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痹-证

合集下载

『中医诊疗手册』第一章内科病证→痹痛

『中医诊疗手册』第一章内科病证→痹痛

『中医诊疗手册』第一章内科病证→痹痛痹是痹塞不通。

当人身体受到外邪侵袭之后, 气血受阻, 流通不畅, 出现肌肉、关节酸楚、麻木、疼痛等症状。

痹病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论述。

《素问·痹论》日: “所谓痹者, 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本病是由于风寒湿邪侵犯人体, 流注经络, 致使阴阳失调, 气血不和而发病。

【病因病机】痹病是由于身体虚弱, 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 复受外邪侵袭, 入犯经络, 气血瘀阻而成。

《素问·痹论》日: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其寒气胜者为痛痹, 其湿气胜者为著痹。

”《济生方》说: “皆因体虚, 腠理空疏, 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如果素体阳盛, 内有蕴热, 感以外邪, 邪从热化, 骤然发病, 而成热痹。

尤在泾说: “脏腑经络, 先有蓄热, 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 热为寒郁, 气不得通, 久之寒亦化热, 则君痹焓然而闷也”(《金匮翼》)。

或者风寒湿痹经久不愈, 邪滞经络, 蕴积化热, 亦成热痹。

《类证治裁》说: “初因风寒湿邪郁痹阴分, 久则化热攻痛。

”如果外邪在人体郁久, 迁延不愈, 可以累及脏腑, 引起脏腑的病变。

故《素问·痹论》日: “病久而不去者, 内舍于其合也。

”临床症状: ①行痹。

肢体关节疼痛, 屈伸不便, 游走不定, 脉多浮。

②痛痹。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 屈伸不利, 痛处固定, 遇寒痛增, 得热则缓。

③著痹。

肢体关节疼痛重着, 肌肤麻木, 手足笨重, 脉多濡缓。

④热痹。

关节疼痛, 不能活动, 局部红肿灼热, 脉多滑数。

【辨证用药】本病病机是由外邪进犯人体经络而发病, 治疗当以祛邪通络为主。

根据病邪及临床证候, 分别运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法。

1. 行痹治以祛风通络, 散寒除湿。

方用防风汤。

处方: 防风、当归、茯苓、秦艽、羌活、独活、乳香、没药。

方中防风、秦艽、独活、羌活、茯苓祛风散寒胜湿;当归、乳香、没药养血和营, 通络止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痹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痹证

桂枝——疏风解肌通络;
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1
加减: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2
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
各型痹证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蠲痹和络。
痹证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主证: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肝肾,祛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4.肝肾两虚证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
常用药: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
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
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加减: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
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
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兼证: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针灸学-痹证痿证PPT

针灸学-痹证痿证PPT
●2.患者应加强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加速患肢的 功能恢复。
感谢观看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通经活络,行气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 及辨证选穴。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腰阳关;着痹配阴陵泉、
足三里;热痹配大椎、曲池。
●方义 病痛局部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调和营卫,缓急 止痛;风邪偏盛之行痹,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取膈俞、血海以活血祛风;寒邪偏盛之痛痹,取肾俞、腰阳关, 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之着痹,取阴陵泉、足 三里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以泻热疏风、消肿止痛。
【辨证】
●主症 肌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兼见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 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 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寒痹);肢体 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发作或 加重,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红肿 灼热,痛不可触,常累及多个关节,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 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祛邪通络,濡养筋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 上肢:肩髃 曲池 手三里 合谷 外关 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 伏兔 阳陵泉 足三里 三阴交 腰夹脊
பைடு நூலகம்
●配穴 肺热伤津配尺泽、肺俞;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大椎;脾胃 虚弱配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太冲、太溪。 上肢肌肉萎缩在手阳明经上多针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在足阳明经 上多针排刺。
●操作 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督脉穴向上方斜刺,并可加用灸法,余穴 施以毫针补法。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可编辑课件PPT
1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可的编辑表课件现PP。T 但从总体上言,《内经2 》中的脏腑痹都是
括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
实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可编辑课件PPT
5
活性,因此只能视作相对固定的形式,未可执拘。河南贾天
安对数百例观察分析,发现气虚之人多患着痹,治拟补气健
脾,佐以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之
人多患痛痹,治拟温阳散寒,佐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中医针灸学之痹症

