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别诗主题与意象解读
浅析李白送别诗

浅析李白送别诗浅析李白送别诗李白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与感慨。
其中,李白的《送别》系列诗歌更是他创作的一大特色,通过对世事变迁和离别的描绘,展示了他对于人生无常的洞察和对人情冷暖的思索。
本文将从诗意、意象和感情表达等方面对李白送别诗进行浅析。
首先,李白送别诗的诗意主题常涉及离别和逝去。
在《送友人》中,李白以自然景物与离别主题相结合,通过描绘春天树叶枯萎、秋天林木凋谢的景象,表达了人与自然一样都会面临分离和消逝的命运。
诗中所描绘的离别情景,既是人与人之间的别离,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分别,展现了诗人对于离别和逝去的深切思考和感叹。
其次,李白送别诗的意象常常以自然景物为基础,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情之间的对应和映射,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送友人》中,诗人以“道无形,仙无心”来比喻友人的离去,表达了友情之深、离别之痛。
而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李白以凤凰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有对流年逝去不复返的感叹和警示。
此外,李白送别诗还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表达。
他的诗中常常充满着激情、豪放与悲壮的情感,这些情感在其送别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静夜思》中,李白以诗人独处、思念远方亲友的身份,表达了对家乡和亲友的深情思念。
而在《自述》中,李白以自己行走在云雾之中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人生归宿的疑惑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展示了他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反思。
总的来说,李白送别诗集中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型特征,通过对离别和逝去的描绘,以及对自然景物的象征和对人情感情的表达,展示了他对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思考及对人情冷暖的体悟。
他深思熟虑的诗句和深刻的内容使得送别诗成为了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不仅凸显了李白的创作风格与个性,也体现了他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诗意追求。
然而,正是李白送别诗“辞别情深”的情感表达和对离别的思考,进一步引发了李白个人命运的反思与质疑。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离愁别恨:这种意象是最常见的,表达了离别时的心情和情感。
如《离骚》中的“欲别黄鹤楼,各为飞蓬乘”、“愿言不得意,数尽杨州道”等。
2. 思乡伤别:这种意象更多出现在北国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远离家乡的苦楚。
如《登鹳雀楼》中的“故人西
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 求酒解愁:送别时相聚哀愁,常通过饮酒解愁来减轻不舍之情。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 急流奔瀑:有时借比喻自然景象来表现离别时的冲动和激情。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 悲壮情怀:有些送别诗表现的是悲壮和豪迈,如《南行别二首》中的“玉佩龙头铁甲冷,一丝一缕不须惊。
天山雪彦王归马,半夜三更雪满城”。
6. 心有不舍:有些送别诗或句表现诗人内心的不舍和无奈,如《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和“借问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 明月清风:明月和清风是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也经常与送别相联系。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及《蝶恋花·送春》中的“不到绿杨外,暗上花飞去”。
8. 力求节制:在古代社会中,送别往往需要符合一定规矩,不能过于激昂或急躁。
因此,许多送别诗或句的表达也需要适度,不能刻意过烈。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风了”,以及《送东篱》中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

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
李白《送别》是一首有关异乡拜别的诗歌,形式上它是一种咏叹赋类型的文体,用它来表达作者的离别之情,抒发自己的痛苦。
在这首诗歌中,李白给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象的抒情诗句,以及深刻而又抒情的生活正能量。
文章将深入剖析这些意象对诗歌的整体意境的影响,并解释它们对诗歌的特殊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李白在《送别》中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深刻意象的抒情诗句:“田园将芜胡不归,长路入茫茫雪歧路”,“碧山如花拂面去”。
这些诗句通过芜胡,长路,碧山等意象,表达了李白对异乡的留恋之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里,李白以亲切的笔触抒发出自己离别时所感受到的痛苦情绪。
这使得诗歌整体意境显得格外动人,表现出诗人充满思念的心情。
此外,诗歌中还通过“野花留春住,春日犹未央”,“泥酒濡清旗,水村山头出”等意象,表达了李白的正能量。
通过这些意象,李白表达了自己的无畏无惧,以及自己充满勇气和希望的思想,表达了他与生命的共同奋斗,敢于迎接挑战、追求梦想的精神。
这为诗歌注入了一种崇高的正能量,也为诗歌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以上就是李白送别诗中的意象所表现出的抒情想象和正能量。
从意象的笔触中,可以看出李白对离别的无奈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勇气和希望。
它们不仅体现了李白的勇气和坚毅,也使得这首诗的整体意境受到极大的影响,印证了诗歌的精神力量。
- 1 -。
古诗中送别的意象

