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综述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42f079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f.png)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心理理论。
它源自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戏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通过这个角色展现出的复杂心理状况。
俄狄浦斯情结描述了一种人类心理中的无意识欲望和恐惧的现象,尤其与个体与父母关系息息相关。
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中,主人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谋杀了自己的父亲后与母亲结婚,随后才揭示出真相。
这个故事中的违背了传统的道德规范的行为,以及与父母的陌生化关系,引发了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这一心理现象的探索。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源于每个人内心深处存在的恶意和禁忌,即父母之间的性关系产生的欲望。
这种欲望一般被压抑于潜意识之中,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会通过梦境、白日梦和一系列心理过程透露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欲望并非是个体的自发想法,而是源于人类心理的本性。
俄狄浦斯情结还涉及对亲子关系的冲突和竞争。
在个体的生长过程中,父母之间的爱和性冲突的解决过程对个体心理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这种冲突不能有效解决,个体可能会陷入性别认同和父母关系困扰的心理状况中。
这就是为什么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情结称为儿童心理混乱的一个表征。
弗洛伊德进一步解释了俄狄浦斯情结与个体个人成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这种情结并非是独特的,而是反映了人类心理的普遍性。
每个人都有无法避免的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交织在一起的真相和情感,这些感受不仅在个体的心理中起作用,也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例如艺术、文学等。
除了个体内心的心理冲突之外,俄狄浦斯情结还涉及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可能产生不同的父母关系模式和家庭价值观,从而影响到个体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和表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某些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所差异。
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为心理学家和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于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无意识欲望和父母关系的复杂性。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c69ff77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2.png)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1000字俄狄浦斯情结是指个体通常在儿童时期,到达性快乐阶段时,曾被周围的人以及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批判、期待等心理力量所束缚,导致心灵深处不断出现非法欲望。
这些欲望不能公开表露,却对自己产生无法抵挡的吸引力,从而发展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内向的挣扎状态。
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为了解释汉斯的恐惧症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按照汉斯的描述构建了一个故事:一个少年式独生子,家里有一个新生婴儿,他曾经拥有的母爱就分流到了新生儿身上,因此少年就产生了父亲是个威胁自己的人的想法,产生了一种渴望婚姻又害怕的矛盾感觉。
他在梦中看到一头大马,这头马本身可能是代表父亲的符号,后来这头马又变成了一个女孩的化身,于是汉斯心中就产生了既想娶这个女孩,又害怕她会比较亲近自己父亲的矛盾心态。
俄狄浦斯情结并不只是适用于男孩或少年,女孩或女性同样具有类似的内心冲突和抵抗。
然而弗洛伊德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种情结更多发生在男孩身上,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男性在早期的发育阶段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剥夺、强加等压力,从而导致了一种被迫压抑自我的矛盾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很难找到适当的解决方式来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很多时候,这种困境可能会演化为一种长期的心理问题,甚至会伴随个体一生,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精神健康。
理解俄狄浦斯情结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内心的冲突和寻求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许多具有类似性质的问题,比如:情感上的矛盾、自我身份认同、追求自由又惧怕失去、自己期待、家庭和教育中的受限等等。
这些问题的传统解决方式可能是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承担更多的责任或寻求更多的建议来缓解自己的困境。
然而,这些方法有时可能无法直接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个体可能需要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内心感觉,以及矛盾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种内省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却是必要的,只有在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后,个体才能真正摆脱自己的束缚,拥有更健康自由的生活方式。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解读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366e68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d.png)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解读<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电影《儿子与情人》是根据劳伦斯自传体原著小说《儿子与情人》改编的英国文艺片,剧情描述年轻矿工保罗个性文静而敏感, 其母葛楚德与时常酗酒的丈夫感情不睦. 竟转向儿子寻求爱的寄托, 情感超过了正常的母爱。
