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苏教版 必修4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苏教版 必修4

渔父一、新课导入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

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

我听到了你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二、知识介绍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语句分享“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 (余光中)“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 (李白《红山吟》)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

(2)理解《渔父》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

2. 诗中修辞手法和意象的鉴赏。

3. 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深入分析。

3. 诗文背景知识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的美。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陶渊明及其作品《渔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渔父》,理解诗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背诵《渔父》,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渔父》。

2.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并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展示对《渔父》的理解和感悟。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渔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难点:掌握“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词和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倒装句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课文领悟渔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教学方法及教:多媒体教师、揣摩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人物的语言艺术(课件展示1) :今日赠言: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态度;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选择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示笑容;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与君共勉一、导语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和悲愤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二、明确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2)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课件展示3)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会生字,翻译课文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习__节奏、停顿和字词读音;点拨重点词语:颜色憔悴——颜色,古今异义,“脸色”形容枯槁——形容,古今异义,“形体容貌”;何故至于斯——至于,意为“到”;至,动词“到”;于,介词“到”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模仿教师读法 (课件展示4)四、分析文本———探究人物形象1、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心灵世界,要把握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就必须先熟悉们的语言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感受人物形象(屈原——失意,声音沉稳渔父——淡然,声音悠长)2、__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板书设计:】(课件展示5)类别屈原渔父肖像颜色憔悴,形容枯稿莞尔而笑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鼓枻而去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3.讨论问题:屈原—深思高举行到水穷处渔父—与世推移坐看云起时(课件展示6)屈原的形象:A.肖像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用柳永的话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伊”指的是自己的眷恋国家和颠沛流离的百姓B.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C.语言举世/ 皆浊/ 我独清,众人/ 皆醉/ 我独醒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安能/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 赴湘流,葬于/ 江鱼之腹中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 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总结: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渔父的形象:A、肖像动作“莞尔而笑”,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B、语言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弦外音:世道既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曲直可分? 还不如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个知天达命的明哲“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总结: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件展示7)教师出示结论:(课件展示8)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4.课堂练习:阅读与写作 (课件展示9)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课件展示10)儒家:道家:入世出世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课件展示11)【小结】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显屈原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崇高的人格《渔父》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

(2)理解《渔父》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3)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对《渔父》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渔父》的文言特点和主题思想。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渔父》中的典型文言句式进行讲解和演练。

3.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渔父》原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学生准备:预习《渔父》,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渔父》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渔父》,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

3. 案例分析:(1)对《渔父》中的典型文言句式进行讲解和演练。

(2)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渔父》中的意象和情感。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5. 创作练习:(1)让学生以《渔父》为素材,进行创意写作。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6. 总结反馈:(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7. 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渔父》。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渔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渔父》课文。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3. 教具:图片、PPT。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渔父的形象,激发学生对渔父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渔父的特点和故事背景。

Step 2: 阅读理解1. 分段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思。

2.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Step 3: 课文背诵1. 分段进行课文背诵,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课文内容。

2. 引导学生模仿渔父的语调和语速进行朗读。

Step 4: 口语表达1. 分组进行对话练习,让学生扮演渔父和其他角色进行对话。

2.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自由对话。

Step 5: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渔父的人生哲理和故事背后的意义。

2.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关于渔父的短文或演讲稿。

Step 6: 总结与评价1.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2.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二、说课稿同学们,今天我将给大家说一说《渔父》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渔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课文的理解和背诵,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准备了以下教学准备:1. 教材:《渔父》课文。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设计

《渔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渔父》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的情感寄托。

2.掌握《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渔父》的诗歌主题。

2.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屈原的情感寄托。

2.分析《渔父》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渔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渔父的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渔父这个形象有什么看法?渔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通常代表什么?第二环节:诗歌解析1.让学生齐读《渔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a.开头:“渔父辞海”;b.过渡:“海之广,难以测也”;c.高潮:“愿为西南风,长逝入蜀门”;d.结尾:“何时拟归舟?”3.分析《渔父》的表现手法:a.比喻:以“渔父”比喻屈原自己;b.象征:以“海”象征世俗,以“风”象征理想;c.对比:渔父与屈原的对比,渔父的逍遥与屈原的执着。

第三环节:情感解读1.讲解屈原的情感寄托:a.屈原在《渔父》中,以渔父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b.渔父的逍遥,反衬出屈原的执着和孤独。

2.让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理解《渔父》的情感内涵。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屈原在《渔父》中想要表达什么思想?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1.背诵《渔父》。

