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52 诗歌鉴赏之赏析诗句(原卷版+解析版)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52 诗歌鉴赏之赏析诗句(原卷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b7076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a.png)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52 诗歌鉴赏之赏析诗句【命题趋势】赏析诗句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题型,它综合炼字、说法、句法、意境、情感等知识,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核,较符合当下的课程标准,应该成为一段时间的重点。
【真题再现】【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1)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第一首诗大意为: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多白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
叫人感到多么的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2)此题要求赏析两首诗在叙事上的特色,因此答题时要特别注意诗歌在叙事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叙事的顺序等。
既要指出所用的方法或技巧,又要运用诗中例句加以诠释,还要根据作者的情感分析这种手法或技巧在抒发情感、体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考点详解】(一)赏析诗句四技巧1.弄懂表层含意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c81bd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f.png)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参考)_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参考)_1](https://img.taocdn.com/s3/m/12e7f28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62.png)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常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别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别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现在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觉,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因此“新险”“残山”是别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觉。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事实上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如今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还是闲别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高考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考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2652e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7.png)
高考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的前两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智慧,表达了诗人对及时雨的喜爱和赞美。
通过“知时节”和“当春乃发生”,诗人描绘了春雨的及时和珍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向往和喜爱。
2. 诗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春夜雨后,天空乌云密布,而江面上的船只灯火明亮的画面。
通过“野径云俱黑”与“江船火独明”的对比,诗人突出了雨后夜晚的宁静与江船灯火的明亮,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春夜雨景图。
同时,这也与前文的“好雨”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对春雨滋润万物、带来生机的赞美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 这首词的上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中,“雨疏风骤”和“浓睡不消残酒”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片中的“雨疏风骤”和“浓睡不消残酒”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词人通过“雨疏风骤”描绘了昨夜风雨交加的景象,而“浓睡不消残酒”则表达了词人因酒意未消而沉睡的状态。
这里的风雨和残酒共同营造了一种愁绪的氛围,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4. 词的下片“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海棠依旧”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海棠依旧”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试问卷帘人”的询问,得知海棠花依旧盛开,但随即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表达了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
这里的“海棠依旧”与“绿肥红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哀愁。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c2b62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6.png)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3高考全国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高考全国乙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2023高考全国甲卷】14.【参考答案】A【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15.【参考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https://img.taocdn.com/s3/m/e7009d5602d276a201292e0f.png)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强化练习题3(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强化练习题3(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80f98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1.png)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练习题3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五丈原武侯庙[宋]郝居中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
三分①岂是平生志,十倍②宁论盖世才。
坏壁丹青仍白羽,断碑文字只苍苔。
夜深老木风声恶,尚想褒斜万马来。
【注】①三分: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相见时,即定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略计划。
②十倍: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诸葛丞相庙[唐]武少仪执简焚香入庙门,武侯神象俨如存。
因机定蜀延衰汉,以计连吴振弱孙。
欲尽智能倾僭盗,善持忠节转庸昏。
宣王①请战贻巾帼,始见才吞亦气吞。
【注】①宣王,指司马懿。
诸葛亮出兵斜谷向司马懿挑战,但后者避而不出,诸葛亮便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女之饰”,以示羞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诗中颈联写残毁的碑石上已生满青苔,可以看出武侯庙破败荒凉。
B.郝诗中尾联写深夜风吹林木之声犹使人想到当年蜀军北伐时万马奔腾的气势。
C.武诗中颈联既有对诸葛亮竭忠尽智的赞誉,也饱含对其晚年昏庸的惋惜。
D.武诗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塑造了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的光辉形象。
2.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两首诗分别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五十九(其五十二)李白青春流惊湍,朱明①骤回薄②。
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
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③。
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注】①朱明,夏天。
