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合集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与对策探析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与对策探析
▲{ I } I 占缸金
◆ 城 乡建 设
2 0 1 3・1 0 ( 上)
新 生代农 民工 的心理 问题 与对策探析
刘淑颖
摘 要 新 生代农 民工作 为 当今 农 民工队伍 中的新 生力量 , 已成 为整 个社会 不可或缺 和 忽略 的群 体 , 与 老一代农 民工相 比 ,
新 生代 农 民工 更加 渴望 身份 - KN、 社会 交往 和社 会 尊重 , 也 出现 了不 同以往 的心理 问题 。 因此 , 研 究新生代 农 民工的心理 问题 , 分析 原 因并从 改善体 制制 度 、 优化 家庭教 育和 学校 教 育 、 构 建精 神 支持 系统方 面采取 有效 对 策积 极干预 和 解决 , 不仅
二、 新生代 农 民工产 生 心理 问题 的原 因
新 生代农 民工是 伴随着 改革 开放 成长 的一代 , 既有着 自己的
制 的存 在 、 家庭 教育 与 学校教 育 的缺失 、 精 神支 持系 统的缺 乏和 新 生代 农 民工产 生 的心 理 问题 息息相 关 。
活 有着 更多 、 更高 的要 求 。 他 们有 着既 不同于 农 民又不 同于工 人 城 市梦 想 , 又 不得 不面 对现 实的 显歧视 和潜 歧视 中 。 城 乡二 元体
( 三) 渴望社 会尊 重 , 但面 临着人 格上 的平 等的心 理 问题 冲 突
在新 生代 农 民工看来 , 尊 重 比收入 更重要 。 由于 经济 压力逐
得不 到有 效地解 决 , 就有可 能导致 诱 发心理 变异而 走 向极端 , 造 步变 小 , 新 生代农 民工对 工作 的社会地 位和工 作的人文 环境 非常 成社 会 的不 稳定 。所 以我们 整个 社会 有必要 关注 新 生代 农 民工 注 重 。 他 们 不再满 足于 靠薪 资解 决生存 需要 , 他们 需要 的是 高品 的心 理 问题 , 采取有 效措 施积极干 预 , 使他 们更好 得融 入城市 , 促 质 的生活 , 他 们渴 望关怀 、 渴望 得到社 会尊重 , 也更渴望 获得 不断 进社 会发 展 。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特点及原因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特点及原因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特点及原因分析[摘要]新生代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产生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新型犯罪群体,针对这些原因,本文从心理教育、职业培训、司法政策三个方面提出预防这一群体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特征;原因;对策2010 年1 月31 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1990年后出生的,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群体。

中国社科院在2011年2月24日发布的法治蓝皮书中称,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已近亿人口,占农民工总数的60%,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约占全国城市刑事案件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这个庞大的群体既是我国工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又是刑事犯罪高发的高危群体。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特点(一)过半犯罪属侵财型,暴力倾向凸显据统计,2010年北京顺义法院前10个月受理的刑事案件中,超过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都属侵财型犯罪,其中尤以盗窃居多,占到犯罪总人数的36%。

犯罪手段多采用暴力方式达到侵占财产的目的,杀人、绑架、伤害致死甚至持枪作案等典型暴力案件较突出。

(二)案件多为团伙作案、流窜作案据统计资料,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中有79.3%是团伙作案,在这些团伙中,朋友关系的占到55.9%,老乡占到17.9%,同学占到17.3%,利用关系人脉特点突出。

(三)大多为初犯,再犯率上升有关资料显示,第一次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88.3%,多次犯罪的占到11.2%,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以初犯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次犯罪的数量渐渐攀升,虽然总数不大,但是不可小视。

(四)犯罪低龄化,幼年多为留守儿童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谢建社披露了基于广东三大监狱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调查的最新数据:农民工罪犯中九成以上在26岁以下,约近80%的罪犯在幼年时期被留守农村无人看管,成为留守儿童。

