赤水市东南侧约70km处,位于赤水河东岸,与四川省泸州市隔河相望。
集镇北东侧山体为一长约1.1km的危岩带,岩性以侏罗系砂岩、泥岩为主,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规模大小不等的零星崩塌,2010年8月10日15时,该危岩带出现崩塌地质灾害险情,严重危及山体下方集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迫使90户296人进行了紧急撤离避让。
为此,对该崩塌危岩带的治理方式产生一系列的探讨。
1 崩塌危岩带地质环境概况1.1 地形地貌赤水地处大娄山北麓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该区位赤水河深切“V”型河谷右岸,属河谷陡斜坡地貌类型。
该区由于该区位于赤水河岸边斜坡区域,后经多年人工和自然改造,现形成了由赤水河到集镇呈30m左右的陡坎,集镇区经人工改造成为两级高差约5m的平台,每级台宽约10~40m,多在10斜米,平台后为高70m左右的50~75°的陡崖地带,陡崖上为30°左右的陡斜坡,整个地形在赤水河谷下方呈阶梯状分布,中上部呈斜坡分布。
元厚集镇就位于河谷陡坎以上平台地带,集镇靠河岸地带为与集镇高差约40—70m的陡崖地带,现崩塌(危岩)就形成于该陡崖地带。
1.2 气象水文赤水市属于中亚热带温热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冬季春旱,夏季炎热多伏旱,全年日照少,初夏晚秋多阴雨,立体气候和地区差异显著的气候特点。
高位危岩病害处治探讨
高位危岩病害处治探讨某高烈度地震区高山峡谷河流下切快速,坡体卸荷严重,危岩崩塌发育,高速公路在河流阶地的坡脚通过。
某段高陡斜坡自然坡度约40~50度,地表多有崩坡积体发育。
后部陡崖高约40m,斜坡下部设置高速公路收费站和管理区,其上方约200m的陡崖部位发育一处体积约6700方的砂质千枚岩大型危岩。
危岩高约40m,宽约21m,平均厚度约8m,总的来说危岩体完整性相对较好。
由于卸荷等作用,危岩与母岩在后部已脱离,卸荷裂隙宽约2.5m,但其“根部”与下伏母岩相连。
图1 危岩体所在斜坡全貌图2 危岩体侧面形态图3 危岩体正面形态从危岩体地质条件来看,危岩体系坡体在垂直节理、长期卸荷、后部山体汇水潜蚀等众多作用下共同因素形成,后部与母岩脱离,“根部”与基岩相连,岩块完整性较好。
从地质历史上看,危岩体区内破坏性地震频发,经历了在多次地震洗礼,以及最近的距震源直线距离约85km的“5.12”汶川地震洗礼,危岩体在天然工况下危岩体处于稳定状态,且由于后部卸荷裂隙宽大和危岩完整性较好,故暴雨工况对危岩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但由于危岩除“根部”外已完全与母岩脱离,故不排在高烈度地震下存在发生倾倒式崩塌而危及下部高速公路的可能,故需进行必要的处治。
该段危岩体病害的处治所采用爆破清除为主的方案,即采用爆破对6700方的危岩体进行解体清除,爆破前需在前部自然斜坡分别设置一道被动拦石网、一道圬工拦石墙和钢格栅,防止落石冲击下部高速公路收费部和管理区,工程造价约0.7A万元。
从工程处治效果来看,采用爆破清除理论上可以有效解决危岩体的直接威胁,但考虑到爆破施工难度偏大,虽然下部设置了被动网和拦石墙,但作为大体积危岩爆破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爆破后的岩块沿高陡斜坡冲击下部高速公路收费部和管理区,且作为正在通车运营的高速公路是相对不利的。
图4 危岩下部的高陡斜坡基于此,依据危岩体的地质环境、岩体特征、工程的可实施性、工程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宜对危岩体采用原位加固的处治方案。
危岩清理专项施工方案范文
危岩清理专项施工方案1. 背景及概述随着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周边的山区、丘陵地带也日益受到重视,并不断崛起各类旅游项目和户外运动。
然而,这些山地地形往往是危岩、峭壁等自然景观的集中地,一旦有大型或小型危岩出现问题,往往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危岩的清理工作变得尤为关键。
危岩清理专项施工方案主要根据危岩所处的具体位置、高度、结构、地质条件等因素,设计出相应的清理方案和施工方案。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和经验,分别从预处理、清理、检测、质检及安全等多个方面,提出可行的危岩清理专项施工方案。
