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
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中国改革目标的拓展和延伸,也指明了未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政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它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化的内涵,也是治国理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必将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重大影响。
鉴于此,本文试图深入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和实践路径,以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
一、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国家治理,是指“主权国家的执政者及其国家机关(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机关)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置,协同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社会一起,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过程。
它是多层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社会冲突、协调不同利益的一系列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的总和。
”[1]国家治理现代化意指国家治理不仅要更加科学、民主与法治,同时也要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志是民主、科学、法治、效率与协调,它应该体现科学、民主、富强、文明与理性等特征。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两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提供现实支持。
(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制度体系。
在中国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的特定情境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包括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体系规范化、治理方式民主化和法治化。
1.治理主体多元化。
最新毛概第八章知识点整理
1.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妾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江泽民提出)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内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属性(辨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吗?错)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5.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6.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确立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妾求。
第二.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形式. 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8.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9.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如何充分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意义?
如何充分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意义?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1期关键词: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项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又一个新飞跃,实现了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第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积极投身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等。
这些要求突出了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坚持了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牢固把握和高度自觉。
第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对社会建设内涵和要求的认识越来越明晰、把握越来越准确、运用越来越科学,在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同时,经历了从加强社会管理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逐步深化过程。
申论作文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申论作文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近年来,我国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推动着政治体制和社会治理的改革发展。
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首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为了人民的福祉而存在。
因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确保人民是真正的国家主人。
政府应该不断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积极听取民意、解决民生问题,深入开展大众参与和民主决策,使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体系。
人民当家作主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需要具体的制度保障来实现。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体系,如人代会、政协会议等。
这些制度为人民参与政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此外,还需要加强制度执行和监督,确保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只有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最后,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
人民当家作主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问题,也是社会层面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创新思维、拓宽渠道,进一步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社区建设,推动基层自治,培育和壮大社会组织,都是促进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才能让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
总之,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党的执政使命的内在要求。
我们要不断加强领导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体系,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
只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特点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特点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度中央集权: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较高的中央集权特点,中央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决策具有重要的权威和主导地位。
2. 党的领导: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党组织和党的干部在国家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又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保障国家经济的公平和稳定发展。
4. 综合治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注重综合治理,即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统筹协调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
5. 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将人民群众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力军作用,保障人民的权益,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6. 反腐败机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注重打击腐败,建立了一系列反腐败机制,如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国家立法等,保持国家政权的清廉和公正。
7. 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创新,根据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调整和改进国家治理模式,不断提高治理效能和人民生活水平。
简答题 共享发展理念
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理念,旨在推动全社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
本文将从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意义和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2篇《共享发展理念》,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共享发展理念》篇1一、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共享发展理念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共同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民共享。
全民共享是指发展成果应该惠及全体人民,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全民共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 全面共享。
全面共享是指发展成果应该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得到全面体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全面共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 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是指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局面。
