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测试40题(宗法礼俗部分,有答案)

合集下载

文化常识40题及答案

文化常识40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B.制诰,皇帝的诏令。

知制诰,官名,指承命草拟诏令。

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

C.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表彰其功绩,称为谥或谥号。

文化常识考试题型及答案

文化常识考试题型及答案

文化常识考试题型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选项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答案:ABCD2.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通常在农历的哪一天?A. 正月初一B. 正月十五C. 腊月三十D. 腊月初八答案:A3. 以下哪位诗人不是唐代的?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苏轼答案:D4. 中国的国花是什么?A. 牡丹B. 菊花C. 梅花D. 荷花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A. 端午节B. 中秋节C. 圣诞节D. 重阳节答案:C6.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隋朝D. 唐朝答案:C7.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中国的传统乐器?A. 古筝B. 琵琶C. 二胡D. 钢琴答案:D8. 中国的长城始建于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A9.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以军事才能著称的?B. 诸葛亮C. 岳飞D. 李白答案:D10.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不包括以下哪部作品?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聊斋志异》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2. 中国的国宝动物是________,它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保护动物。

答案:大熊猫3. 中国的首都是________,它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答案:北京4.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人们有赏月、吃________的习俗。

答案:月饼5.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是________。

答案:殿试6.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________。

答案:屈原7. 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________的习俗。

答案:菊花酒8.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________的发明对世界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一、古代历法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

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后。

(《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寞人定初”)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解析:“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

(√) 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二、科举制度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公车”,汉代官署名。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2.“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

(×)解析:起源于隋朝。

3.“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 上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 上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上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旧指男子冠礼女子及笄时取与本名意义无关的别名,自称称名,称人用字。

B、“天宝末”,指用天宝年号纪年的最后一年,天宝是区别于开元的唐玄宗晚期年号。

C、“牢醴”,指祭祀用的牲品和甜酒,牢又分为太牢与少牢两种,牛羊猪各一叫太牢。

D、“赠司空”,指死后被追封为司空,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

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夷,随畜牧而转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 2.√3.√[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5.×[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 7.√8.×[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11.×[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13.√[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

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

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15.×[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二)皇室官职17.×[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

传统民俗文化试题及答案

传统民俗文化试题及答案

传统民俗文化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春节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2.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人物?A. 孔子B. 屈原C. 李白D. 杜甫答案:B3. 在中国民间,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习俗起源于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B4.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A. 立春B. 雨水C. 立夏D. 立冬答案:B5. 下列哪项不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A. 剪纸B. 皮影戏C. 京剧D. 油画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为________。

答案:乞巧节2.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________节。

答案:扫墓3.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是________。

答案:吃元宵4. 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与________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答案:许仙5. 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是指________。

答案:角色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答案:春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

2. 请简述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

答案: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习俗包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3. 请简述清明节的习俗和意义。

答案: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节日,习俗包括扫墓、踏青、放风筝等。

4. 请简述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答案: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屈原,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论述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答案: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体现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还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现代社会中,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同时也是人们放松身心、增进感情的重要时刻。

古文化常识积累(宗法礼俗类)

古文化常识积累(宗法礼俗类)

古文化常识积累(宗法礼俗类)一、宗法宗法,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1.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2.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3.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4.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5.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

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新教材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宗法礼俗》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宗法礼俗》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宗法礼俗》判断题新教材高中语文《宗法礼俗》选择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称为“少牢”。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各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

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

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宗法礼俗练习及答案

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宗法礼俗练习及答案

宗法与礼俗练习及答案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赠,即追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诏赠侍中、护军将军。

”意为追赠张充为侍中,护军将军。

(√)2.爵,又称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旧说周代有王、侯、伯、子、男五种。

(×)答:“王、侯、伯、子、男”错,应该是:公、侯、伯、子、男。

3.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4.侯即侯爵,为我国封建时代五等爵位之一,在公爵之下,在伯爵、子爵、男爵之上,享有封地,可世袭。