2. 预处理阶段2.1 具体工作内容预处理阶段是危岩清理中非常重要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危岩安全评估:根据危岩高度、结构、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清理难度以及现场安全措施;2.修建支架设施:在确定清理难度和现场安全措施后,根据危岩高度和结构,修建支架设施;3.设置警示标志:在危岩清理作业前,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在危岩现场设置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行人与车辆注意安全。
2.2 需要注意的问题在预处理阶段,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在进行危岩安全评估时,应考虑危岩高度、结构、地质条件等因素,在选择施工方案时需要进行严密的计算;2.安装支架设施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设施,保证设施的稳定与安全;3.在设置警示标志时,应严格遵守规定,保证标志美观、实用。
3. 清理阶段3.1 具体工作内容清理阶段是危岩清理的核心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爆破作业:利用短时间高能输入的爆炸波动,受力物体形变或瓦解,来实现破坏硬质物体的一种技术;2.水冲作业:通过高压水管将高压水流喷射到危岩表面,利用水流的磨蚀和冲击力来清理危岩;3.人工清理:利用特别的工具,手动清理岩体表面污垢、杂物和附着的植物。
3.2 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清理阶段,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在选择清理方式时,应考虑危岩高度、结构、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工具和设备;2.确保清理作业的持续,以避免清理作业期间发生停工,导致清理周期延长;3.在清理作业过程中要保证工具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生态坝论文防治工程论文
生态坝论文防治工程论文崩塌(危岩)的“生态坝”防护治理技术研究摘要:危岩及中小型崩塌的工程治理防治措施历来存在两个十分纠结的问题:一是危岩坠落评价模式,尤其是设计量化计算依据;二是危岩是否会坠落并造成伤害,是个偶然事件,由此牵涉到整治的可靠度与概率选择。
“生态坝防护治理技术”本着就地取材、依托实地、快速便捷、长久可靠、治理工程有效的角度出发,去寻求危岩(崩塌)最有效防治的方法。
其方法不但使防治工程成本大幅度降低,还能产生可观的经济、环境效益,为以后崩塌(危岩)的防治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Abstract: The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ol measures of unstable rock and small and medium collapse always have been two very tangled questions: first, evaluation model of dangerous rock falling, especially the calculation basis of design quantitative; the second, whether the dangerous rock fall and caused injury is an accidental event, which involved the reliability and the probability of remediation options. "Eco-dam protection control technology" starts from the point of using local resources, relying on the field, quick and easy, long-term, reliable, effective treatment project to seek the most effective prevention method of dangerous rock (collapse), which not only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roject cost control, but also can generate substantial economic and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play a guiding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subsequent collapse (boulders).