共建共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特征,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4. 渐进共享。
渐进共享是指发展成果的分配应该逐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逐步提高共享水平。
渐进共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基础,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意义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共同发展,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共享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理念,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落实政府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积极性;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创新公共法律服务内容、形式和供给模式,整合优化各类法律服务资源,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三)主要目标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公共法律服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平台功能有效发挥,服务网络设施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日益提升。
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目标相适应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全面覆盖、服务机制更加健全、服务供给优质高效、服务保障坚实有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基本实现,法律服务的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公信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法律服务成果基本实现。
4-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教学课件)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三
奴隶主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人民
从国徽看我国的国体内容
农民阶级 中国共产党 人民大众
新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工人阶级
请结合国徽图案,谈谈你对我国国体的认识
一、我国的国体
1.我国的国体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重要性/意义:人民民主专政是我 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 意义。它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 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 性质。
②人民的意愿和呼声,经过民主决策程序顺利成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而通过政 权体系顺利转化为实现人民意愿的具体实践,能够确保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材料四:选举时金钱铺路、热闹非凡, 空头支票满天飞,选举之后从不兑现 或者大打折扣,对于大多数选民来说, 只能一选了之,别无他法。如果人民 只是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 休眠期,那就是在搞“民主秀",民主 就成了装饰品,就成了摆设。
材料二: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是中国各
地政府设立的专门受理热线事项的公共服
务平台,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人工
服务。近年来,全国各地12345热线总体
接通率逐年上升,成为人民群众的空中截
困热线。制12度34保5热障线人提民高合了法政府权为益民!服务
的水平与效率。
法律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成过程
延安时期 豆选 社会主义民主的形成标志
金豆豆、银豆豆 豆豆不能随便投 选好人、办好事 投在好人碗里头
全过程人民民主
“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 民主。”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闫昊严郁洁摘要: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依靠谁”“城市发展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引。
新时代建设好“人民城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出发点,从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塑造特色城市精神风貌,加强城市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城市治理手段等方面多措并举,从而开创“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不断提高“人民城市”建设水平。
关键词:“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城市治理;城市建设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核心要义及实践路径研究”(CX2023447)。
作者简介:闫昊,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205);严郁洁,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9)。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4)02-0055-04城市是人类居住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先要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为新时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建设指明了基本方向。
“人民城市”是一个关乎实现城市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因此,必须在学理层面明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以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实践路径是什么。
只有科学回答了以上问题,才能深入挖掘“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逻辑指向,从而指导中国城市发展行稳致远。
一、习近平“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科学内涵习近平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城市发展依靠谁”“城市发展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对“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系统论述,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人民城市人民建:群众参与是根本动力“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强调人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人民在城市建设与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名词解释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和特点1. 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人民内部矛盾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发生的、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内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和方法来解决的矛盾。
它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和存在的矛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的矛盾,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的特点。
2. 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人民内部矛盾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对性和可变性:人民内部矛盾是相对的,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进步,矛盾的性质、方向和主体都可能发生变化。
(2)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特点:人民内部矛盾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3)能够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可以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法1. 坚持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即要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处理矛盾,同时在斗争性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统一性是指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斗争性是指要在充分交流和协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
2. 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实事求是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依法解决问题,不脱离实际,不盲目行动。
3. 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裙众的主体地位党的领导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保证,要加强党对矛盾解决工作的领导,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裙众的主体地位,鼓励广大裙众参与矛盾解决,促进矛盾的和平解决。
4. 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解决矛盾依法治国和依法解决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途径,要依法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意义1. 保障社会稳定和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全社会的繁荣发展,保障人民裙众的切身利益。
2.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可以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七)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七)单选题1、福建赤溪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制茶历史悠久、盛产白茶,通过电商、直播平台等网络销售模式将“小茶叶”变成致富的“金叶子”。
随着白茶产业的兴起,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产品,对“外来客”抬高了门槛;一些大企业控制市场价格,个别不良商家冒用赤溪品牌,给赤溪白茶产业成长增添了烦恼。