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及预防探析

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及预防探析

外界不 良因素的刺激和诱惑 , 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 新生代农 民工的犯罪 , 多数 与其受教育 阶段 的畸
形成长过程有关 。由此 ,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
康不佳 , 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在“ 留不下的城市”
和“ 回不去的乡村” 之间 , 越来越多 的新生代农 民 工偏离了人 生航 向, 迷失 在犯罪 的丛林里 。新生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学报 2 1 年 第 1期 ( 01 总第 19期) 0 Ju a o t atShoo P hnzo uip o mte o121(u 19 or l fh Pr col f CZeghuM n i ̄Cm ie . , 1Sm, ) n e y C e tN 0 0

1 学校和家庭教 育的缺失、 . 管理 的疏漏 , 使得 农民工子女成为犯罪的潜在主体。由于户籍制度
的限制 , 民工 子女无法像城市孩子一样按 户籍 农 选择就读学校 , 通常只能上一些农 民工子弟学校 。
这些学校 的硬件设施及教学质量与其他正规学校
足, 得到社会的认 同。调查显示 , 新生代农 民工大
何振 忠: 生代农 民工 的犯罪及预 防探析 新
法学研 究
能力也较强 。然而 ,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二 、 生代农 民工 犯罪 的预 防 新
远不及同龄 的城市青少年 ,这就容易产生心理落 差 ,造成 自卑感 和逆 反性 ,以致走 上犯罪道路 。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 ・ 马茨 阿提 出的 “ 漂移理论 ” 认为 ,大多数少年犯罪人是一些漂移者 ,他们既
为总检出率为 2 .5 ;行 为问题 与 自我概念显 5 % 著正 相关 ,其 中行 为 因子 分裂 样、抑郁 、攻击
性 、违纪与 自我概念总分 的相关程度 极其显著 。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几点思考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几点思考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关心职工的生产生活,使广大职工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

这就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在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和社会稳定中,要强化心理疏导工作,不仅要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益,还要从精神层面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对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一、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我们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特点之前,首先要弄清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就是第二代农民工,主要指80后和90后出生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打工。

根据我区工会的统计,目前,全区农民工会员数是14735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有9155人,大约占xx%。

在他们之中明显表现出了“二高一低”的群体特点: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职业期望较高、劳动耐受能力较低。

群体的主要心理特征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抗挫的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尽管户口本上他们仍然是农民身份,但其中相当多的人,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在城里出生,那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也是娇惯养,一出学校就走上了打工路,属于“从校门到校门”的一代,缺少艰苦锻炼的机会,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比起他们的父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们在城市寻求职业时,因受很多因素的限制,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他们中间绝大多数人工作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强度大,进一步增加了其挫折感和孤独感。

同时,企业的程式化管理,缺乏人情味和心灵关怀的氛围,使这些年轻人人际交往途经匮乏,导致抑郁心理无处排解。

在这种情况下,工会组织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给予人文的关怀,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使他们在城市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制约农民工心理发展与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状况是良性的,可以概括为:生存环境正逐步改善,工资待遇正逐步提高,社会不公现象不断减少,市民化进程不断加快。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生产力的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批农民为谋求生存从农村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逐渐老去,新生代农民工已然成为新时期农民工的主力军。

在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是什么原因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大量暴力犯罪的出现,怎样减少和预防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已经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原因特点措施“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年代后出生的,进入城市以谋生和发展为目标的农村外出务工青年。

也是在计划生育下出生成长的第二代农民工。

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1.5亿人里面占到60%,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更加渴望融入城市,重视社会保障,维权意识更强。

一、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特点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犯罪年龄低龄化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的被告人年龄偏低。

据统计,被告人中未成年的占10.2%,18至23岁的占54.8%,被告人多低于23岁,低龄化犯罪情况比较严重。

(二)是团伙犯罪倾向突出在2009年苏州相城法院所审理的涉及新生农民工犯罪的261起案件中,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就有159件,占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总数的60.92%,表现出显著的共同犯罪特征。

(三)主要以侵财为目的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案件主要包括盗窃、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其中侵财性案件所占比重最大。

根据上海监狱中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情况的调查资料显示,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犯罪达到81.0%。

(四)犯罪时间地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发生在街道里巷,出租屋,宾馆饭店和网吧,侵害对象主要是本地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多数为夜间作案。

