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流媒体对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比较看新中国媒体理念的变化

合集下载

简析《人民日报》评论在汶川特大地震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简析《人民日报》评论在汶川特大地震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作者: 任蕾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137-138页
主题词: 《人民日报》评论 汶川地震报道 舆论引导
摘要:恸惊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是一次典型的突发性事件.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在突发事件中如何作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事件的发展进程及其结果.新闻评论这种新闻体裁,承担着集中反映和有力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在地震专题报道过程中很好地扮演了引导社会舆论的角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次事件启示我们,中国大众传媒在日常报道中应该更好地树立危机意识、培养危机预报习惯、建立危机报道机制.。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地震事件回顾与分析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地震事件回顾与分析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地震事件回顾与分析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起重大地震事件,这些地震不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地震事件进行回顾与分析,以便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地震的特点、原因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唐山大地震(1976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中国北方的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了一次里氏7.8级的大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据统计,唐山大地震造成了超过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无数家庭破碎,经济损失巨大。

唐山大地震的爆发导致了地表的严重抬升和断裂,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严重受损。

这次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最强震感范围覆盖了北京、天津等地,破坏程度之大令人震惊。

唐山大地震是一次浅源地震,地震波能量传播距离较近,导致灾害损失更加惨重。

二、汶川地震(2008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次里氏8.0级的大地震,这是中国自唐山大地震以来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事件。

汶川地震造成了超过8.7万人死亡、37.6万人受伤,近5000名学生和教职员工在地震中遇难。

汶川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震中距离省会成都约90公里。

这次地震导致了大范围的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

特别是汶川县城的抗震设防程度较低,加上县城人口密集,导致了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地震的比较分析尽管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发生,但它们都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为严重的地震事件。

在受灾人数和经济损失方面,唐山大地震略胜一筹,但汶川地震的死亡人数更多。

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共同点是都是浅源地震、破坏性巨大,震中地区抗震设防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而在救援和灾后重建方面,国家和社会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力量。

四、中国历史上其他重大地震事件除了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中国历史上还发生过其他多起重大地震事件,如嘉定地震、张家口地震、泰兴地震等。

论传统媒体对重大灾害报道的突破性发展——以《人民日报》对唐山和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论传统媒体对重大灾害报道的突破性发展——以《人民日报》对唐山和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到 20 0 8年 的汶川大地震 ,我国的传 统媒体对 重大 灾害 的报道取得 了长足 发展。主要表 现在 对新 闻报道价值 的
倍加 重视 ,信 息公 开 中的浓 重人 文关怀,携手网络媒介多维度 、深度 报道等三个方面 。这充分反 映 了改革开 放 三十多年来传 统媒体 在灾害报道 中的历史性 变革 。
里 ,中国 的经济 面貌 、政 治话 语和 国 内外 舆论 环境
人 定 胜天 的革 命精 神抗 震 救灾 ( 副题 ) 。后 一篇报 》
道 的导 语 是 :“ 国河 北 省冀 东地 区 的唐 山一 丰南 我

都 发 生 了翻 天 覆地 的变 化 ,由大众 传媒 所 主导 的信
息 传 播 景 观 更 是 经 历 了量 的 飞 速 扩 张 和 质 的 巨大 突 破 。但 是针 对这 两 次 巨大 的灾 害事件 的报 道 却有 天 壤之 别 。传统 新 闻媒介 如 《 民 日报 》在这 三十 人 年 中也 经历 了显 著 的变 革 ,我 们将 其对 这 两场 地震
关键词:唐 山大地震 ;汶川地震; 人 民日报 ; 灾害 事件 ;抗震救灾
中图分类号 :G 1 . 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0 7 20 )0 - 1 1 0 6 3 8 4 (0 9 4 0 2 - 5
0 引 言
17 9 6年 7月 2 8日的唐 山大 地 震和 2 0 年 5月 08 11 真 实性 和 时效性 的 改进 . 唐 山大地 震 发生 的第 二 天 ,1 7 9 6年 7月 2 9日 《 民 日报 》只发 了两 篇报 道 : 河 北省 唐 山、丰 南 人 《
报 道 中 所 彰 显 的 上 述 这 些 新 闻价 值 要 素 却 有 很 大

新闻评价800字

新闻评价800字

新闻评价800字第1篇: 新闻评价800字电影《唐山大地震》从7月22日零点至7月25日24点,首周末票房超过1.6亿元,创国产影片票房新高。

许多人走出电影院时眼睛还挂着泪珠,一些看完电影的观众说:好久没有这样感动过了。

这部影片的出现,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走向现代化过程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其意义超出影片本身,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次胜利之作,影片之所以被广大观众所认可,票房创历史新高,主要有以下三点。

突出展现个体经验。

《唐山大地震》突出了个体经验的表现,通过主人公李元妮一家人长达32年的情感救赎过程,反映了唐山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并且对地震及灾后个体经验的呈现,贯穿电影始终。

任何宏大的电影命题,只有通过个体经验的表现,才能让观众看到其中的意义。

面对一个灾难性的历史事件,我们往往选择面对集体,怎样抗震救灾,怎样重建家园,这样的`表现方式虽然非常正确,但存在艺术叙述的不合理,过多的宣传和说教,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同。

拍摄态度朴实真诚。

不同于以往的商业大片,追求炫目的画面,《唐山大地震》克制了创作中难以避免的技术冲动和戏剧冲动,用真诚而自然的拍摄方式,形象生动的对白,赢得了观众和市场的认同,而中国的电影需要的正是这种态度。

融入主流价值观。

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影片,都会传递一种主流价值观,《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亲情的可贵、生命的珍贵,以及生活的温暖和希望,让每个人走出电影院的时候,都有一点温暖和爱,观众的情感得以接受。