如颍阴侯指以颍阴为封地。

(√)5."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

曹参要向皇上谢罪,故先"免冠"。

后来可表示敬意。

(√)6.“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士死叫不禄,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答:所有人—平民7.服除,是指守丧期满,去掉孝服。

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一般期满后才能继续到职工作。

(√)8.“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9.“内艰”是古代丧制名,旧时遭母丧称“内艰”。

(√)10.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11.“赗赠”指在别人办丧事时赠送的财物,表示对逝者的哀悼,对家属的安慰。

(√)12.薨就是死的意思,是称诸侯以及二品上王公大臣死时的专用字,有时也可以用于指妃嫔和皇子公主死。

(√)13..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后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14.崩,本义是山倒塌,古代常用此来指称帝王或王后逝世。

(√)15.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君主为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而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后便用“社稷”来代称国家。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附参考答案)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附参考答案)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一、单选题,共100题。

1、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

A.元宵B.饴糖C.腊八粥D.饺子参考答案:B2、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A.隶书B.小篆C.楷书D.行书参考答案:B3、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

A.泰山B.华山C.恒山D.嵩山参考答案:D4、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A.文章书画稿费B.替人研磨墨汁C.为人作序D.清洗毛笔参考答案:A5、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南昌B.开封C.西安D.洛阳参考答案:A6、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十个B.十二个C.十六个D.十八个参考答案:A7、“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

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参考答案:B8、孔子是哪国人?()A.秦国B.鲁国C.卫国D.宋国参考答案:B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竹林七贤”?()A.嵇康B.阮籍C.山涛D.王勃参考答案:D10、中国的书院制度自唐代始,有官方和私人设置的两类,下列各书院属于官方创办的是()。

A.岳麓书院B.嵩阳书院C.集贤书院D.白鹿洞书院参考答案:C11、下列传统节日中,()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A.元宵节B.中秋节C.端午节D.清明节参考答案:D12、中国古代哲学中,有“阴阳八卦”的理论,这一理论出自()一书。

A.《尚书》B.《论语》C.《周易》D.《孟子》参考答案:C1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A.早上B.中午C.傍晚D.深夜参考答案:C14、“豆蔻”是指女子()岁。

A.十二岁B.十三岁C.十五岁D.十六岁参考答案:B15、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为航海活动提供重要条件的是()。

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参考答案:D16、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沉鱼”指的是()。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1.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

B.《诗经》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C.《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各地民歌。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

“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诗经》的赋、比、兴、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夸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杜甫读罢李白的《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登高》被称为“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 “望帝托心” “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等典故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

成语“五音不全”就是嘲讽唱歌时走音、跑调的人。

B.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现在这些州名大多存在,但地域多有改变。

C.汉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等四郡,共为四十郡。

郡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名。

D.周朝实行封建制,所谓“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到了汉朝,“国”也存在,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相当于“郡”,所以“郡国”并称。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轲: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移动的一块木头。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判断题,附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判断题,附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判断题,附答案解析)判断正误一、人物称谓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

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18.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古代文化常识题考查题带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题考查题带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题考查题带答案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坐是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

坐席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坐席时要尽量把身体靠后坐一点,以表示谦虚恭敬。

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即行礼叩头。

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素拜。

此外还有稽首、顿首、空首等。

C.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

D.执手是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如《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 拜礼中最重的是稽首。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B.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右为尊。

C.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D.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左迁”。

答案.B 车座以左为尊。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古人讳言“钱”字,所以把请人作诗作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两汉将买官叫做“铜臭”。

