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体系增强传播能力_何明星
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影响力的三个支点
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影响力的三个支点作者:张恒军来源:《对外传播》2019年第07期随着中华文化作为经济发展“助推器”、政治文明“给养库”、社会和谐“融合剂”和生态文明“制导仪”作用的日益彰显,其在世界的传播正在形成加速效应。
但是,当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还很不成熟,或者说很不理想,急需精心构建话语体系,努力增强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这不仅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客观要求,也是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现实需要,既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更关系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中国梦的实现。
为此,需要找准支点,切实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的影响力。
一、切入点:强化大国自信,提升话语体系的价值性影响力来源于自信。
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影响力最要紧的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①这些瑰宝是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影响力的内源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主要表现在一个精髓、三个层面。
“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
中国自古就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
三个层面,首先是核心思想理念层面,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它们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基本思想理念的凝练。
其次是中华传统美德层面,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
第三是中华人文精神层面,指的是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提升文化影响力,加快国际化进程
提升文化影响力,加快国际化进程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家,不仅能够在国际上拥有更高的声誉和地位,还能够更加吸引外国人的眼球,增强国际交往的亲和力。
因此,提升文化影响力,加快国际化进程,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加强文化宣传是提升文化影响力,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必要手段。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认识和接受中国文化,深受欢迎。
例如,中国驻外使馆和文化中心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推广、文艺演出、交流活动等,展现了中国的文化魅力和鲜明的特色,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同时,在国内,各种文化交流、节庆活动等的举办,则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了国民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
其次,推广文化产业也是提升文化影响力和加快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文化产业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文化产业,一方面,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例如,上海的文化产业是全国最大的之一,不仅产业规模大,还产生出众多的文化明星以及优秀的文化作品,深受国际市场的认可和欢迎,推动了上海乃至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文化产业面向国际市场,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文化偏好适度的进行调整。
最后,强化文化领域的创新是提升文化影响力和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现代文化的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等新特点,要求我们当代的文化人才具有更加高端、创新的文化创造力。
例如,实时的技术创新和多元的创作空间,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制作水平和适应力,同时,还可在全球市场中增强我们国家文化的实力。
在总体上,提升文化影响力,加快国际化进程是要走一条包容自主创新、全球的发展的道路。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说,打造一个开放、多元、互相理解的文明社会。
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70年回顾与展望
作者: 何明星[1,2]
作者机构: [1]北京外国语大学;[2]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
出版物刊名: 人民论坛
页码: 128-13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5期
主题词: 中国主题图书;话语体系;文化自信;翻译出版
摘要: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70 年历程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是巨大的,但挑战也是空前的。
从“阐释中国”到“中国阐释”的转变,涉及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创新,是现阶段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中国学术界已经历经了40 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出版界也基本完成了体制、机制的改革,具备了进行“中国阐释”的基本能力。
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国家的百年传播--以泰国为例析解如何提升中国文化在中华文化区的影响力
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国家的百年传播--以泰国为例析解如何提升中国文化在中华文化区的影响力
何明星
【期刊名称】《出版广角》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而言,应该多将一些精力放在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一些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因为共同文化背景下的彼此认知要容易得多。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何明星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J], 索格飞
2.中国文化在泰国的影响力研究 [J], 吴瑛;冯忠芳
3.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r——兼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r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意义 [J], 曾洪军;曾洪伟
4.传播中国文化符号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中国文化符号在公益广告中的使用状况及思考 [J], 何竞平
5.我校泰国中小学生汉语学习及中国文化体验营开营——33名泰国师生来校开展汉语学习及中国文化体验活动 [J], 张晴; 林冬儿; 龙秋月(摄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新乡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 150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据报道,截至2023年1月31日21时,2023年1 月全国报收总票房100.73亿,刷新中国影史1月票房纪录,其中影片《流浪地球2》票房突破28亿。