解决这一烦恼需要()①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②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社会征信体系③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④政府不进行干预,完全放手,企业自主解决、相互竞争、相互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①②:随着白茶产业的兴起,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产品,对“外来客”抬高了门槛;一些大企业控制市场价格,个别不良商家冒用赤溪品牌,给赤溪白茶产业成长增添了烦恼。
解决这一烦恼需要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表明必须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不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③与题意不符。
④:材料中的问题表明政府必须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而不是政府不进行干预,完全放手市场,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怀揣着“做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理想,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
吉利集团敢为人先、稳扎稳打,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手中,走出了一条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造车之路;在坚持打造民族品牌的同时,致力于回报社会,对中国的慈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材料启示我们,民营企业要经营成功需要()①坚持走出去,扩大企业生产规模②发扬企业家精神,承担社会责任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④坚持自主创新,以质量铸造品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D②④: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怀揣着“做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理想,吉利集团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手中,走出了一条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造车之路;致力于回报社会,对中国的慈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推荐]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推荐]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对于社会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社会管理的任务更加明确、创新管理的要求也更为迫切。
十八大报告不仅把改善民生作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落脚点,而且突出社会体制改革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意义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十八大报告通篇饱含民生情怀,高扬民生主题。
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作出的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百姓生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决心,而且表明了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
十八大报告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重点强调了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通过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这是我们党在当今社会阶层分化、流动加剧,各种利益格局多元,社会转型尚未完成,新老矛盾叠加交织的发展阶段,对社会体制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了社会管理的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和资源支持,以及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管理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新时代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短板。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发挥制度优势,突出硬实力,调动人的因素提升软实力,做好闭环管理强化执行力,强调机制创新聚焦创造力。
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二)治理结构性仍不平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存在结构性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共商共享意识较强的区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相对较高,社会活力和社会秩序愈发完备,政府职能有效向“放管服”转变。
而有些区域,综合治理思维意识和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仍存在缺位、越位或错位现象,提供基础服务的能力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共商共享共建意识缺失,部分基层组织存在软弱涣散的情况,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公众参与不足。
(三)治理成效性仍需提升。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提升,国家治理的成效性和可持续性也需要重点强化。
现有国家治理在体系、制度、职能、思维、手段、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加强全产业链布局,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向持续乡村振兴转型,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践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幸福生活,这些需要构建服务性政府、法治型政府,更需要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特别是治理成效的持续提升。
(四)治理创造性仍待加强。
目前中国改革发展已迈入深水区,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攻坚期,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新的推动力、新的活力,这就需要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指引经济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国家治理发挥重要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治理创新包括治理主体的创新,新的治理体系应该是系统治理,应该建立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模式;还应包括治理方式的创新,应突出依法治理、道德治理、社会治理、群众自治的综合治理方式。
社区管理模拟试题1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专科)《社区管理》综合练习题2008年秋一、填空题1、现代社区一般包括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结构要素、文化心理要素、区位分布要素等。
2、社区主要有生存发展、社会整合、社会控制、民主建设等功能。
3、根据居民聚集程度不同,农村社区分为三种:散村社区、集村社区和集镇社区。
4、社区建设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综合性和计划性的主要特征。
5、发达国家社区建设具有基础设施完备、社区组织独立、建设规划科学、重视服务功能、居民积极参与、资金来源渠道多等特点。
6、社区管理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由社区内的基层政权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而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7、社区管理具有区域性、群众性、综合性特征8、在我国广大农村社区,实行的是“乡政村治”的管理模式。
9、社区管理组织具有社区性、自治性、公益性、双重性的特征。
10、从基本形态上来看,社区管理组织可划分为社区政治管理组织、社区经济管理组织、社区自治管理组织和社区中介管理组织。
11、城市社区自治管理组织包括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等。
12、农村社区自治管理组织包括村民委员会、农村互助合作组织和农村宗教组织。
13、社区规划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内容是多方面的,而其基本内容一般由四个方面组成,即社区现状分析、社区发展目标、社区发展要素、社区发展条件。
14、村镇规划的总体原则是⑴有利生产,方便生活;⑵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的潜力;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⑷高起点规划;⑸可持续发展。
15、社区民主治理的目的是满足社区成员的公共需求,维护社区公共利益,实现社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目标。
16、城市社区民主治理的主要治理主体是街道办事处、街道党委、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或社区居民全体大会)、业主委员会(或业主大会)、社区居委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参与主体是社区居民、社区内外非政府组织、服务组织与非正式群体网络。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_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为了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以下是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
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论述创新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
论述创新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创新社会治理的必要性2.目的阐述:探讨中国方案的可行性二、中国社会治理的现状1.传统治理模式的局限性2.当前社会治理的挑战三、中国创新社会治理的方案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加强党的全面领导3.完善法治建设4.推动社会力量参与5.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6.注重共建共治共享四、中国方案的实践成果1.案例一:网格化管理2.案例二: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3.案例三:智慧城市建设五、中国方案的启示与借鉴1.坚持人民立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2.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治理效能3.鼓励社会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4.创新驱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六、结论1.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性2.中国方案的推广与借鉴价值正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创新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治理的现状、创新方案的实践成果以及这一方案对其他国家的启示和借鉴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引言创新社会治理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传统治理模式在应对新形势下的社会问题时逐渐暴露出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我们必须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
