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叶志娟
(班级:新闻091班学号:20093361)
内容提要:提要提要
关键词:中国戏剧、现状、未来、发展之路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百度百科)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戏剧大国,中国的戏曲是世界戏剧的三大渊源之一,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与经验足以说明中国戏曲在世界范围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无法替代的地位。

因此来看,戏剧在中国社会中应该是辉煌与繁荣的。

但是那也许只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事实了。

从当今中国的表象上来看,中国戏曲在中国社会中走入了它的发展低谷中,而且前所未有。

中国戏剧发展现状
吸取种类的减少
戏曲在我国有千年的历史,地方戏剧上百种,每一年都是纪念,每一年又都在祭奠。

传统戏曲正以每年至少消失一个的速度锐减,昆曲进入了“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喜,可悲?当传统戏曲再次面对世界时,除了那精种细收的一亩三分
地之外,新的天地在哪儿?面对未来,是继承还是发展?面对传统,是死守还是求变?()
《中国戏剧》杂志常务副主编黎继德先生说:“中国戏剧现在的状态就如乍暖还寒的春天。

”中国戏剧总体成燎原之势迅速发展、但是局部停滞消亡的宏观图景。

我国现存两百多个剧种、一千五百多个戏剧团体、不可胜数的戏剧从业者,我国戏剧的繁荣毋庸置疑。

但是,黎先生也痛心地说道:“现在中国的许多剧种名存实亡。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戏剧剧种以每年一个的速度在消亡。

”一个剧种只有一个团的现象不在个别。

比如现在新疆曲子戏,现在只有一个六个人支撑的剧团在延续。

观众群与创作者的减少:
戏剧属于“八大艺术”之一,在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不断发展壮大,并且被称为第九艺术的电视兴起并不断发展的同时,戏剧却逐渐淡出普通观众的欣赏范围。

这就引出戏剧发展到低谷的一个原因:观众群的失落。

在戏剧本质的争论中存在一种叫做“观众说”的观点,他们认定观众是戏剧的必要条件,也是戏剧的本质所在。

法国戏剧理论家F·萨赛断言: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了给观众看的。

“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器官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

在新时代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改变的情况下,戏剧的的表现形式也应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戏剧属于一种综合艺术,它包括文学、绘画、建筑、雕塑及舞蹈等艺术成分。

文学即戏剧创作。

在影视编剧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戏剧创作者却不断减少。

与观众减少的原因相似,对戏剧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创作者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于是更多有文学素养的人逐渐向电影电视方面的编剧发展。

对戏剧技术的忽视:
戏剧是人类恒久的精神需求,是人类最具魅力的创造。

戏剧的魅力与创造,首先源于人的思想、感情、心灵与命运;但是这些精神内涵的表达需要特殊的技术手段。

支撑着戏剧特定表现手法的技术手段,是人类戏剧演进过程中留下的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与财富。

戏剧的积累与价值,首先是技术的积累与价值。

然而在中国戏剧的价值体系中,技术对戏剧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重观念而轻技术不是中国当代戏剧特有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艺术理论家对技术的轻慢,早已成为蔓延的流行病,尤其是刻意抛弃传统技术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兴起,从观念艺术到文化创意的渐次风行,对艺术传统价值体系产生极大冲击,使越来越多人开始怀疑技术还有没有艺术价值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思潮同样对中国戏剧形成有力冲击,但中国戏剧界对技术的轻忽有更复杂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的“戏改”让传统戏剧融入主流社会,同时在戏剧思想与价值观念层面上,掌握话语权的却是和艺人精神距离甚远
的“新文艺工作者”群体。

这个群体按他们接受的西方现代戏剧观念为中国戏剧重新设置标准,反复灌输重思想意识,轻技术手段的观念;并且因其拥有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优势,急切地强调戏曲演员“学文化”和扫盲识字的重要性,对他们涉猎不够的戏曲表演技术的意义却表现出夸张的冷漠。

戏剧以人的自然身体为媒介,所有基于身体表现的艺术,都需要经历特殊的训练,通过专门训练提高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掌握特殊的技术手段。

通过训练,超越人身的自然属性,使之成为具有特殊艺术表现力的工具,这是艺术本质意义所在。

戏剧史上自有极少数天纵奇才,未经严格而系统的训练,却能直觉地洞察艺术的堂奥,但只是偶然现象,不是普遍规律。

戏剧表演是一门特殊的技术,表演者需要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由此形成和掌握对身体的特殊控制能力。

