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江北片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同学,“又是一年芳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
当春风又绿万水千山的时候,我们胜利地完成了数学世界的又一次阶段性巡游。
今天,让我们满怀信心地面对这张试卷,细心地阅读、认真地思考,大胆地写下自己的理解,盘点之前所学的收获。
请同学们认真、规范答题!老师期待与你一起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江北片区期中联测试卷
七年级语文
【温馨示】1.试卷满分为!50分,其中卷而5写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
3.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正版学生字典。
一、语文积累与踪合运用,(35分)
1.默写。
(1)星汉灿烂,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2)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3)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____________,则是无信。
(《陈太丘与友期行》)
(5)《咏雪》中从正面和侧面突出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的句子_______,_______。
(6)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表愁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答案】(1). 若出其里。
(2). 思君不见下渝州(3). 枯藤老树昏鸦(4). 日中不至(5).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6). 公大笑乐(7). 我寄愁心与明月(8). 随君直到夜郎西(9). 海日生残夜(10). 江春入旧年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容易写错的字词有:渝州、枯藤。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题目。
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
“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
他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
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槎,,也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
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他迟睡早起,不像毛泽东那样
迟睡也迟起。
就我所知,他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
(1)在上段文字中,“他”是______; “我”是_________
(2)“气喘吁吁“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
(4)请结合原著回答:“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 (1). (1)彭德怀 (2). 埃德加•斯诺 (3). (2)呼吸急促,大声喘气,形容他累得气都喘不匀了。
(4). (3)比喻 (5). (4)谈话举止间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 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很活泼;生活简朴,吃苦耐劳,意志坚强。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名著文学常识及人物的掌握情况。
选文出自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埃德加・斯诺,可知“我”是埃德加・斯诺。
由语段中“冲到顶上去!”“他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可知“他”是彭德怀。
(2)本题考察词语在句子中的
含义。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由句子“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可知,两人正在爬一座很陡峭的山,所以在句中形容他累得气都喘不匀了。
(3)本题考查修辞方法。
从“他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可知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4)本题考查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从原著“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
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他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
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由此可知本题答案。
3.学校开展“人无信不立”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学生会开展“对对联”活动,请帮助小影同学为下面的上联选出合适的下联( )
上联:做人有道惟诚信 下联: A.智慧可资百岁春B.常把自心比他心C.处世无奇但善良D.品行能灿千秋史
(2)下面是李丽同学搜集的两幅图。
仔细观察图片,分别写出与“诚信”有关的一个成语。
(3)下面是李慧同学搜集的一段文字,请你修改。
真理越辨越明,公道自在人心。
近来的中美貿易摩擦让世人看到了美国所谓“公平贸易”“美国优先”的真面目,【A】国际舆论没有不对美国肆意妄为的危险举动不感到担忧的。
美国农民和零售商等因中美贸易摩擦利益受损,美国国内对“贸易战”的反对声也此起彼浮。
【B】美国《外交政策》网站最近刊文呼吁“美国必须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发动双边贸易战,给美国人民成实际损失。