《流浪地球2》展现出了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普通人在人类文明危在旦夕之际重拾爱与信念、消弭隔阂偏见所凝聚起的强大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光明前景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国外网友在观看《流浪地球2》后表示,在好莱坞电影中,你只能看到美国人拯救人类,而在中国《流浪地球2》中,人类拯救了自己,不同的文化展现出不同的价值观。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新形势下,我们要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增强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让全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其最深厚的软实力。
从《红高粱》到《活着》,从《中国奇谭》到《流浪地球2》,中华文化内在的深厚意蕴正在推动各类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火爆“出圈”,走向世界。
其中蕴含的世界观、哲理以及家国情怀,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核,更体现出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要增强文化自信,立足中国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并不断推动其创新发展。
要阐述好中华民族“至大无外”的天下观和“亲仁善邻”的处世态度,向世界展示中国气派,表现中国特色,传递中国声音,宣传中华文化的特有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者:谭正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0期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为此,要积极创新方式,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汇聚更多资源力量,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创新网络传播方式,提高中华文化对外宣传效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而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海量嬗变的信息、丰富多样的传播渠道使得信息变得过剩,人们的关注度变得稀缺。
为此,应依托科技进步,突破过去单一的以代表团演出和文物展览为主要手段的文化传播方式,大力“推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在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高新技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多形式、立体式和多载体地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各国人民看到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与当代精神,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建设。
应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战略,主流媒体积极发展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微博、微信和QQ等社交平台积极开拓更多的海外用户,形成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对外传播的合力。
比如,在对外茶文化宣传上,应在网站建设上多下功夫,语言上不仅要有英文,还要有其它国际通用语言,比方说法语、阿拉伯语等等。
在内容上要考虑不同国家的不同受众群体,侧重于不同类型。
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应注重“微传播”,从“微视角”切入,用叙事手法来增强传播效果,从而达到“以小事件透视大时代,以小人物折射大变化,以小故事揭示大趋势”的效果。
2015年3月,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启动了《中国品牌走出去》的大型报道,挖掘中国品牌和产品在“走出去”过程中的鲜活故事,用西方媒体常用的“讲故事”的方式彰显央企的责任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作者:黄延敏来源:《人民周刊》2018年第01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战略地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根基,将其作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资源。
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地位的论述,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论述,对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根基,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历史基因习近平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因此,“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和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上述论述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新厘定,更是我们深刻理解、透彻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的最好注脚。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元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使命感责任感历史感
使命感责任感历史感作者:何明星李丹来源:《出版广角》2019年第05期【摘要】时至21世纪,中国出版界“文以载道”的使命任务之一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这一使命号召下,中国出版人在跨区域、跨国别的市场拓展,跨语种、跨文化的出版能力提升,以及国际化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同时,中国出版“走出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仍然存在不足,中国出版人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历史感,将出版“走出去”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出版物“走出去”、版权“走出去”、人员“走出去”、资本“走出去”等方面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道路。
【关 ;键 ;词】中国出版;“走出去”;市场拓展;出版能力;人才建设;着力点【作者单位】何明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李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19.05.005中国书业,作为承载中华文化思想价值、历史传统的精神文化载体,数千年来一直以自成一体的文化格局,屹立在世界文明之林中。
不论是19世纪末“铅与火”的变迁,还是20世纪中叶“光与电”的革命,抑或是21世纪正在进行的“数与网”的升级,这种自成一体的文化格局始终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这种文化格局的基本内涵,即是强烈的文以载道传统,使命感、责任感、历史感贯穿在图书的编辑、出版、发行等整个链条之中。
时至21世纪,中国出版界“文以载道”的使命任务之一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主管机构不断推出促进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出版界指明了首要任务,即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弘扬中华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以此来弘扬中华文化。
通过促进交流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
文化交流是各国人民了解彼此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互鉴的有效途径。
中国一直致力于加深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以促进友谊和合作。
