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真菌感染(程秀永)

合集下载

程秀永-先天性梅毒的诊治2015

程秀永-先天性梅毒的诊治2015
35
诊断或高度怀疑先天性梅毒的依据
(1)有先天梅毒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婴儿血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较母血增高4 倍以上(缺乏此项并能排除先天梅毒) (3) 病变部位或体液暗视野检查或PCR阳性
36
诊断或高度怀疑先天性梅毒推荐评估项目
婴儿检测包括: (1)脑脊液检查:VDRL、细胞计数、蛋白 (2)血常规检查 (3)长骨X线、胸片、肝功能检查、神经影像、眼 底检查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被全部杀灭,继续增殖
因此,非正规治疗母亲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
率较高
23
高危因素
(1)孕期治疗的早晚:若孕期梅毒能早期接受治疗,可 大大减少先天性梅毒发生的几率 (2)孕母梅毒所处的感染阶段:早期梅毒时,经过胎盘 感染胎儿的机会较晚期梅毒更大;早期梅毒母婴传播 率最高达80%
24
高危因素
(3)孕母治疗情况: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孕妇不良妊娠 结局高。梅毒孕妇接受治疗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 明显减少,但若梅毒孕妇从接受治疗到分娩的时间少 于30 d,则先天性梅毒发生的几率增高; (4)循环在孕母血中螺旋体的数量:梅毒孕妇在治疗或 分娩时梅毒螺旋体抗原的滴度愈高,则先天梅毒的发 生率愈高
为0.5%
8
概况
1997年先天梅毒报告病例数为109例,报告发病
率为0.53/10万活产数
2009年报告病例数为10757例,报告发病率为
64.41/10万活产数
发病率年均增长49.2%
9
Chen /infection
10
Syphilis transmission dynamics
33
孕妇梅毒筛查
the routine serologic screening of pregnant women during the first prenatal visit and at 28 weeks’ gestation and delivery (if increase in community or individual risk)

新生儿真菌性脓毒症的护理

新生儿真菌性脓毒症的护理

新生儿真菌性脓毒症的护理一、新生儿真菌性脓毒症的基础了解1.真菌性脓毒症的定义新生儿真菌性脓毒症是指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病情通常较为严重,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2.常见的致病真菌在新生儿中,常见的致病真菌包括念珠菌、曲霉菌等。

3.发病的高危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如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免疫功能低下等都可能增加新生儿患真菌性脓毒症的风险。

二、新生儿真菌性脓毒症的症状表现1.非特异性症状新生儿可能表现为体温不稳定(发热或低体温)、反应差、嗜睡、哭声微弱或不哭、吃奶量明显减少或拒奶。

2.呼吸系统症状呼吸急促、呼吸暂停、鼻翼扇动、发绀等,肺部听诊可能有湿啰音。

3.循环系统症状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不稳定、皮肤花纹、肢端发凉等,严重时可能出现休克表现。

4.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胀、腹泻、黄疸加重或消退延迟。

5.其他症状皮肤可能出现瘀点、瘀斑,肝脾肿大等。

三、新生儿真菌性脓毒症的诊断方法1.临床症状观察医生会仔细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呼吸、心率、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并结合身体检查发现的异常。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等可能发生异常。

(2)血培养:是确诊真菌性脓毒症的重要方法,但阳性率可能不高。

(3)真菌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如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 试验)等。

(4)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有助于判断炎症反应的程度。

(5)其他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以评估器官功能是否受损。

四、护理评估与诊断1.健康史评估(1)了解母亲在孕期是否有真菌感染史,以及是否使用过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2)询问新生儿出生时的情况,如是否为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过程是否顺利。

(3)评估新生儿出生后的护理情况,包括是否接受过长期的抗生素治疗、是否有侵入性操作等。

2.身体状况评估(1)生命体征监测每12小时测量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观察体温的波动情况,心率和呼吸的频率及节律变化。

5例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的早期临床症状观察

5例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的早期临床症状观察

5例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的早期临床症状观察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的早期临床症状。

方法:选择2011年6-9月笔者所在医院行PICC的新生儿2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观察患儿的症状,对症状及时处理。

结果:PICC新生儿中确诊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5例,发生率为3.13%;4例患儿确诊为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1例确诊为导管相关性全身感染;通过实验检查白色假丝酵母菌3例,热带假丝酵母菌有2例,其他病原菌并没有培养出。

进行真菌药敏试验,均未见耐药。

结论:对于新生儿行PICC,需要及早关注可能出现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的情况,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有利于患儿的治疗与恢复。

标签: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中图分类号R5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8-0099-02新生儿的真菌感染问题已经对当前接受不同且大量抗菌药物等临床治疗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新生儿,其获得性真菌感染率不断地增高[1]。

对2011年6-9月笔者所在医院发生的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的早期临床症状进行调查研究,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9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的新生儿22例。

1.2方法导管相关感染诊断标准:(1)血行感染: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表现出明显中毒状况,并经过血培养的方式获得病原微生物,且其他的感染灶在培养中呈现阴性,毒血症,无其他病原感染,去除导管后能较好缓解症状[2]。

(2)局部感染:在导管的出口处周边或者组织,出现有关症状,包括红肿、发热和疼痛,范围在出口2 cm内,或者细查可见有脓性分泌物,或经过分泌物的培养后呈现阳性特征。