”
①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的写法是“”。
②文段【A】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修改为:。
③文段【B】处画线句子有误用标点符号的毛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1)C
(2)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3)①此起彼浮此起彼伏②国际與论没有不对美国肆意妄为的危险举动感到担忧的(或:国际舆论对美国肆意妄为的危险举动感到担忧)。
③在“呼吁”后面加冒号或逗号(或:把句末的句号移至引号外面)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补写对联。
采用排除法。
下联应为平声,也就是一声和二声。
D项是三声,排除D;上联中的“做人”是一个动词,A项中的“智慧”是一个名词,排除;上联中“惟”是只的意思。
B项中“比”是比较的意思。
C项中的“但”也是只的意思。
故选C。
(2)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看图可知,第一幅图中是一尊鼎,容易想到含有“鼎”字与诚信相关的成语是:一言九鼎。
第二幅图中有四匹马,容易想到含有“马”字与诚信相关的成语是“驷马难追”。
(3) ①“此起彼浮”应写作“此起彼伏”。
②否定词使用不当,导致语义表述与要表达意思正好相反,去掉“不感到”中的“不”。
或改为肯定句:国际舆论对美国肆意妄为的危险举动感到担忧。
③“美国必须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发动双边贸易战,给美国人民成实际损失”是对“呼吁”内容的详细解释说明,所以“呼吁”后应用冒号或逗号。
也可以理解引用《外交政策》网站呼吁的内容,因为是不完整引用,所以应把句末句号移到引号外。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抱憾老娘
刘静沙
①娘,您终于回到您日思夜想的家了。
现在,您已经躺在桃园村太阳坡的怀抱里,躺在大旧坡前堆起的黃土下。
②安葬老娘的那天,回想她的一生,深感她就像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如此平凡,平凡得就像轻轻飘落的纸钱;如此微小,微小得就像那晶莹的雪花,在我们刚想把她捧到手里、拥进怀中时,地就融化得无影无踪,留给子女的,是无尽的遗憾。
③老娘去世后,我惭愧地意识到,对她了解得太少太少。
④她的娘家位于豫西伏牛山深处的栾川县白土乡康山村。
新中国成立前,十四五岁的父亲跟着爷爷奶奶逃难到白土乡,在那里认识了她。
听老娘零零碎碎说过,她的父亲是教书先生,地小时候在道上和豹子对视过,也在麦田里遭遇过大蟒蛇。
土改时,她オ和父亲带着奶奶,拉扯着大姐二姐,一道走了几天几夜,回到嵩县老家的桃园村。
老娘的去世,使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去了解和拼接当年的更多细节,她()的一生,已如那山花一样,荣荣枯枯,终归于沉寂。
⑤老娘一生(),和父亲一起养活大了我们兄弟姊妹八个。
八个孩子是八张吃饭的嘴,在那凭工分吃饭的年代,老娘和成年劳力一样,早出晚归,下地干活,割草喂猪。
为了一家吃饱饭、吃好饭,她(),槐花、柳絮、榆钱也能做的花样百出,但毕竟饭少人多,全家人不齐她不让开饭,第一碗饭一定要盛给干重活的父亲,饭多还好说,饭少了锅里反而总会剩一两碗饭没人盛,老娘只得拿着勺子,这个孩子匀一口,那个孩子匀一口,自己则最后刮锅边的锅巴。
⑥她和父亲都不识字,却最重视读书,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把四个子女培养成了大学生。
⑦老娘一生与人为善,乐善好施。
记得我们和邻居公用的那堵墙,中间有个地方低一些,只要我们家做了什么好吃的,总会从墙头递过去;家里办喜事了,剩下的肉菜,她也要我们一碗一碗的给左邻右舍送。
当时,四乡八村很多人来认干亲戚,老娘一生认了多少干儿子,只有她自己知道,而我们算都算不清楚。
⑧老娘一生辛劳,始终不愿意给别人甚至子女添麻烦。
母亲腿脚灵便的时候,不管在哪个子女家,洗衣、做饭、带孩子,什么活都千。
老娘不幸患病住院后,她从不谈问自己的病情,乐观豁达。
老娘去世后,二哥讲了一个老娘一直不让说的往事,有一日清晨,早早起床的她为了不打扰家中子女休息,没有开灯,蹑手蹑脚去卫生间时摔倒在了客厅里,同样因为不愿打扰家中子女,她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爬到沙发边,自己扶着沙发才站了起来。
老娘去世后,我们怎么都回想不起来她给我们提出过任何要求,甚至地去世的时候也没给我们交代任何事。
⑨办完老娘后事回郑州的路上,思及她平凡操劳的一生,难以名状的遗憾和愧疚一次次涌上心头,一次次抑制不住泪流满面。
老娘啊,我刚买了新车,想带您回趟栾川白土康山的老家,再来郑州我的新家住住的心愿,只能落空了;大哥、二哥说的等您病轻了,带您去附近景点转转的愿望,也无法完成了,尤其
是让您清醒时回家的愿望更是永远也无法实现了。
⑩老娘啊,您的一生来得默默无闻,过得清清爽爽,走得安安静静。
您和全天下大多数母亲一样,度过了平凡的一生,对我们来说,您却永远是最伟大的那一个。
选自《河南目报》2019年3月20日
4. 根据文章内容,对文章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5.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精打细算平凡朴素含辛茹苦
B. 平凡朴素精打细算含辛茹苦
C. 含辛茹苦平凡朴素精打细算
D. 平凡朴素含辛茹苦精打细算
6. 第③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1)只要我们家做了什么好吃的,总会
..从墙头递过去。
(2)蹑手蹑脚
....去卫生间时摔倒在了客厅里。
8. 作者在称呼老娘时,有时称“您”,有时称“她”。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多次变换人称的用意。
【答案】4. C 5. D
6. (1). 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老娘去世的叙述(2). 引起下文对老娘人生经历性格品质的叙述
7. (1)“总会”是“一定会”、“无论如何都会”的意思,突出强调了老娘与人为善,乐善好施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2)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娘放轻脚步走的样子,表现了老娘生辛劳、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不打扰家中子女休息的心理.