第2篇: 新闻评价800字近日,安徽宁国市胡乐镇的女镇长杨***意外当了一把“网红”。

事情的起因是她和一些女同事通过一组在胡乐镇拍摄的唯美写真,为千年古镇代言,引爆朋友圈。

靓丽的容貌,配上钟灵毓秀的古镇美景,瞬间让很多人记住了胡乐镇这个知名度并不广的旅游古镇。

“网红”就是“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

当“网红”,有的人是为了利,有的人是为了名。

安徽宁国市胡乐镇的`女镇长杨***当“网红”,是为了给这个千年古镇代言,是为了宣传胡乐古镇,是为了推动胡乐镇旅游经济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造福当地百姓。

《洛阳晚报》“5.12”地震专题报道特色探析

《洛阳晚报》“5.12”地震专题报道特色探析

2009届本科毕业论文《洛阳晚报》“5.12”地震专题报道特色探析院(系)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新闻学学生姓名王旭涛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09年5月《洛阳晚报》“5.12”地震专题报道特色探析摘要:媒体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报道被誉为我国新时期灾害报道的一个里程碑。

《洛阳晚报》在这次媒体联动中交出了一份受到读者、同行和领导一致好评的答卷。

其“5.12”地震专题报道的特点有:突破传统、及时关注、有效沟通信息、提供事实真相;创新突破、整合资源、及时调整方向、报道自采新闻;以人为本、特别策划、用心美化版面、展现人文关怀。

其成功经验为地市级晚报以后如何进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人文关怀;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整合资源;自采新闻;《洛阳晚报》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和网络、手机这些新兴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聚焦汶川,倾力报道来自震区的各类信息。

媒体的及时反应,大大提高了这场灾难信息发布的透明度,使广大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震区的情况,稳定了民心。

这次汶川地震报道是中国媒体史无前例的一次公开、及时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

较之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此次汶川地震报道可以说是我国灾害报道的一个里程碑。

唐山大地震时,新闻媒体大多围绕党中央如何组织人力物力抗灾救灾来报道,而不是报道灾区的客观信息,甚至于真实的伤亡人数也是多年以后才公开。

“媒体对于自然灾害的报道,我国著名新闻教育家王中老先生的那句‘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迄今为止依然是媒体这方面报道的基本模式的典型概括。

”[1]这段文字很真切地概括了上世纪我国灾害报道的状况。

地市级报纸身处基层,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无论是在采访条件,还是在新闻来源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发出自己独有的声音。

但在这次从中央媒体到个人博客都关注的媒体大行动中,洛阳日报社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探析《洛阳晚报》“5.12”地震专题报道的特色,将为地市级晚报今后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地震报道的内容选择和应坚持的原则

地震报道的内容选择和应坚持的原则

地震报道的内容选择和应坚持的原则作者:胡广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9期【摘要】对于重大灾难新闻的报道,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报道新闻成了最重要的使命。

在地震灾区,哪些内容是媒体报道的重点?我们在采写新闻时,应该坚持哪些原则?笔者结合自己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在一线的报道经历,谈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地震报道内容原则一、地震报道的重点1、抓灾情——不要放弃面上新闻当地震发生的时候,一开始最重要应该是灾情。

从大的层面来讲,我们要重视读者的知情权,及时告知地震灾害的信息,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一般来说,在灾难事件发生时,由于灾难事件与公众个体切身利益相关,所以往往会引发公众的恐慌以及对信息的大量渴求,这时,社会最需要的是记者准确、及时的传播,告知相关信息。

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那么对以后事件的处理等会带来非常明显的效果。

在汶川地震中,我们对灾情的报道有《空城北川》、《直击映秀》等一系列反映地震灾情的报道;芦山地震发生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震中,写出了《本报记者直击震中龙门乡》、《本报记者走进震中芦山县——困难虽多,生活依然在继续》、《你们来了,宝兴就不再孤独》等反映灾区灾情的稿件。

虽然反映灾情应该全面,但我们的记者不应该扎堆,应该走近一些被冷落,甚至被遗忘的地方。

这次本报记者在灾后第三天率先进入了天全县,是全国媒体中最先抵达的一批,我们及时的传递了天全的灾情,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2、抓热点——热点地区事件人物什么是热点?笔者认为就是读者关注或者喜欢,并期待知道的信息。

这里包括热点地区、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三个方面。

热点地区:地震发生后,热点地区一般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震中地区,汶川地震中的汶川、映秀,芦山地震中的芦山、龙门;二是重灾地区,汶川地震的北川,芦山地震的宝兴;三是被遗忘的地区,汶川地震的青川,芦山地震天全。

在这两次灾难报道中,我们的记者都在这些现场。

热点事件:这方面需要前方记者和后方指挥合力解决。

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征文_3.doc

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征文_3.doc

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征文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征文精选篇1青海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

至现在地震已造成2064人遇难,失踪175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

地震后,有不少人被救起,可又谁曾想,每一位幸运者身后都有一个英勇的、无私奉献的搜救者,是这些人,他们拯救了生命。

在这艰难的搜救过程中,没有人抱怨自己的脚被扔过来的砖头砸到,更没有人抱怨铁锹扬起的阵阵灰尘。

为了尽可能多的救出废墟中的生还者,他们甚至忘记了对自己生命威胁。

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使一个又一个的受难群众脱离了死亡的威胁,谱写出一首首动人的搜救之歌。

与此同时,不在现场的各地人们,也在热切关注着玉树县的灾情,纷纷向玉树县伸出援手,捐钱捐物,希望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尽快渡过难关。