本文旨在阐述中国创新社会治理的方案,以期为我国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国社会治理的现状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传统治理模式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以确保社会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法治建设、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等方面也都对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中国创新社会治理的方案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我国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社会治理的方案。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一切工作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最大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分析
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特有的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模式、特点及其背后的社会学因素。
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尝试揭示其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和文化逻辑。
文章首先对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中国在这一领域所特有的理论和实践。
接着,文章回顾了中国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历史演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社区服务到如今的社区治理,展示了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
在现状分析部分,文章重点关注了中国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中的创新实践,如社区自治、社区参与、社区服务等,并分析了这些实践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当前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资源分配不均、居民参与度不高、社区治理能力不足等。
文章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影响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因素,包括传统文化、社会结构、政策制度等多个层面。
通过这些分析,文章不仅揭示了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深层逻辑,也为未来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分析》这篇文章旨在通过深入的社会学分析,全面展现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全貌,为推动中国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区建设的背景与发展历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区建设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进程是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既受到国内外社会变迁的深刻影响,也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从背景来看,中国特色社区建设的兴起,一方面是对传统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与超越,另一方面也是应对社会转型期各种挑战和问题的必然选择。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功能定位、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文物古迹保护建议
文物古迹保护建议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和保障。
以下是几点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议: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政府主导作用,全面落实地方各级政府文物安全主体责任。
切实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地方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纳入体制机制改革,纳入财政预算。
建立健全文物安全责任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推动文物保护“应保尽保”。
加强基层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建设,破解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小马拉大车”、专业人才“倒金字塔”问题。
建立稳定的中央和地方文物安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大文物安全基础保障。
充分发挥考核引导作用,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安全生产监督、社会综合治理、文明城市建设等检查考核内容。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安全监督,努力构建党委统揽全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文物安全治理新格局。
2.加强文物法治建设,提升文物执法效力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推进文物安全管理法治化。
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加强行政执法行刑衔接,夯实执法责任,细化文物安全问责追责标准,严格执纪问责和刑事责任追究,切实增强法律的震慑作用。
完善文物执法督察体系,强化市县执法力量,建立健全文物执法督察机制和检查巡查制度,开展专项检查,实施联合执法,加大约谈、曝光力度。
加强法制宣传,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和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以案释法,推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文物执法督察、文物安全防范主题节目。
加大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普法宣传和教育,建立全国文物安全管理干部轮训、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向文物所在地的社区和居民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建立文物违法举报奖励制度,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和群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监督、媒体监督、公众监督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坚决遏制各种破坏损毁文物行为,杜绝大拆大建、违法建设、过度开发等问题发生。
简述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 -回复
简述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回复中括号内的主题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下面是一篇1500-2000字的文章,逐步回答该主题。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是中国共产领导下,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的领导。
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共产担负起的最重要的历史责任。
改革开放的初衷是要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只有坚持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中国共产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思想对改革开放的统一领导,保证了各项改革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
其次,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主导作用。
通过扩大人民的参与权利和发展机会,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了人民的利益。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还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密切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听取和汇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意见和声音,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是改革开放的核心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积极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调控体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四,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是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帮助中国吸收了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生产力的提高。
中国逐步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积极主动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作者:彭正海来源:《文化产业》2013年第12期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我们要把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引导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并团结起来为之奋斗。
关键词:人民主体;党和政府;主导作用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010-0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 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对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具有重要意义。
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以民为本”的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与“君”相对。
“以民为本”,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民为重,君为轻”。
(一)中国封建王朝替代的启示1、从“重民”、“保民”、到“民惟邦本”[1]从盘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和孔子的“爱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旬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汉唐以来主张的“民惟邦本”。
