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黄河中上游地区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黄河中上游地区
中国迄今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7000多处,已命名为考古学文化的有数十种。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其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和起迄年代各不相同,有些在生产经济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从而在一定地域内先后产生出几支新石器文化,往往形成自身的发展序列。这是形成不同文化区系的根本原因。
中国新石器文化系统的划分比较复杂。根据现有资料,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大的区系: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辽河流域;华南、西南地区;北方荒漠草原地区等。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小的文化区系:(1)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2)豫中及其周围地区;(3)冀中、冀南和豫北地区;(4)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地区。
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
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序列为:大地湾文化(或称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关中地区)和三里桥二期文化(豫西北和晋西南地区)。山西汾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晚期文化以“陶寺类型”最具特征性,它与豫西和晋南地区的新石器晚期文化有一定的区别,它的早期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相当于三里桥二期文化。
一、大地湾文化
大地湾文化(或名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水流域及丹江上游地区。主要遗址有甘肃秦安大地湾、陕西宝鸡北首岭、华县老官台和元君庙等。
大地湾文化的石器以打制的为主,器形有刮削器、敲砸器、石核等。磨制的比较少,一般只在刃部磨光,通体磨光的很少。不见穿孔石器。主要器形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等。骨器有镞、鱼镖、锥等。陶质工具有用陶片改制的纺轮。
陶器以夹细沙红陶和褐陶为主,泥质红陶、灰陶和黑陶数量很少。由于火候不高.受热不均,陶质疏松,陶色不纯正.有的陶器出现内壁黑外壁红的现象。制法为手制和模制。器形以三足器和圈足器为主,圜底器和平底器次之。常见的器形有三足钵、圜底钵、圈足碗、假圈足晚、三足简状罐、小口圆腹壶等。纹饰简单,三足器多为网状交叉绳纹,碗的口沿下往往饰锥刺纹一周,三足钵和圜底钵的口沿上大多饰红色宽带。此外,还有少量划纹、线纹、锯齿纹和附加堆纹等。
房屋仅在大地湾遗址中发现了三座圆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五、六平方米,有斜坡式门道,不见灶坑,柱洞向中心倾斜,说明是一座简陋的窝棚式房屋。
大地湾和北首岭遗址发现的墓葬都有比较集中的墓区,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有合葬和二次葬现象。随葬品一般只有陶器等三、四件,最多十几件。大地湾有随葬猪下肋骨的现象。大地湾文化可分为早、晚两朔。早期为大地湾—期文化,晚期为北首岭下层。其文化时代属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大约为7200——6300年,延续了900年左右。
在北首岭遗址中,大地湾文化和仰韶文化也有一定的承袭关系。这说明仰朗文化的半坡类型晚于大地湾文化,是由大地湾文化发展而来的。
二、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面得名。其分布的中心地区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因其内涵的差异,该文化又可分为四个先后相承袭的类型: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叫半坡晚期类型)。这四种类型的代表遗址分别是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渭南市史家、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山西省芮城县西王村等。