地震带给人们伤害,却也磨炼了人们的意志。

它凝聚了十三亿中国人的滔滔热血,浓浓温情。

灾难,我们无法抵挡,但是五千年来的泱泱大国岂能被这一次灾难所打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们就是那顽强拼搏的野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经得起风雨的阻挠,烈火的焚烧,用坚强的身躯护住我们伟大的母亲——中国!钢铁炼成意志,血水凝成中华伟国。

巨龙长啸,巨龙飞腾!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征文精选篇2在任何人眼中“可怕”的定义不一样,那么,在你眼中,何谓“可怕”?在我眼中,我认为,只要使我感到害怕、难过,就是所谓的“可怕”了。

20_年的某一天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地点在中国四川。

事情的发生并没有很久,短短的几分钟毁了无数的家庭,无情的地震夺走了很多生命,被它夺走的有正要享受无忧无虑生活的老年人;也有再过几秒就要来到世上的小婴儿,还有正要享受当妈妈生活的新婚少妇。

即使幸运的活下来了,他们还要面对未来的路,眼前无一处不是哭声响彻云霄。

有些人在地震中失去了双手、双脚、光明,有些人再也见不到家人,彷佛重回5.12大地震现场,痛苦的记忆再度苏醒。

望着过去曾经幸福美满的家园,如今只剩下一座座的废墟;望着自己一手建立的家园在一瞬间化为乌有,不经流下悲痛的眼泪。

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典型案例

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典型案例

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典型案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网络舆情往往会迅速形成,并对灾情的传播和处理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历史上的典型案例为例,探讨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应对策略。

一、2008年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次地震也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和讨论,网络舆情迅速形成。

人们通过微博、论坛、博客等渠道表达对受灾地区的关切和慰问,同时也有一些谣言和不实信息在网络上传播。

在这次网络舆情中,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网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及时发布了地震的最新情况和救援进展,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来源,帮助公众准确了解灾情。

同时,政府和救援机构也积极利用网络舆情,发布救援指南和募捐信息,引导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二、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9.0级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恐慌,网络舆情在短时间内形成并迅速蔓延。

在这次网络舆情中,谣言和恐慌情绪是主要问题。

有关福岛核辐射泄漏的谣言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和不安。

政府和相关机构积极应对,通过发布权威信息、组织专家解读和开展公众教育活动等方式,扭转了舆情的发展趋势,稳定了公众情绪。

三、2019年澳大利亚山火2019年澳大利亚山火肆虐,造成了大面积的森林破坏和生命财产的损失。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哀悼,网络舆情也在短时间内形成。

在这次网络舆情中,环保和气候变化成为热点话题。

公众通过社交媒体表达对澳大利亚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不满和呼吁。

同时,一些慈善机构和公益组织利用网络舆情,发起募捐和救援行动,引导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四、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面对自然灾害网络舆情,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以有效管理舆情和引导公众情绪。

首先,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媒体灾害事件报道的三大意识和两大技巧——以央视新闻频道5·12汶川大地震直播报道为例

媒体灾害事件报道的三大意识和两大技巧——以央视新闻频道5·12汶川大地震直播报道为例

媒体灾害事件报道的三大意识和两大技巧——以央视新闻频道“512汶川大地震"直播报道为例【内容提要】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具体阐释电视媒体报道灾害事件应具备的三大意识:责任意识、科学意识、人文意识;两大技巧:先入为主,全面权威;遵守纪律,掌握尺度。

笔者试图通过总结电视媒体报道灾害事件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未来新闻界改进灾害事件报道有些许借鉴意义。

【关键词】央视新闻频道灾害事件报道512汶川大地震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随即在滚动新闻中及时报道地震情况,新闻频道及时推出直播特别节目,用客观、高效、平衡、透明的报道于第一时间赢得了电视媒体的话语权,海外媒体广泛采用了该频道的节目信号,在国内外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灾害事件报道一直是中国新闻界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过去,我们经常采用“鸵鸟思维”。

在传播新语境下,这样的思维模式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使我们处于被动的地位。

面对汶川地震这一灾害事件,我国媒体表现出不凡的应对处置能力,“变中求变”效果显著。

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总结电视媒体报道灾害事件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改进灾害事件报道有些许借鉴意义。

具体而言,央视新闻频道灾害事件报道具备三大意识、两大技巧。

一、灾害事件报道的三大意识1、责任意识灾害事件的不稳定性关乎国计民生,关乎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同时,灾害事件报道又常涉及责任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敏感性。

对于“512汶川大地震”,媒体在灾害事件报道中必须树立起责任意识。

这里的责任意识包括多方面的含义。

首先,媒体有责任传播社会公众所需信息,特别是一些有关公众利益及公共安全的信息。

公众拥有知情权,而媒介有责任提供给公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其次,媒体有责任为受众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并确保信息完全真实准确,媒介在灾害事件报道中必须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科学的新闻报道原则:再次,媒体有责任掌握好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保证在灾害事件报道中以国家利益为首要前提,积极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面对灾难媒体应该怎样“鼓”与“呼”?

面对灾难媒体应该怎样“鼓”与“呼”?

