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能化集团平煤四矿采矿专项初步设计毕业论文
平煤一矿初步设计.概要
河南理工大学201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12届毕业设计(论文)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目录 (1)前言 (4)1 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5)1.1矿井概况 (5)1.1.1位置和交通 (5)1.1.2地形和河流 (6)1.1.3气候、和气象和地震 (6)1.2井田地质特征 (6)1.2.1地层 (6)1.2.2地质构造 (8)1.2.3主要可采煤层情况,煤层赋存条件,煤层层数,厚度,资源储量 (8)1.2.4煤质煤种 (10)1.2.5水文地质情况,开采技术条件 (17)2 井田开拓 (22)2.1井田境界及储量 (22)2.1.1 井田境界 (22)2.1.2井田储量 (22)2.1.3矿井的工业储量 (23)2.1.4矿井设计储量 (24)2.1.5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25)2.2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27)2.2.1矿井工作制度 (27)2.2.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7)2.3井田开拓 (30)2.3.1开拓方式比较 (30)2.3.2方案的提出及技术比较 (31)2.3.4方案经济比较 (32)2.4井筒 (34)2.4.1主井断面尺寸的确定 (34)2.4.2副井断面尺寸的确定 (36)2.4.3风井井筒断面的确定 (38)2.4.4井壁的支护材料和厚度 (39)2.5井底车场及硐室 (40)2.5.1井底车场 (40)2.5.2井底车场硐室 (41)1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12届毕业设计(论文)3 大巷运输及设备 (43)3.1运输方式的选择 (44)3.1.1主要运输方式的选择 (46)3.1.2辅助运输方式的选择 (46)3.1.3井下运输方式及系统 (47)3.2 矿车 (47)3.2.1矿车选型 (47)3.2.2 各类矿车规格及数量汇总 (47)3.5井巷工程量和建井周期 (49)3.5.1概述 (49)3.5.2井巷工程量和建井周期的各计算图表 (49)4 采区布置及装备 (54)4.1 采煤方法 (54)4.1.1采煤方法的选择 (54)4.1.2综放开采的优缺点 (55)4.1.3综采放顶煤矿压显现及顶煤破碎放出规律 (55)4.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56)4.2.1带区走向长度的确定 (56)4.2.2确定带区斜长及分带数目 (56)4.2.3 煤柱尺寸 (56)4.2.4带区的布置 (57)4.2.5 带区斜巷布置 (57)4.2.6带区联络巷道及下部车场 (57)4.2.7带区硐室 (58)4.2.8带区生产系统 (58)4.3 巷道掘进及装备 (59)4.3.1巷道掘进 (59)4.4开采顺序及采区回采工作面的配置 (60)4.4.1开采顺序 (60)4.4.2保证年产量的同采采区数和工作面数 (60)4.4.3综采工作面的主要设备 (65)4.4.4工作面循环方式和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66)5 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69)5.1矿井通风系统 (69)5.1.1通风设计的基本依据 (69)5.1.2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70)5.2风量计算及风量分配 (70)5.2.1采煤工作面实际需风量 (71)5.2.2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 (72)2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12届毕业设计(论文)5.2.3峒室实际需风量 (72)5.2.4风速验算 (74)5.3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75)5.3.1计算原则 (75)5.3.2计算方法 (76)5.3.3计算矿井的总风阻及总等积孔 (78)5.4扇风机的选型 (78)5.4.1选择主扇 (78)5.4.2选择电动机 (80)5.5矿井安全技术措施 (81)5.5.1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81)5.5.2防尘措施 (82)5.5.3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82)5.5.4为防止井下水灾的措施 (82)5.5.5井底车场三角岩柱的支护措施 (83)结论 (83)3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12届毕业设计(论文)前言本次毕业设计是据在平煤一矿进行的毕业实习中所收集的矿井生产图纸和资料,并作了一些改动以后,对矿井进行的初步设计。
煤矿开采毕业论文.docx
毕业论文姓名:刘正义学号:201401020106 班级:采矿141专业:煤矿开采技术摘要在实现煤炭生产工艺综合机械化的基础上,向遥控和自动化发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相结合,为采煤自动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煤炭企业向大型化、集中化、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煤矿企业经营也趋向多元化。
针对我国煤炭开采以井工为主,很大一部分原煤产量来自井工开采这一状况。
从重视国有重点煤矿采煤工作面的正常生产接替出发,结合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呈现多样性,煤层厚度从零点几米到几十米之间变化这一实情,在分析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的共性及关键性技术以及采煤机械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本文将具体阐述采掘技术及生产能力和安全发展问题。
