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CDCHICPA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全文)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指南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指南这些方针政策已经为植入血管导管和负责医院,门诊监督和控制感染的医疗保健人员发展起来。
这项报告被一个由来自代表急症医学,传染性疾病,医疗保健控制,外科手术,麻醉学,介入放射学,肺医学,儿科学和护理学的职业团体制作的。
这个职业团体由急症医学团队领导,与IDSA,SHEA,SIS,ACCP,ATS,ASCCA,APIC,INS,ONS,ASPEN,SIR,AAP,PIDS,HICPAC,CSC合作,计划取代2002年发表的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准则。
这些准则计划提供有根据的建议来预防血管导管相关的感染。
主要的强调方面包括1)教育和训练植入和维持导管的医疗护理人员;2)在中央静脉导管植入的过程中用最多的消毒障碍警惕;3)用带有消毒酒精的0.5%的氯己定备皮;4)定期替换中央静脉导管作为预防感染的策略;5)使用防腐剂/抗生素浸渍短期的中心静脉导管和洗必泰浸渍海绵敷料的感染率尽管坚持不减少其他战略。
这些准则也强调通过实施绩效改善捆绑策略,记录和报告束的所有组件的依从性作为质量保证和性能的基准改善。
至于颁布由CDC和HICPAC的在以前的准则,每项建议的基础上,对现有分类科学数据,理论基础,适用性强,和经济影响。
该系统进行分类的建议在这一方针如下:1. 范畴IA对仪器要求很高,被设计很好的实验等支持2. 范畴IB对仪器要求很高,被一些实验或有一定证据支持的实践3. 范畴IC被一些固定的规则制度所必需4. 范畴II建议使用仪器,被一些暗示的实验或理论基础所需要5. 不明确部分代表着一些没有明显证据的未解决的问题介绍在美国ICUs中每年有1500万粒CVC,他们花费很多。
为了减少病人花费,在保险公司,医保提供者之间有重要的利益关系来减少这些传染病的影响。
本篇文献中讨论的措施的目标就是来尽可能的减少给特定病人服务的比例,在人体内普遍存在的微生物以及目前技术的局限。
建议的摘要信息教育,训练和管理1,教育医护人员遵循血管导管使用的指示方法2,周期性的学习关于插入导管及其维护的知识3,只选派对导管知如何维护表现出较强能力的人4,保证ICUs中合适的护理人员的水平导管和植入部位的选择周围导管和中间导管1.在成年人中,用上肢作为导管植入的地方2.在儿童中,上肢或者下肢或者头皮均可作为植入地方3.根据目的和使用持续时间来选择导管4.避免使用钢针来分配液体和药物5.当IV治疗持续时间会超过六天时应使用中间或周围导管6.通过查看是否使用透明敷料等来计算导管植入的位置7.如果病人出现静脉炎等时应移动周围静脉导管中央静脉导管1.权衡将中央静脉设备放置在一个推荐的地方来减少并发症2.在成年病人中避免使用股静脉作为中央静脉途径3.在成年人中,选择锁骨下为植入点来最小化感染的风险4.减小CVC感染风险的关于一个更好植入点的建议不存在5.血管层析或者有肾疾病的病人应避免选取锁骨下为植入点6.慢性疾病失败者应选用移植7.用超声波定位中央静脉导管位置来减少套管次数8.为病人的管理应用带有最少孔的CVC9.关于胃肠外营养管腔的使用没有建议10.快速移除不用的血管导管11.当无法确保无菌操作时,在48小时内替换导管手部卫生和无菌操作1.用透明皂,酒精等洗手2.植入或维护导管时保持无菌操作3.使用干净的手套4.植入导管时需带无菌手套5.处理新导管时虚新手套6.改变导管包扎时穿干净或无菌手套均可最大化消毒意识1.最大化消毒意识,包括面具的使用等等2.在植入时使用一个无菌套管来保护肺动脉备皮准备1.在外周小静脉植入前准备干净消毒的备皮2.进行中央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植入及换敷料时准备含有>0.5%氯己定的备皮3.抗菌药以保持干燥导管静脉包扎计划1.用灭菌纱布来覆盖导管位置2.如果病人出汗用纱布敷料知道问题解决3.如果包扎变得潮湿或者松弛需要替换掉4.不要再植入的地方使用抗生素或者乳膏剂,除了透析导管5.不要把导管或者导管部位浸泡在水中6.用于短期CVC的敷料每两天更换一次7.用于短期CVC的敷料至少七天换一次透明敷料8.用于植入CVC的透明敷料每周替换不能超过一次9.保证导管地点的护理与导管的材料一致10.对于肺动脉导管都要用无菌的袖子11.大于两个月的病人要用蘸有氯己定的海绵对暂时使用的短期导管处理12.更换包扎是要用肉眼监控导管地点13.估计病人向他们的看护者说他们导管位置的变化或者任何不舒服的地方病人的清洁通过每天用2%的氯己定洗皮肤来减少CRBSI导管获得设备使用伤口少的获取设备来减少血液导管被感染的风险抗菌剂处理导管和袖口全身抗生素预防在植入或者正在使用血液导管来阻止CRBSI时一定不要用全身抗生素预防抗生素或杀菌剂软膏软膏不与血液透析导管发生反应时可以用其处理导管出口位点抗生素缺少预防及导管缺少预防抗凝血药对于普通的病人,不要通过定期进行抗凝疗法来减少插管相关感染次要和中间导管的替换1.替换不要快于每72-96小时,来减少被感染的可能2.对成人,不建议仅仅在临床数据表明时才替换周围导管3.对小孩,建议临床数据显示时进行替换4.只有出现特定指示时才替换中间导管CVCs的替换,包括PICCs和血液渗析导管1.为了预防导管相关的感染,不要定期的更换CVCs等2.不要仅仅因为发烧就移动CVCs等3.不要使用导丝的定期更换导管来预防感染4.不要怀疑感染就使用导丝更换来取代导管5.如果没有明显的感染现象,使用导丝交换来取代故障导管6.在要更换带有导丝交换的新导管前要使用新的无菌手套脐部导管1.如果有任何CRBSI等的迹象时选择移动而不是替换脐动脉导管2.不建议通过抗生素疗法来补救脐部导管3.在进行导管植入前用美沙芬处理干净植入部位4.不要使用局部的抗生素软膏5.通过脐部动脉导管加小剂量的肝素到注入的液体中6.当不再需要时应尽快移掉脐部导管7.脐静脉导管不再需要时应尽快移除,但是如果管理的无菌,可以用完14天8.如果脐部导管发生故障应尽快替换对成年和儿童病人的周围动脉导管和压力测定仪器1.在成人中,为减少感染风险,使用肱部,背部,桡骨比大腿或腋窝处效果更好2.在儿童中,肱部不应该使用3.在进行周围动脉导管植入时应使用卫生口罩,无菌手套等4.在进行腋窝或大腿部位导管植入时应使用大量的消毒篱笆警惕?5.不再使用动脉导管时应尽快移除6.如果可能,使用一次性的转导物,而不要可重复使用的7.不要通过定期更换动脉导管来预防导管相关的感染8.每96小时更换一次性或者可重复使用的换能器9.确保压力检测设备的所有组成都是消毒的10.不要通过压力监控电路来管理含有葡萄糖的溶液或胃肠外营养液体管理设置的替代1.如果病人接受不了血液或者血液制品等,通常采取替换管理设置的方法,包括中级设置和另外加上去的设置,每次更换的时间间隔不能快于96小时或者慢于七天2.替换管理二异丙酚的管道每6-12小时Needleless血管导管系统1.至少要以更换控制设备一样的频率来更换Needleless的组成2.更换Needleless连接符的频率应在72小时之内3.保证系统的组成都会减小系统的漏洞4.通过用合适的杀菌剂洗涤来减少污染的风险5.使用Needleless系统来访问IV管道行为改进用医院独特的以公共为基础的行为改进,综合多面性来发展以证据为基础的推荐实践背景信息关于危险的科学术语和评估用来明确不同类型导管的术语很混淆,因为许多临床医师和调查者用非正式文献中导管的不同方面。
20120928_美国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和处理的临床指南_2009_全文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和处理的临床实践指南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2009年更新新指南取代2001年出台的临床指南此最新指南供对导管相关感染患者或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进行诊疗护理的医务人员使用:概述:诊断:静脉导管培养1.当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时,拔除导管后应做导管培养。
导管培养不应作为常规检查。
(A-Ⅱ)2.不推荐导管尖端的定性肉汤培养。
(A-Ⅱ)3.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应培养导管尖端而不是皮下部分。