古诗中送别的意象
古诗中的送别意象常常是诗人离别时所感受到的情感和心情的抒发,包括以下几种:
1. 长河送别:河流是一个常见的送别意象,因为它总是流淌不息,与离别后人们的思念相差不远。
诗人常表示“两岸猿声啼
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苦闷和无奈。
2. 花鸟送别:花鸟是充满生机和美感的生命,能代表离别的悲伤和眼中的亲情。
诗人常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或者“别离
何必太胡闹,秋风过后最知寒”的字眼来表达内心的悲喜交加。
3. 风月送别:风月是代表自然美景的意象之一,夕阳、落花、浅笑、飘摇等代表性元素常常出现在送别的诗歌中,表现诗人于消失中的难以舍弃和对情感的痛切描绘。
4. 故乡送别:故乡是个让诗人怀念的地方,它常常成为送别的背景和线索。
诗人常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样的句子来表达离别时的感伤和无独有偶的寂寞。
5. 情人送别:许多送别的诗歌表现了爱情的旅途和相互依恋的孤寂,情人之间的相对无言,诗人的挣扎和煎熬都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最终尽是感伤。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送别是唐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它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离愁别绪、别离之痛等情感。
本文将对唐代的几首代表性送别诗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第一首送别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登高望远之景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人首先描述鹳雀楼高人所难及,隐喻友人的远行;接着,描绘楼台旁的美景、万里江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交融,王之涣既展现了离别的苦痛,又表达了人生万物的无常和离合的感慨。
第二首送别诗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杜甫借助月夜的寂静,回忆起已故的舍弟,表达了浓烈的亲情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月色和回忆,勾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凄凉。
诗中充满了离别之痛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杜甫对兄弟深深的眷恋与感念。
第三首送别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王维以送别使者为主题,描绘了途中的艰险和沙漠的荒凉景象。
诗人以行者的身份,抒发了自己对友人远行的祝愿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行者的感受的交融,王维展示了离别时的别离之痛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第四首送别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白居易以古原草为离别的背景,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古原草原的描绘和自己内心的交融,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表达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唐代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登鹳雀楼》、《月夜忆舍弟》、《送元二使安西》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几首代表性的诗作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美学价值。
唐代送别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源泉和参照。
古代送别诗主题与意象解读

古代送别诗主题与意象解读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
再加上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聚散无常,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汉文人五言诗有云:“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相互欢合难以如愿,悲离之情油然而生,别离也就成了人生不得圆满的一大遗憾。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
他们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灵的诗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艺术的表现,总能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种种离情别绪,更能撼人心魄。
由此,送别自然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主题。
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两类。
送别诗占绝对数量,留别诗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中也不乏佳作。
何逊《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即为留赠送行者的诗,表现了客中的惆怅情绪和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色。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面对友人踏歌相送,诗人情真意挚地用夸张性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来。
虽无感激之辞,但相谢之意却深含其中。
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
送别诗词大多哀伤愁怨,缠绵悱恻,表现惜别恨别之意。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萋萋满别情。
”惜别之意,溢于言表。
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无人偏畏过芳菲。
”问友人何时从淮南归来,因为虽有大好春光,却无人共赏,反怕过芳菲时节。
别情极为缠绵。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更写出因离别而愁情无限。
柳永《采莲令》:“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李白送别诗中的壮美意象