这种情形严重影响了保罗跟女朋友米丽安的交往, 米丽安因家庭严格的宗教观念影响, 使她只想追求精神恋爱而排斥肉体的热情。
保罗为了摆脱母亲的控制与女友的感情打击, 竟投入和丈夫分居的女工克莱拉的怀抱, 但旋即发现两人在精神上缺乏沟通。
最后, 保罗抛弃了这座单调乏味的煤矿小镇, 远走他乡, 去追求新的生活。
劳伦斯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初期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造成的压抑,这种压抑导致了人格的扭曲和变异。
“父亲之名”的缺失是导致保罗的母亲“恋子情结”产生的直接原因,“恋子情结”又造成了保罗“恋母情结”的产生。
“恋母情结”使保罗的人格发生了变异,导致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葛楚德的恋子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中的术语。
有中国学者认为,反向的“俄狄浦斯情结”即为“恋子情结”。
本文在此也借用了这一说法,用来指代《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对她儿子的畸形感情。
《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表现出对儿子保罗试图占有其全部感情的母爱是病态的、是畸形的,这就是“恋子情结”的典型表现。
由于对不幸婚姻深感失望, 莫瑞尔夫人先是把希望寄托在长子威廉身上,然而不幸的是,长子威廉早逝。
她把时间、精力和全部精神希冀转移、倾注到儿子保罗身上。
她想方设法从精神上控制儿子使他不移情于他人, 特别是别的女人,以便满足自己婚姻的缺憾。
这种强烈的带有占有性质的畸形的爱使得保罗感到窒息, 莫瑞尔太太不仅在心理上让儿子有强烈的依赖感,而且还在精神上控制着他,使他完全不能钟情于任何一个别的女人。
这让保罗在成年后处理男女情感问题上表现得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长大以后他仍被母亲那种无形的精神枷锁牵着,痛苦不已。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6576c8492e3f5727a5e96243.png)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古希腊传奇里,有这样一个预言:俄狄普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王对这个预言感到万分震惊,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饿死。
但是有个流浪牧人发现了他。
把他送给邻国的王和后当儿子。
俄狄普斯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父母是谁。
长大以后,他创造了许多英雄事迹。
而得到底比斯女王为妻。
不久,一场可怕的瘟疫降临底比斯,然后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那是不久前死在他手下的一个旅行者。
他也发现原来与他共享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
预言一一实现了。
俄狄普斯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就是俄狄普斯王故事的梗概。
弗洛伊德认为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故事。
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
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原理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
一般人度过一生而不晓得自己身上有这种感觉。
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识这些感觉。
因为这种认知对一般人的打击太大,常会使他不知所措。
所以当这些感觉出现时,他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恐惧“别人会怎么想”。
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
它们在那里不断想冲破它们的监牢。
这个监牢即是我们对良心的畏惧。
造成心理症的就是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
有时候,潜意识压抑的俄狄普斯情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
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
这种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
俄狄普斯情结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我们常可以看到的是: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许多的女人结婚,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
有的人畏惧婚姻,有的人又表现出太过分想结婚(或离婚)。
这些例子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不过,这种情结如果愈强,就越容易被自己发现——常是种情绪不健康的讯号。
拉康之俄狄浦斯情结
![拉康之俄狄浦斯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d2ebf8efb8f67c1cfad6b80d.png)
S1
S2
S3 - - - - -- SN
S
• “杀死DICK”(P286)
“
在此输入标题
谢谢“您的耐心输阅入读文字!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拉康:
他是如此解释Freud的Oedipus情结的, 他认为与其从生理的现实角度去批驳,还更 不如说可以用一种象征的意味去加以理解 Oedipus期的作用.父亲的出现起到了一个 综合的作用,把孩子与母亲,孩子与理想的 自我以及孩子与潜在的阉割者进行了必要的 分离. 这么说,Oedipus冲突中的阉割焦虑 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而并非真的就是生理上 的恐惧。
拉康的评论:
• “这就是那个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幼儿把 一个他其实不关心的物件移到他的视线之 外;然后再把它拿回来,随后又使它消失; 同时他以不同的音节来统制这个交替变化----我们要说这个游戏一起根本的性质表现 了人类从象征辖域所得到的规定。”
拉康把这个例子的重点放在语言 方面。拉康认为, Fort / Da 游 戏的时间正是18 个月的孩子进入 象征界, 也就是进入语言的时间。
• 在传统诗学研究中,隐喻是指语言运用中, 通过一种比喻使一个事物的某些特性和方 面带到或转移到相近似的另一个事物上。 比如:拉马丁的诗句:“人是无港的船, 时光是无岸的河。。。”
2.能指的转喻和所指的隐喻
• 拉康说:“一个词对另一个词的取代,这 产生了隐喻的效果。”一个与另一个词的 组合,这产生了转喻的效果“。
2.能指的转喻和所指的隐喻