仰韶文化的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其中,半坡类型的石器以磨制为主,但制作比较原始,加工的部分主要在刃部,器形主要有斧、铲、锛、刀、凿、磨盘和磨棒等。打制石器均
采用直接打击法,制作粗糙。到史家类型磨制石器增多,并出现少量穿孔器。西王村类型的石器大多通体磨光,钻孔石器较为普遍.几乎不见打制石器。
仰韶文化的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其中,半坡类型的陶器皆为手制,器形多圜底器、平底器和尖底器,缺少三足器和圈足器。典型器形有尖底瓶、细颈壶、红顶碗、红顶钵和彩陶盆等。纹饰有绳纹、线纹、锥刺纹和指甲纹等,彩陶总量较多.常见的纹饰有宽带纹、平行条纹、三角纹、网纹、鹿纹、人面纹、鱼纹和由鱼纹演变而来的各种图案,其中人面和各种鱼纹是最具特色的彩纹。宽带纹施于器表,其他纹饰多施于器皿的内壁。彩陶图案多用彩色直接接表现,线条一般是直的,很少用弧曲线条。彩绘多用黑色,很少用红色。值得注意的是,半坡类型的陶器上往往有刻划符号,加上其他遗址的共52种,其中某些符号,如“∣”、“”、””、“”、“∧”、“x”等,在半坡、姜寨、李家沟等遗址中均有出现,间隔距离达100公里。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使用相同的符号,说明这些符号在不同氏族内有着相同的涵义。史家类型的陶器出现少量泥质灰陶。已出现现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器表多素面磨光,纹饰和半坡相同。彩陶数量较少,纹饰有窄条、宽带、弧线、圆点等织成的各种图案,以及人面纹、鱼纹和鸟纹等。新出现了带盖直沿敛门鼓腹平底罐、高直领罐、敛口钵和葫芦瓶等。庙底沟类型的陶器以泥质红陶的数量最多,慢轮修整口沿相当普遍。彩绘多施于细泥红陶器的外壁腹部和口沿上,无内彩。器表打磨光亮,有一部分施红衣或白衣。到西王村类型时期,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次之,泥质黑陶最少。制法出现模制,但还以手制为主,口沿轮修已相当盛行。纹饰以绳纹最多,篮纹和附加堆纹次之。彩陶很少。新出现的器形有敛口曲腹平底碗、钵、宽平沿的盆、条带形堆纹的筒状深腹罐、敞口带流罐、喇叭口柬腰尖底瓶、颈肩之间和肩腹之间呈圆折角的尖底瓶(尖底圆钝)等(图4)。
仰韶文化的房屋,在半坡类型大多为半地穴式的四面坡式建筑,只有少数是平地起建。形制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大多数房屋都有一个门道。正对门道的房屋中部有一个小坑,以保存火种。到庙底沟类型时期,地上建筑增多,新出现长方形形制的房屋。屋顶构成呈人字形。有的房屋内部有一排木柱,说明这种房屋已开始分间,中间以间架为单位的古典木构框架体系已开始出现。柱洞的底部,一般是垫一层粘土夯打结实,有的加垫陶片、石片或完整陶器的底部,这些加垫物已起柱础的作用,是柱础的前身。西王村类型时期,房屋的营造技术有较大进步,地上木构建筑较多,房屋面积较大,分间房屋比前期增多。有的大房屋已呈现出“前堂后室”的布局。
仰韶文化的墓葬,在半坡类则分为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土坑墓分布在氏族公共墓地内,排列整齐,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还发现男女分区合葬。瓮棺墓除个别为成人二次葬外,绝大多数埋葬幼儿,葬具一般都是一个夹砂红陶瓮上扣一个泥质红陶钵或盆,盆和钵上往往钻一个小孔,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观念,可能是为幼儿的“灵魂”出人的。此外,在半坡遗址的墓葬中还发现断肢和断指的现象。史家类型的墓葬大多数为多人异性二次合葬,基坑大多数为土坑竖穴,形制为方形圆角或长方形圆角。头向大多数为头西面东,少数头东面西。人骨头部和下肢骨上涂有黑色颜料。随葬品很少,大多为三、四件实用陶器,个别墓为一、二件生产工具。到庙底沟类型时期,同性合葬和多人二次合葬不见,钉的墓出现二层台。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西北。死者头上涂朱的现象普遍。
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的人们过着十分稳定的定居生活,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中要是栗。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和狗。骨针、纺轮等工具的出现,陶器底部的席纹、布纹的痕迹,表明当时原始的编织、纺织、缝纫已出现。
仰韶文化延续的时间很长,平、中、晚期的文化面貌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各不相同。早期即半坡类型和史家类型时期,应为母系制的繁荣阶段。婚姻和家庭形态处在母系制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