二、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的不断增长,是多方面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及其预防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及其预防对策
对 社会攻 击性 的群 体犯罪 。
( ) 罪 手 段 智 能化 三 犯
究人群 对社会 现象 的一致特 性 ( 包括 身份 、 位 、 地 利益和 归属 ) 的
共识及 其对 社会关 系的影 响。 学者从社 会认 同的角度 认 为, 有 新
新生代 农 民工 的整体文化 程度相 对较高, 对外 界信息的接受
1 新 生代农 民工 的人 口学特 征 。根据我 国第 五次人 口普 查 .
新 生代农 民工 犯罪呈 现愈 益明 的 团伙作 案特征 ,主要包
的数据 , 有学者 从人 口社会学 的角度 , 为新生 代农 民工具有 以 认 括 : 1地 域性 。地域 性是指 犯罪 团伙成 员主要 是由来 自同一地 ()
在 生代农 民工对制度性 身份的认可 在减{ , 民身份被赋 予 丁更 多 能 力和对新 鲜事物 的学 习和接 纳能 力明 显较 强 。 实施犯 罪时 。 ;农 对
方面 , 新生 代农 民工的受 教育程度 明 显高于老 一代农 民工 , 女性 外来人 员和犯 罪分 子 , 由于 集居 在同一 社区 , 相互 认识 , 相互 影
农 民工 的受教 育水平 普遍 偏低 :新生代 农 民工外 出时问 明 显较 响 , 逐渐 形成犯 罪团 伙 。() 众性 。从众性 是指 新生代农 民工 4从 短 , 省流动 的比例较高 , 内流动 的比例较 低, 山省份 和流入 犯 人 员在周 围人 员的影 响下 , 体产生 的一种随 大流 的、 其 跨 省 流 个 与
对 于什么 是 “ 新生代 农 民工” 没有 具体 的界定 。一 般认 为, 在我 国, 所谓新 生代 农 民工 , 是指 J 8 年 以后 出生的 、6周岁 以上 的 90 l 从农 村进入城 镇务 工的青 年农 民工 。目前 , 生代农 民工 的人数 新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游荡于城市与农村边缘,成为城市犯罪活动重要部分之一,并且该群体犯罪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

2010 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 年以后出生并在城镇务工的青年农民工。

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农村出生和长大,但从未或很少务过农,小学、中学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但在实质上又不属于城市人。

他们的共同点是既不能彻底融入城镇,又无法返回农村,具有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等特点。

一、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特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与传统的农民工犯罪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犯罪者低龄化且受教育程度提高。

新生代农民工出身于80后,甚至90后,据调查,农民工犯罪九成以上的犯罪者在26岁以下。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人员的文化程度大部分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两者合占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90%以上。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侵财目的显著。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涉及的罪名呈多样化,其中为钱财而实施犯罪的居多。

(三)犯罪暴力倾向突出。

从犯罪手段看,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倾向于使用暴力达到侵占财产的目的。

杀人、绑架、伤害致死、甚至持枪作案等严重暴力案件较突出。

(四)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呈现愈益明显的团伙作案特征. 暴力化、团伙犯罪比例大。

新生代农民工出于对消费欲求和对财产的占有欲的强烈追求,使他们往往通过抢劫、抢夺等暴力犯罪达到目的,而团伙作案成功的比例大大超过单独作案,又使他们结成比较紧密的犯罪团伙。

二、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一)社会经济因素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因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幼缺乏父母之爱,由祖父母抚养,老人的过分溺爱使他们的性格变得自私又自负。