转喻:拉康说,所谓转喻就是作为能指的 “词与词之间的联结”,这种,这种连接的 本质是“局部代替整体”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4d379c0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a.png)
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乔纳森·里尔弗洛伊德根据自己以及他人的分析认识到,人类生存中存在着儿童时期的危机。
他将这个危机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而且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对于人格结构有着深远的影响。
基于俄狄浦斯情结及其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他对人类人格的解释是通用的,是合理的。
弗洛伊德并没有在正确的广义层次上描述俄狄浦斯情结——特别是当他想要理解人类的决定性特征时。
我们需要描述在不断变化的家庭结构中保持不变的条件。
用最笼统的表述,其相似条件是:•无助:人类生来就依赖于(某种程度上)父母的照顾与养育来生存。
婴儿也有依赖性的基本体验。
•矛盾情感:不管生长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婴儿总会对抚养人的形象产生既爱又有侵略性的情感。
•约束:随着儿童踏入社会——也就是说,随着他们进入到与抚养人产生社会联系时——他们就不得不放弃一些基于自己爱恨情感的愿望。
当抚养人的形象实际上就是生身父母时,上面的第三个条件就默认了乱伦禁忌。
弗洛伊德认为乱伦禁忌是社会的一部分。
即使当抚养人并不是生身父母时,人们也会期待有类似乱伦禁忌这样的准则。
因为社会要求儿童最终与抚养人分开,并与更大团体的其他成员形成重要关系。
这有助于社会的生存,它部分是通过鼓励繁殖生育,部分是通过在成员间形成情感纽带起作用的。
因此,俄狄浦斯情结在其最普遍的形式下是每个儿童都面临的挑战,这个挑战可以表述成:我如何作为一个性心理个体踏入社会呢?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是索福克勒斯(Sophocles)所著的《俄狄浦斯王》—书中的英雄:他出生前就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成年时发现自己已经在毫不知晓的情况下证实了这个命运。
弗洛伊德说,如果阐释正确,那么这个神话描述了我们所有的人的命运:男人女人,男孩女孩,无一例外。
但他称他的阐释是“简化”,是“图式化”。
他承认,人类并不可能会发生这种事。
在这种“简化了的形式”下,儿童会对相反性别的家长产生性欲,并会将自己对等为同一性别的家长。
从电影符号学到中外电影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从电影符号学到中外电影中的俄狄浦斯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6a4efdff52d380eb63946d17.png)
从电影符号学到中外电影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一、拉康的心理学理论对于电影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结合起了重要影响的,是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理论,拉康把心理结构划分为“现实界…‘想象界…‘象征界”等三个层次,把心理形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是镜象阶段,后是俄狄浦斯阶段。
(一)心理结构划分1.现实界接近于弗洛伊德的“本我”,是指生活机能,它表现为想象界的动力。
2.想象界意指人的个体生活及其主观性。
它是现实界行动的果实,但并不受现实原则的制约。
3.象征界是一种秩序,它支配着个体生命活动的规律,这使它很象弗洛伊德的“超我”。
象征界同语言相联系,并通过语言与整个现有文化体系发生关系。
个体依靠象征界接触文化环境,同“他者”建立联系,并在这一基础上客体化,开始作为主体而存在。
语言把人的主观性注入普遍的领域。
把电影理论从第一符号学的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性的牢狱中解放出米,将主体的构成带人电影的表意过程。
(二)心理形成过程1.镜像阶段婴儿在6个月至18个月的期间内,有一个从以为自己的镜像是另一个儿童到认出那镜像就是自己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阶段中,婴儿借助镜子获得对自己的整体感,他首次意识到自我的概念。
但这种认同可以说是一种“误认”,因为婴儿这时还不会说话,他与镜像的关系只是一种想象关系。
人在成长中会继续在想象中与客体的认同,人的虚构的自我感正是通过这种认同作用建立起来的。
镜像阶段的重要性就是在于建立想象的二元关系,而这种二元关系是人与所有“他者”的多种关系的基础。
(1)镜像阶段一镜像理论的外延运用电影理论家鲍德里曾指出,镜中幼儿的情境与电影观众的情境具有双重类似性。
首先,镜子与银幕外形相似,它们都是一个由框架限制的二维形象画面银幕使电影影象与现实世界分离,而电影影象构造了一个想象中的世界。
观众通过银幕看到并感觉到一个广阔的大干世界,银幕框架仿佛起着“整体化”的作用。
其次,观众在昏暗的放映厅内听任电影的摆布,尽管银幕人物与画面纯系虚构,但仍被观众视为真实可信,这种认同与婴儿一次同化中的状态相近。
一文读懂「阉割焦虑俄狄浦斯情结」
![一文读懂「阉割焦虑俄狄浦斯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eb89f30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c.png)
一文读懂「阉割焦虑俄狄浦斯情结」阉割焦虑(Castration Anxiety)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与更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精神分析学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造了这个概念。
其他精神分析学家也在这方面取得了有趣的进展,比如雅克·拉康。
显然,阉割焦虑与肢解生殖器无关,阉割焦虑只是心理上的一种体验,即,在3岁到5岁之间首次体验到的非常强烈的心理冲突。
这种无意识的体验会在生命中的不同时刻一次又一次地再现。
它通常发生在你的防御机制被激活的时候。
“一个人不应该力争消除自己的情结,而应该与之和谐相处:这些情结正是他在世界上行为的合理指导。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阉割焦虑在男孩身上和女孩身上都很常见,尽管两种性别的经历不同。
正是这种心理体验,让孩子们学会了区分性别,并且首次接触、意识到自己有着一些不可能实现的欲望。
希区柯克电影《惊魂记》中的主角是一个麻烦缠身的人,他与母亲的怪异关系对他产生了终身影响。
男性的阉割焦虑(俄狄浦斯情结)1908年,弗洛伊德首次提到男孩的阉割焦虑。
他在《小汉斯》的案例研究中描述了这个心理现象。
并且总结了这个心理过程的四个阶段。
以下是弗洛伊德谈到的四个不同阶段:最初的想法:男孩意识到自己有阴茎,并发展出“每个人都有阴茎”的想法。
第二阶段:威胁。
在俄狄浦斯情结的作用下,当有些事情涉及到母亲时,男孩就想要取代父亲的位置。
小汉斯的行为展现了他的这些心理愿望,也显示出了自我性爱的迹象。
他受到威胁,因此遭受责骂。
这让他下意识地得出结论,如果他不改变自己的行为,阉割将是他最终的惩罚。
第三阶段,发现缺失。
男孩发现女性的解剖结构和男孩不同——女性没有阴茎。
不过,他无法假设她们有阴道,而是认为她们的阴茎被拿走了。
当这个想法和他想象中的威胁联系在一起之后,就会认为没有阴茎等于阉割。
第四阶段,焦虑。
男孩意识到母亲是个女人,这意味着她没有阴茎。