面对灾难媒体应该怎样“鼓”与“呼”?栾轶玫【期刊名称】《《中国传媒科技》》【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1页(P43)【作者】栾轶玫【作者单位】中央电台网络发展部【正文语种】中文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媒体发明了“汶川加油”、“四川雄起”等具有很大鼓动性的词语,的确这些词汇能凝聚人心,在特定阶段也能给身处灾难中的人民以信心。

但是,当2013年雅安大地震发生时,我们又看到了此情此景时,就不得不进行理性反思。

正如网友“时报翔哥”所言:“看完国内60多家纸媒的封面,标题文本仍然与5年前汶川大地震,3年前玉树大地震如出一撤,只不过汶川玉树改成了雅安:雅安不哭,雅安挺住;芦山不怕,坚强雅安;芦山不哭,中国坚强;雅安雄起,芦山不倒;雅安不要怕,有我们与你同在……满目抒情,却忘了新闻的根本。

对媒体来说,这真是一种可怕的思维。

”我想说的是,经过这些年中国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历练,面对灾难“万众一心、众志成诚”应该或者说已经成为“国民精神”的一部分,而不是像前些年要不断通过这些“口号式”的东西来唤醒与激发。

这些精神理应而且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一部分,反复的标题式的“鼓与呼”反而会造成审美疲劳,严重的还会招人反感,认为媒体又在作秀,又在假、大、空的做文章,而没能切实地为灾区做些工作。

由此可见,媒体应改进口号式的“鼓与呼”,我们经过那么多灾难,媒体传播应该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应由“情绪化”进入“合理化”。

灾难发生时,媒体机构与媒体人应该做些什么?倒底应该怎么做。

无疑,媒体应做好三件事:1、传递信息(无论在场与不在场); 2、情绪管理;3、实际救援。

媒体应该在不抢占“救援”资源的前提下来考虑如何更好地传递信息;其次,媒体还要做好“情绪管理”,包括灾区人民的情绪疏导与灾区外部人们的情绪鼓动;最后也是很重要的是要做好“实际救援”,切实提供有用的救助。

媒体除了做好民众的情绪管理,也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要冷静、理智,而不是一味煽情。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以中国汶川地震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为例引言:突发事件因为具有突然性、新鲜性、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新闻的一个亮点,传播速度非常惊人。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居住在一个信息的地球村里,且不要说像美国“9·11”那样震撼世界的突发事件瞬间传遍世界,信息的传播达到了惊人的速度,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新闻都在无国界的传播当中,这是任何决策者所无法阻挡的。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从国内媒体如何报道汶川地震出发,分析我国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上,选取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从而对国内外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着重比较中外报道突发性事件的立场、角度、意识形态、政治利益等方面的不同,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国外优秀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反省如何加强国内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用中华民族的声音引领国内以及国际舆论。

一、突发事件㈠突发事件的定义所谓突发事件,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①㈡突发事件的报道突发事件本身就备受大众关注,更为媒体竞相传播。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性质往往具有负面性、不确定性、危害性乃至灾难性,历来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来源之一,易于产生热点效应。

那么,下面就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基本要求:首先,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客观。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真实性就是报道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对公众传播信息时最基本的要求。

试论媒体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_以5_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例

试论媒体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_以5_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例

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新闻报道中。
同区域灾情的报道,不但帮助政府优化救灾资源的配置,而
(三)事件信息传播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越在事件的 且调动了大量的民间资源进入灾区,有效加快了抗震救灾
早期越明显。公共危机事件对既有的社会、经济、政治秩序 的进程。献血、捐款、捐物、志愿者等,各种支援力量大大增
形成较大冲击,对既有的传播秩序也形成一定冲击。在危 强了抗震救灾力量。5 月 12 日下午,当听到广播电台号召车
不乏诸如余震、水污染等方面的错误信息,较大程度引起了 “三功能说”还是“四功能说”,都提出大众传播对社会具有
民众的恐慌情绪,是应对震灾中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事项。 “社会协调”功能。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的这个功能显
(四)事件信息受众的广泛性。在信息倾向于过剩的 得更为突出和重要。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一经发生,对原
Key words media crisis public opinion guideline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系现实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重大 事件。它往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打乱人们正常的工作、学 习和生活秩序,并造成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巨大损失,大致 可划分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两种情形。前者主要涉及地 震、洪水、台风、海啸等各类天灾,后者则主要涉及战争、打 砸抢烧、恐怖活动等各类人祸。也有的两种情形兼备,既有 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如矿难、瘟疫等。从历史上看,一 场损失惨重的突发事件,往往更适合归因于“天灾+人祸”。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区别于日常活动特别是预先安排的所 谓“仪式性”活动的基本特点,在于它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具 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伴随着极大的风险或灾难,常常造成 重大甚至持久的不幸,因而倍受公众关注。
机事件中,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化,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多 辆前往灾区运送伤员时,1200 多辆出租车打着应急灯,排成

从突发事件看我国新闻发布会的发展

从突发事件看我国新闻发布会的发展

化工与能源学院祁连润20120350216摘要:从1983年国务院确定了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确立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2年。

这是一段很短的发展历史,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告诉我们仍然需要努力,但是我们取得的成绩不可忽略。

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上变得成熟,变得开放,变得与国际接轨。

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政府的担当与坦诚让外界看到中国的改变,中国的强大。

本文大致介绍我国新闻发布会的发展历程,并着重从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新闻发布会的发展与改变,关键词:新闻发布会突发事件1.我国新闻发布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新闻发布会制度的建立实质就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新闻发布会不可能没有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就是新闻发言人向公众与媒体发布事务。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确立于1983年,当年的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

这次较大规模的集中亮相,拉开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蓬勃活跃的序幕。

但二十多年来,这一制度基本限于中央一级政府,其中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较为稳定和规范。

地方政府机构则一般没有把举行新闻发布会列入日常工作。

2003年,以“非典危机”为代表的突发事件,使我国政府机构充分认识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对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意义。

从2003 年起,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深圳等大中城市的市政府,以地方立法形式,颁布了各自的政府信息公开规定。

其中,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成为规章中规定的信息公开形式之一。

2003 年9 月和11 月,国务院新闻办举办了两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有来自66 个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市单位的177 位学员参加了培训。

2004 年 5 月17 日第三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开班,来自国家30 多个部委和广东、吉林、贵州、内蒙古、新疆、西藏等省市的发言人,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的新闻官参加了培训。