(B-Ⅲ)4. 对抗菌导管尖端的培养,应在培养媒体中使用特殊抑制剂(A-Ⅱ)5.5cm长的导管尖端半定量培养(转碟培养法)细菌生长>15个cfu或导管定量肉汤培养大于102个cfu即表明导管上存在细菌定植。
(A-I)6.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如插管部位有渗出,应用棉签蘸取渗出液,收集样品进行培养并进行革兰氏染色。
(B-Ⅲ)短期留置导管(包括动脉导管):7.对于短期留置的导管尖端培养,推荐使用转碟技术进行临床微生物学分析(A-Ⅱ)。
8.怀疑肺动脉插管相关感染时,应培养导管鞘尖端(A-Ⅱ)。
长期留置导管9.从导管头部及插入位点培养出同一种微生物,但菌落数<15 cfus/平皿(半定量)时,强烈提示导管不是该血流感染的来源(A-II)。
10.当怀疑CRBSI而将中心静脉导管皮下部分撤除时,除了进行导管尖端培养外,还应将皮下隧道中的内容物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定性培养(B-II)。
诊断:血培养11.应在抗菌药物治疗开始使用前获取血培养标本(图1)(A-I)。
12. 如有条件,应由专门的采血小组提取血液样本(A-Ⅱ)。
13.经皮抽取血液标本前,应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仔细的消毒准备,建议使用酒精或碘酊或酒精氯己定(>0.5%),不建议使用聚维酮碘;消毒液要充分接触皮肤,干燥时间要足够,以减少血培养的污染机会(A-I)。
14.如果血培养的样本是通过导管获取的,建议用酒精或碘酊或酒精氯己定(>0.5%)消毒导管接口,并保证足够的干燥时间,以减少血培养的污染(A-I)。
美国CDCHICPA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全文)
美国CDC/HICPA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全文)推荐要点-教育、培训和人员配备1 •对医务人员进行导管使用指征、插管和维护的正确操作规程,以及恰当的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感染控制措施等知识教育。
证据级别IA2.定期评估导管插管和维护人员对指南的知晓情况和依从性。
证据级别IA3.只有经过培训,且证实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才能进行外周和中央导管插管和维护。
证据级别IA4确保ICU人员具有合适的护理水平。
观察性硏究提示,需要管理中心静脉的ICU , CRBSl与流动护士比例高或护患比例下降有关。
证据级别IB二、导管和插管部位的选择(一)外周导管和中导管1 •对于成年患者,插管部位选择上肢部位。
下肢部位的插管尽可能更换到上肢部位。
证据级别II2.对于儿童患者,插管部位既可以选择上肢,也可以选择下肢或头皮(新生儿或婴幼儿)。
证据级别II3•根据插管的目的、使用持续时间、已知感染性或感染性并发症(如静脉炎和渗透),以及导管操作人员的经验等,选择导管。
证据级别IB4•渗透可致组织坏死的液体和药物避免使用钢针给药。
证据级别IA5•如果IV持续使用时间可能超过6天,使用中导管或PlCC ,替代短期外周导管。
证据级别II6.每日通过敷料触诊插管部位,评估有无压痛,或者透过透明敷料查看有无红肿。
如果患者没有临床感染体征,不应揭开纱布和不透明敷料。
当患者可能有CRBSI的局部压痛或其他体征时,应揭开不透明敷料,肉眼检查插管部位。
证据级别II7.如果患者出现静脉炎的体征(发热、压痛、红斑或痛性索状硬条)、感染,导管功能障碍时,拔除外周静脉导管。
证据级别IB(二)中心静脉导管1.在推荐的可减少感染并发症的部位放置中心静脉装置,要权衡预防机械并发症发生风险(如气胸、误穿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撕裂、锁骨下静脉狭窄、胸腔积血、血栓症、空气栓塞、以及导管异位)的利弊。
证据级别IA2.对于成年患者,中心静脉通路要避免选择股静脉。
证据级别IA3•对于成年患者,为减少感染风险,非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推荐选择锁骨下静脉,而不是颈静脉或股静脉。
2011年美国CD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
2011年美国CD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最新BUNDLE:1.对进行插管和维护操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2.在进行中心静脉臵管时,采取最大无菌屏障措施;3.用含氯己定(洗必泰)浓度超过0.5%的酒精溶液进行皮肤消毒;4.避免常规更换中心静脉臵管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5.当严格执行上述方法仍不能降低感染率时,使用消毒剂或抗菌药涂层的短期中心静脉导管和浸有氯己定的海绵敷料。
推荐意见要点:一、教育、培训与人员配备1.明确插管指征、正确操作和维护程序及正确感染控制措施。
(ⅠA类)2.对进行导管插入和维护的相关人员对指南知晓和遵从程度进行周期性评估。
(ⅠA类)3.只有接受过培训并证明有能力进行周围和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和维护的人员才能被指派本项操作。
(ⅠA类)4.确保ICU适当的护理人员的水准。
观察性研究表明,没有经验的护士或患护比例增加,与ICU中插管相关血液感染(CRBSI)相关。
(ⅠB类)二、导管及插管部位选择(一)、外周及中线导管(midline catheter)1.对于成人,应选择上肢部位进行插管。
(Ⅱ类)2.对于儿童,可选择上肢、下肢或头皮(新生儿或小婴儿)部位进行插管。
(Ⅱ类)3.根据插管目的、维持时间、了解相关感染和非感染并发症、插管操作者的个人经验等因素,选择导管种类。
(ⅠB 类)4.避免在给药或输液时使用钢针,以防止液体外渗时发生组织坏死。
(ⅠA类)5.当静脉输液治疗可能要超过6天时,应使用中线导管或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
(Ⅱ类)6.对于使用透明敷料者,通过敷料外触诊辨别是否有疼痛和肉眼观察,每天评估插管部位情况。
对于使用纱布或不透明敷料,除非患者有感染迹象如局部压痛或其他可能CRBSI迹象,否则不应揭除。
(Ⅱ类)7.当患者出现静脉炎(热、痛、红或触感静脉索)、感染或导管故障时,及时拔出外周静脉臵管。
(ⅠB类)(二)、中心静脉导管(CVC)1.在选择臵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增加机械损伤并发症(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裂伤、锁骨下静脉狭窄、血胸、血栓形成、空气栓塞,臵管错位)的风险。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
定义明显不同:2021年版更加具体,局部感染纳入“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定义,定义不局限于“血 流感染”。
一、定义
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 物学检查结果:
CRBSI诊断标准
有相应临床表现并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即可诊断: 1、导管尖端以及至少一次经皮穿刺留取的血培养分离到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 果的致病菌; 2、对于定量血培养而言,经导管接头留取的血标本菌落计数至少为外周血标本 菌落计数的3倍; 3、经导管接头留取的血标本细菌生长较外周静脉血标本至少提前2小时。
1.2021年版使用范围扩大:不局限于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 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2.2021年版新增“血管导管”了分类。
常见导管类型
外周静脉导管