这就会让他体会到阉割焦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体验。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概述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8e06302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0.png)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概述篇一: 俄狄浦斯情结概述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
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
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
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有时候,潜抑的俄狄浦期症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
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以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最多,这样的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会对自己更了解一点。
歌队唱道:“你的感觉和你的命运同样可怜,但愿我从来不知道你这个人。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的伟大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描述了这一故事,剧中的背景歌队对俄狄浦斯唱道:“你的感觉和你的命运同样可怜,但愿我从来不知道你这个人。
”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a4f0817da98271fe900ef915.png)
俄狄浦斯情结1、概念简介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
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
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
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
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
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1]2、理论分析拉康拉康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派学者,他认为与其从生理的现实角度去批驳,还更不如说可以用一种象征的意味去加以理解俄狄浦斯期的作用。
父亲的出现起到了一个综合的作用,把孩子与母亲、孩子与理想的自我以及孩子与潜在的阉割者进行了必要的分离。
俄狄浦斯冲突中的阉割焦虑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而并非真的就是生理上的恐惧。
谈到想象世界里的象征意味,必须要有一个意识,我们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们身上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拉康
![拉康](https://img.taocdn.com/s3/m/bc2da5d528ea81c758f578ac.png)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拉康一、人格结构⏹1、镜像阶段⏹就是通过我认同处在我之外部的我的镜中形象,把我自身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肯定的形象的过程。
也就是说,“我”通过镜中形象,初次获得对自己的整体认识的过程,也即有了关于“我”的自我意识。
镜像阶段就是自我形成的过程。
自我是为主体的形成做铺垫。
⏹拉康认为,认同自己的身体形象所形成的所谓自我只是一种幻想,只是精神的主体,而不是真正的主体。
⏹2、俄底浦斯阶段⏹“俄底浦斯阶段”是儿童学会语言、接受社会规则,逐渐使自身“获得主体性”的时期;儿童要想在社会的秩序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首先接受父亲的权威和地位。
⏹拉康的新俄底浦斯情结分为三个阶段:●1、母——子二元关系阶段⏹母亲与儿童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儿童认为自己就是母亲所需要的欲望对象。
●2、父——母——子的三元关系阶段⏹认同父亲的名字(the-Name-of-the-Father)。
“父亲的名字”代表一种法规,一种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
父亲只能通过他的一套法规来体现他的存在,而这套法规就是他的语言系统。
儿童只有接受语言系统的法规,才能具备主体的功能,形成主体。
●3、父——子二元关系⏹儿童获得与父亲的认同,从而确立了自己独立的主体性地位。
二、“三界”理论⏹三界分别是“想象界”(the imaginary oder)、“象征界” (the symbolic oder)和“真实界” (the real oder)。
⏹拉康的三界是对主体生活的世界所做的划分。
个人的自我在想象界形成,主体在象征界得以确立,真实界无法言说但又永远在场。
⏹1、想象界●想象界或想象秩序产生于镜像阶段。
●自我是与想象界相联系的,儿童的自我及其与他者的关系是想象性的。
●想象界是每个个体所独有的,由原始“幻想”和“意象”(或映像)构成。
●在想象的秩序中,一个人对他者的理解是由他自己的意象所塑造的。
被知觉到的他者实际上或至少部分上是一种投射。
(萨若普(M.Sarup))●想象界不受现实原则的支配,作为欲望的主体在“想象界”的水平上出现的人,自己创造着自己的“自我”。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ee3cb62f4b35eefdc8d333f2.png)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用语,也是其重要学说之一。
该词源于希腊底比斯英雄俄狄浦斯的传说,他无意杀死了生父,娶生母为妻。
弗洛伊德1900年在《释梦》一书中解释道:Oedipus Complex是指“子女对异性生身亲长的性卷入欲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对同性亲长的敌对态度感,始见于3-5岁。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男孩的这种恋母情结只发生在潜意识状态中,并不为男孩自己所察觉、承认和肯定,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执行。
对父亲有一定敌意也属正常,这都是由于对母亲不同程度依赖和眷恋所引起的。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
他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引起观众的共鸣,感动的情景来印证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
由此又演绎出了另外几种情结,即母子之间的“恋子情结”和父女之间的“恋父情结”、“恋女情结”。
在西方文学批评中谈论最多的是杀父恋母情结。
这一情结的内容是指一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伦理倾向:即儿子偏爱母亲,拒斥父亲;女儿偏爱父亲,疏远母亲。
