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修订版.马克思知识简述

合集下载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注意:1.划横线处为2015版新增加部分;2.划曲线处为删减或改动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主导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领会]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单选]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领会]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单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的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同时要注意革命性和科学性的表现)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单选]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观点。

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科学性,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发展构成的,强调矛盾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剩余价值论和社会主义建设: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制度的核心,并分析了剥削的本质。

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之一,旨在消灭剥削,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3.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革命阶级要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远景: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阶段,共产主义是最终要实现的理想社会形态。

5.人民民主专政和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指出无产阶级通过工农联盟领导的国家机器来对抗资产阶级的破坏;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基本原理,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发展,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列宁主义对于无产阶级专政、党的建设和帝国主义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

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重点知识概括。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包含三个基本原则: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些原则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我们认识社会历史、分析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基础,它认为事物是具有对立面和斗争的统一体,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是连续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和演进中。

这种认识方法有助于我们深入分析问题,把握矛盾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这些规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等。

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另外,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强调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原则,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和运用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历史、把握时代脉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不懈奋斗。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推荐文档)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推荐文档)
(3)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从相对性走向 绝对性,不断接近绝对性的过程。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是从相对性不断走向绝对性、无 限发展的动态过程。因为:
①人的识能力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 ②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 ③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真理的绝对性和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 从内容和认
从广度和
理 识能力上看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互相渗透互相包含
真理
近似性、 有条件性
绝对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相对性
反对绝对主义
反对相对主义
这一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 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在实际 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其次,价值的社会性表现为人的实践具有 社会性。
其三,价值的社会性还表现在主体需要的 满足形式具有社会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求(實 現夢想)
自尊/尊重 需求(受 肯定、尊
重) 社会/归属需求(被
他人接納)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生活保障)
生理需求(吃飽、保暖)
三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 (2)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 马克思主义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真理性认识,
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必须采取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的正 确态度。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这也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马克思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知识点总结

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①马克思主义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②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a.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论方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得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d. 从构成要素讲,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纲领)三个基本部分。

※广义概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狭义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特点关于人的时间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实事求是、辩证分析、历史分析、群众路线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a. 资本原始积累b. 工业革命c. 周期性经济危机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a. 缺乏合法工人组织b. 缺少科学理论指导※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唯物主义是费尔巴哈思想的“基本内核”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论 & 经济学的视野 & 资产阶级亚当·斯密——“劳动是价值尺度”大卫·李嘉图——“资本家追求利润符合社会最终利益”③空想社会主义:昂立·圣西门、沙尔·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实业制度”、“和谐制度”、“新和谐公社”弊端:a.未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b.未能理解从资本主义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社会力量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第一阶段:1844-1846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第二阶段:1847 《哲学的贫困》 & 1848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第三阶段:1876-1878 《反杜林论》/《反社会论》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有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1)科学的实践观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a.实践主体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b.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有不同的类型:第一,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第二,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第三,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c.实践中介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主体和客体依靠中介系统相互作用。

②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b.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c.认识过程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d.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③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a.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性总结。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发展具有矛盾性和规律性,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3.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社会主义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包括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远景等重要内容。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等。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工农联盟、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等。

第四章: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起点。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每章的重点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社会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指导实践解决社会问题。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造等。

4.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包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利益至上、社会公平正义等。

5.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过国际传播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之一,并在中国经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以及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等。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作用等。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等。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指导意义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包括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进行系统阐述,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概括。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等。

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订版对这些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阐述,使其更加贴近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当代价值的阐释和延伸。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修订版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当代价值的阐释和延伸,使其更加贴近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和创新。

修订版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系统阐述和概括的基础上,还对其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使其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

这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对于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入研究的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修订和完善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希望本文的阐述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引起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2015最新版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2015最新版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2015版本《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科学社会主义是其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马克思三大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理论来源主义学说代表人物黑格尔费尔威亚大圣西傅立欧巴哈廉·配当·斯卫·李门叶文第密嘉图代表作《辨证《唯法》物论》(单选)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除上述理论外,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也有较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诞生标志:1847年7月《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2、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取得了哪些成果?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原著知识点总结

