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1[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一、情景导入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较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2.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3.学生相互介绍蝈蝈的特征。
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学生在研读讨论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问题研究有人说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相吻合,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备课,制作课件,讲课。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布置预习1.第一组负责本课的生字词的学习。
2.第二组负责介绍作者及其《昆虫记》。
3.第三组负责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4.第四组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5.第五组全面评价本文。
6.第六组质疑。
二、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授课。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绿色蝈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绿色蝈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生词和重点词语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 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生词和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和分析。
3.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 生词和重点词语的学习卡片。
4. 小组讨论的问题清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绿色蝈蝈》,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词和重点词语。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课堂练习1. 对生词和重点词语进行填空练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蝈蝈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见过蝈蝈吗?知道蝈蝈有什么特点吗?2.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蝈蝈的文章,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对蝈蝈的喜爱。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了解蝈蝈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理解词义。
2.教师逐段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绿色蝈蝈》,回顾一下课文内容,谁来说说蝈蝈的特点?2.作者为什么喜欢蝈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课堂讲解1.教师继续逐段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三、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蝈蝈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感受到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我们应该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五、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熟背课文。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还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关爱大自然的情感。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正确读音与书写,词义的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对蝈蝈生活习性的描述。
教学难点:1.深入体会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理解作者的观察与感受。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初一上册。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
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二、预习交流:1、字词交流。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绿色蝈蝈》的内容,感受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事物特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感知课文语言的美。
运用比较、讨论、分享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对生命奥秘的探究欲望。
学会尊重生命,关爱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事物特征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蝈蝈的形态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关注蝈蝈这一生物。
提问:“你们对蝈蝈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
3.精讲课文分析课文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蝈蝈的外貌特征。
通过提问:“蝈蝈的外貌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
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
通过提问:“蝈蝈的生活习性有哪些?”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
分析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通过提问:“作者为什么喜欢蝈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课堂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你对蝈蝈有什么新的认识?”5.课堂小结提醒学生关注大自然,尊重生命,关爱自然。
6.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以“我眼中的蝈蝈”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细节描写方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蝈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环保意识。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教案
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3)培养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蝈蝈的喜爱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生态环境。
(3)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大意。
3.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3. 体会作者对蝈蝈的喜爱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和事物。
3.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绿色蝈蝈》,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学习并掌握其意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运用。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4.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分享合作心得。
6.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蝈蝈的喜爱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7.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8.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字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绿色蝈蝈》。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绿色蝈蝈》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3. 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书写。
2. 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对课文主题和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绿色蝈蝈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
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 学生合作探究,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5.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
6.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设计中,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这份教案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课文内容、生字词理解和书写方面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课文方面的表现,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关注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绿色蝈蝈》。
2. 书写课后练习题,巩固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绿色蝈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绿色蝈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升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作者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案例教学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5.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6.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通过课堂朗读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课文结构分析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回答,评价学生对课文结构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写作能力: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
