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新文学前后三十年的话剧发展历程

新文学前后三十年的话剧开展历程新文学前后三十年的话剧开展历程中国现代话剧的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两个时期有联系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特色。
开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始创阶段。
五四运动前后开展的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以对传统旧戏的批判和对西方话剧创作及理论的介绍,推动了现代话剧运动的开展。
《新青年》1918年6月出版了“易卜生专号〞,发表胡适的《易卜生主义》,罗家伦和胡适合译的《玩偶之家》等名剧,集中介绍这位被称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的理论、生平和创作,造成一个影响巨大的易卜生热,使问题剧几乎称为当时话剧创作的唯一样式,而且还涉及到小说界,促进问题小说的热潮形成,称为新文学之一。
尽管是这样的对旧戏的批判,尽管其中有绝对否认旧戏的观点,但它为话剧的开展廓清了道路,使现代话剧在斗争中得以确立和生存。
中国现代话剧运动与创作一开始就有反对封建思想传统的束缚,反对以戏剧为游戏人生的工具,坚持戏剧创作与演出同社会人生的密切联系,使现代话剧在它的诞生期就表现出生气勃勃的积极趋向。
1921年,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人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创办了《戏剧》月刊,这个刊物的同人在宣言中提出“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视戏剧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担负社会教育的任务。
接着成立了上海戏剧协社,欧阳予倩、洪深等于1922年后陆续参加,他们同样主张“戏剧是艺术,不是浅薄的娱乐〞,“我们要从戏剧里面认识人生〞〔欧阳予倩《戏剧改革之理论与实际》〕。
并重视写实主义的戏剧,积极开展演剧活动,为中国话剧从业余跨向职业化奠定了根底。
20年代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和朱穰丞领导的辛酉剧社,在“五卅〞和北伐时期克服了前期的某些唯美主义色彩,在自己的剧作中大多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浪漫主义色彩剧作的产生为“五四〞时期的戏剧文学带来了多姿的色彩。
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艺术的破局和突围

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艺术的破局和突围作者:严璐来源:《新闻爱好者》2023年第10期【摘要】戏曲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精神娱乐活动日益丰富,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通过对新媒体场域下的传统戏曲艺术传播路径进行分析,从新媒体平台带动、跨界融合与技术革新、短视频直播与达人培养等角度探究传统戏曲艺术在新媒体场域中的传播路径与相关表现。
【关键词】传统戏曲;新媒体;传播途径;戏曲艺术一、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艺术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是国粹,它融合了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服饰、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
但在全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传统戏曲正面临很大的挑战,亟须转型和升级,更换赛道,开辟蓝海。
相关部门2017年底发布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显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国共有348个戏曲剧种;30余年间有24个剧种消亡,17个剧种部分消亡。
[1]传统戏曲艺术迫切需要开新局,进行传统文化與现代传播方式的深度融合,满足当下人们多元的审美需求与娱乐形式。
(一)传统戏曲艺术发展面临挑战传统戏曲艺术历史悠久。
其发轫于原始时代,那时先民们发明了一种宗教性质浓厚的歌舞,如体现图腾崇拜的“百兽率舞”、祭典的“八阕”之歌。
先秦时期诞生了六代舞、帔舞、羽舞、散乐、四夷之乐。
汉武帝时期,“百戏”诞生。
南宋时出现了永嘉杂剧,建立起了包含有“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角色的行当体制。
元朝戏曲艺术成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明清时期是又一个高峰。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大花园百花齐放,代表作有京剧《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豫剧《朝阳沟》等。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传统戏曲艺术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和精神食粮,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互联网时代生活节奏加快,文化娱乐选择日趋多元化,传统戏曲艺术越来越小众,观众断层现象凸显,年轻观众流失严重。
首先,传统戏曲剧种传承困境在于先天基因缺陷。
论新时代戏剧主流创作的变迁

论新时代戏剧主流创作的变迁一、形式的变迁在新时代,戏剧的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传统的戏剧形式主要包括话剧、音乐剧、歌剧等,而新时代戏剧的形式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戏剧形式,还融入了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推出了影视剧、网络剧等新形式。
这些新形式的出现,丰富了戏剧的表现方式,更贴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新形式的戏剧也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二、内容的变迁在新时代,戏剧的内容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传统的戏剧内容主要以历史题材、现实题材为主,而在新时代,戏剧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更多的题材和题材。
除了传统的历史、现实题材外,新时代的戏剧还涉及到了科幻、悬疑、奇幻等多元化的题材,这些内容的变迁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形式,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新时代的戏剧内容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突破了传统戏剧的表现局限,更贴近当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三、表现手法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戏剧的表现手法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传统的戏剧表现手法主要以舞台表演为主,而在新时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戏剧的表现手法也更加多样化。