2.写一篇短文,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讲解屈原情感寄托时,可能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充分展开,今后教学中需注意这一点。

六、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离骚》、《天问》等,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

2.组织学生进行屈原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教案一:《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渔父》的主题、结构、人物
特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文章意义,把握作者
思想感情,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懂得感恩
与劳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及寓意。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或歌曲等形式引入课文《渔父》,激发学生对于渔
父职业的兴趣与好奇心。

2.阅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重点关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内涵。

3.讨论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交流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独立分析。

4.梳理
整理课文重点内容,探讨文章结构,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意。

5.思考
反思渔父的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梦想与奋斗目标,激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了《渔父》这篇文章的内涵和价值,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一、课题:渔父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请学生介绍屈原的相关情况,然后导入新课。

2. 预习反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五、备课札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探究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并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培养学生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高中语文教案教案名称:渔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渔父》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 分析《渔父》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渔父》的背景介绍;2. 《渔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3. 《渔父》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讨论;5. 写作练习:自己构思一个与《渔父》类似的故事。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渔父》这篇课文,提问学生是否读过或听说过这个故事;2. 激发学生对《渔父》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作为一名渔父的生活是怎样的。

二、学习背景知识(10分钟)1. 简要介绍《渔父》的作者、出版年份以及写作背景;2. 解释《渔父》背后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入故事的世界。

三、故事情节分析(15分钟)1. 给予学生适当的背景信息,帮助他们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2. 分析《渔父》中的主要情节,包括渔父捕鱼、遭遇海盗、失去儿子、重逢等;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情节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人物形象剖析(15分钟)1. 介绍渔父、渔妻、渔童和海盗等主要角色的形象特点;2. 分析每个角色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3.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所传达的思想和感情。

五、语言特点与修辞手法(15分钟)1. 分析《渔父》中的语言特点,如叙述生动、描写细腻等;2. 解读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风格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六、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20分钟)1. 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目,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引导学生讨论《渔父》中的主题和作品给他们的思考与启示;3. 分享与《渔父》相关的插图、音频或视频资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七、写作练习(20分钟)1. 给学生提出一个任务:根据《渔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自己构思一个类似的故事;2. 鼓励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来丰富自己的创作;3.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想法。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渔父》的文意,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渔父的形象特点及其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通过渔父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渔父形象的特点及其寓意。

2.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渔父形象的多重解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渔父》的作者屈原及其时代背景。

2. 提问:渔父在文学作品中通常象征什么?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划出文中生僻词语。

2. 学生互相交流,解决生僻词语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渔父形象的特点及其寓意。

2. 分析文言文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等。

四、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渔父形象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渔父形象的特点及其寓意。

2. 提醒学生注意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课后复习巩固。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

2. 结合课文,分析渔父形象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3. 收集其他文学作品中渔父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过程: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展示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如《庄子·渔父》、《唐诗三百首》中的渔父诗篇等。

2. 学生欣赏并分析这些作品中渔父形象的异同,讨论其寓意和作用。

七、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关于渔父的案例,如历史上的真实渔父故事、民间传说中的渔父形象等。

2. 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渔父的特点,思考渔父形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意义。

八、小组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渔父形象进行深入研究。

2. 各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制作PPT展示渔父形象的特点、寓意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渔父》教案

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渔父》教案

教案:《渔父》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及屈原的生平。

o学生能够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2.技能与方法:o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解读《渔父》的内容。

o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艺术及人生哲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学习屈原坚持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

o培养学生尊重不同人生哲学的态度,鼓励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o《渔父》原文及注释。

o屈原及《楚辞》相关背景资料。

o相关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师准备:o设计文言文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渔父》内容。

o准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素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艺术及人生哲学。

o准备相关历史文献,以便学生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o展示屈原的画像或雕塑,介绍其生平及《楚辞》的创作背景。

o提问:“屈原为何被称为‘楚辞之祖’?他的《离骚》等作品是如何反映他的理想与追求的?”•学生活动:o观察图片,聆听教师介绍,初步了解屈原及《楚辞》的背景。

o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阅读指导与初步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o分发《渔父》原文及注释,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解读。

o提问:“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有哪些关键语句?”•学生活动:o仔细阅读原文及注释,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解读。

o标注关键语句,初步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内容。

三、深入解读与对话艺术分析(约20分钟)•教师活动:o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渔父》中的对话艺术,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o提问:“屈原和渔父在对话中分别表达了哪些观点?他们的观点有何异同?”o播放相关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背景。