长大后随父母来到城市,仍然不能受到来自父母和社会的良好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

进 城 农 民 工 的 成 长 过 程 是 一 个 不 断 变 换 和 重 新 建 构 新 的 社 会 联 系 和社 会 网 络 的 过 程 。为 了在 城 市 生 存 和 发 展 的 需 要 . 农 民工 必 须 学 会 与 社 区 、 民 打 交 道 。 交 往 的过 程 中 , 要 两 市 在 需 者 深 人 理 解 和 沟 通 。研 究 表 明 , 民工 的社 会 联 系 越 丰 富 , 农 他们 融 入 城 市 的 可 能 性 就 越 大 。但 是 , 于各 种 原 因 , 查 显示 实 际 由 调 上 新 生 代 农 民工 的 交往 圈 子 大 多 局 限 在 亲 戚 、过 去 的 同 学 、 朋 友 和 现 在 工 作 的 同事 。 邻 居 、 统 城 市 居 民 的 交 往 都 非 常 少 , 与 传 他 们 交 往 的 圈 子 非 常 闭塞 。 由 于 缺 乏 与 城 市 居 民 的 交 往 , 得 使 他们 与城 市居 民 的误 会 、 阂 越 来 越 深 , 成 恶 性 循 环 。 隔 形
理 现 象进 行 了剖 析 。 结合 心 理 学的 知 识 , 社 会 的 角度提 出 了克服 新 生代 农 民 工 消极 心理 的对 策 。 从 [ 键 词 ] 生代 农 民工 ; 费观 念 ; 关 新 消 自我 效 能感 ; 主观 幸福 感
1 新 生代农 民工的特点
11 消 费 观 念更 加 开放 .
2. 不 满 心 理 3

代的 2. 42 %高 出 l 4个 百 分 点 。所 以 , 上一 代 大 多是 文盲 半 与
文 盲 的农 民工 相 比 . 生 代 农 民 工 受 教 育 程 度 相 对 较 高 。这 不 新
仅 使 得 他 们 具 有 一 定 文 化 知 识 .也 使 得 他 们 更 容 易 接 受 新 事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之 , 预防和控制新生代农 民工犯罪是一项长期工作 ,我们要构 建防控—体化机制,多管齐下,综 C 3 / E I 理, 才能有效遏制新生代农民工
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的法制教育少之又少,因而法制意识淡薄。 相当—部分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 中,事后都表示仅知道 自己的行为属于
违法行为,但是对该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要判刑会判处多少年等问 题他们表示一无所知。这使得他们在受到不良因素刺激或诱惑时 ,一时 冲动,不计后果的做出了违法犯罪行为。 二、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对策研究 ( 一)加快二元户籍体制和社会保障体 系改革 。 增 加新生代农民工
1 城 乡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市的 “ 边缘 ^ ” 几十年来我国一直实行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 ,农村 户口与城市 户
口的福利待遇有所不同 , 涉及医疗 、教育、社会保障等。农 民工为城 市 发展做 出了贡献 ,却因农村户 口 而得 不到城市居民所享 受的各项 医疗、
就业 等福利 ,使得他们逐 渐成 为城 市的 “ 边缘 人” 。 为发泄 内心不满 ,
文化 的亲近、信任和 “ 投奔” ,最先是 因为主流 文化和主流群体对他们
的排斥和歧视。正义疏干关怀 ,只要邪恶自 身 内因
1 经济上的弱势1 81 f ,
肩负起对农民工的法律宣传义务 ,定期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 宣传正确的 道德观和价值聊 , 帮助农民工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引 导他们通过 自 身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
种维杈期限的限制:加大生效判决的执行力度 ;设立切实有效的诉讼机
遭遇种种障碍。当他们用合法途径无法得到社会的支持时 , 便会向违法
组织或者个人求助 ,进而学 习各种犯罪活动 的 ” 技能” 。他们对越轨亚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进城农民工犯罪问题逐渐显现出严重性。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首先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工犯罪的关系,指出经济压力和社会适应困难是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

从心理问题和犯罪的关联角度进行了探讨。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对策建议,包括加强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以及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有望有效降低进城农民工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社会稳定、犯罪问题、进城农民工、城市化、经济压力、社会适应、心理问题、政策对策、社会服务体系、法律意识、城乡一体化发展1. 引言1.1 犯罪问题的严重性犯罪问题的严重性是一个严峻的社会现象,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也给个体带来严重的伤害和困扰。

犯罪行为不仅令人感到恐惧和不安,更对社会秩序造成威胁,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犯罪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人身伤害以及社会信任的破坏,无疑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犯罪问题的严重性还体现在其对个体的影响。

受害者遭受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创伤,对于他们来说,犯罪带来的伤害往往无法弥补。

而犯罪者也往往失去了自由和尊严,不仅面临法律制裁,也会遭受到社会的众多谴责和不理解。

犯罪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体现在对社会整体的冲击,也包含了对个体权益的侵害。

面对犯罪问题的严重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遏制和预防。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有效地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体利益的双重影响,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警惕。

