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定位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定位技术
一、施工准备
1、与建设单位办理测量定位的交接手续,并填制《施工测量控制交接记录》作为施工测量放线的依据。
2、了解设计意图,基础工程整体布局,工程特点、施工布置、进入情况、周围环境、现场地形、定位条件,做好内业计算工作。
3、进行测量仪器的检定和配备,准备测量资料和表格。
4、收集施工坐标和测量坐标系统的换算数据。
二、测量定位精度要求
1、平面控制网的控制线,包括建筑物的主轴线,其测距相对中误差为1/10000,测角中误差为10",直线度限差应在180°±5〃以内,交角限差应在90°±5〃以内
2、建筑物垂直度:层间垂直度≤8mm,全高垂直度≤8h/1000,且不大于30mm。
测量定位技术
一、施工准备
1、与建设单位办理测量定位的交接手续,并填制《施工测量控制交接记录》作为施工测量放线的依据。
2、了解设计意图,基础工程整体布局,工程特点、施工布置、进入情况、周围环境、现场地形、定位条件,做好内业计算工作。
3、进行测量仪器的检定和配备,准备测量资料和表格。
4、收集施工坐标和测量坐标系统的换算数据。
二、测量定位精度要求
1、平面控制网的控制线,包括建筑物的主轴线,其测距相对中误差为1/10000,测角中误差为10",直线度限差应在180°±5〃以内,交角限差应在90°±5〃以内
2、建筑物垂直度:层间垂直度≤8mm,全高垂直度≤8h/1000,且不大于30mm。
3、标高控制网闭合差为±5√n(n为测站数)或±20√L(L为测线长度)。
4、建筑标高控制:楼层间≤±10mm,总高不大于±30mm。
三、轴线定位测量放线方法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施工测量采用激光作立体控制,整体水平控制用大角控制,由中心点和圆心点作复核依据。
1、根据业主提供的轴线测量控制点,沿建筑物周边建立轴线测量定位控制网,为了减少尺寸误差及提高测量精度,主轴线的布设按纵、横主轴线布设。
2、在各轴线复核无误后,用轴线正、反投视法将视点准确投射在建筑物周边围墙或周边建筑上。
3、垫层施工完后,按照正反投视法,将各条主轴线、投测在垫层上,并按照各条轴线与定位轴线的关系,用J2经纬仪及测量尺将各条轴线弹设在垫层上,从而保证了工程模板施工,钢筋绑扎定位的施工精度。
4、在基础结构施工完后,依据基础施工阶段所建立的场地平面控制网,在±0.000m结构平面控制设置首层基准点,上层结构轴线控制平面布置。
5、轴线定位基准点,可在一层结构顶板混凝土施工时预埋,用红油漆标设在钢板上。
6、在各层施工时,在基准点的上方留置200×200的方孔,以利轴线向上投测。
7、各层主轴线的投测时用正倒镜往上投测,取正、倒镜投点的中心连线为各层主轴线,按照常规测量将各条轴线投测在施工层,作为放线的依据。
四、高程测量
1、按照业主指定的原始高程控制点,利用精度较高的S2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施测,并按二级水准测量有关要求进行测量,对闭合误差调整后将标交控制点埋设在基坑外围,建立高程控制网。
2、各高程控制网点必须埋设在基础稳定不宜破坏的地方,作为今后高程传递及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3、上部结构的高程采用尺长丈量法,从首层控制点,从建筑物的预留空洞传递到各施工层。由±0.000标高点引至各层的临时水准点不少于两个,引测各层标高后,应复核至另一水准标高点。其差不能超过±3mm。这样在各层抄平时可相互校核,避免错误。
4、楼面混凝土平整座标的控制,采用在各层梁板钢筋上每间距2m焊接“L”钢筋进行控制。
五、沉降观测
由于工程地质、自然条件、建筑物自身荷重的变化以及依附在建筑物的机构设备的运转等原因,都将使建筑物产生变形。若该变形超过了规定的限度,则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严重时,还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
1、点位布设
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和观测点应有足够数量并与建筑物牢固结合在一起的要求,在建筑物的纵横轴线上,基础中心线上或基础边缘,建筑物的角点、中点、转角处设置点位,除了在柱子基础上布设测点之外,在主要设备基础的四周,以及动荷载四周和地质条件不良之处也要布置观测点。
2、观测的周期和观测的时间
架空层框架柱完成后开始第一次观测,每加高2层再观测一次,最后主体全部完成后观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遇暂停施工,在停止时或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每隔3个月观测一次。工程装
修完毕和工程竣工验收前各观测一次。在观测过程中,如基础四周大量积水或长时间连续降雨,可适当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沉降观测稳定标准为沉降小于0.01~0.04mm/d。
3、沉降观测结束,要提交以下成果
(1)沉降观测成果表;
(2)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周期沉降展开图;
(3)观测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4)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5)建筑物沉降曲线图;
(6)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4、观测注意事项
(1)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水准点到另一水准点)应形成闭合线路的形状。
(2)视线长度较短,一般不大于25m。
(3)在不同的观测周期中,仪器应安置在同样的位置上,以减少系统误差的影响。
(4)采用一等水准测量规范进行观测。
(5)根据沉降的快慢,每月或每季度、每半年、每年观测一次,一直到沉降完全停止为止。
(6)水准点之间闭合差不超过1~2mm,按测站或距离分配平差。
5、点位保护
建筑物上沉降观测点位埋设拟采用φ20圆钢,以45度转直角形式埋入混凝土内,并留于柱外,柱外端部焊有φ20铆钉,柱外部分别上防锈漆,最后加盒子保护。
沉降观测点预埋件示意图
六、质量控制
1、坚持先整体后局部和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工作程序,先测设场地整体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再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单位工程的定位、放线和标高测量。做到依据正确,方法科学,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正确。
2、凡是投入该工程所使用的各种测量仪器,应有鉴定合格证书,方可投入使用。
3、各种测量控制基准点,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查,确认没有变动后才能使用。
4、保障数据的原始、整洁及记录规范化;各种测量计算资料必须经过校核无误后,才能投入野外作业。
5、在进行各项作业时,应有校核和复核,确保成果质量。
6、在施测过程中,除按此方案操作外,还应严格遵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的有关规定执行。