B.避讳主要分两类:一是国讳,二是家讳。

C.古人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入土,出恭。

D.《赤壁之战》中“权起更衣,素追于宇内。

”“更衣”讳言大小便的说法。

答案..C 出恭是讳言大小便的说法。

4. 下列关于官员服饰说法错误的是()A 古代文武百官分九品,文官官服上绣的纹饰皆为鸟,武官官服皆为兽。

B唐宋时期,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

白色庶人可以穿。

C 布衣、褐衣、緼袍是寒士庶人的装束。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D 环、玦、容臭都是古人所配的玉饰。

《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D 容臭是香囊5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下面不是表现中秋的诗句是()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高考传统文化知识100题(选择题,附答案)

高考传统文化知识100题(选择题,附答案)

高考传统文化知识100题(选择题,附答案)高考传统文化知识100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

这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和生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

因此,它就成了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

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C)A.文章B.画作C.乐曲2. 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A)A.戊B.戍C.戌3.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A.早上B.中午C.傍晚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的时候_____?(C)A. 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A.十个B.十二个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哪个园林?(B)A.颐和园B. 圆明园9.“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 (A)A.象形字 B .表意字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B)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1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A)A .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无盛世12.下列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C)A.大都B.中都 C .上都 D. 燕都1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B)A .人口数量B .政治地位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下列哪组人物?(B)A .曹操、曹丕、曹植B .苏洵、苏轼、苏辙C .班彪、班固、班超15.拍电影时常用的“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A)A .制作竹筒的一道工序B .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16.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A)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名家17.“美”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A)A .羊大即为美B .戴着头饰站立的人C .土地里生长的花朵D .远方茂盛的森林18.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什么?(B)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 .文、行、忠、信19.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A)A .干B .戈20.《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什么? (B)A .花旦B .青衣2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A)A .上古B .崇尚 C. 官名22.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 (A)A .孔子和孟子 B.老子和庄子 C .汉高祖和汉武帝 D .周武王和周文王23.“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 (B)A .天文、地理、文学B .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C .孔子、孟子、老子D .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24.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哪种?(A)A . 阴文印 B.阳文印2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B)A .家弟家妹B .舍弟舍妹C .息弟息妹26.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哪种乐器?(B)A .鼓 B.锣2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哪里?(A)A .《弟子规》 B.《三字经》 C .《千字文》2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C)A . 挂香包B .插艾蒿C .登高采菊D .喝雄黄酒29.“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B)A.十五岁B.二十岁30.河姆渡遗址位于哪个流域? (B)A.黄河流域 B .长江流域31.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A .能B .不能3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B)A .面部表情B .舞蹈动作C .器械表演33.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B)A .晚春 B.仲夏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200道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200道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200道1.正确答案为C,因为古人以十为计量单位,而非九。

2.正确答案为A,因为古代的五音确实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3.正确答案为B,因为古代宴席的四面座位中,东向最尊,南向次之,西向再次,北向为侍坐。

4.正确答案为A,因为河和江在古代专指黄河和长江,而河北、河南则是指黄河以北和以南的地区。

1.西汉时期的XXX所著的《过秦论》和宋代XXX所著的《六国论》被誉为历史和论述方面的双重经典。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中的“XXX”指的是月亮。

3.XXX最近将QQ签名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这是因为他的妻子生了个男孩。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XXX”,这里的“XXX”指的是酒。

5.在中国文化中,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将左手放在外面,以示尊敬。

6.京剧脸谱的颜色具有丰富的含义,红色通常表示忠勇侠义,白色通常表示阴险奸诈,而黑色通常表示忠耿正直。

7.《三十六计》是一部体现中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兵书,而“反戈一击”不属于其中。

8.XXX的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井上的围栏。

9.在1932年的XXX招生考试中,有一道对对子题,“孙行者”和“XXX”是最合适的下联。

10.描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适合用水墨画来表现的是“孤舟蓑笠翁,独钓XXX”。

11.成语“破釜沉舟”与XXX有关,而《百家姓》中没有“XXX”这个姓。

23.京剧中的行当包括“生旦净末丑”,其中“净”是男角色的代表。

24.“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25.如果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每字5元的标准计算稿费,那么应该得到100元的稿费。