马原著知识点总结

马原著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等若干基本内容构成的。

其内容包括: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世界的研究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其方法论包括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第二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范畴的研究,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等。

3.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三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偶然的、盲目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4.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四部分是对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5.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五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和政治学说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

6.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艺术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六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观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和艺术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学生要认真学习课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其次,要积极参加讨论,提问和发言,使自己的思想得到锻炼。

再次,要多做笔记,总结,思考,反思。

最后,要多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通过深入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学科,研究视角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进行一系列研究,通过对讨论、研究、交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整理。

5.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7.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他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8.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9.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0.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描述。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德国工人阶级的产物,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

它是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是工人阶级为了解放自己而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下面我们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概述。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历史性,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决定上层建筑。

这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是不断前进的。

这就是说,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是不平衡的,是不断前进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哲学基础。

最后,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

社会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的社会制度,它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的革命。

社会主义理论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主义理论还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式。

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奠定了政治经济学基础。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序论1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

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 .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4.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性。

5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阶级性、实践性。

6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9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唯物论10. 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1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第二,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2 .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

13. 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14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金木水火土元气)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15 .近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

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16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7 .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比如牛顿)。

18.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看不到实践的重要性。

19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主观精神( ( 人的) ) 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论+辩证法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论+辩证法

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 2.马克思主——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
意识——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 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 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西而已。
㈢物质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运动观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 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 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 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 和过程,从单纯的位臵变动 起直到思维。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是标志一切 事物、现象的变 化及其过程的哲 学范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 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 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 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
· 世界的物质性 ·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黑格尔认为:“(思 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 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 学的全部意义。”
“神是否创造世界,即 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 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 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 关系如何的问题……这 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 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 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 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 周围绕圈子” ——费尔巴哈
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4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9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开始探索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等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论。

3.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源和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和客观性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5.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剩余价值论,认为生产资料的占有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剩余价值是剥削的实质。

6.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阶级斗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无产阶级是历史上唯一能够解放全人类的阶级。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并对辩证法、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等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

第二章: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哲学思想本章主要讲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和哲学观点,并对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别、联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第三章:辩证法本章主要介绍了辩证法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并对辩证法的本质、方法、作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说明。

第四章:社会发展规律本章主要讲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规律,包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必然性以及历史上的革命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第五章:历史唯物主义本章主要介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渊源和主要内容,包括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的阶级性、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等方面,并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第六章:阶级斗争学说本章主要涉及了阶级的概念、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和客观规律、阶级斗争的来源和根源,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意义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①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②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唯物史观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

(2)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③物质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a.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b.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c.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划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a.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的不同,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第一,个体意识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

第二,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及其有机统一。

P2答: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P4答:(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⑵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总结和深化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⑶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

P8/9 答: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的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了许多构想,著名代表人物为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主张建立一个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是否已过时?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仍是当今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3).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成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1.4 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2.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2.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3.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吗?肯定相对静止有何意义?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2.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不对,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

意义;第一静止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条件,第二.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

3.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答: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

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4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

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

而人们对历史的选择性,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2、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

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

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

3、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

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

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

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自觉地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度”的概念给我们什么方法论上的启示?唯物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基本观点: 1.否定是自我否定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4.2 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答: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

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一般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是无法比较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4.4 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

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

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

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5.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人口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原因;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首先,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其次,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最后,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到社会的制约,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紧密相连。

6.简述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的实践,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7.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怎样,认识客体是客观世界吗?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对,客体与客观的区别是;客体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客观对象,并非一切客观事物,而客观则泛指意识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客体包括精神客体,而客观作为与物质同等的概念则不包括精神的东西,二者的联系在于,一切客观事物都可能成为客体,客体具有客观性。

8.认识的本质是什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怎样辩证关系?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9.真理的检验标准是什么?为什么?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