到2004 年底,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部门和省级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体制已基本建立,62 个国务院部门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并设立了75 位发言人。

危机事件中媒体的传播策略

危机事件中媒体的传播策略

海洋监测 , 避免公众恐慌和不安 , 使得社会生活有 序进行。同时针对核泄漏不久后 出现的食盐荒的
企业效益与人 民利益之间, 媒体选择了后者 , 以负 责任的态度尽快追查出真相 , 并且联动打击 , 依次 牵出彩色馒头事件、 系列食 品添加剂事件 , 引起了
传言, 给予及时的澄清 , 不仅有权威专家的力证 ,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A sa om l nvri o ra nh nN r a i sy o U e t
2 1 ・ 0。 3( : 6 9 0 1 1 1 5) 9 — 7
危机事件中媒体的传 播策略
王 岚
( 山师范学院 中文 系, 鞍 辽宁 鞍 常态。面对危机 , 媒介应在 坚持新 闻 自 身的报 道规律 的同时, 掌控危机传播 的
特征和规律 , 做好应对危机的预 案, 有条不紊地开展 危机传播 , 为共建和谐社会 、 维稳作 出努力。
关键词 : 危机事件 ; 危机传播 ; 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 号 : 26 G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篇 号 :0 824 (0 1 0 -0 60 10 - 1 2 1 )509 - 4 2

环 境监 测 , 实事求是 原则
环境监测指通过提早发现危机征兆进而将危 机扼杀在摇篮 中, 或者减轻危机的破坏程度。任 何危机的爆发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媒 体及时洞察 , 能够将危害减到最轻 , 对于防范公共 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 的爆发具有重要意义。 如针对 日 本地震和海啸引发的全球关注的核
应而无视传播 的后果 ; 同时针对危机传播 的步骤
和进程 , 在节点上做好针对性的报道策略, 突破舆 论重围, 达到预设传播效果。通过媒体“ 的掌 度” 控, 使危机灾害减缓或者根除。 日本的大地震突如其来 , 其引发 的威慑全球 的核污染令世 界侧 目, 于邻 国更是 岌岌可危。 对 早期 中国媒体在报道中加大了报道篇幅和报道 的 力度 , 为灾难骇然也为以儆效尤, 但是当发现民间

灾难报道的“人性化”视角

灾难报道的“人性化”视角

灾难报道的“人性化”视角作者:齐先国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2期【摘要】“以人为本”,不仅仅是报道视角,更是一种进步的社会价值取向。

面对巨大的灾难,媒体记者在第一时间传递信息,通报灾情的同时,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性化”视角传达媒体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灾难报道以人为本报道新闻从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的山西王家岭透水矿难,甘肃舟曲的泥石流,再到去年的雅安地震……接连发生的重大灾难,让“灾难性报道”这个词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提及。

但面对巨大的灾难,媒体记者在第一时间传递信息,通报灾情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个如何观察记录“灾难中的人”的视角问题。

本文谈的就是在灾难性报道中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性化”视角传达媒体的价值取向。

视角一:灾难中“人的命运”“对灾难报道来说,公众的生命安危,是最根本的出发点。

记者的眼睛应该紧盯着灾难的本体——你的首要责任是报道灾难的真相。

”1986年,钱钢在唐山大地震10周年之际回访唐山,以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的视角,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讲述的故事全是有关地震中人的命远,这也开了中国灾难报道的先河。

在汶川地震报道中,中央电视台首度24小时滚动直播,各家中外媒体也是各显神通,除了第一时间传递灾情外,也记录下了对废墟中一个个生命的救援,感受生命的奇迹,把当代中国的灾难新闻报道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从而成为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报道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人本位”的报道模式中,媒体不仅要重视对灾难本身的报道,重视对救灾工作的报道,而且在报道过程中还应充当关怀者的角色,关注受灾者的困境及精神状态,将人文关怀贯穿在灾难新闻报道之中。

由“集体呈现”向“个体呈现”转变,从人性视角还原多元人物的生存状态。

2010年3月,当山西王家岭透水矿难降临时,不少媒体的关注点是从那个井下传来的敲击声。

8天8夜,见证了115名矿工获救的生命奇迹,无论是对被困矿工家人的采访,还是对救援进程的关注,让人时刻都能感受到这种人文关怀的温暖,越发意识到生命的价值。

《自由与新闻》原文

《自由与新闻》原文

《自由与新闻》原文《自由与新闻》[摘要]新闻自由主要指人们搜集、、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然而,新闻界并不存在绝对的新闻自由,本文首先是对西方国家标榜的绝对新闻自由进行了辩驳,然后以历史上的唐山大地震和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媒体表现为例,分析随着我国体制环境变化,新闻自由观念的逐渐深入的过程,并针对部分媒体将新闻自由范围无限扩大而提出的新闻媒体、新闻从业者在追求新闻自由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从近代新闻业到现代新闻业,新闻自由一直是新闻界热烈讨论的主题,围绕着这一主题,传媒人们演绎出了一幕幕庄严、悲惨、嬉闹、庸俗、罪恶交相展示的新闻话剧。

一、西方国家新闻自由的实质以《纽约时报》为例“新闻自由是“搜集、、传达和收受新闻的包括报刊的出版自由、电台与电视台的播放自由、新闻报道的自由以及发表新闻评论的自由等”[1]但新闻活动的属性除了表现在以新闻方式认识社会的活动这一方面,新闻活动更是一种属于上层建筑的活动,是政治性非常强的社会活动,因而对新闻自由实质的理解,更应该放在政治自由的范围内加以讨论。

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新闻自由问题,一度成为我国新闻界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西方国家也着重在这个问题上攻击我国。