1.2 进城农民工群体的特点一、流动性强。

进城农民工一般来自农村,因工作需要常年在城市外地工作,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和职业场所,常常会在不同城市之间反复迁徙,流动性较强。

二、教育程度低。

由于进城农民工大多数来自农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素养不高,缺乏文化知识和法律意识,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犯罪行为。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报告

地 打工 ,本 人 留在 老家 ) 的 占 2 . 28 %,曾经 是 流动
握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在问卷调查中, 共计发放调
查问卷 5 0 50份 ,回收 5 4 26份 ,回收率为 9 . 49 %。深
入个 案访谈 新生农 民工 和新生代农 民工罪犯 2 0人。 0 在 本 报 告 中 ,新 生 代 农 民工 是 指 1 8 90年 以后
时间大约为 3 天 ,7. . 5 46 %的休息 时间是在 4天 ( 含)
以下 ;3 . 7 %表示 休 息 时间 没有 达 到 自己闲 暇 的需 4
要 。从 加班态 度看 ,5 I 83 %的新生 代农 民工赞 同 “ 不
从职业类型看 , 新生代农 民工主要是 以普通员
工和一般性服务人员为主。其 中, 普通打工者 ( 流
水 线作 业工 人 、文员 、辅 助性 工勤人 员 、工矿 企 业 打工 者 等) 占 4 . ,服 务 行业 人 员 占 2 . 40 % 62 %。从 工作 变换 看 ,7 .%的 新 生 代 农 民工 更换 过 工 作 , 1 8
从受教育程度看 ,新生代农 民工 的平 均受教 育程
务行业人员 ,更换工作频繁
度相对较高,高中以上学历程度的合计达 7. 0 %,其 7 中,高 中 ( 中专 、中技)的占 4 . 0 %,大专毕业 占 7
1. 7 %,本科 以上学历 的 占 1 . 2 2 %。初 中毕 业及 以下 7
江 、山东 、河南 、北京 5 省市 ,对新 生代农 民工权 个 益保 护与犯罪预防 问题进行深入调研 。
本次调查采用参与观察 、问卷调查 和个案访谈 的 方法 ,课题组深入广东省 D市的企业 和社 区进行为期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及其预防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及其预防对策

LegaI Sys t em A nd Soci e婶■—圜圈重叁.竺竺!!里里f苎墨!圭塾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及其预防对策魏鑫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治安稳定的一个重大隐患,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点、成因、对策、对于从根本上预防、遏制抢劫犯罪、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特征城市治安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148.02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及特征(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20l O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20l O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这是党的文件中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一词,但是,该文件中对于什么是“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具体的界定。

一般认为,在我国,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从农村进入城镇务工的青年农民工。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数已超过l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

由概念可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具有以下属性:生活在城市但仍属于农业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居住的环境较差,多数居住在廉租房中;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但由于特殊身份和经济因素的原因,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与家乡的同龄人失去了联系,也很难与当地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城镇就业,却从事脏、累、低收入的工作。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1.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

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有学者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以下的特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规模大,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之间;在性别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在婚姻状态方面,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女性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时间明显较短,跨省流动的比例较高,省内流动的比例较低,流出省份和流入省份比较集中,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浙江等省…。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控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控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控【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在研究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主要受到经济、社会、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因素影响。

经济因素包括贫困和就业压力;社会因素涉及环境不良和社会排斥;心理因素涉及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压力;教育因素则关乎教育程度和教育质量等。

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加强法律意识和教育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现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防控,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教育因素,法律意识,职业技能,社会保障制度。

1. 引言1.1 犯罪现状现在,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迅速变化,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一批新生代农民工。

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年轻、有活力,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社会问题,其中包括涉及犯罪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现状日益严重,涉及范围逐渐扩大,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逐年上升,成为社会治安稳定的一大隐患。

犯罪行为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盗窃、抢劫、诈骗等多种类型。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也给犯罪者本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探讨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心理和教育因素,从而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通过深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可以更准确地制定针对性的防范策略,有效降低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

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现象的背后原因也有利于更好地关注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其健康成长。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升,实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融入,最终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