目录一、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4)(1)一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显著成绩.. .4 (2)二行业主要特点 (4)二、炭工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一资源保障问题:..6 (1)二煤矿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问题 (7)(2)三行业结构与企业发展问题 (8)(3)四煤矿安全与矿区环境治理问题 (8)(4)五煤炭运输与燃煤污染问题 (9)三、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10)①一 (11)②二 (12)③三 (12)④四 (13)⑤五 (13)⑥六 (14)⑦七 (14)⑧八 (14)四.煤矿发展: (16)采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煤炭工业发展现状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比重分别占90和80以上2004年煤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5.6%和67.7%。
(1)一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显著成绩:1煤炭产量持续增长全国原煤产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亿吨左右提高到2004年产量19.56亿吨增长2倍多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2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大中型煤矿机械化水平、单产、单进、原煤工效都逐年增高。
(A4)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煤矿矿井开采设计手册》(上、下册),《煤矿矿井开采设计手册》编写组编写,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1984;
2、《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1995;
3、《煤矿开采学》(修订本),徐永圻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
自然地理:隆化井田属黄土高原地带,地势总体上南北高、中间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南部山包,标高+1105.3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部边界,标高+844.8m,最大相对高差260.5m。
地貌类型属黄土垣、梁、峁及冲沟,地形复杂,地面切割剧烈,沟谷纵横,地表多为新生界黄土所覆盖,常见有黄土陡岩,黄土峭壁节理发育。冲沟多呈“V”字型,沟底有零星
毕业设计采用矿井开采设计一般部分与专题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以一般部分为主,专题部分为辅。
一般部分:主要是作实习矿井的开采设计,即假拟实习矿井为未开发井田,按其原始条件进行新井则加以必要的简化或删除,一般部分的要求,按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大纲规定的内容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进行。
专题部分:事先由老师或学生本人提出题目,在毕业实习的同时搜集专题资料,并与实习结束前编出专题提纲及进程计划。学生通过调研、阅读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专题研究,编写论文。由于时间较短,专题要求不宜太高,主要是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初步训练。
16、《矿山压力及其控制》,钱鸣高主编,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1987;
17、《采煤工作面机械设备手册》,煤炭部统一编写,煤炭部采掘机械化科技情报中心出版,1987
专业班级采矿工程0301班学生范文胜
要求设计(论文)工作起止日期2007-3-5——2007-6-29
指导教师签字日期
教研室主任审查签字日期
煤矿采区设计毕业论文
煤矿采区设计毕业论文第一章矿井概况1.1 井田位置、围、自然地理及交通条件1.1.1 井田位置、围跃进煤矿位于义马市南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11°50′37″~111°56′15″,北纬34°39′00″~34°43′13″。
西部与千秋矿相邻,浅部以F断层为界;深部以35线西275m3-3为人为边界;北部与千秋矿浅部相邻,30线以西大体以涧岸为界,30线以东以陇海铁路为界;东部与常村矿相邻,2-3煤层底板等断层为界,高线+250m以上以下磨矿井田边界为界,+250~-50m以F8F断层以东以-50m底板等高线为界,深部以18线西300m为界;8逆断层为界,井田面积约22.3km2。
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见南以F16表1-1-1及采矿许可证。
表1-1-1 跃进煤矿井田围拐点坐标一览表1.1.2 自然地理井田浅部发育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季节性河流南涧河,该河发源于陕县观音堂、英豪麓一带,向东流经新安县,至汇入洛河,井田以上流域面积约576km2。
该河流量0~10.10m3/s,为一季节性河流。
井田所有冲沟干旱季节大多为干沟,雨季则排泄地表,并流入南涧河。
气候:井田位于豫西半干旱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变化较大。
年平均降雨量631.3mm,蒸发量1940.5mm;最大积雪深度300mm,最大冻土深度310mm;结冻期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年平均气温13.4℃,最高为41.6℃,最低为-14.3℃。
见表1-1-2。
表1-1-2 义马矿区主要气候特征值一览表风向:每年5~9月以东~东南风为主,10月至翌年4月以西 ~西北风为主,一般风速2~4m/s,最大风速20 m/s,全年以西西北风频率较高,对本区气候影响较大。
地震:本区处于岸上断层、坡头断层与前宫断层等活动断层的三角地带,地震频度较高。
据收集地震局资料:义马市属5级地震区,震中烈度为6 ~ 7度。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题目:XXX煤矿开采设计说明书专业:采矿工程本科生:指导老师:摘要:本设计所做只考虑甘肃靖远煤业集团XXXX煤矿一号煤层。
该井田地质条件较复杂,地质资源储量2。