《纽约时报》作为一份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美国主流媒体,在实现“新闻自由”上很有代表性,美国的传播政策是建立在两大原则基础上的:其一是保障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其二是信息自由交流、传播企业自由公平竞争,这两条是美国新闻传播政策的基本精神。

所以在新闻自由的保障上就出现了两种标准,即政府以保障国家安全的理由有时可以漠视自由权。

例如:越战期间,《纽约时报》开始连续刊登美国国防部绝密文《关于越南问题的美国决策过程史》的核心内容。

美国政府在要求《纽约时报》停止连载但遭到拒绝后颁布了史无前例的临时限制令,后来闹上法庭,最后判决《纽约时报》胜诉。

这一事件被美国新闻界引以为豪,认为是新闻自由的标志性事件。

实质上,美国政府利用法律诉讼延迟了消息的,阻碍了《纽约时报》对信息的,并在此之后,对新闻媒体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管制。

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

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8 9 (o o 1 —0 7 0 1 0 — 0 化 高度 发 展 的时代 , 于政 对 府信 息公开 的要 求越 来越 强烈 。目前 , 世界 各 国 已经 制定 出台 了 6 8部 有关 政府 信息 公开 的法 律 。 国于 我 20 0 8年 5月 1日起 施 行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政 府信 息 公开 条例》 以下 简称 《 例》 。 条例 的实 施标 志着 ( 条 )该 我 国对 政府 信 息公 开提 升 到一 个相 当 的高度 。虽 然 我 国的政府 信 息公 开化 起 步 比较 晚 ,但 其发 展速 度 是十 分迅速 的 。 们可 以从 两个 典 型的例子 ( 山地 我 唐 震和 汶川地 震 ) 看我 国信 息公 开 的发展 。 来 1 两次地震 的政 府信 息公 开实 例
21 00年 1 2月
情 报 探 索
第 l 期 ( 18 ) 2 总 5期
从唐 山地 震到汶川地震看我 国政府信息公开
周 婷
( 安徽 大学管理 学院
摘 在 的 问题 , 并提 出对 策 。
关 键 词 : 息公 开 信 政 府 信 息 法 制化 唐 山地 震 汶 川 地 震
尹 向 兵
到 不 同程 度 的 损 失 ” 。重 点 却 放 在 人 与 灾 难作 斗 争 上. 即放在 毛 主席 、 中央和 各级 领导 如何 关 怀灾 区 党
20 o 8年 5月 1 日突然 爆 发的 四川特 大地震 , 2 以 汶川 为 中心 , 6级以上震 波 区覆 盖整个 四川西 部[。 3 在 ] 汶川 地震 的 当天 . 就从 电视 、 我们 网络 、 刊等媒 体 中 报 看 到 了关 于地震 的最 真实 的报道 .震 区每 天的天气 、 救 灾情况 、 死亡人数 等都有媒 体 不问断 的报道 。可 以 说是 每天更 新 , 每时更 新 。此 次地震 我 国信 息公 开程 度 、 时程度 都是唐 山地震 时所不能及 的 。 及 2 我 国政 府信 息公 开的发 展 从 前 面列举 的 2次地震 信 息发 布 的实 例我 们可 以清楚 看 到 .我 国政府 信 息公 开不 论 是在 及 时性还 是 在准 确 性上 都有 了很 大 的进 步 ,而 且我 国政 府信 息公 开 也 逐渐 向法 制化 发 展 。这不 仪 使政 府信 息公 开 更加 透 明 ,也使 政 府信 息 的公开 有 了法 律 的保 障 和 制约 [。 引

汶川大地震与唐山大地震的对比

汶川大地震与唐山大地震的对比

汶川大地震与唐山大地震的对比
国家减灾中心灾害信息部
【期刊名称】《中国减灾》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全国都有震感,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湖北、贵州、河南、山西、湖南等10省(市)不同程度受灾.四川中北部、甘肃东南部、陕西西南部遭受重创.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据民政部截至6月25日统计,汶川地震已造成69185人死亡,18458人失踪,37万多人受伤,紧急转移安置1510万人;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国家减灾中心灾害信息部
【作者单位】国家减灾中心灾害信息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
【相关文献】
1.从一元走向多元:我国灾害救助动员模式的转变——以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为例 [J], 童文莹
2.从主流媒体对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比较看新中国媒体理念的变化 [J], 徐琳
3.汶川大地震影响下唐山市民心理和谐状况调查分析 [J], 杨美荣;朱小茼;杨绍清;
白新文;任孝鹏;郑蕊
4.从灾难事件报道看公民知情权的变迁——以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为例 [J], 朱颖;黄晓庆
5.感恩回报声声传情——谈唐山交广在汶川大地震救灾中的宣传 [J], 邸兰;淑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地震评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四川地震评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四川地震评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2008年5月12日,汶川之地的天空突然撕裂,大地疯狂地颤抖。

那一刻,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数万生命在瞬间消逝,无数房屋化为废墟,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

汶川地震不仅是对四川地区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对整个中国抗震救灾能力的一次检验。

然而,正是这场灾难,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团结,磨砺出了新中国的抗震能力。

一、汶川地震概况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其震中烈度高达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灾难中的人民力量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灾难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力量。

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成为救援志愿者,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中寻找生命。

他们不分昼夜,不顾个人安危,只为救出那些被困的同胞。

这种众志成城的精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坚韧。

三、救援与重建的努力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调动全国力量进行救援。

解放军、武警官兵、医疗人员、志愿者等各方力量迅速集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救援力量。

同时,政府还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这些努力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为灾区的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地震对社会的启示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它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灾害无情,但人有情。

在面对灾难时,我们应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抵御灾难的侵袭。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社会的抗震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五、汶川地震的影响汶川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也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注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