影视剧的出现,使戏剧的表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通过影像等现代技术手段,戏剧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更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新时代戏剧还注重创新的舞台表现方式,通过舞美、灯光等技术手段,使戏剧的整体效果更加出色,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以上就是关于新时代戏剧主流创作的变迁的相关内容,新时代的戏剧创作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和内容,而是更加多元化、开放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
随着新时代的持续发展,新时代戏剧主流创作也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时代的戏剧作品将会更加吸引人,更加具有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我对中国戏剧文化的认识

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为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淮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艺术,既关乎人类的物质文化,也关乎人类的精神文化。
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从古至今,戏曲一直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活动,对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认识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戏曲文化。
但戏曲在古代的发展是缓慢的,进入近、现代,时代发展、社会急速变化,机制更新的历史潮流中,我们的思想与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涌动。
然而,现实中,中国戏曲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面临着后继人才匮乏、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濒临失传等种种困境。
各种文化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受到多种文化潮流的冲击,戏曲艺术出现衰退现象,戏曲文化的发展走进了低谷,究其根源就是失去了观众。
不可否认,这里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原因,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文化繁荣,人们的休闲和娱乐生活呈现多元化,戏曲不再是观众唯一的选择。
但更重要的是,戏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另辟蹊径,谋求更深远的发展。
这和拆北京老城的道理是一样的,拆掉它很容易,可再想建立起来,却永无可能。
丢掉了传统和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就是失掉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直以来,戏曲都是包容俚俗,浅显易懂,讲求娱乐性,照顾大多数群众的审美需求,不放弃文化水平较低的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之看得有趣味。
戏曲评论的新时代之变与发展方向

戏曲评论的新时代之变与发展方向
赵艳喜
【期刊名称】《人文天下》
【年(卷),期】2022()9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戏曲发展的生态环境得以显著改善,戏曲评论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形成了评论主体多元化、发布渠道多样化、评论模式交互化、评论标准戏曲化的新型格局。
但不可否认,新时代的戏曲评论在评论质量、评论者
水平、评论标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制约戏曲评论发展的因素。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
的引导下,一些长期制约戏曲评论发展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新时代戏曲评论仍需在
强化戏曲评论的专业属性、提升戏曲评论人才的专业素质、建立科学的戏曲评论评价机制、构建戏曲评论理论体系等方面做出突破。
【总页数】6页(P34-39)
【作者】赵艳喜
【作者单位】山东省艺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从民国前后古代戏曲文本的印行看戏曲观念之变迁
2.当代戏曲的创作、评论与发展——访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戏剧评论家薛若琳
3.元明戏曲观念之变迁——以《琵琶记》的评论与版本比较为线索
4.聚焦新时代握好"方向盘"——贵
州文艺评论界热议《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5.马克思主义戏曲评论观的典范——论郭汉城先生的戏曲评论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戏剧的兴起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 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 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 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 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 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 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 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 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 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对中国的影响
• 20世纪20年代初正是“五四”个
性解放思潮盛行的时候,易卜生的《 玩偶之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成为最
具影响力的口号。
现代话剧诸体式的尝试
• • • • • • 南开新剧团《新村正》 胡适《终身大事》 汪仲贤《好儿子》 欧阳予倩《泼妇》《潘金莲》 洪深《赵阎王》 田汉《获虎之夜》
文明新戏衰落阶段 辛亥革命后,随着革命形势转 入低潮,文明新戏开始走向衰落。 衰落原因 大多数的剧团上演的 剧目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商 业化色彩很重,趋于末流。