(3)导管定植:导管的不同部位发现定量有微生物显著生长>15 CFU,部位包括腔内血液、导管的顶部、皮下部位[3]。

1.3观察项目(1)对患儿进行基本情况记录,包括性别、出生时长、留置时间以及其他疾病和用药状况;(2)临床症状:患儿导管出口红肿、疼痛、是否存在发热、寒战等症状;(3)实验室检查:血培养和药物敏感性分析。

26例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病例分析

26例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病例分析
c s sofc l e ih d e un l nfc i e w e n 20 nd 2 0 a e hidr n w t e p f ga i e tons b t e 05 a 01 we e r r s c ie y s udid r et0 pe tv 1 t e .Re u t A r s ls non he 26 c s s o g t a e f
国际检验 医学杂 志 2 1 02年 2月第 3 3卷第 3 期
Il . d F bu r 0 2 V 1 3 N . n 1 bMe ,e r ay2 1 , o 3 , o3 J a .

2 ・ 97

临床检 验研 究 ・
2 6例儿 童 深 部 真 菌感 染 的 临床 病 例 分析
陈 月生 , 红梅 , 亚楠 , 王 徐 赵瑞 珍 , 章 文 , 李德发 △
( 东省 深 圳 市 儿 童 医 院 5 8 2 ) 广 1 0 6
摘 要: 目的 探 讨 儿 童 深 部 真 菌 感 染 种 类 及 导致 感 染 的 危 险 因 素 。 方 法 回 顾 性 调 查 分 析 2 0 ~ 2 1 0 5 0 0年 间 2 6例 已确 诊
为 深部 真 菌 感 染 的 住 院儿 童 临床 资料 , 析 其 深 部 真 菌 感 染 种 类 及 危 险 因素 。结 果 真 菌感 染种 类 : 2 分 在 6例 真 菌感 染 患 者 中, 白
色 念珠 菌 2 O例 , 7 . 2 ; 带 念 珠 菌 4例 , l . 8 ; 霉 菌和 新 型 隐球 菌 感 染 各 1 , 占 3 8 。危 险 因 素 分 析 : 2 占 6 9 热 占 5 3 毛 例 各 .5 在 6 例 感 染 患 者 中 , 行 过 侵 入 性 操 作 , 9 . O ; 用 了 2种 及 2种 以上 广谱 抗 生 素≥ 4d 占 8 .6 ; 使 用 了 2及 2种 以上 广 进 占 2 3 使 , 8 4 在 谱 抗 生 素≥ 4d后 体 温在 3 ℃ 以 上 的 , 6. 8 ; 术 患 者 , 5 ; 用 过 呼 吸机 , 5 。2 8 占 5 3 手 占 O 应 占 O 6例 经 抗 真 菌 治 疗 : 愈 2 治 l例

石膏样小孢子菌致婴儿额部体癣1例

石膏样小孢子菌致婴儿额部体癣1例
中 国真 菌 学 杂 志 2 1 0 1年 8月 第 6卷 第 4期
C i JMvo. g s2 1 . o 6 N . hn c1Auut 0 1 V l . o4

病例报告 ・
石 膏样 小 孢 子 菌 致 婴 儿额 部 体 癣 1 例
郭艳 阳 陈学文 马 翠玲 齐显 龙
作车间。 皮肤科检 查 左额 部见 约 3c × m 的暗 红 m 3a
检查 结果 , 断为 由石膏 样小 孢子 菌引起 的婴 儿额 诊 治疗 给 予硝 酸 阴性 , 皮损完 全 愈合 ( 图 3 。 见 )
2 讨 论
( . 四 军 医 大 学 西 京 医院 全 军 皮 肤 病 研 究 所 , 安 703 2 第 四 军 医 大 学 西 京 医院 药 剂科 , 安 1第 西 102;. 西
7 03 ) 1 0 2
【 要】 报道 1 摘 例由石膏样 小孢 子菌 引起 的婴儿额 部体癣 。患者男性 , 半月 , 出生 左额部 红斑丘疹 水疱 7d 。经真菌 学检
【 bt c1 T pra ae f ayi a o os as io ou ys m. 一 y ay i au pplad ou A s at r oeo cs obb te r r ue b M c s r gpe A1 d b t m cl au p— r t n c p ic d y r p m u 5 a b wh o en p
患者 男性 , 山东菏 泽 人 , 出生半个 月 , 因左 额 主 部 片状 红斑丘 疹水 疱 7d就诊 。于 7d前 无 明显诱 因左 额部 出现 一 黄 豆 大小 水 疱 , 肤 颜 色 发 白 , 皮 皮 损稍 高 出皮肤 表 面 , 明显 瘙痒 , 无 渐扩 大 且 边 缘 隆 起 , 院 曾按 照 “ 疹 ” 外 湿 给药 膏 ( 药名 不 详 )外 用 2 d 效果 不佳 , , 渐有 少许脱 屑 出现 , 皮损增 大 , 我 院 来 就诊 。患者父 母 为石膏 线制作 工 人 , 时孩 子 在制 平

新生儿细菌及真菌感染的护理

新生儿细菌及真菌感染的护理

新生儿细菌及真菌感染的护理一、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新生儿科常见疾病,最初其临床症状常较细微、隐匿且缺乏特异性,一且出现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往往严重威胁患儿生命。