中医针灸学之痹症

中医针灸学之痹症概述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能畅行所导致的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痹”有闭阻不通之义。

病因病机内因: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

外因:感受外邪、易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

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分为:行痹 ( 风痹 )痛痹 ( 寒痹 )着痹 ( 湿痹 )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

辨证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行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痛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无红肿热胀,苔薄白,脉弦紧。

着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涉及单个关节或多个关节,并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等。

基本治疗治法:通痹止痛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者,配膈俞、血海痛痹者,配肾俞、关元着痹者,配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配大椎、曲池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操作:毫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痛痹、着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其他治疗拔罐法: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

电针法:选取上述穴位,进针得气后加脉冲电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先用连续波 5 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时间为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 1 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间歇3~5日。

穴位注射法:用当归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液,病痛部位取穴,每穴每次注射 0.5 ~1ml , 注意勿注入关节腔。

每隔 1~3 日注射 1 次,10次为1疗程。

每次选穴不宜过多,可交替应用。

按语针刺治疗痹证有较好的疗效,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体液免疫水平,改善患处的炎性渗出,促进有害物质的清除及排泄,达到治疗作用。

中医内科学-痹证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痹证  ppt课件

PPT课件
3
历史源流
1、痹证病名首见于 《素问·痹论》, 分行痹、痛痹、着 痹、五体痹、五脏 痹。
2.《金匮要略·中风 历节病篇》创乌头汤 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分 别治疗感受寒湿与风 湿的痹病。
3.唐代王焘《外台 秘要》述其症状为 痛如虎咬,昼轻夜 重,称为“白虎 病”。
4、孙思邈 《千金要方》 更创独活寄 生汤治疗本 病。
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郁而化热

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

PPT课件
7
2.内因
(1)劳逸不当
素体阴虚
风寒湿 邪侵袭
素体阳虚
(2)体虚久病
风湿热痹
邪闭气滞 留于经络
风寒湿痹
(热痹)
(行痹、痛痹、着痹)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痰瘀交阻于骨节
PPT课件
8
【病机】 1. 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 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中医内科学
(新世纪第四版)
第十一章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 痹 证
PPT课件
1
教学大纲
1、了解痹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痹证的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 。
4、掌握痹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PPT课件
2
概述
【定义】 痹证是由于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
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 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 主要表现的病证。因其发病多与风、寒、 湿、热之邪相关,故病情呈反复性,病程 有粘滞性、渐进性等特点。
PPT藏精

相互滋养 肾
木 相互制约

中医内科学痹症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痹症PPT课件
6
一、概述
《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及《金匮·痉湿暍病脉证并
治》:为后世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 如:“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清·张秉成: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本 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 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 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 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已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 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退去而病愈,故用黄芪 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 使防已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土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 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 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成方便读》)。
22
二、病因病机
2. 体质不同又有所偏颇: 内湿:脾胃虚损,水湿内停
湿 外湿:雾露之气,雨湿之邪 外湿引动内湿,二湿相合,愈伤阳气,湿邪 又为阴邪,必伤营络之血,营伤则卫气不行, 血伤则阳不行气 ,邪气流注关节,脉络失 养则绌急而痛。
23
三、诊断要点
1. 发病特点: 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 员及体育爱好者易患,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 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节气有关。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而成此病。”
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 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济生方》蠲痹汤
10
一、概述
明:《景岳全书·风痹》: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 “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 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 不可不察。”
分证论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痹

中医执业医实践技能第一站病例分析之中内七版(精)

中医执业医实践技能第一站病例分析之中内七版(精)