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共享平台,收集和分享相关 教育资源、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 享。
05
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案 例
成功案例一:某市农民工心理健康项目
总结词
全面覆盖、多方参与
详细描述
该项目由市政府主导,联合企业、社区、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针对农民工群 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有效提升了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
为有需要的农民工提供心理咨询 和心理辅导服务,缓解心理压力
,解决心理困扰。
建立支持网络
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建立农 民工心理健康支持网络,提供互
助和交流平台。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减少社会矛盾
关注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减少社会矛 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权益意识,推 动社会公平正义的落实。
成功案例二
总结词
企业责任、员工关爱
详细描述
该企业重视员工心理健康,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农民 工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功案例三
总结词
社区支持、互助成长
详细描述
该社区为农民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建立心理辅导站、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小组活动等形式,促进农民工之 间的交流与互助,提升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
农民工来自不同的地区,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可能影响他们理解和接 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工作压力与生活困境
农民工面临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困境,如低工资、劳动强度大、居住条 件差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与道德认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与道德认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与道德认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80后、90后的年轻农民工,他们是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在城市中承担着重要的劳动力角色。

然而,由于他们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和社会经验的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各种社会心理和道德认知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和道德认知的角度出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1.1 社会认同感的缺失新生代农民工由于长期在城市中从事体力劳动,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

他们往往感到自己不被城市社会所接纳,缺乏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

这种社会认同感的缺失会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感到孤独和失落,影响其心理健康。

1.2 自我认知的不足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较低,他们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自我价值感较弱。

在城市中,他们往往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缺乏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这种自我认知的不足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1.3 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缺乏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往往面临着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

在城市中,他们往往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缺乏与他人交流和支持的机会。

这种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认知问题2.1 道德观念的混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的不同,他们对道德观念的认知存在一定的混淆。

在城市中,他们往往需要面对各种道德困境和挑战,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

这种道德观念的混淆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和行为表现。

2.2 道德责任感的缺失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各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需要承担重要的经济责任。

然而,由于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的不同,他们往往缺乏对道德责任的认知和承担能力。

这种道德责任感的缺失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形象。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在纷繁绚烂的城市生活面前,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机遇更多,压力更大,改变现状的渴望也更加强烈。

但是这种高期望与现实生活形成了巨大落差,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为了迅速改变现状,不惜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治安稳定的一个重大隐患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到城市的和谐与发展,还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标签: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社会支持治理对策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这一举动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由社会层面提高到了国家层面。

于是,在社会需求推动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在诸多研究领域中,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研究则最具紧迫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一方面,与传统农民工同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面临共同的社会境遇: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

另一方面,又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而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因此,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

一、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已然成为社会公认的犯罪高发群体,犯罪数量日趋增多,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呈现以下特征:(一)犯罪类型多样化,侵财目的显著。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摘要】进城农民工犯罪是当前社会稳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进城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文化因素以及政策缺失所导致的问题。

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包括加强经济扶持、心理疏导与教育、文化融合与传播以及健全政策体系。

这些对策旨在帮助解决进城农民工犯罪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为进城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消除犯罪根源,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社会稳定、犯罪、进城农民工、原因分析、对策建议、经济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文化因素、政策缺失、经济扶持、心理疏导、文化融合、政策体系。

1. 引言1.1 犯罪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犯罪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十分密切。

犯罪的存在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破坏公共秩序和安全,引发恐慌和不安情绪,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严重阻碍。

犯罪行为不仅对受害人造成直接危害,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和发展。

在一个社会稳定的环境中,犯罪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犯罪与社会稳定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有效打击犯罪行为,才能真正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进城农民工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的犯罪行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对进城农民工的犯罪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其犯罪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进城农民工犯罪现状目前,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数不断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进城农民工犯罪问题也日益严重。

进城农民工犯罪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进城农民工犯罪呈现出数量逐渐增多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各类工作,但部分人因生活压力大、工作机会少、社会融入困难等原因,选择通过犯罪手段获取利益。

进城农民工犯罪类型多样化。

他们涉及的犯罪行为包括盗窃、抢劫、诈骗、贩卖毒品等,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中国社科院2011年发布的《2010年中国犯罪形势分析及2011年预测》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约占全国城市刑事案件的三分之一,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不良因素。