26.“戊”是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五位的字。

27.典故“白马非马”能够体现名家注重逻辑辩证的特点。

28.古人的婚礼通常在傍晚举行。

2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相似。

3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

30道中国古代礼仪知识选择题和答案

30道中国古代礼仪知识选择题和答案

30道中国古代礼仪知识选择题和答案1. 在中国古代,以下哪种礼仪是晚辈对长辈的礼仪?A. 揖让B. 拜礼C. 拱手礼D. 稽首礼答案:D2. 以下哪种礼仪是表示尊敬的方式,双手合抱举前,向人行礼?A. 作揖B. 长揖C. 打横D. 鞠躬答案:B3. 在古代宴会上,主人敬酒时客人需要行什么礼?A. 拜礼B. 稽首礼C. 叩首礼D. 揖让礼答案:A4. 以下哪种礼仪是古代士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礼仪?A. 顿首礼B. 空首礼C. 拱手礼D. 揖礼答案:B5. 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礼仪是?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A6. 以下哪种礼仪是平辈之间相见时的礼仪?A. 揖礼B. 拜礼C. 稽首礼D. 顿首礼答案:A7. 古代在朝堂上大臣向君主行礼时常用的礼仪是?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C8. 以下哪种礼仪是表示歉意或谢罪的方式?A. 稽首礼B. 顿首礼C. 空首礼D. 跪礼答案:D9. 在古代婚礼中,新人拜堂时行的礼仪是?A. 稽首礼B. 拜礼C. 叩首礼D. 揖礼答案:B10. 以下哪种礼仪是古代学生拜见老师时常用的礼仪?A. 稽首礼B. 顿首礼C. 拜礼D. 揖礼答案:C11. 古代在送别时常用的礼仪是?A. 揖礼B. 拜礼C. 稽首礼D. 拱手礼答案:D12. 以下哪种礼仪是表示恭敬的方式,身体直立,双手抱拳前举?A. 作揖B. 长揖C. 打横D. 鞠躬答案:A13. 在古代官场中,下属向上司行礼时常用的礼仪是?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C14. 以下哪种礼仪是古代祭祀天地时常用的礼仪?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A15. 古代在社交场合中,初次见面时常用的礼仪是?A. 揖礼B. 拜礼C. 稽首礼D. 顿首礼答案:A16. 以下哪种礼仪是表示感激或敬意的方式,双手抱拳高举过头?A. 作揖B. 长揖C. 打横D. 鞠躬答案:B17. 在古代宴会中,主人向客人敬酒时客人行的礼仪是?A. 拜礼B. 稽首礼C. 叩首礼D. 揖礼答案:A18. 以下哪种礼仪是古代上下级之间相见时的礼仪?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C19. 古代在祭祀祖先时常用的礼仪是?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A20. 以下哪种礼仪是平辈之间送别时常用的礼仪?A. 揖礼B. 拜礼C. 稽首礼D. 顿首礼答案:A21. 古代在朝堂上向君主奏事时常用的礼仪是?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C22. 以下哪种礼仪是表示问候或致意的方式,双手抱拳在胸前?A. 作揖B. 长揖C. 打横D. 鞠躬答案:A23. 在古代婚礼中,新人向父母行礼时行的礼仪是?A. 稽首礼B. 拜礼C. 叩首礼D. 揖礼答案:B24. 以下哪种礼仪是古代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常用的礼仪?A. 稽首礼B. 顿首礼C. 拜礼D. 揖礼答案:C25. 古代在送别客人时常用的礼仪是?A. 揖礼B. 拜礼C. 稽首礼D. 拱手礼答案:D26. 以下哪种礼仪是表示尊重的方式,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抱拳前举?A. 作揖B. 长揖C. 打横D. 鞠躬答案:A27. 在古代官场中,上司对下属表示慰问时常用的礼仪是?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B28. 以下哪种礼仪是古代祭祀神灵时常用的礼仪?A. 稽首礼B. 顿首礼C. 叩首礼D. 拜礼答案:A29. 古代在社交场合中,向长辈行礼时常用的礼仪是?A. 揖礼B. 拜礼C. 稽首礼D. 顿首礼答案:C30. 以下哪种礼仪是表示歉意或自责的方式,双膝跪地,双手伏地?A. 稽首礼B. 顿首礼C. 空首礼D. 跪礼答案:D。