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 ;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证葱豉桔梗汤 ;银翘散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参苏饮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第二节咳嗽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证桑菊饮风燥伤肺证桑杏汤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怒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第三节哮病发生期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热哮定喘汤 ;越婢加半夏汤寒包热哮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虚哮证平喘固本汤喘脱危证回阳救逆汤合生脉饮缓解期肺性情虚证六君子汤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第四节喘证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肺气浪费证生脉散合补肺汤肾虚不纳证金贵肾气丸合参蛤散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第六节肺痨肺阴损失月华丸加减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气阴耗伤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第二章心系病证第一节心悸心虚胆寒证安神定志丹心血不足证归脾汤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第二节胸痹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气滞气度证柴胡疏肝散痰浊闭阻证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第三节不寐怒火扰心证龙胆泻肝汤痰热扰心证黄连温胆汤心脾两虚证归脾汤心肾不交证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心胆气虚证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第五节痫病风痰闭阻证定痫丸痰火扰神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心脾两虚证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心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第三章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饮食伤胃证保和丸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湿热衷阻证清中汤瘀血停胃证发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证一向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第三节呕吐(一实证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食滞内停证保和丸痰饮内阻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肝气犯胃证四七汤(二虚证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脾胃阳虚证理中汤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第六节腹痛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饮食积滞证枳实导滞丸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瘀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中虚脏寒证小建中汤第七节泄泻(一暴泻寒湿泄泻藿香正气散湿热伤中证葛根芩连汤食滞肠胃证保和丸(二久泻脾胃衰弱证参苓白术散肾阳虚衰证四神丸肝气乘脾证痛泻要方痢疾湿热痢芍药汤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歇息痢连理汤便秘(一实秘热秘麻子仁丸气秘六磨汤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二虚秘气虚秘黄芪汤血虚秘润肠丸阴虚秘增液汤阳虚秘济川煎第四章肝胆病证第一节胁痛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肝络失养证一向煎第二节黄疸(一阳黄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汤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疫毒炽盛证 (急黄《千金》犀角散 (二阴黄寒湿隔绝证茵陈术附汤脾虚湿滞证黄芪建中汤(三黄疽减退后的调理湿热迷恋证茵陈四苓散肝脾不调证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气滞血瘀证逍遥散合鳖甲煎丸第五节头痛(一外感头痛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二内伤头痛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肾虚头痛大补元煎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第六节眩晕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气血亏虚证归脾汤肾精不足证左归丸痰湿中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瘀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第七节中风(一中经络风痰入络证真方白丸子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二中腑脏A闭证痰热腑实证桃仁承气汤痰火瘀闭证羚角钩藤汤痰浊瘀闭证涤痰汤或苏合香丸B脱证 (阴竭阳亡参附汤合生脉散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点 (三恢复期风痰瘀阻证解语丹气虚络瘀证补阳还五汤肝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地黄饮子第五章肾系病证第一节水肿(一阳水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术汤湿毒浸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湿热壅盛证疏凿饮子(二阴水脾阳虚衰证明脾饮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瘀水互结证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第二节淋证热淋八正散石淋石韦散血淋小蓟饮子气淋沉香散膏淋程氏萆藓分清饮劳淋非常山药丸第三节癃闭膀胱湿热证八正散肺热壅盛证清肺饮肝郁气滞证沉香散浊淤堵塞证代抵当丸性情不升证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肾阳衰惫证济生肾气丸第四节阳痿命门火衰证赞育丸心脾亏虚证归脾汤肝郁不舒证逍遥散惊慌伤肾证启阳娱心丹湿热下注证龙胆泻肝汤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第一节郁证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气郁化火证丹栀逍遥散痰气郁结证半夏厚朴汤心神失养证甘麦大枣汤心脾两虚证归脾汤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第二节血证 (一鼻衄热邪犯肺证桑菊饮胃热炽盛证玉女煎怒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气血亏虚证归脾汤(二齿衄胃火炽盛证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三咳血燥热伤肺证桑杏汤怒火犯肺证泻白散合黛蛤散阴虚肺热证百合固金汤(四吐血胃热壅盛证泻心汤合十灰散怒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气虚血溢证归脾汤(五便血肠道湿热证地榆散合槐角丸气虚不摄证归脾汤脾胃虚寒证黄土汤(六尿血下焦湿热证小蓟饮子肾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脾不统血证归脾汤肾气不固证非常山药丸(七紫斑血热妄行证十灰散阴虚火旺证茜根散气不摄血证归脾汤第四节消渴 (一上消肺热津伤证消渴方(二中消胃热炽盛证玉女煎气阴亏虚证七味白术散(三下消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第六节内伤发热阴虚发热证清骨散血虚发热证归脾汤气虚发热证补中益气汤阳虚发热证金匮肾气丸气郁发热证丹栀逍遥散痰湿郁热证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血瘀发热证血府逐瘀汤第七节虚劳 (一气虚肺气虚证补肺汤心气虚证七福饮性情虚证加味四君子汤肾气虚证大补元煎(二血虚心血虚证养心汤肝血虚证四物汤(三阴虚肺阴虚证沙参麦冬汤心阴虚证天王补心丹脾胃阴虚证益胃汤肝阴虚证补肝汤肾阴虚证左归丸(四阳虚心阳虚证保元汤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肾阳虚证右归九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第一节痹证风寒湿痹行痹防风汤痛痹乌头汤着痹薏苡仁汤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痰瘀痹阻证双合汤肝肾两虚证补血荣筋丸第二节痉证邪壅经络证羌活胜湿汤肝经热盛证羚角钩藤汤阳明热盛证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心营热盛证清营汤痰浊阻滞证导痰汤阴血亏虚证四物汤合大定风珠第三节痿证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脾胃衰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肝肾损失证虎潜丸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第五节腰痛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湿热腰痛四妙丸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肾虚腰痛肾阴虚左归丸肾阳虚右归丸乳癖(一内治肝郁痰凝证逍遥贝蒌散冲任失调证二仙汤合四物汤(二外治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盖贴 ,或以生白附子或鲜蟾酥皮外服 ;或用大黄粉以醋调敷 ;若对外药过敏者 ,忌用 .蛇串疮(一内治肝经郁热证龙胆泻肝汤脾虚湿蕴证除湿胃苓汤气滞血瘀证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二外治(三针刺 : 内关、阳陵泉、足三里、局部平刺,留针 30 分钟 ,日一次 ;痛苦日久加支沟 ,或加耳针刺肝区 ,埋针 3 天或阿是穴强刺激。