新生儿细菌感染发病率高,尤其是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

国外败血症、脑膜炎、尿路感染的早产儿比足月儿高3~10倍.国内发病率更高, 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病原菌及感染途径】1.病原菌:常定植在人体内的细菌或在周围环境内的腐生菌,一般对成人无致病性,但均可引起新生儿感染。

⑴全身感染:国内以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是大肠埃希菌等肠道杆菌, 美国以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居多,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葡萄球菌等。

⑵肺炎:产时感染美国以GBS常见,国内以大肠埃希菌最多,产后国内以葡萄球菌常见,还有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

⑶尿路感染:75%以上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

⑷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85%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⑸腹泻:致病性及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以及鼠伤寒沙门菌最常见。

⑹皮肤化脓性感染:国内常见,以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链球菌。

⑺化脓性结膜炎: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眼部疾患,以沙眼衣原体为首,淋病奈瑟菌也常见。

⑻中耳炎:新生儿易漏诊,常见于早产儿、长期插管患儿及人工喂养儿。

可有流涕、烦躁、低热。

2周内以CBS、革兰阴性(G)菌、葡萄球菌为主,2周.后足月儿以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卡他布兰汉菌常见。

2.感染途径⑴产前感染:通过胎盘血行感染胎儿导致新生儿感染者以病毒为主,但也可发生于李斯特菌、结核分枝杆菌、胎儿弯曲菌、梅毒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

⑵产时感染:常见于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细菌上行污染羊水,胎儿吸人污染羊水或血性分泌物所致。

常见于大肠埃希菌等肠道杆菌,美国以GBS常见。

⑶产后感染:胎儿娩出后,金黄色葡萄球菌迅速定植于脐部、鼻腔,院内主要通过医护人员手及污染的诊疗用品传播。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作者:孙岩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为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诊断的18例深部真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8例患儿中16例治愈,1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

其中真菌性肺炎12例,真菌败血症4例,真菌性脑炎1例,尿路感染1例,引起感染的真菌为白色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均敏感。

结论深部真菌感染是当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所面临的一个新的严重问题,长时间应用三代头孢菌素,侵袭性操作,静脉营养,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尽早针对高危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相应措施可降低院感率及病死率。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氟康唑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与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普遍建立,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各种侵入性诊疗手段增多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增加等,真菌感染发病率较普通病房高。

新生儿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1]。

特别是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进展快,病死率高,容易延误诊断及治疗。

现将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诊断的18例深部真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8例病例均为院感病例、均应用三代头孢菌素、且平均应用时间大于10天,其中男10例、女8例,出生孕周28到32周的10例、32到37周的5例,足月儿3例,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的14例、1500到2500克的3例、大于2500克的1例,17例有侵袭性操作(如气管插管、留置针使用、导尿、PICC留置术、各种穿刺检查等),16例应用静脉营养,5例给予丙种球蛋白针,2例给予输血治疗。

20例小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体会

20例小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体会

20例小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体会【摘要】目的:分析临床中引起小儿深部真菌感染的诱因,对其临床治疗进行总结和探讨。

方法:对院内收治的20例小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治疗经验。

结果:所有患儿的感染诱因均为继发性感染,均伴有基础性疾病;真菌感染的最常见诱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深部真菌感染病原体中以白色念珠菌病原体居多,其次为热带念珠菌;易感部位新生儿时期为消化系统,≤3岁时期为呼吸系统。

结论:对于新生儿体质较弱者和长期、较大剂量应用抗生素的患儿,应格外预防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几率,同时应密切关注患儿住院病房内的环境清洁,尽量降低院内患儿感染情况。

【关键词】深部真菌感染;小儿;临床治疗在儿科疾病中,深部真菌感染患儿在临床就诊的小儿中不少见,此病可发于各个年龄阶段,多因小儿机体免疫抵抗力弱、或因先天免疫功能的缺陷、或因过度的医疗干预措施所引起条件致病性真菌在患儿体内繁殖,进而引发感染[1-2]。

本研究对院内收治的20例小儿深部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我院儿科收治的20例深部真菌感染患儿,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5d-12岁,经院内检查发现所有患儿的病理类型均为继发性感染,住院后均给予院内常规治疗和护理措施。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在入院后均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等常规检查,同时进行痰或脑脊液的培养以发现菌丝或孢子为标准,所有患儿均行至少两次的检查,且检查结果均为阳性者纳入此次研究范畴。

1.3 治疗方法在患儿入院后,均给予3-4mg•kg-1•d-1的氟康唑,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分1次或2次服用;或给予100-150mg•kg-1•d-1的5氟尿嘧啶联合1mg•kg-1•d-1的两性霉素B1进行治疗,依据患儿实际临床症状每天分3-4次口服治疗。

若患儿病情较为严重,给予静脉输注治疗[3]。

小儿继发性深部真菌感染的护理

小儿继发性深部真菌感染的护理

小儿继发性深部真菌感染的护理【关键词】小儿继发性深部真菌感染护理深部真菌感染,儿童比较多见。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或激素的广泛应用,更增加了小儿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机会。

近几年中。

我科曾收治6例继发性深部真菌感染的患儿,经用球红霉素治疗均获痊愈。

现将护理体会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男女各3例;年龄1~9个月5例,7岁1例;其中同时患重型营养不良、婴儿腹泻及肺炎等原发病者3例,患麻疹、中毒性脑病及急性菌痢者1例,患支气管肺炎、败血症及细菌性脑膜炎者1例,患急性菌痢,败血症及原发发生弥漫性腹膜炎者1例。