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中就存在着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传统观念。
2、不“重民”速亡的秦王朝秦国统一六国,结束七八百年的分封和割据,此举顺乎民心。
广大人民渴望统一之后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但秦始皇却看不到这一要求,而是继续用兵拓展疆域、造宫修陵筑长成,置百姓于水火之中。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3、人心向背定兴亡的大顺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攻占北京,结束了明朝的统治,然而起义在攻占北京43天便又被迫撤离,从此走向了失败的不归路。
从进京时门上的“天王万万岁”进帖到撤离时被京城人“搜斩“,反差之大,触目惊心。
义军的蜕变至部分将领站到人民的对立面,失去人心是最主要的。
(二)国内外政党组织的经验教训不管是统治者的统治,还是政党的执政,都必须考虑民意,关注民心的向背。
1、中国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蒋介石从大陆败退台湾后和他儿子蒋经国总结出失败最根本原因是两条:内部整个干部系统贪污腐败成风,根本不以“党国”利益为重;没有维护工人与农民的根本利益,失去占国家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1]。
2、苏联共产党兴衰的历史教训苏共是列宁建立的有90余年历史和2000万党员的大党,因得民心而独掌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政权74年,没有构成威胁的反对派。
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 8月解散苏共,人民没起来保卫苏共,各级党组织没抵制,军队也分裂和倒戈。
如果说苏共垮台是社会矛盾总爆发的结果,不如说是苏共没跨越腐败陷阱,割断与人民联系,在人民不满和冷漠中失去支持,是自己打败了自己。
[1]3、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尼专业集团的兴衰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建立“民主、公正、自由、平等”社会,赢得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
曾连续执政71年,由于长期执政,党内职团部门的一些领导人逐渐脱离了群众,只考虑个人的政治前途和既得利益,官僚化倾向和贪污腐败行为日益严重。
也必然难逃失败的命运。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印尼一个拥有3600万党员、执政32年的政党失去了执政地位的——印尼专业集团。
作为一个执政32年的执政党,之所以在3天时间内土崩瓦解,主要原因是苏哈托家族和其统治下的印尼专业集团内部的腐败。
[1]二、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力的基础中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宪法赋予的,不是自封的,是由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艰苦卓越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做出的正确选择。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历史的必然1、历史产生政党,也选择政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人民备受欺凌,国家面临亡国,无数先进人物和有识之士,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通过政治的改革以实现救亡图存、变法致强的目标。
孙中山号召中国人民团结拼搏,发奋为雄,成为最大强国。
但是,维新派的政治改革被扼杀,孙中山革命未成功。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先后逐步演化和发展成为三种类型的政党,形成了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并存的历史格局。
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背叛革命,他们建立的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这个政府对内压迫工农大众,排挤打击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实行一党专政;对外向帝国主义列强屈膝投降,出卖主权。
从而导致其政治上的孤立、军事上的失利和经济上的崩溃,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其他民主党派也没有成为执政党的潜质——经济基础、社会基础、阶级基础,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致使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比较薄弱。
国家不统一、独裁专制盛行、国共两党尖锐对峙,在毫无民主传统的情况下,在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斗争夹缝中产生的民主党派,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不可能形成统一的、独立的、能左右政治方向的力量,它具有进步性、革命性的一面,又具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的另一方面,因为其阶级局限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可能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当然也就不可能实现由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代表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方略。
2、中国共产党的特质满足历史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党领导人民经过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3、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之所以最后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因为她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关于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建国方案,最终赢得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内的拥护。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是我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民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
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中国共产党适应人民的需要,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希望国家繁荣昌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人民需要一个自己信得过的政党领导自己保护斗争得来的果实。
中国共产党凭借自己立党为公的实践,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局部地区执政为民的言行,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共产党执政,人民拥护、赞成、支持、信服。
2、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追求党领导人民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奋斗,并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
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此,消灭了剥削制度,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实现了由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3、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能力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把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执政的最高价值追求。
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落实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就是人民通过党的政府的组织引导,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
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就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1]。
这一观点科学地阐明了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确立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打破了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英雄史观,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
19世纪80年代,针对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错误观点,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再次强调,是人民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人民群众,而不是某些个别英雄人物或者某种外在于人的“观念”。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本质体现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
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
”[1]苏维埃政权充分体现了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最大程度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各项政治权利。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2]在解放战争中,我们党和军队在人民支持下,依靠弱势装备打败了强大的国民党部队。
陈毅元帅在讲到淮海战役时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正是依靠人民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
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从最高法律的角度规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创造主体。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针对农村改革所说的话颇具代表性:农村改革的政策和理论是从基层农民群众的智慧中提升出来的,“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1]农村改革是如此,其他领域的改革也是如此。
(二)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1、党和政府之所以要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是因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不灵敏,具有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的缺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可以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发展,维持国际收支平衡2、强调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党的性质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