②回薄,循环变化。
③葵藿,野菜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流”和“骤”表现了时间流逝和季节变换之快。
B.诗中三四句,从“不忍”“何托”两个词可见诗人托物寄兴感叹人生的深意。
C.第五六句的意思是,夏雨过后,兰蕙在风中凋谢,葵藿在秋露中枯萎。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诗句作用题指导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诗句作用题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80c67bff172ded630b1cb613.png)
答: ①强调好友之间的离愁别绪,同在京城,聚少 离多,匆匆往来。 ②承上启下,承接上句与友人 同在京城,启发下句云边孤雁各自翩飞,水上浮 萍远游的描写,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①点明诗人思念友人的题旨,点染和升 华诗人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之情。②以景作结, 云烟淡漠,乔木繁茂,诗人与好友却被绵州分 隔两地,不得相见,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 味,意味深长。
答案: ①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2分) ②以 景作结,(1分)描写了乔木高耸、淡烟轻笼的 画面,营造了凄清迷茫的氛围(1分)表达对友 人的思念之情,情韵悠长,余味无穷。(1分)
答: ①强调了自己与好友之间相聚短暂急促。 ② 该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词人由景及情, 由天边孤雁,水上浮萍联想到自己与友人分别, 表达了内心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兀兀奇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问。
【答案】 8.答: ①总起全诗,(1分)第一句交代了辞 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 (1分)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1分) ②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 (1分);③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 壮心不已的情怀做铺垫(1分)。(只写“总 起”没有分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
三、尾联或尾句的结构作用: 1、点明题旨(卒章显志),升华情 感(点染——点明和渲染烘托)(情 感抒发上) 2、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 人回味无穷(情感抒发上)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 诗歌结构更紧凑。(结构上)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①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①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 北。 问: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2份打包附答案) (1)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2份打包附答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0eba636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8.png)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①刘禹锡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②。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③。
【注释】①礼部王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放榜后,广宣和尚作诗祝贺,刘禹锡也以此诗酬和。
②羽翰:翅膀。
③《高僧传》记载,高僧支谦长得黑瘦细长,眼白多而眼睛呈黄色,当时人说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一、二句描述科举考试榜单发出后长安一片轰动,大街小巷上人们争相观看的热闹场面。
B.第五句的“白雪”一词运用阳春白雪的典故,赞颂王侍郎文章高雅,能够承担起科场选才的重任。
C.第六句的“青云”比喻高官显爵,整句话的意思是祝愿王侍郎借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场青云直上。
D.尾联用佛典写广宣和尚,在称赞王侍郎的同时也赞美了广宣和尚修为高深,体现出作者与两人的友情。
2.“桃李”是诗中常见的意象,本诗颔联中的“桃李”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桃李”,手法和用意均不相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霜天晓角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人物、环境、故事要素气质鲜明,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
B.这首词具有散文特征,联想和想象丰富生动,行文精巧别致。
C.标题霜天晓角点明了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属于环境描写。
D.这首词与《涉江采芙蓉》相同,塑造人物都用了心理描写。
4.请从闺怨诗的角度,以窗内闺中人为基本要素,对全词作鉴赏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添字浣溪沙·三山①戏作辛弃疾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
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②。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e24f4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93.png)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
步出城东门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①,高飞还故乡。
【注】①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
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
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答案: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
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
2024年10月高考语文模考试题精编:古代诗歌鉴赏类(附答案解析)
![2024年10月高考语文模考试题精编:古代诗歌鉴赏类(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a6a71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7.png)
2024年10月高考语文模考试题精编:古代诗歌鉴赏类(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籴米①(宋)苏轼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
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
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
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
怅焉抚耒耜②,谁复识此意。
[注释]①绍圣四年,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州,本诗便作于此时。
②耒耜:古代用来耕种的农具。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到市集购买柴米来做饭,却因为不劳而获心生愧疚,因此食之无味。
B. 诗人向地方官员申请一块土地来亲自耕种,希望在自食其力中求得心安。
C. “知非”与《归去来兮辞》中的“觉今是而昨非”都含有对过去的反省。
D. 春天插下的秧苗准备开花,夏天稗草很快就结穗,表现田园充满了生机。
16. 清人纪昀认为,本诗最后两句“托意深微”。
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D16. (1)诗人在亲自劳作中体验到农人的耕种之苦,为此感慨不已。
(2)诗人沦落天涯、耕作于田而难以施展才华,对此感到惆怅。
(3)诗人在耕作时联想到世上仍有不少素餐者,感叹世风不古。
(4)诗人独自在耕作中寻求精神寄托,遗憾没有知音理解自己。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这两句意思是,春天插下的秧苗不知何时才能开花,可是夏天的稗草早就抢先结穗了,以插秧、除草两件事表现农人耕种之苦。
故选D。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1)“愿受一廛地”“食力免内愧”诗人向地方官员申请一块土地来亲自耕种,希望在自食其力中求得心安。
诗人在亲自劳作中体验到农人的耕种之苦,为此感慨不已。
“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春天插下的秧苗不知何时才能开花,可是夏天的稗草早就抢先结穗了,以插秧、除草两件事表现农人耕种之苦。
(2)“怅焉”是惆怅、感慨之意,怅”中含有对过去的反省与对境遇的伤感。
结合注释“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州”,诗人沦落天涯、耕作于田而难以施展才华,对此感到惆怅。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专练(含答案)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专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77e59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7.png)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郎士元①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