1亿吨,可采储量1。
21亿吨,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a,服务年限57a.矿井瓦斯涌出量较高,为高瓦斯矿井.矿井采用双斜井开拓。
初期开凿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立井。
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综合机械放顶煤采煤.分区域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
关键词:综合机械化放顶采煤法服务年限生产能力通风设计类型:模拟型AbstractThe design is about the exploitation design of 1coal seam of Dashuitou coal mine inGansu Province .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coal mine is complexity。
The workable mine reserves is 216Mt and the designed mine capbility is1。
2Mt/a ,so the mime serveice life is 72years。
The mine gas emission is higher, so it is highly gassy mine well。
Mine with double shafts development. The initial digging in inclined, deputy shafts and return air shaft. By using single longwall mining to back type, comprehensive mechanical top coal caving mining。
Points area,drew the ventilation type .Keywords:Mechanized caving mining method serveice life production capacity ventilationPaper type:Simulation type前言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教学时间最长(14~16周),参与教师最多,学生独立学习量最大,教育任务最重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效果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就业后在专业上的发展。
煤矿开采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煤矿开采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目的:熟悉和掌握有关煤炭工业生产建设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技术政策,再设计中给予贯彻执行。
通过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以巩固和扩大理论知识。
增强运算、绘图和编制技术文件等基础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毕业设计中通过对某一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使学生对煤矿生产的相关环节,生产技术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培养和锻炼学生热爱本专业、热爱劳动、尊重科学和实践的良好思想作风。
使学生获得初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差不多培训。
毕业设计大纲内容:目录第一章矿井概述 -------------------------第2页第二章采区地质概况 --------------------第23页第三章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 --------------第26页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的选取 ----------第26页第五章采煤工艺设计 --------------------第51页第六章采煤工作面生产技术治理 ----------第67页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 --------------------第57页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矿井位置1.1.1 矿区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峰峰集团薛村矿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部,峰峰矿区大社镇。
薛村矿地处鼓山东麓,区内有公路与主干道相通,向北22.5km到邯郸市与107国道和京沈公路接壤,并向北15 km与309国道相连,向南10km到峰峰集团公司。
有运煤专到马头站与新线接轨。
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附矿井交通位置图1-1。
图1-1 矿井交通位置图1.1.2 矿区地形特点峰峰矿区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余脉鼓山之东翼为平缓丘陵,地带为黄土台地。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惊天最高海拔314.0m最低178.9m,比高139.1m。
地形由西向东倾斜坡度约16.7%东西高差48m,为第四系黄土覆盖。
南北长40km,东西宽25km。
为NNE向较狭长隆起地带,区内地层除鼓山西侧及局部地区叫陡,倾角高达60度左右,大部分地区地层倾斜较缓,一般在7—15度之间。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1)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1)(六)矿井主扇选择的两条原则1、风机的效率不低于0.6。
2、实际风压不能超过最大风压的0.9倍。
根据以上两条原则,选用2K60-1NO.18轴流式型风机。
2K60-1NO.18轴流式扇风机装置性能特性曲线见表9-4-1。
根据矿井主扇设计工况点和实际工况点的确定方法,从设计工况点开始沿着风阻曲线与最近的叶片安装角的交点,即矿井主扇的实际工况点。
矿井通风容易时期主扇的实际工况点:h扇易=991 pa,Q扇易=74 m3/s,主扇效率η易=0.81。