同时,这场地震也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展现了新中国的抗震救灾能力。

六、灾后重建的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汶川灾区的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唐山大地震(节选)》课文助读鉴赏

《唐山大地震(节选)》课文助读鉴赏

《唐山大地震(节选)》课文助读鉴赏文意鉴赏:从报告文学名篇《唐山大地震》中节选的课文,仍然具有杰作的气派。

它的气派主要体现为:作者熟练地驾驭重大题材,描写大场面与刻画小细节结合,精到地选择典型的事例,写出了生活中普遍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一、选择典型事例,以一当十唐山大地震后,救灾的感人故事成千上万,《唐山大地震》一书也写到了许许多多催人泪下的事迹。

而节选的课文选取了囚犯救人、盲人救灾与宣传以及临时组建的大户的合与分三个事例。

这三个事例迥别于一般救灾故事。

挖掘出这些事例中的人在巨大灾害来临时的特殊表现,就能独到地展现人们思想深处的隐秘活动,使作品散发出独特光彩。

二、大场面与小细节交互唐山大地震是天崩地裂的大事件。

《唐山大地震》这样的巨作离不开对大场面的描写,也离不开对大场面与小细节的交互描述。

节选部分开头两段描写大地震发生后时时能够耳闻的枪声,然后描写周围的环境:到处是断壁残垣,看守所四周废墟中传出呼救声。

这些是大的场面描写。

接下来描写囚犯要求救人的请示与看守人员宣布纪律,并概述囚犯们救人的情况及囚犯抢救看守所炊事员高师傅的详细情况。

这些都是细节描写。

三、通过特殊时期的事件,写出人性的复杂报告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生动形象地描述新闻事件时,通过精要的议论抒情,揭示出人性的复杂。

比如“看守所”一节,写出了巨大灾难降临时,那些囚犯们心底里与生俱来的“善性”被激发出来,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救人,而不是逃跑。

“‘方舟’轶事”一节,写大地震后势单力寡的个体难以克服困难时,人们自觉聚合,借助集体力量求生存。

但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私有”观念又重新占据了人们的主流意识,那个“大户”不可避免地解散。

这些描述令人深思。

文旨纲要1.内容主旨:描述在巨大灾难降临时人性的突变:不同的人都会焕发出善心。

2.写作线索:大地震发生后各种人最具代表性的行为。

3.文眼:“从灾难的角度来观察”。

4.文章结构:用内涵丰富的引子引出三个典型场景故事,揭示人性的回归以及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urnal of Radi o &T V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S ocial Sciences ) No .2,2010(Su m No .153)[收稿日期]2010-03-16[作者简介]徐 琳(1988~),女,湖北孝感学院文学院,指导老师。

从主流媒体对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比较看新中国媒体理念的变化Changes in Media ldea of Ne w China Fr o m Comparsi on on Mainstrea m Media ’s Report ofTangshan Earthquake and W enchuan徐 琳XU L in(孝感学院,湖北孝感432000)(X iaogan U niversity,X iaogan Hubei China 432000) [摘 要]比较主流媒体对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新中国媒体理念发生了三方面的变化:从漠视新闻本位向坚守新闻本位转变;从表现“社会关怀”向表现“人文关怀”转变;从信息全封闭式向信息开放式转变。

同时,分析汶川地震媒体报道的不足,指出中国媒体理念的发展空间和前进方向。

[关键词]主流媒体;地震报道;媒体理念[中图分类号]G 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10)02-0071-05Abstract:A comparsi on on mainstrea m media ’s report of Tangshan earthquake and W enchuan earthquake shows thatmedia idea of Ne w Chi 2na have changed in three as pects:First,change fr om ignore News -based t o stick News -based,Second,change fr om show s ocial care t o humanistic care .Third,change fr om inf or mati on comp letely cl osed t o open .Besides,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nadequacies of the report ofW enchuan earthquake and points out the devel op ing scope of Chinese media idea and its directi on of p r ogress .Key words:Mainstrea m media;Report of earthquake;Media idea 狼藉的画面、夭折的花朵、哭泣的同胞……汶川地震前大多数中国人绝没有想过自己会如此深切如此零距离地感受生灵涂炭。

然而,这场人间悲剧带给人们的不是绝望而是力量,不是哀怨而是希冀,华夏儿女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铸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全世界都见证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力量,全世界都感动于中国人民不抛弃不放弃的民族精神,而这与中国媒体在灾难面前交出的漂亮答卷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与昔日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对唐山大地震的报道相比较,新中国媒体理念的变化可见一斑。

一、媒体报道从漠视新闻本位向坚守新闻本位转变 所谓新闻本位,可以理解为新闻的基本属性或特征,即真实、新鲜,在具体新闻报道中表现为报道的全面、准确、客观、及时。

在具体实践中,落实新闻本位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媒体对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报道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体对灾害新闻的报道发生了从片面、模糊、滞后向全面、准确、及时的转变。

媒体对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漠视新闻本位,具体表现为:—17—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总第153期) 1.主流媒体对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有失偏颇,不够准确全面。

1976年7月29日,也就是唐山大地震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为《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其主要内容是毛主席、党中央对灾区的关怀以及各方面救助情况,而对于地震造成的灾害只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一笔带过,至于具体破坏程度、伤亡人数、影响范围等只字未提。

在之后的所有报道中,无论《人民日报》、《解放日报》还是《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都未提及灾难本身的严重程度、伤亡情况,其主要报道一直集中于毛泽东和党对灾区人民的关怀、灾区人民坚忍不拔抗震救灾两方面。

用复旦大学王中教授的话来说,当时我国关于灾害报道的理念是:“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1]此外,媒体不约而同只报道抗震救灾积极、乐观的一方面,如《英雄的人民不可战胜》(《人民日报头版》1976-08-02)一文,应用了诸如“他们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斗志昂扬,信心百倍”、“谱写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凯歌”、“灾区人民豪迈地说:‘十二级台风刮不倒、七级地震震不垮。