外周动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CVC)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完全植入式导管(输液港,Port)
肺动脉插管
主要内容
1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
成人建议首选锁骨下静脉,其次选颈内静脉,不建议选择股静
脉;连续肾脏替代治 疗时建议首选颈内静脉。(新增)
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各种敷料等医疗用品应 当符合
3
医疗器械管理相关规定的要求,必须无菌。
4
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流感 等)的 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
5
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以下简称 PICC)有困难时,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超声引导穿刺。(新增)
中心静脉置管:三个部位穿刺后的CRBSI
颈内静脉 vs 锁骨下静脉
多项回顾性观察研究发现颈内静脉的感染风险更高
股静脉 vs 锁骨下静脉
1项RCT: JAMA 2001; 286:700-7. 法国8个ICU RCT(n=299 ) 感染率19.8% vs 4.5 %(每千导管日20 vs 3.7)P<0.01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19)34页
编写工作小组(按姓氏拼音)安友仲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曹相原教授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方强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黎毅敏教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刘大为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马晓春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邱海波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汤耀卿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于凯江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俞云松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通信作者:方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10003Email:fangq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19)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编写组成员(按姓氏拼音)安友仲曹相原方强黎毅敏刘大为邱海波马晓春汤耀卿于凯江俞云松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尤其是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血管内置管是不可或缺的处置手段。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导管技术的要求提高,单纯的外周静脉导管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导管应运而生,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
然而,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也日益突出[1],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并且加重医疗负担[2-5]。
因此为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降低医疗成本,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就显得更为必要。
本指南旨在根据导管相关感染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利于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推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法(见表1)表1 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Delphi分级血管内导管类型血管内导管类型多样,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置入血管类型分为:周围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根据留置时间分为:临时或短期导管,长期导管;根据穿刺部位分为:周围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锁骨下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导管;根据导管是否存在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根据导管长度分为长导管,中长导管和短导管[5-6]。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
二、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 医疗机构应当健全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规章制度, 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 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 程,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职责。
● 应当由取得医师、护士执业资格,并经过相应技术培训 的医师、护士执行血管导管留置、维护 与使用。
● 相关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各类血管导管使用指征、置管方 法、使用与维护、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 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 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 的宣教。
(二)感染预防要点 置管前预防措施
1. 严格掌握置管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置管。
2. 对患者置管部位和全身状况进行评估。
3. 选择能够满足病情和诊疗需要的管腔最少,管径最小的导管。
4. 选择合适的留置部位,中心静脉置管成人建议首选锁骨下静脉,其次选颈内静脉,不建议选择 股静脉;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时建议首选颈内静脉。
5. 应当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 避免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 输液 1 天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7. 输血时,应在完成每个单位输血或每隔 4 小时更换给药装置和