中医关于“痹证”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痹证”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痹证”的证治分类一、风寒湿痹1.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或游走不定,或遇寒加重,得热痛缓,或肢体关节酸楚、重着,肿胀散漫,或肌肤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2.证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滞经络,气血闭阻不通。

3.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4.代表方:蠲痹汤。

5.常用药: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桑枝祛风除湿通络;桂枝温经散寒;苍术、薏苡仁祛湿健脾;当归、川芎活血通络;乳香活血定痛;甘草缓急止痛。

若风邪偏盛,疼痛游走者,为行痹,合防风汤;寒邪偏盛,疼痛固定,拘急冷痛者,为痛痹,加麻黄、细辛、制附子,或合乌头汤;湿邪偏重,关节肿胀重着者,为着痹,合薏苡仁汤。

痛在颈项、上肢者,加姜黄、葛根;痛在下肢者,加牛膝、木瓜。

二、风湿热痹1.临床表现: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或疼痛游走不定,活动不利,或见肌肤红斑,发热,汗出,口渴,烦躁,溲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2.证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3.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4.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

前方清热宣痹,用于风湿热痹,热象明显者;后方清热利湿,宣痹通络,适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疼痛明显者。

5.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清热坚阴;桂枝疏风解肌通络;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宜痹。

若发热、咽痛者,加重楼、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关节肿痛甚者,加海桐皮、桑枝、忍冬藤、肿节风祛风除湿通络;湿热偏盛,加土茯苓、稀草或加四妙丸;皮肤有红斑者,加水牛角、丹皮、赤芍、生地黄、凌霄花以凉血散瘀;邪热化火,热毒炽盛,加犀角散。

三、寒热错杂1.临床表现:关节灼热肿痛,遇寒加重,或关节冷痛喜温,手心灼热,恶风怕冷,口干口苦,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或紧或数。

2.证机概要:寒郁化热,或经络蓄热,客寒外侵,闭阻经脉。

3.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称“脉盛、皮热、腹胀、 前后不通、闷瞥,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 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中医诊断学将虚证的表现概括为:身 体虚弱、饮食不佳、语声低、气短一身无力、精神萎靡、消 瘦、视力减退、舌净无苔、舌体胖嫩、脉细弱无力等。实证 表现则为:体质壮实、腹满拒按、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精神 兴奋、语声高、气粗、恶寒无汗、舌苔厚,脉有力等。 《医宗金鉴》最早提出认虚实来归纳诸痹:“痹虚者,谓气血虚 之人病诸痹也;痹实者,谓气血实之人病诸痹也”。虚痹包括 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实 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 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 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 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的表现。但从总体上言,《内经 》中的脏腑痹都是

中医痹证-ppt课件.ppt

中医痹证-ppt课件.ppt
2021/3/25
• 二【病因病机】 •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
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 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
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 • 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
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 腑。
2021/3/25
• (一)、病因 • 1.外因 • (1)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
2021/3/25
• (二)、病证鉴别
•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肉经 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
• 1)疼痛:

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

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
• 2)肢体的无力运动,
• 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 3)肌肉萎缩
、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 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揍经络,滞留于关 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 痹、着痹之别。 •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 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 化热。
2021/3/25
• (2)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 感风湿热邪,袭于肌揍,壅于经络,痹阻 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2021/3/25
• (3)着痹 • 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
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 闭阻气血。 •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
• 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 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 病位: • 1、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 • 2、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 • 3、痹证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

痹证知识点归纳

痹证知识点归纳

细目一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楚、疼痛、麻木、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病证。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要点一概述论痹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对本病的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历节”,即指痹证一类的疾病,并创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治疗方剂。

《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收载了较多治痹方剂,至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即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诸风》。

《症因脉治·痹症论》不仅对风、寒、湿痹,而且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予以论述,完善了痹证的诊治内容。

《医宗必读》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阐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以中医痹证为临床特征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痹证的病因1.外因(1)感受风寒湿邪。

(2)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

2.内因(1)劳逸不当。

(2)久病体虚。

(二)痹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内因是痹证发生的基础,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

因其易受外邪侵袭,且在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后,易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

痹证日久,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理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使气血伤耗,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而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针灸治疗学精华

针灸治疗学精华

针灸治疗学精华第一章内科病症第一节痹症肩部:肩髃肩髎臑俞加减:早期:太冲、XXX;后期:血海、三阴交、太溪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腕部:阳池外关XXX腕骨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环跳居髎秩边股部:伏免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加减:行痹:XXX、血海痛痹:肾俞、XXX第五节中风⑴中经络: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加减:肝阳暴亢:太冲、太溪风痰阻络:丰隆、合谷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太溪、风池着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附股外侧皮神经炎处方: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加减:腰椎病变或腰大肌榨取引发者:腰夹脊、大肠俞。