•学生活动:o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对话内容,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渔父(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背景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渔父》、《卜居》和《远游》三篇作品,王逸《楚辞章句》把它们都归人屈原的作品,后世学者持不同看法。

《渔父》同样采用屈原与渔父的问答,与《屈原列传》中的记述大同小异,刻画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风亮节,“宁可葬身鱼腹,也不蒙受世俗的尘埃”的高贵品质。

这几篇作品虽然并非出干屈原之手,司马迁把《渔父》录入《屈原列传》,刘向把三篇都辑人《楚辞》,王逸给这三篇作品都作了注释,使这几篇作品成为研究屈原的宝贵历史资料。

二赏析1-屈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这部作品的?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

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

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渔父》。

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

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为一节 45 分钟的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渔父》,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帮助学生锻炼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渔父》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细节。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 分析文章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向学生介绍《渔父》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二、整体阅读(15 分钟)
让学生轻松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重点解读(15 分钟)
1.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

四、讨论互动(10 分钟)
组织学生就文章的主题、人物性格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深层
含义。

五、归纳总结(5 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渔父》的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布置(5 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练习,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渔父》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阅读水
平和文学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后续可以通过多种练习形式进一步巩
固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渔父》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特征。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思考生与死的价值。

【教学重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由屈原的悲剧命运思考生与死的选择,【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课前预习:自主解决字词,翻译课文,划出疑难。

一、导入:“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对人生困境的发问。

生与死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选择的问题。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而我们的先辈孟子却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来解读生与死的内涵。

(屏显题目)二、朗读课文:1、范读(播放任志宏的朗读)2、生自由读(要求:准确、洪亮)三、检查预习:(生回答,师生共同明确)1、屈原既放:已经或……之后2、行吟泽畔:边走边唱3、颜色憔悴:脸色4、形容枯槁:形体容貌5、是以见放:被6、圣人不凝滞于物:被7、何故深思高举:思考深刻,行为高出于世8、吾闻之:音节助词9、安能以身之察察:结构助词,的四、分析课文: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屏显屈原和渔父的生平资料):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

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渔父向屈原询问了几个问题?屈原是如何回答的?师生共同明确:两个问题,“何故至于斯?”“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分析中落实翻译)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教学案例教案 2篇

《渔父》教学案例教案 2篇

《渔父》教学案例教案篇4教材分析:《渔父》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建议是:“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谛。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养探究意识。

”《渔父》篇幅不长,共有四小节,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在预习充分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挖掘出文本丰盈的知识和思想,即如何实现“浅文深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前提和归宿。

《渔父》一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在“清”与“浊”的抉择中三种对立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光辉人格一直烛照着华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学习本文要进一步地认识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而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极大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他代表着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与世推移”与屈原的“深思高举”让我们窥见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两个对立面,为同学们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支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

《渔父》一文的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二人坚持己见,未有妥协,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思考探究空间。

课堂上,我将以“诱思探究”为主导教学方式,诱导学生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维,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热烈而又沉思的氛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虽文言字词上难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间极大,如何在教学中兼顾“文”和“言”两方面,颇具难度。

学生在学习此文之前,已经学习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对屈原的身世、经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讲解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儒道两家主张也有一定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4一、新课导入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

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

我听到了你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二、知识介绍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语句分享“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 (余光中)“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 (李白《红山吟》)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何不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以是以见放(介词,因为)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文言句式(1)省略句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2)被动句是以见放全文结构(略)五、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六、感受形象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七、重点研讨请你阅读文章二、三段,思考:屈原和渔父在论述各人的观点时,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他们的观点分别具有怎样的思想内涵?对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你是如何评价的?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八、比较阅读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两位先贤的选择给予你怎样的启示?你将确立怎样的人生追求?九、问题探究“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

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

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

”《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

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

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

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

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

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

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

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其次是“父”。

“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

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

第四是“舟”。

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

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

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

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1)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1.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以及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方法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印发王安石的“制俗以俭”的短文。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研习课文一、二两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

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解题简介作者及课文学生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

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他进行变法,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

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

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

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王安石还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

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严谨,说理透辟。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

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

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

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

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

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

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

他坚决地推行新法。

因此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三、研习课文1.放录音,在轻音乐中,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对照注释细读课文一、二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词句。

3.研读课文一、二段(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词语“卒”“文”“道”“极”。

(2)掌握词性活用,学生解答。

①“舍”:“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