李白送别诗中的壮美意象
李白《送别》中极富壮美意象:
一是大自然的磅礴意象。
诗中“山随平野尽,江流入海浸”,“行舟终须泊,客心不可归”,“征蓬出疆没,萍枯还生苔”,表达出大自然的宏伟壮观,它有无穷无尽的浩瀚、洪流不息;有千年风云无断的浩渺。
二是时间的永恒意象。
诗中“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把时间比作春天的花儿、鸟儿,以及夕阳的满怀,表现出时间的永恒,它把一切都连结在一起,让人们相伴而行。
三是友情的深沉意象。
诗中“行路难!归去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表达出友情的深沉,它让人们深深地感动,也让人们渴望着再次相聚,一起追逐他们的梦想,让他们的友情永远存在。
送别诗情感

送别诗情感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
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
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
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诗词中的离别意境解析

诗词中的离别意境解析离别,是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和意象之一。
诗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别离的思念、无奈和苦痛,使得这一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风靡至今。
本文将从离别的不同视角出发,分析诗词中的离别意境。
一、宛转离别在古代诗词中,离别往往通过含蓄细腻的描写表达。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以登楼作为写景的背景,通过对大地万物和人们生活的描绘,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诗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以及“万马齐喑究可哀”都是对离别的暗示和隐喻,唤起了读者对别离的独特感受。
二、辞章离别古代宫廷中,离别常常与权力斗争和政治敌对相联系。
当诗人面临离别时,他们往往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表达多重情绪。
杜牧的《秋夕》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对宫殿的描写和对天阶夜色的描绘,诗人将离别的情绪融入到政治宫廷的背景中,形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
三、浪漫离别在一些诗词中,离别常常与爱情和浪漫相结合。
豪放派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就是一个例子。
他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和对情侣相聚的渴望,诗人将离别和浪漫的情感相交融,给读者带来了无限遐想。
四、思乡离别除了爱情和政治斗争,古人对家乡的思念也常常成为离别的主题。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就流露出了思乡之情:“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他的这种思乡之情直击人心,让读者在感受离别苦痛的同时,也对家乡产生了更深的羁绊。
五、离别与人生离别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合的规律。
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写道:“年年雪里,相寻处。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他通过对离别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变化无常的认识,使得离别成为思考人生意义的窗口。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送别诗[隋代]佚名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译文及注释: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法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赏析: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
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古诗歌之送别诗赏析

小题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01
02
01
课堂小结
02
艺术手法——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赠友送别诗鉴赏要点
情感——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陈诗写的是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给行军带来困难。(2分) 岑诗写的是在盛夏五月时火焰山炎威赫赫,常人视火山为畏途,而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必经此地,自然极其困难。 (2分) 两者一极冷一极热,环境严酷有别。(1分)
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1
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直接抒发依依不舍的留念;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2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3
基本主题: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
感情色彩:
5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李白送别诗解析

李白送别诗解析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晚年流落边疆,写下了许多蕴含离别之情的诗篇。
其中《送别》一首,是李白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离别诗。
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人在离别时的无奈与悲怆之情,对于描绘唐代人物形态和离散生活的文学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意境、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解析。
意境李白的这首《送别》,从第一句便营造出了苍凉和离别的气氛:“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 诗中一字一句,自然铺陈,深入人心。
整首诗无论从描写手法还是诗歌语言,都概括了离别带来的各种情感,折射出了作者的哀思和离愁。
诗中《惟见长江天际流》、《日暮客愁思故乡》、《明月来相照,金樽消旧梦》等句,则将整个作品的氛围推至高潮。
长江天际流淌的是心灵的离别,日暮客愁则刻画了主人公在异乡所感受的孤独,而明月的照耀和金樽的抚慰则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
语言李白的语言流畅深刻,表现了唐代诗歌的一些特征,如繁琐而有味道的词汇,平仄婉转的韵律和形象思维。
其中“天长路远魂飞苦”一句,意境深远,抒发了主人公离散时心理的内疚和惆怅。
同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深情悠长,表达了主人公的深情与离愁。
整首诗充满了移情和文学韵味,并且篇幅不比长篇叙事诗短,可谓是一篇完整的抒情诗篇。
写作手法李白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和形象思维来表达作者对离别的感悟。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运用了“春风绿”和“明月照”这两项广为人知的意象和象征,将离别的哀愁和流连的感慨融合在了一起。
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直接将白发与“缘愁如长”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深邃的内涵。
在诗歌结构方面,李白将整个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两句组成,表达出主人公与恋人的分别,第二部分通过描述主人公沉溺于乡思之中,表达出他的无奈和愁绪;第三部分突然转折,用“明月”和“金樽”两个意象进行撰述,表达了主人公的愁和离别。
结束语李白的《送别》是一篇篇篇哀婉,情感真挚的离别诗。
送别诗常见的意象和主要内容思想