第二节腰痛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加减:寒湿腰痛:灸大椎;瘀血腰痛:隔俞;肾虚腰痛:灸命门第三节坐骨神经痛⑴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XXX⑵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加减:有腰骶部疼痛者:肾俞、大肠俞、腰阳关、腰夹脊、阿是穴;与天气变化有关者:灸大椎、阿是穴;气滞血瘀者:膈俞、合谷、太冲第四节痿证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加减:肺热津伤:鱼际、尺泽、肺俞;湿热浸淫:阴陵泉、中极;脾胃健壮:脾俞、胃俞、章门、中脘;肝肾亏虚:肝俞、肾俞、太冲、太溪附神经末梢炎上肢: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八邪下肢:伏兔足三里丰隆环跳风市阳陵泉八风口角歪斜: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绝骨、纠内翻、XXX透照海足外翻:中封、太溪、纠外翻足下垂:解溪、胫上便秘: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XXX。

⑵中脏腑:水沟素髎百会内关加减:闭证:十宣、合谷、太冲脱证:关元、气海、神阙呼吸衰竭:气舍第六节面瘫处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加减:风寒证:风池;风热证:曲池抬眉艰巨:攒竹鼻唇沟变浅:迎香人中沟歪斜:水沟;颏唇沟歪斜:承浆规复期:足三里附面肌痉挛处方:翳风攒竹太阳颧髎合谷加减:风寒阻络:风池风热袭络:曲池、内庭虚风内动:太溪、三阴交第七节三叉神经痛处方: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内庭太冲加减:眼支痛:丝竹空、阳白上颌支痛:颧髎、迎香;下颌支痛:承浆、颊车、翳风风寒:列缺风热曲池、外关气血瘀滞:内关、三阴交第八节头痛⑴XXX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⑵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⑶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风池⑷厥阴头痛:XXX太冲行间太XXX⑸偏正头痛:印堂太阳头XXX白合谷内庭外关足临泣⑹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加减:外感XXX:风池、风门,风寒:灸大椎、风热:针泻曲池风湿:针泻三阴交痰浊上扰:丰隆、足三里气滞血瘀:合谷、太冲、XXX气血不足:气海、血海、足三里肝阳上亢治同厥阴头痛;各部头痛:均可加阿是穴。