引起继发性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除患儿体质虚弱,原发病严重和病程较长之外,6例中入院前应用抗生素者4例,抗生素与激素伍用者1例,另1例因入院时病情危重、入院后交替应用过5种抗生素和激素,因而诱发了深部真菌感染。

共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腹泻、两肺细湿性罗音、鹅口疮、口腔溃疡、口角糜烂、眼睑溃疡、角膜混浊,肛周皮肤糜烂等,此6例均经大便、尿、咽拭子或腹腔穿刺液常规检查和/或培养出真菌证实,并经用抗真菌药物治愈。

2 护理深部真菌感染多为继发性,且其症状又和细菌感染引起者极为相似,常为原发疾病的症状所掩盖,易造成误诊或延长诊断时间而影响治疗。

因此,做好护理工作对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都非常重要。

2.1 密切观察病情为诊断提供线索根据对本组6例的观察,下列各点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作为观察病情的重点。

2.1.1 体温在一度下降后又再次发热且持续不退,或一直有持续不规则发热者。

2.1.2 出现频繁腹泻,排蛋花样或糊状稀便,每日6~20次,用各种止泻药物治疗效果均不佳者。

2.1.3 有咳嗽、气促症状,迁延不愈者。

2.1.4 有鹅口疮、口腔溃疡、口角糜烂、眼睑溃疡或会阴、肛门周围皮肤糜烂者。

2.1.5 应用多种抗生素或激素治疗,而病情无好转甚至更加恶化者。

2.2 认真留取化验标本,为诊断提供依据小儿继发性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一般比较困难,根据病历和临床表现怀疑为本病时,必须留取大便、尿、痰、咽拭子等标本进行常规检查和培养,检验出真菌始可确诊。

小儿深部真菌感染33例临床分析

小儿深部真菌感染33例临床分析

小儿深部真菌感染33例临床分析
许建文;付群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
【年(卷),期】2005(033)012
【摘要】小儿深部真菌感染在儿科住院病人中并不少见,可发生于各年龄段。

患儿机体免疫力下降、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及多种医疗干预均会使条件致病性真菌得以繁殖引起感染。

笔者对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5年间确诊为深部真菌感染的33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许建文;付群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河南,新乡,453003;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河南,新乡,45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对小儿血液病所致深部真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 [J], 徐洪玲;柴红丽
2.两性霉素B治疗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的疗效 [J], 夏天
3.两性霉素B治疗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J], 王清霞
4.小儿深部真菌感染53例临床分析 [J], 王建文;唐锁勤;吕善根;冉丛蓉
5.两性霉素B治疗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J], 陈纯;黄绍良;方建培;钟凤仪;薛红漫;夏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真菌感染在新生儿疾病中的防治

真菌感染在新生儿疾病中的防治

真菌感染在新生儿疾病中的防治[摘要]为了探讨和总结真菌感染在新生儿疾病中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分别通过讨论和总结新生儿皮肤黏膜的真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和神经系统的真菌感染三种类型真菌感染的特点和治疗方法,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真菌感染,新生儿,皮肤黏膜,神经系统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新生儿因为感染真菌而威胁到自身健康甚至生命。

这些新生儿被真菌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在皮肤和黏膜上,这样有的患病新生儿就会深度感染到胃肠道、肺部以及脑部等具有黏膜的部位以至于造成严重的后果。

新生儿真菌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曲霉菌、隐球菌或者念珠菌等,深部位的感染比30年前的感染率增长了大约36倍[1],本文就是总结讨论药物治疗对感染真菌的新生儿的疗效。

1皮肤黏膜受到真菌感染后的常规性治疗方法1.1口腔附着真菌平时要注意保持自身口腔的清洁度,加强护理,特别是新生儿每天都要换洗毛巾和用具,并且在使用之前要进行普通的蒸煮消毒。

患病的新生儿要用制霉菌素甘油来在口腔内部涂抹,一日3到4次,一次用量为5x105-1x108U/mL,大约3天到5天就会好转。

重症患者可以采用口服制霉菌素,每天分4次服用,每次5x105-1x108U/Kg。

1.2皮肤附着真菌病注意新生儿的日常用品换洗要勤,特别是使用的尿布和衣服都要是干燥整洁透气性好的。

患有皮肤真菌病症的新生儿如果不严重就不需要用全身性质的抗真菌类型药物,只有严重的患者或者是局部治疗的疗效不好者可以采用每天口服10mg/kg的酮康挫来治疗,如果疗效显著、皮肤转好,就必须将用量减半[2]。

2真菌深部感染之后的治疗效果为了预防真菌深部感染,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预防意识,合理的应用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

如果新生儿患有深部真菌感染,必须对其进行原发病的治疗、去除真菌深度感染的诱发因素来治疗以及进行真菌治疗。

我们可以按照作用机制将抗真菌类的药物分为三类[3]:一是在真菌的细胞膜上作用的药物;二是在真菌的细胞壁上作用的药物;三是对真菌的核酸的合成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诊治进展