在儿子看来,父亲是社会权势的象征,父亲要儿子必须服从他的意志,特别是妨碍自己早期的性快乐和对财产的享用。
母子的关系似乎更为纯真,不为任何自私的意念所干扰;女儿则把母亲看作是限制她意志取向的权威人物,特别是严厉管教她,要求她必须遵守社会公认的关于性自由的禁制,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就是她的情敌。
当然,这种情结是由原始意识逐渐积淀为潜意识的。
在意识中,它仅表现为某种形式的亲昵,爱抚的愿望以及同性父母不在时的欢喜与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超我(受道德约束的行动)的逐渐形成,这种潜意识被压入意识深处,但这个人类最原始的情结却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很多文学名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现着这一情结: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王子及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坛杰出的作家,他运用精神分析进行文学创作,虽然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但在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上,他们可谓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浅谈俄狄浦斯情结,神秘又痛苦的人类精神世界
![浅谈俄狄浦斯情结,神秘又痛苦的人类精神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c8690c3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1b.png)
浅谈俄狄浦斯情结,神秘又痛苦的人类精神世界算一下时间,今年应该是我从了解到学习精神分析的第四年。
对于精神分析,我心存敬畏,认为这是一门深入且复杂的学问,如同无头苍蝇东飞西撞。
直到最近才勉强上道,也是在感悟的时候,顿觉前三年找错了方向,只存敬畏之心不曾打开感受去体会精神分析的奥妙与精华,悔挫的同时庆幸自己总算找对了方向,这其中免不了大哥的帮助与引导。
俄狄浦斯这一概念源自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这个悲剧讲诉了一个恋母弑父的故事。
精神分析流派创始人佛洛依德这样描述:“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对孩子而言是兴奋与性满足这两者的持续。
与此同时母亲表达给孩子的那些感觉,来自于她自身的性欲活动——拥抱、摇篮,这些被认为是完完全全的性对象客体的替代品。
如果告诉一位母亲,正是因为她的温柔而唤醒了孩子的性冲动,可能会令这位母亲非常震惊。
母亲会认为她表达出的行为姿态是与性无关纯粹的爱,根本不存在性欲的成分。
因为她照顾孩子时并不存在小孩性器官的兴奋。
但是我们明白,性冲动的唤醒不仅仅是局限于生殖区域的兴奋,温柔也能令其兴奋。
”是不是看起来叛逆且不解其意,甚至发出质疑:母亲与亲子的关系为何会存在性欲?这简直就是一派胡言,大逆不道的疯魔邪教之言。
但请注意我的开头声明,了解这一知识,我们不能带着偏见与表层的概念去探究,而应该带着感觉,打开自己的内心去体会。
这里的性讲的是力比多(libido)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而是身体上带来的一切快感,是一种本能,一种驱动力。
举些简单的例子,吃饭(口欲),排泄......等等带来的快感,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力比多,也正是这些欲望,驱使着我们去做这些让我们舒服的举动。
吃一顿美味的大餐,让我们感到满足;与相爱之人的触摸,让我们内心悸动。
这些都是满足力比多得到的快感。
谈到力比多,我们不得不讲攻击性,对他人的挑衅、侵犯带有破坏性行为的举动都是破坏性。
破坏性是内心的一种能量,争吵、打架都是攻击性驱使着我们。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综述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39f3a30ba0d4a7303763a32.png)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拉康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综述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思想中的继承和变化。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象征父亲这一概念的延伸,这构成了拉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全新理解,也构成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成分之一。
1.俄狄浦斯情结作为三种家庭情结之一拉康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解建立在弗洛伊德之上。
他在于1938年为《法国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Français)所写的文章《个体成长中的家庭情结:对一种心理学功能的分析》(Les complexes familiaux dans la formation de l'individu: essai d'analayse d'une fonction en psychologie)将俄狄浦斯情结定义为三种家庭情结之一。
拉康在文中这么定义情结:情结实际上以一种固定的形式联系着一些反应的整体,这些反应可以涉及到一切又组织的功能,从情绪到适应于某一客体的行为都包含其中。
对情结的定义就是,情结重现了一种氛围的现实,其有双重含义:(1)情结的形式代表着这种现实,其客观地有别于心理发展中某个特定的阶段,心理发展的阶段有其特定的起源。
(2)当某些要求着一种这种现实的高度客观化的经验每一次出现时,情结的活动都在经历中重复着这种固定的现实;这些经验构成了情结的条件。
2.俄狄浦斯情结的三个逻辑时刻拉康在第五个讨论班《无意识的种种构型》中更加详细和完善地讨论了俄狄浦斯情结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三个逻辑时刻。
在拉康看来,三个逻辑时刻的通过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正常渡过的毕竟之路。
第一个时刻:这一个时刻紧接着镜像阶段的认同阶段的完成,儿童在这个时刻与母亲形成了一种彼此融合的关系。
但拉康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与母亲之间并非一种纯粹的二元关系,反而他加入了第三元——石祖。
石祖对应着母亲的欲望的客体,而这正是儿童所必须要去满足的欲望。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探讨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db44cfd5901020206409c53.png)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探讨概要:“俄狄浦斯情结”情结的提出丰富了弗洛伊德个人的研究成果,拓宽了精神分析领域乃至人文领域的研究视域。
从这一点上看,“俄狄浦斯情结”不仅是独特的文艺批评理论,更是弗洛伊德献给艺术长河的一朵奇葩。
按照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的观点,“力比多”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期。