输入功率Nfimin=83kw 矿井通风困难时期主扇的实际工况点:h扇难=1313.2pa,Q扇难=76m3/s,主扇效率η难=0.91。
输入功率Nfimax=124kw根据实际工况点,可得出两个时期主扇的技术参数(表5-5-1)。
通风容易和通风困难时期主扇技术参数表表5-5-1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主扇风压最低点的效率为0.81,大于0.6;风压最高点的风压为1313.2Pa,未超过主扇最- 88 -高风压的0.9倍;通风容易时期的叶片安装角为30°,通风困难时期的叶片安装角为35°,均在10°40°之间。
因此,该主扇符合设计要求。
风机个体特性曲线图图5-5-2- 89 -(七) 选择电动机由主扇选型结果可以得出:通风容易时期主扇的输入功率为Nfmin=177.54kW,通风困难时期主扇的输入功率为251.34kW,二者均小于400kW,根据《矿井通风》的有关规定,选用异步电动机。
因Nfmin/ Nfmax=177.54/251.34=0.706 > 0.6,则两个时期都用一种较大功率的电动机,选择这种电动机的输出功率Neo 和输入功率Nei分别用下式计算:Neo=Nfimax式中:ηt传动效率,本设计采用直接传动,ηt=1。
Nei=(1.10~1.15)Neo,kW式中:1.10~1.15电动机的容量系数。
平煤天安四矿三水平三水平矿井通风优化设计毕业论文
平煤天安四矿三水平三水平矿井通风优化设计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1)1 矿井概况 (4)1.1矿井概述 (4)1.2交通情况 (4)1.3自然地理 (5)1.3.1水文地貌 (5)1.3.2水文概况 (5)1.3.3气候 (6)1.3.4地震 (6)1.4区域地质简况 (7)1.5区域经济概况 (7)2 平煤四矿通风系统分析 (8)2.1矿井通风系统基本情况 (8)2.1.1矿井通风系统概况 (8)2.1.2矿井需要风量、实际风量、有效风量 (8)2.1.3矿井瓦斯等级,瓦斯和二氧化碳的绝对、相对涌出量 (8)2.1.4主通风设备及运行参数,风量,风压,通风阻力,等积孔 (8)2.1.5分区通风情况北主扇担负的北风井系统 (9)2.2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10)2.2.1通风阻力测定的目的及意义 (10)2.2.2平煤四矿通风阻力测定路线的选择原则 (10)2.2.3平煤四矿通风阻力测定的方法 (11)2.2.4测定数据的整理计算,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11)2.2.5矿井通风阻力测定结果的评价 (11)2.2.6对通风网路分支风量及风阻值测算结果的评价 (12)2.3平煤四矿通风系统的分析与评价 (12)2.3.1关键路径上的阻力分配情况 (12)2.3.2通风系统的不合理状况 (14)2.3.3本章小结 (14)3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的可行性论证 (16)3.1四矿三水平通风系统优化的目的和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16)3.2四矿三水平通风系统优化的必要性 (16)3.3四矿三水平通风系统优化的紧迫性 (16)3.4四矿平通风系统优化的可行性 (17)3.5四矿通风系统优化的关键技术和原理 (17)3.5.1关键技术 (17)3.5.2优化采用的原理 (17)3.6四矿通风系统优化要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 (18)4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的选择与计算 (19)4.1 三水平通风系统优化的实施 (19)4.1.1三水平实施依据 (19)4.1.2需要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 (19)4.2 实施过程 (20)4.3 方案比较 (23)4.4工程量及预算 (24)4.5风量计算及风量分配 (25)4.5.1矿井需风量计算 (25)4.5.2采煤工作面需要风量 (25)4.5.3掘进工作面需要风量 (28)4.5.4硐室需风量 (32)4.5.5矿井需风量 (33)4.6矿井通风能力计算 (34)4.6.1能力核定计算公式 (34)4.7矿井通风能力验证 (35)4.7.1矿井主通风机能力的验证 (35)4.7.2矿井通风网络验证 (35)4.7.3用风地点有效风量进行验证 (36)4.7.4稀释瓦斯能力验证 (37)4.8通风阻力测定 (39)4.8.2平煤四矿通风阻力测定路线的选择原则及方法 (39)5 矿井通风设备的选择 (41)5.1主要通风机选型 (41)5.2主要通风机的工况点 (45)5.3电动机选择 (46)6 矿井通风评价 (48)6.1矿井吨煤通风电费 (48)6.2矿井等积孔、总风阻 (48)7 矿井通风安全管理 (50)7.1采区主要风机的安全管理和反风措施 (50)7.2采区主要通风设施与质量管理措施 (50)7.3采区风量的调节方法安全管理措施 (51)7.4掘进工作面扇风机的安装、开、停管理措施 (52)7.5掘进工作面风筒吊挂质量及漏风控制措施 (52)参考文献 (53)致谢 (54)1 矿井概况1.1矿井概述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通过已签定的合作协议,煤田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煤炭储存量150亿吨,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战略资源.煤种齐全,焦煤,电煤,瘦煤无烟煤资源充足,特别是中国稀缺的焦煤资源充足,是中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焦煤基地.经济地理位置优越,是国家规划建设的13家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是铁道部拟建的全国十大煤运通道之一。
设计产量400万吨的煤矿初步设计采矿工程学士学位论文
前言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全部教学进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对我们学业成绩的最终考核。
毕业设计使我们在采矿工程上深入认识矿井各个生产系统和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培养了我们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采矿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本次毕业设计是根据在×××集团×××煤矿进行的毕业实习中所收集的矿井地质资料和图纸,并作了一些改动以后,对矿井进行的初步设计。