中国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绸之路时期,当时中国通过丝绸和其他商品的贸易,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如今,中国通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艺术展览、文化节、教育交流等,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交流。
在国际社会中,中国的文化元素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汉字书法、中国画、京剧等,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瞩目的文化现象。
不仅如此,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也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庆祝和传承。
这些都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中国还通过演艺活动、电影、电视剧等方式,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电影《霸王别姬》、《功夫》等作品,成功地将中国文化元素呈现给全球观众,并获得了积极的反响。
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也经过翻译传播到国际市场,通过文学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为了促进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了一系列文化交流项目。
中国文化部设立了“中国文化走出去”计划,通过文化交流、合作项目等方式,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政府还鼓励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工作,以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同时也为国际友人提供了一个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机会。
除了政府的推动和支持,民间组织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传播当中。
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自发组织各类活动,向外界展示并传承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艺术家、学者等也走出国门,通过讲座、展览等方式介绍中华文化,以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构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体系增强传播能力_何明星
《中国出版》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13年3月上6构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体系增强传播能力文/何明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同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两个关键词,是新形势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体系与传播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进一步深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笔者的理解,这里主要有如下三个层面的内涵。
传播能力建设事关和平崛起的民族大业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以及文化格局都是由西方国家一手建立起来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仅对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形成冲击,也对现有的世界政治秩序、文化格局产生挑战。
这对于已经主导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100多年的西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不愿意面对的现实。
从新世纪10年来西方政界、学界以及舆论对于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高度关注来看,种种迹象表明,西方社会具有足够的政治资源和舆论准备,再加上冷战时代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建立的军事组织,不管中国人是否愿意,把中国的和平发展有意“塑造”成为与西方挑战的一股力量,把局部的经济摩擦、文化不适、政治分歧逐步演化成为东西方社会的全面对立和冲突的危险在日益增大。
在中华民族的崛起过程中,化解冲突、增强互动、促进理解,为中华民族的顺利崛起争取一个宽松、和平的发展环境,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体系与传播能力建设的历史使命。
然而,与西方传媒巨头相比,中国出版传媒企业的规模、实力还普遍比较弱小。
在当今世界传媒格局中,欧美媒体垄断了全世界90%的新闻信息,美联社在美国全境内的媒体用户是5700家,国外媒体用户是8500家;路透社的财经新闻和国际新闻拥有55.8万家国际订户,法新社的新闻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西方这三大通讯社的日发稿量相当于84个国家新闻单位组成的不结盟通讯社提供新闻量的1000倍。
如何提高我国文化的传播能力 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如何提高我国文化的传播能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
化传播体系
谢勤亮
【期刊名称】《福建理论学习》
【年(卷),期】2008(000)004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谢勤亮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建设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J],
2.在2008年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会议上无线专业委员会的专题报告——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无线传播体系 [J], 李智
3.构建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我国广播电视无线传输发射事业发展扫描 [J], 国家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
4.构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体系增强传播能力 [J], 何明星
5.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医跨文化传播体系构建设想 [J], 刘国伟;徐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国际传播“五力”
论国际传播“五力”作者:黄娴丁柏铨来源:《新闻爱好者》2021年第08期【摘要】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关键在于有效传播,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应着眼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形象亲和力要力破几种“刻板印象”,提高中国话语说服力要注重重构话语逻辑和叙事策略,提高国际舆论影响力则要增强国际舆论场全方位舆论控场能力。
【关键词】国际传播;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一、引言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他指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1]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
从国际舆论格局看,西方话语居强势地位。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这是党中央对当今世界深刻变化的整体性判断。
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多元竞争格局下,逆全球化思潮在国际社会抬头。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基于强大的信息技术综合实力和优先发展起来的现代传播体系,竭力维护其在国际话语权格局中的垄断优势和霸主地位,试图加深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刻板印象,持续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从自身发展需求看,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呼唤与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外宣方针。