中医痹症PPT课件

中医痹症PPT课件
舌淡苔薄白,脉浮。
痛痹(寒痹) 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
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着痹(湿痹) 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 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 缓。
热痹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 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 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
拔罐法。 2021/6/16
8
治疗方法:
刺络拔罐法
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 血少许,加拔火罐。
2021/6/16
9
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液,在病痛 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注意勿注入 关节腔内。每隔1~3日注射1次。
2021/6/16
10
12
护理
1、居室朝阳、干燥、避免久居潮湿之地。 2、切勿汗出当风,或淋雨,以防止病情加
重或复发。
3、注意姿势。日常坐、立、行、卧要使病 人各关节处于功能位。最好睡硬板床,枕头 不要太高,可使脊柱保持在一直线上,对治 疗后的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站立时应尽量 抬头、挺胸,做时尽量伸展腰脊四肢。
2021/6/16
内因主要是正气不足,由于劳逸不当或体质 禀赋差,阳气不足则易为风寒湿邪侵袭而表 现为风寒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或 寒郁化热则表现为风湿热痹。
病机主要是肢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病初 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则虚实相兼
2021/6/16
5
辨证分型
行痹(风痹) 特点为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
2021/6/16
7
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治则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 及辨证选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诊查要点
第一节 痹证
16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 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 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 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 的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 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第一节 痹证11Fra bibliotek2.内因
(1)劳逸不当
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 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 邪乘袭。
(2)久病体虚
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 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如《济生 方·痹》所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 气而成痹也。”
第一节 痹证
31
常用药
证机概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本方重在温经散寒止痛,适 用于痹证寒邪偏盛,关节疼痛明显。
第一节 痹证
25
常用药
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芍药、 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 通痹。
加减
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I乌或生草乌; 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 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温经散寒,通 脉止痛。
第一节 痹证
14
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 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
痹证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 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 下鼓,暴上气而喘。”临床常见心烦、惊悸, 动则喘促,甚则下肢水肿,不能平卧等症状。
第一节 痹证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络作 用,适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第一节 痹证
23
常用药
防风、麻黄、桂枝、葛根祛风散寒,解肌通 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茯苓、生姜、 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心电图、有关血清酶及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等检查 可提示痹证是否内舍人心。
第一节 痹证
19
辨证论治
第一节 痹证
20
辨证要点
痹证的辨证,一是要辨邪气的偏盛,二是要
辨别虚实。
临床痹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盛;痛
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属
寒邪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
属湿邪盛;关节肿胀,肌肤掀红,灼热疼痛
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 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 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 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 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第一节
痹证
第一节 痹证
1
学习提纲
第一节 痹证
2
痹病的定义是什么?
痹病的证候特征有哪些?
痹病的病因主要是什么?
病机特点是什么?痹病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痹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临证配伍要注意哪些 内容?
痹病分哪几个常见证型?各个证型的辨证要点、 治法、代表方是什么?
痹病的预防调摄要注意什么?
为热痹,属热邪盛。
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
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
暗或瘀斑等为瘀。一般说来,痹证新发,风、
寒、湿、热之邪明显者为实;痹证日久,耗
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为虚;病程缠
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
虚实夹杂证。
第一节 痹证
21
治疗原则
痹证的治疗,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
邪,内舍于肺”。并在预后方面指出:“其人脏者死,其留连筋
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者易已。”
第一节 痹证
6
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 在治法方药上亦渐趋丰富。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 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 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第一节 痹证
18
相关检查
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常有 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位与损 伤程度。
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0”、红细胞沉降率、 C一反应蛋白、黏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类风湿 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酸盐以 及关节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蠲痹汤作为
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益气和营,祛风
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临证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
情况随证加减。
第一节 痹证
28
2.风湿热痹
主证: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
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
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
触之灼热,疼痛剧烈如刀割,筋脉拘急抽挛,入夜
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宜清热解毒,
凉血止痛,可选用五味第一消节毒痹证饮合犀黄丸。
30
3.痰瘀痹阻证 主证: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
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 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 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舌苔白腻,脉弦涩。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本方有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作用,适用于痰瘀痹阻筋脉,关节重着疼痛者。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 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
“白虎病”; 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 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 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
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鼓槌风”; 李中梓《医宗必读·痹》阐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第一节 痹证
8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痹证
9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 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 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
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 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第一节 痹证
10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
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所谓“阳气并则阴 凝散”;
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谓“脾旺能胜湿, 气足无顽麻”。
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 是常用之法。
第一节 痹证
22
证治分类
1.风暴湿痹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 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痹”。
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
分。《素问·痹论》日:“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
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
痹。”
《素问·痹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五脏皆有
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
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己,复感于邪,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有何主要进展?
第一节 痹证
3
概念
第一节 痹证
4
定义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 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 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 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 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 于脏。
第一节 痹证
5
第一节 痹证
27
常用药
薏苡仁、苍术、甘草益气健脾除湿;羌活、独活、 防风祛风除湿;麻黄、桂枝、制川乌温经散寒,祛 湿止痛;当归、川I芎养血活血通脉。
加减
若关节肿胀甚者,加草薜、木通以利水通络;若肌 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稀莶草以祛风通络;若小 便不利,浮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水祛湿; 若痰湿盛者,加半夏、南星。
第一节 痹证
17
病证鉴别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
痹阻筋脉关节而致。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
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 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
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
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 转化。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 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寒自 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 痹。
第一节 痹证
13
痰浊、瘀血、水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 不愈,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
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酿成痰浊瘀血, 痰浊瘀血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 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等症;痰浊瘀血与外邪 相合,阻闭经络,深入骨骱,导致关节肿胀、 僵硬、变形。痹证日久,影响脏腑功能,津 液失于输布,水湿停聚局部,可致关节肢体 肿胀。
痰瘀水湿可相互影响,兼夹转化,如湿聚为 痰,血滞为瘀,痰可碍血,瘀能化水,痰瘀 水湿互结,旧病新邪胶着,而致病程缠绵, 顽固不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