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新技术论文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 矿区概述
1.1.1 矿井位置、交通、地形地貌
1、矿井位置
夹河煤矿位于徐州市西北九里区境内,距徐州市约11km,以夹河矿主井为中心,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1705/13//,北纬34018/47//,地理标高+37.0∽+43.0m。1.1.2 交通
井田内铁路、公路均有,矿井生产的煤炭除经铁路、公路可运往全国各地外,还可经徐州港利用驳船运输,直达江浙各地,水陆交通甚为便利(见图1-1-1)。
铁路:西陇海铁路干线从井田西南通过,矿铁路专用线在夹河寨与西陇海干线接轨;
公路:矿专用公路与徐州市三环、徐沛公路干线和西部矿区公路连接成网;
水路:井田东侧15km左右有京杭大运河,常年可通航50t驳船。
图1-1-1 矿井交通位置图
1.1.3地形地貌
本区为故黄河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地面标高一般为+37.0~+43.0m,西南略底,地形坡度为0.15%。该区东南边缘沿东北方向分布有九里山、
琵琶山、大小孤山,西南有霸王山,其中九里山最高,山顶绝对标高+173.2m.由于区内地势平坦,地表径流条件好,大气降水以蒸发及地表径流为主要形式排泄外,余下部分滞缓地渗入地下。
1.1.4 气象、气候
1 ,蒸发量:本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48.59mm,最高为2279mm(1978 年),最低为1457.9mm。1988年6月最大为287.9 mm ,1988年最低为50.24mm。
2、降雨量: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33.33mm,其中6、7、8三个月为主要降水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8.7%。最高降水量为1297.0mm(1958年);最低降水量为50.6mm(1988年),日最大降水量为273.3mm(1997-07-17)。
3、风力、风向:风向随季节而转变,春季多东南风,夏季多东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多西北风。全年平均风速2.9m/s。最大风速为23.4m/s,风向为西北(1952-06-07)。
4、霜雪:霜期一般在10月至次年4月,最大连续积雪日数36日,积雪最大深度为247mm,降雪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冻结深度最大达29cm。
5、相对湿度:本区多年逐月平均为69.52%,7~8月最高约在76%~83%左右,3~6月最低为62%~65%,年平均最高为1952年76%,年平均最低为1988年62%。湿润系数约为0.5,故本区属半湿润区。
6、气温:本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4.3 0C,最高气温为40.6 0C,最低气温为-22.6 0C。一年最高气温在36~39 0C,最低气温在-9~-13 0C。
1.1.5 矿井人口分布、工农业发展情况
居民分布比较多,但达到设计能力时需要迁移的村庄有河头和解场,其户数,面积及人数见表1-1-1。
表1-1-1 村庄情况
村庄名称房间数目面积户数人数
河头216 3524 60 280
解场756 9745 180 864
本区农业发达程度一般,矿井的生产对农田破坏大,做好赔偿工作。
1.2 井田地质特征
1.2.1 井田的勘探程度
夹河煤矿先后由一六九煤田勘探队和徐州矿务局地质勘探队以及安徽省煤田地质物探测量队和江苏省煤田物探测量队在井田内进行过钻探和地震勘探工作。
1.2.2 煤系地层特征的综述
夹河井田位于徐州煤田九里山向斜南翼。石炭、二叠系地层是其含煤地层,在井田内均被第四系冲积层覆盖。井田内钻孔和井巷工程揭露的含煤地层主要有
石炭系的本溪组(C
2)、太原组(C
3
)、二叠系的山西组(P
1
1)、下石盒子组(P
1
2)、
上石盒子组(P
21)、石千峰组(P
2
2)地层,各组地层的生成层序,其沉积古地理环
境和岩性特征各有差异,按其沉积顺序见表1-2-1,综合地址柱状图见图1-2-1。
表1-2-1 矿井地层一览表
序号
地质年代
(地层单位)
岩层总
厚度/m
(平均)
岩层组
成及特征
含煤层
数
及(厚
度)
/m
1
中石炭统系
的本溪组(C2)
12~28
(25)
下部为紫红色铁质泥岩,局部富集成褐铁矿团块,
为古风化沉积;中部以浅灰、灰白色薄-厚层状白石、
质灰岩为主,中夹薄层灰绿色泥岩或铝土泥岩,含黄铁
矿;顶部以浅灰色灰岩或铝土泥岩,有时夹煤线线。
无
2 上石炭统太
原组(C3)
147~167
(159)
由铝土质泥岩,灰绿色砂泥岩,深灰色泥岩,灰黑
色泥岩,浅灰色泥岩、砂岩、泥岩等组成含少量动物化
石,含海百合茎,单体珊瑚化石碎片。
4~10
(1.56)
3 下二叠统山
西组(P11)
88~38
(118)
由灰黑色海相泥岩、深灰色砂泥岩,灰色砂岩、砂
质泥岩,灰-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灰色砂泥岩,深灰色
泥岩,浅灰-灰白色中粒砂岩,灰色薄层、砂岩、杂色
砂泥岩等组成。并且岩层中含少量海相动物化石,偶含
钙质透镜体。
1~6
(3.30)
4 下二叠统下
石盒子组
(P12)
173~250
(210)
由灰绿-浅灰色中-细粒砂岩,灰色含铝土泥岩、杂
色泥岩,高岭土矿层,浅灰-灰白色薄层的细粒砂岩,
浅灰色泥岩,浅灰色细粒砂岩,灰-深灰色砂泥岩,
深灰砂泥岩,灰白色中粒砂岩,灰-灰绿色泥岩、砂泥
岩、灰色细粒砂岩,杂色泥岩等组成。
2~8
(5.21)
5 上二叠统上
石盒子组
(P21)
461~607
(511)
下段以浅灰-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灰绿色细-中粒沙
岩为主,夹灰色,杂色泥岩、砂泥岩组成;中段以杂色、
紫红色、
灰-灰绿色泥岩、砂泥岩为主,夹薄-中厚侧柏、层中粒
砂岩;上段由灰-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及灰绿色、杂色砂
泥岩、泥岩组成。
无
6 第四系(Q)60~142
全系由砾岩、粘土砂岩、亚粘
土、粉砂土组成,由东南向西
北逐渐增厚。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