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诊治进展

真菌属于真核微生物,形态结构比细菌复杂,具有核膜并
含有数个染色体的细胞核,而细菌没有核膜与细胞核,仅 有染色体。真菌的形态有单细胞与多细胞两种类型,前者
如酵母菌与类酵母菌;后者呈丝状称丝状菌,即一般统称
为霉菌,有的呈二相性。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别 喜阴暗潮湿的环境,白色念珠菌还是人皮肤、咽喉、消化 道与阴道的正常菌群,在医源因素影响下带菌率随之增高, 感染机会也增加。
5分钟Apgar评分<5分;
气管插管>7d; 休克或凝血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与低胎龄儿、极低体质量
体质量、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胃肠外营养、气管插管、以 及长期应用抗生素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而致的肠道菌群失
调有关。发病时间约在住院3周左右。病原菌多为白色念珠
菌,近年来近平滑念珠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但其预后较白 色念珠菌感染乐观。
慢释放人体内,此少量释放的二性霉素可集中于感染灶内达到杀死真
菌却不引起宿主毒性的目的,二性霉素脂质体较二性霉素对机体产生 的血细胞毒性降低达 70倍之多,对机体的最大耐受量亦增至每天3-
4mg/kg,从而发挥最大杀菌能力,现已广泛推荐用于侵袭性真菌病感
染。
氟康唑是一合成的唑类化合物,作用机理:干扰真菌细胞
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在
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钾 离子、氨基酸、核苷酸等重要物质外漏,从而破坏细胞正 常代谢,抑制其生长;但对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细胞膜的固 醇亦有同样作用。
两性霉素B 是从结节状链霉素中产生的多烯类广谱抗真菌药,对多种
深部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高浓度有杀菌作用,于50年代研制成 功,因其严重的肾毒性使其应用受限制,尤其在儿科的应用。近年来 研发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是在双层脂质体内含有两性霉素B,使二 性霉素凝聚状态发生改变成为完全单一的单体 , 呈单体的二性霉素缓

真菌感染在新生儿疾病中的护理方法探讨课稿

真菌感染在新生儿疾病中的护理方法探讨课稿

真菌感染在新生儿疾病中的护理方法探讨[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方法在新生儿真菌感染类疾病中的护理效果。

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发生真菌感染类疾病新生儿护理资料56例。

结果:观察组治愈29例(96.7%),死亡1例(3.3%),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真菌感染新生儿治疗过程中,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集中操作、加强监护、强化无菌意识和积极治疗等)具有更优秀的临床护理效果。

[关键词]真菌感染,新生儿,护理方法,综合护理explore the nursing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diseases of fungal infec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 nursing of neonatal fungal infections diseases.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fungal infection diseases in neonatal nursing data of 56 cases.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9 cases were cured (96.7%), 1 cases of death (3.3%),better than the other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 in neonates in the process, to take comprehensive nursing measures (centralized operation, intensive care, strengthen the aseptic awareness and active treatment etc.) with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is more outstanding.[Keywords]fungal infection, neonatal, nursing, nursing新生儿真菌感染是新生儿ICU病房中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新生儿深部的真菌感染,多引起肺炎、败血症以及泌尿系统的感染,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1-2],为了探讨综合护理方法在新生儿真菌感染类疾病中的护理效果,笔者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发生真菌感染类疾病新生儿护理资料56例,现将总结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资料来自于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发生真菌感染类疾病新生儿护理资料56例,在2011年3月-2012年4月治疗期间进行常规护理的26例为对照组,包括男性13例,女性13例,胎龄范围为27周-35周,平均胎龄(31.2±4.1)周,新生儿疾病种类:肺炎患儿14例,败血症患儿4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8例。

新生儿真菌感染母婴垂直传播调查及防治策略

新生儿真菌感染母婴垂直传播调查及防治策略

新生儿真菌感染母婴垂直传播调查及防治策略王娟;文革生;沈国松【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年(卷),期】2016(054)003【摘要】目的调查出生7d内的新生儿发生真菌定植或感染者与母亲妊娠期阴道念珠菌感染的相关性,提出垂直传播防治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6月在我院分娩且出生24 h内即在新生儿科住院、出生7 d内发生真菌定植或感染者82例为调查组,另选同期新生儿82例未发生真菌感染者为对照组,分析与其母亲妊娠期阴道念珠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组82例中新生儿脐炎11例,尿布皮炎46例,鹅口疮23例,真菌败血症2例,其母亲妊娠期阴道念珠菌感染者42例;对照组82例中其母亲妊娠期阴道念珠菌感染者19例,两组患儿与其母亲妊娠期阴道念珠菌感染相关性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13.81,P<0.01).新生儿行感染部位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发现其菌种分布与母亲妊娠期阴道分泌物涂片和(或)培养的结果一致.母亲妊娠期阴道念珠菌感染者61例,其中,治疗组26例,新生儿真菌感染7例,发病率26.9%,未治疗组35例,新生儿真菌感染26例,发病率74.3%,显示母亲治疗与否对新生儿真菌感染发生亦有显著差异(X2=13.48,P<0.01).结论新生儿真菌定植或感染者其母亲妊娠期阴道念珠菌感染发生率高,母亲及时正规治疗可降低真菌母婴垂直传播.【总页数】4页(P47-49,52)【作者】王娟;文革生;沈国松【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浙江湖州 313000;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浙江湖州 313000;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浙江湖州 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相关文献】1.新生儿念珠菌感染母婴垂直传播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J], 刘植华;邓瑛;李晴2.母婴垂直传播的新生儿肺炎的病原菌分析 [J], 郑芬;李相新;陈培培;颜胜;芮勇宇3.武汉市某医院新生儿院内真菌感染现况调查 [J], 凃敏;陈英;王华4.妊娠各期及新生儿EB病毒感染情况及母婴垂直传播的初步研究 [J], 申辉;吴小艳;欧小凤5.新生儿胃液HBsAg、HBeAg检测在母婴垂直传播中作用 [J], 杨丽萍;孙淑媛;张瑞芬;逯旭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NICU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情况调查与防控对策