虽然文明新戏衰落了,但是它是中国戏剧由古典形态向现代 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若干经验 与教训。
二、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戏剧
文明新戏高潮阶段
国内新剧运动 1.春阳社 1907年,王钟声主持的通鉴学校用“春阳社” 的名义进行公演。 特点 改良京剧的色彩很浓,但采用了灯光、布景、分幕 制等现代话剧形式。 2.进行团 1910年底,任天知在上海发起组织了第一个职 业性新剧剧团——进行团,其戏剧演出将革命宣传视为首 要职责。 他们的《血蓑衣》、《黄金赤血》攻击封建统治,受到 广泛欢迎。 特点: 1、采用幕表制,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 2、实行角色分派制,将各种角色类型化,设有 言论派小生, 他们 常常脱离剧情进行即席讲演。 缺点 : 宣教的戏剧形式破坏了艺术完整性。
浅谈中国话剧的发展趋向

浅谈中国话剧的发展趋向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各种艺术之间互相吸收互相借鉴,呈多向交叉的大趋势。
话剧艺术已不单单是“说话的戏剧”,也不单单是以台词和动作(形体动作与心理动作)为主要手段的戏剧,它已经吸收了歌舞、音乐剧、戏曲、曲艺等各种艺术的营养成分,成为新时代的一种全新的话剧。
因此,话剧表演艺术作为整个话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话剧表演的民族化趋向中国话剧一直走着民族文化的正确道路,话剧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其表演艺术中戏曲艺术的元素不断加大。
早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这种趋势就已十分明显,并取得喜人的成就。
例如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金山在话剧《红色风暴》中扮演施洋,就成功运用了京剧的蹉步、顿步、撩袍、提襟、抖袖、拉山膀等台步和身段,并借鉴京剧表演艺术家,“麒派”创始人周信芳(艺名“麒麟童”)的念白方法,大受欢迎,被誉为“话剧的‘麒派’”。
另一位话剧表演艺术家童超在话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的杨子荣,也借鉴了面对观众表现人物的心态和气概的表演方法,也大获成功。
刁光覃、朱琳在话剧《蔡文姬》中分别扮演曹操和蔡文姬,也借鉴了京剧的念白、台步、身段等表演方法,成为经典性表演。
著名电影与话剧表演艺术家崔巍在话剧《红旗谱》扮演朱老忠,也成功地运用了戏曲的出场、亮相、眼神、手式等“手、眼、身、法、步”的“五功”和程式动作,同样取得骄人的业绩。
哈尔滨话剧院演出的话剧《曹植》,刘颖涛(饰曹植)、刘国祥(饰曹操)、陆久栋(饰曹丕)等话剧表演艺术家们,也借鉴了戏曲的念白、台步、身段、亮相等表演方法,同样取得成功。
话剧表演的戏曲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如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在话剧《李白》(饰李白)、《蔡文姬》(饰曹操)的表演中,也成功地运用了戏曲的念白、台步、身段等手法,并且显示出新时代的新特点,倍受观众赞赏。
二、话剧表演的影视化趋向虽然影视艺术是在话剧基础上形成的新兴艺术,其表演艺术也以话剧表演艺术为基础,但是,由于影视艺术已经形成独立的新品种,其表演艺术也相对具有了自身的艺术特征。
新时代之下文艺发展与传承李可君

新时代之下文艺发展与传承李可君发布时间:2023-06-29T09:52:35.091Z 来源:《时代教育》2023年8期作者:李可君[导读] 新时代戏曲文艺的发展与传承具有多样性、现代化和科技化等特点。
在新时代,戏曲文艺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适应时代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怎样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媒介技术来继承和发展戏剧艺术,这是目前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课题。
福田区戏剧家协会摘要:新时代戏曲文艺的发展与传承具有多样性、现代化和科技化等特点。
在新时代,戏曲文艺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适应时代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怎样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媒介技术来继承和发展戏剧艺术,这是目前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时代;文艺发展;戏曲;传承引言新时代戏曲文艺的发展与传承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为传统戏曲文艺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戏曲文艺的发展与传承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在新时代,戏曲文艺的发展与传承不仅注重传统戏曲文艺形式的传承,还注重与现代艺术、音乐、舞蹈等多元文化的融合。
例如,中国戏曲学院等高校在戏曲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专业素养的戏曲人才。
在新时代,戏曲文艺的发展与传承也注重现代化和科技化。
再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等手段,实现了戏曲文艺作品的数字化保存、传播和利用。
同时,中国戏曲学院等高校也在戏曲数字化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从而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戏曲艺术传承的重要性无论是民间的茶话、歌舞、戏曲等,都是百姓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戏曲逐渐衰落,但人们对它的热爱和尊重并没有改变。
现在,传统戏曲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戏曲不仅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还通过与现代艺术、舞蹈等多元文化的融合,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1]。
浅谈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戏剧的发展

《戏剧之家》2018年第17期 总第281期15特别论坛戏剧是最古老的艺术,它作为国土语境中的一种特殊表达,一直被视为国家文化的重要图腾。
戏剧所呈现的音效享受与视觉冲击,不仅表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和历史性格,也蕴含着民族文化的脉络、认同和传承。
戏中的人文冲突、关系结构及情景假设是整个社会风貌的描绘。
人们经常在戏剧中寻找自己的身份缩影与情感共鸣,也经常在戏剧中感叹兴衰、变迁、重现。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国戏剧,是中国戏剧焕发长久生命力的源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戏剧的重要意义十九大宣告我们已经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