送别诗常见的意象和主要内容思想送别诗指以送别时的场景、别后的想象等为内容,表现诗人对友人(亲人)的依依不舍或对友人(亲人)的劝慰勉励或自伤身世、坦陈心志等的诗歌。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可以归类为:①送别的地点:如离亭、长亭、劳劳亭、谢亭、南浦、西楼、灞桥、霸陵、古道、歧路、渡头等。
②送别的音乐:如骊歌、离歌、劳歌、阳关曲、渭城曲、折柳曲等。
③送别时常见的景物、事物:如柳、芳草、浮萍、孤蓬、烟波、浮云、酒、月、寒蝉、鸿雁、清猿、班马(离群的马)、孤帆、征帆、暮砧等。
④送别的习俗:如折柳赠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等。
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有:①体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诗歌通过描写送别时环境的凄迷黯淡或想象中别后的孤单思念,来表现诗人诚挚的留恋和无奈的伤感。
如: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诗歌首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
江楼之上,橘柚飘香,正值金秋,却要分别。
“醉”字暗示着主客情谊之深厚。
第二句写与友人分别之时,秋风萧瑟,寒雨纷飞。
“凉”字既指外界环境的寒凉,也指人物内心的凄凉。
三四句未按常理抒别情,而是从对方落笔,设想朋友夜泊潇湘之上,明月孤寂,梦中愁听猿的凄清长鸣。
虚实结合的手法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使诗中表达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伤感更朦胧含蓄,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回味无穷。
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词也同此诗,设想别后场景,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使送别时的缠绵悱恻更震撼人心。
②表达对朋友的安慰、劝勉、鼓励,展现诗人的旷达胸襟。
有些送别诗没有一般送别诗悲凉凄清的氛围,情绪积极开朗,意境开阔高远。
如: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诗歌首句点明朋友将去的地方,“接”字让人感到距离很近,不像是分离。
《送友人》诗词赏析

《送友人》诗词赏析《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深情告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离别的感伤。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主要从主题情感、诗歌意象、语言特色、艺术手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主题情感《送友人》的主题情感是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李白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二、诗歌意象1.青山:在诗歌中,“青山”是离别的象征,代表着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同时,“青山”也象征着永恒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2.浮云:在诗歌中,“浮云”代表着短暂和变幻无常,暗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离别的哀愁。
3.南浦:南浦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送别意象,表达了对离别之地的怀念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4.白马:白马是友人的象征,同时也是远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
三、语言特色1.简练明快:李白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直接表达情感和意象,使得诗歌更加流畅自然。
2.生动形象:李白善于运用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通过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3.韵律优美:李白在诗歌中运用了优美的韵律和平仄,使得诗歌更具音乐性和节奏感,易于吟唱和记忆。
四、艺术手法1.对比手法:李白在诗歌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将“青山”、“白水”等对比鲜明的意象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借景抒情:李白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之情。
3.象征手法:李白在诗歌中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浮云”、“落日”等象征性的意象来暗示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五、文化背景《送友人》这首诗的文化背景是唐代文人送别习俗和诗歌传统的体现。
送别诗常见意象