1、设计过程本次的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毕业实习的×××煤矿所做的设计,设计中用到的资料都是来自毕业实习中所搜集的资料。
设计时间为 3.18-6.5,在这次的设计过程中,认真贯彻《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炭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其它发展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积极采用切实可行高产高效的先进技术与工艺,力争自己的设计成果达到较高水平。
另外本设计以《实践教学大纲及指导书》为依据,严格按照《安全规程》的要求,采用工程技术语言,对矿井的开拓、准备、运输、通风等各个生产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
在这次的设计过程中,我严格要求自己,不懂的地方就请教指导老师和周围的同学,并翻阅了《煤矿矿井采矿设计手册》和指导书。
通过本次的设计,我对煤矿采矿的各个系统又有了深入的认识,温习了以前学的知识,又学习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
在设计过程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综合起来应用。
这样达到了对理论知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经验。
2、主要开采条件本设计是针对×××煤矿3号煤层的初步设计,本矿井设计产量为400万吨,矿井整体地质条件比较简单。
该井田东西走向长约7.4km,南北倾斜约17km,面积约107.3818k㎡。
本次设计开采煤层的平均厚度为6m,平均倾角为6˚,为近水平煤层,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4.42 m³/t, 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50m³/h,最大涌水量为550m³/h。
采煤专业毕业论文
采煤专业毕业论文第一篇:采煤专业毕业论文一、煤炭工业发展现状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占90%和80%以上,2004年煤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5.6%和67.7%。
(一)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显著成绩1.煤炭产量持续增长全国原煤产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亿吨左右提高到2004年产量19.56亿吨,增长2倍多,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2.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大中型煤矿机械化水平、单产、单进、原煤工效,都逐年增高。
建成了一批国际领先、高产高效矿井,初步建全了技术、设计、制造、培训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
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政企分开迈出重大步伐,大多数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些企业开始了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联合,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开始形成,一批劣势企业退出市场。
4.行业整体效益不断增加在经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后,2001年煤炭行业开始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
2002年后步入快速增长周期,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补贴后实现利润达418亿元。
(二)行业主要特点1.煤炭是资源性行业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煤矿的寿命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煤炭储量。
我国大多数煤矿远离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社会负担重,经济基础差。
地区条件不一,煤炭企业发展不平衡性在行业中十分突出。
2.煤炭是高危行业因煤矿生产条件所限,从历史上看,在各国工业部门中,煤矿的事故死亡率是最高的。
我国煤矿95%生产能力是井工开采。
高瓦斯和双突矿井占全国煤矿矿井总量的1/3,90%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影响安全生产因素愈来愈多,条件愈来愈复杂。
3.煤炭是投资高风险行业煤矿开采环节复杂,矿井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煤炭市场不确定因素多。
《平煤股份四矿己15煤层采空区邻近煤体消突效果考察研究》范文
《平煤股份四矿己15煤层采空区邻近煤体消突效果考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煤炭开采的深入,采空区邻近煤体的突出问题愈发受到关注。
平煤股份四矿作为煤炭行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己15煤层的采空区邻近煤体消突问题成为保障生产安全和提高采煤效率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对该矿区己15煤层采空区邻近煤体的消突效果进行考察研究,以期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和高效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平煤股份四矿位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己15煤层作为主要开采层,其采空区邻近煤体的消突问题直接影响着矿山的生产安全与经济效益。