其中的文化自信,就要求我们要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不充分的文化发展也不能满足人们欣赏的诉求,这也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一切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
中国戏剧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国宝,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精神世界的历史产物,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她凝聚了我国古人民的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推动力量。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戏剧的传承、弘扬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兴盛繁荣,坚定我国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扎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传统戏剧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戏剧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戏剧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与情感体验。
然而,在当今快速变革的社会中,面对新媒体、现代科技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戏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传统戏剧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传统戏剧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传统戏剧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与发展,不仅通过个人才华和肢体语言,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还融汇了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播和价值观念的塑造。
在当代,传统戏剧面临着受众减少、演员流失以及票房等问题。
如何让传统戏剧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传统戏剧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和推广。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传统戏剧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通过发布精彩的演出片段、幕后花絮以及名家访谈等内容,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了解和关注传统戏剧。
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线直播等方式,将传统戏剧的演出直接传递到观众家中,改善传统戏剧受众面狭窄的问题。
其次,传统戏剧需要注重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在电影、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戏剧的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
例如,可以通过舞台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提升演出的视觉效果和观赏性;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戏剧的魅力;还可以将传统戏剧与现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形成跨界融合的创新作品。
只有不断地调整和创新,传统戏剧才能与时俱进、传承发展。
此外,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戏剧教育的支持。
戏剧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更可以让年轻一代了解、热爱并传承传统戏剧。
因此,各级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戏剧教育的投入,增加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参观戏剧演出和与专业演员互动交流,培养他们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和自豪感。
新时代下中国戏曲的发展

136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研究李 璇一、发展背景分析(一)发展机遇新时代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解决了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戏曲改革和发展中,不再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戏曲作品的数量及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浪潮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标志着我国的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新时代要求我们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新要求,更是新机遇。
步入新时代,随着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自信、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较大的提升,文艺作品也得到创新和发展,成果显著。
新时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所谓“创新”是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等多种创新的全面创新。
创新已然为中国带来了丰硕的创新成果,也为新时代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技与戏曲的跨界融合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观感体验和传播形式,因为文艺作品的价值有了质的提升。
(二)发展挑战新时代背景下戏曲的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进步便利了生活,人们的生活被短视频、“热点”充斥着,真正愿意走进剧院静下心观赏一部戏曲的人屈指可数;而戏曲恰恰是极细致的艺术,演员的表情、动作都隐藏着深层的含义,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
正如郭汉城先生在《中国戏曲通史》序言中表示:当前戏曲仍处于“危机”中,形势相当严峻。
戏曲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看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实则其中的内容容易被人们遗忘。
