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轮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栏目分类:通知公告发布日期:2009-11-16
职院教字[2009]8号
关于印发《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三轮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系(部)、各相关处(室):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三轮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已于2009年6月30日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从即日起开始实施。

二〇〇九年八月三十一日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三轮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一项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基本建设工作,是学院各项建设的核心所在、立足之本,它既是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有利于提升学院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对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战略性作用。

我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育人模式,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强化专业建设,先后于2002年和2006年进行了两轮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是,随着学院的发展和高职教育形势的新变化,我院专业建设已显示出内涵不足、质量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实现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已成为我院当前各项工作的重点所在。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全省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研讨会的精神,促使我院专业建设与当前社会经济建设、人才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相适应,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更好地适应我院今后总体发展要求,同时也为我院2012年再次接受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做准备,学院决定,从2009年7月起,进行第三轮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工作。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轮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就业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之路,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群,努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实现目标
1.进一步明确我院的办学思想与定位,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确立教学工作在全院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2.进一步明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和完善现行各专业教学计划;
3.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4.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队伍、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及相关管理机制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遵循原则
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探索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以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为中心,积极探索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的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结合的
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四、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为保证本轮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工作扎实、有序地进行,将分以下四个阶段逐步组织实施:第一个阶段:2009年7—12月,为学习、调研阶段。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是观念的更新。

教育思想观念是长期实践形成的,想要改变非一日之功,因此,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我院长期的任务。

当前涉及到高职教育思想观念需要转变的方面,主要是高职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学生观以及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等等。

各系(部)和教研室可采用集体学习、分散自学、集中研讨、个别交流等形式,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以及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等有关文件;结合当前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围绕我院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以“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观念”、“学院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等为主题,结合我院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实际,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通过查找在教育思想观念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学院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服务与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积极探讨学院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提出改进措施、整改思路和合理化建议。

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各系(部)利用暑期、双休日和其它时间,组织骨干教师,深入到社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的调研。

调研的重点是:现有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会和企事业当前发展的新需求?企事业单位(岗位)现阶段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有哪些要求?等等。

通过调研,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哪里,服务的对象是什么,服务的途径和手段有哪些?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规模结构、办学质量和效益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哪里还不相适应?本行业本地人才有多少、缺多少,需求状况怎么样?地方行业企业需要我们作哪些服务?等等。

各系(部)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调研结束后,完成各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报告。

第二个阶段:2010年1月—8月,为修订、完善专业培养方案阶段。

各系(部)重新调整和优化系(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成立有企业代表参加的各专业建设委员会。

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各教研室和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系(部)主任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对本专业的办学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度剖析,总结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不足,确定改革的方向。

然后,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明确职业面向(主要就业单位、主要就业部门、可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应取得的资格证书及等级。

方案中要能体现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按照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要求,切实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将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需要。

第三个阶段:2010年9月—2012年12月,为教改的具体实施阶段。

各系(部)对修订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制订落实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以2010级学生的教学为试点,扎实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专业建设。

这是本轮教学改革的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阶段。

本阶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
1、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课程体系的构建,决定着教学效果与质量。

各系(部)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各系(部)在教学改革中要紧紧抓住实验、实训、实习这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模式。

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

要推广“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前校后厂”、“任务驱动、产教合一”等已有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并结合本部门实际加以创新。

2、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建设反映着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其建设应遵循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程度。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培养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各系(部)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深化和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核心内容,在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整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以及各门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所处的地位,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是课程体系改革要紧密结合社会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进行,所有专业都必须引入职业资格考证课程,将学生获取职业岗位资格证书(高级)视为核心能力来培养。

继续推行“双证书”制度,确保在2012年评估前使“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

二是要积极尝试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

三是要根据培养核心能力的需要,各专业要加快教学内容整合进程,加快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的开发,有条件的专业要积极组织教师编写教材。

四是所有专业的实训项目必须有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

五是要按照学院精品课建设计划,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做到每个专业都有院级精品课,重点建设专业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

3、努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其中实践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转变,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

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要在教改中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训。

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主要从三个方面把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是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确定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各专业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通过对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能力的分析,设计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内容。

二是以能力培养规律为准则,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训练体系,本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合理安排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训练。

三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动力,制定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包括各种职业岗位能力的项目和内容,考核的标准、考核的方法、
考核的手段及考核的过程等。

为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各系(部)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按照真实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做到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功能,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能力训练需要;二是按照紧密型、共享性的目标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实训要求,要有协议、有计划,有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业(行业)教育组织及教学效果好的企业实习指导人员。

力争使各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充分满足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4、大力推行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
各系(部)要加大推行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所有专业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入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加快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加强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力争使网上教学成为我院的特色和亮点。

面对现阶段生源的新特点,各系(部)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调针对性、应用性,积极尝试课程分层次、分班教学,不同层次使用不同教材,制定不同考核标准。

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职业性特点,鼓励教师将课堂搬入实训车间、生产现场。

各系(部)要积极探索考试方法的改革,结合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要求,不同专业和课程可以采取多种不同形式的考试,除笔试外,逐步提高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考试形式所占的比例,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5、以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熟悉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对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教学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各系(部)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使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双师”结构尽快向合理方向发展。

各系(部)首先要制订本系(部)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并不断健全师资培训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企业实践制度。

按照“专兼并举强师资”的思路,以下厂挂职、进修培训、人才引进、聘用兼职为途径,努力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教学团队,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要考虑团队内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各系(部)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有较高教学水平与造诣的专业带头人,同时抓紧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力求使本系(部)的师资队伍既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当前专业建设的目标要求,又能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6、尽快完善教学管理与监控体系
各系(部)要加强教学管理,改进管理方法,使管理工作科学、规范。

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作用,与教务处、督导室和学生处密切合作,形成学院、系(部)、教研室、任课教师和学生干部的综合教学管理体系。

实行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要结合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相关要求,规范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制定到教师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日常教学管理都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监控机制,依法管理、依法治教、按章办事,保证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个阶段:2012年12月,为检查验收阶段。

各系(部)对三年来实施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情况进行自查和分析总结,于2012年12月30日前完成书面总结报告(包括本部门实施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必要时可附上相关的佐证材料)。

学院于2012年12月底进行检查验收,对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系(部),学院在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和院级“精品课程”评选以及教学基本建设投入方面,将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