送别诗常见意象送别诗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以留恋、挥别和缅怀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失去的事物或人的哀悼和思念之情。
送别诗的书写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古代的“古体诗”还是现代的“新体诗”,都体现了一贯传统的文学精神。
自古以来,送别诗中都有许多常见的意象,用来传达作者不舍之情。
其中最常见的主题就是时光流逝,即用景物、事物或动物来比喻时间的长短和人世的短暂。
这种意象往往被作者用来表达对朋友、家人甚至自己的不舍之情。
例如,毛泽东的《赠汪国胜》中出现了流水的意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燕在枝上,声声近;水在岸边,流不绝。
”毛泽东用流水来比喻他与朋友分离时的伤痛,以及岁月不老去的时光。
另一个常见的意象是沙漠和旷野。
沙漠作为大自然的象征,暗示着人类的渺小、孤独与无常,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感受到时光的流逝。
例如,鲁迅的《给葛芳英》中写到:“一夜凉风起,乡音无凭愁,但归路南北,谩添秋叶稠”。
鲁迅用沙漠与凉风比喻葛芳英回家路上的寂寞与悲伤,强调离别时的痛苦之情。
此外,植物也是送别诗常见的意象,其中最常用到的是枯萎。
植物的凋谢可以象征人类的衰败和无常,暗示着离别后的孤独和绝望。
张爱玲的《离别》中就写到:“二月的芭蕉树早已枯萎,偶尔有几叶雪白的花瓣缓缓的飘在我的衣袖上,落在我的脚边。
”张爱玲运用枯萎的芭蕉植物来表达她对失去的命运的悲伤。
另一种常见的植物意象是残花,它代表著生命的暂时性,象征着离别的哀思。
苏轼的《念奴娇》中写道:“杨柳岸晓风残月,江枫渔火对愁眠。
啊!但见黄河落日圆,花叶半缘人何在。
”苏轼运用晓风、残月、江枫渔火来烘托出他对远方爱人的思念。
送别诗是一种深具传统文化底蕴的文学形式,它承载了作者失去和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出悠久历史中中华文化的千古魅力。
送别诗中潜藏着许多常见的意象,如流水、沙漠、植物等,这些意象代表着作者对失去的悔恨与惆怅,将永远流传下去。
送别诗古诗鉴赏

送别诗古诗鉴赏送别诗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它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和对友人的祝福。
以下是对一首送别诗的鉴赏示例:《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出离别的氛围。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城外青山横亘、白水环绕的景色,为送别场景奠定了背景。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直接点出离别主题,用“孤蓬”比喻友人远行,暗示了离别后的孤独和遥远。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以浮云飘荡比喻游子的心意,落日缓缓西沉则象征着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这一联情景交融,给人以深远的意境和感慨。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描写了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马嘶声在萧瑟的氛围中更显得离情别绪的深沉。
整首诗节奏明快,情感真挚,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离别的不舍。
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观也为送别增添了一抹悠远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
对于送别诗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意境营造: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烘托送别氛围,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 情感表达: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感受其中的深情厚意和真挚情感。
- 修辞手法:注意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以及它们对表达情感和增强诗歌艺术效果的作用。
- 语言风格: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如简洁明快、含蓄深沉、豪放洒脱等,以及其对传达情感的影响。
- 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人的表达和诗歌的意义。
当然,具体的鉴赏还需要根据每首送别诗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品味,同时结合个人的感受和理解,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如果你对其他送别诗或具体的鉴赏方法有更多的需求,请随时告诉我。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

离歌一曲情依依——送别诗鉴赏一、初识送别诗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内容主题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并咏唱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送别诗常见的六种思想内容情感及案例赏析