8. 运用“您”,有呼告效果,亲切自然,能自由地、充沛地表达对母亲的感情;增强文章感染力运用“她”,
叙述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比较客观地、灵活自由地展现老娘一生的经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章层次。
细读文本可知,第一段第二段记叙了母亲去世,我安葬母亲的经过。
第三段到第八段回忆了母亲的一生。
第九段和第十段回到现实,表现了对母亲的赞美与思念之情。
所以应划分层次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词语。
第四段以精炼的文字概述了母亲普通却辛苦的一生,所以第一空应为“平凡朴素”。
“含辛茹苦”的意思是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
应放在第二空。
根据第五段中的“槐花、柳絮、
榆钱也能做的花样百出”可知第三空应为“精打细算”。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
需从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来分析。
内容上来看,本段与上一段母亲的去世紧密承接,又引出下文对母亲的人生经历和朴素品格的叙述。
从结构上来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7题详解】
①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细读句子可知,“总会”是一定会,无一例外的意思。
母亲总会把自己家做的饭给邻居送去一些,表现了母亲的与人为善,乐善好施的性格特点。
②本题考查赏析词语表达效果。
“蹑手蹑脚”形容动作极轻,母亲之所动作这么轻,是不想打扰子女们休息,不想给他们添麻烦,从而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称使用。
运用第二人称,仿佛在与人物直接对话,更有利于感情的抒发。
作者把老娘称作“您”,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深与思念之切。
第三人称叙事,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更加令人信服。
文中以“她”称呼老娘,仿佛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冷静客观的介绍母亲的一生,真实可信。
【点睛】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方法:
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
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一般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一去二三里
(丁立梅)
①春天去乡下,最适宜。
不定哪里的乡下,江南的自然好,江北也不错,哪里的春天,都是鲜嫩着的,簇新着的,是转世轮回,重新投胎。
②绿最出众,那是春天的底色,浅绿,翠绿,葱绿,深绿……不一而足。
草色遥看近却无,然你别急,且待春风再吹一吹,【A】那些草们,就漫天漫地地舒展开来,绿手臂摇着,绿身子摆着,摇摆得人心里痒。
这边刚提出:踏青去?那边立即呼应:好啊!一呼百应。
③那么,放下手头的杂务,去吧,随便沿着一个方向,出城去。
一去二三里?对。
这段距离,多么恰当,不远,亦不近,春色正好。
你想起后面的续句来: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很写意,素描样的。
而事实上,你见到的村庄,远比古人诗里描写的有声有色。
④现在,你就站在离城二三里的地方。
烟村远不止四五家。
一排又一排农舍,高低错落地挨着,在大把颜色的簇拥下。
那是麦子的绿,菜花的黄,桃花的红,梨花的白。
你真想走进任何一家去,讨一口水喝,那水里,应该也满是春天的味道吧。
⑤亭台六七座——亭台是没有的,桥倒是不少。
有桥必有河,有河必有柳。
随便站一座桥上吹吹风,看看杨柳吧。
【B】春天的杨柳,是羞答答的新娘,它们轻移莲步,慢扭腰肢。
细小的绿苞儿,米粒样的黏在枝条上,蓄了一冬的心思,开始一点一点地往外吐。
怎一个风情了得。
⑥八九十枝花?呵呵,哪里数得过来。
满田的油菜花,千千万万朵啊,烈火焚烧般地蔓延开去。
想这菜花,真像烈性女子,爱恨情仇都立场分明着的。
这个春天的天空下,它的回响,不绝于耳。
只听得它在说,我胸腔里只有这一腔血,只管拿了去洒了去罢!你忽然有种冲动,想跳进这菜花地里打个滚。
路边提一篮子羊草的妇人,看着你,笑问,看菜花呐?你抑制住了要在菜花地里打滚的冲动,笑答,嗯,看菜花呢。
⑦转过一个路头,又见一排青瓦房比肩而立。
在黄灿灿的油菜花映衬下,那些略显粗笨的青瓦,居然秀气起来,眉目生动。
这边眼睛看半晌恋恋不舍地才收住,那边屋后突然探出一株桃来,花开得正好,浅浅淡淡的粉红,一抹一抹的,像轻染上去的云烟。
⑧一个老农从屋内走出。
老农在油菜花盛开的田埂边停下,蹲下来。
你也走过去,蹲下来。
老农指间夹一支纸烟,他慢悠悠吸着,不错眼地望着一片麦苗和油菜花。
他想的是,不久的将来,那金灿灿的麦粒和黄澄澄的菜籽。
你想的是,这翠绿,这鹅黄,这色彩何等的奢侈铺张。
⑨一只狗,不知打哪儿钻出来,绕着老农的腿摇尾巴,欢快得不得了的样。
时光在村庄这边拐了个弯,停下来了。
你的思绪也跟着停下来,不再想日子里那些愁人的事。
名如何,利如何?都是负重。
你到底明了,纯粹的追求,不是没有的,关键是你,能不能放下。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绿最出众,那是春天的底色,浅绿
..,.深绿
..……不一而足。
..,.葱绿
..,.翠绿
10. 赏析文中【A】【B】处划线句子,任选一处。
【A】那些草们,就漫天漫地地舒展开来,绿手臂摇着,绿身子摆着,摇摆得人心里痒。
【B】春天的杨柳,是羞答答的新娘,它们轻移莲步,慢扭腰肢。
细小的绿苞儿,米粒样的黏在枝条上,蓄了一冬的心思,开始一点一点地往外吐。
怎一个风情了得。
11. 文章主要是写春景,为何作者在文末又写“老农”和“狗”的活动?