消突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煤炭资源的回收率、矿工的生命安全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己15煤层采空区邻近煤体消突效果进行考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采用现场调查、实验室测试、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平煤股份四矿己15煤层采空区邻近煤体的消突效果进行全面考察。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现场调查:对己15煤层的开采过程、采空区形成过程、煤体消突现象等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
2. 实验室测试:对采集的煤样进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力学性质等方面的测试,分析煤体消突的内在原因。
3. 数值模拟: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己15煤层采空区邻近煤体的消突过程进行模拟,探讨消突机理及影响因素。
四、考察结果与分析1. 消突现象分析:通过对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测试结果的分析,发现己15煤层采空区邻近煤体存在明显的消突现象。
消突区域主要分布在采空区的周边,消突程度与采空区的大小、开采强度、地质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己15煤层采空区邻近煤体消突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开采工艺、支护措施等。
其中,地质条件如煤层厚度、顶底板岩性等对消突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开采工艺如开采顺序、开采强度等也会影响消突效果;支护措施如支护方式、支护强度等则是防止煤体突出的重要手段。
3. 消突机理探讨: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己15煤层采空区邻近煤体的消突过程主要受应力分布、瓦斯运移等因素影响。
平煤一矿-采矿工程毕业设计
前言毕业实习是大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从学校步入社会的关键阶段,是对学生大学阶段所学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
毕业设计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得到与本专业工作并进行相关工作的初步训练。
二者都是在高等教育体制中不可缺少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次毕业实习时间是开学后三周(2月2号--3月11),之后一周(3月13号--3月20号)的时间写实习报告。
然后就是毕业设计的编写时间3月20号--6月2号,最后是6月11号答辩。
本设计是以河南省平煤一矿的地质储量基础,根据熊祖强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的矿井初步设计。
中平能化集团天安一矿位于平顶山矿区中部,位于平顶山市中心以北3Km处,属平顶山煤田。
东部以26勘探线为界与十矿相邻,西以36勘探线为界与四矿、六矿相邻,戊组煤层南临二矿以+50m等高线为界,北至-600m等高线。
其地理位置坐标,东经:113º11´45"~113º22´30,北纬:33º40´15"~33º48´45"。
矿区走向长约4972m,倾向长约5041m,总面积约24.96Km2。
矿井自然地质条件简单,设计开采煤层为戊煤层,该煤层赋存较稳定、结构8煤层顶板以石英砂简单(偶含泥岩夹矸一层)。
平均厚度1.93m,属中厚煤层。
戊8岩为主,完整性和稳定性较好,顶板较易管理,底板一般不会发生“底鼓”;全区稳定可采。
煤层自燃发火期6—8个月,煤尘有爆炸危险性,矿井瓦斯含量低,相对瓦斯涌出量为6.56m3/t,为低瓦斯矿井,矿井涌水量不大,正常涌水量120m3/h,最大涌水量150m3/h。
井田内明显有2条大断层,矿井工业储量为7198.7万t,可采储量为6577.5万t,矿井设计90万t,服务年限为53a。
平煤股份四矿己16.17-23042工作面
平煤股份四矿己16.17-23042工作面区域综合防突技术措施编制单位:编制人:总工程师:编制日期:第一章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概况该面位于己三采区西翼上部,为己16.17-23040采面下分层,其上覆己15和己16.17煤在下山保护煤柱线以东为实体煤,以西己15和己16煤已回采。
南部为己16.17-23040采面风巷(已回采),北为己16.17-23040采面机巷(已回采),东为己三西专回、己三皮带下山和己三轨道下山。
回采垂深在710~844米之间。
上覆戊组为戊8-10600、戊8-17100、戊10-17080和戊10-17120采面;己组距戊组层间距170米左右;丁组为丁 5.6-17100采面;丁组距戊组层间距85米左右;下覆庚组为实体煤(位于庚20-21040采面以北最近248米)。
己16.17-23040工作面可采走向长890m,倾斜长133.5m,其中风巷可采长度为916m,采用5350mm的拱形棚支护,容重1.4t/m3,厚度平均1.5m,圈定面积118370m2,工业储量25万吨。
二、煤层赋存情况由于己16.17煤上分层已回采,加之里段切眼附近为放顶煤,该面煤厚变化较大。
己17煤为块状、碎粒状,厚0~2.0米,平均1.5米;。
煤层走向56~136°,倾向326~226°,倾角7.4~14°,平均10.4°。
三、地质构造该工作面地质构造较简单,根据目前己掌握的资料推测分析,预计掘进过程中机、风巷将揭露4条落差0.5~1.2米的正断层,由于上分层已回采,其中采空区3条断层落差可能会比预计要小,但受采动影响,掘进过程中顶板会出现错台现象,造成人为断层出现。
所有预测构造情况如下表:四、顶底板岩性煤层直接顶为粉砂质泥岩,厚13.1米,老顶为中粒砂岩、厚度20.6米,直接底为粉砂质泥岩,厚2米。
老底为9.0m的粉砂质泥岩,综合柱状图如图1-1所示。
己16.17-23042工作面煤岩层综合柱状图五、工作面瓦斯情况根据临近的己16.17-23040风巷在掘进工作面风量286m3/min,瓦斯浓度0.19%,绝对瓦斯涌出量最大0.55m3/min。
采矿工程平煤四矿综采区初步设计
目录第一章:井田基本概况第二章:采区地质概况第三章:采区储量及生产能力第四章:采区方案设计第五章:采煤工艺第六章:采区生产系统第七章:采区施工设计第八章:安全技术措施第九章: 技术经济指标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第一节矿区概述一、地理位置与交通1地理位置四矿位于河南平顶山矿区西部,平顶山市西北郊约5km,为平煤集团总公司的主干矿井之一。