在第一阶段,性本能与婴儿的口腔刺激有关,即婴儿本能地通过吮吸乳头获得奶水,同时获得口腔的快感。
在不饥饿的情况下,婴儿也会习惯性地重复吮吸动作,从而获得性意义的满足。
到了第二阶段,婴儿将性的快感中心转移到肛门,通过排泄粪便来获得满足。
而第三阶段,儿童将快感中心转移到生殖器。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尚未形成伦理道德观念,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当成性爱对象。
与此同时,儿童身上会发展出恋母情欲综合感,使得儿童爱恋自己的异性亲人,讨厌、敌视自己的同性亲人。
于是,男孩把母亲视为性爱对象而敌视父亲,女孩则反之。
弗洛伊德根据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原型,将这两种特殊的情结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又称“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非常重视这一阶段,认为这个阶段是性欲的潜伏期,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到了第四阶段,这一时期个体已成长为成人,随着心智的发展和性器官的成熟,个体会将性欲转向外来的对象。
根据这一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植根于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带有普遍性的意义。
放眼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也可以找到这一情结的产物。
弗洛伊德认为正是这种情结驱使人类进行艺术创作,如他在《图腾与禁忌》中所言:“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的起源都汇集在俄狄浦斯情结中。
”[1]而在弗洛伊德为数不多的文艺论文中,他在这一概念着墨颇多。
他通过结合文艺作品进行分析,力证“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
一、弗洛伊德的文艺解读(一)《俄狄浦斯王》——神谕力量与内心欲望的角逐从弗洛伊德对这一概念的命名上看,似乎已注定了与文学的渊源。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880c052c2cc58bd63086bd4b.png)
.
9
• 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孩子心目中 在Oedipus时期中的这种嫉妒和 内在的一些负性情感并没有被处 理好,就此残留了下来,直接影 响到了他成人时期事业和关系的 发展。他对父亲的无能感使他把 对母亲的不满投射到了女友身 上, 直接影响到了他和女友关系 的健康发展,而且同样的循环一 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他的潜意 识中,他是不能超越父亲的,所 以他不能处理好自己的嫉妒。
.
7
• 还有他的对父亲的嫉妒,他仍然是以 “你可能是对的吧”,或者“我没有 这么想过”来推搪,换言之,他虽然 勉强表达出了父亲唤起的某些感受, 却并没有将这些直接与他内心中对父 亲的恐惧联系到一起,直到最后,他 突然意识到,原来潜意识里他仍然认 为他是不可能超越父亲的。
.
8
• 同时,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另一个问题, 何以父亲唤起的这种嫉妒为什么使他 认为女友背叛而且廉价呢? 原来在他和 母亲的隐密的连结中,他一直不能承 认的是他确实在儿时,在母亲怀着他 的弟弟的时候,曾经经历了非常痛苦难 熬的嫉妒,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已 经这么好了,而母亲仍然要接连给他 生了两个弟弟,在他的心目中,这是 母亲对他的背叛. 而且他清楚的记得当 他心怀不满闷闷不乐的时候,而父亲 却在餐桌上逼他开口说话时内心感觉 到的羞辱。事情变得有些眉目了。
.
3
• “俄狄浦斯症结“暗示着一般人有极 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 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 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 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 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 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嫌恶。因 为这缘故,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对 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甚至 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拿它来做为 巧言的托辞,而拒绝一切有关精神 分析的事情。
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
![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9c09a1e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2.png)
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这可是心理学领域中相当有趣且复杂的概念呢。
俄狄浦斯情结最初源于古希腊神话。
俄狄浦斯这个人物啊,他的命运那叫一个曲折离奇。
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还娶了自己的母亲。
哇,这在我们现代的伦理观念里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从这个神话故事出发,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里,俄狄浦斯情结主要是指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对异性父母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
对于男孩子来说,他会对母亲产生一种特殊的爱恋,同时呢,又把父亲视为竞争对手,会有嫉妒父亲、想要取代父亲的心理。
女孩子则相反,她会对父亲产生爱恋,而对母亲有一些复杂的情感。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哦。
你看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幼儿时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
家庭中的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本能地寻求亲密感和安全感。
比如说,小男孩可能会特别黏着妈妈,不希望爸爸和妈妈过于亲密,看到爸爸和妈妈拥抱或者表现亲昵的时候,他可能会表现出不高兴,甚至哭闹。
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很微妙的体现。
这种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它不是一种病态的东西,而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