截至目前,我国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打造对外传播新格局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打造对外传播新格局作者:何明星李红杰来源:《出版广角》2015年第09期【摘要】通过经济、外交、文化之间协调互动,全面打造国家综合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通用模式。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大众传媒为主的单一传播模式,亟须相关部门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形式创新,全面升级到整合传播时代。
我们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对口培训一批专业人才,组建一支中国文化传播基金,分期、分批建设一批中国文化体验设施等,从而打造对外传播新格局,真正提高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对外传播;新格局【作者单位】何明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李红杰,五洲传播出版社。
众所周知,经济、外交、文化之间协调互动,全面打造国家综合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通用模式。
以美国为例,早在2002年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综合运用文化、经济和公共外交等多种形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渗透和推广,特别强调要以美国企业为中心向全世界推广美国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并指出这是美国安全战略的灵魂与核心。
美国这种大文化的世界战略有效地维护了其在全世界的文化霸主地位,以至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也没有对其文化地位产生丝毫的负面影响。
而以此反观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却存在着以下不足:首先是对外文化传播与海外投资等经济活动没有协调互动,合力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格局迄今尚未形成。
据商务部公开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已经有1.3万家投资者在海外设立境外企业,企业数量达到1.6万家,中国境外总资产已达1.5万亿美元。
而根据2012年、2013年的发展趋势估计,中国已经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即在2015年底实现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500亿美元,年均增长17%;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和营业额分别达到180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各为6%;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劳务55万人,在外劳务超过100万人的计划。
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为推进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为推进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中华文化是五千年历史积淀的瑰宝,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源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化身。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已经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语言文字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文字,更是一种文化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中文语言文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注入新的动力将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深刻的历史底蕴和精妙的科技思维,是具有高度独立性的文化体系。
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国际传播的难度和挑战也进一步加大和增加了。
因此,为了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一)加强中文教育中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在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中文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加强对中文教育的投入,可以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国内,我们可以加大对中文教学的投入和改进教学内容。
在国外,我们可以派出更多的教师和志愿者,为外国学生教授中文。
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教学,让更多的人接触和学习中文。
(二)拓展中华文化交流渠道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交流渠道也要越来越多样化。
在国际交流中,除了传统渠道外,我们也可以开展更多的中华文化展览、音乐会、戏曲演出等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对话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
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媒体,开展线上文化活动,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三)创新中华文化传播模式传统的中华文化传播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们需要创新中华文化传播模式。
可以考虑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模式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平台和渠道,打造中华文化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国际文化资源,拓宽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浅析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创新策略
收稿日期:2020-07-17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模式与路径创新研究”(2019-GX-317);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城市外交发展与国际形象提升研究”(20SKGH065)。
作者简介:阳雨秋,女,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化传播、社会语言学研究。
浅析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创新策略阳雨秋(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65)摘 要: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创新需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互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联通。