8. 过滤器;单独输注静脉内脂肪剂(IVFE)时,应每隔 12 小时更换输液装置。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 当用不含防腐剂的生 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封管,预防导管堵塞。
一、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
一、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
●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 Vessel Catheter Associated Infection,简称 VCAI)是指 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 48 小 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 的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流 感染。患者局部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 渗出等炎症表现,血流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 会出现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全 身感染表现。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 结果: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 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 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血管内导管导致感染预防指南
血管内导管导致感染预防指南简介本文为医疗保健工作者提供了减少血管内导管有关的血液系统感染(CRBSI)的背景资料和建议。
这些指导方针取代了原有的血管内器械相关感染预防指导方针,后者发布于1996年[1]。
血管内导管相关的血液系统感染预防指导方针是为那些施行导管插入术术者以及医院、门诊和家庭保健部门里负责监督和控制感染的人员而制定的。
这一方针是由危重症医学、感染疾病、健康保健感染控制、外科、麻醉、介入反射学、肺脏医学、儿科和护理学等各学科的专业人士组成的一个工作小组所制定的。
这一工作小组由危重症医学学会(SCCM)领导,合作单位有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疗保健和传染病学会(SHEA)、外科感染学会(SIS)、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ACCP)、美国胸科学会(ATS)、美国危重症麻醉医师学会(ASCCA)、美国感染控制和传染病专业协会(APIC)、注册护士学会(INS)、肿瘤护理学会(ONS)、心血管和介入反射学学会(SCVIR)、美国儿科学会(AAP)以及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健康保健感染控制咨询委员会(HICPAC)。
本报道中的建议得到了HICPAC和其它专业组织的一致认同。
成人和儿童患者血管内导管相关的血液系统感染:综述背景血管内导管是现代医学实践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ICUs)不可缺少的。
虽然这些导管提供了所需要的血管通道,但它们的应用也使患者面临局部和全身感染并发症的危险,包括局部感染、CRBSI、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和其它转移性感染(如肺脓肿、脑脓肿、骨髓炎、和眼内炎)。
卫生保健机构每年要购买数百万的血管内导管。
CRBST的发生率根据导管的类型、导管操作频率和患者相关因素(如基础疾病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而有极大的不同。
外周静脉导管是建立血管通道使用最多的方法。
虽然与外周静脉导管相关的局部和血液感染(BSIs)的发生率通常很低,但每年严重的感染并发症都会因此类型导管的频繁应用而造成相当大的发生率。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版)留置血管内导管是为患者实施诊疗时常用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血管导管根据进入血管的不同分为动脉导管和静脉导管,静脉导管根据导管尖端最终进入血管位置分为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导管。
一、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essel Catheter Associated Infection,简称VCAI)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流感染。
患者局部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血流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会出现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
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职责。
2.应当由取得医师、护士执业资格,并经过相应技术培训的医师、护士执行血管导管留置、维护与使用。
3.相关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各类血管导管使用指征、置管方法、使用与维护、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措施。
5.中心导管置管环境应当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医疗机构Ⅱ类环境要求。
6.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主动监测和报告体系,开展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定期进行分析反馈,持续质量改进,预防感染,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前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置管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置管。
(2)对患者置管部位和全身状况进行评估。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
二、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要点
管理要求
5.中心导管置管环境应当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医疗机构Ⅱ类环 境要求。 6.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主动监测和报告体系,开展血 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定期进行分析反馈,持续质量改进,预防感染 ,有效降低感染率。
2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要点 3 各类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特别预防措施
一、定义
●血 管 导 管 相 关 感 染
是指留置血管导
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 后 48 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