在当前这种社会环境下,戏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在传承和创新中谋求发展。
浅谈中国戏剧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中国是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中国并没有形成世界性的戏剧中心,而且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剧已经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谷。
这个低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戏剧接受主体的观众对于戏剧本身的拒绝接受,另一个则是作为戏剧管理者和戏剧文学家们对于戏剧与市场和戏剧文学创作的不切实际。
如今,步入低谷的中国戏剧已无法与繁荣发展的西方戏剧相媲美。
世界齐名的两大戏剧中心——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然成为西方戏剧的王国,而且也成为了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
时至今日,它们作为戏剧中心和娱乐中心,不仅将西方戏剧的影响日益扩大,而且在美英两国的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令人瞩目的作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种发展势头和成就是现在的中国戏剧无法企及的。
那么,中国戏剧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种状况呢?与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相比,它有哪些不足之处?首先,我认为二者的发展路线存在差异。
非源于大多数观众的欣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注定是一种“大雅”的艺术审美形式,这种“大雅”本身不会存在着太多的接受者。
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的戏剧一直保留着当时的唱腔、表演形式与剧本模式,这种保留一方面是国粹的传承,一方面却很容易走向拟古守旧的误区。
而纽约百老汇则不同,它走的是大众化路线,经常会组织人员对各地的观众进行市场调研,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口味和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因素谋求和谐。
伦敦西区的魅力和优势也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产生连锁效益,因为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
所以,中国戏剧要有所发展,应该“让戏剧走向大众视野”,戏剧是演给人看的,戏曲的创作演出时刻应当为观众而存在,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戏曲创作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自觉地受观众的制约。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典戏曲不仅传承了前人的经典之作,更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分析其在当代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传承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戏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从最早的雅乐、宫廷音乐,到后来的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越剧等,每一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在传承经典的过程中,戏曲演员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努力保持传统剧目的原汁原味,传承古典戏曲的精髓。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京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唱、念、做、打的表演要素,又有武打、舞蹈等元素的融合。
京剧的唱腔婉转悠扬,表演动作刚柔相济,给观众带来视听的双重享受。
京剧剧目中的《红楼梦》、《霸王别姬》等经典作品,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传颂至今。
除了京剧,其他地方戏曲如豫剧、越剧等也各具特色,传承着地方文化的精髓。
豫剧以其豫剧《汴河会》、《三岔口》等经典剧目闻名于世,越剧则以《红楼梦》、《牡丹亭》等剧目展现了独特的韵味。
这些地方戏曲在传承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融合创新,使得古典戏曲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创新发展,赋予新时代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古典戏曲艺术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发展,赋予新时代新的内涵。
在传承古典戏曲的基础上,戏曲演员们开始尝试融合现代元素,创作出一系列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新剧目。
近年来,一些戏曲团体开始尝试将古典戏曲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大胆创新的作品。
通过现代舞美、灯光、音响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古典戏曲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魅力,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这种融合创新的表演形式,不仅延续了古典戏曲的传统,更赋予了戏曲艺术新的生命力。
此外,一些戏曲演员还尝试将古典戏曲与当代社会热点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
中国戏剧大趋势

中国戏剧大趋势----690b00d5-7155-11ec-ac56-7cb59b590d7d 艺海2002年02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市场化进程对中国戏剧艺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这种影响形成了中国戏剧生存和发展的大趋势。
了解这一大趋势,有利于自身事业的发展;;领导者和管理者能够把握这一大趋势,无疑是对戏剧事业的贡献。
当代戏剧,是以审美和娱乐为主要前提的,而我们艺术家追求的更多的是戏剧的审美效应。
然而,由于智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推进,当代人的审美活动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变化都要显著。
这种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审美需求的泛化、审美趋势的时尚化、审美意识的世俗化和审美形式的休闲化。