因此,未来可通过塑造现代文化品牌、挖掘文化精神内涵、提高文化内容层次、强调中西文化关联,来提升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内容创新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4-0107-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对外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事务程度的不断加深,推动文化走出去也成为中国迈向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大力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但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仍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1],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造成这一情形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对外传播的文化内容与外国受众的文化需求不完全匹配。
因此,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要推动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创新。
一、文化对外传播内容的几组关系文化对外传播是发生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互动过程。
完整的文化对外传播过程通常包括信息源、传者、受众、传播内容、媒介和反馈[2]。
传播内容是传播系统的重要部分,内容的属性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传播的效果,构建良好的传播系统需要重视传播内容的筛选。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对策建议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对策建议作者:杨威来源:《决策与信息》2018年第12期[摘要] 当前我国文化传播的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已成为民族复兴的短板。
因此,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拓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实际效果。
我国的宗教文化要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管理和建设的范畴,并确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地位。
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大体是从文化传播主体、文化传播理念和文化传播手段等方面来推进的。
[关键词] 中华文化;文化传播;文化安全;宗教文化[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12-0040-05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决议。
会议强调:“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要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会议重申了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根本宗旨,这对于我们今后拓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文化传播的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已成为民族复兴的短板。
因此,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拓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实际效果。
近年来,我国虽然通过一些举措促进了中华文化向世界各国的传播,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效果相比,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常常因遇到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总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一)文化冲突问题首先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渠道较为单一,导致一些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怀有戒心。
如2014年6月,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呼吁美国近百所大学取消与孔子学院的合作或进行重新谈判,他们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的一个“分支机构”,有违“学术自由”。
2017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新时代
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 在2017年逐步获得了“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非洲各国 政要、学者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为标志的中国主题图书在 2017年形成规模,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 就,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助推世界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十九大召开前后形成出版高潮。比如,新世界出 版社早在2011年就出版了中央党校谢春涛教授撰写的《历 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英文版已经进入 美国、英国和智利等国家的40多家著名图书馆,截至2017 年,已经出版了10多个语种。但这类旗帜鲜明地总结中国 共产党执政历史、治国理念的图书长久以来一直不能形成 规模,直到2017年才成批输出版权,并开始被一些世界著 名的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开 始整套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系列图书,如《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形成与发展大事记》《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源:从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 观》《科学发展观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中国和平发 展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七本图书的英文版被输出到美国 圣智学习集团盖尔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逐步形成规模的中国主题图书从政治 领域逐步过渡到经济、科技领域。比如,2017年8月,上 海格致出版社与施普林格合作出版的《新供给经济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持续增长》《国家试验——中国(上 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设计》《纵横“一带一路”—— 中国高铁全球战略》等英文学术著作,给世界经济发展提 供了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2017年,中译出版社与英国里 德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国著名企业家与企业”英文丛书, 第一辑有《马云与阿里巴巴》《任正非与华为》《马化腾与 腾讯》《董明珠与格力》等中国知名企业家的故事,面向 世界介绍中国民营企业家们的创业生涯和个人生活,显示 中国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中国主题图书从当代中国政治向 当代中国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的拓展,是2017年中国出 版“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变化。
卡通传播中国,一座尚未开挖的金矿
作者: 何明星
作者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中国出版
页码: 11-1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7期
主题词: 中国故事 传播媒体 对外传播工作 改革创新 卡通 金矿 开挖 宣传思想工作
摘要:在全球互联网广泛普及和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主流对外传播媒体的创新步伐显得相对滞后。
如涉及核心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往往理念落后,形式呆板,语言干巴,索然无味,与机智活泼的民间话语体系形成鲜明对比。
