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价张作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作霖的功过评述

摘要:张作霖是清末民初中国政治舞台上一位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也是近年来史学界试图重新进行评价的热门历史人物之一。随着对张作霖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围绕张作霖的功过是非问题展开了比较激烈的争论。打破过去评价历史人物时惯用的人为格式化,对张作霖及其相关问题进行重新评价,固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上真实的袁世凯,但也容易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我们认为,在评价张作霖这个问题上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应当客观公正地将历史上真实的张作霖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考察。

关键词:奉张集团,日中关系,社会背景,两分法

一、前言

张作霖以土匪起家,在壮大过程中却非常注意吸收各种人才为己所用,如后来陆续加入奉系军阀的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杨宇霆、文士出身的王永江等。这些人都特别为张作霖所倚重,成为张作霖势力壮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张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为了重用王永江甚至与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绿林兄弟汤玉麟闹翻,致使汤为此带兵出走。张作霖由一个土匪头目变成北洋军阀的一个派系首领,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张作霖极具钻营能力,善于抓住有利时机,精于玩弄手段。张也因此养成了曲意逢迎,阳奉阴违,出尔反尔,只占便宜不吃亏的性格。张作霖与鲍贵卿的关系就是其例证。二人之间关系颇有戏剧性,两人童年就相识,并且曾对门而居。后来鲍在陆军学堂毕业后投入军界,北洋军阀武将出身,是段祺瑞的旧属,并非张作霖嫡系。然而张作霖在夺取黑龙江与吉林的统治权力时,限于自身的实力,需要鲍的协助,遂与鲍结为儿女亲家,对其进行拉拢利用。然而,

鲍的背景为张所不能接受,在张完成了对东北的实际控制后,鲍就逐渐被张所疏远,淡出了奉系核心层。

这还表现在张与袁世凯的关系上。1915 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的闹剧上演,张作霖适时对袁表示“忠心”。1916年2月,袁处在四面楚歌之中,张称愿带兵出征平息叛乱,袁于是大感欣慰,对张提出补充军械的要求慨然应允。然而张作霖拿到军械之后,指使奉天省商会等团体向袁请愿要求张师长留防奉天,张便以此为借口拒不出兵。另外,张作霖在自身实力壮大过程中,对外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1915 年,时任民国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对中日正在交涉的“二十一条”持强烈地抵制态度,令“二十一条”中涉及东北之条款全部停留在了纸面上。1921年12月5日,张作霖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孟禄博士的采访中说到:“日本人费莫大力气,要求‘二十一条’,你问他在东三省得着什么了?他连一条也未实行得了啊。不是我吹,你们实地考察。”可以看出,张作霖对于权力的获取并不是不计代价,有自己不容逾越的底线,在事关民族利益的实质问题上,张作霖毫不妥协。

二、理论介绍

历史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史学自古有着一个优良传统,即重视历史人物研究,尤其对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及其历史地位非常重视,注意品评人物,明辨是非,褒贬善恶。

重视对历史人物研究相关成果的搜集、考订、分析和解读,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历史人物研究的成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努力探寻其中所蕴含的理论与方法,更为深刻的把握史学与哲学思想。同时,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进行充分的搜集、考证和解读,以使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更为准确和深入。

阶级分析方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分析历史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和阶级斗争构成社会历史的最基本的内容。为了认识历史现象,发现其规律性,就必须掌握阶级斗争理沦这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从这个意义上说,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私有制社会历史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在历史研究方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要正确地认识社会历史人物,就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的观点,从要素与整体、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考察所要研究的历史现象。所以,我们在对任何历史现象进行阶级分析的时候,不能只是孤立地考察这个历史现象本身,而必须把它当作社会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要素,分析要素本身的成份、结构和特性,分析这个要素和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要素与整体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出它的阶级关系,认识它的阶级实质。

三、张作霖与日本

要分析张作霖,躲不开的话题便是张作霖与日本的关系。张作霖称霸东北,问鼎中原,掌控北京政府这一辉煌历程,除了张作霖才识过人之外,更多在于张获得日本支持但张作霖并非完全亲日,在事关民族主权问题上,张作霖运用灵活策略抵日,往往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导致双方积怨加深,日本侵占东北阴谋破产实际上,张作霖与日本关系呈现一种双重面相,非简单“亲日”所能描述。

张作霖借助日本力量,大肆扩展军备,开始了与直皖等北洋实力派的角逐通过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资源,使其一方面取代皖系角色,成为日本在华代言人;另一方面,其势力也由东三省向京津扩展张作霖入关不久,与日矛盾日趋尖锐日本原以为支持张作霖取得北京政权,其一定顺从日本,解决多年来悬而未决的满蒙悬案,张作霖则认为稳掌北京政权,仅靠日本支持是不够的,必须取得更多国家支持所以,张作霖

采取以夷制夷策略,借助英美势力,牵制日本,以减轻来自日本的压力。

四、张作霖与直奉战争

1920 年的直皖战争,奉系军阀与直系军阀联合起来打败了皖系军阀,战争胜利后,奉系与直系两派共同出面在北京组织了中央政府。但遂后两派在权力的纷争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第一次直奉战争以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奉系军阀的失败而结束,张作霖不得不退回东北。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积极推行其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策,并通过贿选使曹锟当上大总统。奉系军阀也尽力扩军备战,准备再次与直系争夺中央政权。在政治上为了对抗武力统一政策,段祺瑞,张作霖,孙中山建立了三角同盟。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联合段祺瑞、孙中山推翻了直系军阀曹锟把持的政府,张作霖最辉煌的时期在于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其率领奉军占领半个中国。张作霖管理一个东北还能勉为其难,管理一个国家就露出了马脚。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联合冯玉祥,通电倒戈反奉战直系军阀重掌中央政权后,宣布免除张作霖的一切职务。然而,由于在战争中奉军并未受到太大的损失,张作霖仍然是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在实际上控制着东北。

五、张作霖评述

张作霖执掌东北军政十余年间,恰逢国内政局频繁变动,他能在日俄两大强邻觊觎间,苦于周旋,维护主权,确实难能可贵因其所据区域的特殊性,张作霖与日关系较为复杂,二者既有矛盾斗争,也有互相协作这种朦胧色彩,多给后人留下不良印象张作霖满足日本要求,多次镇压东北抗日运动,在经济交往中也有诸多妥协,但在涉及重大主权问题上,张作霖不畏强权,坚决抵制日本,最终被日本所害满足日本要求或对日妥协,张作霖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