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天下混乱,中原士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仅向友人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风景,认为吴越风光他到任后自然熟悉。
B.诗歌使用“竹影”“山岚”“花木”等意象,写出了江南的自然和建筑的特点。
C.颈联对句借典故从历史渊源角度赞美江南风景,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
D.尾联作者刻画夜晚“猿啼海树”的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与前面有所差异。
2.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①陈师道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②。
【注】①黄楼:楼阁名。
负山居士:作者友人张仲连的别号。
②戴公:指戴逵。
王徽之居住在山阴时,一日忆及戴逵,就冒雪连夜前往,到了之后却不登门拜访,而是返舟回去,并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登上黄楼,看到林中房舍没有缭绕的炊烟,表达了自己岁暮途穷的悲伤无奈之情。
B.雪后,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描绘了一幅清白交映的松雪图。
C.“山”为“溪山”,“风”是“晚风”,“进”字联结,画面富有动感,令人如闻风声。
D.尾联用典,表达自己对友人的长久思念之情,既照应雪后的环境,又切合寄友的诗题。
4.“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请就此赏析“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窗前[宋]赵崇嶓窗前寻丈地,种得一株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42f286eff9aef8941e06f0.png)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含答案)一、(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
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答案 C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解析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
理解尾联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诗人的评价: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二、(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四(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四(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4cae4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6.png)
一、诗歌鉴赏(共10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杂诗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
1.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
B.三四句写佳人的行踪,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表现出其不同凡响的举止。
C.五六句说世俗之人接近佳人时显得有些轻薄,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D.七八句用“俯仰”一词形象地写出时光飞逝,随后写佳人容颜难以持久也就水到渠成。
E.前人认为此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于悲慨之中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寻味。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诗经》中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愿望。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于已过半百却壮志未酬的忧虑,来自于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句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E.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两句运用借代和用典的手法,进一步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2.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概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44881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a.png)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附答案解析)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附答案解析)1、(2019·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小题。
(9分)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1)~(2)。
(9分)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唐)刘长卿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
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承优诏”,看似美称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
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层。
C.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伤感中。
D.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情意真挚。
(2)赏析本诗颔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和在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典故作用(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典故作用(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70990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92.png)
诗歌专题训练-------典故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古风李白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战国时燕国人,劝说燕昭王求士。
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
③邹衍,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齐国人。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
B.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这首诗是一首寄慨而抒怀的五言古诗。
C.这首诗大量运用典故,对具体讽刺对象故意闪烁其词,但倾向分明,感情激越。
D.“青云士”原指立德立言的高尚之人。
《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李白在诗中反其意而用之,指那些无德无才的尸位素餐者。
2.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何作用?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寄高常侍①杜甫汶上相逢年颇多②,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③,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高适回朝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时年61岁。
②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高适秋后至汶上,与杜甫结交。
③汲黯:汉代名将,与宋包拯、明海瑞并称为史上三大直谏之臣。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回想与高适在汶上初次相逢,虽时光荏苒但友情不变。
B.第三句回忆高适统领淮南两川军队的历史,突出好友的军事能力。
C.第四句“驾”字有并驾齐驱之意,以曹植和刘桢来盛赞好友文采。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在迟暮之年离别好友,不胜悲伤的心情。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强化练习题2(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强化练习题2(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1acbf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0.png)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练习题2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左省杜拾遗①岑参联步趋丹陛②,分曹限紫微③。