2013年8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这一讲话精神,强调了创新对外传播工作的迫切性,并对创新外宣工作的内容、方法、路径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而大胆尝试各种新媒体,创新对外传播形式,就成为中国主流对外传媒改革创新的第一步。
如何提高世界出版能力——德国出版的实践与经验
如何提高世界出版能力——德国出版的实践与经验
何抒扬;何明星
【期刊名称】《出版广角》
【年(卷),期】2022()8
【摘要】笔者通过梳理德古意特和施普林格两家德国出版社的国际化发展史发现,德国出版所发挥的专业化组织作用非常关键,对西方知识与文化的全球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涉及世界出版能力建设。
世界出版能力指的是跨语种、跨文化的出版内容,跨国家、跨区域的出版市场,跨国籍、世界化的出版队伍。
世界出版能力建设是中国出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敬、可爱、可信的中国形象的关键。
【总页数】5页(P51-55)
【作者】何抒扬;何明星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9.3
【相关文献】
1.吸取世界思想精华与提高民族理论思维能力——写在《现代世界十大思想家》出版之际
2.世界出版业巡礼之三——德国人文社科书籍的出版状况
3.世界一流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经验与启示
4.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学术出版服务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5.谈谈出版社应急出版能力的建设与储备——以人民军医出版社抗震救灾出版实践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出版》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13年3月上6构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体系增强传播能力文/何明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同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两个关键词,是新形势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体系与传播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进一步深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笔者的理解,这里主要有如下三个层面的内涵。
传播能力建设事关和平崛起的民族大业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以及文化格局都是由西方国家一手建立起来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仅对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形成冲击,也对现有的世界政治秩序、文化格局产生挑战。
这对于已经主导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100多年的西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不愿意面对的现实。
从新世纪10年来西方政界、学界以及舆论对于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高度关注来看,种种迹象表明,西方社会具有足够的政治资源和舆论准备,再加上冷战时代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建立的军事组织,不管中国人是否愿意,把中国的和平发展有意“塑造”成为与西方挑战的一股力量,把局部的经济摩擦、文化不适、政治分歧逐步演化成为东西方社会的全面对立和冲突的危险在日益增大。
在中华民族的崛起过程中,化解冲突、增强互动、促进理解,为中华民族的顺利崛起争取一个宽松、和平的发展环境,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体系与传播能力建设的历史使命。
然而,与西方传媒巨头相比,中国出版传媒企业的规模、实力还普遍比较弱小。
在当今世界传媒格局中,欧美媒体垄断了全世界90%的新闻信息,美联社在美国全境内的媒体用户是5700家,国外媒体用户是8500家;路透社的财经新闻和国际新闻拥有55.8万家国际订户,法新社的新闻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西方这三大通讯社的日发稿量相当于84个国家新闻单位组成的不结盟通讯社提供新闻量的1000倍。
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截至2011年年底,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和5%,而中国仅为4%位列第五,与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严重不相称。
而其中大部分为依托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而获得成本优势的“硬件产品”,属于内容和创意的“软件产品”则比例不高。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可以肯定的是,中华民族的崛起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而西方国家能否让中国人选择和平发展道路,不再仅仅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是需要去争取、去努力的一项重大国际政治目标。
因此,迫切需要业界进一步解放思想,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能力。
而这已经是事关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一件头等大事。
传播能力建设事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创新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文明史,厚重的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资源,而中国经济的崛起是当今世界最为重大的政治事件,它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的崛起,而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华文明的栏目主持/朱 音《中国出版》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13年3月上7复兴,不仅有别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而且还包含着超越西方工业文明的许多智慧。
将当代中国与古代中国统一起来,基于中华历史文明立脚点展开中西对话,这正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的丰厚历史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60多年的努力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一个百年积弱的东方大国重新焕发了巨大的生机,13亿中华儿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逐步走向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小康社会。
中国经济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创新,与西方国家在崛起历程中曾经伴随着资本的贪婪掠夺和殖民的血腥扩张相比,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一次和平崛起,一项前所未有的巨大实践,这是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方向的问题上,贡献给当今世界的一份宝贵财富,理应成为当代世界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的现实基础。
自明末清初以来,在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动交流的400多年历程中,有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是由传教士、水手、商人和外交官等西方人主导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局面,这种局面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改变。
不可否认的是,展现在西方社会面前的中国形象,多是作为西方主流文化补充或者替代的角色,有些还带有严重的误读成分。