12. 怎样理解文章第九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13. 如果把文章题目改成《山村咏怀》,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9. 不能。
这些词语既写出了春天由早春到暮春、浅绿到深绿的渐进过程;也写出了春天不同绿色程度的事物有很多,不一而足。
10. 【A】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春草遍地,给人绿意、生机、希望的迷人景象。
表达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春草的喜爱赞美。
【B】运用比喻、拟人修辞。
将“杨柳”比作“新娘”,将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早春杨柳刚发芽时的细小、娇羞、长势慢的特点,以及绿苞慢舒的状态。
表达作者对杨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1. 人与狗的出现,才能使春景活起来,使春景更有层次,更有深度;由物及人,由春景写到春人;突出乡村春天的宁静、闲适和美好,以及春天带给人的幸福和希望;寓情于景,侧面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12. 只要一去二三里,离开市井,就能陶醉于自然,享受大好春色,就能放下名利,就能有一份纯粹的追求,突出中心。
13. 示例1:不好。
因为题目《一去二三里》,是用诗句为题,富有诗意;题目是文章写景的线索;用诗句为题,寓意深刻,突出中心:只要一去二三里,离开市井,就能陶醉于自然,享受大好春色,就能放下名利,就能有一份纯粹的追求。
而《山村咏怀》没有这样的效果。
示例2:好。
题目《山村咏怀》,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主要内容在写山村的春景,同时自然地抒发了观景之后的感想:离开市井,就能陶醉于自然,享受大好春色,就能放下名利,就能有一份纯粹的追求。
突出中心。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9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加点词“浅绿”“翠绿”“葱绿”“深绿”从颜色上看,它们呈现出由浅到深的排列规律,表明春天由早春到暮春逐渐推进,植物的颜色越来越深的特点;同时,“浅绿”“翠绿”“葱绿”“深绿”也表明了春天不同绿色程度的植物比较多,千姿百态,显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10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
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
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
(1)这句从拟人入手。
“那些草们,就漫天漫地地舒展开来”生动形象地写出春草遍地的景象;“绿手臂摇着,绿身子摆着”给人绿意、生机、希望的迷人景象;“摇摆得人心里痒”表达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春草的喜爱赞美。
(2)这句从比喻、拟人入手。
作者将“杨柳”比作“羞答答的新娘”,生动形象地写出早春杨柳刚发芽时的细小、娇羞;“一点一点地往外吐”生动写出杨柳长势缓慢,绿苞慢舒的状态。
“怎一个风情了得”表
达作者对杨柳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1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写景抒情的散文,一般都是按照由物及人来安排写作顺序。
由春景写到春人,通过人的活动来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以及给人带来的活力;如果只写春景,缺少生机和活力,会显得比较单调,加入了人和狗的活动,通过老农的遐想,狗“欢快得不得了的样”的表现,增加了春景的层次和深度;从老农由繁盛的麦苗和油菜花产生的遐想“他想的是,不久的将来,那金灿灿的麦粒和黄澄澄的菜籽”表现了春天带给人的幸福和希望;文末通过“老农”和“狗”的活动寓情于景,从侧面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
【12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结合文章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只要能够在离城二三里的地方,主动接近自然,亲近自然,把自己教给大自然,享受大好春色,让自己的心情彻底放松,让自己的思绪停滞下来。
一切愁人的事,一切名利富贵都会被抛诸脑后,就能有一份纯粹的追求。
【13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的是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晴,其作用有: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贯穿全文的线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反映作者情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等。
两个题目各有千秋。
题目《一去二三里》的好处在于:引用诗句,富有诗意;文章以“一去二三里”为线索,描绘了在城郊欣赏到的大好春色;“一去二三里”这个题目突出了文章中心:只要一去二三里,就能陶醉于自然,享受大好春色,就能放下名利之心,就能有一份纯粹的追求。
题目《山村咏怀》的好处在于:“山村咏怀”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具有悬念效果;文章主要写的是山村的春景,“山村咏怀”更切题;同时,“咏怀”二字自然地抒发了作者观景之后的感想:离开市井,就能陶醉于自然,享受大好春色,就能放下名利,就能有一份纯粹的追求,从而突出了文章中心。
【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棺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③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①欹:倾斜。
②宥座:座位右边,“宥“通“右”。
③恶(wū):哪里,怎么
14.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