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
血管导 管相关
感染
局部感染
添加标题
血流感染
出现红、 肿、热、痛、渗出
等炎症表现。
除局部表现外还会出现发热 (>38℃)、寒颤或低血压等 全身感染表现
2021年版明确减少附加装置的使用;新增“每次连接前”也应消毒;消毒 剂选择范围扩大、并按照使用说明书; 明确消毒部位为“端口周边”。
导管的固定装置 ➢使用免缝合固定装置以降低感染风险。
透明无菌贴膜
思乐扣
插管部位敷料更换流程
插管部位敷料更换流程
肝素帽及正压接头更换流程
肝素帽及正压接头更换流程
二、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要点
置管后预防措施
05
应当告知置管患者 在沐浴或擦身时注 意保护导管,避 免 导管淋湿或浸入水 中。
06
输液 1 天或者停止输液后, 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输 血时,应在完成每个单位输 血或每隔 4 小时更换给药装 置和过滤器;单独输注静脉 内脂肪剂(IVFE)时,应每 隔 12 小时更换输液装置。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 当用不含防腐剂的生理盐水 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封管, 预防导管堵塞。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本指南旨在根据导管相关感染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利于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一)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1、导管病原菌定植(catheter colonization):导管头部、皮下部分或导管接头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菌落形成单位(CFU))。
出口部位感染(exit-site infection):是指出口部位2cm 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2、隧道感染(tunnel infection):指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大于2cm的硬结,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3、皮下囊感染(pocket infection):指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或表面皮肤的坏死。
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4、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指留置血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
(二)流行病学感染发生率各种类型导管的血行感染发生率不同,以千导管留置日来统计,从2.9-11.3/1000导管日不等。
发生血行感染率较高的分别为切开留置的周围静脉导管及带钢针的周围静脉导管,而经皮下置入静脉输液港及中长周围静脉导管的感染率较低;以导管感染发生百分率来计算,长期留置隧道式带套囊透析导管发生感染率最高,周围静脉留置针发生感染率最低。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不仅与导管类型有关,还与医院规模,置管位置及导管留置时间有关。
(三)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有以下三种:(1)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word资料58页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19)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尤其是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血管内置管是不可或缺的处置手段。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导管技术的要求提高,单纯的外周静脉导管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导管应运而生,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
然而,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也日益突出[1],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并且加重医疗负担[2-5]。
因此为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降低医疗成本,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就显得更为必要。
本指南旨在根据导管相关感染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利于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推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法(见表1)表1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Delphi分级血管内导管类型血管内导管类型多样,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置入血管类型分为:周围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根据留置时间分为:临时或短期导管,长期导管;根据穿刺部位分为:周围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锁骨下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导管;根据导管是否存在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根据导管长度分为长导管,中长导管和短导管[5-6]。
描述如表1。
表1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导管病原菌定植(catheter colonization):导管头部、皮下部分或导管接头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7]。
出口部位感染(exit-site infection):是指出口部位2cm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
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 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中线导管、置入全植入式血 管通 路(输液港)时,必须遵守最大无菌屏障要求,戴工 作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执行手卫生并戴无菌手套、穿无菌 手术衣或无菌隔离衣、铺覆盖患者全身的大无菌单。置管过 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置管操作辅助人员应戴工作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执行手 卫生。(新增) ➢完全植入式导管(输液港)的植入与取出应在手术室进行。