以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为研究对象,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心理特征,进而剖析其犯罪心理成因,并据此提出预防对策。

标签: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心理;犯罪预防D9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官方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术语。

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10年2月1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表示,“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

作为我国社会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众多新生代农民工留不下城市,又不愿回到农村,处于尴尬境地的他们易受外界不良影响,为享受更好的生活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心理特征1.1认知水平较低生活在城市里的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与传统民工相比,受教育时间普遍更长,教育质量更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但绝大数仍然停留在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并且没有一技之长和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

尤其这几年“读书无用论”的兴起和大学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的现实窘境更让众多出身农村的学子早早放弃了高考。

受教育程度本身就不够,对法律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更加谈不上法制意识的形成,把现实中所存在的“权大于法”的个别现象无限放大,形成“找法不如找人”的错误认识。

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上的落后与缺失,直接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在劣势情境下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反社会意识逐渐增强。

1.2情感方面偏激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人具有偏激的消极性情感体验。

首先是病态的迷恋权力,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享受更好的生活,而在现实中又耳濡目染社会中的黑暗面,他们迷信权威却又想颠覆权威,憎恨不公平却又渴望成为不公平的既得利益享受者,在情感上具有一种病态的权力迷恋。

其次是“自救式犯罪”的情感特征,由于之前产生了错误认识,觉得城里人是剥削自己的人,是阻挡自己享受优质生活的绊脚石,从而产生了“自力救济”的心态,异常偏激疯狂,在情感上具有“替天行道”的报复性偏执。

1.3意志品质薄弱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在意志上相对薄弱。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自制力较差。

犯罪人由于受错误意识的影响,认识能力低、经不起外界的物质引诱,极易因外界物质的诱惑、个体畸形需要的膨胀而缺乏控制力从而进行犯罪活动。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具有从众心理。

盲从的行为和在团伙中个人判断力和个性的丧失是意志薄弱的重要体现。

有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单独作案的占21.4%,两人及两人以上共同作案的占75.8%,其中三人以上共同作案的占46.3%。

“从众”使个人具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能够消除孤单和恐惧等心理。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在明知某件事情是违法或犯罪的时候,一个人可能不会做,但如果一群人中有人已经做了,并且在当时能看到明显的利益的时候,这种从众思维会使人们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由此加入到犯罪中。

2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心理成因2.1内部的驱动(1)个人期望值过高。

在现实中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得到较体面的工作,只能干那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脏、累、乱、差的苦活。

这必然使他们产生情绪上的愤懑与不平。

即使他们找到了较好的工作,也时常受市场排挤、歧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当下社会并不少见。

美国社会学学者J.布劳提出过相对剥夺论,与富人区相邻的穷人区的居民,由于看到富人的富有,自己又不能通过合法途径取得自己所期望得到的财富,于是感到社会不公正,这种不公正感会导致穷人气愤,最终可能使他们诉诸犯罪手段去夺取他们应得的财富。

相对剥夺感是人们在比较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长期积累的这种不适情绪得不到正确的宣泄和释放,就会逐渐形成一种仇视社会的心态,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发生行为上的越轨乃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2)文化归属感缺乏。

从犯罪心理学上讲,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心理较容易导致犯罪。

新生代农民工在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的过程中,其转变一方面表现为生活场所、职业、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改变,另一方面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需要改变。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制度性认同和城市居民的习惯性认同,他们的社会身份仍然是农民。

因此,涌向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其自身的性质、特点,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城市之中徘徊的边缘人。

渴望被认同是人的天性,新生代农民工得不到城市的认同,必然要寻找老乡、工友的认同,这就形成了亚文化圈,极易导致犯罪的发生,并且往往具有集团性和扩散性。

深州曾出现的温江村老乡组成的“砍手党”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城市认同的缺失,归属心理的需要,易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拉帮结伙组成犯罪团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

2.2外部的诱因(1)社会公众的偏见。

因衣着褴褛不让进酒店、上公车见农民工就闪躲、在地铁上故意刁难农民工的新闻在报端上屡见不鲜,城市的市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对立情绪日益加重,例如发生在上海的“占海特事件”引起了市民与外来人员线上线下的激烈骂战。