传统文化常识题库及答案

传统文化常识题库及答案

传统文化常识题库及答案1. 问: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什么?答: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2. 问: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是什么?答: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3. 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答: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4. 问:中国京剧的四大角色类型是什么?答:生、旦、净、丑。

5. 问:中国古代的“五经”指的是哪五部经典?答:《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6. 问:中国茶文化中的“六艺”指的是什么?答:茶艺、茶道、茶礼、茶器、茶宴和茶诗。

7. 问: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答:借景、对景、障景、框景、漏景等。

8. 问: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包括哪些内容?答:礼、乐、射、御、书、数。

9. 问: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的四大经典是什么?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

10. 问: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什么是“四合院”?答: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一种形式,由四面房屋围合而成,中间为院落。

11. 问: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反映了一年中季节和气候的变化。

12. 问:中国的传统服饰中,什么是“汉服”?答:汉服是指汉族传统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包括深衣、襦裙、袍服等。

13. 问:中国传统的“五行”思想是什么?答:五行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并且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14. 问:中国的传统礼仪中,什么是“三拜九叩”?答:三拜九叩是一种传统的礼仪,表示对长辈或尊者的极大尊敬,通常在重要节日或祭祀活动中进行。

15. 问:中国的传统音乐中,什么是“五音”?答:五音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基本音阶,包括宫、商、角、徵、羽。

16. 问:中国的传统绘画中,什么是“工笔”和“写意”?答:工笔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精细描绘技法,注重细节的刻画;写意则是一种注重表现画家情感和意境的绘画技法。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四)宗法礼俗(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四)宗法礼俗(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四)宗法礼俗四、判断题1.崩的本意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2.袭爵指原有的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不能承袭原有爵位。

3.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和配偶血亲的配偶。

4.赙赠指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财物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一种善举。

赙礼是送给丧家的礼物。

5.庐墓指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6.古代称诸候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寿”是指奉酒祝人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九个迎宾赞礼者施礼并延引宾客上殿。

8.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因其为非列侯,故称之。

外戚小侯,指承继爵位的外戚子弟。

9.“跽”是挺腰耸身,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10.讳加在已故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尊敬。

如家讳指家族内部遵守的避开不直称父母名的做法。

11.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12.七庙是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13.古代用牲血涂器祭祀叫“衅钟”“衅鼓”。

新钟铸成,必宰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

14.立生祠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即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一般是百姓们出于对官员有德政于民的感激,因而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

15.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为“左迁”。

16.服除,即服阙。

“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测试40题(宗法礼俗部分,有答案)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B. 嫡子,在封建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C. 从周代起,王位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中间从未改变过。

D.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能继承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是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B.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C.宗子就是嫡长子。

他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D. 庶子是指封建社会中妾(小妻)生的儿子。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和废长立幼一样,是继承制度的大忌,故而都得不到朝廷的认可。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有贬。

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C.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表同情的有哀、愍、怀等。

D.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乡里、亲朋或自个家人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B.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C.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一出现祥瑞灾异,就常常改元。

而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大多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D. 在欧洲,封号自封建时代开始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国家一直存在;“封号”与“分封”一样,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爵位”的赐封上。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

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

B. “五常”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C.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D. “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以上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与亲疏等情感观念。

6(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B. 明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C. “六亲”泛指亲属。