长期置管患者多次 发生血管导管相关 血流感染时,可预 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溶液封管。(新增)
导管维护技术
导管维护技术
三、各类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特别预防措施
(一)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肺动脉导管
1. 不应当常规更换中心静脉导管、PICC或肺动脉导管以预 防血管导管相 关感染。
2. 非隧道式导管无明显感染证据时,可以通过导丝引导更换。 3. 非隧道式导管可疑感染时,不应当通过导丝更换导管。 4. 中心静脉导管或PICC患者出现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证据,应当根据临
07
严格保证输注 液体的无菌。
08
紧急状态下的置管, 若不能保证有效的 无菌原则,应当在 2 天内尽快拔除导 管,病情需要时更 换穿刺部位重新置 管。
单独明确“输血”及“脂肪剂”更换频率;明确要求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不含防腐剂、“冲管”改为“冲封管”; 要求:“病情需要时更换穿刺部位重新置管”。
二、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要点
应的培训,不能参与此项工作; 2.2021年版明确表示置管内容,并新增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宣教内容。
二、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要点
管理要求
5.中心导管置管环境应当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医疗机构Ⅱ类环 境要求。 6.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主动监测和报告体系,开展血 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定期进行分析反馈,持续质量改进,预防感染 ,有效降低感染率。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在医疗领域,血管导管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感染风险。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CV)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成为了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就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实用的预防策略。
一、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患者痛苦:感染会导致患者产生发热、疼痛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2、增加治疗难度:感染会导致血管导管堵塞、脱落等问题,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
3、增加医疗成本:感染需要额外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增加了医疗成本。
4、威胁患者生命:严重的感染可能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策略为了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在置管和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卫生。
2、合理选择血管导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导管型号和材质,减少感染的风险。
3、定期更换敷料和导管:定期更换敷料和导管,可以避免细菌在导管周围滋生,降低感染的风险。
4、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的发生。
5、提高患者免疫力:通过饮食、锻炼等方式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可以增强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
三、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控制策略一旦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1、立即隔离患者:将感染患者立即隔离,避免感染扩散。
2、及时更换敷料和导管:及时更换敷料和导管,避免感染进一步发展。
3、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加强护理和卫生管理:加强护理和卫生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
美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解析课件
injuries, crushing injuries, burns, and other unspecified effects of external causes 医院内获得的外伤-骨折,脱臼,颅内损伤,挤压 伤,烧伤,其他外源性的影响
精或酒精,>15秒) 使用抗菌导管
含洗必泰的贴膜
抗菌剂封管 洗必泰洗澡(ICU)
美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 指南解析
10
2011年美国CRBSI防控要点
1.对进行插管和维护操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 2.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采取最大无菌屏障措施; 3.用含氯己定(洗必泰)浓度超过0.5%的酒精溶液进行皮肤
织坏死。(ⅠA) 5.当静脉输液治疗可能要超过6天时,应使用中线导管或经外
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Ⅱ) 6.对于使用透明敷料者,通过敷料外触诊辨别是否有疼痛和
肉眼观察,每天评估插管部位情况。对于使用纱布或不透 明敷料,除非患者有感染迹象如局部压痛或其他可能CRBSI 迹象,否则不应揭除。(Ⅱ) 7.当患者出现静脉炎(热、痛、红或触感静脉索)、感染或 导管故障时,及时拔出外周静脉置管。(ⅠB)
Raad, et al. Ann Intern Med, 1997
266例CVC导管定植的让步比:锁骨下VS 颈内为 0.39(p=0.02);锁骨下VS股静脉为0.28(p=0.002)
美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 指南解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美国CDCHICPA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全文)
美国CDC/HICPA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全文)推荐要点一、教育、培训和人员配备1.对医务人员进行导管使用指征、插管和维护的正确操作规程,以及恰当的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感染控制措施等知识教育。
证据级别 IA2.定期评估导管插管和维护人员对指南的知晓情况和依从性。
证据级别 IA3.只有经过培训,且证实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才能进行外周和中央导管插管和维护。
证据级别 IA4.确保ICU人员具有合适的护理水平。
观察性研究提示,需要管理中心静脉的ICU,CRBSI与流动护士比例高或护患比例下降有关。