《绿色蝈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绿色蝈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材基本情况《绿色蝈蝈》是初一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教材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听力、课文、语法和阅读理解。
本教案主要针对课文部分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意义;2.能熟练使用本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3.能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4.能运用教材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课文分析;5.能运用阅读理解技巧答题。
三、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朗读;2.生词和短语的识记和运用;3.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分析和总结;4.阅读理解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并复习相关生词和短语;2.提问学生关于昆虫的知识,并与本课文的主题联系起来;3.展示教学材料《绿色蝈蝈》的封面,引发学生对本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课文朗读1.教师请学生跟读课文,并纠正发音错误;2.分组朗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音调节能力;3.针对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进行解释和讲解。
第三步:词汇学习1.将生词和短语呈现在课件上,并提供汉语意思;2.引导学生根据词汇和上下文推测词义;3.学生根据词意写出对应的英语单词,并进行检查。
第四步:重点句子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提问学生对其中的难点进行解析;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总结重点句子的语法和词汇特点;3.学生运用所学的句型进行模仿和练习。
第五步:阅读理解1.教师布置相关阅读理解题目,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2.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理解题,并进行答案订正;3.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答案,解释相关问题。
第六步: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并复习重点知识;2.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3.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并提醒学生复习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绿色蝈蝈》课本;2.课件软件和投影仪;3.单词卡片或词汇表;4.阅读理解题目。
以上就是《绿色蝈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的设计步骤和主要内容。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有效地进行课文理解、生词记忆和语法运用,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阅读能力。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绿色蝈蝈教案篇一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对事物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丰富且奇特的想象跟联想。
加上他们童年时代对各种小动物、小昆虫的体验。
所以对《绿色蝈蝈》的学习,可结合他们的童年体验,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即可。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
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
《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
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文中从绿色蝈蝈的声、形、斗、食、居五个方面来描写。
语言生动传神,尤其是拟人句,反映出作者对生物的人性关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设想:《绿色蝈蝈》是一篇自读课文,它妙趣横生,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
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1、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2、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语: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人教版5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人教版5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人教版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2.细节感悟,品味语言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2.品味语言——体会美词佳句难点:概括内容,品味语言三、课时安排:1个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猜谜语: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
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
(猜四种昆虫)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一)出示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2.细节感悟,品味语言(如果让你来介绍一下绿色蝈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外形、叫声、食物、居住)(二)自学指导(一)一——筛选信息,理解课文自学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描写声音、外形、食物、居住的段落。
大声地读读这些语段,寻找关键词,并用一段话将蝈蝈的特点串联起来,概括出你对绿色蝈蝈的第一印象。
(5分钟)自学方法:①用圈画法;②扫描跳跃阅读;③锁定:关键语段——关键词。
生自学,师巡视。
达标测试:1.第3段写的是声音;第4段写的是外形;第5—10段写的是食物;第11节写的是居 1 住。
2.第三段中声音特点:尖锐、急促、清脆、柔和;第四段中外形特点是漂亮;第5~10段写蝈蝈吃的食物有:第六段中有“吃蝉”;第七段中有“酷爱甜食”;第八段中有“吃昆虫”;十一段中的居住特点是“和睦共处”。
3.一句话概括:(请学生概括)绿色蝈蝈的外形漂亮,声音尖锐,急促,清脆,有时也柔和,食物主要有甜食,昆虫,水果,青菜,有时也同类相食,过着群居生活。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捕食的蝈蝈和美食的蝈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捕食的蝈蝈是勇敢的,美食的蝈蝈是贪婪的。
)成果交流:1.勇敢的蝈蝈——细节:第五节,“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语文 18.《绿色蝈蝈》教案
18.《绿色蝈蝈》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快速阅读归纳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说说其作用,并积累美词佳句。
3.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以及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2.掌握描写动物的具体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二、作者简介法布尔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
他热爱昆虫,对昆虫进行了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研究事业。
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书——《昆虫的故事》。
《昆虫的故事》原名《昆虫记》,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内容多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很受青少年的喜爱。
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许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因而黄亚治在翻涌对,把它改名为《昆虫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认识一位昆虫朋友——蝈蝈三、检查预习、词语学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喧.嚣(xuān)劫.掠(jié)静谧.(mì)吮.取(shǔn)喑.哑(yīn)篡.夺(cuàn)鸟喙.(huì)莴.苣(wō)狩.猎(shòu)嗉.囊(sù)螽.斯(zhōng)下颚.(è)三、整体感知: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会尊重生命,关爱动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态知识。
(2)作者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蝈蝈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2)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5. 情感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蝈蝈的短文。
3. 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大自然的态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结合课文内容,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绿色蝈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绿色蝈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1.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仿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2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1.2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语句。