NICU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情况调查与防控对策

NICU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情况调查与防控对策
孙献梅;任香娣
【期刊名称】《护士进修杂志》
【年(卷),期】2013(28)9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状况和相关因素,以控制其感染.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1146例早产儿采用回顾性调查.结果 66例早产儿发生了侵袭性真菌感染,感染率5.76%.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基本情况:胎龄、出生体重、母亲有合并症、窒息、机械通气、胃肠外营养、应用广谱抗生素、住院时间长等相关因素明显增加了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机会,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多,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其发生率.
【总页数】3页(P820-822)
【作者】孙献梅;任香娣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新生儿科,山东济南25002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新生儿科,山东济南2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1;R473.72
【相关文献】
1.配套舒适护理对NICU早产儿生长情况的影响
2.NICU早产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
3.NICU早产儿父母不同阶段护理需求调查
4.NICU护士对早产儿家庭支
持服务的认知与临床实践的现状调查5.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对NICU早产儿睡眠及进食情况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72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72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72例临床分析张宇茂;陈均;陈健【期刊名称】《牡丹江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38)6【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72例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真菌病原体、真菌抗原、真菌感染暴露的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结果春、夏、秋、冬季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构成比分别为11.11%、31.94%、5.56%、51.39%,夏季和冬季为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发季节,临床表现主要以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消化道出血为主,发病率分别为52.78%、59.72%、45.83%,其中单一念珠菌感染62例,占86.11%,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52例,占72.22%,混合感染10例,占13.89%,血清1,3-β-D葡聚糖明显升高的有65例,占90.28%,平均为(864.31 ±41.95) ng/L,危险因素有深静脉置管、广谱抗生素应用、机械通气、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暴露率分别为56.94%、100.00%、68.06%、15.28%、55.56%,暴露时间分别为(17.26±1.28)d、(22.08±2.25)d、(6.89-1.12)d、(4.31 ±0.87)d、(6.54±1.39)d,血小板计数降低61例,占84.72%,血清CRP明显升高46例,占63.89%,血清CRP为32~ 120 mg/L,平均为(51.23±15.96)mg/L,凝血功能异常53例,占73.61%,脑脊液异常15例,占20.83%,患儿表现为含糖量降低但蛋白含量明显升高,经过治疗后59例患儿血培养转阴,时间为18 ~30d,平均转阴时间(21.09±3.94)d,13例患儿治疗后血培养一直呈现阳性,其中7例患儿家长选择放弃治疗,5例患儿在住院期间死亡;结论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为念珠菌,发病与季节、暴露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且多发生与低体重的早产儿,在治疗时应规范抗生素使用,掌握机械通气的指征,尽量减少暴露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中,降低新生儿侵袭性细菌的感染率,提高治疗的效果.【总页数】3页(P65-67)【作者】张宇茂;陈均;陈健【作者单位】茂名市妇幼保健院,广东茂名525000;茂名市妇幼保健院,广东茂名525000;茂名市妇幼保健院,广东茂名5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相关文献】1.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67例临床分析 [J], 徐巍;严超英;李青梅;姚文静2.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指标研究进展 [J], 周钰菡3.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新生儿早期筛查价值分析 [J], 何景东;陈秀莲;庞海明4.血清β-(1,3)-D-葡聚糖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连炬飞;叶青;曾丽;曾文;欧阳凯5.血清β-(1,3)-D-葡聚糖与降钙素原和hs-CRP联合检测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J], 连炬飞;曾丽;江演珠;曾文;欧阳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罕见真菌感染的临床报道

小儿罕见真菌感染的临床报道

小儿罕见真菌感染的临床报道林元珠;朱敬先;高顺强;李秀丽;白逢彦;万力;高建国;张金艳;王文莉【期刊名称】《中国真菌学杂志》【年(卷),期】2006(1)2【摘要】目的探讨念珠菌病的新类型和新条件下小儿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致病菌.方法回顾性收集1975~2005年的临床资料44例,进行体外毛发感染试验、电镜观察、动物试验,流式细胞(FCM)、随机括增多态性DNA(RAPD)以及DNA基因序列检测等.结果①累计发现44例婴儿头部念珠菌病,其中病期长者可感染头发.②粉末毕赤酵母可致婴儿皮肤感染.③一种罕见的林生地霉可致脓癣样地霉病.结论我们发现的婴儿头部念珠菌病,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伴皮肤粉末毕赤酵母感染和罕见的林生地霉引起儿童脓癣样地霉病,均为文献率先报道,对防治和降低念珠菌病和其他酵母样真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有一定意义.【总页数】3页(P93-95)【作者】林元珠;朱敬先;高顺强;李秀丽;白逢彦;万力;高建国;张金艳;王文莉【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石家庄,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石家庄,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石家庄,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石家庄,050011;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石家庄,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石家庄,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石家庄,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石家庄,0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9.3【相关文献】1.罕见Cronkhite-Canada综合征临床报道1例 [J], 唐少波;李莹;连滨静;黄钢丁;张平;张宇澄2.罕见乳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临床报道 [J], 高春晖;张文清;贾岩峰;于洋;刘杰3.膀胱罕见肿瘤两例临床报道 [J], 李鑫;赵星星;贾飞;许芳;王佳琪4.脊髓髓内罕见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疗效分析(附17例报道) [J], 雷世雄;王文杰;胡岩;左玉超;宋来君;郭付有5.小儿肾上腺皮质肿瘤:形态学诊断标准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Ⅱ型人白细胞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来自于意大利儿童罕见肿瘤研究项目的报道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 疗-经验性治疗




