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光度法-(三)色度(环境监测岗专业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色度
分类号:W6-2
一、填空题
1.《水质色度的测定》(GB/T11903—1989)中规定,色度测定的是水样经mim澄清后样品的颜色。
答案:15
2.铂钴比色法测定水质色度时,色度标准溶液放在密封的玻璃瓶中,存放于暗处,温度不超过℃,该溶液至少能稳定个月。
答案:30 6
3.为测定水的色度而进行采样时,所用与样品接触的玻璃器皿都要用或加以清洗,最后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洗净、沥干。
答案:盐酸表面活性剂溶液
二、判断题
1.测定水的色度的铂钴比色法与稀释倍数法应独立使用,两者一般没有可比性。( ) 答案:正确
2.样品和标准溶液的颜色色调不一致时,《水质色度的测定》(GB/T 11903-1989)不适用。( )
答案:正确
3.铂钴比色法测定水的色度时,色度标准溶液由储备液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稀释到一定体积而得。( )
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为:色度标准溶液由储备液用光学纯水稀释到一定体积而得。
4.铂钴比色法测定水的真实色度时,如果水样浑浊,则放置澄清,亦可用离心机或用孔径为0.45gm滤膜过滤去除悬浮物。( )
答案:正确
5.铂钴标准比色法测定水的色度时,如果水样浑浊,可用离心机去除悬浮物,也可以用滤纸过滤除去。( )
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为:可用离心法或0.45μm滤膜过滤,但不能用滤纸过滤,因为滤纸吸附颜色。
6.色度是水样的颜色强度,铂钴比色法和稀释倍数法测定结果均表示为“度”。( ) 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为:铂钴比色法表示色度用“度”,稀释倍数法表示色度用“倍”。
7.如果水样中有泥土或其他分散很细的悬浮物,虽经预处理也得不到透明水样时,则只测
“表观颜色”。( )
答案:正确
8.水的pH值对颜色有较大影响,在测定色度时应同时测定pH值。在报告水样色度时,应同时报告pH值。( )
答案:正确
三、选择题
1.铂钻比色法测定水的色度时,测定结果以与水样色度最接近的标准溶液的色度表示,在0~40度范围内,准确到度,40~70度范围内,准确到度。( ) A.5, 5 B.5,10 C.5,15 D.10,15
答案:B
2.是指除浊度后的颜色。( )
A.表面颜色B.表观颜色C.真实颜色D.实质颜色
答案:C
3.铂钴比色法测定水的色度时,将样品采集在容积至少的玻璃瓶内,并尽快测定。( )
A.100m1 B.250m1 C.500ml D.1 L
答案:D
四、问答题
1.说明色度的标准单位——度的物理意义。
答案:在每升溶液中含有2mg六水合氯化钴(Ⅱ)和1mg铂[以六氯铂(Ⅳ)酸的形式存在]时产生的颜色为1度。
2.试说出稀释倍数法测定水的色度的原理。
答案:将水样用光学纯水稀释至与光学纯水相比刚好看不见颜色时,记录稀释倍数,以此表示水的色度,单位为“倍”。同时用目视观察水样,检验颜色性质:颜色的深浅(无色、浅色或深色)、色调(红、橙、黄、绿、蓝和紫等),如果可能包括样品的透明度(透明、浑浊或不透明),用文字予以描述。结果以稀释倍数值和文字描述相结合表达。
3.试述铂钴比色法测定水色度的原理。
答案:用氯铂酸钾和氯化钴配制标准色列,与被测样品进行目视比较。水样的色度以与之相当的色度标准溶液的色度值表示。
4.简述铂钴比色法和稀释倍数法测定水的色度分别适用于何种水样。
答案:铂钴比色法适用于清洁水、轻度污染并略带黄色调的水及较清洁的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等。稀释倍数法适用于污染较严重的地表水和工业废水。
5.什么是水的“表观颜色”和“真实颜色”?色度测定时二者如何选择?对色度测定过程中存在的于扰如何消除?
答案:“表观颜色”是指没有去除悬浮物的水所具有的颜色,包括了溶解性物质及不溶解的悬浮物所产生的颜色。“真实颜色”是指去除浊度后水的颜色。一般色度测定时,均需测定样品的“真实颜色”。但是,对于清洁的或者浊度很低的水,“表观颜色”和“真实颜色”相近。对着色很深的工业废水,其颜色主要由于胶体和悬浮物所造成,故可根据需要测定“真实颜色”或“表观颜色”。如果样品中有泥土或其他分散很细的悬浮物,虽经预处理而得不到透明水样时,则只测“表观颜色”。如测定水样的“真实颜色”应放置澄清取上清液,或用离心法去除悬浮物后测定;如测定水样的“表观颜色”,待水样中的大颗粒悬浮物沉降后,取上清液测定。
参考文献
[1] 水质色度的测定(GB/T11903—1989).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4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命题:刘端阳
审核:邢建张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