因此,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一个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不仅要解释当代中国所进行的伟大实践,还要从西方社会所熟悉的古代中国、历史中国形象中做出清晰合理的逻辑勾连,以国际上听得懂的方式和语汇,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的核心精髓,阐释中国道路和发展模式,从而增强文化亲和力、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的逻辑起点。
构建现代传播体系迫切需要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首先取决于其传播能力,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因此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能力建设的前提。
以外宣为主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体系开始于1949年的新中国伊始,至今60多年间基本没有大的改变,行业分工、专业管理成为中国对外传播体系建设发展的主要思路。
以对外宣传为主的对外传播格局是新中国之初极为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的一种被迫选择,但在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而巨大变化的21世纪,这种行业分工、专业管理的发展方式已经严重不适应国际传播业态的发展实际。
突出体现在如下三点。
第一,多媒介融合是世界传媒业不断壮大发展的基本规律,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至今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媒体扩张的主要形式。
这个时间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时间基本吻合。
美国新闻集团从澳大利亚起家,经过30年的全球业务扩张,由最初单一的报刊业务发展到今天涵盖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以及数字广播、加密和收视管理系统开发业务等跨媒介、跨国别的国际传媒巨头,已经成为与AOL 时代华纳、迪斯尼、维亚康姆等世界传媒巨头处于同一竞争地位的传媒集团。
反观中国各类传媒企业,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随着中国实体经济在1979年改革开放的步伐同步进行,而是被推迟到20世纪末本世纪初,才开始大规模进行体制改革,时至今日依然处于产业转型的“阵痛”之中。
第二,文化产业链协调互动、全行业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模式已经成为通用模式,而且国际经贸往来、政治外交以及跨国企业在全世界的投资经营活动都已成为国际文化竞争战略的重要一环。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2002年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在全世界推行、保卫美国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美国安全战略的灵魂与核心。
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体系包括:一是以价值观为核心,宣扬并输出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观;二是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机构体系,主导国际机制和规范的制定和修改,形成国际制度霸权;三是综合运用文化、经济、公共外交等多种形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渗透和推广;四是特别强调要以企业为中心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文化价值观[1]。
美国这种大文化的世界战略有效地维护了其在全世界的文化霸主地位,以至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也没有对其文化地位产生负面影响。
反观中国的对外传播体系建设却存在着不足,首先是国际文化传播与国际经贸缺乏跨界协调。
“十一五”期间中国已经有1.3万家投资者在境外设立企业1.6万家,中国境外总资产已达1.5万亿美元。
而在“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除在外各类劳务较《中国出版》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13年3月上8上年同期减少1.7万人之外,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外派劳务等数量均有大幅增加[2]。
随着中国各类企业在境外投资活动的金额、规模、数量日渐增大,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深度国际化,并与西方资本在技术、资源、人才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
西方跨国企业为了应对中国经济的竞争,迅速整合媒介、舆论、外交等文化、政治资源,对于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经营活动蓄意“妖魔化”,有的甚至颠倒黑白,无中生有,“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等舆论甚嚣尘上,导致一些能源建设工程受阻、并购失败、项目运营亏损。
据不完全统计,除2012年“两会”期间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公布的利比亚项目损失超过200亿元人民币之外,自2004年以来至2011年年底,还有14家央企在海外投资发生巨额亏损,14个项目累计亏损达到950.5亿元人民币。
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西方资本利用媒体负面报道中国企业在当地的经济活动所致。
在大部分的西方舆论攻击中,很少见到中国传媒企业与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协调一致,针锋相对地给予澄清和有效反击,这既与中国缺少世界性传媒企业相关,更在于中华文化传播体系存在着严重不足所致。
其次,不同媒介载体之间缺少有效配合问题。
众所周知,自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取得了明显成效,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截至2011年年底,由国内出版社、报社、杂志社、印刷厂等企业在境外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的达到459项,经过体制改革之后的中国新闻出版企业焕发了巨大活力[3]。
在广播电影电视领域,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媒体立足各自实际,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人员配备、从节目海外落地到本土化采编制播网络构建,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全球覆盖态势初步形成。
在对外文化交流领域,我国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机制,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签署了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近千个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开展文化交往。
在对外汉语教育领域,目前孔子学院已在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50多所,孔子课堂达500多个[4]。
但不可否认的是,上述成绩的取得多是立足在本行业本系统内部进行的,跨越不同部门、行业限制在全球范围实施的书、刊、报、网、电视、电影、广播、电信等多媒体参与、全业态进军国际市场的成功案例还不多,同时受制于行业管理、专业分工的管理体制,即便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还经常存在着相互配合问题,一些传播项目不仅缺少针对性,甚至互相重复造成巨大浪费,严重阻碍了对外文化传播效果的实现。
第三,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实践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外宣为主的管理模式,亟须体制创新、机制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21世纪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已经从图书、期刊、报纸、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介传播,转变成为组织传播和部分地区、部分国家的人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