有的指父子、兄弟、夫妇;有时也指父母、兄弟、妻子,有的还可指天、地、君、亲、师、友。

D.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九族”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诛九族”的九族是指玄孙、曾孙、仍孙、子、身、父、祖父、高祖父、曾祖父。

如再加一族,便是师族,即师生一族。

B. 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妻死后称“嫔”。

C. 期功是古代丧服的一种名称。

“期”,服丧一年。

“功”,指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五个月。

D. 丧服是旧时居丧时穿戴的一种服饰。

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过去,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B. “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其中斩衰最上﹐用于重丧﹐取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缉边缝﹐出殡时披在胸前。

C. 五服以外的远亲丧服﹐只需袒免﹐即袒露左臂﹑免冠括发。

“括发”就是束发。

D. 我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均取白色。

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故古代常在秋冬两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七庙”指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B. “七庙”具体是指太祖庙居中,左三穆,右三昭。

“昭穆”是指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C. “七庙”的排列是: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为穆。

D. 有了“七庙”后,又依宗庙的次序而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宗法有两个特点:亲属关系拉得远;亲属名称分得细。

这有利于凝结家族关系,稳定社会。

B. 因我国的宗法制,而在生活中有种种亲属关系,之间有种种称呼,且一点也不能混乱。

C. 在过去,父之父为祖,古称王父;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

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

D. 以上之理,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曾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亲属之间的称呼非常复杂,但其中也遵循着有规律。

如辈分是绝对不可颠倒的。

B.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弟妇。

兄弟之子为从子,又称为侄;兄弟之女为从女,后来又称侄女。

C.父之兄为世父(伯父),父之弟为叔父,简称为伯叔。

世父叔父之妻称为世母(伯母)叔母(后来称为婶)。

伯叔之子(堂兄弟)称为从父弟,又称为从兄弟,这是同祖父的兄弟。

父之姊妹为姑。

D.姊妹之子为甥,后来又称外甥。

女之夫为女婿或子婿,后来省称为婿。

表与堂有时可以互换。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尔雅•释亲》:“女子谓弟之子为侄。

”《仪礼•丧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侄。

”可见上古姑侄不能对称。

兄弟之孙为从孙。

B. 妻又称为妇。

妻之父为外舅(岳父),妻之母为外姑(岳母)。

妻之姊妹为姨。

C. 夫之父为舅,又称为嫜。

夫之母为姑。

连称为舅姑或姑嫜。

夫之妹为小姑。

D. 夫之弟妇为娣妇,夫之嫂为姒妇,简称为娣姒,又叫妯娌。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妇之父母与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分开来说,则妇之父为婚,婿之父为姻。

两婿相谓为娅,后代俗称为连襟。

B. 婿的本意是夫,女婿是女之夫。

子在上古兼指儿子和女儿,子婿也是指女之夫。

C.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孟”,庶出长子称“伯”。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封建社会中,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叫“七出”,又叫“七去”“七弃”。

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B. “七出”的具体内容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不会女工。

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

C. 过去所谓的“三从四德”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这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D. “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封建社会里,诸侯之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

B. 诸侯再将部分国土分封给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将部分采邑分给士人作为禄田。

C.由于诸侯国、采邑、禄田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然增多。

D. 封建社会,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体现,家族长盛不衰的依据有祠堂、家谱、族权。

祠堂主要作用是商讨家族大事。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族权在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方面,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职能。

B. 社会上出现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宗主、壁主等族权组织形式,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自治的乡土社会。

C. 《周易·家天下》:“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君”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D.古代《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可见,“仁”和“义”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本位。

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称为十二生肖。

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B. 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称为生辰八字。

C. 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D. 十二生具体的顺序为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鸡,酉为猴,戌为猪,亥为狗。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

B. 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

C. 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D. 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

“戒”主要是指戒游乐。

B.“初度”:出生三五天。

“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百岁。

黄发:指长寿老人。

C. 及笄之年:指古代15岁的女子。

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D.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