2.2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仿写。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蝈蝈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特点。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教师检查并讲解。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蝈蝈的哪些特点?4.精讲细读4.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如:“蝈蝈的叫声,像一串串银铃般清脆悦耳。
”4.2学生仿写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并指导。
5.感悟作者情感5.1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喜欢蝈蝈?6.小组合作6.1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描绘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6.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8.作业布置8.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8.2学生仿写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描绘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部分环节,如小组合作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描绘蝈蝈的细节,如蝈蝈的颜色、形态和习性。
1.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蝈蝈的情感表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绿色蝈蝈法布尔【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二)能力目标: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文类型】阅读课【教法设计】教师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法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
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二、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课题:绿色蝈蝈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 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 .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b .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教案
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绿色蝈蝈》,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分析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分析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昆虫世界的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绿色蝈蝈》全文。
2. 相关昆虫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了解昆虫世界。
2. 简介课文《绿色蝈蝈》的作者和背景。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绿色蝈蝈》,了解文章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绿色蝈蝈》中描绘了怎样的昆虫世界?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文本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
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文学鉴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课文《绿色蝈蝈》。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延伸:1. 邀请昆虫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昆虫世界。
2. 组织学生进行昆虫观察实践活动,提高对自然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了解昆虫世界,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绿色蝈蝈》的过程中,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深入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蝈蝈的形象,探讨其象征意义。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观点,引导学生综合理解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
1.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和写作能力。
1.3学习生字词,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课文。
2.2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写作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3.2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2学习观察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2.1把握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作者情感。
2.2运用观察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绿色蝈蝈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1.2提问:你们对蝈蝈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3.合作交流3.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课文中获得的启示。
3.2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5.观察方法学习5.1教师示范如何观察蝈蝈,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
5.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6.写作训练6.1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写作训练。
6.2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绿色蝈蝈的观察日记。
2.运用观察方法,写一篇关于其他小动物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课堂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
2.学生在观察方法学习和写作训练中,提高了观察和写作能力。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4.不足之处:课堂时间紧张,未能充分展开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给学生更多思考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2.细节感悟,品味语言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美词佳句
难点:
概括内容,品味语言
三、课时安排:1个课时
四、教学流程设计
猜谜语: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
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
(猜四
种昆虫)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2.细节感悟,品味语言
(如果让你来介绍一下绿色蝈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外形、叫声、食物、居住)
(二)自学指导(一)一——筛选信息,理解课文
自学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描写声音、外形、食物、居住的段落。
大声地读读这
些语段,寻找关键词,并用一段话将蝈蝈的特点串联起来,概括出你对绿色蝈蝈的第一印
象。
(5分钟)
自学方法:①用圈画法;②扫描跳跃阅读;③锁定:关键语段——关键词。
生自学,师巡视。
达标测试:
1.第3段写的是声音;第4段写的是外形;第5—10段写的是食物;第11节写的是居
住。
2.第三段中声音特点:尖锐、急促、清脆、柔和;第四段中外形特点是漂亮;第5~10
段写蝈蝈吃的食物有:第六段中有“吃蝉”;第七段中有“酷爱甜食”;第八段中有“吃
昆虫”;十一段中的居住特点是“和睦共处”。
3.一句话概括:(请学生概括)绿色蝈蝈的外形漂亮,声音尖锐,急促,清脆,有时也柔
和,食物主要有甜食,昆虫,水果,青菜,有时也同类相食,过着群居生活。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捕食的蝈蝈和美食的蝈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捕食的蝈蝈是勇敢的,美食的蝈蝈是贪
婪的。
)
成果交流:
1.勇敢的蝈蝈——细节:
第五节,“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不好。
这里是对比,突出了蝈蝈的勇敢。
2.贪婪的蝈蝈——细节:
“它什么都要吃,甜食,昆虫,水果,青菜,同类。
”“它们吃这道菜时津津有味。
”“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
”“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
”“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子。
”“蝈蝈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如果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
”法布尔对它很喜欢。
比如,“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
”“让我们去倾听。
”这分贪婪还是有喜爱之情的。
(四)当堂练习:
《辞海》:蝈蝈,昆虫。
螽斯的一种。
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
吃植物的嫩叶和花,
危害农作物。
也有称之为“哥哥”。
思考:与课文中有何不同?
明确:这里是一般的介绍,课文中是生动的描写。
(六)小结
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
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写,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
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比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了”这些语言都很传神。
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更亲切自然,可读性更强。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