不过呢,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那可能就会带来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能看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
比如在一些家庭关系中,如果父亲角色长期缺失,男孩子可能会过度依赖母亲,在他成长到青春期甚至成年后,在寻找伴侣或者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困惑。
他可能会不自觉地寻找像母亲一样的女性作为伴侣,而且在与同性竞争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过度的攻击性或者不自信。
女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的关系过于紧密或者过于疏远,在她未来的恋爱关系中也可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俄狄浦斯情结虽然是从西方的理论体系中发展出来的,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类似的现象。
安娜.弗洛伊德来袭:儿童教育中遭遇的俄狄浦斯情结
![安娜.弗洛伊德来袭:儿童教育中遭遇的俄狄浦斯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a8ef952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6.png)
安娜.弗洛伊德来袭:儿童教育中遭遇的俄狄浦斯情结儿童教育中遭遇的俄狄浦斯情结译者导言:拉康在几十年的研讨班中评论过非常多的分析家的理论,这也意味着他非常仔细和谦虚地读过他们的书籍,然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拉康文本中充斥着对30年代安娜弗洛伊德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的借piao鉴qie。
今天,让我们提倡这样的观点,只有临床,不论学派。
讲座二:儿童教育中遭遇的俄狄浦斯情结作者:安娜弗洛伊德译者:只能是我我必须提醒你们,精神分析已经透过大量的日常出现的小错误和健康人的梦,以及对神经症症状的阐明和分析,做到了恢复了童年记忆这一点。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关键的儿童期失忆的关键阶段:俄狄浦斯情结。
童年时期的精神分析重建可以追溯到婴儿期,当时孩子仅拥有出生时带给他的遗传特质。
因此,该婴儿处于我们错误地希望在他进入教育机构时找到他的状态。
关于他的人生阶段,几乎没有什么值得汇报的。
我们面前的这个小人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像新生的动物,只是他的处境比动物还要差。
这些动物仅在短短的时间(最多几周)内依靠母亲的照顾。
然后,他们就能进化为独立的生物,他们无需进一步照顾即可自处。
与人类是完全不同的。
这个孩子至少待了一年,且完全依赖于母亲,以至于她撤消照料后马上就有死亡风险。
但是,即使在这一年的婴儿期结束后,孩子仍未获得独立。
它不知道如何去采购食物,如何养活自己,如何保护自己以及如何避免任何危险。
我们知道,人类需要大约十五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放弃对成年人的保护,成为一个成年人。
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区别,即儿童长期处于完全依赖的状态,这就决定了他的整个命运。
由于在孩子的整个生命的第一年中,除了母亲的细心照顾之外,一切都没有受到破坏,因此,如果维持这种母亲照顾在他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并不感到惊讶。
只要知道母亲近在咫尺,小孩子就会感到安全,当他离开母亲时,他会感到无助,感到痛苦。
他需要母亲来使他的饥饿感得到解除。
她成为他生活的必需品。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a1a9c99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7.png)
俄狄浦斯情结引言俄狄浦斯情结是由古希腊文学中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角色所引发的一种心理现象。
这一情结指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母亲的迷恋和对父亲的反抗。
本文将探讨俄狄浦斯情结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起源俄狄浦斯情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
在《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中,主人公俄狄浦斯杀死了他的父亲拉奥斯,并娶了他的母亲约克忒,而他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
当真相揭示后,他感到极度的愤怒和绝望,并最终自杀。
特点俄狄浦斯情结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母亲情结: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人们开始重视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母亲情结表现为对于母亲的情感依赖和无法解脱的迷恋。
2.父亲反抗:俄狄浦斯情结中,主人公对于父亲的反抗表现为对父权的抗拒和对父亲的敌意。
这是由于对父亲的竞争和对父亲权威的反感所导致的。
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俄狄浦斯情结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影响:1.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母亲情结可能导致个体在日后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对母亲的依赖,甚至产生一种对母亲的迷恋。
2.父亲反叛:俄狄浦斯情结中的父亲反抗可能导致个体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对父权的厌恶和对权威的反抗。
这可能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交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和理解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总结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源自于古希腊悲剧中角色的心理现象。
它表现为对母亲的迷恋和对父亲的反抗,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一情结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并指导我们进行相关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综述
发表时间:2019-04-04T10:45:12.8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作者:吴张彰