据对京沪汉抽样调查,有16%的城市居民对外来人有“讨厌、看不起的感觉”,有18%的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感到当地居民的强烈歧视,而45%的外来人员感到有时会受到歧视或受到某些城里人歧视,多达三分之二的外来人员表示他们不敢也不愿与城里人交朋友。

从近几年出现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具体情况来看,不公正的待遇、身份的不被认同,来自群体性的偏见与歧视,使他们的人格受到了伤害,价值观发生改变,进而强化了他们对城市的不满,容易对城市产生对立情绪。

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巨大落差常常使他们措手不及,因此很容易出现失范行为,甚至以犯罪进行抗制,发泄其不满情绪。

(2)社会制度的缺位。

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边缘化”,在起点上即受不公平待遇。

户籍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天生矮人一等,其与城市市民在同一城市生活,干着同一份工作,却不能和市民一样为城市所接纳,得不到制度的认同,“不患寡而患不均”。

其次,在劳动保障方面,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时。

其中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的占89.8%。

新生代农民工往往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缺乏与用人单位沟通的资本。

很多农民工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之后,不懂得通过正常的途径和合法的手段保护自己,有的选择忍气吞声,有的选择过激行为乃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心理预防3.1加强社会改革(1)倡导文化的包容性。

社会排斥是新生代农民工最为敏感和直接的社会体验,不同于传统农民工更注重物质上的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往往非常注重他人的尊重与认可,文化上的排斥会极大损害他们的自尊心。

社会应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进行正面的积极舆论引导,例如可以开展访谈类节目,让农民工与市民直接面对面交流,文化的包容必须要一个沟通。

让农民工了解城市的文化,让城市懂得他们的苦衷。

这样,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培养他们城市文明所需的现代思维。

对于城市,真正懂得这部分群体,多一份包容之心,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

(2)优化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改革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

“二元化”户籍制度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人力与资本的流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再也不能把一个人钉死在某一个地方了。

另外户籍制度伤害了广大农民工的感情,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如果新生代农民工在国家制度上都得不到认同,我们如何要求城市居民去接纳他们呢?其次,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保障制度。

政府部门及社会相关组织需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在政策上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工伤、养老、医疗、住房乃至后代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消除剥夺感和心理上的失衡,做到与城市居民同工同酬,避免出现歧视性就业政策。

(3)推进社会管理模式。

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走新生代农民工政府与社会管理并存的道路。

由政府牵头,组织公安、工商、城管、计生、民政、劳动等部门,在新生代农民工聚集的社区设立管理点,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综合管理,这样有的放矢,可以多部门全方位得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

同时,由农民工自发建立农民工社会自我管理组织,使农民工能够参与城市的社会组织当中,方便大家抱团,有一个说话和表达意见的地方,一个人的声音听不见,一群人的呐喊足以让人重视。

并且通过这种自我管理,可促使小纠纷的内部消化。

3.2引导自我修养(1)加强法制和道德宣传。

众多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不懂、不信法,不了解自己的行为性质及相关法律,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组织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普法教育,使他们形成合法的维权意识,从而达到改变他们走私力救济途径解决纠纷的目的。

普法使他们知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懂得与自己工作和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办事,依法律己,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使他们能够学会正确判断自己行为的性质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2)注重人文和心理关怀。

诸如失恋、工伤等生活或工作上的事情所引发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导致犯罪的诱因。

因此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开辟宣泄不满情绪的渠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做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首先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结合社会上的NGO公益组织,为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心理咨询和诊治工作、开办“心理热线”等等。

其次政府可以与高校心理学系合作,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接触实例融入社会,二来由于学生与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实际年龄相差不大,因此会有一种认同感,可以真正得聊到一块。

其效果也许比那些老气横秋的专家咨询更让人有所触动。

(3)提供再教育培训资源。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使其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才是切实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生存问题,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2010年河南省政府组织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完成对近200万农民工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并认定各类公民工定点培训机构1400多家,初步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

立足长远,用战略的眼光,积极引导、组织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才能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保障他们在就业的道路上一马平川,从而遏制犯罪的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