Benj等提出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应怀疑存在真 菌感染: 所有孕周<25周的患儿,不管是否存在血小 板减少症 25一27周的患儿,早期应用过三代头抱菌素 或碳青酶烯类7d,甚至不伴血小板减少症 伴有无法解释的血小板减少症,而与孕周无 关。
治 疗-早期治疗
对于临床诊断患者 新生儿首选氟康唑:剂量5-10mg/kg· d, 治疗5 d后如临床症状不改善,可以考 虑换用其他抗真菌药物 疗程依据患儿病情转归而定
区别“ 早期经验性治疗”和“

预防”
预防:
患者无感染症状和体征,可能有发生SFI的高危因素; 因担心SFI的发生而给予抗真菌药物的行为 早期经验性治疗: 患者已有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高危因素,实

验室真菌检查可有定植或感染证据(医生可能做血培养,
也可能没做),但医生是在血培养结果出来之前就进行 了抗真菌治疗。这个行为就定义为早期经验性治疗
念珠菌血症的高危因素
血管内插管和使用广谱抗生素是最重要的高危因素
念珠菌血症的发病率(%)
100% 89% 88%
80% 56% 45% 40% 28% 15%
60%
20%
0%
血管内插管 重症监护 使用广谱抗生素 实体肿瘤 外科手术 激素治疗
高危因素-5

早产儿 机械通气l周以上 应用2种以上广谱抗生素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 使用激素
治 疗-目标治疗
--作用于真菌细胞膜的抗真菌药物


剂量(美国新生儿药物治疗手册): 首剂0.25~0.5mg/kg,在2~6小时内静脉滴注 维持量0.5~1mg/kg静脉滴注,每间隔24~48小时用 药一次,疗程4周左右。 注意事项: ①全身性真菌感染必须静脉滴注,药物先经注射用水 溶解后,再稀释于葡萄糖溶液内缓慢滴入,浓度不超 过0.05~0.1mg/mL ②因其水溶液pH值较低或含过多电解质时可发生凝集 而使溶液变混浊,故该药不宜用生理盐水溶液稀释 ③药物需新鲜配制,不宜过夜,静滴时必须避光。
新生儿真菌感染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河 南 省 妇 幼 保 流行病学



一项6家NICU调查显示:出生体重<1000 g发病率为 10%一28%; 美国一项大宗的多中心研究报道:新生儿念珠菌感染 发生率由0.25%上升到2.85%,近几年上升11倍; 在(NICU),真菌败血症发生率为O.4%~2%。其中极 低体重儿为3.8%~12.9%.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在近 30年增长了约36倍,病死率为11.4%~44%; Chman报道,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真菌血症在>3 d的 新生儿中发病率约为1.2%,极低体重儿约3.1%,在 超低体重儿约5.5%,总病死率为22.9%,而未发生真 菌感染的新生儿病死率为4.7%

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最重要的一个高危因素 是以前有过真菌感染灶的出现 大约10%的早产儿在生后第1周将会患念珠菌 感染,胃肠道是念珠菌移生定植的第一场所

高危因素-2



1998一2005年间收住sani‘Anna医院所有体重 <1509的新生儿,通过每周的监测培养确定有 真菌定植患者201例:深部真菌感染51例 相关因素有:低体重、胎龄小、使用三代头孢 菌素、气管插管、住院时间、细菌感染、留臵 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胃管以及具有3个 多部位真菌定植等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留臵中心静脉导管和 有多部位真菌定植为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高危 因素
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

无有特异性,临床与细菌感染无法鉴别

低体温、喂养不耐受、呼吸困难及频繁 呼吸暂停、心动过缓、血压低、腹胀及 无明显原因的病情迅速恶化等都要考虑 到真菌感染的可能
实验室诊断的相关问题-1




---体液培养 深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血、尿、脑脊液或其他清洁 部位的真菌分离标本结合临床表现 血培养证据可靠但阳性率不高,特别对于早产儿 影响因素:血标本量,lmL血检测出微生物的概率是 65%或更低,低浓度和低比例的重复试验降低了培养基 生长的概率 单纯痰培养的念珠菌阳性意义不大,如镜检发现大量 念珠菌的菌丝,说明念珠菌处于致病状态,结合临床 症状则具有诊断意义 因尿道内有真菌寄居,尿检阳性时要结合临床资料 组织中发现真菌可明确诊断
(对非常有可能发生真菌感染的患者→先发制人)
早期治疗: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发热、抗生素使用中出现 肺部新的病灶等 目标治疗:具有病原学依据后选用敏感药物 综合治疗:支持治疗和免疫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如
侵袭性曲霉菌感染需手术祛除曲霉菌病灶等。
抗真菌感染防治策略 抗真菌感染防治策略
治 疗-预防性治疗
产生对氟康唑、二性霉素B的耐药菌株,并有增加的趋势 重症病例日益增多