[导读] 本文通过对拉康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综述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思想中的继承和变化。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象征父亲这一概念的延伸,这构成了拉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全新理解,也构成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成分之一。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摘要:本文通过对拉康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综述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思想中的继承和变化。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象征父亲这一概念的延伸,这构成了拉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全新理解,也构成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成分之一。
1.俄狄浦斯情结作为三种家庭情结之一
拉康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解建立在弗洛伊德之上。
他在于1938年为《法国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Français)所写的文章《个体成长中的家庭情结:对一种心理学功能的分析》(Les complexes familiaux dans la formation de l'individu: essai d'analayse d'une fonction en psychologie)将俄狄浦斯情结定义为三种家庭情结之一。
拉康在文中这么定义情结:
情结实际上以一种固定的形式联系着一些反应的整体,这些反应可以涉及到一切又组织的功能,从情绪到适应于某一客体的行为都包含其中。
对情结的定义就是,情结重现了一种氛围的现实,其有双重含义:
(1)情结的形式代表着这种现实,其客观地有别于心理发展中某个特定的阶段,心理发展的阶段有其特定的起源。
(2)当某些要求着一种这种现实的高度客观化的经验每一次出现时,情结的活动都在经历中重复着这种固定的现实;这些经验构成了情结的条件。
2.俄狄浦斯情结的三个逻辑时刻
拉康在第五个讨论班《无意识的种种构型》中更加详细和完善地讨论了俄狄浦斯情结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三个逻辑时刻。
在拉康看来,三个逻辑时刻的通过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正常渡过的毕竟之路。
第一个时刻:
这一个时刻紧接着镜像阶段的认同阶段的完成,儿童在这个时刻与母亲形成了一种彼此融合的关系。
但拉康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与母亲之间并非一种纯粹的二元关系,反而他加入了第三元——石祖。
石祖对应着母亲的欲望的客体,而这正是儿童所必须要去满足的欲望。
儿童寻找的,便是让自己变成欲望的欲望,即可以满足母亲的欲望,换言之:成为或不成为(to be or not to be)母亲的欲望的客体……为了满足母亲……必须且需要成为石祖。
儿童想象着母亲总是欲望着这一个“想象的石祖”,因此为了满足母亲,儿童不得不成为“石祖”。
而由于三角关系已经出现,因此儿童与母亲之间已经出现了一个想象性的中介,使得之后象征父亲的介入成为可能。
第二个时刻:
这一个时刻是俄狄浦斯情结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时刻,父亲作为一种象征的功能介入到了母亲和儿童的关系中间。
在这一时刻,儿童发现,母亲所缺失的石祖被某个存在所剥夺了。
而剥夺并占有母亲石祖的那个人也就是象征的父亲。
拉康对此这样说道:经验向我们证明,被视为剥夺了母亲的这个客体,尤其是母亲欲望的石祖性客体的父亲,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基本的角色,这就是最自然、最正常的俄狄浦斯情结。
象征的父亲并不一定是一个具象的存在,而可以是象征的一个彼者。
这要这个彼者剥夺了母亲的石祖,他在剥夺了母亲所缺失的欲望的同时也代表一种有关母亲欲望的法则。
拉康将这种象征的父亲称之为“父姓”。
而父姓的意义就在于给予儿童一种律法、一种欲望的法则。
这个时刻代表着儿童接受了父姓的阉割,也就因此进入了一个象征的秩序,即从想象界到象征界。
这个时刻也对应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所提到的原初压抑的过程。
第三个时刻:
第三个时刻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最后一个时刻,这一个时刻也标志着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束。
在这个时刻,实在的父亲的登场,期指代一个能够扮演象征父亲的人物角色。
而男女性俄狄浦斯情结的差异也就是在这里显现出来,男性放弃成为石祖,转而认同拥有石祖的父亲。
而女性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像男性一样认同父亲,另一种则是认同母亲,以便像母亲一样知道可以去找一个拥有石祖的男人。
3.父性隐喻
在俄狄浦斯情结的三个时刻中,第二时刻父姓介入到母子关系中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这种介入的成功与否标志着俄狄浦斯情结是否朝向正常的方向发展。
而拉康在他第四个讨论班《客体关系》中用隐喻公式描述了父姓的介入。
拉康以颠倒的方式引入了结构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的公式s/S,而得到了S/s。
在俄狄浦斯情结中,对于儿童而言,石祖就是一个纯粹的能指。
于是,拉康用s1来代表这个纯粹的能指,而用S1来代表象征着这个石祖的母亲的欲望。
如此图:
接着,拉康用S2来代表父姓。
由于父姓是以母亲的欲望的剥夺者的形式出现的。
因此,父姓这个能指S2也就是指代着母亲的欲望这个能指S1:
接着我们可以把前面两个公式联立。
由于S2能指代表着S1,而S1代表着s1,因此S2能指也可以代表s1。
这个隐喻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展示这一过程:
在这个公式中,由于S2能指最终对s1的指代,因此S1能指被消除,被压抑进入了无意识领域,因此拉康这里用大写字母I(法文中“无意识”(Inconscient)一词的首字母)来表示被压抑的S1能指。
父性隐喻也就代表着,父姓最终隐喻着石祖,从而压抑母亲的欲望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代表着一种象征性的阉割,其结果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原初压抑。
除了父性隐喻之外,俄狄浦斯情结的完成还意味着欲望的换喻的实现。
由于父性隐喻的完成,S1能指被原初压抑,因此代表石祖的能指成为了一个永远不可再现的丧失的客体,儿童的欲望从成为这一客体转变为拥有它,即在父性法则下,不断寻求石祖的替代物。
参考文献
[1]Evans D.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M]. Routledge, 2006.
[2]Laplanche J. The language of psychoanalysis[M]. Routledge, 2018.
[3]Safouan M. Lacaniana: Les séminaires de Jacques Lacan (1964-1979)[M]. Fayard, 2005.
[4]Dor J. Introduction à la lecture de Lacan: La structure du sujet[M]. Editions Denoël, 1992.
[5]Lacan J.Le séminaire,Livre III:Les psychoses[M]. Paris: Seuil,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