这种变化主要根源主要有两个:首先,社会信息的激增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快速、频繁更新。
信息的广泛、快速传播对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媒体已经成为时尚的主人和宠儿。
人们的审美意识不再局限于艺术,而是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一种具体实践方式。
文化艺术走出了沙龙,进入了人们的世俗生活;对于人们来说,避免噪音和调整生活节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第二,这种变化是由于市场文化所特有的市场品行和文化品行所造成的。
市场文化,它能使包括审美活动在内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关系越来越带有一种临时的性质。
如在人际关系中,不太珍惜天长地久,而习惯于某种暂时甚至交易式的联系;在整个社会交往中也不要质的深度,只要量的广度,特别讲求实惠。
广度为“多”,临时为“变”,多变即造成审美的泛化和时尚化;求实惠,既是一种世俗,又与审美的休闲化密切相关。
除了审美关系的巨大变化外,与戏剧艺术相关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也会发生或将发生巨大变化。
这些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变化形成了一种总的趋势。
这一趋势将推动或影响戏剧艺术的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戏剧。
浅谈中国话剧发展进程

浅谈中国话剧发展进程作者:梁中伟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14期摘要: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为看到更多反映民族历史与国家发展进程的话剧作品而感到兴奋与自豪。
如今,中国人民不仅需要形式上的解放,更需要精神上的崛起。
所以,话剧民族化发展之路,一直都是话剧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话剧;民族化;舶来品;发展;信仰话剧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在中国很好的落地生根,受到广大民众喜爱,要归功于众多戏剧艺术家对这种舶来戏剧艺术形式的民族化改造与挖掘。
从中国人最早翻译演出的《黑奴吁天录》到国人创作的《获虎之夜》《雷雨》《屈原》《北京人》,再到解放后创作的《茶馆》《龙须沟》《蔡文姬》《霓虹的下的哨兵》《丹心谱》等作品,中国话剧的民族化进程从未停歇,让话剧成为与中国戏曲并驾齐驱的舞台艺术形式。
一、清末时期新剧的引进与发展1906年冬,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成立,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主要成员翻译、演出的新剧《黑奴吁天录》成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与发端。
从此为起点,新剧传入中国,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立了众多新剧剧团,演出了《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
1910年,辽宁治下的辽阳市出现新剧演出,上演了《哀江南》《大陆春秋》两部剧目,都是由同盟会会员刘艺舟从关内带入东北的。
接下来奉天也演出了反封建题材的新剧《国会血》,大获成功。
由于该剧映射了日本当局的侵略行为,受到日本当局的强烈抗议,在强压之下,清政府下令禁演该剧目。
新剧在中国虽然受到帝国主义与满清政府的打压与排斥,但由于新剧剧目大多反映民族主义精神,旨在唤醒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所以在民众中落地生根,受到广泛认可。
二、民国初期新剧发展历程民国初年,由于关内依然是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政治生态极其恶劣,也相应的影响到新剧的演出与发展。
同盟会身先士卒,会员冯迪汉等人将新剧剧团带到关外,在辽阳演出了《民国魂》《波兰亡国惨》等新剧剧目。
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过程一、先秦(萌芽期)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
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二、唐代中后期(形成期)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
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
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三、元代(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
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四、明清(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
五、现代(争辉期)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
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40年代戏剧运动和发展

运动和创作
1937--------1949
四十年代中国戏剧运动和发展
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
广场戏剧 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四十年代
中国戏剧
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
大后方、上海孤岛
剧场戏剧
沦陷区
“广场戏剧”第一次高潮:
抗战初期:戏剧向“广场戏剧”倾斜
★ “抗战戏剧”序幕的拉开:
活
报
剧
剧
照
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
★“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背景: 1938年武汉失陷后,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随着抗 战长期化、日常化,话剧运动本身也在发生战略重点的 转移:大批原来活跃在战地宣传阵地的话剧工作者又逐 渐集中到重庆、成都、昆明等大后方据点与香港、上海 等大中城市,话剧又开始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同时 由于日军封锁外国电影与胶片进口,重庆电影院大为冷 落,更为话剧在城市中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1941年,皖南事变后,蒋介石政权对受中共影响的 抗敌演剧队或解散,或合并,企图将其纳入反共宣传的 轨道。以周恩来为首的国统区中共党组织审时度势,决 定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行转移
★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抗战戏剧的部分作品从一开始就闪现出讽刺的锋芒 ,具有喜剧的品格。