送别诗常见的六种思想内容情感及案例赏析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孤蓬:飞蓬,枯后根易折,随风飞转,诗里借喻远行的朋友。
②班马:离群之马。
)问题:(1)第三联既有景又有情,其中的情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2)诗中流露出诗人什么样情感?解析: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夕阳徐徐落下,似乎不忍与大地分离,隐喻诗人对朋友难舍之情。
而在这红日夕照的背景下送别,又特别另人感到难舍难分。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
景色廖廓秀丽。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全诗最传神的动作是“看”字,分手后,离人登舟而去,他却频频回首来看,别离时刻的千种相思,万般离愁,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更何况每一次回首都让离人肝肠寸断。
送别悼亡诗鉴赏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诗人 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这种“寂寞〞 之情的?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自己谪居僻 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这首诗歌主要通过营造一种凄清寂 寞的意境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4、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 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 害怕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 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都寻梦也回廊。
2、春草
?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 兮萋萋。〞
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 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 远还生。〞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 碧连天。〞
3、水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 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 天际流。〞
悼亡诗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 之情以外,还常书以“记梦〞的形 式。这些作品多写作者与亡妻梦中 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 伤与思念。由于诗中的梦境“尽取 材于醒时经验〞,故而仍属虚实相 生。
悼亡诗举例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元稹?三遣悲怀?之一〕
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 〔梅尧臣?悲书?〕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 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 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 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有人评价这首词“真是柔情寸断, 此情涌向笔底,写来字字凄怆, ‘令人不忍卒读’。〞请结合词的 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词的上片开始直抒胸臆,说泪水将 青衫湿遍了,为妻子的死而痛哭! 其后“冷冥冥、尽意凄凉〞“蔓草 残阳〞“和清泪、搅入椒浆〞“难禁 寸裂柔肠〞等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 都极写其凄惋哀怨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送别诗主题与意象解读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
再加上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聚散无常,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汉文人五言诗有云:“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相互欢合难以如愿,悲离之情油然而生,别离也就成了人生不得圆满的一大遗憾。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
他们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灵的诗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艺术的表现,总能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种种离情别绪,更能撼人心魄。
由此,送别自然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主题。
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两类。
送别诗占绝对数量,留别诗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中也不乏佳作。
何逊《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即为留赠送行者的诗,表现了客中的惆怅情绪和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色。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面对友人踏歌相送,诗人情真意挚地用夸张性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来。
虽无感激之辞,但相谢之意却深含其中。
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
送别诗词大多哀伤愁怨,缠绵悱恻,表现惜别恨别之意。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萋萋满别情。
”惜别之意,溢于言表。
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无人偏畏过芳菲。
”问友人何时从淮南归来,因为虽有大好春光,却无人共赏,反怕过芳菲时节。
别情极为缠绵。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更写出因离别而愁情无限。
柳永《采莲令》:“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别愁至极,痛断肝肠,幽怨悱恻,使人不忍卒读!
第二,重在劝勉、鼓励、安慰。
离别诗词中也有明朗乐观之作,以壮语慰别,表现诗人阔大的胸襟,并富含人生哲理。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末四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虽为宽慰友人之辞,但也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豁达而坦然面对离别,正由于两情长久,声息相通,虽天涯海角,也犹如相邻而居,真挚的友情自能经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
而盛唐诗人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不写离别可怜之辞,反而说出谁不识君的壮语,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比王勃诗显得还要从容大度,所表达出的人生豪迈达到一种极致。
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
行舟。
”把水人格化,写出爱意无限,自有一种遨游山水的飘逸潇洒。
《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韵味悠长。
第三,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
如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澈,啼鸟不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此词尽集古人离别故事。
上片列举三悲鸟,鹈、鹧鸪、杜鹃;三离妇,昭君、陈皇后和庄姜故事,都极凄惨。
下片举李陵、荆轲英雄故事,皆极慷慨悲壮。
英雄美人辞家去国,铸成千古莫赎的恨事,作为送别言语,兼有抒发自己失意的苦闷。
周止庵认为“前片北都旧恨,后片南渡新恨”。
全词读来沉郁苍凉,虽为送别,却寄寓词人强烈的悲愤。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化用鲍照《白头呤》中“清如玉壶冰”诗句,托朋友告慰家人,以比喻表明自己虽被贬而心地光明如玉壶冰一样。
沈归愚认为“言已不牵于宦情也”,借送别表明心迹,貌似洒脱,却难掩宦海沉浮的感喟。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
第一,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第二,杨柳。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
第三,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第四,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
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第五,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典诗歌是这“长流”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送别诗在这颗颗明珠上闪烁着一缕缕的光芒。
在交通发达,通讯便捷的今天,离别之情已显弥足珍贵,不用“执手相看泪眼”,不用鸿雁传书,也没有古人的离愁别恨。
不妨解读古人的送别诗,感受诗人的离别情,也是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