证据级别 IB二、导管和插管部位的选择(一)外周导管和中导管1.对于成年患者,插管部位选择上肢部位。
下肢部位的插管尽可能更换到上肢部位。
证据级别 II2.对于儿童患者,插管部位既可以选择上肢,也可以选择下肢或头皮(新生儿或婴幼儿)。
证据级别 II3.根据插管的目的、使用持续时间、已知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并发症(如静脉炎和渗透),以及导管操作人员的经验等,选择导管。
证据级别 IB4.渗透可致组织坏死的液体和药物避免使用钢针给药。
证据级别 IA5.如果IV持续使用时间可能超过6天,使用中导管或PICC,替代短期外周导管。
证据级别 II6.每日通过敷料触诊插管部位,评估有无压痛,或者透过透明敷料查看有无红肿。
如果患者没有临床感染体征,不应揭开纱布和不透明敷料。
当患者可能有CRBSI的局部压痛或其他体征时,应揭开不透明敷料,肉眼检查插管部位。
证据级别 II7.如果患者出现静脉炎的体征(发热、压痛、红斑或痛性索状硬条)、感染,导管功能障碍时,拔除外周静脉导管。
证据级别 IB(二)中心静脉导管1. 在推荐的可减少感染并发症的部位放置中心静脉装置,要权衡预防机械并发症发生风险(如气胸、误穿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撕裂、锁骨下静脉狭窄、胸腔积血、血栓症、空气栓塞、以及导管异位)的利弊。
证据级别 IA2. 对于成年患者,中心静脉通路要避免选择股静脉。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控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定量培养≥102CFU/导管段或半定量培养 ≥15CFU/导管段;
--从导管段和外周静脉同时采血进行血培养, 分离出同一种致病菌(种类和抗生素图谱);
前言
美国发生医院内血液感染每年超过20万 例,大多数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尤其 是无隧道的中心静脉导管。ICU每年有 1500万个中心静脉置管日,ICU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的发生率平均是 5.3/1000导管日,那么美国ICU每年大约 有80000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 发生。
前言
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2010年2—3季度,在各类 型重症监护病房共监测病人39368人,病人总 住院日数198137天,中心静脉插管日数79553 天,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40.15%,中心静脉导 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2.17‰。感染率最高的是 胸外科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 率是3.79/千导管日,其次是综合ICU,中心静 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是2.59/千导管日。
——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前言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明显增加了公 共卫生经费的投入,延长了病人的住院 日,增加了患者病死率。美国一项调查 显示,2573例CRBSI患者,归因死亡率占 19%。每次感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 在34508--56000美元;每年由于中心静 脉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的病人需花费2亿 9千600万-23亿美元。
有隧道的中心静脉导管细菌培养,菌落 数在100CFU以上可以诊断CRBSI。
----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IDS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CDC/HICPA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全文)推荐要点-教育、培训和人员配备1 •对医务人员进行导管使用指征、插管和维护的正确操作规程,以及恰当的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感染控制措施等知识教育。
证据级别IA2.定期评估导管插管和维护人员对指南的知晓情况和依从性。
证据级别IA3.只有经过培训,且证实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才能进行外周和中央导管插管和维护。
证据级别IA4确保ICU人员具有合适的护理水平。
观察性硏究提示,需要管理中心静脉的ICU , CRBSl与流动护士比例高或护患比例下降有关。
证据级别IB二、导管和插管部位的选择(一)外周导管和中导管1 •对于成年患者,插管部位选择上肢部位。
下肢部位的插管尽可能更换到上肢部位。
证据级别II2.对于儿童患者,插管部位既可以选择上肢,也可以选择下肢或头皮(新生儿或婴幼儿)。
证据级别II3•根据插管的目的、使用持续时间、已知感染性或感染性并发症(如静脉炎和渗透),以及导管操作人员的经验等,选择导管。
证据级别IB4•渗透可致组织坏死的液体和药物避免使用钢针给药。
证据级别IA5•如果IV持续使用时间可能超过6天,使用中导管或PlCC ,替代短期外周导管。
证据级别II6.每日通过敷料触诊插管部位,评估有无压痛,或者透过透明敷料查看有无红肿。
如果患者没有临床感染体征,不应揭开纱布和不透明敷料。
当患者可能有CRBSI的局部压痛或其他体征时,应揭开不透明敷料,肉眼检查插管部位。
证据级别II7.如果患者出现静脉炎的体征(发热、压痛、红斑或痛性索状硬条)、感染,导管功能障碍时,拔除外周静脉导管。
证据级别IB(二)中心静脉导管1.在推荐的可减少感染并发症的部位放置中心静脉装置,要权衡预防机械并发症发生风险(如气胸、误穿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撕裂、锁骨下静脉狭窄、胸腔积血、血栓症、空气栓塞、以及导管异位)的利弊。
证据级别IA2.对于成年患者,中心静脉通路要避免选择股静脉。
证据级别IA3•对于成年患者,为减少感染风险,非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推荐选择锁骨下静脉,而不是颈静脉或股静脉。
证据级别IB4•为减少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感染的风险,最佳插管部位没有推荐。
没有解决的问题5•血液透析和晚期肾病患者要避免选择锁骨下静脉,以避免发生锁骨下静脉狭窄。
证据级别IA6•慢性肾衰患者用于血液透析的永久性血管通路,要使用动静脉痿或人工血管痿代替中心静脉导管。
证据级别IA7.放置中心静脉导管要使用超声引导(如果技术可行的话),以减少试穿次数和机械并发症,但超声引导只能由经过充分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证据级别IB8•要使用患者输注所需端口或管腔数量最少的中心静脉导管。
证据级别IB9•有关使用专用管腔输注肠外营养没有推荐。
未解决的问题10.立即拔除不再需要的任何血管内导管。
证据级别IA11 •当无菌操作不能保证时(如,急救插管),尽可能更换导管,如48h内。
证据级别IB三、手卫生和无菌技术1 •触诊插管部位前后,置管、更换导管、端口操作、维护导管、更换敷料前后,均要做手卫生,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均可。
插管部位消毒后,不应再触诊该部位,除非遵循无菌技术。
证据级别IB3•留置外周血管内导管时,如果插管部位消毒后不再接触该部位,戴2•血管内导管插管和维护时遵循无菌技术。
证据级别IB检查手套即可,不必戴无菌手套。
证据级别IC4•留置动脉导管、中心导管和中导管应戴无菌手套。
证据级别IA5.完成导丝交换时,接触新导管前,要更换无菌手套。