不管台风还是地震,胜利都是属于我们’”等表述,这种完全漠视受灾群众疾苦、悲痛,表现出形势一片大好的报道显然是非常片面的。

由于媒体片面而模糊的报道,全中国人民感受到的不是惨绝人寰的灾难,而是又一场在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下的轰轰烈烈、斗志昂扬的革命运动。

2.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注重宣传而忽略有效信息的报道。

纵观当年主流媒体的地震报道,其报道模板主要有两种:①党和毛主席的关怀,抗震救灾成果显著。

如《毛主席、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是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天津人民团结战斗誓夺抗震救灾的胜利》(《人民日报》头版次头条1976-08-04)、《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人定胜天革命精神的凯歌/遭受地震破坏的京山铁路迅速修复胜利通车》(《人民日报》头版头条1976-08-08)、《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工人阶级谱写的一曲共产主义凯歌/英雄的开滦煤矿工人在抗震救灾中连创奇迹》(《人民日报》头版头条1976-08-09)等等报道写的都是党和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促成抗震救灾的胜利;②批邓的动力,救灾人员热情高涨。

如《深入批邓促生产支援灾区多贡献》(《人民日报》头版头条1976-08-05)、《抗震救灾的现场也是批邓的现场/红九连和唐山郊区人民以批邓为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人民日报》头版次头条1976-08-12)等等报道写的都是加强批邓,动力无限,边批邓边抗灾事半功倍。

报道已不成其为报道,只是对成就的宣传,对政治号召的响应。

而真正有实质性意义的有效信息则被粗描淡写,甚至干脆不提,比如死亡人数、伤员救治情况、灾民财产损失情况等受众关心的信息一直没有被报道。

唐山大地震对全中国人民来说像是一个谜,直到三年后《人民日报》才刊登出《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惊人消息(《人民日报》1979-11-23)。

受众的知情权无从谈起,新闻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旧闻”。

三十二年后,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显现出中国媒体的进步。

具体来说,媒体在新闻本位上的表现,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注重时效性。

汶川大地震发生18分钟后,新华社向全球播发快讯,28分钟后发布震后第一张图片;15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发地震新闻,20分钟后推出无间断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15时04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播发地震消息,15时30分邀请中国地震局专家介绍汶川地震情况,19时推出直播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次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和报头相当的位置用醒目的标题刊出《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的报道,将重大灾情及时告知公众。

2.立足真实性。

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第一次将视角转移到对灾情本身和对受灾群众真切感受的关注上来,将受灾现场的情况和受灾地区群众所经受的痛苦与磨难直观的展现给全世界的受众。

受灾现场的声像未经掩饰、处理,赤裸裸地呈现在受众面前。

遇难的同胞、哭泣的人群、坍塌的建筑……人们为之动容。

我国媒体在汶川大地震中对新闻真实性的把握,与三十二年前对唐山大地震的报道相比,有了显著进步。

3.凸显全面性。

汶川大地震报道的信息可谓面面俱到,从灾害现场的报道到受灾群众的报道到救灾情况的报道到社会各界群众的报道等等一应俱全,媒体的信息之全让人称道。

另外,媒体还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媒体化。

无论是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还是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所有的媒体无不将对汶川地震的报—27— 徐 琳 从主流媒体对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比较看新中国媒体理念的变化 新闻传播学研究 道作为绝对的主题与主体,将绝大部分的版面与时段都用来报道灾情与救灾。

二、媒体报道从表现“社会关怀”向表现“人文关怀”转变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新闻报道主张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是新中国媒体理念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唐山大地震时期,媒体只是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

媒体站在党和国家的角度上,居高临下俯视芸芸众生,所有报道都围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而进行。

而为了达到“社会关怀”,即维护社会稳定、安抚人心的目的,媒体几乎没有“人本关怀”的概念。

1.遣词造句缺乏人性关怀。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这句话在当时的主要报道中反复出现。

“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无可厚非,但如果要“不怕牺牲”去“争取胜利”则是非人道的。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任何时候保全人的性命都是最重要的,谁也没有资格让谁不怕牺牲为达成任何目的而去做任何事,媒体倡导不怕牺牲去救灾的这种观念,是有悖于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的。

2.群众、生命被排除在报道内容之外。

无论是《人民日报》、《解放日报》还是《光明日报》,其报道重心都是党和政府如何救灾、救灾成果如何之大。

以《光明日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宣传群众,武装群众,为保护群众利益而英勇战斗/人民解放军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做出巨大贡献》(《光明日报》1976-08-09)、《毛主席革命路线凯歌高奏,共产主义精神光芒万丈,全国军民支援唐山人民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光明日报》头版头条1976-09-01)等等主要报道,关注的都是党和组织,报道的都是抗震救灾的成绩,至于受灾群众的现状、伤亡人数等一律排除在报道之外。

3.图片报道喜气洋洋,片面主观,有摆拍迹象。

媒体刊登的图片主要有两类:其一,如果是拍了废墟的,必然是有人在废墟上整治救援,突出救灾人员的高大形象,救灾人员统一是政府和党的代表,如《泰山压顶不弯腰/记唐山市的抗震救灾斗争》(图片报道)(《人民日报》1976-08-07);其二,如果是拍了受灾群众的,必然是欢欣鼓舞,嘴角挂着微笑的,或开怀地接受救助或喜悦地感谢救助,如《转达毛主席党中央的极大关怀和亲切慰问/以华总理为总团长的中央慰问团到达灾区》(《人民日报》头版头条1796-08-05)一文中的三个插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