起初阶段的讽刺中夹杂着愤激,鼓劲里内含着悲剧 的因素。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讽刺对象越来越集中于 反动统治者,而与人民、时代一起成长的剧作家越来越 具有了自觉的历史意识,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俯视 黑暗现实中的社会与人的丑类,以辛辣的嘲弄创作纯粹 的政治批判性极强的喜剧。这种喜剧以宣泄情感为主, 艺术上相对粗糙。代表作有:陈白尘《魔窟》、《乱世 男女》,老舍的《残雾》等。
新歌剧《白毛女》剧照
从戏曲发展现状看中国传统文化

从戏曲发展现状看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重要的民间文化形式之一。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我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人们比较熟悉的戏曲作品一般和历史事件有关联,而且与名人典故也有着很大的联系,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艺术形式也都有了新的发展,但中国戏曲的发展却遇到了很多难题,这些问题出现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有戏曲自身内容方面的原因,有戏曲艺术工作者的原因,也有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整体意识方面的原因。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都在不断探索努力着,正是这种积极探索勇往直前的精神,才支撑着中国戏曲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一、当今中国戏曲发展面临的问题(一)社会生活和戏曲艺术形式的变化造成的问题中国戏曲源于民间,也在民间不断成长发展壮大,它身上流淌着勤劳朴实的中国劳动人民的血液。
戏曲的基本功能是寓教于乐,其作用是教化人民、传播历史知识和传递生活中的欢乐。
而且,在内容方面,多为英雄好汉、巾帼英雄以及代代相传的美好神话。
戏曲艺术创作周期长,需要有专业的人群进行演绎,且自身有严格的规律。
在当今信息化全面发展的时代,戏曲的内容和形式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面前都表现出不适应的状态。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班设形式是戏曲的主要组织形式,戏曲的组织形式是以自负盈亏的班社形式,还有戏园和戏班形式出现的,有的是戏园和戏班一体制;有的是班社租赁制,租用戏园并给租金;还有的是戏园包养制,包养演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叶志娟(班级:新闻091班学号:20093361)内容提要:提要提要关键词:中国戏剧、现状、未来、发展之路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百度百科)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戏剧大国,中国的戏曲是世界戏剧的三大渊源之一,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与经验足以说明中国戏曲在世界范围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无法替代的地位。
因此来看,戏剧在中国社会中应该是辉煌与繁荣的。
但是那也许只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事实了。
从当今中国的表象上来看,中国戏曲在中国社会中走入了它的发展低谷中,而且前所未有。
中国戏剧发展现状吸取种类的减少戏曲在我国有千年的历史,地方戏剧上百种,每一年都是纪念,每一年又都在祭奠。
传统戏曲正以每年至少消失一个的速度锐减,昆曲进入了“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喜,可悲?当传统戏曲再次面对世界时,除了那精种细收的一亩三分地之外,新的天地在哪儿?面对未来,是继承还是发展?面对传统,是死守还是求变?()《中国戏剧》杂志常务副主编黎继德先生说:“中国戏剧现在的状态就如乍暖还寒的春天。
”中国戏剧总体成燎原之势迅速发展、但是局部停滞消亡的宏观图景。
我国现存两百多个剧种、一千五百多个戏剧团体、不可胜数的戏剧从业者,我国戏剧的繁荣毋庸置疑。
但是,黎先生也痛心地说道:“现在中国的许多剧种名存实亡。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戏剧剧种以每年一个的速度在消亡。
”一个剧种只有一个团的现象不在个别。
比如现在新疆曲子戏,现在只有一个六个人支撑的剧团在延续。
观众群与创作者的减少:戏剧属于“八大艺术”之一,在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不断发展壮大,并且被称为第九艺术的电视兴起并不断发展的同时,戏剧却逐渐淡出普通观众的欣赏范围。
这就引出戏剧发展到低谷的一个原因:观众群的失落。
在戏剧本质的争论中存在一种叫做“观众说”的观点,他们认定观众是戏剧的必要条件,也是戏剧的本质所在。
法国戏剧理论家F·萨赛断言: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了给观众看的。
“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器官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
在新时代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改变的情况下,戏剧的的表现形式也应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戏剧属于一种综合艺术,它包括文学、绘画、建筑、雕塑及舞蹈等艺术成分。
文学即戏剧创作。
在影视编剧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戏剧创作者却不断减少。
与观众减少的原因相似,对戏剧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创作者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于是更多有文学素养的人逐渐向电影电视方面的编剧发展。
对戏剧技术的忽视:戏剧是人类恒久的精神需求,是人类最具魅力的创造。
戏剧的魅力与创造,首先源于人的思想、感情、心灵与命运;但是这些精神内涵的表达需要特殊的技术手段。
支撑着戏剧特定表现手法的技术手段,是人类戏剧演进过程中留下的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与财富。
戏剧的积累与价值,首先是技术的积累与价值。
然而在中国戏剧的价值体系中,技术对戏剧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重观念而轻技术不是中国当代戏剧特有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艺术理论家对技术的轻慢,早已成为蔓延的流行病,尤其是刻意抛弃传统技术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兴起,从观念艺术到文化创意的渐次风行,对艺术传统价值体系产生极大冲击,使越来越多人开始怀疑技术还有没有艺术价值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思潮同样对中国戏剧形成有力冲击,但中国戏剧界对技术的轻忽有更复杂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的“戏改”让传统戏剧融入主流社会,同时在戏剧思想与价值观念层面上,掌握话语权的却是和艺人精神距离甚远的“新文艺工作者”群体。
这个群体按他们接受的西方现代戏剧观念为中国戏剧重新设置标准,反复灌输重思想意识,轻技术手段的观念;并且因其拥有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优势,急切地强调戏曲演员“学文化”和扫盲识字的重要性,对他们涉猎不够的戏曲表演技术的意义却表现出夸张的冷漠。