证据级别II6•更换血管内导管的敷料时,戴检查手套或无菌手套。
证据级别IC四、最大无菌屏障预防1.留置中心血管内导管、PICC以及导丝交换时,要使用最大无菌屏障预防,包括帽子、口罩、无菌手术衣、无菌手套W覆盖全身的大无菌巾。
证据级别IB2•进行肺动脉插管时,要使用无菌保护套。
证据级别IB五.皮肤准备1.留置外周静脉导管前,使用消毒剂(70%乙醇、碘酊,或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清洁皮肤。
证据级别IB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动脉导管前、更换敷料时,使用> 0.5%氯己定乙醇消毒剂清洁皮肤。
若使用氯己定有禁忌征,可选用碘酊、碘伏或70%乙醇。
证据级别IA3•清洁皮肤所用的消毒剂:氯己定乙醇和碘伏乙醇哪一种更好没有比较。
未解决的问题4.< 2个月的婴儿使用氯己定消毒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没有建议。
未解决的问题5•置管前消毒剂应按照产品使用说明的要求干燥。
证据级别IB六、插管部位敷料方案1∙使用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半透明敷料覆盖插管部位。
证据级别IA2•如果患者多汗或插管部位出血或渗液,使用无菌纱布,直至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证据级别II3•更换插管部位已经潮湿、松动或明显污染的敷料。
证据级别IB4•除透析导管以外,局部不要使用抗菌软膏或乳膏,因为有促进真菌感染和抗菌剂耐受性的潜在风险。
证据级别IB5.导管或插管部位不要漫水。
如果采取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微生物进入导管的可能性,可以允许淋浴(如,淋浴时导管和接头采用防水覆盖物进行保护)。
证据级别IB6.短期中心血管内导管插管部位的纱布敷料,每2天更换一次。
证据级别II7•短期中心血管内导管插管部位的诱明敷料,至少每7天更换一次,除外脱管的风险超过敷料更换的益处的儿童患者。
证据级别IB8.隧道式或植入式中心血管内导管插管部位愈合前,覆盖插管部位的透明敷料最多每周更换一次(除非敷料出现污染或松动)。
证据级别II9•已经愈合的带绦纶套带隧道长期中心血管内导管的插管部位有无必要覆盖敷料尚无推荐意见。
未解决的问题10.确保插管部位的护理与导管的材质具有相容性。
证据级别IB11 •所有肺动脉导管均要使用无菌保护管。
证据级别IB12.尽管遵循基本的预防措施,包括教育和培训、使用合适的氯己定皮肤消毒剂以及最大无菌屏障,CLABSI发病率仍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使用临床短期导管的>2个月的患者,可使用浸有氯己定的海绵敷料。
证据级别IB13.其他类型的氯己定敷料没有推荐。
未解决的问题14.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更换敷料时肉眼观察插管部位或定期通过完整的敷料触诊。
如果插管部位有触痛、来源不明的发热,或其他提示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表现,应揭开敷料进行检查。
证据级别IB15.鼓励患者向医务人员报告插管部位的但可变化或出现的但可不适。
证据级别II七、患者清洁1.每日使用2%氯己定沐浴液清洁皮肤,以减少CRBSI o证据级别II八、导管固定装置1.使用免缝合固定装置,以减少血管内导管感染的风险。
证据级别II九、抗菌药物力肖毒剂灌注导管和CUffS1.如果成功地推行降低CLBSI的综合策略,CLABSI发病率仍然没有减少Z对于导管留置时间>5天的患者,使用氯己定/磺胺嚅喘银或三甲胺四环素/利福平灌注的中心血管内导管。
综合策略应至少包括如下三项内容:插管和维护人员教育、最大无菌屏障、留置中心血管内导管使用>0.5%氯己定乙醇皮肤消毒剂。
证据级别IA十、全身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1.血管内导管置管前或置管中,不要为了预防导管细菌定m CRBSI 而常规全身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证据级别IB十抗菌力肖毒药膏1 .透析导管插管后和每次透析结束时,插管部位使用碘伏消毒药膏或杆菌肽/短杆菌肽/多黏菌素B药膏,但所用药膏要与产品说明的透析导管材质没有不相容性。
证据级别IB十二.抗菌药物封管预防,抗菌药物冲管和导管封管预防1∙对于严格遵循无菌技术但仍然有多次CRBSI病史的长期置管患者,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封管液证据级别II十三、抗凝剂1.—般不要常规使用抗凝剂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风险。
证据级别II十四、外周和中导管的更换1 •对于成年患者,夕卜周导管不需要短于72 - 96小时常规更换来减少感染和静脉炎风险。
证据级别IB2•对于成年患者,夕卜周导管何时更换没有推荐意见,除非出现临床指征。
未解决的问题3.对于儿童患者,仅在出现临床指征时更换外周导管。
证据级别IB4.仅在出现明显的临床扌旨征时更换中导管。
证据级别II十五、中心静脉导管的更换r包括PICC和透析导管1 •不要为了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常规更换中心血管内导管、PlCCS S透析导管或肺动脉导管。
证据级别IB2•不要仅仅因为发热就拔除中心血管内导管或PlCC o要排除其他部位感染或者非感染性发热,根据拔管适应症做出临床判断。
证据级别II3.对于非隧道式导管,不要常规通过导丝更换导管来预防感染。
证据级别IB4.如果疑有感染,不要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证据级别IB5•如果没有发生感染,可以通过导丝更换出现故障的非隧道式导管。
证据级别IB6•导丝交换完成时,接触新的导管前,更换无菌手套。
证据级别II十六、脐导管1.当脐动脉导管出现任何CRBSI、下肢血管供血不足、血栓等体征时, 拔除导管而不是更换导管。
证据级别II2•当脐静脉导管出现任何CRBSI、血栓等体征时,拔除导管而不是更换导管。
证据级别II3.通过导管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尝试保留脐导管没有推荐。
未解决的问题4脐导管插管前,使用消毒剂清洁插管部位。
避免使用碘酊,因为对新生儿的甲状腺有潜在影响,但可以使用其他含碘消毒剂,如碘伏。
证据级别IB5.脐导管插管部位不要涂抹抗菌软膏或孚L霜,因为有増加真菌感染和细菌耐药的风险。
证据级别IA6.脐动脉导管冲管液添加低剂量肝素(0.25—1.0 U∕ml)o证据级别IB7.不再需要时或出现下肢血管供血不足的任何体征时,尽可能拔除脐导管。
脐动脉留置时间最好不超过5天。
证据级别II8.不再需要时,应尽可能拔除脐静脉导管,但如果感染管理得当,最多可使用14天。
证据级别II9•当脐导管出现故障,且没有其他需要拔除导管的指征,同时脐动脉导管留置时间短于5天,或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短于14天,可以更换导管。
证据级别II十七、成人或儿童患者外周动脉导管和血压监测装置1 •对于成年患者,插管部位选择前臂、上臂、足背部位,比选择股或腋窝部位,更有利于减少感染风险。
证据级别IB2.对于儿童患者,插管部位不应选择上臂。
前臂、足背,胫骨后部位, 优于选择股或腋窝部位。
证据级别II3.进行外周动脉插管时,至少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和无菌小孔巾。
证据级别IB4•进行腋窝或股动脉插管时Z应使用最大无菌屏障预防。
证据级别II5•仅当有临床指征时更换动脉导管。
证据级别II6•尽早拔除不必要的动脉导管。
证据级别II7.尽可能使用一次性传感器,而非重复性使用的传感器。
证据级别IB8•不要为了预防导管相关感染而常规更换动脉导管。
证据级别II9.每96小时更换一次一次性或重复使用的传感器。
更换传感器时, 同时更换传感器系统的其他部件,包括输液管、冲洗阀、冲管液。
证据级别IB10.保持压力监测系统的所有部件无菌,包括校准装置和冲洗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