李秋平等报道,18例机械通气新生儿合 并 深部真菌感染(均为尸检证实),其中早产儿 16例。尸检结果显示,曲霉菌8例、白色念 珠菌6例、毛霉菌4例 说明曲霉菌感染毒力大于白色念珠菌,在死 亡病例组中所占比例大于念珠菌。
高危因素-1
菌名 白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念珠菌属 克柔念珠菌 其它念珠菌 新型隐球菌 季也蒙念珠菌 葡萄牙念珠菌 38833 5611 2990 2628 2583 1206 1158 688 365 274 株数 67.8 9.8 5.2 4.6 4.5 2.1 2.0 1.2 0.6 0.5 %
病原菌



念珠菌属,最常见,尤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近年来, 非白色念珠菌如近平滑念珠菌的感染呈上升趋势 曲霉菌属,仅次于念珠菌的常见病原菌,寄生于人体 指甲板、趾间及口咽等部位,可通过皮损或呼吸道侵 入人体 隐球菌属,多存在于鸽粪和腐烂的水果中。感染者多 为严重免疫缺陷患者,尤其T细胞功能缺陷(如人类免 疫缺陷病毒) 组织细胞质菌,为最主要的真性致病菌,仅存在于鸟 类粪便及土壤中,孢子经呼吸道吸入机体引起感染。
实验室诊断的相关问题-2
---真菌特有成分和代谢产物的检测



有助于早期诊断。优点:诊断迅速、能定量、采样和 分析程序简便 1、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是真菌细胞壁上的多聚抗原, 曲霉菌感染早期即可检测到。对曲霉菌肺炎诊断敏 感度达85.7%,特异度达95.73% 2、血清l,3一B—D葡聚糖:存在于念珠菌和曲霉菌等 细胞壁中, 可通过监测含量变化,提示疗效,不受内 毒素或抗生素的影响。敏感度约90%,特异度100%。 但需注意血液透析及使用血浆制品的患者血清l,3一 B.D葡聚糖含量可以增高
实验室诊断的相关问题-2
---分子生物学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结合特异性探针检测真菌特 异性DNA序列:感染早期诊断的一种敏感 且特异的检测方法 与真菌培养的方法比较更加敏感和快捷, 培养酵母样真菌需48—72 h,丝状真菌需 7一14 d,难以满足早期诊断的需要
治 疗
预防治疗:同种异型骨髓干细胞移植等(无任何表现) 经验治疗:有高危因素,无临床典型表现,无具体指征
高危因素-3



Frezza 等回顾分析了1994-2001年住NICU 所有体重<1.25kg患儿 233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中20 例发生肺部念 珠菌病 结果提示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羊膜早破是发 生肺部念珠菌病的高危因素。
高危因素-4



sailnan 等进行了更严密的研究、系统地评估了 新生儿念珠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提示: 胎龄<32周; 曾有过念珠菌; 移生(特别是胃肠道移生);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 曾使用静脉 营养和脂肪乳剂; 5分钟APgar评分<5分; 气管插管>7d; 休克或凝血功能障碍等。


适应证: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长; 机械通气>1周; 长期应用抗生素; 极低出生体重儿


效果:
Kaufman等在前瞻性双盲对照研究中,对日龄<5 d,出 生体质量<1000 g者氟康唑预防治疗感染率从60%降至 22% 推荐剂量3 mg/kg· d,3次/周(每隔2周减少1次),疗 程6周
早期经验性治疗的概念
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
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
高度怀疑为真菌感染的 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之前 即开始进行抗真菌治疗
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极大改善患者预后
一项在4个医学中心进行的队列研究结果(n=230)
50%
死 亡 率
P=0.0009
41% 36%
40% 30% 20% 10% 0%
≤ 24小时 24-48小时
治 疗-目标治疗
--作用于真菌细胞膜的抗真菌药物




脂质体剂型的两性霉素B ①两性霉素B脂质体包裹剂:是用脂质体将两性霉素B 包裹而成。毒性比传统两性霉素B低98.6%; ②两性霉素B脂质体复合物(ABLC),是将脂质与两性霉 素B交织而成; ③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剂(ABCD),将硫酸胆固醇与等量 两性霉素B混合包裹,肾毒性低 国内目前使用为安浮特克,新生儿剂量: 第1天0.5mg/kg,第2天1.Omg/kg,第3天2.0mgkg,第4 天2.0~4.0mg/kg,5天后一日2.O~4.0mg/kg,每天静 脉滴注时间6~8小时。
治 疗-目标治疗
--作用于真菌细胞膜的抗真菌药物



唑类:咪唑类(酮康唑),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 特点:与两性霉素B相比毒性较低,大多数真菌对这 类药物均敏感。 应用:酮康唑是咪唑类中惟一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的药物,但酮康唑起效慢、生物利用度不稳定限制 了其在重症真菌感染中的应用 三唑类药物能够替代酮康唑所有的适应证,因此酮 康唑在临床已较少应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