晓随天仗④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⑤,自觉谏书稀。
【注】①左省,门下省。
杜拾遗,杜甫,曾任左拾遗。
②丹陛,皇宫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
③曹,官署。
限,阻隔,引申为分隔。
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所在的宣政殿。
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
④天仗,仙仗,皇家的仪仗。
⑤阙事,过失,过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步”有同行之意,首联写诗人与杜甫同朝为官,一起上朝,但分署办公。
B.颔联写早晨朝官随着天子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家。
C.诗人铺写“丹陛”“紫微”“天仗”“御香”,不是为了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
D.“白发悲花落”写满头白发,春花凋落,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岁月不饶人的感受。
2.有评论认为尾联体现了诗人对朝廷的称颂和吹捧,你认可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①杜甫何限②倚山木③,吟诗秋叶黄。
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
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
老夫贪佛日④,随意宿僧房。
【注】①此诗是一首唱和诗,当于上元元年作于蜀州。
裴迪,杜甫好友,亦是王侍郎好友。
王侍郎,即王维之弟王缙,曾任工部侍郎。
②限,即“恨”,遗憾。
③山木,《淮南子》记载:“赵王迁流于房陵,思故乡,为之作山木之歌,闻之者莫不陨涕”。
④佛曰《隋·李士谦传》“或问三教优劣,士谦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淮南子》之典,一个“限”字,是全诗的“诗眼”,寄情幽深。
B.首联次句,紧扣诗题中的一个“和”字来写,并巧妙地交代了时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附答案解析)1、(2019·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小题。
(9分)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1)~(2)。
(9分)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唐)刘长卿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
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承优诏”,看似美称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
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层。
C.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伤感中。
D.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情意真挚。
(2)赏析本诗颔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和在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6分)答: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
杂诗曹植微阴翳阳景①,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②,处者③歌式微④。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阳景:太阳光。
②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
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
③处者:指役夫的家人。
④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有盼役夫早归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怀。
B.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僻邈远,又显人物内心的愁苦无助。
C.役夫征发时严霜凝结前路茫茫,归家时白露已晞苦尽甘来,物候变换中寓含着人物内心悲喜变化的今昔之感。
D.九、十两句借典抒情,感怀深沉,游者和处者同心离居,一悲叹乱离,一殷切劝归,对举并写,倍显凄恻动人。
(2)(对点题)三、四句对诗歌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4、(2019年深圳宝中七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6分)答: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秋晚登城北门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注: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请简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酒泉子冯延巳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
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
风微烟淡雨萧然。
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伤感情怀的词,词的上阕起笔两句写景有何作用?答:答案解析1、(1)答案D,解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2、(1)D(“江上风波”错,“风波”一词,语意双关,既指江上风波,又暗指宦海风波,此处更强调后者。
)(2)(一)情感表达:颔联是采用借景抒情来表达情感。
颔联借明月高悬,胡雁掠过,楚山连绵,树叶飘落的景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寂寥的图景,渲染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借此委婉抒发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谪天涯的感恨。
(二)结构安排:颔联承上启下。
上承首联诗人苦痛情感,继续以江州清冷景色渲染感情,并由此联的将往淮南以及“胡雁过”“木落”等景象引发颈联以及尾联寄身沧州的迁徙漂泊和年老无奈的感慨。
评分标准:情感表达手法1分,画面概括1分,作用1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哀景写哀情都给分;结构安排3分,答出颔联是首联情感的具体化,通过颔联的意象开拓了诗歌的境界,为下文的“且喜沧州近”“无如白发何”做铺垫,使抒情更为自然熨帖等内容也可以酌情给分。
3、(1)解析:选C。
C项“苦尽甘来”“悲喜变化”错,两句中从“严霜结”到“白露晞”的物象变化,凸显了岁月的流逝,烘托了人物久役他乡的悲苦心情,无所谓“心情的悲喜变化”。
(2)解析:诗中“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色彩鲜明,境界开阔,用词精辟,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
鱼、鸟形象的捕捉,渌水蓝天的空间幅度,鱼“潜”鸟“飞”静动映衬,在诗意的提炼上都达到了自然淡泊、了无痕迹的境界。
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
答案:①寓情于景,鱼儿在渌水下自在潜游,鸟儿在高天上振翅翱翔,它们自由自在、各得其所,这幕景象中寄寓了作者对生命自由的喜爱与憧憬。
②反衬下文行役之人身不由己、有家难归的悲惨境遇,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他们命运的悲悯和同情。
4、(1)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A 项考的是内容和情感,B项考的是手法、情感,C项考的是手法和情感,D项考的是内容、情感。
D项,“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错。
“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
故选D。
(2)【答案】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②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
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5、【答案】“幅巾”“藜杖”描绘了诗人出游的装束;“北城头”“卷地西风”交待诗人出游的时间、地点;“卷地西风”渲染肃杀凄凉的氛围;“满眼愁”奠定全诗哀伤的感情基调;照应题目,点明题旨。
6、【答案】①交代离别季节,是芳草萋萋、绿柳成荫的春季。
②交代离别地点,是在绿草如茵的郊外的一座桥下的柳荫中。
③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美景,为后文抒发伤离惜别情怀起到反衬作用,乐景反衬哀情。
(一点2分)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可根据景物描写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词的上阕起笔两句“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答。
在内容上,由“芳草”“柳”“桥下”等词语可知,这两句景物描写交代了离别的季节和地点以及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结构上,由题干“抒发离别伤感情怀”和尾句“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可知,此处景物描写属于乐景,显然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