关键词:危岩;崩塌;生态坝;防治Key words: perilous rock;collapse;ecological dam;prevention1“生态坝”的防治机理及比较优势崩塌(危岩)是指,位于较陡斜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预防岩石坍塌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 毕业论文
预防岩石坍塌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毕业论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矿山行业以及其安全问题。
其中,矿山岩石坍塌是导致矿工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常见的原因。
因此,如何预防矿山岩石坍塌成为了矿山管理人员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管理和技术措施,旨在预防矿山岩石坍塌。
一、管理措施1.1 安全培训和教育应当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确保所有员工都明白矿山安全以及岩石坍塌的原因。
培训应涵盖矿山安全法规、个人防护设备的使用以及判断风险等方面内容。
1.2 安全标准制定应当制定矿山安全规章制度,明确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标准。
制定的标准应当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以确保能够有效地防范岩石坍塌的危害。
1.3 工作监督和质量控制应当建立良好的工作监督和质量控制机制,确保安全标准得到严格执行,矿工们能够严格遵守工作规程,提高工作安全效率。
1.4 改进工作环境在矿山工作场所的环境中,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环境,提高矿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安全。
如改善通风、加强灯光等多项措施。
二、技术措施2.1 爆破技术爆破技术是预防矿山岩石坍塌的常用技术之一,对于一些易发岩体进行爆破处理可以有效地缩小岩体体积,改变岩体应力状态,能够有效地减少岩体坍塌的危险性。
2.2 人工固化技术通过将周围岩石与易发矿体固结起来,人工固化技术可以防止周围岩石及其它非岩性物质对岩体的松散影响,从而有效地保护岩体及其它物质。
2.3 预支设施的建设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铺设钢筋网的方式来建立预支设施。
当发现岩体出现一定的松动情况时,预支设施可以减少岩体对相邻岩体的摩擦力,有效地防止岩体坍塌事故的发生。
2.4 岩体监测技术通过安装进度监测方案,可以对矿山开发过程中的岩体进行监测和分析。
在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周围岩体及地表活动范围内的物质,从而实现矿山开发过程中的岩体监测和分析,确保矿工及其它人员的安全。
总之,矿山岩石坍塌是大型事故事件的重要因素。
如何预防矿山岩石坍塌成为了矿山管理人员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岩治理措施论文
摘要:危岩崩塌是一种全球性的山地地质灾害,具有突发、快速、强致灾等特性。
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为山区,是世界上受到危岩崩塌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种主要的山地灾害,危岩崩塌严重威胁着我国山区居民生命财产、城镇建设、矿山及交通运输安全。
根据失稳类型将危岩分为坠落式危岩、滑塌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
清除、灌浆封闭、锚固、支撑、充填、栅栏及拦石墙、排水、挂网等等是治理危岩主要方法。
关键词:危岩;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一、危岩及其类型
危岩是陡坡或悬崖上被结构面切割、在外营力作用下松动、可能脱离母岩而下落的岩体或岩块。