行政区划隶属平顶山市管辖,主井地理坐标东径113°13′26″,北纬33°47′03″。
图1 -1 四矿交通位置图2 、范围四矿主要开采己煤段煤层中的己15,己16-17煤层,现确定的边界如下:北部:以-800m底板等高线为界。
东部:与三矿相接,。
南部止于各煤层露头风氧化带。
西部:与十一矿毗邻。
3、交通条件井田东部和西部分别有京广、焦枝两条铁路干线穿过;东南距孟(庙)宝(丰)铁路线上的平顶山火车站9km,该站向东70km与京广铁路孟庙火车站相接;向西与宝丰火车站约28km与焦枝线相接。
矿区专用铁路通过矿口与国铁接轨。
公路四通八达,向北经襄城可分别至许昌、禹县、新郑、郑州;向北西经郟县至临汝、洛阳;往西经宝丰至鲁山,向南可通往叶县、舞阳、南阳等地,交通极为便利。
见交通位置图二、自然环境1、地形地貌平顶山煤田地处汝河以南、沙河以北的低山丘陵地带。
北部主要由二迭纪平顶山砂岩组成的低山,自西向东有红石山、龙山、擂鼓台、落凫山、平顶山、马棚山等,为地表分水岭,最高点擂鼓台标高+505.60m,龙山+464.37m;南部主要由震旦纪片岩和片麻岩及寒武纪灰岩组成走向西北的丘陵山地,有蝎子山、芦山和九里山,海拔+150~158m。
井田位于低山丘陵的槽形谷地之间,为一北高南低的倾斜平原。
标高+90~130m。
2河流沙河位于井田外南部,流向东南,属淮河水系,河床宽阔坡度平缓,最大流量3300m3/s;旱季流量为0.8m3/s。
西南部的白龟山水库为本区最大的地表蓄水体,库容量为3.21亿m3;南部湛河呈东西向从井田南部煤层露头带经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平能化集团平煤四矿采矿专项初步设计毕业论文目录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1)1.1 井田概况 (1)1.1.1 矿区地理位置、围 (1)1.1.2 交通条件 (1)1.1.3 地形、地貌 (2)1.1.4 水文 (4)1.1.5 气象 (6)1.1.6 地震 (7)1.2 地质特征 (7)1.2.1 以往勘探的情况 (7)1.2.2 区域地质构造简况 (8)1.2.3 井田地质 (9)1.2.4 井田地层 (10)1.2.6 构造情况 (16)1.2.7 含煤概况 (17)1.2.8 煤质 (18)1.2.9 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 (21)2 井田开拓 (23)2.1 井田境界及储量 (23)2.1.1 井田境界 (23)2.1.2 井田储量 (23)2.1.3 储量计算围和工业指标的确定 (23)2.1.4 储量级别与计算块段的划分 (24)2.1.5 储量计算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24)2.1.6 工业储量计算 (25)2.1.7 矿井设计储量 (25)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6)2.2.1 边界煤柱 (26)2.2.2 工业广场保护煤柱 (26)2.2.3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的计算 (27)2.2.4 矿井生产能力的确定 (28)2.2.5 矿井服务年限及校验 (28)2.2.6 核算第一水平服务年限: (29)2.3 井田开拓方案比选 (30)2.3.1 井筒形式 (30)2.3.2 井筒数目 (30)2.3.3 开采水平的确定 (30)2.3.4 延深方案 (31)2.3.5 煤层与大巷之间的联系 (31)2.3.6 采区间接替顺序 (31)2.3.7 开拓方案技术比较 (33)2.4 井筒 (36)2.4.1 主井 (36)2.4.2 副井 (37)2.4.3 风井 (38)2.5 井底车场及硐室 (39)2.5.1 井底车场形式的选择 (39)2.5.2 线路总平面布置 (40)2.5.3 确定井底车场主要巷道断面 (46)2.5.4 井底车场硐室布置 (46)3 大巷运输及设备 (50)3.1 运输方式的选择 (50)3.1.1 煤炭运输方式 (50)3.1.2 辅助运输方式 (51)3.2 矿车 (51)3.2.1 列车组成的计算 (51)3.2.2 电机车台数的计算 (55)3.3 运输设备选型 (57)3.3.1 大巷运输设备 (57)3.3.2 采区上山运输设备 (58)3.3.3 综采面运输设备 (59)4 采区布置及装备 (63)4.1 采煤方法 (63)4.1.1 采煤方法的选择 (63)4.2 采区布置 (63)4.2.1 矿井达到设计产量的回采工作面个数 (64)4.2.2 采区上山的布置 (67)4.2.3 区段平巷的布置 (68)4.2.4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68)4.3 采掘设备选型 (71)4.3.1 回采工艺设计 (71)4.3.2 采煤机工作方式和进刀方式 (73)4.3.3 工作面支护 (76)4.3.4 工作面循环方式和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82)4.4 采区车场线路设计 (83)4.4.1 采区车场 (83)4.4.2 采区下部车场线路设计 (84)5 通风和安全 (91)5.1 概况 (91)5.1.1 选择原则 (91)5.1.2 选择矿井主扇的工作方法 (92)5.1.3 选择矿井通风方式 (93)5.2 矿井风量计算 (94)5.2.1 风量计算及风量分配 (94)5.2.2 风速验算 (97)5.2.3 全矿通风阻力计算 (97)5.2.4 计算矿井的总风阻及总等积孔 (102)5.3 矿井通风设备选型 (103)5.3.1 选择主扇 (103)5.3.2 选择电动机 (105)5.3.3 防止漏风和降低风阻的措施 (106)5.3.4 矿井安全技术措施 (107)6 矿井建设工程 (110)6.1 概述 (110)6.2 关键线路 (110)6.2.1 确定关键线路的原则 (110)6.2.2 关键线路的选定 (111)6.3 井巷工程量和建井周期的各计算图表 (112)6.3.1 井巷工程量 (112)6.3.2 矿井建井工期计算 (114)致谢 (116)参考文献 (117)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井田概况1.1.1 矿区地理位置、围矿务集团小楼煤矿位于市西北方向九里区境,距市中心13km。
现主井中心座标:X=3802653.480 Y=20508032.675 Z=37.5;地理座标为:北纬34°21′00″,东经117°05′12″,井囗标高+37.5m。
井田围:东自21煤露头起;西至夹河工业广场及第17勘探线为界与夹河矿为邻;南部王庄煤矿相邻;北以F1断层与庞庄井相邻。
井田东西长约5.9km、南北宽3.9km,面积约21km2。
1.1.2 交通条件市地处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动脉的交汇点,本井田有矿区专用铁路,东与京沪铁路茅村站、西与陇海铁路夹河寨站相联接。
徐丰公路从矿门口通过,可与苏北、皖北、鲁南、豫东各县相通。