戏曲更是如此,每个剧种有其特殊的唱、念规范,需要掌握对声带和嗓音的控制方法;有其特殊的身段,需要掌握对形体的控制方法。

这些都是技术基础,有了这样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戏剧演员。

至于要成为伟大的、杰出的演员,仅仅有这些技术当然不够,但那是表演艺术领域进阶的需要。

未来发展之路:
“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芳馨撩人,散发出璀璨的艺术光辉,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戏曲,包括许多地方戏,纷纷走出国门,活跃于国际戏剧舞台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的钟爱。

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戏剧艺术,使艺术的形式更具多样性。

新型艺术与古老的戏剧艺术的竞争更加激烈,艺术的“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戏剧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而戏剧本身固有的地域性狭小的劣势日益显现。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观众欣赏艺术的口味也在变。

戏剧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必须走革新之路才能生存。

1.加强戏剧自身的改革。

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观众是其存在的基础,所以戏剧的发展必须研究观众、迎合观众、服从观众。

题材的陈旧无法在观众中引起感情的共鸣,加之表演的程式化,使得演员与观众之间竖起一堵无形的墙。

繁荣的戏剧需要“百花齐放”,既要有弘扬当代主旋律的剧目,也要有一大批适合现代观众不同欣赏趣味、满足多元需求的剧目。

要坚持面向多层次的观众群体,面向市民社会,让戏剧紧贴群众的生活。

目前,存在戏剧与平民生活拉开距离的隐患,一出戏只有当它和观众发生感情的共鸣或让观众得到审美的享受时,才能体现出价值。

同时,平民化决不是简单的走贫下中农路线或者一味媚俗。

对戏面临的尴尬局面黄心武认为,对一些老戏老剧,可以像文物一样保留它的原貌;新剧要从生活、从人物出发,程式化的东西应该自然地融入,生硬地搬用是不合适的。

像《白门柳色》中去掉了水袖和髯口等传统表演程式,应该是允许的。

实际上,长久以来,程式化的传统戏剧都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年轻观众锐减,他们对中国戏曲的“唱念做打”、“一桌两椅”等传统绝招感到费解,看戏成了智力考试。

而对传统的“一桌两椅”等舞台布置进行改革早有
成功的先例。

如潮剧《德政碑》运用旋转舞台处理时空,在舞台的移动中实现了场景的变化,使平面的舞台有了立体的功能等。

(浅谈对戏剧改革的认识石学广)】
2.加强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有关中国戏剧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戏剧目前最为迫切的工作是尽快推进国营剧团的市场化改造,同时像其他经济领域那样,推进戏剧表演艺术团体的公平竞争激活市场,将戏剧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沉浮,在竞争中发展,这样戏剧在新的世纪才能获得新的活力,不能说凡是国营剧团就一定与市场无缘,一定无法实现产业化的目标。

体制问题不解决,国家有再多的钱,也养不活、养不火戏剧,既不能保证戏剧艺术本身的传承与提高,也不能帮助剧团重新获得在演出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部分中国戏剧艺术必须在政府的干预下保留下来,使其不至于失传,要有对历史、对后代负责的态度。

3.加强与新兴文化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的交流。

戏剧可以利用广播、电视、互连网与新的文化方式相交流,共同发展,共同收益,戏剧与广播、电视、互连网合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观众的数量,比如,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的观众就以千万记,虽然这些新型文化生活方式在与传统的戏剧争夺观众资源,但我们可以探求其中的和谐发展之路,谋“双赢”。

其次,中国的戏剧作为一种优秀的文明,可以走出国门,英若成先生在中国戏剧的对外交流方面就颇有成就,文革结束后,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拓宽,他把老舍名著《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为《茶馆》成功访问西欧作了准备。

1980年春,英若成随曹禺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为中外戏剧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外戏剧交流不仅可以将中国的戏剧推向世界,还可以吸收国外的戏剧成就,摆脱中国戏剧对自发型发展道路的过多依赖。

4.对未来的观众资源进行先占,预先进入青年市场。

中国的青年将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但是当代年轻人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的青年人戏剧基础教育较差,加之其它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青年不会自觉长成为戏剧的爱好者,但只要戏剧找准了青年观众的心态,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可以在你年轻人中占有一块市场的。

比如,昆剧《张协状元》改编自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永嘉昆剧团在保留原作以人做道具等特色形式的基础上,在内容和唱腔上作了大胆的革新,结果在北京大学演出时就引起轰动,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再比如,青春版《牡丹亭》北大演出的最后一天,前两场演出,观众把剧场的走廊挤得满满当当,学生们以欢迎周星驰的热情欢迎500年前的国剧。

同日,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成立,一批戏剧界重量级人物聚集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

成立大会牵头人林兆华只说了一句:“我要办好这个戏剧工厂”。

很多现象都说明随着年轻一代文化修为的提升,对文化生活多元化的追求加强。

戏剧在年轻一代的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尤其是大量戏剧社团出现在大学社团的行列中。

(百度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