危岩根据其破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滑塌式、坠落式和倾倒式三种类型。
(一)坠落式危岩
坠落式危岩的危岩体下部受结构面切割脱离母岩,上部及后部与母岩尚未完全脱离。
危岩体底部临空,临空的原因或者是由于危岩体下部软岩的快速风化而成岩腔,或者是由于下部先期危岩体崩落后的渐进发育,属于主控结构面剪切滑移失稳。
坠落式危岩的破坏机理主要体现在主控结构面的剪切破坏。
(二)滑塌式危岩
滑塌式危岩的危岩体后部存在与边坡倾斜一致的贯通或断续贯
通的主控结构面,倾角较缓,剪出部位多数出现在陡崖或斜坡,也
可能出现在危岩体基座岩土体中,危岩体沿着主控结构面剪切滑移失稳。
滑塌式危岩主要是在荷载作用下主控结构面以压剪破坏。
(三)倾倒式危岩
倾倒式危岩的危岩体后部存在与边坡坡向一致的陡倾角贯通或
断续贯通的主控结构面,危岩体底部局部临空,危岩体重心多数情况下出现在基座临空支点外侧,支点为中风化岩层外缘点,危岩体可能围绕支点向临空方向旋转倾倒破坏。
倾倒式危岩的破坏机理主要表现为主控结构面在荷载作用下的
拉剪破坏。
二、危岩的治理措施
危岩治理常用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危岩锚固
锚固使用锚杆或锚索连接、固定危岩与母体的方法,目的在于限制主控结构面的扩展,理论上是由锚杆的抗剪强度提供锚固力。
通过锚固,锚杆的实际受荷可平衡危岩重力、地震力等下滑力。
1、锚杆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简称锚喷结构或锚喷支护,即喷射混凝土与锚杆相结合的一种支护结构,也称喷锚支护。
2、锚杆:是指钻凿岩孔,然后在岩孔中灌入水泥沙浆并插入一根钢筋,当砂浆凝结硬化后钢筋便锚固在围岩中,借助于这种锚固在围岩中钢筋能有效地控制围岩或浅部岩体变形,防止其滑动和坍塌,这种插入岩孔,锚固在围岩中从而使围岩或上部岩体起到支护作用的钢筋称
为“锚杆”。
3、预应力锚索:由钻孔穿过软弱岩层或滑动面,把一端(锚杆)锚固在坚硬的岩层中(称内锚头),然后在另一个自由端(称外锚头)进行张拉,从而对岩层施加压力对不稳定岩体进行锚固,这种方法称预应力锚索,简称锚索,国内应用较多,如长江南岸链子崖危岩体治理和会同县中心街滑坡治理中都采用了此种锚索。
(二)危岩支撑
危岩支撑适用于坠落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及基座具有岩腔的滑塌式危岩。
危高度较大的倾倒式危岩支撑后,应进行倾覆稳定性验算。
支撑体底部应分台阶清除至中风化岩层。
1、抗滑片石垛。
是一种用垒砌石块的方法来阻止危岩体下滑、达到稳定危岩目的的工程措施。
对于滑体不大,滑面位置低于坡脚不深的中、小型危岩,又有足够的场地和廉价的石料时,就可采用这种工程措施。
2、抗滑挡墙。
是一种阻挡危岩体滑动的工程措施,适用于治理因河流冲刷或因人为切割支撑部分而产生的中、小型危岩,但不适宜治理滑床比较松软、滑面容易向下或向上发展的危岩。
抗滑挡墙比一般的挡土墙要设计得宽大些,具有胸坡缓、外形宽大的特点。
为了增加抗滑挡墙的稳定性,在墙后应设一、二米宽的衡重台或卸荷平台,挡墙的胸坡越缓越好,一般用1:0.3-1:0.5,也有1:0.75-1:1者。
3、抗滑桩。
用来治理危岩既要保证桩不被剪断、推弯或推倒,
也要保证桩间土体不会从桩间滑走或因桩高不够导致土体从桩顶滑出。
抗滑桩应设置在滑体中下部,滑动面接近于水平,而且也是滑动层较厚的部位。
一定要保证桩身有足够的强度和锚固深度、桩高和桩间距离都要适当。
(三)危岩清除
危岩下方地表坡度平缓(20°以内)、具有0.5-1倍陡崖高度的地形平台,且平台上无重要建筑物及居民居住或危岩下方具有有效防御措施的条件下,宜采用清除措施。
可对整个危岩体或危岩体的局部进行清除。
清除危岩时,可采用风枪凿眼、人工凿石、静态爆破剂等方法解体危岩,化整为零逐步清除。
具备条件时,尚可进行爆破清除。
危岩清除过程中应加强施工监测,避免爆破出的清除面引发不稳定危岩体。
并在危岩实施清除处理前充分论证清除后对母岩的损伤程度。
一般情况下,应谨慎使用清除技术。
清除危岩必须具有有效的防御措施,避免造成对其前方居民及建筑物的毁损。
(四)灌浆封闭
危岩体中破裂面较多、岩体比较破碎时,为了确保危岩体的整体性,宜进行有压灌浆处理。
灌浆技术应在危岩体中、上部钻设灌浆孔。
灌浆孔宜陡倾,并在裂缝前后一定宽度内按照梅花桩型布设。
灌浆孔应尽可能穿越较多的岩体裂隙面尤其是主控裂隙面。
灌浆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锚固力要强。
通过灌浆处理的危岩体不仅整体性得到提高,而且也使主控裂隙面的力学强度参数得以提高,裂隙水压力减小。
危岩顶所有外露裂隙均换填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