矿区东北有京杭大运河穿过,经煤港贯通南北。
因此,小楼煤矿水、陆交通运输条件极为便利。
(见交通示意图1-1)图1-1 交通示意图1.1.3 地形、地貌本井田属古黄河冲积平原,地形较平坦,且向东及北东微倾,地面坡降为1/5000,地面标高为+35.8~+44.0m,平均为+36m。
第17勘探线以西地势突然增高,为废黄河故堤南坝,平均标高为+42米。
地面植被大部分为农作物,村落为井田的主要建筑群。
地表岩性以粉砂土、亚粘土和砂质粘土为主。
由于常年开采,造成地表部分塌陷并积水成塘,其最大深度可达3m。
矿区东南有寒武、奥陶纪石灰岩构成为数不多的低山丘陵,大致呈NE60°方向延伸。
自西向东为大、小孤山、霸王山、九里山、琵琶山。
其中以九里山最高,山顶绝对标高为+173.2m。
○1地形、地貌庞庄井田为古黄河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
冲积层东北薄,西北厚,平均厚度76.0m 。
区地势较平坦,略显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
地表标高+35m~+42m,坡度约为两千分之一。
由于几十年的煤炭开采活动,使地表形成大面积塌陷并积水成塘,塌陷区水深可达到5m~6m。
矿区东南有寒武、奥陶纪石灰岩构成的为数不多的低山丘陵,大致呈NE60°方向延展。
自西向东有大、小孤山、霸王山、九里山、琵琶山。
其中以九里山最高,山顶绝对标高为+173.2m。
○2水文井田尚有零星分布的鱼塘和纵横交错的排水沟渠。
因此,矿区地表水系较为发育。
○3气象根据气象资料,本区属南温带鲁南气候区,具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过渡的性质,日照充足,年降水量充沛,冬寒干燥,夏热多雨,春、秋季短,并有寒潮、霜冻、冰雹、旱风等自然灾害。
○4降水量由于本区地处中纬度副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因此,降水有集中性高、年变化大的特点,平均年降水量841.9mm,最大1297.0mm (1958年);最小500.6mm (1988年)。
夏季平均雨量(6~8月)466.03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5%,其中以7、8月份雨量最多,形成了冬干、春秋旱频繁、盛夏常发生旱涝急转,易涝、易旱的气候特点。
○5蒸发量1440mm/年。
○6风向、风速全年多偏东风,平均风速3.2m/s,最大风速24.3m/s (1959年6月)。
○7气温年平均气温14.13℃。
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0.6℃;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7.4℃。
○8冻土冻土深度平均为29cm。
○9霜期历年平均初霜期为10月下旬,终霜期4月上旬。
1.1.4 水文1、区域水文地质庞庄井田位于复背斜的西北翼、九里山向斜的中部。
总体上为一向南西倾伏的复式向斜构造,由5个次级的向、背斜构成。
复向斜两翼分别被F1、F3两逆断层切割,使该区构造体系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本矿区位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东部边缘,与上升区的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毗邻,煤系地层上有较厚的第四系冲积层覆盖。
二迭系煤系地层在区域侵蚀基准面以下,属陆相沉积,为裂隙充水矿床。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下部的石炭系煤系地层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伴有13层薄层岩溶化灰岩,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整个矿区含水层具有单面充水的特征。
矿区地下水补、迳、排条件分析:本区地下水既有山区天然补给的特点,又具备平原区地下水迳流较弱的特征,矿井排水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区含水层可分为:孔隙潜水~承压含水层组、裂隙承压含水层组、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组。
潜水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直接补给,一般和下伏承压含水层不发生直接水力联系。
各基岩含水层均在山区露头处接受大气降水和潜水的入渗补给。
各基岩含水层之间仅能通过导水构造发生水力联系,由于含水层属平原区倾斜岩层,承压含水层补给条件差,地下水交替运动迟缓,故在水质上反映了由山麓到平原、由矿区外缘到矿区深部地下水矿化度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地下水赋存受构造影响明显。
二迭系砂岩含水层以静储量为主,既有局部垂直渗透、也有越流及侧向缓慢补给。
组13层灰岩中,以四灰岩溶裂隙最为发育,富水性强,在浅部接受奥灰岩溶裂隙水的越流补给。
2、矿井水文地质地表水井田地表水体主要为塌陷区积水,积水区常年水位+34.3m,雨季最高水位+36.25m (1982年7月22日);其次有拾新河及拾屯河,拾新河是1977年12月铜山县在矿区中部自西北向东南人工开挖而成,常年积水,水深5~6m,河床不连续且与塌陷区积水连成一片。
拾屯河从矿区南部露头自西向东入丁万河,全长13Km。
为季节性河流。
区另有零星的鱼塘和纵横交错的排水沟渠分布。
因此,矿区地表水系较为发育。
3、矿井主要含水层组划分及特征根据含水层岩性特征、空隙性质及地下水埋藏条件,矿井主要含水层组可划分为三种类型:4、地下水动力环境各含水层水力联系a.第四系上部孔隙潜水含水层组直接接受地表水、大气降水的补给,受季节性影响潜水位变幅较大。
b.第四系中部砂层孔隙承压含水层组的下部有粘土隔水层,使其与第四系底部粘土砾石含水层水力联系微弱,其补给水源主要为上部的孔隙潜水,补给方式以垂直渗透补给为主。
c.第四系底部粘土砾石孔隙承压含水层与煤系地层各含水层组无直接水力联系,补给方式以地表水的侧向迳流及垂直缓慢入渗为主。
d.上石盒子组底部奎山砂岩承压含水层与各煤系地层含水层组无直接水力联系,其水源补给方式为第四系底部砂礓、砾石孔隙水的缓慢垂直补给、露头区的侧向缓慢补给及煤系外缘浅部高水位的太灰、奥灰溶隙水的侧向越流补给。
e.下石盒子组、组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组与其它各含水层组无直接水力联系。
其富水性受构造控制,矿井涌水量的大小取决于砂岩含水层的厚度、胶结成份、颗粒度、裂隙连通性及构造裂隙发育程度等因素。
f.组灰岩溶隙含水层富水性弱~强,以四灰富水性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