戏剧以人的自然身体为媒介,所有基于身体表现的艺术,都需要经历特殊的训练,通过专门训练提高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掌握特殊的技术手段。
通过训练,超越人身的自然属性,使之成为具有特殊艺术表现力的工具,这是艺术本质意义所在。
戏剧史上自有极少数天纵奇才,未经严格而系统的训练,却能直觉地洞察艺术的堂奥,但只是偶然现象,不是普遍规律。
戏剧表演是一门特殊的技术,表演者需要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由此形成和掌握对身体的特殊控制能力。
戏曲更是如此,每个剧种有其特殊的唱、念规范,需要掌握对声带和嗓音的控制方法;有其特殊的身段,需要掌握对形体的控制方法。
这些都是技术基础,有了这样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戏剧演员。
至于要成为伟大的、杰出的演员,仅仅有这些技术当然不够,但那是表演艺术领域进阶的需要。
未来发展之路:“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芳馨撩人,散发出璀璨的艺术光辉,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戏曲,包括许多地方戏,纷纷走出国门,活跃于国际戏剧舞台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的钟爱。
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戏剧艺术,使艺术的形式更具多样性。
新型艺术与古老的戏剧艺术的竞争更加激烈,艺术的“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戏剧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而戏剧本身固有的地域性狭小的劣势日益显现。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观众欣赏艺术的口味也在变。
戏剧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必须走革新之路才能生存。
1.加强戏剧自身的改革。
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观众是其存在的基础,所以戏剧的发展必须研究观众、迎合观众、服从观众。
题材的陈旧无法在观众中引起感情的共鸣,加之表演的程式化,使得演员与观众之间竖起一堵无形的墙。
繁荣的戏剧需要“百花齐放”,既要有弘扬当代主旋律的剧目,也要有一大批适合现代观众不同欣赏趣味、满足多元需求的剧目。
要坚持面向多层次的观众群体,面向市民社会,让戏剧紧贴群众的生活。
目前,存在戏剧与平民生活拉开距离的隐患,一出戏只有当它和观众发生感情的共鸣或让观众得到审美的享受时,才能体现出价值。
同时,平民化决不是简单的走贫下中农路线或者一味媚俗。
对戏面临的尴尬局面黄心武认为,对一些老戏老剧,可以像文物一样保留它的原貌;新剧要从生活、从人物出发,程式化的东西应该自然地融入,生硬地搬用是不合适的。
像《白门柳色》中去掉了水袖和髯口等传统表演程式,应该是允许的。
实际上,长久以来,程式化的传统戏剧都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年轻观众锐减,他们对中国戏曲的“唱念做打”、“一桌两椅”等传统绝招感到费解,看戏成了智力考试。
而对传统的“一桌两椅”等舞台布置进行改革早有成功的先例。
如潮剧《德政碑》运用旋转舞台处理时空,在舞台的移动中实现了场景的变化,使平面的舞台有了立体的功能等。
(浅谈对戏剧改革的认识石学广)】2.加强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有关中国戏剧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戏剧目前最为迫切的工作是尽快推进国营剧团的市场化改造,同时像其他经济领域那样,推进戏剧表演艺术团体的公平竞争激活市场,将戏剧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沉浮,在竞争中发展,这样戏剧在新的世纪才能获得新的活力,不能说凡是国营剧团就一定与市场无缘,一定无法实现产业化的目标。
体制问题不解决,国家有再多的钱,也养不活、养不火戏剧,既不能保证戏剧艺术本身的传承与提高,也不能帮助剧团重新获得在演出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部分中国戏剧艺术必须在政府的干预下保留下来,使其不至于失传,要有对历史、对后代负责的态度。
3.加强与新兴文化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的交流。
戏剧可以利用广播、电视、互连网与新的文化方式相交流,共同发展,共同收益,戏剧与广播、电视、互连网合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观众的数量,比如,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的观众就以千万记,虽然这些新型文化生活方式在与传统的戏剧争夺观众资源,但我们可以探求其中的和谐发展之路,谋“双赢”。
其次,中国的戏剧作为一种优秀的文明,可以走出国门,英若成先生在中国戏剧的对外交流方面就颇有成就,文革结束后,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拓宽,他把老舍名著《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为《茶馆》成功访问西欧作了准备。
1980年春,英若成随曹禺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为中外戏剧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外戏剧交流不仅可以将中国的戏剧推向世界,还可以吸收国外的戏剧成就,摆脱中国戏剧对自发型发展道路的过多依赖。
4.对未来的观众资源进行先占,预先进入青年市场。
中国的青年将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但是当代年轻人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的青年人戏剧基础教育较差,加之其它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青年不会自觉长成为戏剧的爱好者,但只要戏剧找准了青年观众的心态,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可以在你年轻人中占有一块市场的。
比如,昆剧《张协状元》改编自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永嘉昆剧团在保留原作以人做道具等特色形式的基础上,在内容和唱腔上作了大胆的革新,结果在北京大学演出时就引起轰动,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再比如,青春版《牡丹亭》北大演出的最后一天,前两场演出,观众把剧场的走廊挤得满满当当,学生们以欢迎周星驰的热情欢迎500年前的国剧。
同日,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成立,一批戏剧界重量级人物聚集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
成立大会牵头人林兆华只说了一句:“我要办好这个戏剧工厂”。
很多现象都说明随着年轻一代文化修为的提升,对文化生活多元化的追求加强。
戏剧在年轻一代的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尤其是大量戏剧社团出现在大学社团的行列中。
(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