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重庆社会科学院王胜
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但在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我国其实是一个人均资源并不富裕的国家。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耕地保有量人均不到1.4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2/3以上的城市缺水。另一方面,我国资源能源利用粗放,效率低下。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与世界先进水平0.7~0.8有较大差距;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1.03吨标准煤/万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去年,我国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4.8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0%,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9 %。中国人占用了全球新增能源消费总量的71%,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这些已成为国际反华势力继炮制、炒作“21世纪谁来养活中
国”、“全球制造正在被中国沦陷”、“中国正崛起成为军事强国”等一系列“中国威胁论”论调之后,重磅推出的“中国生态威胁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生态环保形势看,中国环境污染呈现出压缩型、叠加型、复合型、耦合型的特点,环境污染正在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区向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局地向区域扩散,从江河城市段向流域蔓延,从常规性污染向非常规性污染、有毒有害污染转化,从浅层次向深层次的环境问题演变。据水利部2005年的一项调查,我国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约为3.23亿左右,其中9084万人受到水污染的影响。我国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平原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我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相当于约十个重庆耕地面积,每年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万吨,因受污染而超标的粮食1200万吨。在2009年监测的488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占52.9%。研究显示,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同期GDP的比例在5.4%—12.47%。
面对严重短缺的资源能源和脆弱生态环境,无论是国情还是世情,都不允许我们再走竭泽而渔、粗放浪费的外延扩张、低质增长之路。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厚重感和针对性。
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彰显了我们党与时俱进、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图大略和政治远见
从人类文明演替的进程和规律看,我们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演替的背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更迭,是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相交织斗争的结果。建设
生态文明,就是从人类文明发展整体转型的角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治国方略的层次,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纳入一个有机统一的框架之下,在解决工业文明所固有的环境与发展矛盾的进程中开创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
其实,生态一词进入大众视野的时间并不长,首次出现在我们党代会的报告是1982年的十二大。词频分析显示,新世纪之前召开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生态一词在报告中先后出现了2次、1次、1次。进入新世纪后的十六大报告,生态一词出现了5次,并且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到了十七大报告,不仅生态一词出现了12次,而且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刚刚召开的十八大,胡锦涛同志的报告要点中生态一词出现了39次,生态文明出现了15次,并且明确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于生态问题关注、重视并且将其上升到生态文明这样一个高度来加之认识、阐述和建设,这一历程既反映出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所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又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充分说明我们的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党,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应该在坚持一统三化两转变、追求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建设美丽重庆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其根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本要求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社会基础是牢固树立尊重和爱护自然的观念。就我市而言,学习贯彻十八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重庆,关键是要做好几件事:一是要从战略上,抓好规划的统一和衔接,提升国土开发的绩效。既要总体研判、综合把握经济速度、改革力度和生态环境的承载程度,科学编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又要深化城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持规划等专项规划与之的统一和衔接,还要充分发挥上位规划的引领、约束功能,从而从源头上有力地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是要从路径上,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彻底丢掉傻大黑粗的帽子。应抓住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的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低碳经济。应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把好高耗能、高碳产业和项目的准入关,不要被GDP冲昏头脑。应大力扶持推广应用低碳节能技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应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三是要从保障上,抓好地方生态法规体系、政绩考评体系、配套政策体系的建设。应加紧论证推进出台《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条例》,形成具有我市特点的地方生态法规体系,使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一以贯之。应积极探索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加大对党政主要领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